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

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

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整合;资源;构架;最优;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的理论及发展趋势

“商业模式”这一名词的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广泛流传。商业模式是指为了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它包括了价值定位、消费者市场、客户关系、销售渠道、核心技术能力、价值链、价值配置、成本结构、收入模式和裂变模式。商业模式是企业永不停止地寻找能够保持企业各个组成部分之平衡的可行想法的框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内外无论大小型企业都越来越看重企业的商业模式,也越来越认识到商业模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等新经济时代改变了过去的竞争模式,引起了人们对商业模式的关注和思考,人们开始意识到商业模式对于一个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当一些传统型企业正举步维艰,甚至走向破产之路时,另一些新兴的企业却如朝阳般出现,并发出耀眼光芒。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由于产品成本信息快速传播,导致中间成本趋近于零,并使买方占据绝对的话语权,过去以生产产品为核心的传统型商业模式,正转向以买方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因此,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的商业模式,并根据市场需要、产业环境、竞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企业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化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随着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推进,原先既定的商业边界正在重新被界定,一轮又一轮颠覆性的商业模式触发创新的场景频繁发生。未来企业的商业模式将必然发展成为以客户价值主张为起点、以个人需求为主张、按需定制的商业模式。这种机会均等的竞争方式将会使企业的架构发生改变。未来企业的商业模式架构一定是基于全球化而设置的架构。无论是模式的构成要素,还是核心架构,如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市场等,又或者是非核心架构如人力资源、财务等,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整合。

二、商业模式的重要性

按照商业模式的定义,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企业赚钱的途径或方式,所以,商业模式实质上就是盈利模式。就算企业有资产、有技术、有产品、有品牌,假如没有好的商业模式,也产生不了经济效益,企业也就不能走向成功,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1.商业模式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的生存、稳定的发展,就要有一个好的、适合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来夯实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否则,企业的发展就会出现危机,出现发展前进的目标模糊不清、制定决策犹豫不决、业务系统出现问题、内部结构产生混乱等等现象,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会陷入困境,连能否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壮大和发展了。

2.商业模式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短缺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初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多依靠销售利润来实现,但到了完全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便要由盈利模式来决定。盈利模式是企业的整个价值创造系统,是商业模式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子模式,也是最能客观衡量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决定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

3.商业模式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在人才资源、技术、管理方式和品牌效应、核心价值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是影响企业长期竞争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把培育核心竞争力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和价值。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产品落后,可以去研发新品种;人才流失,可以再去招聘;资金困难,可以再去融资;但是如果没有了核心竞争力,这个企业就会失去市场,走向失败。商业模式的设计就是围绕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肯定是一个能使企业持续盈利的模式。

三、整合资源构架最优商业模式

优秀企业的商业模式被竞争对手复制在所难免,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客户的需求变化也迫使优秀企业不断地对自身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整、优化,以使本企业的商业模式始终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或产品。任何一个企业都拥有或占有不同的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企业资源的整合,关键是要通过商业模式的科学设计,将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构架最优的商业模式,并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从而使资源的价值发挥最大化。

1.对产业价值链的整合

对行业优秀企业来说,仅仅对产品或企业内部职能的调整已不能使企业重获行业竞争的优势,只有通过对产业价值链的整合、调整,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对产业链的重新整合再造,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去整合各项要素或资源,由于不同行业产业链条各不相同,行业所处社会环境、竞争环境、消费者需求变化也各不相同,就会有很多的组合可供选择,因此,再造商业模式时,基于产业链条的整合成为行业优秀企业首选。

2.对企业价值链的整合

当前企业的竞争已从产品、服务竞争演变为企业与资本的竞争,并升级为价值链的竞争。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在产业价值链上占优势,但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整合产业链条的能力,特别是一些非行业领先的企业或中小企业会选择在行业原有的模式中进行商业模式的调整优化,这种调整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类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而只是对企业内部现有的价值链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局部调整,突出为某类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打造出新的商业模式,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机会,与其他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3.多边平台的整合

传统型企业一般都是沿用单边的经营模式,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一些想谋求创新、发展的企业就会改变、甚至颠覆传统的商业思维,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评价是否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面的客户群的价值主张,从而构建多边平台的商业模式。多边平台能使不同企业通过错综复杂的交易结构联结在一起,共同完成商品的交易并创造价值。向相邻的行业大规模扩张往往是构建商业多边平台最有力的策略,而跨行业进行经营与整合产生的行业复合效应,将会产生更有力的客户价值需求,更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多边平台能使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壁垒更容易被攻破和被渗透。

