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S28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本文以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为例,简要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1.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法库县东南部的冯贝堡镇,项目区涉及冯贝堡镇周家沟村、富拉堡村、务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项目区为平原区,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33%,以农业生产为主。经过实地调查踏勘得知,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区的田间灌排基础设施缺失较为严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现有设施长期无人维护,不能适应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2)田间道路通行条件较差。项目区现有田间道路多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农业机械作业很不方便,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项目总体布局
根据《法库县冯贝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总体布局如下:对务名屯及工夫屯的两处新增耕地地块进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机肥提高地力;对富拉堡、务名屯、工夫屯共8个区块的旱地配套机井、水泵等农田灌溉设施,变为水浇地;对务名屯、工夫屯两处排水沟进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农桥一座;在包括周家沟在内的4个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务名屯的高效农业区配备高、低压输电线及变压器;整修四个村的田间道和生产路,部分田间道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总体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考虑耕作的需要,需对项目区内0.65公顷新增耕地进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为0.30m。每亩地加有机肥100kg。主要采用机械翻耕,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贮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进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层。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据项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资料,本区为岩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单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内花生种植区进行灌溉,根据项目区以往实践经验及管护方便,均采用水泵从井中提水,由输水软管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管井井深决定于含水层埋深、水位变化幅度、设计水位降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井深基本到基岩不透水层。参考勘探成果资料,设计井深采用35m,施工时按实际地层情况,以进地层“中风化花岗岩”3m为准控制井深。
管井设计开口孔径为φ600mm,井管采用钢管,选配QJ型潜水泵,泵的最大外径200mm,考虑安装水泵方便,井管内径应比泵体外径大100mm~150mm,由机井设计手册表8-45查选井管内径采用350mm,管长最小900mm。终孔为600mm。
井管采用钢管,外径377mm,壁厚10mm。其中,0~5m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为滤水钢管,钢管为条形孔,长150mm、宽10mm~15mm,表面积达到20%~25%,滤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滤水管外部缠绕8-10目铁纱一层,20目尼龙纱布一层,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滤料。下部32m~35m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钢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管井运行过程中,使随水带进井内的砂粒沉淀在管内,以备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项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台为砖砌,均配备圆形钢筋混凝土井盖,输水管道采用涂塑软管,每眼井均配套潜水泵及柴油发电机组。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的排水体系比较完善,但部分排水沟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沟内淤泥、杂草等杂物较多,水流不畅;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对项目区淤积较严重的931m的排水沟进行清淤,清淤断面为梯形断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项目区规划建设农桥1座,6m长、6m宽,下部结构为浆砌石墩台,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
根据项目区地形情况,在排水沟与田间道交叉处需布置过路涵洞,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项目区共规划71座涵洞,结构采用管径内径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为70mm,单节涵管长为2m,接管处设置伸缩沉降缝和止水。底部铺设0.3m厚浆砌石基础,0.1m厚砂石垫层。管身下设置浆砌石基础。涵洞进出口布置200mm厚M7.5浆砌片石防护,宽度与基础宽度相同,长度为1m~3m。
3.2.4 输配电工程
项目区务名屯村中约有2000亩旱地,规划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该区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较强,交通便利。为促进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在该区域架设高压输电线1.5km左右,低压输电线2km左右,配备250kVA变压器1台,以满足该区域内作物灌溉用电的需要。
3.3 田间道路工程
3.3.1 田间道
项目区共整修田间道69条,共计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间道12条,共7241.57m,宽度4.5m、5m;砂石路面田间道57条,共28253.48m,宽度3.5m。
3.3.2 生产路
项目区共整修生产路20条,共计14029.53m,均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宽度均为3m。
4.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将会有突猛进的发展。本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边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生态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减少了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善农田小气候,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和型社会的形成,将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4.3 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242.13公顷,总投资为2370.64万元,亩均投资为1272.35元。经过测算,项目区耕地年新增净产值可达202.42万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是经济合理的,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另外,如果考虑到项目实施后,种植结构调整和升级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结论
