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税市场分析及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124-02
一、引言
由于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色,中小企业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重要性显著,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我国企业最有活力的构成部分之一。工信部联企业在[2011]300号文件中,依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及资产总额等指标,对各行业设置不同的划型标准并据此将中小企业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说法。对中小企业规模和观念的细分,是对企业自身、金融机构及政府的政策结构和制度调整的要求,体现了政策的导向性逐步提高以及金融服务重心的进一步下移。小微企业往往经营情况复杂且规模小、贷款资金可得性低。在征信体系、补偿与担保、信息披露制度不成熟,银行审贷、企业管理不完善,非正规金融信贷迅猛增长以及政策落实情况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的前提下,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较为迂回复杂。对此,政府已出台并完善了涉及税收收费、政府采购、金融及财政支持等优惠政策,近年来我国小微的信贷风险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
二、小微信贷风险现状分析
(一)小微信贷发展现状
自2007年8月次贷危机浮出水面至欧债危机逐渐升级,国际资本市场一蹶不振。欧洲市场需求消退、贸易保护主义及欧元的汇率贬值,部分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经营发展受阻,我国经济实体的经营情况受到一定影响。受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经济流动性过剩及通胀压力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十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2月首次下调。2012年,社会信贷融资总规模到达历史新高,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
小微企业贷款总额近年增长强劲,微贷技术与风险管理技术有所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小银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在银行网均贷款方面优势依然明显,专营机构进一步发展,事业部制的小企业专营机构获益明显,民间金融不断阳光化,2012年初,规模约为3.5至4.5万亿元,小额贷款机构发展速度迅猛,国家开发银行近年也在小微信贷中体现了良好的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导向作用。
(二)小微信贷风险影响因素
1.经济制度背景。我国小微企业具有风险抵御能力弱,规模普遍较小,市场分析能力较弱,应变能力不足等特征,经营与信贷风险受宏观经济波动及经济制度、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大。相对于整个宏观经济与其他经济主体,小微企业竞争力有限。对信息获取的及时性或对行业发展前景的预知能力上存在劣势;同时,企业反应决策不够敏感,自身规模又有限,在很多情况下只能单方面承受外界带来的影响,却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恰当措施进行抵御或缓解。
2.法律法规与市场建设。由于签署的贷款合同受到各项法律法规的限制,都能对贷款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信贷审批、发放,以及在事前和事后的风险都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市场因素作为掌握较为困难但又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分析其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关键和难点就在于除了对未来市场要有合理的预期,还需要研究市场及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需求市场的转移、传递以及替代市场的出现与变化。
3.信贷模式及信息披露因素。在现有情况下,我国传统信贷模式亟待发展,商业银行的流程化改造的“信贷工厂”模式、零售模式以及商业银行专营机构模式兴起。信贷中贷款审批流程显得十分重要,大体涵盖了小微企业绝大多数的“硬”信息与“软”信息。现有情况下,“软”信息的合理判断对信贷风险管控意义重大。因此,贷款审批必须建立在高度透明的风险分析的评价之上,在信贷风险不透明的前提下,会使贷款审批变得盲目。
《贷款通则》第40条做出对审贷分离的规定,降低了发放的贷款成为潜在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也突显了商业银行风险收益不匹配,引发信贷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此,我国商业银行倾向于利用“软”信息,对不同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待遇形成信贷配给行为。贷款审核与分析人员的主观因素对审贷结果也有重要影响,需要最大限度避免分析评价人员的主观偏颇。并应满足合规监管的内容,研究每笔交易贷款的贷款条例,多层次多角度监视信贷风险,尽可能多的掌握客观变量因素。
4.小微企业经营情况。企业自身而言,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信用风险上,重点在于信息不对称。伴随着我国体制转型的特点,我国小微企业管理模式较为陈旧、信息获取不足、产业技术落后,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对于技术密集型的小微企业,技术更新不够,建立初期对资金需求量大,又缺乏足够的人力及抵押担保品,难以起步;对于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由于缺乏品牌及核心竞争力,经营受制于宏观经济波动与行业整体水平的波动影响,信贷风险可控性差。
体现在财务信息管理上,其一,小微企业现金流错配的现象较为明显,用于投融资的期限与现金流、资产负债与贷款总额的错配会引发企业贷款偿付的危机。其二,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预警与风险内控机制不健全。以上原因易引发高违约率、高破产率吊销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信贷风险产生不利影响。
5.抵押/担保条例。小微企业存续变动大,经营能力不强,且具有较少的可抵押的资产,担保机构对其担保意愿不高,影响了企业贷款的增信等级。我国实物资产的担保、抵押行为存在较大困难:90%以上的中小企业厂房用地多为集体用地、宅基地,同时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至少3个)在法律上的模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难抵押问题较为普遍,还要考虑抵押品的估价、变现能力、实物价值保持时间及处理的程序费用,抵押产品的选取尚需创新。不同于美国全面的风险担保体系与中小企业管理局、金融投资公司和政府资助的多管齐下,日本政府介入的方式,贷款计划的政策指导,德国的全能银行建设及财政预算中的小企业信贷补贴,我国的担保机构尚需整顿与完善。