4.企业愿景的整合

明确的企业愿景,是企业解决问题或进行革新活动的必要条件。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经营所引起的生存危机,就需要对企业愿景进行整合。只有明确企业愿景,才能在自律的基础上,让企业员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去达成企业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实现自我的同时,企业也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5.企业关键资源的整合

在当前市场正发生深刻变化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期,企业要用敏锐的商业触觉以及对资源合理的整合、配置才能成功应对这些变化。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使企业提高竞争力,在市场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企业的关键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能使其商业模式运转所需要的相对重要的资源和能力,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够建立其利润流的壁垒,使其在众多对手中保持优势。企业关键资源包括为客户表述其价值主张的人力资源、技术和产品、资产和品牌等。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商业环境、不同的客户定位、不同的产品与服务,拥有的资源不同、对资源的安排也不同,不同的商业模式所需要的关键资源也不尽相同。企业首先要分清各种资源能力的主从关系和不同地位,再对关键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才能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四、结语

在当今这个全球数字化的时代,商业环境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但同时也为企业带来空前的挑战与机遇,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对自身的商业模式不断进行升级,尤其是要加强对各类资源的整合,构架最优的商业模式,才能使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扶栋,任芳进.颠覆:寻找最佳模式三部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核心竞争力;绩效;律师事务所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律师事务所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运用,已经越来越体现到律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和绩效上来。所以研究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改善对律师事务所绩效的影响机理,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将探究商业模式创新、核心竞争力和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这将有益于中国律师事务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假设设定

为了验证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探寻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显著影响企业的绩效的因素,在总结归纳有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立如下假设。

H1: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越高,则绩效越好。

H1-1:价值主张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2:价值创造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3:价值传递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4:价值网络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5:价值实现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通过系统研究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对提升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的作用,为进一步验证这一论点是否适用于律师事务所的特定,设立如下假设。

H2:律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则绩效越好。

H2-1:市场层面核心竞争力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2-2:管理层面核心竞争力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2-3:专业技术层面核心竞争力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第一,设计调查问卷。本文设计了25个集成创新指标、20个核心竞争力指标以及8个绩效的构成要素指标。同时,本文运用Likert五点记分法来表示问卷调查表以区分调研对象主观感受的强弱程度。通过参考该行业专家及业内人士的建议,本文修正了一些指标,将集成创新、核心竞争力及绩效的25个指标、20个指标、8个指标分别简化为19个、17个和7个,从而完成了最终问卷调查表。

第二,收集及分析样本。本文抽样调查律师事务所,通过上门访谈、邮件、电话访谈等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30份,回收378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为327份,问卷回收率、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7.91%和86.51%。表1是有效样本的结构特征,将表中的三个方面分别与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提供的近几年相关数据比较后,可以发现较高的数据吻合度,从而证明了该有效样本较好地反映了律师事务所的实际情况。

(二)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一,信度与效度分析。调查问卷整体信度值为0.949,每个层面衡量指标信度值也均达0.80以上,因此本研究所使用问卷的信度良好。同时,本文主要衡量指标都是整理相关文献归纳得来,且多次与有关专家斟琢讨论,在小范围内作了试调研,因此量表内容效度较高。本文运用SPSS17.0分别对19个商业模式创新测项、17个核心竞争力测项以及7个绩效测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分别提取出5个因子、3个因子和1个因子,在各自对应因子上的每个测项的标准负荷值均达到0.5以上,说明建构效度也较好。之后通过分析各测项及因子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验证性因子再次检验其建构效度。本文主要是参考侯杰泰对拟合指数的看法,根据χ2、RMSEA、CFI和NNFI参数鉴定模型的优劣。其中,如果χ2/df在2.0到5.0之间,表示可以接受模型;RMSEA低于0.1,表示拟合较好,低于0.05表示拟合非常好,低于0.01,表示拟合非常出色;CFI和NNFI在0.90以上,表示模型很好的拟合。通过运用AMOS17.0统计计算,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核心竞争力及其要素与绩效关系的路径模型拟合指数都达到了相关的要求,这表明建构效度较好,结果如表2所示。

第二,假设检验。该阶段主要使用AMOS1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以证明图1中的假设。表2中,各项模型的拟合指数均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表3表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假设验证的结果如下所述。

商业模式创新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88,对应的t值是11.57,比2.00大得多,表明商业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我们可以得到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程度越高,事务所的绩效越好,因此H1假设成立。而商业模式创新的五个组成部分对绩效也有大致相同的影响效果。其中,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对绩效影响的效应系数为0.48,t值为2.73,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1假设成立。价值创造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42,t值为2.55,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2假设成立。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57,t值为4.39,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传递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3假设成立。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41,t值为2.66,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网络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4假设成立。价值实现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67,t值为3.93,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实现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5假设成立。

