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 持续改进思想的发展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持续改进思想被引入到项目风险管理,这离不开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ISO9000 标准和美国 Carnegie Mellon 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贡献。这二者对于项目管理不仅体现在标准方面,更体现管理思想和原则方面的意义,比如 ISO9000 提出管理的八项原则,CMM 提出 5 个层次的持续改进。它们都着眼于质量和过程管理。但是它们的基础各不相同,前者是确定一个质量体系的最低要求,而 CMM 强调持续的过程改进。尽管 ISO/DIS9000:2000 版也增加了持续改进原则,但仍属于单一层次的标准,而 CMM 模型分成 5 个等级,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CMM把管理内容定义为若干关键过程任务,并设立了初始化、可重复性管理工作、识别组织基本能力的管理工作、确立企业竞争力管理工作、通过持续改进方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目前来看,引入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在 ISO/DIS9000:2000 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CMM 持续改进方面的优势,建立起一套规范化并且能够持续改进的过程和质量管理循环,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1.2 面向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优点
持续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来源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持续风险管理指南”(CRM),在项目风险管理领域被称为项目风险能力成熟度模型(RMMM),这个框架基于成熟程度、文化和组织的其他相关属性,由一系列与项目有关风险的流程、方法和工具组成,并为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主动管理的合理环境。它主要针对:一是对可能会出现错误(风险)的部分持续评估。二是决定哪类风险最主要,并且进行重要程度描述。三是实施处理风险的战略。
这种基于过程的方法与传统的基于事件风险管理方法显著不同。后者所要实施的策略要等到风险事件发生,然后再有所反应,接下来再采取措施来阻止它再次发生。相反,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在问题发生前预防。二是改进产品质量。三是使得资源更好地被利用。四是增进团队合作。五是为投资决策设立预期目标,并且提供解决方案。
2、基于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2.1 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与项目管理的其他知识域不同,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风险管理程序属于与项目管理程序相互交叉的双维度结构。同时,项目生命周期阶段形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第 3 个维度,这 3 个维度构成了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RMMM)。RMMM 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的子集, RMMM 在 SEI 中也被称作 CRM.尽管 PMMM 的研究起源于欧洲,但是其核心仍然是 CMM.CMM 模型主要通过项目生命周期,设置可以持续改进的关键管理流程域(KPA)来进行项目管理。CMM 目前已应用到多个研究和实践领域,比如面向系统开发的 SD—CMM,面向系统工程的 SE—CMM,面向项目团队的 P—CMM 等等。但是不可否认,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和 PMI 对 PMMM 开发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果,并且已经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
2.2 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层次
PMMM 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为不同的项目或者公司定制用以测评成熟度各层次的方法。同样,RMMM(CRM)也为项目定义测评风险管理成熟度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其特征是可定制的,其核心是围绕项目生命周期阶段所进行的持续改进,即风险流程改进(RPI)。应该注意到,流程改进是过程,而不是目标。RMMM(CRM),采用 CMM 的1至5级来描述项目风险及相关流程,因为CMM 是一切成熟度模型的基础和根本,可以说是元模型。RMMM(CRM)包括5个层次:
第1层次为通用术语。组织第一次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学习风险管理知识、语言和术语。第2层次为通用过程。组织运用风险管理,开发相应的可重复利用的通用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第3层次为方法集成。把所有风险管理方法集成为单一方法,可以最好地实现风险管理协同效应和过程控制。第4层次为基准比较。确定风险管理基准点与比较的指标和内容,基准比较必须连续进行,改进风险管理构成及执行方法,并增强竞争优势。第5层次为持续改进。组织评估通过风险管理基准比较获得的信息,然后决定是否能改进单一方法。