通过对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分析,该项目实施后,对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投入使用后,应加强对项目区各项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各项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生态工程;林业;树种选择
山川秀美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上来看,生态恶化源于毁林,生态改善始于兴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提高造林质量,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林业生态工程是我国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树种选择是影响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林业生态工程造林的重要意义
工程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人类不断的毁林毁草开荒,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导致沙尘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只有进行宜林荒山造林种草、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来增加植被覆盖率。
工程造林(特别是退耕还林)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实施工程造林、加快植被恢复、扩大森林面积,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而且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行集约化经营;在造林过程中,国家投入的大量资金和物资,还有利于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产业化进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工程造林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工程造林后,随着林木的生长,农民可获得各种林木种子、木本粮油及各种干果、鲜果和牧草,同时可为后续的第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资源。
二、林业生态工程造林要重视树种的选择
(一) 要结合本地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树种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带,树木能否成活、生长趋势好坏取决于其生存环境中的土壤酸碱度、水分、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乡土树种是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它指那些长期生长于某地,相比于其他树种对本地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树种。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是造林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
(二)林业生态工程造林要选择水土保持树种
(1)根系发达,能笼络土壤。在表土疏松、侵蚀严重的地方采用根蘖性强的树种。
(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生长迅速,郁闭紧密以避免雨点直接冲击地表,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从而保护土壤。
(3)水土保持林应能适应不同地形的特殊环境;护坡林要能耐干旱瘠薄,防风林抗风力要强,不易风倒、风折及枯梢。
(三) 林业生态工程造林必须坚持乔灌草结合
工程造林必须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土地类型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做到乔灌草合理配置、农林牧相互结合,并科学地确定林种、树种、草种比例。在干旱的荒山荒坡,要重点发展耐旱灌木,恢复原生植被。在水土流失严重且坡度为25°以上的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石质山地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要全部营造生态林。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采取林果间作、林药间作等模式,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
(四)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坚持生态优先,在采取必要的水保措施的条件下,规划一定的经济林,选择经济林树种或兼用树种,并创新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林木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盂县总结推广的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花间作、先密后疏、效益接力、林草牧一体化等配置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选择树种时,还可考虑依托林木资源的后续产业。
三、提高造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要做好,除了树种选择,还要求林业部门树立责任心,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标准,制定林业绿化目标。
(一) 树立责任心,抓造林绿化质量
造林绿化是利国利民,荫及子孙,造福后代的公德事业。地球需要绿色,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绿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需要绿色,其一,林业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的根本任务,要保证有林地面积增大于减、森林蓄积长大于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其二,广袤的森林是社会环境的生态支撑,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加大造林绿化的工作力度。其三,只有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根治水土流失的危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 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绿化标准
把工程造林绿化标准高低、质量好坏作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命线来抓,把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贯穿于造林绿化的全过程。造林绿化工作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公益事业。一定要严把设计关,坚持设计高标准。造林作业设计是工程造林的前提,作业设计必须遵循统一规划、重点突出、集中治理、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并重、针阔混交的原则。
(1)清理土壤,严把整地关,坚持整地高标准。确保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稳定绿化成荫。土壤是森林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植物扎根的地方,是林木生长发育的环境,它不仅供给林木生活所需的营养元素,同时也供给水分和空气,支持着树体。所以土壤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着巨大的作用。整地采用挖水平槽或鱼鳞坑的方式,严谨全面整地,破坏原生植被的做法,同时,整地要与封山禁牧等措施相配合,提高荒山植被覆盖度,保持水土流失。