核心竞争力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91,对应的t值是11.59,远大于2.00,表明律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则绩效越好,所以H2假设成立。核心竞争力的市场层面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37,t值是2.38,大于2.00,表明市场能力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H2-1假设成立。管理能力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46,对应的t值是3.28,大于2.00,说明管理能力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H2-2假设成立。专业技术能力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63,t值为5.38,大于2.00,说明专业技术能力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H2-3假设成立。

第三,比较相关模型。综上所述,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都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与此同时又有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设想1认为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了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继而提升了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绩效,设想2认为是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两者分别对绩效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如模型A所示。为了证明设想,本文建立了模型B,如图2所示。运用AMOS17.0分析模型B的拟合度,其中模型B的拟合指数χ2/df、RMSEA、NFI、NNFI、CFI、GFI、AGFI分别为6.59、0.13、 0.80、 0.80、 0.82、 0.86、 0.81,各项指数均都没有达到拟合度的目标要求,从而证明模型B的拟合度较差,因此拒绝模型B。那么这就证明了设想2的正确性,也就是说律师事务所中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运用模型A更加能代表实际情况,即商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两者分别对绩效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程度越高,则企业绩效越好。选择和匹配不同的商业模式要素对于企业绩效的作用并不同,核心竞争力与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对绩效的影响不同。

参考文献:

1.Amit,,R,and Zott,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2.Fumio Kodama.Measuring emerging categories of innovation: Modularity and business model[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4(4).

3.孔翰宁,张维迎,奥赫贝.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荆浩,贾建锋.中小企业动态商业模式创新——基于创业板立思辰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

5.方金城,张秀梅,朱斌.我国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分析与实证研究——以福建中小企业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郭毅夫.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两上市公司案例[J].重庆社会科学,2010(6).

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范文第3篇

现代物流业是我国新兴的产业,近些年来快速发展,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当前,我国物流业所处环境较之前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国内外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时期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经济体均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水平回落,国内外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深度调整时期。我国在国际大环境影响下,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外部需求明显收缩,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我国GDP增速继续下降达到7.3%。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给物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虽然物流规模持续增大,但是增速有所降低。

(二)物流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当前,我国市场低层次物流需求,即传统的运输为主的基础物流服务需求基本趋于饱和,服务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油价、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物流要素价格成本的上升使得基础物流服务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单纯的依靠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和大量的资源投入已经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受到中国物流需求市场的吸引,国际一流物流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如UPS、TNT、FEDEX和DHL[1],而在中国本土也成长起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如中远、中外运、中铁快运、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宝供物流、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顺丰快递等。国际上一些已经形成较为完善体系的物流企业开始进入中国,本土物流企业不断成长,受到来自于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我国物流业的高竞争格局开始形成。

(三)客户需求趋向于多样化

就物流需求市场而言,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升级,工业企业将加快资源整合和流程改造,专注于专业化,对于物流功能多数会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分离外包,第三方物流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企业对物流服务、成本、柔性和准时性要求更高,客户的物流需求将不再仅仅停留在运输等基础物流服务方面,精益化、差异化、专业化、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需求将会有新的增长。多样化的物流需求也让物流企业面临更多的变化[2]。

总的来说,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物流企业将面临着高竞争的格局。但是同样应该看到,我国物流需求市场仍然拥有巨大的潜力。物流企业如何在变革时期拓宽视野、抓住机遇,创新商业模式是每个企业更应关注的问题。在新经济形势下,发掘适应新环境、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商业模式对我国物流企业极其重要。创新商业模式将成为实现我国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

二、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

(一) 商业模式概念研究综述

国际上开始对商业模式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那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互联网企业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赚取了丰厚利润的现象,进而专家学者展开了对商业模式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商业模式的初步概念最早于1957年由贝尔曼提出。泰默1998年对商业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他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3]。莫里斯等(Morris et al.)对商业模式提出六方面组成因素,分别是: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市场、内部能力、竞争战略、盈利模式和增长模式[4]。走特等(Zott et al.)对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近期的发展和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认为商业模式强调的是系统性、整体性的企业商业运作,是公司为利用商业机会,设计交易的结构、内容和治理方式以创造价值[5]。约翰逊等(Johnson et a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商业模式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客户的价值定位;利润模式,包括企业在对客户价值定位基础上,设计企业与外部交易方的交易内容、交易方式;以及所形成的盈利模式和收益模式。商业模式概念出现不过短短十多年,其理论来源虽然深厚,但是比较统一的商业模式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研究范式尚未出现[6],对于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比较稀少。本文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商业模式以及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 商业模式概念

综合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其资源、能力价值化的核心逻辑和思维方法,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为了创造价值。因此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和过程来说,商业模式是在合理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定位、提出价值主张、营造价值实现方式,发掘价值潜力,最终实现企业、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商业模式的架构如图1所示。

