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金融风险防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强领导,扎实开展风险教育周活动
我行认真学习《关于开展“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的通知》精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充分认识到:当前我省发生的一些非法金融活动、金融诈骗和非理性投资与理财活动,既给人民群众造成财产损失,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破坏金融生态环境,也威胁到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使金融稳定形势更加复杂。而非法金融活动、金融诈骗和非理性投资与理财活动之所以能够接二连三发生,百姓金融风险意识不强,风险防范技能缺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我行有责任、有义务对百姓进行金融风险教育,切实开展风险教育周活动。为此,我行成立“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领导小组,由行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切实加强对风险教育周活动的领导。我行制定“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确保“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顺利开展,取得风险教育周活动的实际成效,以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氛围。
二、认真学习,掌握百姓风险防范基本内容和知识
开展“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向百姓宣传防范金融风险知识和技能,首先银行员工要掌握百姓风险防范基本内容和知识。自接到活动通知后,我行利用晨会和业务学习会组织全行员工认真学习《百姓风险防范手册》,要求每个员工掌握《百姓风险防范手册》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如何识别假币”、“如何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如何保护自己,远离洗钱活动”、“如何使用电子银行”、“如何正确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如何防范股票交易风险”和“如何识别非法金融”等内容,在“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中,能够正确向百姓开展宣传,指导百姓增强金融风险意识,防范受到非法金融侵害,造成财产损失。
三、加强教育,创建良好金融生态氛围
我行加强对全行员工的学习教育,使每个员工充分认识营造良好金融生态氛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维护我省社会稳定、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要增强工作责任心和工作使命感,积极投入到“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中,努力取得优异成绩,为营造良好金融生态氛围贡献力量。要求每个员工进一步树立金融风险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自觉承担责任,增强诚信意识,在销售金融产品和提供金融服务时,严禁销售欺诈和销售误导,要实事求是向客户充分揭示可能面临的风险,把可能存在的风险说明、提示清楚,让客户明白。要全面了解客户情况,帮助客户正确认识风险,有针对性地指导客户依据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制定适当的投资计划和理财计划,使客户树立理性的投资观和理财观,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四、精心准备,确保风险教育周活动顺利开展
我行根据“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精神,按照制定的“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方案,精心准备,认真部署,着重抓好五方面工作,确保风险教育周活动顺利开展。一是提炼宣传内容,把《百姓风险防范手册》八方面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减少文字,精练内容,便于向百姓进行宣传,使百姓能够记住,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二是在各网点门外悬挂“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宣传口号,营造风险教育周活动的浓厚氛围,使百姓提高认识,积极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在网点大厅设置宣传展板,摆放宣传资料,具体介绍开展“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的重要意义,让百姓懂得什么是金融风险,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四是设立咨询点,指定专人负责,详细解答百姓有关金融风险的咨询,使百姓增强金融风险意识,积极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和金融诈骗,切实维护自己财产的安全。五是编制非法金融的典型案例,向百姓进行警示,使百姓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不受非法金融侵害,不让金融诈骗的当。
五、辛勤努力,确保风险教育周活动取得实效
在2015年1月6日至12日“百姓金融风险教育周”活动中,我行全体员工辛勤努力工作,全力投入到风险教育周活动中,对百姓进行认真、细致、耐心的金融风险教育,着重开展五方面的教育:一是教百姓如何通过“一看、二摸、三听”去识别假币,增强百姓对假币的识别能力,提高对假币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树立“不收、不用假币”的意识,不给假币留有任何市场。二是教百姓正确使用银行卡,让百姓知道卡片就是装钱箱,密码等于保险锁,要切实保管好银行卡,防范银行卡丢失、被盗、被冒用或被他人伪造。三是教百姓使用自助设备输入密码时,尽量用手或身体进行遮挡,防止他人窥视,切实保护自己财产安全。四是教百姓正确识别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告知百姓那些是非法金融机构,那些是非法金融业务活动,防范上当受骗。五是告知百姓什么是非法集资,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使百姓远离非法集资,能够识破非法集资的手段,认识非法集资对社会稳定的危害。
六、真抓实干,取得风险教育周的良好成效
摘 要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也随之发展迅速,其在经营中遇到了很多风险。本文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涵义入手,分析了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
