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经济文化

海洋经济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经济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洋经济文化

海洋经济文化范文第1篇

高职职业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区域文化,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磨合与融合的产物。高职职业文化具有明确的行业和职业指向,加强高职职业文化建设,能促使高职学生就业后尽快完成”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目前,国务院已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推进高职教育和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也有利于提升涉海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一、海洋经济特色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核心:职业文化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创业创新精神。涉海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建设,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经济宣传活动。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总体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提炼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校训。校训是高职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学院设有航海专业、船舶专业、港口专业、海洋旅游专业等海洋经济类的专业,而且与学院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密切相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野出发,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两大办学领域,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践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鼓励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海洋经济内容,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强化海洋经济特色职业文化建设。学院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题讲座、海洋企业家座谈、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职业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专业设置融入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业,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有重大影响。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涉海职业教育强省建设计划。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建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具有国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职业院校,争取1-2所涉海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同时,要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律和趋势,预测分析职业和职业能力变化,及时开发或调整专业,主动应对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每个传统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每个新兴职业也需要职业文化的提炼和积淀。海洋经济类的每个专业学科,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专业学科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传递相应的职业文化。因此,涉海类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提炼和总结每个专业和职业中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并将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贴近海洋产业的高技能人才。#p#分页标题#e#

(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实训环节贯穿职业文化内容

一是将职业文化内容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既是职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的方面。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等方式,将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邀请航海企业负责人、知名海员以及其他海洋产业的代表人物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分享奋斗经历和心得体会,以自己亲身经验与师生交流,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即将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可通过学习涉海类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守则、岗位规范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约束,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二是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文化。校内实训应采用高仿真模式,参照涉海类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引入企业广泛实施的5S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让学生了解现场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在涉海类企业及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了解职业操作与规范、工作流程与方法、工作纪律与制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海洋经济类企业所具有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四)教师队伍建设渗透特色职业文化元素

海洋经济文化范文第2篇

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东面和南面被海洋所围绕,这也决定了我国的文明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海洋文化的烙印在我国的滨海城市中尤其能够得到体现。我国南方滨海城市具有传统的文明的色彩,也受到海洋文化的冲击,因此,这些城市的滨海景观设计必然具有丰富的文化交融特点。因此,我国南方滨海城市滨海景观设计中也必然既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展现海洋文明的特性,让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外地来的游客感受到南方滨海景观的独特性及观赏性。

二、南方滨海景观设计的要素构成

(一)设计理念

滨海景观设计首要构成要素是设计理念。设计理念体现出滨海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框架,是开展滨海景观设计的必要前提,只有有了相应的设计理念,才能设计出具有系统性的滨海景观出来。

(二)人文要素

每一个滨海城镇的形成都有其历史沿革上的原因,而且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围。当这些地方的人们长期生活在此处的时候就具有了历史文化的沉淀,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理念。我国很多南方滨海城市都是在过去的城镇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南方滨海景观设计中应当重点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印记,例如一些古老的街道、建筑,在设计新的滨海景观设计中应当着力保护。

三、海洋文化符号在南方滨海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设计目标

在南方滨海景观设计中,要将海洋文化符合融入到设计中来,还需要注重以下设计的目标: 1、加大南方滨海景观的保护力度滨海景观是滨海旅游城市的最大的亮点及特色,因此,应当加大南方滨海景观的保护力度,避免滨海景观的欣赏视野受到破坏。例如,可以在滨海景观的设计中将建筑物的密度降低,并且注重调整滨海景观的设计色彩,尤其要降低滨海城市建筑群的高度,以确保观赏滨海景观的一致性和舒适性。 2、重视滨海景观交通的设计我国南方滨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为发达,因此,交通设计如果跟不上,则会严重影响滨海景观的观景质量,大大影响一个旅游城市的美誉度。滨海城市旅游区内应当实施人车分流的制度,确保交通的畅通,让游客对滨海景观形成一个良好的印象。 3、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南方滨海景观通常具有很强烈的美感,且融入了大自然,因为南方滨海景观应当充分理由这些独特的优势,将一些大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加入进来,让人们在观赏海景的时候,还可以进行其他娱乐活动,例如冲浪、钓鱼等,这样可以大大增加人们游玩的乐趣。

(二)设计原则

1、美观性原则

滨海景观设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美观性。海洋文化符号作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符号,如果一种海洋文化符合融入到滨海景观设计中达不到美观性的角度也是不成功的。南方滨海景观设计融入了海洋文化符号,就更有可能创设出优美的意境。,滨海景观设计的原则就是突出美观性,不能为了将海洋文化符合融入其中而破坏了整体的意境。