商业模式具有以下几点特性:

1、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组成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一个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够达到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进而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2、商业模式的动态性。商业模式的存在总是有一定前提的,即为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商业模式将不再适合企业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改善或者重构。

3、商业模式的差异性。商业模式形成后,是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对于企业而言,商业模式就是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

(三)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

物流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生产制造等产业的特征。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商业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下,识别企业核心能力,合理配置资源,提出价值主张,营造价值实现方式,发掘价值潜力,高质量地满足客户物流及其衍生需求,进而实现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

随着竞争环境的加剧、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个企业对物流服务、成本、柔性和准时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整个物流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阶段,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应注重形成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

三、 我国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从我国物流业所处宏观和行业环境来看,传统的商业模式显然不再适合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今天高度竞争的环境,物流企业应该认识到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整或重构。本文基于对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的分析,提出我国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

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主要是做好客户定位,提高公司对某一行业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供应商、分销商甚至竞争对手形成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整合供应链上游资源、内部资源和下游客户资源,为核心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并通过服务从采购、物流、分销等多项增值服务中获取利润。这种商业模式的特点在于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集成商的角色,能够有效地获取供应链上游资源,并且能够快速地分销产品,协助客户更专注的从事核心业务,实现了多方“共赢”,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需要物流企业掌握大量的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对所从事行业供应链具有较好的掌控能力,能够高质量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实施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所供应链管理总成本降低、所服务企业准时交货率提高,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库存降低资产运营业绩提高现金流周转周期加快[7]。

当前国内已经有一些物流公司开始采用这种商业模式。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这种商业模式的公司。怡亚通深入挖掘企业发展需求,整合供应链优势资源,在中国率先构建全程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通过不同的供应链服务模式,帮助不同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实现从研发、采购、生产到市场营销、分销终端等各环节的全程供应链管理和优化,最大限度促进所服务企业价值增值和提高竞争力。怡亚通目前所从事行业包括了电脑、通讯、服装、百货等多个不同行业,其网络覆盖了国内外。怡亚通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约116亿元,同比增长53.85%;实现营业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80.33%[8]。

(二) 以物流金融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以物流金融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其客户主要定位在进行物流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中小型客户,这一类客户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信贷资金的缺乏和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能力的缺乏,资金不足的风险成为这些企业的发展瓶颈[9]。金融服务能够解决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使企业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开发和快速扩张方面、有效地盘活物流过程中的资金沉淀、提高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10]。物流企业作为客户和金融机构的纽带,通过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帮助减少客户交易成本,通过增值服务从中获得收益。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方式包括:质押、担保、垫资、租赁、信托、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等,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是多种模式的混合,物流金融为主的商业模式将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未来开展的热点。目前,我国开展物流金融实践活动的物流企业包括中国储运公司、中远、中铁物流、宝供物流、深圳怡亚通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有些公司,物流金融已经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

中储于1999年开始开展质押监管等物流金融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物流金融业务的领军企业。公司发展物流金融在客户定位方面选择定位在中小客户,这类客户数量众多,亟需缺乏资金支持,因而较易发展成为稳定的客户群。在探索的过程中,中储物流紧抓客户需求,不断尝试新的物流金融模式,为公司赢得了发展先机和发展空间。截止到2010年,中储质押业务已经推广到全国27个省份,年质押监管规模超过了600亿元。监管品种具有保质期长,质量检验标准通用,用途广泛(主要为原材料方面产品),价格稳定,易保管,流动性较好,易变现等特点,包括黑色金属材料及其矿产品、有色金属材料及其矿产品、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家电、轮胎、玻璃、化肥、纸业以及农产品等十二大类。中储物流的主要物流金融模式有动产监管、质押监管、抵押监管、贸易监管,并在原有的提单模式、保兑仓模式和供应链模式融入到其中,进行物流金融模式的创新[11]。

(三)平台商业模式

平台商业模式起源于平台经济。徐晋等认为平台是一种现实或虚拟空间,该空间可以导致或者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12]。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平台商业模式开始出现,如苹果、淘宝、亚马逊、中国移动、各类超市等。物流行业中,各类大型交易和流通市场实际上就具备了平台商业模式的雏形。