6.非正规金融渠道。资金供给者的身份,由于影子银行、民间金融作为非正规金融能够给一部分融资困难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也逐步在向光明化、规范化方向前景,但两种融资方式的开展较为隐蔽,受监管少,融资成本逐级增加,它的高利率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部分曲线流出的信贷资金在民间借贷链条出现风险甚至断裂的情况下,不仅在贷款审批中存在局限性,安全性也无疑会受到挑战,对信贷风险的影响需要综合考量。
(三)小微信贷风险综合分析
假定时期,参与人为小微企业和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利润期望,在[0,]上分布,投资者只知道的概率分布。在当前小微企业选择传递信用信号X(包括公司素质、财务质量、发展前景、经营情况、偿债能力预测等),投资者观察信号X判断企业融资后经营状况在时期的实现:
其中,是给定企业信号时,企业在时期的盈利水平;/2是企业的期望价值;X/≤1表示中小企业在内失败的概率;是中小企业失败受市场惩罚;是权数。
根据根据上式得到的精炼贝叶斯均衡博弈,获得以下综合结论:第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消除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关键在于企业信用能力与企业的征信行为;第二,众多小微企业由于不规范存在各种信用问题,需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提高竞争力,使企业的信用建设得到根本保证;第三,小微企业比较弱小,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需借助征信体系、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社会信用担保体系等外来辅助力量;此外,政府的政策性扶持也会对企业信用建设起重要作用。
三、小微信贷风险政策建议
(一)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补偿担保制度
小微企业缺乏专门提供该类企业信息的机构或数据库,我国银行征信系统发展虽已取得一定程度进展,但在实际贷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需进一步扩大该系统平台对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目前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务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提升信用能力的需要,由于担保的风险分散与损失分担及补偿制度尚未形成,使得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均受到较大制约。良好的补偿与担保制度可以给予小微企业信用增级,从而加强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控。
(二)优化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
在商业银行对小微信贷的审批中,不仅要基于我国特殊情况合理考虑相关的“软”信息和“硬”信息,也应将供应链理论的思路转化到贷款中,倘若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的上下游是有固定的较为垄断且资信情况出色的企业,或者考虑到一些内在的人力资本要素对信贷风险有也会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有对产业链企业的数据库的建立。此外,对商业银行审批的流程与效率也要求进一步提高,已有数据表明,拥有较少网点数的中小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争夺中小企业客户实力已有所增强。同时,商业银行专营机构进一步发展,就标准事业部至的小企业专营机构已在微贷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上取得一定成效。此外,还需抓住小微企业贷款的特点,扩大“信贷工厂”和零售贷款服务的实施。
(三)促进小型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服务的合规发展
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有重要的历史原因。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效率差异较大,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企业信贷问题的重要出路,同时小型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模式、风险收益比与小微企业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倘若能专于小微企业信贷,机构之间信息共享产生规模效应,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的环节有所帮助。虽然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信贷困境。但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只能是正规金融的补充。我国必须不断提升和改进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尽快出台扶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举措,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强化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保障。在有效防范影子银行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大力推动金融创新及其市场深化,促进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弥补当前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不足。
(四)满足小微企业升级转型的需要
小微信贷的核心在于企业自身,进一步深化改革、对于小微企业经济更为公正的待遇,完善公平市场竞争机制,从创业环境、财税政策、金融支持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经营环境的改善,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此外还要加强小微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制定相应的财务政策促进小微企业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以及现金流错配导致无法正常还贷影响信用等级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安仰东.风险分析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J].金融研究,1997,4:42-45.
[2] 范飞龙.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信号传递模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6):59-60.