2.3 持续风险改进通用风险域
RMMM(CRM)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利用工作分解结构图(WBS)设立不同的可用于持续改进的通用风险域。比如考虑到建设项目为系统运营就绪的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建造、进度和成本、每个项目的合同样本等等。一般说来,大型工程项目可用一个3层的风险识别流程描述出来:
(1)全局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项目整体并且会导致全程项目成本/进度全部策略的改变或者再评估)。
(2)项目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每一个基本项目并且对实现项目目标有潜在影响或者要求项目范围或者个别合同水平上变化以及它与其他项目界面关系上)。
(3)个别合同风险域(这些风险对个别合同中的域有潜在影响,而且具体到特别合同上,直接影响成本、进度和具体合同的效率)。
3、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与步骤
3.1 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
尽管RMMM(CRM)有5个层次,但是所有工作不是必须被依次鱼贯地完成,而是可以重叠进行的,这主要取决于项目组愿意承担的风险大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RMMM 是柔性的,适应性很强,能够与传统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知识域紧密结合。在实施中风险应该用重要程度来计划,这依赖于项目、管理者和个体的目标和限制条件。这意味着,虽然一个风险管理模型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可以通过 RMMM 的持续改进与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知识域的适应性组合、动态调整,就能够适应各种复杂情况,并提供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与功能。通常,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主要有:
(1)识别。在风险成为问题前,搜寻并定位风险。
(2)分析。通过系统化分类、估计和理解以降低不确定性并提供计划和行动框架的流程,把风险转换成决策信息。
(3)计划。把风险信息转化为决策和适当的消减行动(现在与未来)以及实施。
(4)跟踪。通过项目生命周期来监控风险指标和风险消减计划。
(5)控制。纠正与计划执行的偏差。
(6)沟通。贯穿所有以上提供信息和反馈的功能给所有项目相关利益人。
关于风险活动以及当前和新产生风险在这些功能实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相关利益人和管理层次的差异,特别是相关利益人应该理解风险管理是如何适应整体项目管理流程的。这些流程之间以及与其他项目管理知识域之间交互作用,并要求不同阶段不同项目团队成员参与到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中来。所以说,面向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必须因项目管理阶段不同、主体间差异而有所不同,贯穿于项目管理始终。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应该通过相关利益人和项目组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的职责、指标和风险的分配来实施,具体如下:一是风险经理。检查、批准和提供与风险计划和行动有关的资金。二是用户识别风险。三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设计风险管理和行动计划,跟踪、沟通与风险管理计划对应的项目绩效。四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且设计消减风险选择方法。五是项目组成员识别风险。
3.2 持续风险管理的步骤
持续改进过程的步骤是一种基于 PDCA 循环的系统化问题解决方法,改进通常是阶段性的,要观察每个阶段各个过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分散进行。不然的话,分散优化会降低整个项目的效率。具体的步骤如下:
(1)识别项目风险流程改进机会。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选择适当的项目风险流程用于改进。例如,工程实施中土地使用权获取、建筑设计、融资分析的关键环节和过程,对整个项目前期工作的效果和目标影响重大,因此作为关键的风险流程用于改进。
(2)评价需改进的风险流程。这一阶段目标是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及确定改进的指标。重点就是把需改进的项目风险流程的具体指标细化,并确定改进的具体目标。
(3)分析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目标是识别目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原因,充分利用有关工具和方法找出原因。
(4)采取措施。计划并采取适当措施改正不规范的做法,针对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改正,以达到目的,消除存在的问题。
(5)确认改进的结果。评价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否达到了目标。
(6)改进方法标准化。这一阶段主要目标就是确保项目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维持,要确保已经改进的工作效果通过制定的管理流程图、程序、制度、标准等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并可以把这一阶段的规范化管理成果推广到其他过程或部门。