物流企业平台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多边市场实现资源的集聚。平台可以将需求方、供给方、信息提供商、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咨询机构及软件商等各类主体聚拢在一起,满足各主体物流、资金、信息等各个方面的需求[13]。物流企业通过经营平台或者直接为平台上主体提供服务获取收益。平台商业模式的特点在于其价值潜力,当平台用户超过一定规模时,其网络外部性将大大增加,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用户进行收费来获取巨额的收益,同时物流企业也可直接提供平台客户各种服务,如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获取收益。平台商业模式因其网络外部性而受到瞩目,在多个行业都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但是,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平台商业模式的要求也很高,在资金、客户资源等各方面都需要一定的积累。在平台商业模式建设初期,如何增加客户规模,让平台良性运转将是物流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公司“双平台”商业模式是平台商业模式中比较成功的范本。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公司通过构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中心的“双平台”打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圈。在早期的经营中,国际物流集团积累的丰富的客户资源,具备了良好的融资平台,在客户和资金方面得到了保障。国际物流公司逐步将原来只对上游,或者只对下游的单边市场拓展成为同时面对多类型客户的多边市场,并且,在运营过程中,国际物流公司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的业务运作,如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物流金融、贸易等高端物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持续吸纳新客户。 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构建平台商业模式,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亿,利润超过了6亿元。

(四)生态圈商业模式

生态圈商业模式是平台商业模式的一个升维度状态。多个平台的建设和整合,就形成了生态圈商业模式。生态圈商业模式业务范围很广,能够实现从客户需求开始到库存计划、订单下达、仓储运营、干线调配、末端配送、线下运营、全国仓储圈地、线上协同、信息平台建设、大数据战略、金融服务、延伸到制造代工等等的全方位可视化完全供应链服务[14]。生态圈商业模式对于物流企业的规模、在供应链上的影响能力、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人才等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构建难度很大。当然,如果物流企业能够建立一个状态良好的生态圈,带来的收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范文第4篇

简而言之,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创造营收与利润的手段和方法。尽管这在概念上并没什么惊人之处,但每一个商业模式创新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因为在某一行业,由于商业模式不同而使企业的价值与盈利能力有天壤之别,更是因为基于某种创意所形成的商业模式创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盈利模式或发展模式,还成为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诸多企业的成功缘于偶然而失败归于商业模式者比比皆是。实际上,成功的商业模式非常一样而又非常不一样。非常一样的是这一模式创新性地将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盈利模式与经营机制等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盈利性、协调性、价值、风险控制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地位等。非常不一样的是这一模式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的成功,更多的具有个性,不能简单的拷贝或复制,而且必须通过不断地修正才能保持企业持久的生命力。因而,借鉴基础上的创新永远是商业模式中商业智慧的核心价值。

成功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

首先,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分解所形成。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为以技术为基础、依托产业价值链、着力管理创新的方式。其中,基于产业价值链这一外生因素的价值定位、盈利源选择、盈利点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依托产业价值链挖掘商业机会、展开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商业模式建构与实践的分水岭。而商业模式最核心的部分—盈利模式,恰恰完全依赖于对产业价值链的分解。目前,将某一环节或细分领域做深、做专、拔高,或将不同产业的价值链条实现耦合,成为做强做大企业的主流。而纵向一体化、全产业链等产业整合,适合一个全新产业初期,但不能当做长期发展战略。

其次,有独特的、持久的盈利模式。商业模式最为关注的不是交易的内容而是方式,其目的不在于概念的重整而在于实现营收与利润,因而盈利模式是成功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同时,一个盈利模式必须有一定的价值主张及运营机制的导向和支撑,因而是成功商业模式的集中体现。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特性与持久性。所谓“独特性”,就是能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且在同一行业中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采用;所谓“持久性”是指能够支持企业持续赢利。

最后,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或较强的创新性。创新是一种商业模式形成的逻辑起点与原动力,也是一种商业模式区别于另一种商业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创新性成为成功的商业模式的灵魂与价值所在。现阶段,我国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有多种路径,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成功商业模式”不必苛求完全原创但也不能完全模仿,需要将中国人的特定思维或特质与特殊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形成经世致用的商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的商业模式主要来源于两个层次:一是具有完全的原创性,或在关键环节实现了突破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原创性;二是模仿或借鉴了国外最新的商业模式,进行了一定创新,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后十大成功商业模式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十大成功商业模式”来源于一批在持续经营、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增长态势、影响力与体量等方面表现突出,在成功度、创新性方面优异的企业。

腾讯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抓住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形成新的业态的机遇,通过建立中国规模最大的网络社区“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嵌入主营业务。盈利模式:在一个巨大的便捷沟通平台上影响和改变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并借助这种影响嵌入各类增值服务。创新性:借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之力切入市场,通过免费的方式提供基础服务而将增值服务作为价值输出和盈利来源的实现方式。

阿里巴巴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抓住互联网与企业营销相结合的机遇,将电子商务业务主要集中于B2B的信息流,为所有人创造便捷的网上交易渠道。盈利模式:通过在自己的网站上向国内外供应商提供展示空间以换取固定报酬,将展示空间的信息流转变为强大的收入流并强调增值服务。创新性: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国内外分销渠道和市场机会,使中小企业降低对传统市场中主要客户的依赖及营销等费用并从互联网中获益。