[3] 魏永亮,韩雪峰,王文荣.影子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的相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融资;政策法规;人才
一、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
1.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不足。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创新的投入产出特点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创新需要大量投入,而投入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必然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而且创新一旦失败,就会蒙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致使民营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其次,企业的既定生存发展模式选择也制约了创新内在动力的形成。民营企业大多为基于灵活经营机制生存的中小企业,这就决定了其创新能力的局限性。再次,市场不完善使自主创新存在较高机会成本,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一些民营企业靠技术自主创新能取得一定的资产规模,但另一些在技术上与他们根本不能相比的企业,通过经营房地产等,产值规模能远远超过他们,企业盈利也较好[1]。这样,由于靠机会、靠公关、靠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可以获得较高利润,使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
2.自主创新中的融资困难。首先,许多银行不愿贷款给那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那些最需要资金、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技术创新项目往往因为风险较高得不到贷款。因此,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缺乏资质和抵押物,很难通过银行来间接融资,未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其次,民营企业在证券市场上也同样面临困境。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公司上市有严格的资格审查,获准上市的民营企业数量较少,而创业板市场也刚启动不久。因此,民营企业上市数量很少,通过股市融资相当困难。最后,缺乏风险投资机制使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后劲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迅速且转化率高,其中风险投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风险投资实行专家管理、风险分散的运作机制,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和经营管理上的支持。而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由于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畅通的退出渠道,加上风险投资行为的短期化,使得投资的效率大大降低。
3.缺乏鼓励性政策、法规和机制。首先,政府扶持力度仍显不足。民营企业研发和产业化的综合力量比较弱,部分企业虽然完成了一定量的资金积累和规模扩张,但总体来看实力仍然相对较弱,缺少研发资金和市场开发的经验。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扶持力度仍不够,许多政策无法落到实处,造成许多民营企业无法开展正常的研发工作。即使在技术开发上已经取得成功,也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其次,我国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在保护范围,还是在保护力度上都还比较薄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管理弱化,知识产权的纠纷也较多。创新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很快就被其他企业模仿,享受高额利润的时间极短。造成民营企业往往只注重对短期收益的追求,多数民营企业依靠引进或购买专利来进行创业,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不多。最后,研发和产业化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机制。由于缺少相应的科技成果中介机构和评估机构,民营企业无法得到本行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同时对科技成果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经济分析也难以确定,所以不敢冒险购买。
4.管理混乱不适应自主创新的需要。民营企业的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将技术创新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科学地协调组织起来,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技术创新项目的预期目标。而我国不少民营企业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缺少健全的管理机构、合理的管理制度和适用的管理人才。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产权不清。我国的民营企业存在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与个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经济形式。随着二次创业的来临,企业的资产增长、规模扩大,产权不清的问题便暴露出来,如管理粗放、投资混乱、争夺控制权等。二是家族式企业。家族式企业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在当今社会大量存在,其管理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其优点。当企业规模较小时,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问题不大,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由于这种管理方式缺乏竞争机制,容易任人唯亲和在决策上个人说了算,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
5.自主创新缺少相应的人才。一方面,自主创新缺少技术人才,原始性的技术创新无法开展,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得不借助于外来技术,通过技术转移等方式获得技术成果。但即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基本的技术人才,使得他们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甚至在政府部门或有关组织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仍然因为缺少能理解和接受这些技术支持的人力资源而未能有效利用。民营企业不仅技术人员数量少,而且每个技术人员往往又不得不从事多方面的工作,使得他们在技术的深度方面难以与大企业的同类人员相匹敌。另一方面,也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一些民营企业已有相当的经营规模,但由于缺少高素质的企业家,凭经验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凭主观意志和愿望制定管理决策,凭个人威信或家族观念从事日常管理,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一些企业忽视市场营销,致使技术创新与市场相脱节,高科技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一些企业热衷于广告宣传制造“轰动效应”,将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和市场定位视为可有可无,忽视渠道网络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计划的制定实施等工作。