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的产生与发展。199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4414.94亿元,2008年已达33404亿元,10年增长了7.56倍。但由于房地产规模较大,投资期长,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房地产金融风险概述
房地产金融风险,指经营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或客观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其资产、收益或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房地产资金融通业务而言,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房地产金融中的其它风险。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土地储备制度不完善
我国各城市开发和改造的楼盘都很大,土地资产价值往往很高,因此,土地购置的融资要求十分巨大。土地储备属于政府行为,这使得土地的购置和开发很容易获得商业银行的巨额货款。而土地收购和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货款,还款则主要依靠土地出让金。影响土地出让价格的因素很多,土地资产价格本身也波动频繁,这些无不增加了土地购置与开发贷款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渠道,证券、信托机构等涉足很少,其融资量不足房地产市场资金需求量的1%。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基本上不存在二级市场,不能将异质的抵押品转换为流动性较强的金融产品,使得房地产市场与整个金融市场无法有机结合。
(三)信息的不对称性
我国目前信息传递机制的不完善和个人信用制度的缺乏,使得银行无法对房地产投资项目的预期效益和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也无法对购房者的资信情况、收入状况、现有住房状况、未来收入是否稳定进行详尽了解,银行要独立面对开发商、建筑商与个人消费者三个方面的信贷风险,任何一方的违约或三者之间的交叉违约都会产生还贷的风险。
(四)房地产融资机构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房地产融资机构受眼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大好”的迷惑,为争夺市场份额,极易形成市场冲动,盲目扩张房地产信贷规模。
(五)房地产融资风险管理技术过于简单
我国房地产风险度量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大,不利于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处置。
(六)房地产业和房地产融资的宏观调控政策不稳定且效率低
我国短期性宏观调控政策,往往使处于市场最前沿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出现疼在房地产业却伤在金融机构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管理行为不规范,为搞“形象工程”,甚至为解决财政困难而盲目推动房地产业发展,使土地价格虚高,造成房地产成本大幅上升,开发商最终将高额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抑制了有效需求。
三、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土地制度
政府应该重新界定土地储备中心的功能,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地方政府的征地动机不能被滥用,各级土地储备中心的土地储备重点应转向基本建设用地和工业项目用地储备整理。
(二)拓宽房地产金融融资渠道,实现融资结构多元化
促进房地产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构建房地产业多元化融资体系,具体可以考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也可以由类似于房地产投资信托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将分散的资金集中到房地产建设中来。积极稳妥地发展住房公积金贷款,充分利用公积金贷款利息低的特点,满足低收人居民的购房需要。
(三)商业银行自身应加强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商业银行要扩大房地产市场信息来源,完善房地产市场分析、预测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关注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提高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的分析预测能力。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制定与产业政策相互协调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强对房地产行业周期波动的研究,防范市场风险于未然。信贷从业人员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在调查环节尽职尽责,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工作,及时分析信贷业务的客户风险和经营风险,研究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四)公布房产信息,引导公众心理预期
政府须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预警监测体系,加强数据、信息的统计、处理和公示。通过对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动态监测,信息,正确引导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投资方向,促使消费群众形成理性预期,显露政府对炒房行为打压的决心和规范市场的力度。
(五)健全房地产的法律、法规体系
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对于提供假资料、假资信、骗取贷款的开发商或个人,应立即停止贷款,并追讨已贷款项。针对在房地产资金筹集、融通、借贷各环节的经营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确定房地产信贷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有关房地产信贷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袁萌萌,贾秀娥.我国房地产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1).
[2]耿丹,邱敏芳.试论我国房地产金融未来发展趋势.华商.2008(15).