携程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抓住互联网与传统旅行业相结合的机遇,力求扮演航空公司和酒店的“渠道商”角色,以发放会员卡吸纳目标商务客户、依赖庞大的电话呼叫中心作预定服务等方式将机票、酒店预订、度假预订、商旅管理、特约商户及旅游资讯在内的全方位旅行服务作为核心业务。盈利模式:通过与全国各地众多酒店、各大航空公司合作以规模采购大量降低成本,同时通过消费者在网上订客房、机票积累客流,客流越多携程的议价能力越强其成本就越低,客流就会更多,最终形成良性增长的盈利模式。创新性:立足于传统旅行服务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完成一个中介的任务,用IT和互联网技术将盈利水平无限放大,成为“鼠标+水泥”模式的典范。

招商银行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抓住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相结合的机遇,以“金融电子化”建立服务品牌,先后推出国内第一张基于客户号管理的银行借记卡、第一家网上银行,第一张符合国际标准的双币信用卡、首个面向高端客户理财产品的金葵花理财、首推私人银行服务及跨银行现金管理等业务。盈利模式及盈利能力:通过扩大服务面、延伸服务线取得多方面的利息收入与增值收入。创新性:将信息技术引入金融业的发展,并以“创新、领先、因你而变”时刻不断推出新服务,引领金融业的发展。

苏宁电器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以家电连锁的方式加强对市场后端的控制,同时加强与全球近10000家知名家电供应商的合作,打造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高效供应链,强化自身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盈利模式:基于SAP系统与B2B供应链项目、通过降低整个供应链体系运做成本、库存储备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一“节流+开源”的方式实现营收。创新性:以家电连锁的方式加强对市场后端的控制力,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向上游制造环节的渗透,使零售与制造以业务伙伴方式合作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进而打通整个产业价值链以谋求更高价值回报。

百度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力求“让人们最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为网民提供基于搜索引擎的系列产品与服务,全面覆盖了中文网络世界所有的搜索需求。盈利模式:采用以效果付费的网络推广方式实现营收。创新性:借助超大流量的平台优势,联合所有优质的各类网站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联盟,使各类企业的搜索推广、品牌营销的价值、覆盖面均大面积提升,并从中扩大盈利来源。

华为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定位为通讯设备领域的系统集成服务商与量产型公司,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端到端通信解决方案,并围绕通讯设备领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形成完整的产品线。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整个通讯产品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赚钱。创新性:凭借通讯设备领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上完整的产品线的营收,以牺牲暂时的亏损为代价将投入市场的新产品按两三年后量产的模型定价,利用企业规模效益、低耗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非核心环节外包、流程优化等方法挖掘出的成本优势挤垮或有效扼制国内竞争对手,并利用研发低成本优势快速抢夺国际市场份额,打压在成本上处于劣势的西方竞争对手,形成著名的“华为优势”。

巨人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集团紧紧抓住企业价值链上“营”与“销”的环节,通过颠覆式的“营”定义新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地毯式”与“侧翼进攻”的“销”加强对市场后端的控制力。盈利模式:尽管在表面上“脑白金”、“黄金搭档”、“黄金酒”用的是传统盈利模式而“征途”游戏采用“基础服务免费+道具收费”的模式,但实质上巨人是通过营销创新形成的产品服务新概念实现营收。创新性:紧紧围绕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决策处境、消费心理、消费心态等实际需求,用全新的“营”与“销”的方式将实际品质不高的产品或服务赋予全新的概念,并以较短的销售渠道、较宽的销售网络从侧翼迅速介入市场。

比亚迪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依托某一产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在相关产业转型或兴起的背景下,将其产业优势向这一领域进行逆向的产业转移,形成跨领域的、稳步攀升的产业扩张。盈利模式:在产业转移与扩张的过程中,通过改变产业景框、设定新的游戏规则、合并细分市场、整合顾客需求进行价值创新,以蓝海战略实现营收。创新性:基于电池领域的绝对竞争优势与产业优势,在已有商业领域取得成功后,以较强的复制能力、稳定性、技术创新等,集中利用内部资源、整合各业务群中的优势元素塑造向新兴领域或转型产业进行产业布局的转移与调整,繁衍一个又一个新业务,实现塑造蓝海、产业扩张与价值创造的统一。