二、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1.建立自主创新所必须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逐步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产权模糊不清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人新的产权形式,建立新的产权激励机制。在这方面,许多民营企业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新,联想集团采用的是股份制改造,四通公司采用的是经理人融资收购,还有的引进国外通行的股票期权制度,有的则在增量上用企业资产净增部分对企业骨干进行激励等等[2]。这些产权改革方式可推广应用。其次,要积极探索建立在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开放、高效的与国际接轨的全新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彻底打破家族制、集权制等原有的不合理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好控权与授权的关系,重构企业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2.为自主创新开辟专门的融资场所。首先,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时,要对具有发展潜力和规模优势的民营企业的产业调整和扩大规模给予倾斜。其次,要鼓励和支持国外大型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独资或合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加大风险投资规模。并且对其投资的民营企业,经认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的资本收益,给予减免税优惠。最后,主板市场中要对具有潜力和规模优势的民营企业给予倾斜,先支持和帮助这些民营企业上市。创业板市场也可适当放宽民营企业的上市条件。总之,要促进金融资本同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3.加大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首先,实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计划”,每年从科技经费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民营企业研究开发项目,并以项目为纽带,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还可建立“民营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民营企业高新成果转化项目,视其商品化、产业化不同阶段,采取贷款贴息、贷款担保和股权投资等方式给予资助。其次,应进一步出台一系列鼓励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如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直接用于技术创新所进口的仪器、设备可根据有关规定免征增值税;民营企业实施的科研、生产性建设项目,同级政府减免项目用地的土地使用费等等,并且要真正将这些政策贯彻落实到位。最后,要重视对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是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二是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运用能力与保护能力。三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效用。
4.加强人才队伍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民营企业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一定要重视人才战略。要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和应用在国际上都认可的、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用股权、息权等手段,利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方式留住一批第一流的人才和关键人才;要加强人才开发和职业培训,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民营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决策和组织者,在自主创新中负有重任。除了企业家自身要注重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外,各级政府部门要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包括市场条件、学习条件、出国考察条件等,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尤其要强化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最后,要探索和发展有利于创新的民营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创新意识等。其别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全体员工有充沛的创新精神,这是增强企业活力、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要将创新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的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中去,最终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战略思维和文化氛围,推动企业创新的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一带一路”战略旨在通过基础设施、资源能源、投资贸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促进沿线国家加快构建利益共享的区域资源保障体系和产业分工体系,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边及多边共赢。“一带一路”战略对企业“走出去”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有利于拓宽企业国际合作的区域和领域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走出去”不但规模将超过“引进来”,而且“走出去”形式将更为多样。合作空间从欧美、东南亚等传统地区进一步拓展到中亚、南亚、中东等地区。同时,由于资本流动和要素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标准等高端要素的开放和引进程度将更高,既可强化在交通运输、能源开发领域合作,也将推动在农业、装备制造、通信、金融、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合作。
(二)有利于打开企业发展新空间