[3]赵凯兴.浅谈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决策参考.2009(2).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 风险管理 业务 应对策略
一、网络金融存在的风险探析
1.操作风险
所谓操作风险,就是指系统缺乏相应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而会带来这种大的损失。操作风险可能是源于网络客户的疏忽,也可能是来自金融系统韵设计缺陷。总的来说,操作风险主要涉及到的是金融账户的授权使用、风险管理系统以及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换,货币的辨别等内容。当下,进入金融机构的账户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方面是因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地理空间位置越来越分散,这是通讯手段的多样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2.交易风险
所谓交易风险,就是投机者在使用汇率、利率以及有关价格的变动时,会给金融资产的使用者带来的变更损失,这些都属于不利的影响。因为网络信息传递具有较强的快捷性,穿越了时空的限制,会影响到传统的金融风险当中,进一步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利率风险时有发生。这种汇率风险的突然性、传染性也会进一步增强。金融的网络化给投机者带来了诸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在期市以及股市有多重关联交易,会使得金融市场跌宕起伏,进而再很短的时间内,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的打击。金融网络化以及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下,国际游资对证券市场的冲击以及投机者的非理性操作,是造成这种交易风险的最大原因。
3.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因为在网络银行当中存在的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进一步会引发道德风险以及业务风险。因为网络金融具有一定的虚拟性,金融通常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上交易,货币逐渐成为了一种符号,网络的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相较于传统市场,客户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进而会给网络银行带来道德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就是指在处理金融业务时,有人会可以地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在交易各方上,存在业务不明确的问题。银行通过互联网,在不同的国家开展业务,对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够了解,进一步增加了法律风险。网络环境下的法律法规仍然有较强的不完善性,电子合同、数字签名是否有效,其效用等信息仍没有被明确定义。在各个国家,相关的情况也都不一样,这就进一步增强了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当下,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在我国刚刚起步,缺乏相应的网络消费者以及网络交易的管理条例。所以,利用网络和其他的电子媒体,签订有关的经济合同,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网络金融风险有着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所以,我国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集合自身实际,提出有关的金融防范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网络金融建设,需要从硬件基础设施入手。从团队的建设来看,很多网络风险的出现,都是因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处理不当的问题。这些就体现了人才韵缺失,加强有关队伍的建设,实现专业人才素养的提升,为网络行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实现其多方位、多途径的保障。
从硬件设施来看,我国当下计算机硬件系统过于陈旧,并不能有效地为网络金融的业务提供保障,进而会带来一些不可控制的金融风险。所以,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地结合具体的发展形势,推动现有计算机软件的升级和更新,形成核心技术生产力,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网络金融建立于网络传输的高效、便捷的基础之上,互联网的金融服务因为其快捷的交易方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网络去联系交易方,有一定的虚拟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加大了交易者身份的验证难度,无法避免出现交易者身份证明的交易误差,且信用评价不够透明,进一步增大了网络金融的使用风险。网络金融防范机制的构成和加强,是应对网络金融风险的,必要措施,是保障网络金融业务可以有序、高效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可以从强化风险防范只能入手,加强有关队伍的建设,形成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强化风险的防范职能,所以要重视金融方案的比例,将金融风险放在日常工作当中,确保能够准确实施。加强风险防范队伍的建设,构建专业的网络金融团队,为实现金融防范的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制度,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都要形成网络金融制度,将所有的业务都置于不断完善的制度下,形成制度防范和人才防范相结合的防范脉络。
3.强化法制建设
我国当下的法律现状,并不能使得我们良好地契合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所以,立法机关要进一步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法规,增强我国金融业务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形成有针对性的法律建设,填补和完善应有的网络金融防范规章制度。强化网络金融法制建设的P键点在于各级政府要有效地依托政府管理优势,促使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网络金融机构能够树立起法律的观念。这样就能够使得网络金融业务不仅可以满足中央,还能够进一步满足地区的法律法规,更能够依存于金融内部法制的建设中。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风险 规制路径 思考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媒介,借助网络来实现资金的流通,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在给传统金融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中,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隐患,为了实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并确保互联网金融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规制。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与产生原因分析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并借助互联网思维来实现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发展模式,给传统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同时基于互联网金融下相应的金融交易方式随之具备了新形式,基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促使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了法律风险、监管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
引发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为:第一,法律监管失效。互联网金融是信息化时代下的全新产物,并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相关的立法与监管工作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进而无法为实现对该风险的有效管控提供必要的法律监管依据。整体而言,在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层面上,监管力度不足且浮于表面化,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步伐;第二,监管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目前尚未针对网络金融建立专门性的监管机构,传统金融监管体系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同时监管能力分散、职责落实不明,相应监管力度过于薄弱;第三,尚未建立诚信机制,很多小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实际开展业务的过程中,相应信贷数据并未录入到征信系统中,进而因无法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使得难以掌握借贷人的个人信用情况,最终为产生坏账等风险埋下了隐患;与此同时,从互联网金融本身特点出发,自身的开放性以及信息量大且复杂,都加大了自身的安全风险隐患,此外还存在着支付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
二、有效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途径
纵观国内外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看,面临诸多风险隐患,如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制,则不能保证互联网金融的更好更快发展,甚至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损。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相对较为多样化,归根结底,其原因也较多,加大风险规避的难度。尽管如此,作者仍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而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一是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二是设置专门性的监管机构,并加大监管力度,有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以增强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
(一)加强立法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从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看,法律监管漏洞的存在,致使互联网金融风险加大,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力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借助完善法律监管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规制。在实际践行中,可积极吸取美国在相关方面的成熟经验,比如承认将众筹方式作为直接融资方式,并且制定了完善的法律监管制度;同时,针对P2P从法律上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为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护并促使P2P实现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够为有效规范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行为奠定基础,同时也是确保互联网金融实现规范化发展的基础,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要进一步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确保能够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此来营造出良好的互网金融市场发展环境。
