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文化常识
一、引言
对文化常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文化常识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语文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促使学生透彻了解民族精神,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困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纵观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可见,理论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国卷出现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的题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受考试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教学,以期通过理论知识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素质教育的忽视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
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习惯重理论教学,“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就会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形成不利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学生――年轻一代真正深入体会,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学生可能都记不全,更不知节气的由来,更难主动去了解它,认可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现今,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兴起过洋节,如圣诞节、复活节……但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毫不关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坚持应试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对课本教材利用度比较低。高中课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快速学习课文内容,对于古代文言文仅以原文翻译、串讲、重点词解释等形式展开,对于现代文教学则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仅仅理解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而且只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含义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识这个知识点,或是照本宣科一语带过,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着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对课本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程度不深,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乐趣,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学生无法从文化常识中汲取营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基本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l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这篇文章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其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等,通过鉴赏这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学生在鉴赏审美时,还能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和学困生人格培养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所以,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既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增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要求教师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识的基本内涵,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文化环境和氛围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来。首先,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形成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由学生阅读包含人文精神的课外读物和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标。挖掘《兰亭集序》《赤壁赋》中的干支纪年法,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日历上也标有干支和生肖,这可加深学生对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是古时十二个时辰计时法中天色计时法,对应十二地支计时法。其次,通过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家庭学习态度,家长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鸿门宴》中项羽高居尊位,在现实生活中宴请宾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为尊。而在工作会议的安排当中,也有上司和下属位置之分。文化常识,古已有之,延续至今,无处不在。学习和积累文化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做有一个素质有文化的人。
(三)让学生自主尝试挖掘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蕴藏的知识量比较多,而且都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试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科举制之前如何选拔官员?”“科举制的名称”“古代节日习俗”等等,要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科举制之前通过察举、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古代节日习俗中春节要贴春联、燃鞭炮、挂年画、耍龙灯,元宵猜灯谜、吃元宵,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天文历法当中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关系,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等,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又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纪年法在现在还在使用。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其中可称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也可几项兼称,如先称籍贯,再称姓、名,后称字,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这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被太阳照射为阳,反之则为阴。《游褒禅山记》中的“华阳洞”即在华山的南面。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形成深刻的了解,学生自发将这些文化常识应用于写作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在写作中将苏轼《赤壁赋》中关于人生感悟的描写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实现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重要目标。所以,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对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仔细检查学生写作情况,总结出学生语文知识常识性错误,同时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常识,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文化常识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常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浅谈对学困生的转化[J].新课程(小学),2015(01):24.