2、现代性原则通常而言,我国南方的滨海城市都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且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海洋文化符号在南方滨海景观中的设计应用中,应当体现现代性的原则,以满足新时代新兴旅游者的要求。

3、经济性原则当代滨海景观设计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指的是滨海景观设计应当依据当地城市的地形、地质和地貌进行设计,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创设景观,既然要符合节约经济的原则,当代滨海景观设计的经济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很多城市通过设计林荫广场等形式,突出滨海景观的绿化效果,这也是符合当前国情的必然举措。 4、地方性原则南方滨海景观的设计务必体现出滨海景观的传统特性,例如,应当保留滨海景观的风土人情、人文特性及自然资源,使得滨海景观设计具有现代化景观的特点,也具有良好的景观特性。滨海景观的地方性特色应当体现在当地民俗、建筑风格以及文化底蕴的应用上,从而满足景观地区居民对于绿化的需求,以及对地方文明的传承。

四、体现海洋文化符号的南方滨海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南方滨海城市优美的滨海景观以及宜人的气候。滨海景观设计中,应当考虑游客的需要,也要考虑公共空间设计的需要。以下是具体的设计方法:

(一)流线型交通设计

与滨海城市景观共生的是滨海沿线“面”的景观,将“海洋文化符号”的元素注入到“面”中,通过”点”“线”的引导,从而共同构成共生的流线型的交通设计模块。当南方滨海景观的交通设计又融入了海洋文化符号的元素,则可以突出南方滨海景观环境和人文的融合,海洋和陆地的融合以及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交通设计应当对交通路网进行合理的规划,以交通畅通为基本的原则,将各种滨海景观设计添加进来,将海洋文化元素加入进来,从而营造出优美的滨海景观。

(二)海洋动植物的设计

南方滨海地区有一些特殊的海洋动植物,这些动植物的设计让南方滨海景观有了与北方滨海景观不同的地方。海洋文化赋予了南方滨海城市更多的开放性的空间,海洋的沿岸具有连续性的带状特点,南方滨海景观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一些重要的景观景点赋予了人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五、结论

综上所述,海洋文化符号在南方滨海景观设计的应用中,与陆地景观的设计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点。海洋文化符号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吸引力,也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南方滨海景观是在南方的气候条件上进行设计的,海洋文化符号也必有具有亚热点气候的特点,将南方滨海景观设计与海洋文化符号相融合既是传承海洋文化的需要,也符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原则,有利于促进南方滨海景观设计理念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清、赵洋.融入海洋文化理念的滨海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以泉州市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

2.刘程程.烟台特色滨海景观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6) .

海洋经济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舟山;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

1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涵义

1.1海洋与文化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的摇篮,同样海洋也是文化的起源。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因为海洋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也因为海洋变化多端、神秘莫测,所以人类自古以来热衷于探索海洋,将海洋视为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关于海洋文化,曲金良先生是这样表述的: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所以说一切缘海而生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相对的,是内陆文化。因为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的发展,人类出现了两种文明,分别是:蓝色文明和黄色文明。黄色文明主要是指农耕文明,从事农业耕作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所能看到的也只是自己头顶上的一方窄窄的天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羁绊。蓝色文明与黄色文明有着巨大的区别,大海波涛汹涌,变幻莫测,探索海洋,与海为伍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大海是五洲的通道,在海上人们对外交往、进行贸易活动、互相融合,所以海洋文化比内陆文化更加具有冒险性、包容性、开放性、平等性。

1.2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机制,并且这种生产机制是按照工业标准的,而不是小规模地、零散地、无规划地生产,是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文化产业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向社会贡献着文化效益。文化产业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体,所以文化产业具备着双重效益。文化产业因其独特的双重效益,被评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日益成为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之一。我国许多大型城市将文化产业当作支柱产业,许多省份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但是目前的文化产业主要是以城市文化为主体,农村文化产业尚属薄弱。而农村文化产业对我国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又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舟山的海洋文化产业主要是以民间的特色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舟山市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拥有1390个岛屿和270多km深水岸线,是我国的第一大群岛和重要的港口城市,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1.3海洋文化产业

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A.B.Fischer)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G.Clark)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那么显然海洋渔业属于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对第一产业或本产业所提供的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那么第二产业包括海洋石油、海洋盐业、海洋食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是指不从事生产的产业部门,主要是以服务业为主,海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教育科研、海洋旅游业等。虽然海洋文化产业未在海洋第三产业中明显标注,但很显然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海洋第三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海洋产业经济、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并为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提供新的支撑点。