(二)设置专门性监管机构并加大监管力度
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以在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促使互联网金融实现规范且良性运转,就需要建立专门性的监管机构,将互联网金融监管从传统监管体系中解脱出来,建立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机构,并明确监管职责。当前,国外大多国家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并确立有效的监管体制,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加强监管,可最大限度的保障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因此,我国也应结合国内互联网环境而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有力打击网络犯罪行为,维持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正常秩序,营造安全的互联网环境。除此之外,国内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实现对资金流转状态的有效监管,并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的有效监管与打击,以此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规制。
(三)建立信用体系并强化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
一方面,要从行政监管角度出发,基于互联网金融市场下,建立完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自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确保将参与到该领域中的企业,完全的纳入到这一信用体系之中,以此来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借助信息的及时且完善披露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现对决策风险的有效规制。另一方面,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特点出发,要想实现对这一风险的有效规制,还需要用户自身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遵法守纪的同时,能够掌握实现有效规避与控制这一风险,进而才能够将政府、企业以及用户联系到一起,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
三、结语
综上,针对互联网金融所呈现出的风险隐患,为了促使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自身的规范且稳健发展,就需要在进一步加大立法力度以强化法律监管的基础上,设置专门性的监管机构并明确落实监管职责,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并提高用户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理念,进而才能够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规制。
参考文献:
[1]曹梓煜.信息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J].经贸实践,2016,(14).
[2]张曜.互联网金融创新合同风险的规制路径与建议[J].金融教育研究,2016,(03).
[3]陈成.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及其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5,(32).
关键词:金融风险 经济 全球化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 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对金融风险的预防。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等,但在我国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监管失效导致的违规。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包括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再加上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造成庞大的不良债权,导致金融资产质量不高。近年来,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不规范的经营扰乱了正常的秩序,一直存在大量违法违规现象,一些证券机构和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与少数银行机构串通,牟取暴利,将股市的投机风险引入银行体系;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逃避国家监管,违规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给国家造成巨额损失;上市公司不规范,甚至成为扶贫圈钱的手段。加入WTO后,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完全开放的条件下,资本的自由流动将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监管带来更多难题。
二、我国当前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用体制不健全
中国商业银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以来遗留的一些特性,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存在有较大的差距,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观,尤其是涉及公司内部经营、个人收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比如,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在前几年被认为是风险相对较小、收益较高的优质项目,但近期频频发生的违约现象正在改变这种观念。一些消费者购买多套住宅以至发生偿还危机,客观上也加重了银行业的风险。
2.防范金融风险意识欠缺
从中国的金融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破产倒闭的先例,我们没有巴林银行教训,没有日本兴业银行的遗憾,更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于是社会各业中,对金融风险的危机意识很是淡漠,如为追求高息收入,高息集资,高息吸储的现象不断出现,甚至还存在着抵押房产,贷款炒股,置风险于不顾,盲目出资,这些都使金融风险的积存和滋生提供了养分。
3.信贷投放过快
应该看到,当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仍然高涨。因为资本、经常账户的双顺差,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从贷款的结构来看,投资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仍较大。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快的信贷投放可能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三、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策略
1.健全法制法规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降低放贷标准,这一点我国金融机构应引以为戒。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员工金融伦理道德教育,加强普通公民的金融风险意识教育,使其认识到金融风险会对自身及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从而有意识地避免风险,做一个稳健的参与人和投资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金融法律的实施细则,逐步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依法实施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和市场退出管理。同时,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等级制度,通过社会信用机构建立起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缺失行为进行记录,从而对其获得资金产生一定的限制,对企业和个人形成软约束。
2.完善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银行风险预警系统,适时掌握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积累程度,预测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为防止或化解金融风险提供科学依据。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体的内部风险监管制度、授权授信制度、信贷风险与金融交易风险制度,采用定量的方法定期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等级进行测评,并按照风险等级进行经济决策和业务管理。
3.稳定发展市场经济
中国还处于经济转轨阶段,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有效建立,诚信意识、内控机制、激励机制、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要有目标、分阶段、审慎有序地进行,既要积极、稳妥,又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做到趋利避害。要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避免对外开放过早过急,影响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尤其要注意防范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资本市场的放开尤其要谨慎,因为对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限制,往往是国内金融体系较为脆弱的国家抵御国际投机资本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资本市场一旦放开,再要完全管住资本项目是相当困难的。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从制度上防范于未然。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的各种隐患,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体制创新力度,紧跟现代国际金融发展的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健全现代金融制度。
参考文献
[1] 张建学. 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防范探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2, (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