[2]刘江.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67.
[3]穆占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水平――以威宁县保家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4]李祖惠.浅析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养策略[J].速读(中旬),2016(08):336.
关键词:高中语文;积累;学习
一、高中语文积累的重要性
(一)积累能促进学习态度的培养
不管学习任何学科,学习态度都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通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为何在语文学习上依然感到无所适从,依然提不起兴趣,就是因为没有端正态度,没有科学的积累态度,因而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努力夯实和培养科学合理的学习态度,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要围绕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展开,对于自己现在获取的和之前获取的知识,要进行充分的梳理和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整合和梳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完善语文知识体系的过程。总之,积累就是为了应用,就是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就是在科学的学习态度中不断感知语文的魅力。
(二)积累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积累就是一种温习老知识,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也可以说,积累就是不断增值和拓展的过程,要真正的应用积累下的知识,就必须具备基本的过程意识。语文老师通过不断的积累,通过较强的过程意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作为高中学生,也要有充分的积累意识,也就是说只有充分的积累,才能促进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才能将语文学习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积累是一种科学的积累、有方法的积累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积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拼音,就开始学习字词,我们儿时背诵《静夜思》的方法可以用在《蜀道难》,与其说是人的境界提高,不如说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能用到实处,这就是积累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积累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一种综合性的模式,也就是说积累用了很多方法,从观察到记忆,从记忆到归纳,从归纳到分析,一步一步的获取,一步一步的沉淀,最终有更多的收获。总之,积累不但是一种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也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在语文的学习中要实现知识的不断积累,就要使用科学的方法。
二、高中语文积累学习
(一)语言的积累
语文本身就是汉语言,在语文积累中语言的积累是重要的,语言包括语言材料和语言应用规律两个方面,我们学习语文的技术就是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包含着写字和识字,写字和识字是汉语言的基础中的基础。语言应用就是平时的说话和文本的阅读等。平时说话、播音主持和文本阅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真正的掌握语文和了解语文,实现语文知识的发展,构建高中语文的知识体系,就必须深入的了解这些规律,而掌握语文材料和了解相关的语文规律就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来实现,也就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将积累贯穿其中,也就是掌握语文教材的内容,背诵优秀的古文诗词,阅读掌握现代文章,同时要在课外大量的学习中外优秀的作品,在高中阶段就要有目的和有步骤的阅读《红楼梦》《古文观止》《史记》《繁星》《朝花夕拾》《家春秋》《子夜》《四世同堂》等各个年代的经典名著,以及《战争与和平》《红与黑》《飘》《三个火》《呼啸山庄》等外国名著,这样就能体会到不同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和人文气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的优秀文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二)文化的积累
语文就是汉语言,汉语言在经过五千年的沉淀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影响着十三亿中国人,也影响着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可以说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血液相连的见证,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范式,因而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积累语文的过程就是积累文化的过程。作为马上要进行高考的我们,已经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语文的效率更是重中之重,因而,要通过不断的积累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文化积累不但包括日常的语文知识,也包括其他的文化常识,因而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扩展自己的事业,不断的将这种积累融化成一种方法和态度,从而将在语文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其他各科中,比如我们在积累过程中学到了《史记》、看到了《三国志》,背诵了《长恨歌》、默写了《离骚》的部分内容,这些本身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可以用在很多方面,《史记》从黄帝到汉武帝,中国历史的千年都在这本书中能读到,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有利于我们学习政治,更有利于我们打开中华文明史的天窗。我们背诵《长恨歌》,让我们也更加明白了安史之乱的缘由,唐朝由盛到衰的本质。总之,积累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综合学习的方法,我们要通过语文的积累实现文化的积累和方法的应用。
(三)写作的积累
语文不但是一门阅读的课程,也是一门写作的课程,当前在高中课堂中,我们将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上了,τ谛醋鳎不但老师们不重视,我们自己也不太注意,因而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要不断积累写作的经验和写作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更好地应用汉语言。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动笔,我们要大量的阅读名家名篇,要读各种报刊和杂志,比如《读者》和《青年文摘》,要关心社会热点和人间世相,要在社会热点和人间世相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积累创作的素材,同时要经常练笔,比如每天要有写日记和每周写周记的计划。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的积累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认识到高中语文积累的重要性,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和写作的积累,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丹丹.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分析[J].新课程(下),2015(10).
[2]赵兰妹.浅谈高中语文积累学习研究[J].新课程(下),2015(06).