(7)为下一阶段或未来项目进行计划。主要针对遗留问题制定计划并评价其效果,通过学习其他部门的经验为下阶段工作和未来项目提供规范化管理的知识。
4、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4.1 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目标
持续改进是 RMMM(CRM)的核心,因此,风险流程改进业务(RPI)是降低项目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一般的项目经理只是相信看得见的投资收益,而不是采纳 RPI 及所能带来的非显而易见的收益。传统的风险流程改进计划目标是通过很高的风险管理成本,从而取得项目高绩效和高可靠性。现行的风险资源型管理方法,是把风险当作获取收益的资源,通过风险预算的低成本,取得项目的中等绩效和中等可靠性。但是利用风险预算,来弥补流程环境的不足是不能获得期望收益的。相反,虽然 RPI没有较明显的满意投资收益,但是用定量方法仍然是能够度量成本和收益。这是由于 RPI 能够形成良好的风险流程,可以降低与不良流程相关的风险。RPI 是可以用 CMM 第2层次的工作来实施,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低成本、高绩效、高可靠性的目标。
4.2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成本
RPI 的成本是决定项目成本和收益的重要方面。RPI 成本模型主要包括:风险流程基础设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实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技术路线成本和风险流程评估成本。
这些直接和间接的成本和收益均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成本被归因于与生产低劣产品相关的现存不合理流程的成本。这可能导致客户不满意或者丧失未来商机,这些成本如客户满意度下降、瑕疵纠正成本、返工成本,以及由于违约而导致的业务损失成本等。利用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把定性因素转换为定量成本,这可以通过评估不同因素相关风险,然后为每一项分配风险预算来实现。风险预算是规避风险的成本乘以风险发生概率。要建立 RPI 投资的成本收益模型的一种方法是,定义关键指标以期能够跟踪和度量项目。这些关键指标以关键质量指标(KQI)形式出现,与 TQM 项目所定义的部分指标相一致。还可以体现为关键性能指标(KPI),与项目经理和职员的设想一致。其他指标能够体现为项目健康指标(PHI),与项目规划阶段的相一致,而且易于在项目跟踪活动中被定期检查。
4.3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风险流程改进价值包括建立合理风险流程的直接结果以及改进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结果。有关可定量化价值包括:增加生产力、降低产品周期、降低开发与维护成本等。不可定量化价值包括:改进客户服务水平、适应需求,以及降低维护的努力。这些定性化价值可以通过特定方法来转换成定量价值。在实施 RPI 过程中,应当建立统一的成本价值模型。利用可以为不同组织所使用的统一模型,可以很方便用于结果和价值比较,也可以为企业建立一个可能的标杆或基准(Benchmark)。这个模型的另外一个价值是提供一个度量 RPI 努力的基准。通常,流程改进要至少经历一个完整的 RPI 周期,平均需要18~36个月。但是目前没有通用或标准模型来进行 RPI 的收益成本验证,因为处理定量化的部分较容易,但处理RPI定性化成本和收益方面很难。为了证明RPI的成本收益,对项目风险域改进的潜在收益需要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并定量化,如利用项目风险分析管理模(PRAM)。
PRAM 现在已经被很多欧洲公司用于识别、分析和减低与系统集成项目有关的风险。PRAM 风险管理模型可以应用于对关键流程持续的风险识别和叠代工作,该方法核心概念是风险预算,它通过把预算价值加在潜在的 RPI 收益上,来度量 RMMM(CRM)的风险管理的价值和效果。
总之,随ISO9000:2000 和CMM 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工程项目复杂性的增加,对 RMMM 或者 CRM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因此,要想提高项目运转效率和可靠性,有效地降低风险,应通过持续改进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 凯西。施瓦贝尔。 IT 项目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90.
[2] Stephen Grey. Comparison of Three Approaches to Project Risk Management[R]. PMI Melbourne Chapter. Broadleaf Capital International Pty Ltd, 2000.
[3]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best business practice: Risk Management[S]. Standards Austrlia,1999.
[4] AS/NZS4360(1999)[R]——Risk Management.
[5] Zahran Sami .Business and cost justification of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Quality and Process Consultancy “QPC”[J], UK SP96,Software Process, Brighton, Dec, 1996: 2-6 .
[6] 哈罗德。科兹纳。 项目管理的战略规划[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5.
