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公司合规管理

财务公司合规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公司合规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公司合规管理

财务公司合规管理范文第1篇

一、资金安全风险分析

(一)合规风险

合规管理是财务公司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是涉及到财务公司全部业务活动的风险管理。财务公司的经营活动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还须符合金融监管部门和集团的监管政策。法律风险方面,财务公司业务的相对封闭性,面临的法律风险要比商业银行小得多。财务公司与其大股东、服务对象同属一个集团,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也存在一定的行政调控关系,产生的矛盾演变成法律纠纷的可能性较小。此外,服务对象的有限性也使交易对手的道德风险比商业银行低。

(二)流动性风险

与商业银行相比,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外部因素。具体来自于货币政策紧缩、市场资金面的紧松变化、外部临时支付骤然增加及外来资金风险的连锁效应等。例如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财务公司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5%提高至16.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必然减少财务公司可用资金,降低流动性,增大流动性风险。

内部因素。集团企业的存款是财务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集团内部资金集中度不高,计划性不强,一旦出现支付过于集中、不能安排好资金来源对象分散化和期限结构等,则会加剧了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就大多数集团财务公司而言,其基本都是从资金结算中心模式衍生而来,因而管理的重心仍然以传统的集团内部结算、资金管理、存贷款为主,业务缺乏必要的拓展与创新,金融服务功能缺乏多元化,这也大大压缩了财务公司的获利空间,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公司治理机制失效和内部控制的失效。与商业银行相比,财务公司来源于公司治理机制失效的操作风险大,而来源于内部控制失效的风险小。

二、财务公司资金安全管理内部控制要点

(一)牢固树立合规经营意识

持续关注法律、金融政策和监管要求的最新发展,正确理解政策精髓,准确把握其对财务公司经营的影响,及时为高管层提供合规建议。

定期评价公司的各项政策、程序和操作指南的合规性,定期对业务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确保各项制度符合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要求。

确保公司的各项合规政策、程序和操作流程切实得到执行。通过内部稽核和审计,对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促进管理制度执行到位。

确立合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收集筛选可能预示潜在合规问题的数据,做好风险预警。

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提高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促进财务公司自身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二)流动性风险控制

金融企业有较强的杠杆操作性质,资产负债率比较高,资产和负债一般都直接涉及资金流动,波动性相对一般企业要大,因此,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头寸管理是必要的。针对引起支付风险的各种因素,财务公司开展工作有:

密切关注国外国内经济、政治状况,分析各项经济数据、指标,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历史状况和数据,开展专题研究,推导出因素模型,以反映市场对宏观政治经济的反应方向和反应程度。

密切关注每日资金市场状况,对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进行分析,在大的资金面供求状况相对确定的情况下测度缺口水平,从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流动性状况,为流动性管理提供依据。

深化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扩大财务公司资金来源。集团企业的存款是财务公司生存之本,要千方百计促进集团资金集中,建成以财务公司为中心的“现金池”,“现金池”越大,沉淀资金越稳定。

加强资金计划安排合理性和预见性,提高报备数据准确度。集团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由于在财务公司存款占比很重,支付周期较为集中且支付金额大,如能较好把握资金计划则能有效减低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

根据市场状况和公司资产业务(涉及资金运用),匹配资金来源期限结构和资金运用期限结构,做到短、中、长期的搭配,保证资金的充分有效使用,同时不至于出现瞬间的支付高峰而出现支付危机。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资金补充机制。根据资金缺口期限运用信贷资产转让、票据转贴现等长期融资手段,及法人账户透支以及信用拆借等短期融资手段补充流动性。

(三)操作风险

在岗位职责方面,财务公司各业务部门按照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设立岗位责任制,严禁一人兼任非相容岗位或独自完成业务办理的全过程操作。在操作规范上,各项业务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遇特殊事项需按权限审批。对于资金支付建立报备跟踪制度,及时汇总资金计划部以便统筹安排。在资金预算业务上,明确资金预算编制的流程与口径,及时汇总成员单位资金预算,预算变动须按流程审批;建立预算追踪与考核制度,及时对比预算数据与执行数据,并出具有关预算报告。应对集团企业预算进行全面评价,充分落实考核制度。