2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的国家层面的新区。近年来,凭借着良好的势头,舟山的海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截止至2016年,根据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所公布的名单中,全国共有21家企业单位入选海洋文化产业基地。舟山市占据了5个席位,占据全国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的近1/4。这五家企业单位分别是普陀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舟山国际沙雕有限公司和普陀岑氏木船作坊、舟山市海洋科学城建设管理局和舟山彼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五家企业单位在舟山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较强的示范、支撑、带头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舟山的海洋文化产业开发主要以海洋旅游业、节庆日会展、休闲渔家乐、文化旅游产品为主,现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舟山的海洋文化产业现状。

2.1海洋旅游业

旅游业是海洋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海洋文化为内核,依托舟山优美的海岛环境,舟山海洋旅游业前景广阔。普陀区是舟山旅游业的重点发展区,在《舟山市普陀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中,普陀区着力构建“一带两区多点”的文化产业布局,“一带”即沈家门东港文化产业带,“两区”即朱家尖文化旅游及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区、桃花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多点”即展茅、六横、东极、虾峙、白沙、登步、蚂蚁等岛屿地区。可见,舟山正极力打造海洋旅游业的集群。但同时舟山海洋旅游业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美丽的海岛风光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开发海岛的同时保护海岛,是舟山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文化是旅游的内核,现如今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同时旅游业也步入了追求文化享受的时代,所以如何重点深度挖掘海洋文化是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的基础。

2.2节庆日会展

节庆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而节庆日会展在我国的繁荣兴盛与节庆日旅游密不可分。节庆日会展的成功举办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节庆日会展是对当地优秀文化的展示、传播,有利于增加当地人对于本体文化的自豪感和外来人员对于当地文化的认同感,更加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节庆日会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的涌入,拉动了当地的消费需求,客观上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带动餐饮、住宿和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发展。舟山这几年在节庆日会展活动方面迅猛发展,对舟山的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贡献。但从总体来看,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节庆日会展,舟山的节庆日会展活动展现着独特的地方特色,深深地扎根于海洋文化之中。例如秀山海泥狂欢节、中国海洋文化节、岱山听海节、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艺术节等,内容丰富多彩。

2.3休闲渔家乐

休闲渔业是现代渔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而渔家乐是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舟山依靠丰富的渔资源,以渔文化为依托,打造了富有舟山特色的渔家乐,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景观、海洋文化和海洋风情。近年来,依靠政府扶持,舟山的渔家乐已经初具规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5年,舟山累计投资8.39亿元,建成各级各类渔农家乐集中村(点)102个,民宿(点)1996家,从业人员1.67万人,客房数1.37万间,床位2.83万张,餐位4.82万个。三星级民宿(点)275家,四星级以上民宿(点)31家,省级农家乐特色乡镇1个,打造渔农俗文化产业和精品项目7个,已构成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三大板块,富有海岛特色和海洋文化风貌的舟山渔农家乐已成为舟山市吸引外地游客的重要业态和渔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深度挖掘休闲内涵,来扩大消费群体是舟山休闲渔家乐发展的重要议题。

2.4文化旅游商品

文化旅游商品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于以往的地方特产,文化旅游商品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以文化为附加值,文化附加值越高,产品价值越高。文化旅游商品是旅游消费的构成要素之一,是非常极具开发潜力的产业。而如何使文化旅游产品从开发、设计到生产、销售形成全产业链,最主要的是要形成产业集聚。舟山目前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就存在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各大中小企业各自经营。就此而言,政府应该发挥行业的引领作用,引导各大中小企业抱团经营,要有大产业观念,形成品牌效应,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是舟山的文化旅游产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3.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业、休闲渔家乐等多种文化产业的开发,造成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说过:“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美丽的海岛、美丽的乡村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因素。要获取“金山银山”的前提是保护好“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控制是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思想观念。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享有者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必须是人民群众自愿、主动地选择。通过张贴标语、科普宣传等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人们群众的共识。

3.2加强经济和文化的互动

海洋经济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和平崛起 国民 海洋意识 海权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本质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的观点,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为国内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成为“海洋强国”。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几千年来国家和国民的海洋意识都不是很强。想要实现“和平崛起”战略,我们必须要先成为海洋强国。想成为海洋强国首先要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已成为我们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1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

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是不论文化的定义如何,其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海洋意识,实质上也是在海洋文化层面上讨论关于海洋的价值观,即对海洋及其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这种价值的行为方式。笔者认为,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最基本差异在于大陆文化更多是一种农牧文化,而海洋文化更多是商业文化。两种文化对民族特性、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都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大陆意识,海洋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1.1重商意识