[3]李晓娟.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4]王小明.有效品鉴 深入解读――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三种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5]杨燕.求异是语文课堂创造力挖掘的第一锹[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高中文言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就目前文言文学习的情况而言,效果并不理想,在文言文知识水平掌握上偏低。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因素很多,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感觉到文言文学习十分枯燥,相关知识难理解,内容晦涩,需要背诵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缺乏趣味,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当然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和语文考试,在思想上并没有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想法,缺乏学习动力。第二,文言文基础知识较差。基础差是造成文言文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基础知识缺乏且不牢固,很多文言文内容难以理解,学习吃力,进而对文言文产生抗拒心理,最终导致实际学习情况不佳。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很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选择死记硬背,在方法上缺乏灵活性,而且在文言文翻译上十分依赖工具书,不利于自身文言文翻译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文言文的整体学习效果。文言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文章表现形式上的高度概括性,更在于文言文中富含的智慧和中华文化。文言文的学习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所以,对于高中生而言,加强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将文言文学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字词多义,不好掌握;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对文言文的讲解没有激情,听到文言文就犯困;有的学生觉得背诵文言文太过枯燥。据相关调查显示,40%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这么高的比例不得不值得我们关注。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在诵读中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掌握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对文言文进行反复的诵读,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言文,提高语感。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在平时文言文诵读中,可不断尝试去翻译比较浅易的文章,提升翻译能力,并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个星期读几篇文言文,长期坚持,让阅读达到一定量,在不断诵读中亲近文言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把握所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诵读可运用的形式很多,但在诵读时需把握句读,理解其意,并学会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而非死记硬背。以理解其意为基础进行反复诵读,通过实际感官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刻入脑海,理解其意旨和内容,不断转换为自己的知识。(二)打好文言文学习基础。想要提高文言文翻译、理解能力,必须大量积累实词、虚词,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去记忆和探索理解,不断提升语感能力。在课前,需落实字词,认真阅读课下注释,进行口头翻译;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对比自己理解与老师讲解中的不同地方,有疑惑需提出来并进行探讨交流,运用语法和语境对文言文进行情景推测,从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后,需独自进行书面翻译,并让老师检查,从而及时纠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文化常识等做书面的分类整理,做到长期坚持。虽然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较繁琐,但对于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十分有效。(三)对知识进行归类复习。文言文的学习必须掌握许多基础知识,并对这些零散知识进行归类整合,形成系统化,脑海中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才能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文言断句、古代文化知识等专题归类,并通过不断的理解和练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对于重点词类和典型的句式需要进行归纳总结,不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出其中规律,把握学习重点。整体来讲,文言文的学习知识点多且琐碎,容易遗忘。因此,需要对学过的知识做归纳总结,从而对所学内容进行牢固的掌握。文言文知识归类和积累越丰富,分析、阅读能力也就越强,课内、课外加强阅读的积累,定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著作,不仅有利于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还有助于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四)在思考中学习文言文。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除了对其进行背诵,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进行批注,做好读书笔记。无论是精辟的论述还是厚重的情感,能触发我们思索和感悟的词句,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标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心得,发表自己的见解。文言文的学习,在疑惑中寻求答案,在寻求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掌握,学会从思考中去学习文言文,这也是融会贯通的重要学习方式。
作者:周禹彤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高伟.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几个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
[2]杨志刚.高中文言文有效学习策略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1).
【关键词】文言文注释;教材;编者;教师;学生注释
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辅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除此之外,注释还能够起到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文史资料等功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解读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辅工具。注释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彰显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文本的注释研究,探究对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使用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厚其文化底蕴。
一、文言文注释的主要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人物背景注释人物背景注释注释选文出处、作者或文章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生平际遇、古诗文作品中的创作缘起、其他人物介绍,还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补充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等资料,为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等解析文本方法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音义语法注释对文言文选篇中字词的读音与释义作解,一般注释的是课文殊的读音,如人名、地名等生僻的字音;还有注释词义或句义,主要侧重对词在原文中意思的解释,尤其是疑难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字、语气词,还有对于词性、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语法注释、修辞注释,为师生阅读理解扫清字词障碍。
(三)文化常识注释对古诗文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介绍,这些专有名词主要包括朝代年号、区域地名、天文时辰、典故出处、官职称谓、古代兵器等,多为文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是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课文的必备资料。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注释问题