“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劳动力丰富、能源矿产资源储量较多、市场前景广阔,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相对这些国家,我国企业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发展经验对这些国家也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沿线国家不但是我国能源、原材料的重要来源,更可成为我国进行加工制造、工程建设、农业等优势产业合作的重要区域。通过对这些国家或地区投资设厂,可以利用当地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打开其相邻的第三国销售渠道,逐步构建我国完整的国际生产运营网络。
(三)有利于改善企业对外投资和产业外销环境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战略融资平台的作用逐步显现,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双边经贸合作机制逐步完善,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可显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改善企业“走出去”融资条件和政策环境,促进企业“走出去”。
二、安徽企业“走出去”的条件和优势
近年来,安徽启动实施“走出去”加速推进工程,支持“走出去”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家电、汽车、工程机械、钢铁、水泥以及船舶等优势产业走向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下一步“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走出去”的方式不断优化
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安徽企业从对外承包工程、开发境外资源、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向跨国并购、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等转变,“走出去”业务正在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目前,跨国并购逐渐成为安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如2014年马钢股份采取资产收购方式,收购法国的瓦顿公司;2015年,安徽中鼎公司收购德国的WEGU公司等。通过跨国并购重组,这些企业获取高端品牌市场资源、高新技术和营销渠道等,增强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走出去”的产业类别渐趋多样化
既有传统的产业,如矿产资源加工、水泥、装备制造、家电等传统产业;也有新能源、文化等新兴产业。2011年,以生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为主的合肥海润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亿多欧元在保加利亚建设太阳能电站项目。作为服务业代表性企业的安徽出版集团其业务已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5年输出版权100多种。芜湖方特欢乐世界项目整体输出到沙特、南非、乌克兰、伊朗等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型主题公园出口国。
(三)“走出去”市场不断拓展
安徽企业除加大向非洲、南美等主要地区、传统市场“走出去”的力度,也开始加大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如马钢股份在法国、中鼎股份在德国、新华集团在美国都有投资。截至到目前,安徽企业境外投资已经延伸到中亚、南美、北美、非洲、欧洲等的107个国家和地区。
(四)“走出去”主体日益多元
安徽“走出去”主体已由国有企业占主导向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推进转变。以往对外投资金额较大的基本为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如铜陵有色、海螺水泥、安徽省农垦集团、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省外经建设集团、丰原集团等。但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鼎股份、海润光伏、鸿润集团、新长江集团等一批民营企业也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在2014年新增的对外投资企业中,民营企业“走出去”数量已占90%。
(五)境外园区加快发展
安徽加快在境外设立工业园区,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配套企业入驻园区,以产业链的形式“抱团出海”,共同发展,形成境外投资集聚效应,从而拉动对外贸易。目前,已陆续设有外经建集团莫桑比克贝拉工业园、海螺印尼水泥工业园、奇瑞汽车巴西汽车工业园、柬埔寨滨海经济特区等境外工业园区。
三、几点建议
安徽不少企业走出去意愿强烈,但目前“一带一路”部分地区政治风险较大,企业“走出去”受资金、信息、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也缺乏行业主管部门和商业协会的有效指导。安徽应加强总体设计,理清“走出去”路径和方式,强化政策支持,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避免盲目“走出去”。
(一)明确“走出去”区域重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安徽企业“走出去”必须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应统筹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诉求、合作意愿、资源禀赋、投资环境、产业基础条件等,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发挥所在国比较优势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明确“走出去”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选择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优先发展与周边国家合作,充分发挥距离近、成本低、联系密切优势,再由近及远逐步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合作。二是率先发展与安徽经贸往来较多,政治、外交关系良好,有自贸区等制度安排的国家合作。三是以经济互补性强的发展中国家为合作重点,对外转移产业、扩大双边贸易,实现全球生产布局,在此基础上兼顾对沿线部分发达国家的合作,获取高端要素、扩大出口市场。
(二)选择合适的“走出去”方式
“走出去”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走出去”的绩效。只有选择合适的模式,才能提升成功率。首先,不同类型的企业应选择不同的“走出去”方式。对于国际化经验还相对欠缺的企业初次跨国投资,可以通过参股、合资的方式进行投资,这样可以大大地分担风险;对于具有海外运营经验丰富、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可以选择独资的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其次,要引导企业和产业链顺次“走出去”。率先鼓励有海外运营经验、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境外投资,再带动配套企业“走出去”,率先鼓励技术、管理优势明显的制造环节境外投资,再逐步向销售、研发、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延伸,鼓励企业向产研销一体化的跨国公司转型。最后,考虑“走出去”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方式。安徽制造业企业在技术方面比较成熟,但是很多产品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其出口又面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激烈竞争,这类企业可以直接到境外开办工厂,并以当地工厂为中心形成辐射周边的销售网络,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一带一路”沿线发达国家具有较强的技术,如企业想取得境外专业厂家、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等,应积极开展跨国并购,减少进入障碍并迅速提高企业在境外的整体竞争力。