即重视物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带来的利益的理念。尽管产品交换伴随着人类文明史,但商业作为一个重要社会行业,则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在古代大陆型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商业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也因此扼制了商业意识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的“农为本商为末”观念即是此例。但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地形的分割和当地物产的不足使海外贸易很早就成为社会的主业之一。

1.2冒险和进取精神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从事的海上谋生活动远较陆居者艰险。尤其是远洋航海贩运,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又因远洋贩运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更诱使航海者不惧途中和异域的未知风险,不断开拓航路和市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强烈,非陆居者所能比拟。

1.3开放性和多元性

海外通商和海外谋生是海洋型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对人流和物流的开放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海洋意识既崇尚不断从异域和异质文化中汲取物质和精神营养,也激励人们的海外迁徙活动和较少限制外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视商品和人口的流动为常态,与“安土重迁”和“闭关锁国”的大陆型社会意识有较大的差异。

2海洋战略与“和平崛起”战略的关系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的社会发展历史,大陆经济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的文化也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国民,大多认为只需要土地就可以养活老百姓、维护好统治。可以说数千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一直实行的是以大陆经济为主要国民经济组成部分的“大陆战略”。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也一直是世界上国民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这种对陆地的重视、对海洋的忽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兴盛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对海洋、对海洋力量的不重视,中国逐渐落后,从世界大国被淘汰。而近代的世界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他们的崛起都是依靠海洋。海洋给他们带来丰富的资源,他们利用海洋的资源发展自己,然后利用自己的海洋优势地位侵略其他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自己更大的发展。中国不会采取侵略别人的手段来发展自己,但是在21世纪的现实条件下,中国想要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从“大陆战略”向“海洋战略”转变,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必要的战略转型,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需要,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深刻的内在必要性。

2.1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贸易交流肯定会越来越频繁。而在所有的对外贸易中,海洋贸易的比重最大,其比例远远高于航空贸易和陆地贸易。海洋贸易占主要地位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是地球海洋面积要远大于陆地面积,这导致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大于陆地贸易;第二是海洋运输的成本要比航空贸易的成本小很多,这造成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高于航空贸易。海洋贸易对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求中国必须走向海洋。

2.2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需求国。能源问题早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能源的安全运输;另一个是能源的储备。能源的进口也属于对外贸易的一个部分,能源进口的运输的主要方式就是海运。另外一个是能源的储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陆地的资源都开采殆尽,想要发展,我们必须依靠海洋,从海洋中获取资源,从海洋中获得发展。因而发展“海洋战略”,成为海洋强国是解决能源问题,特别是能源安全问题的必要条件。

2.3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现在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非常薄弱。中国人大多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有多大的海洋国土。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等国际法律和文件,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和几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中国还拥有太平洋底7.5万平方公里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海洋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警惕和反应,他们不仅炮制了“中国”,还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掣肘,幻想延缓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海洋国土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必须要承认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海洋实力还不够强大。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必须转向“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

3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

上面我们已经证明:实行“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必要要求决定的,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而想顺利成为海洋强国,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和重视海洋,让老百姓认识到海洋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海洋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上述的重要保证。现在中国老百姓的国民海洋意识是很差的。几千的陆地经济和农耕文化造成了这样的现状,想要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进行教育和普及。

3.1正确战略规划,加强政府导向,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就必须要走向海洋,实行“海洋战略”,从基础做起,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国家已经提出要通过健全与海洋相关的法律、制定和完善具体的国家海洋战略、积极发展和强大自己的海洋军事和经济力量、对国家所属的海洋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来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培育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基础工作。

做好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培育工作,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做好详细的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做好政策导向。国家在某些事务上的立场、政策、观点和行为,会对该国国民在该事务上的意识和看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中国政府在海洋事务上的战略、各级政府在海洋意识教育上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国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政府特性决定了民族海洋意识形成及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引领民族海洋意识的发展,政府对海洋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将成为国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的加速器和动力源。我们首先从国家层面做好培育国民海洋意识的整体战略规划,为培育工作搭好平台的结果;而各级政府应该有意识的加强政策导向,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和教育来培养和提升普通老百姓的海洋意识。尤其是沿海地区,本来祖辈们对海洋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我们缺乏荷兰那种把自己的海洋意识,通过免费的体验教育(每天都有自愿者在船甲板上给孩子介绍20世纪,船员们的生活,在体验中了解历史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海洋)来一代代的传承。

3.2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建立海洋事务综合人才的培养机制

海洋事务设计各个领域经济、军事、外交等等,因而需要的是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我们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培育普通国民的海洋意识是基础,可以认为是打地基,而培养海洋综合人才则是该地面上的建筑。没有建筑,只有地基是无法让人居住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处理国家的海洋事务,国民的海洋意识培育的再好也没有用。