从中学语文的教科书来看,所节选的文章大多为流传千古的篇目,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厚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人生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注释从属于助读系统,它既能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能连接古今,故注释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容小觑。但或许是文言文年代久远,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释也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处。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容易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当注未注当注未注是指对于那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或读错之处没有作注释,具体表现为字词不注释、译句不译字、多音字不注音等。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请以战喻”,教材的注释是“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但没有单独解释“喻”的意思,可课文的注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比喻”的意思。其实,“喻”在此处是“明白”的意思,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方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教师此时还可以将“家喻户晓”“不言而喻”等成语相结合讲解,便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但如果此时不仅有句子的注释,还有字词的注释,我们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的《赤壁赋》中有一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课文注释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对句中“曾”字没有单独注音。在教学中,教师对“曾”字有读“zēng”的,有读“céng”的,读音不同,解释自然会有分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曾,念“zēng”。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念céng。①曾经。②通“层”,重叠。所以,句中的“曾”字应补充注音“zēng”,并最好附带注释: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
(二)注释的不准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但部编版的初中教材已没有这首诗歌。人教版的课本对于诗中“草木长”的注释为“【草木长(zhǎng)】草木从生”,这里的“长”是生长的意思。但是我们这个完整的句子是“道狭草木长”,我们不难发现“长”与“狭”相对应,都是形容词,“道狭”与“草木长”是对比,所以此处的注音应为“cháng”。由于我国人数众多,地域广泛,在几千年的汉字使用发展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的复杂情况,主要表现为通假字、古今异词等。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者叫“古字”,在后者叫“今字”。①这是古今字,而通假字却又不同。凡词都有专为记录它而造的字,这就是本字。在古代文献上,书写时不写本字而写其他同音或近音字,叫做通假。②因注释用语不统一,老师和学生经常无法分清通假字和古今字。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反”字,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中有“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注释为“反,通‘返’”,这是通假字。而必修五《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注释为“[反]返回,后作‘返’”,这里是古今字。还有必修二《离骚》中的“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课文注释为“反,返回”,这便看不出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上述三个“反”字都是“返回”之义,但注释术语有差异,所以教材理应统一并规范注解。
三、文言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曾提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③理解词义是读懂诗歌、文章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但只有准确并规范的注释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克服教材中的注释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编者首先,要会取舍。语文教材最大特点是教学性,它适用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故课本上的文言文注释和一般的古籍中所注有所差别,而对于那些具有争议的注解,教材应当选取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注释。而且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了照顾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需要,在语言表达上不会表述得太过深奥。其次,要统一意见。编者在给教材作注解时应多关注容易引起分歧、误解的字词,这样的字词句定要作注,并且需要统一注释内容和格式,否则会引起混乱,不便于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最后,全面了解中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教材编辑者在编辑教材的时候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编辑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可让中学一线教师来配合完成调查任务,确保不忽视学生文言知识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55―01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现代文阅读教学,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呢?笔者围绕“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这两个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内容,探究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试图通过“诵读课文,选词造段”、“交流选词,欣赏语段”、“多重对话,赏析文本”、“尝试表达,万虑归诗”的“四段式”现代文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段:诵读课文,选词造段。(课外完成)
学生用普通话放声朗读课文2遍以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课文中自己J为用得最好的或最精妙的8-10个词语,然后利用注释或工具书,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再围绕一个中心,用这些词语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语段。
设计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
第一,语文学习不能仅靠课堂。新课程实施后,语文学科的周课时数明显减少,高一、高二只有4课时,这还包括作文在内,教学时间捉襟见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语文很有必要。
第二,朗读能力要加强训练。高中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水平达不到这个要求,必须加强训练。
第三,解词、造句是提高语文水平有效途径。学生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就不可能恰当地运用词语;不能准确地用词造句,就不可能联词成段;不能写好语段,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是空谈。
二段:交流选词,欣赏语段。(8-10分钟)
这一环节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所选择的8-10个词语,并简要解说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语文学习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学生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和提高,且在交流中,懂得与他人分享所得。
第二,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欣赏各自围绕中心用所选词语写成的150左右的语段。这样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第三,教师指名或小组推荐优秀语段全班交流,教师精要点评。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可以认识自己或同学的选词和语段写作的优劣,从而提高鉴别欣赏词语和语段的能力。
第四,教师展示自己所选词语和所写语段。语文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教师的示范,就是把教师的选词标准告知学生,并通过语段的展示,教师对学生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
三段:多重对话,赏析文本。(25分钟左右)
第一,语言赏析。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的。因此,文本赏析首先应该从语言赏析开始。语言赏析,主要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加以理解和揣摩,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
第二,整体赏析。学生面对的文本,通常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离开了这个整体,赏析活动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本赏析应该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在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和立意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然后是综合的印象后,再进行写作思路的梳理,课文要点的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理解等。否则,文本赏析只能是苍白、干瘪的。
第三,探究赏析。高中学生对现代文文本的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
四段:尝试表达,万虑归诗。(10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