财务公司合规管理范文第2篇

央企深化产融结合路径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建立总部管控机制,确保内部优先政策有效落地,金融服务保质保量,推动各个层级顺畅衔接。强化金融产业内部协同机制。要明确金融产业内部协同原则、标准和机制;充分发挥不同平台的金融功能,整合机构力量,放大整体效益。建立产业协同机制。密切金融产业与实体产业长效合作,组织金融机构对集团重大金融运作和财务辅助管理事项进行联合调研,以服务为导向,自上而下抓落实;深入开展金融需求调研,挖掘企业金融服务和业务合作空间,制定金融需求整体服务方案并组织实施,推动产融互动由单项化向综合化转变。四是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梳理产融结合在战略实施、计划管理、项目、财务、资金、融资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以及金融产业内部业务、产融结合、研发等资源共享内容,形成集团管理系统与金融业务系统的无缝衔接,增强金融服务效率。

不断延伸产融结合内涵及外延。狠抓资金归集,提升资金效益。为缩短资金周转路径,减少体外循环,提升集约运作效率和效益,同时也最大程度地保障资金安全,防范财务风险,需要由集团总部组织开展联合治理,实施账户审批,从源头解决资金风险控制和归集不到位问题;制定资金归集率评价细则,将资金归集率纳入成员单位考核指标,严格绩效考核;发挥财务公司职能,加强企业资金变动的跟踪和分析。

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资金保障。发挥内部金融平台资金杠杆作用,坚持内外并举,增强资金保障力度。要利用好内部金融机构融资专家作用,积极探索优先股、夹层融资、混合所有制等创新金融工具,在辅助做好融资咨询、降低资产负债率等方面提供广泛支持。

盘活存量资产,增强运作效益。由央企总部加强票据、应收账款、资产交易等实施统筹管理、规范运作流程,加大向下授权,由内部金融机构负责全系统票据集中管理、统一,建设集团票据池和资金融通渠道;组织系统单位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统一,形成规模优势和效应,保障应收账款融资的稳定性。同时,发挥内部金融机构优势,把握政策机遇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为推动企业集团轻资产化发展提供支持。

深入参与资本运作,培育投行业务能力。在我国大力推动直接融资、加快资本市场创新发展背景下,近年来部分央企积极发挥金融平台贴近市场、服务专业的优势,增强了集团对资本市场的驾驭能力。可以通过内部券商参与IPO联合保荐、定向增发、市值管理及部分区域公司上市前期论证和方案设计,在留存外部收益的同时,快速培养其专业能力;作为财务顾问,积极参与部分区域公司资产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项目并购等工作。同时,央企可推动设立产业基金,并通过结构化分层对接各类投资者,通过专业管理实现权益类资本引入。

整合保险资源,防范资产风险。在顶层设计上,通过集中管理、统筹运作,有效提高议价能力、降低保险成本,实现规模优势。保障范围上,不断延伸统保领域,扩大保险覆盖面。专业能力上,不断增强风险管理主动性,以内部保险平台辅助集团实施汇率风险管理、大宗商品交易风险对冲。

做好产业链延伸,增强整体价值。在金融市场化改革和监管支持下,产业链金融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不可逆的发展潮流,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国内央企深挖集团核心产业上下游企业金融资源,包括加强上下游企业财务公司的合作,增强互信支持;由内部金融机构为系统单位应付款交易对手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向产业链企业提供咨询、融资、保险、财务顾问、资本运作等金融服务推介,进一步拓宽了服务领域和产业价值。

央企深化产融结合建议

企业集团全方位支持。推动产融结合不断深化需要两个方面前提条件:一是要确立金融板块在企业集团中的战略地位,兼顾效益和服务制定金融发展战略,发展金融、推动产融结合做到适度、适量。二是加大资源支持力度,切实提升金融机构的专业化能力和服务水平。企业与金融深入、广泛的业务合作和资源共享是产融结合的核心内容,金融机构在发展壮大的初期尤其需要集团层面在资源、业务、项目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以培养专业化能力,进而反过来增强服务集团发展的能力。