关键词:注水项目;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072-02
延长石油直罗探区由于过去一直采用天然能量开采,不仅导致了产量低、采油速度低、采收率低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这种开采方式结束时,仍有大量原油滞留在地层中。这对于直罗探区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加快储量向产量、资源向效益的转化,同时尽量延长油藏的生产期,对探区进行注水开发是必须选择的道路。但是,由于注水开发技术复杂、投资大,又是一个隐蔽性很强的地下作业工程,因此在注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着风险。既给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又对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在注水过程中风险问题,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是石油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就延长石油直罗探区注水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1 注水项目风险特点
注水项目是油田开采项目工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压力、地质、水文、人员、技术、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注水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与一般的建筑工程所面临的风险不同的是,注水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
①注水具有隐蔽性。注水即是利用注水井将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进而提高采收率的措施。由于注水是在地下进行,因此注水的风险常常不易被发觉。
②注水项目施工风险的后果严重性,特别是注水站,由于工作环境为高电压、高水压和高噪声,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导致人员伤亡。
③注水的水一般采用油气开采产出量污水,但是污水中含有多种溶解物质,对于设备易造成腐蚀,对设备的安全性和寿命造成风险,另外,化学药品的储存及使用,都会对环境及工作人员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预防注水项目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必须对注水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对存在及潜在的风险充分的认识和分析,然后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并对已发现的或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才能保证人员、环境、项目的良好发展。
2 注水项目风险管理的步骤
①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是进行风险管理其他工作的第一步,是对风险主体所表现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认识分析的过程。具体来说,风险识别具有两个环节,首先是感知风险,即对风险的了解,对注水项目的腐蚀事故、安全事故、污染事故等造成的影响重视起来。第二个阶段是分析风险阶段,即是对造成项目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注水项目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确定,分析这些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识别项目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另外,风险识别具有个别性、复杂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风险识别本身也可以说是一个风险,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做好风险识别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由粗及细、由细及粗,先怀疑后排除、必要时做实验验证的原则,结合其他部门的数据报表,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杜绝风险识别误差。
②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注水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风险衡量时,风险的大小的考察必须将损失频率的高低与损失幅度的大小结合起来。对风险进行处理,必然要发生费用。只有通过风险评价,才能判定为处理风险所支出的费用是否有效益。风险衡量是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遗患,它不仅使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且使风险分析定量化,为选择最佳管理技术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③风险应对。它是指当注水项目施工风险发生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处理和应对。制定项目风险应对措施的主要依据项目风险的特性、抗风险能力及可供选择的风险应对措施的实际情况来定。风险应对措施应坚持有效性、先进性、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对于注水项目所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风险,可以采用成熟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项目早期,可以采取风险减轻,以降低风险后果影响达到所能够接受的范围。对不可避免的或者不可预见的风险,积极采取应急措施,使风险的后果影响降到最低。
④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指在注水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的处理效果进行监视和控制,风险监控应该贯穿于注水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并且需要连续进行,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进行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
3 注水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
①加强风险管理的识别,为风险管理做好准备。在注水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可以从主观信息源和客观信息源两个角度来加强风险管理的识别。由于主观意识随着受到个人意识的不同而不同,很有可能造成夸大或者识别不足。而客观信息源由于是事实的产物,具有的准确性比较高,但是,却缺少主观能动的分析和预估。因此,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最好的办法是把从主观信息源和客观信息源所获得的风险识别观念,进行科学的整合,才能对风险准确的识别,从而知道风险管理的后续工作。
②提高注水项目的风险管理认识,建立健全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注水项目工作过去往往只重视效益和技术,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重视度不足,另外,由于重视度不够,注水项目对于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也就没有进行认真的制定,没有风险制度又进一步降低了风险管理在项目工作人员心中的地位。因此,两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导致了项目风险管理得不到落实,也造成注水项目的效益没有大的突破。因此,必须对注水项目的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必须结合项目实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执行,注重落实,这样才能使注水项目各方面全面提升。
③建立风险管理评估机制,对施工各阶段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由于注水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注水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是分很多的阶段进行的,如对基础资料的分析阶段、注水试验阶段等,存在的风险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就不能一层不变,需要对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建立风险管理评估机制是保证安全保障程度最大化必不可少的。注水项目按照长短期的经营目标,结合国家政策、技术变革等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评估机制,对于注水项目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之后,必须坚决的贯彻落实,对于注水项目施工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对注水技术水平与生产实际进行准确的评估,使风险管理评估机制贯穿注水项目的各个阶段,才能使注水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安全最大化。