联想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依托强大的销售网络,以“贸工技”向“创新驱动”的路径,围绕国际计算机及信息服务产业价值链,从加工代销的低端环节向重研发、重服务的高端环节与高级业态攀升与演化。盈利模式: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逐步由以往的大规模低成本制造作为盈利源开始向以服务增值作为盈利增长点的方向转变。创新性:在缺乏,甚至一度弱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弯路”下,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与政府支持,利用民族情结建立起庞大的营销体系、服务网络与市场优势,逐步以产业后端(市场)的控制力提高对产业中端(资本)的控制力,进而以产业中端(资本)的控制力提升对产业前端(技术)的控制力。

对上述商业模式进行梳理不难发现:

第一,“十大成功商业模式”从年代的角度来看呈现出“两端少、中间多”的格局,所涉及的企业实现了持续经营并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一定的体量。

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范文第5篇

本文在现有商业模式研究理论基础上,结合价值链理论,提出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深化了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框架研究,体现了互联网企业运用“免费”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

一、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价值链理论,提出“维度”分析视角

对于运用免费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而言,用户是其一切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价值链已不仅仅是将经营活动的各个过程前后相连形成的一个简单的链条,而是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的一整套企业价值体系,互联网企业运用“免费”模式就是为了积聚用户,但是免费产品的用户并不一定直接为其创造价值,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价值传递或转化。因此,本文在对运用免费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时,加入了一个 “用户转化”的环节,将价值链基础活动划分为(1)包含内部后勤、生产作业环节的产品系统;(2)包含外部后勤、市场营销环节的推广系统;(3)包含用户转化、售后服务环节的用户系统;(4)与利润形成紧密相连的收入系统。见图1。

将运用免费模式的互联网企业价值链划分为“产品、用户、推广、收入”四个维度考虑,可以更好地体现企业从内而外价值的链接、创造及转化。

(二)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理论,提出“要素”分析视角

当前对于商业模式要素的理论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但是,现有理论内容过于庞杂,逻辑不够清晰,并且大多是从经济、运营、战略等不同侧面研究商业模式结构,无法很好地体现出商业模式的运作过程,更缺乏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应用和指导。

因此,本文基于奥斯特瓦德(2011)商业模式画布九要素模型,结合互联网企业的特点,从“产品、推广、用户、收入”四个维度入手,形成了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四维度?八要素”体系,包括:(1)产品模式――资源能力、价值主张;(2)推广模式――关键活动、平台网络;(3)用户模式――用户细分、用户关系;(4)收入模式――成本结构、利润来源。

从四个维度出发,针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提出的八个关键要素是对奥斯特瓦德九要素模型的传承和优化,遵循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价值传递过程,表明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本质。

二、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

(一)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结构

本文结合价值链理论,从维度及要素视角,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拆分成“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和收入模式”四个维度,同时将八个关键要素内生于价值系统之中,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四维度 ? 八要素模型”。该模型表明了互联网企业从产品经推广到用户得收益的价值流向。

(二)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维度及要素

1.产品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核心

所谓“产品模式”,简言之就是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产品,本质是通过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产品模式中包含“资源能力”和“价值主张”两个关键要素。

资源能力:指企业在产品体系构建的前向环节中,需认真评估企业内部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并充分利用包括供应商、合作商等在内的外部资源,将二者整合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价值主张:指企业在产品体系构建的后向环节中,需对产品组合进行定位和区分,划分出基础产品群和增值产品群,并明确希望通过每一种产品发挥何种价值。

2.推广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关键

在产品模式之上,还需要搭建起利用产品传递价值的桥梁,明确企业应以怎样的方式接近目标用户群,即推广模式。推广模式中包含“关键活动”和“平台网络”两个关键要素。

关键活动:指企业在推广的前向环节中,需从内部和外部出发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对外口碑营销等宣传推广活动以及对内产品体系之间的价值链接。

平台网络:指企业在推广的后向环节中,需充分运用自身平台网络及合作伙伴平台网络,实现从基础产品到增值产品的过渡,将流量变现,把成本与收入联系起来。

3.用户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根基

在考虑了产品模式和推广模式后,则需寻找对应产品的目标用户,即用户模式。用户模式中包含“用户细分”和“用户关系”两个关键要素。

用户细分:指企业在吸收用户的前向环节中,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明确其初期属于免费产品核心用户还是增值产品核心用户,对于增值产品核心用户还要进一步细分其属于企业直接付费用户还是第三方付费用户,以便明确收益来源。

用户关系:指企业在吸收用户的后向环节中,需不断加强企业同用户之间的联系,扩展用户在不同产品间的渗透面,通过对用户数据及反馈的分析,改进和完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加强用户对产品的黏性,从而实现用户从基础产品到增值产品的转移或渗透。

4.收入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动力

在产品模式、用户模式和推广模式之上,再考虑企业的收入模式。收入模式中包含“成本结构”和“利润来源”两个关键要素。

成本结构:指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前向环节中,所形成的与企业价值链辅助活动相关的固定资产成本、人力成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推广成本等。