(三)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园区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园区不但拓展了海外发展空间,也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公共平台,为发挥产业集群和投资规模效应创造了条件,对推动企业“走出去”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首先,要积极鼓励和促进“走出去”优势企业和所在国共同建立以中资企业为主的各类经济园区,并争取由中方较多参与投资建设管理,主要吸引中资企业入驻,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集群式发展。其次,应鼓励各类开发区“走出去”,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投资、建设与管理,大胆探索国内开发区与境外合作区合作开发的模式、路径,更有力地推动合作区的发展。最后,要加强境外园区建设的宏观指导,适度调控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规模、区域选择和功能定位等,避免开发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顺次推进优势产业和产品“走出去”
“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缺乏必要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既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成为我国制造业转移的重要障碍。近期,安徽可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优势,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承包“走出去”为重点,拓展承包项目范围,不能仅局限于建筑施工,逐步由低端的工程承包转身中高端的涵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经营管理全链条的基础设施投资模式。积极推动具有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和甲级设计资质的科研院所申报外经权和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同时,加强地域文化和企业形象宣传,培育潜在市场,为其它产业和产品“走出去”打下基础。后期,随着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根据不同国家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有步骤地逐步推进装备制造、能源原材料、家电、农业、文化产业等“走出去”。
(五)提升企业“走出去”的适应能力
构建与国际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能力是安徽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在“走出去”过程中,企业首先必须要了解相关区域法律、风俗和营商环境等,增强风险意识。企业要“走出去”更要“融进去”。一是提升国际化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国外跨国企业的成功大多取决于获得信息的能力。在“走出去”过程中,安徽企业应积极参与政府或行业协会等发起的经济交流活动,强化与海外华人华侨社团的联系,主动利用各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把握市场发展的动态,获得投资国法律、习俗等相关信息。二是增强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过程中,尤其要警惕地缘政治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企业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形成完整的风险管控预案,风险管理要达到日常化、制度化。同时,“走出去”的企业要积极投保,利用境外投资险和再保险,防范和减少可能出现的投资损失。
一、××××镇概况和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位于××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行政区域面积206平方公里,人口1.62万,其中乡村人口16106人,劳动力10455人,30个行政村,120个自然村,乡村户数4787户,居住呈现“散、小、乱”的特点。全镇耕地面积7180亩,人均仅0.446亩,而林地面积广阔,全镇有258411亩,人均16亩。××××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村1个。××××是一个革命老区乡镇,浙西南推进师在此浴血奋战过的地方。但如今的××××已经是一个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山区镇:30个行政村中18个有三级公路穿过,11个村新建了康庄工程(其中路面硬化8个),仅1个村目前仍依靠机耕路出入;电力设施已实现村村通;18个村有简易的村级自来水工程;有线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移动机站已覆盖26个村;闭路电视已接通24个村。
××××镇工业以小水电、矿产业和竹木加工为主,农业以食用菌、粮食、茶叶、干水果等为主。20__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3797万元,农业产值776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98元,财税收入271万元。××××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食用菌,约占40;外出务工创业经商收入约占40;种植养殖业约占20。食用菌每年稳定在1200万袋左右,从业人口约7000人,占43;外出务工创业经商约4000人,占25,种植养殖业人口约4500人,占28;无业600人左右,占4。从上报情况看,人均收入最低的村为1487元,最高的村为4008元,交通不便的村普遍较低,交通好的村普遍较高一些。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每年在4-5左右,总体非常缓慢。
二、民情恳谈会,走访中反映的问题及调查结果
在4月9日至14日本文驻村蹲点工作中,对下宅街等20个村召开了民情恳谈会,并走访了20余户家庭。根据干部群众所反映的情况,结合多年农村工作掌握的情况,对农民收入有关实际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问题也更加清晰。
1、经调查,××××镇各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实际数比报表数高出一些,普遍在3000-5000元之间,个别村(如后宅)因外出创业成功家庭较多,收入颇高,人均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但其在家农民人均收入也就是4000元左右,说明外出创业经商是快速提高我镇人均收入的捷径。从基本情况资料中也可以发现,外出务工创业的群体人均收入明显比从事食用菌和种植养殖业的群体高出许多,而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人群又比从事种养业的人群收入高一些,这也是××××镇食用菌生产数比较稳定的重要因素。
2、在恳谈和走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表现出极强的想方设法增加收入的愿望。但是多数人认为自己外出创业没有资本,没有能力,没有渠道,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外出创业风险太大。在谈到先外出打工后创业的想法时普遍不太赞同。有的认为打工太辛苦,工资低,不如在家从事种植业安稳;有的认为那是20来岁年轻人的事情,自己年龄太大,又没文化挣不来钱(实际上年轻人也确实大部分已外出,在家接受调查的除从事三产的年轻人外大部分是40岁以上的人)。在谈到在家怎么容易挣钱、做什么比较好的时候,多数人的回答均限于耕地上。“听说茶叶和吊瓜比较好”是普遍反映,但问及种过没有的时候,比较多的回答是“没种过,我种香菇”。当问及香菇是资源损耗很大,不长远的问题时多数人抱有同样的看法。总的看来,农民对如何增收、怎样去增收比较迷茫、徘徊、悲观,选择的是大多是前几年别人实实在在已挣到钱的路子,对前景缺乏市场分析、判断。另外,不愿冒风险、求安稳的农民也有相当一部分,这从下宅街多数人仍留一部分耕地种粮自给的情况可以看出。