4 结 语
现阶段我国在注水方面的风险控制仍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支持。风险控制措施和能力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基于这些问题, 迫切需要建立系统的注水风险控制理论和措施,系统的开展风险控制工作, 使风险控制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使注水项目风险评估得到保障。本文就注水项目的风险管理要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对于以后相关项目的风险控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工程项目承包存在风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工程项目总承包作为工程项目承包的一种形式,不可避免也存在风险。但是由于工程项目总承包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工程项目总承包比一般工程项目具有更大、更广泛的风险,如果不加以防范,导致的损失会更严重。为了当风险出现时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搞好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contracting there is risk, is a fact of life. Engineering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as a engineering project contracting a kind of form, there are also inevitable risk. But because the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decision than general project is more big, more extensive risk, if not to prevent, lead to the loss will be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appear when risk loss will be minimized, do well the risk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总承包风险管理就是要对可能存在的不确定事件进行识别、评估、预防和风险发生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全过程。总承包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提前识别预测、提前做好应对的方案,控制风险不发生或当风险出现时将损失控制到最小的程度。基本方法如下:
一、 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对总承包风险有前瞻性
总承包风险管理与防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贯穿于工程总承包的全过程,但是进行总承包风险管理必须强调前瞻性和预见性,前瞻性有赖于对事物的了解、分析和经验。不难理解只有良好的愿望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对总承包的项目进行仔细的研究,充分考虑到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的特点,甚至对项目运作工程进行模拟计算,做到“知己知彼”、“了如指掌”,才有可能准确识别风险,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 总承包风险管理必须融入日常的经营活动
风险管理不是一次性的管理行为,不能一蹴而就。就每一个项目而言,风险管理要贯穿于项目周期的始终,不是孤立的管理行为与工程总承包的其他管理工作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要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角度,提出对风险的监控措施,而绝大多数风险防范措施都是通过总承包的各个管理系统实现的;不是某个部门或少数人单独完成的,必须依靠总承包管理单位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风险管理关系到总承包项目的成败、不能走过场、摆花架子。只有确实把握住风险发生的规律,提前做好防范,总承包项目才能顺利完成。
三、 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做好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总承包风险的识别可以按照风险的类别进行识别,也可以按照总承包工程的进程分阶段进行识别。无论从哪个角度,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识别,都必须力图分析清楚点在何处,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一旦风险发生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损失有多大。
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后,应对风险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根据工程实践总结,风险分类可以分为特大风险、重大风险、较大风险和一般风险。如果风险发生的概率极大且后果严重,应及时终止以规避风险。如果风险发生的概率大但后果不是很严重或者发生的概率不是很大但后果比较严重,就应列为风险防范的重点,制定有效措施,进行严密的监控,以阻止风险的发生或者降低后果的严重性。如果风险发生的概率不是很大且不良后果一般,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或避免。如果经过评估属于发生的概率极小或引起的不良后果极小的风险,则可以列为一般风险,只作监控,不必采取专门的措施。
四、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做好风险的阶段性控制与动态管理
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风险,而风险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生概率,进行风险管理不可能自始至终采用一种模式、一种策略,通常采用阶段性控制与动态管理。
在总承包项目开始之前或开始之初进行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使总承包管理者对项目全过程潜在的风险有一个比较完整和清醒的认识,便于从总结的高度和全过程的角度对风险防范进行安排。但随着项目的展开,情况会不断地变化,原来预计的风险可能没有出现,而新的风险又会产生;原来预测概率较低的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提高了。所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也要不断的进行,必要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补充。风险管理采用阶段性控制的好处在于每个阶段的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把管理的力量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阶段性控制的主要工作除了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外,要点是分析清楚该阶段主要存在哪些风险?表现形式是什么?风险发生的条件是什么?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主要防范管理措施是什么以及组织落实。
阶段性控制突出了各阶段风险的特点和工作重点,但容易忽略对其他阶段以及总体的影响,因此还要强调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就是要瞻前顾后,有大局意识,着眼全局,立足当前。
五、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做好风险预案与应急处理