完善金融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央企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需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理念,及时清退低效金融资产,实现资产盘活运用,同时要重点进入与产业主体息息相关、具有较大发展前景且能与现有牌照实现有效整合的金融领域。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大部分央企办金融都面临体制抉择的困惑,金融行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其运作规律和监管要求有别于一般企业,而摆脱产业体制化管理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制约。央企发展金融必须要意识到要想金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想金融机构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遵从金融规律,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包括放开劳动用工、统一人员身份、推行市场化薪酬、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提升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

财务公司合规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43-03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与金融同业间(包括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往来。2011-2013年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呈爆发式发展,目前同业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管理资产负债、创新产品和拓展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渠道。同时同业业务发展不规范、信用透明度低等缺点也加剧了银行业整体流动性风险,加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同业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为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三类资产;同业负债业务反映为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类负债。本文利用16家上市银行2011-2013年的报表数据,分析归纳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特点,深入剖析同业业务迅猛发展的原因,探讨同业业务的发展规范和监管对策。

一、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状况

(一)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同业业务已成为银行资产运用和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从总量增长角度,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总体呈上行趋势,同业资产从2011年的5.25万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0.21万亿元,增幅94.48%,年均增幅24.82%,高于总资产年均增幅10.59个百分点。同业负债从7.08万亿元增长至12.56万亿元,增幅77.40%,年均增长21.06%,高于总负债年均增幅7.07个百分点。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震荡上行,2012年2季度达到峰值13.47%,随后比重逐步减少。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先增后减,2012年4季度达到峰值15.09%,随后所占比重逐步回落。

(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结构变化。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中主要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平均占比超过50%。具体来看:存放同业款项规模先增后减,2012年2季度达到峰值4.22万亿元后快速回落。拆出资金2011年快速增长,年初为0.73万亿元,年末1.97万亿元,增长1.69倍,2012年以后规模基本保持不变。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总体呈波动上行趋势。2013年末同业资产10.21万亿元,其中存放同业款项2.65万亿元,占比25.95%,拆出资金2.19万亿,占比21.52%,买入返售金融资产5.37万亿,占比52.53%。

同业负债中规模最大的主要为同业存放款项。拆入资金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规模较小,占比低,统计期内合计占比最高未超过25%。具体来看:同业存放款项2011年增幅明显,2012-2013年增幅较小。拆入资金增长较快,2011年年初为0.67万亿元,2013年年末1.70万亿元,增长1.53倍。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也有较大增长,2011-2013年增长96.87%。2013年末同业负债12.56万亿元,其中同业存放款项9.61万亿,占比76.49%,拆入资金1.70万亿元,占比13.54%,卖出回购金融资产1.25万亿元,占比9.97%。

2013年末上市银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不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的1/4,表明大量资金以同业存放的形式流入上市银行,而上市银行通过买入返售交易将资金投向非上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三)不同类型银行同业业务变化情况。不同类型银行同业资产均反映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012年之前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逐步上升,随后比重逐步降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5家)同业资产所占比重较低,不超过10%,而股份制银行2(8家)、城市商业银行3(3家)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高,介于15%-25%之间,反映出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更重视同业资产业务发展。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比重先增后减,小幅波动,基本保持稳定。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呈波动上行趋势,2013年末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所占比重接近25%,而3家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比重超过30%,反映了这两类银行更依赖于同业负债进行规模扩张。

二、同业业务迅猛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一)同业业务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利率市场化加速、商业银行息差收窄、信贷规模受限、资本约束和外部监管不断加强, 新增信贷远远不足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有其他形式的融资来予以补充和满足。由于银行同业业务能够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其综合性、交叉性的业务特质使之极具创新活力。且同业业务兼具资本节约、规模盈利、信贷转移等优势,促使同业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趋势。