3、××××石仓片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约有人口7000人,耕地也相对多一些。目前该片工业只有五、六家规模非常小的竹木粗加工企业,产值不会超过100万元,从业人员100-200人。而石仓是拥有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丽水十大摄影基地之称的地方,27幢古建筑规模宏大,极具特色,砖雕石刻、雕梁画栋、楹联匾额和古朴的闽风闽俗,每年均吸收了很多国内外的客人前来游览、观光、科考、摄影、旅游等,但旅游业始终发展不起来;石仓的米酒、油豆腐等特产也倍受青睐,但无人开发挖掘,至今仍不能为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措施
大学生创业近年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情况并不理想,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本科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大部分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或卖或并,一半以上的公司由于资金问题根本无法投产[1]。大学生创业比例偏低、成功率不高、科技转化率低等现实状态,说明当前大学生创业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大学生是一个精英群体,但也是一个需要理解与扶持的特殊群体,本文主旨在于探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对于大学生创业应该给予的支持措施。
1高校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高校积极支持和推动大学生创业,有诸多意义: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要求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社会就业市场开拓的需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党在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三中全会又一次提到“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如何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是社会和高校的一个热点问题。民族自强科技创新的需要。目前,国家正竭力打造创新型国家、创业型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大环境。创业激发创新,创业离不开创新,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产品在广大的学生创业项目中涌现,创业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国民生产力,为民族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2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2.1大学生具备的创业素质不足
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成长环境的特定性以及教育过程的格式化,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力复合性不够,而创业却对创业人员的复合性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把创业活动理解为“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和“一般的社会实践”,缺乏创业需求的市场、营销、财税、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设立和管理等多个维度知识的了解。二是缺少科学的创业计划。大学生往往在创业前单凭自己的热情,不重视市场调查,缺乏必要的市场分析和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把握不够准确,缺乏科学指导。三是创业素质有待加强。刚刚创业的大学生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和应变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信息资源有限,市场规则意识不足,缺乏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学习能力不强。
2.2大学生初创资金筹备困难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商务成本较高,房租居高不下,社会关系复杂,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成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拦路虎。虽然有国家创业专项资金的扶持与小额贷款等配套政策出台,但尚属于资质,并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难题。因为不同的行业,创业成本不同,如从事软件开发创业就只需要几台计算机、几个人,租一个地点就能开办,该创业启动资金小,产品投放市场周期短,通过小额贷款即可开始。然而从事药物、机电生产等行业的创业者就需要较大的创业启动资金,产品投放市场周期长,要实现创业愿望,得到政府主导的风投的支持就显得非常迫切。
2.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不容乐观
1)大学生创业参与者少,旁观者多。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诸多优惠条件,但是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仍不是很高。依据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10年至2016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虽然近几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相较前几届持续上升,但比例仍然很低。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自主创业比例仅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比文件之前的2009届(1.2%)高出1.8个百分点。
2)大学生创业多是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成功率低。大学生在校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有关高新技术,但大多数学生毕业时创业选择了启动资金少,风险相对较小的传统行业,如餐厅、咨询、零售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技术转化率低。同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仅有47.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其余的人选择了全职工作或处于无工作状态[2]。
3高校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措施探讨
结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课题组邀请了重庆邮电大学创业基地孵化园的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座谈调研,调研结果反馈,创业团队最希望获得的支持为:场地、资金和良好的创业氛围。根据以上一些研究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本文提出一些高校应该实施或者说可以实施的措施供探讨。