现代管理科学强调预见性与控制能力。针对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结果,应该就特大风险和重大风险制定专项风险预案,对于一般风险可以制定使用于一般突发事件的风险预案。一旦发生了风险,切忌慌乱无序。应该立即启动风险预案,按照事先预定的的原则,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处理。首先,应急指挥系统应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尤其是主要负责人员应立即承担已经指挥的责任。当预案中规定的第一责任人不在现场,无法履行职责时,应按预案的规定由替补人员担负起应急指挥的责任。信息传递系统在处理风险事件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这个系统负责收集所有的情况信息,提供给指挥系统进行决策,同时把指挥系统的决定及时准确地传达下去。应急指挥系统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处理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和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是指在招聘、工作分解、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主要是为了控制与处理风险,减少和避免损失,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现实社会中,人力资源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答案是:在企业经营目标的指引下,探索出各种识别风险类型、估计风险的大小的方法和工具,然后采用各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控制、规避以及转嫁风险,实施风险管理,最后进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此外,企业应该建市起一套合理、完整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预警体系,把握风险的动态,以实现风险管理。COSO委员会把企业风险管理归纳为七要素: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同样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七要素引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
董事会和管理层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实施目标的战略以及实施该目标的计划,这些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要素,也提供了其他要素运行的框架。在考虑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时,管理层主要关注外部环境因素、内部(流程)因素、与这些因素相关的信息,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结合与互动,来勾勒出人力资源风险状况或轮廓。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在理解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战略和计划,以及当前面临的外部和内部因素之后,识别所有可能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状况。事件识别非常重要,因为未被识别的事件不可能在风险反应及风险接受计划中得到处理,因而会导致意外的风险。人事部门要根据了解的客观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形成风险识别列表,这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比如员工管理中,主要业务骨干离职风险可能会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待遇、满足感、成就感、人际关系、公平感、地位、信心、沟通、关心、认同,其他的如有可能因为结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等原因离职。识别这些风险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人力资源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理解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决策中的风险成分。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估:一是,根据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二是,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用百分比表示发生可能性的程度。三是,根据程度排定优先队列。风险评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定量的方法是风险评估中应用的主要方法。人事经理可以通过与当事人交谈、发调查表等形式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确定该员工在各类风险识别条目中离职的可能性。
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反应
管理者要针对每一风险,要做出风险与收益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做出接受、规避或缓解的风险反应。通常步骤是:一是,针对预知风险进行进一步调研。二是,根据调研结果,草拟消除风险方案。三是,将该方案与相关人员讨论,并报上级批准。四是,实施该方案。人事经理可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专项交谈或调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草拟相应的方案。例如,在解决公平问题时,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参与制度的制定,员工误认为制度本身不公平,因此在制定公司规章制度前,应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通过调查发现,误认为其他部门工作轻松,而自己是最辛苦的,也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因此,应增加部门间交流的机会。
五、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1)签订合同进行约束。企业可以与员工在合同中阐明责任、权利和义务,一旦出现问题可诉诸于法律。如双方事先签订“竞业禁止”协定,规定员工在离职后一定期限内(一般不超过3年)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但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该员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2)建立人才储备机制。企业对每个岗位尤其是重要岗位应有后备人员的培养计划,一旦出现人员流动而发生的岗位空缺,后备人员能迅速地适应工作,从而尽可能减少因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带来的风险。(3)签订担保协议。担保实质上是转移风险的一种形式,企业在接受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或推荐人推荐的人选时,要求他们承诺对所推荐的人在应聘、工作、离职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失误或违约等行为负间接责任。(4)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信息,二是企业外部信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将企业内外部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集成为一个信息包,可以方便和增强管理者对这些信息的管理。通过这些信息,企业可以随时了解人才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根据企业以往的平均离职率,可以预测这一阶段的离职人数,提前从人才储备库中挑选后备人员进行培训,更好地制定用人、留人政策。(5)如果因为人员流失等问题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则要做出公开声明,挽回其社会声誉。优秀人才的流失是对企业形象的巨大打击,在优秀人才的周围,往往集结了一些甚至一大批人才,他们往往引以为荣的是能与这些优秀人才为伍、因与优秀人才共同工作而努力奋斗。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的优秀人才已经在企业之外建立了亲密的、庞大的关系网并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因此如果这样的优秀人才流失,不仅将在外界造成该企业不容人才的恶劣影响,使该企业形象受损,元气大伤,而且也将可能引起企业内部强烈的震动,因此要针对此事做出公开的解释说明,使企业的名誉、地位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响。
六、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传递与沟通
风险信息必须以某种形式在一定期间传递,使员工、管理层及董事会能各行其职。有效的沟通包括信息向下流动(将管理层的计划及已知的风险传递给员工),平行流动(员工在部门间传递生产和销售信息),以及向上流动(员工将意外情况告知高级管理层),使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和风险控制活动等各个层面的风险信息能够在企业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及时传递,使各职能部门有效沟通。