中国的海洋领土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还有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勘探权和开采权,加上几千公里海岸线,因此我们需要大批的海洋事务综合人才来管理和处理海洋事务。所以,为了能有个安全舒适的家居住,除了打好地基之外,我们还要花大力气盖好地面建筑。我们要加强海洋的高等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海洋类高校和海洋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引导,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综合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有了这些人才培育的基地,这种效应可以从上到下的传递,成为增长国民海洋意识的种子。

3.3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洋的气息

培养国民海洋意识,我们需要创造其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氛围”,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主流媒体海洋理论的传播、对国家海洋战略的阐释;政府海洋制度的建设与海洋政策的实施、国内国际海事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民间海洋研究机构普遍设立与研究活动的广泛展开;多样化普及海洋知识的书刊的推广、丰富多彩海洋广告文化的培植;航海竞赛、海洋旅游、海洋探险等情景参与活动的推广等等,必将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的气息,在生活中养成海洋意识,在海洋意识中积极生活。

4.结语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实现民族崛起和国家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成为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和平崛起”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要成为海洋强国,我们必须要从基础做起,积极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综合人才。我们坚信,中国的崛起就在前方!

参考文献:

[1]叶世明.文化自觉与中国现实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思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8.

[2]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1): 74.

[3]孙志辉.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J].求是, 2008(5):54.

[4]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5]张德华,冯梁,颜家坤.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影响因素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3):85.

[6]顾兴斌,张杨.论中国的海洋意识与和平崛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16.

[7]叶云飞.试论海洋类高校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培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97

[8]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2008(07):56.

[9]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85-102.

[10]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J].经济师,2009(04)8.

海洋经济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结构 海洋强国 战略

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大背景

(一)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

过去的数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全面放缓,进入“新常态”。一些行业甚至已经陷入“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缺失”的尴尬发展境地,要化解这类发展矛盾,就必须要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二)国际化进程有序推进,国家层面发展战略布局

近年来,诸多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相继开幕。这些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包括:“一带一路”经济带、上海自由贸易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北部湾新经济开发区等。四大区域共同构成“四点一线”的沿海岸线城市群。

二、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模式选择

海洋强国战略可以分为三类因素,即基础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完善性因素。基础性因素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本量四大因素,发展性因素包括海洋生态、海洋法制和海洋开发技术水平三大因素,最后,发展海洋文化作为完善性因素。这因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时间上有顺承关系,形成“梯度推进”发展模式。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梯度推进”模式,循序渐进。

三、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政策建议

按照“梯度推进”发展模式,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应制定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战略,

(一)第一阶段:

第一,加强海洋开发力度,提振海洋经济。亚投行的战略机遇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国内产业的转移和承接,进一步促进海洋事业发展,如图2所示,

所以,要充分借力亚投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第二,培养海上力量,保障海洋安全。今年9月19日,日本通过新安保法案,意味着日本从此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向海外派兵并向其他国家军队提供支援。鉴于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海上力量,形成区域威慑力。第三,完善海洋事务管理体制,规范海洋事务管理。对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可以给予其经济或军事等方面的直接利益笼络人心,为我国加强海洋事务的管理扫清政治障碍。第四,发展海洋教育,培养海洋人才。2014年,中国海洋专业毕业生硕士、博士人数约4029人,说明我国海洋专业人才紧缺。所以,需要加强海洋人才培养。

(二)第二阶段

第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卫海上能源安全。要保证海上能源安全,就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完善我国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为开采海洋资源提供便利条件。第二,完善海洋法制。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海洋法律体系共有法律文件约33件。随着海洋事务的复杂化,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9.55%,相比于海洋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我国对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的投入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三)第三阶段

培育海洋文化,形成全民族的海洋传统。培育海洋文化包括国内民众海洋意识的培养和加强与海上邻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两个方面。对国内民众海洋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手段实现,提高国内民众对海洋的认识程度。在发展与海上邻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方面,需要寻找利益共同点,突破中国与亚洲国家尤其是海上邻国之间的政治成见,建立和平对话机制。

四、小结

结合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特点,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应采取适当发展模式,即“梯度推进”模式,“梯度推进”模式下,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推进四大基础性因素,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军事力量、海洋管理水平及海洋人才储备量。第二阶段:推进三大发展性因素,即海洋生态、海洋法制和海洋开发技术水准。第三阶段:培育海洋文化,形成全民族的海洋传统。按照三个阶段之间的顺承关系,有序推进我国海洋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南海区域问题研究编委会.南海区域问题研究第一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熊显华编译.大国海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