3.1开展创业教育
2002年4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之后,创业教育才正式在全国高校逐步展开。创业教育在我国虽走过13年的历程,但仍处于起步阶段[3]。学校要大力开展创业课程,这十几年一些研究者结合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探索研究成果编写了多种创业教材,教育主管部门也组织培训了一批师资队伍,对创业知识、创业政策、创业案例等进行详细的理论教学和讲解。目前国内一些高校也逐渐开展一些学生可参与性、分小组模拟创业等带有一定实践性质的课程。通过创业课程的教学来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意识。同时,要经常性举办创业比赛。如创业计划竞赛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率先举行。1999年,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等几个部门牵头,把大学生创业大赛纳入在高校学生中影响非常大的“挑战杯”的项目范围内。该项赛事在高校学生中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社会上一些企业机构也越来越多的开展各种级别的创业大赛,这些创业比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3.2搭建创业平台
上海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撰文说:“究竟是大学想好了策略去培养创业者,还是当学生有创业欲望时,大学提供全面的支持平台?我更倾向于后者。”[4]由此可见,创业平台的搭建对推动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学校可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场地。场地是实际开展工作的需要,也是创业团队可以用来固化团队精神凝聚力的象征。另外,场地也是创业团队在实际运作中很大项的支出和实际困难。场地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工作开展起来肯定要诸多受制。所以,高校帮助创业团队落实场地非常重要。资质。给学生创业团队登记造册,让创业团队被学校官方认可。创业的学生在目前的环境下,心态会比较微妙复杂,既有期望、憧憬、自豪,又可能有害怕失败的恐惧和因为和其他同学生活轨迹不一致的各种担心和压力,再加上没有名分需要到处求人的各种委屈。学校的正式认可,是对创业团队很好的鼓励和精神支持。创业中心机构的落实以及优惠政策。国家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培训课程、社保补助、免息贷款,甚至提供场地。但是有几个问题。一是要求创业团队注册微企,二是这些东西普通学生办起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即使申请能通过,也需要花费很多精力。高校可以把学生创业团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从开始创业到做到一定程度能够申请工商执照前的,这一阶段,学生创业还在发轫阶段,可能还在研发产品,可能还在寻找客户,可能还在招募队员,这个时候需要高校对创业团队进行更多的精神上的鼓励、经验上的指导、信息上的介绍。第二阶段是起步后,创业团队有了一个基本的雏形,甚至有了一定的盈利,可以申请工商执照,成为了公司或者微型企业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协助他们落实国家优惠政策。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机构来落实。
3.3营造创业氛围
良好的创业氛围,将引导更多学生关注关心创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可以为创业团队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创业团队精神上互相鼓励,信息上互相分享,工作上互相帮助,人员上能够自由组合;开办创业俱乐部,定期邀请企业人士包括创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创业专家等来和同学交流,特别是更加注重邀请中小企业老总来做交流,和学生分享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他们的经历和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更能给学生创业团队以启发。高校还应该建立创业网站,让大学生有一个内部交流和对外宣传的平台。此外,学校要鼓励创业团队扩大影响。允许并且帮助创业团队自我宣传、自我营销并不断扩大影响。
3.4制定激励和保障制度
1)学业帮扶和课程协调。很多创业的学生过的是和大部分学生不一样的生活。甚至或多或少要影响学习。在期末考试之前,招聘学习好的同学,通过家教的形式,给创业的同学做一些辅导。辅导费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发放给讲课的同学。另外,这些创业同学可能会存在缺课的情况,与其任其逃课,不如正确疏导,高校通过制定一些合规的官方流程,允许创业学生申请自学为主。
2)奖励。每年对好的创业计划、对成功的团队、对哪怕失败了但是确实做出了一定努力和成绩的团队,做一定的奖励,并进行宣传表彰。这样能够在学校起到引导和鼓励的作用。
3)社保。创业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团队的稳定性受到很大影响。大学生创业受四年学制的制约,很难迈过这个坎,但是其实很多项目都需要几年的坚持才可能有所起色。目前重庆市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果微企招聘应届大学生,第一年的社保可以国家补贴。但是前提是要办有工商执照等。如果学生还没有达到能够办理工商执照的规模,高校可以考虑设立专项经费给创业的应届大学生代缴1~3年的社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创业。虽然是一笔不小的经费,但是相较一个学生毕业后去工作的工资来说,金额并不算大。既然学生敢于不挣工资而投入最宝贵时间和精力来开创事业,高校为何不也投入一些配套经费作为支持和鼓励。
4)休学和延迟毕业。休学创业不是一个新鲜事,但是很少有同学有这样的勇气和舍得的精神。如果学生没有精力和能力搞好创业和学业之间的平衡,高校就应该考虑实际情况,适当的鼓励学生休学创业。
3.5拓展学生融资渠道
1)学校投资。对于一些好的项目、有公益意义的项目,比如学生打印店、学生快递超市等,或者学生中有市场前景的发明专利等,高校可以设立基金,按照规范和流程进行一些投资,进行参股,甚至获取收益。
2)引进和介绍校外投资人。高校应该主动引进一些校外投资人,让更多的校外投资人了解创业项目并且和校内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对接。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系统性地支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设立专门指导创业的部门、举办创业大赛、制定创业支持政策等等,对搞好大学生创业工作来说,都极为重要。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帮助高校思考如何制定有效措施,落实好、促进好大学生的创业工作,真正使大学生能够创立出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方伟.中国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新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60-63.
[2]麦可思研究院,王伯庆,郭娇.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徐生林.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3(2):101-103.
[4]周哲玮.大学应激发学生创业潜能[J].教育与职业,2013(22):62.
[5]董金秋,贾志科.大学生选择创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基于全国30所高校2827名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12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