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主要是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跟踪已识别的风险并识别新的风险,确保项目风险应对计划的执行,评估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监控是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一种持续过程,随着项目逐渐的推进,风险会不断变化,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预期的风险也可能消失。这需要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时,随时进行风险监控。
由于人的复杂性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防范和化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风险,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必须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 考 文 献
[1]王垒.离职因素的研究:结构及预测模型.新资本.2004(3)
[2]郑强.如何避免绩效考核打分失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5)
[3]巨万珍.商业银行基层行的风险管理[J].企业导报.2009(8)
我国商业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中国属于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故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对待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方面,未能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而实际上地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均是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一方面,风险管理服务于业务发展,另一方面,风险管理控制地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速度,避免其因发展过快而脱离控制。在对地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时,需坚持风险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这一原则,努力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进而使得自身获得长远的发展与收益。本文就当前我国地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现状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建议。
二、地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
诸多商业银行出于与国际接轨的目的,花费巨额资本引入信贷管理系统等,欲予以风险监测与预警,但常常是形式上的引入。到了地方商业银行,由于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深层次的需求分析更是缺乏,故而该系统一般不具有完善的功能,甚至与实际需求不符。且在地方商业银行中,我国的关系社会这一特点表现的更加突出与明显,使得专业风险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缺乏,地方商业银行中的风险管理工作常常由一些凭经验吃饭的老员工担当,有时甚至由非金融专业人士担任。而银行业是一个对责任感与专业技能均要求较高的行业,风险管理工作岗位对这一要求则更加严格。但目前在我国地方商业银行中,能够全面掌握金融、法律、经济、会计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却极其匮乏,导致许多地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无人可用。这无疑会增加地方商业银行运营风险,也会使得不良资产增加的可能性增大,进而影响地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业务发展。
(二)未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商业银行归本质上仍是企业,故其最终目的仍是实现股东利益、员工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欲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业务发展。故地方商业银行需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对于其业务发展的影响,进而使得地方商业银行既可以保证其效益性又可以保证其安全性。
对于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地方商业银行未能对其予以正确的认识,偏颇的认为二者只能兼顾其一,或精于风险管理,牺牲效益;或疏于风险管理,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追求利润。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前者看似管好了风险,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业务发展不进则退,自身缓慢的发展会使得自己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出局,最后其经营会面临更多问题;而后者看似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发展并获得了高额利润,但这是以牺牲银行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风险一旦爆发将难以应对,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三、增强地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增强对风险管理的认识
增强地方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是极其必要的,而对任何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均是提升风险管理认识的有效手段,地方商业银行自然也不例外。风险管理文化乃商业银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并增强广大员工对此的认同感,从而使其遵守风险管理行为规范。同时需要培养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动性,加强员工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辅以职业道德培养,令员工树立风险管理即为创造收益的观念。推行涵盖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而使所有员工对风险管理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贯穿执行于工作中,使得地方商业银行的业务可以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需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应采取差别化管理原则。首先应针对不同业务,实现差别化风险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业务的增多,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也随之不断增加,而不同业务种类间因各自的业务特性存在着较大风险差异。如在对公司业务方面的风险管理,一般强调对具体项目或具体个人的审查与分析,在授信审查中看重企业的具体规模与现金流的分析;但在零售业务这一方面,风险则是分散的,更加看重整体违约率,在单个授信审查中则看重对借款人偿付能力与未来收入的分析。若将公司业务风险管理模式与方法简单套用在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上,则不仅无法控制风险,反而还会增加管理成本。其次,即使在同一业务种类下,也需根据不同业务特性所具有的风险特点及大小确定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如消费信贷业务与投资经营类贷款业务,在还款来源与贷款用途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消费信贷业务一般期限短、金额小,还款来源则主要靠家庭收入,属于风险较小的授信品种,针对这种业务应采用批量处理的方式从整体上予以违约率控制;而投资经营类贷款业务则一般金额较大,而还款来源则主要靠投资所得,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不仅需要分析借款人资信状况,还需进行地区与行业的风险分析,采用异于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