利润来源:指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后向环节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价值转化得到的收益。互联网产品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电子商务”收入;第二种是依靠“广告”收入;第三种是以网游为代表的“增值”服务收入。当企业做好产品规划和布局后,可以运用以上三种方式将流量变现。

(三)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的关键计算指标

1.用户规模(U):企业运用“免费”模式的目的在于扩大用户规模,为后续增值服务做铺垫,因此“用户规模”是免费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与转化的前提,也是进行后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指标。

2.渗透率/转化率(R):在企业所有用户中,付费用户才是创造价值的核心用户,在用户规模之上考虑“渗透率或转化率”,以便计算对企业收入具有实际意义的付费用户数。

3.付费标准(S):这是将流量转换为收益的桥梁,是将无形的用户价值变为实际金钱价值的基础。不同类型免费模式有不同的付费标准及计算方法,需要具体分析和细致量化。

三、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的应用

免费商业模式一般可以划分为直接交叉补贴模式、三方市场模式、免费加收费模式和非货币市场模式四种类型。本文在此选取“免费加收费”模式,以免费视频网站会员付费模式为例,举例说明。

(一)背景介绍

近两年,视频网站渐渐步入成熟期。各大视频网站在运用免费模式集聚用户后,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版权的付费独播剧和自制剧,实现对用户群由“完全免费”向“免费加收费”的转移。现今,“免费加收费”模式已逐渐成为视频网站收入新格局,用户付费市场从以前的量变积累转化到质变阶段。

(二)模型应用

1.产品模式――视频网站通过对外部素材作品等资源及内部选材创作等能力的整合,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视频内容体系。其中,与竞争对手无差异化的公开资源就是基础产品,即低版本免费产品;而具有多重特权的网站会员服务则是增值产品,即高版本收费产品。

2.推广模式――通过内部观影权限限制形成产品价值链接,结合外部口碑营销和明星效应宣传造势;同时运用自身平台优势吸引用户对优质及特质资源的关注,并与其他网络平台合作,打通网络连接入口,实现自有平台与社交、支付等平台的对接。

3.用户模式――对应用户细分将免费优质资源提供给普通用户,将高质量特质资源及特权提供给会员用户。通过优质资源增强用户黏性,利用特质内容提升用户转化,还要基于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和反馈,实现对用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

4.收入模式――分析开发成本、内容成本、版权成本、带宽成本等成本结构;衡量在不考虑广告模式的情况下,“免费加收费”模式产生的会员增值收入。

(三)指标应用

1.收入模型

夏静(2014)以“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评估标准,分析了互联网企业收益只来源于付费产品时的收入计算模型,即总收益=付费产品数量×付费转化率×付费产品单价。在此理论模型支撑基础上,可以得出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收入计算标准为:SRUT××?=? (1)

其中,U为免费用户规模,R为付费用户转化率,S为每会员平均收入(即ARPU值)。

如果已知各类型付费会员具体比例及购买期限,还可以将付费用户按会员支付类型的不同比例进行拆解,以不同的付费标准和购买期限比例进行收入计算。若以用户按一次性支付不连续购买(例如:买1季会员,会员结束后即为普通用户,不再续费或购买其他类型会员)为例,可将上式扩展为:

2.收入计算

结合上述收益模型公式,本文选取了当前用户熟悉且影响力较大的三家视频网站――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对其付费会员收入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由于无法获取以下网站各类型付费会员比例及购买期限的实际数据,因此以ARPU值,即(1)式计算。

由表1可知,爱奇艺作为引爆视频付费狂潮的网站,在市场中的用户活跃度和付费转化率很高,因此获得了较高的收入;腾讯视频虽年均活跃用户数超过爱奇艺,但由于其付费资源的影响力不够,付费用户转化率还不及爱奇艺的一半,所以收入与爱奇艺相比相差较多;而搜狐视频则因推出的可吸引用户付费的内容过少,用户规模和付费用户比例相较前者都明显过低,会员收入最少。由此可见,基础用户规模和付费用户转化率是“免费”商业模式转向增值盈利的重要影响因素。

视频网站在用户全免费阶段,主要依靠广告获取收入,使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如今转向以“免费加收费”的会员模式,只要通过独特新颖的内容提高用户转化率,就可以获得巨额回报,助力视频网站扭亏为盈。

五、结束语

“免费”商业模式在当今互联网行业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本文针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价值链理论和商业模式画布九要素模型,从维度和要素视角构建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对“免费”商业模式运行机制做出了科学分析。

二是结合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特征,提出了其通过免费模式获取增值收入的关键计算指标,展现了“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