(二)同业业务的资本节约优势。对于银行而言,同业业务相较一般贷款业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低资本约束,同业业务风险权重低,根据新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 ,消耗核心资本较少。因此银行倾向于配置低资本占用的同业资产来降低风险系数,提升收益水平。二是同业负债无需缴纳准备金。同业存款中(除保险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外)其他金融同业存款没有准备金要求。三是同业业务没有拨备覆盖率,不受拨贷比束缚,绕开存贷比考核指标。

(三)同业业务做大资产规模、提升盈利水平优势。近几年,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信贷额度管制相对严格,导致资金大量配置在资金业务上。对于中小银行,同业业务可以相对便利地扩大银行资产负债表,通过发行银行理财资金或拆入同业市场短期资金,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方式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同时同业业务可以提升多元化收入来源,同业业务的息差小于存贷款息差,但同业业务是批发业务,金额大且较为集中,相比零售银行业务更具有规模效应。同业业务因资本占用少、业务方式灵活、综合收益可观。

(四)同业业务的监管套利、信贷转移通道优势。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是一种通道创新业务,银行可以利用信托、证券、基金、财务公司等渠道,采取一系列的协议安排,规避法规限制,寻找监管套利空间,将信贷资产出“表”,节省信贷额度,满足监管要求和客户融资需求。

三、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增长有其客观背景和现实需要,但也存在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期限错配增大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效果,存在风险隐患。

一是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部分银行机构利用同业业务不缴存存款准备金、节约资本和拨备、不受存贷比约束以及交易对手互利等特点规避宏观调控和监管要求。如利用同业业务通过信托受益权、票据等各种渠道投入房地产开发、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融资受限行业。

二是期限错配不断加大。为了提升盈利水平,不少金融机构通过较低成本借入短期同业资金,再投资于期限长、收益高的资产来获取超额收益,期限错配不断增加,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激增。

三是部分同业业务透明度低,会计核算不规范,加大了风险监测和监管难度。

四是风险传染性的增强。金融机构间资金联动性增强,部分同业业务通过多层“通道”包装,结构复杂,资金划转频繁,造成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规模虚增,局部风险事件会通过同业链条快速扩散,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

四、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树立稳健经营的理念, 控制同业业务规模适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客户群体、目标定位等控制同业业务总量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按照稳健经营、合规管理的原则,进行同业业务产品创新,控制同业业务规模适度增长,保持整体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应合理控制与管理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运用适当方法和模型,对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引起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合理控制错配期限,要从过去简单的存贷比管理,向全口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转变。

(三)商业银行应加强同业管理,顺应市场周期。商业银行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加强同业业务操作规范,披露透明性。由商业银行总行实施同业业务集中授信和动态管理。加强对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的研究,宏观微观结合、整体局部结合,加强预警,同时做好应急预案。

(四)监管部门应弱化存贷比指标。存贷比指标、存款准备金制度都是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手段办法,存款准备金制度相对完善,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风险自担,存贷比指标的实际意义渐趋淡化,建议监管部门弱化存贷比指标。

(五)监管部门应持续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有风险管理、调节资产负债表、平衡风险集中度的需要,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仅处于小规模、小范围的试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行量仅有600多亿元,相对于银行70多万亿元的总信贷资产实在是微乎其微。监管部门只有推动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堵住银行利用同业规避监管,挪信贷资产出“表”。

(六)监管部门应切实防范同业业务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应切实防范同业业务金融风险,同业业务的整体规模大、速度增长快、创新产品多,同时又横跨多层次市场,资金链条长,已经形成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监管滞后,风险等级高等问题,一旦某个环节发生风险,极易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监管部门应加强同业业务信息披露核实,完善金融统计制度,对于弄虚作假,扰乱市场合规经营秩序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近期监管部门又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叫停三方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严格限制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介入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等,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加强金融监管是国际大趋势,因此监管部门更应用发展的眼光夯实和完善基础制度,用市场的力量来调节。

参考文献

[1]陈博.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吴霞.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探析[J].武汉金融,2012,(11):67-69。

[3]徐寒飞,李清,杨坤.银行的同业和理财业务对流动性的影响[J].债券,2013,(9):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