(2)严把苗木关,坚持苗木高标准。苗木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造林成果,抓住了苗木质量关就等于抓住造林成活的前提。Ⅰ级苗高生产、地径生长、造林成活率和翌年保存率最高,在造林时为保证造林质量、强调选用优良的Ⅰ级苗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建国以来,吉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工程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蓄、引、提、排相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在抗旱灌溉、防洪除涝、水土保持、农村饮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目前吉林省农田水利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干扰了其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其分析并加强管理。
1 吉林省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抗旱工作方面问题
1.1.1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
由于吉林省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差异,形成了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从而导致或加剧了缺水危机,给抗旱工作增加了难度。
1.1.2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抗旱投入机制
多年来在抗旱投入方面,没有固定的经费渠道,抗旱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先进的抗旱设备、技术没有大量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导致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1.1.3旱情监测预警体系与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不完善
目前旱情监测手段落后,不能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及时、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影响了抗旱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不能满足新时期抗旱工作的需要。
1.2 灌排工程方面问题
全省共有7处大型泵站,其中“引嫩入白”工程泵站(6台机组、总装机1.02万kW)为近年完成建设的泵站,其设备完好率为98%。其余6处泵站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或更早时期,设备完好率很低。具体情况如下:
1.2.1 前郭灌区泵站
目前,该灌区泵站有6座灌排站尚未改造,仍然带病运行,严重影响灌溉、排水效益的发挥。
1.2.2 松沐灌区泵站
该灌区泵站松沐电灌站已经改造完成,2009年5月投入运行,目前尚有大岗站、张屯站、老石砣子站、黑鱼站、二泡子站、小西屯站、泥鳅沟站、二嘴子站8座泵站急需更新改造。
1.2.3 扶余灌区泵站
该灌区泵站有6座站需要更新改造。分别为一级站、二级站、泉山子站3座灌溉站及骑马屯、张敏岗、四方台等3座排水站。
1.2.4 松榆灌区泵站
该灌区4座电力泵站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运行30多年来,由于机电设备一直无力更新,设备老化,工作效率降低,灌溉耗电过高,生产成本过大,不得不将四级站、三级站、二级站相继关闭,现只有一级站(设备一直没有更新过)勉强带病运行,实际灌溉面积只有水田300km2,仅占设计水田灌溉面积的5%,故该泵站急需更新改造。
1.2.5 松城灌区泵站
该灌区2座泵站均已运行20、30年,由于受资金限制,无力更新改造,现有一级站、二级站部分机组带病运行,故该泵站急需更新改造。
1.2.6 白沙滩灌区泵站
该灌区需改造4座泵站,分别为:白沙滩电灌站、新生电灌站、前杭排涝站及南莫排灌站。
1.3 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方面问题
1.3.1 现有工程完好率低
吉林省重点中型灌区现有干、支渠系建筑物大部分都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工程建设质量差,运行年代长久,加之历年工程水毁不能及时修复,现有重点中型灌区工程完好率最低不足30%,不少工程带病运行,工程跑、冒、滴、漏水现象严重,不仅造成水资源损失浪费,也制约了灌区发展。
1.3.2 骨干工程不配套
吉林省现有27个重点中型灌区,各类渠系骨干建筑物工程欠账多,和原设计相比,工程配套率平均仅为70%,致使灌区长期达不到设计效益。
1.3.3 灌溉水利用率低
吉林省现有27个重点中型灌区,干支渠总长度3379km,其中有近30%的渠道渗漏水严重,加之建筑物的跑、冒、滴、漏水,造成输水损失大,水资源严重浪费。灌区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8。
1.3.4 水分生产率不高
由于上述工程不配套和年久失修,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低,加之灌区大部分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管理手段及管理设施落后,水分生产率仅为0.28~0.69kg/m3。
1.3.5 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
吉林省的27个重点中型灌区,现代化管理手段和设施基本空白,停留在看闸放水的初始管理阶段,无法真正做到计划用水、科学管水,管理水平极其落后。
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涉及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富民政策。目前灌溉排水续建配套、农村饮水、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项目的建设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为促进农田水利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2.1依托项目,促进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为以后项目的争取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争取市、区项目配套资金,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2全面规划,统筹协调,促使项目发挥最大效益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兼顾,抓点带面,扩展规模,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3整合资金,提高实效
同时对工程建设资金必须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格依据合同按进度拨款。把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布设、工程建设同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严格按照规范组织建设,确保工程高质量、高标准。
2.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发动群众
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扶持和群众自筹挂钩,加大以奖代补力度,鼓励农民群众自觉地投身于农田水利建设,改变基础设施面貌。
2.5为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安全运行,提高工程的使用效果,加强对乡镇水管站和水管单位运行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2.6加强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
关键词:祁县沙河;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93
1 基本情况
沙河发源于祁县刘家堡,是由昌源河决口退水自然形成的一条河(后称为沙河三支),1964年,祁县建了沙河一支和二支排退水渠道。沙河一支全长10.78km,二支10.08km,三支13.95km。3条支渠在大运路边雅安村境内汇入总干,总干在祁县境内2.92km后进入平遥,汇入汾河,沙河总流域面积为374.1km2。
沙河流域属平原地貌,流域宽14.6km,海拔高程在730~800m之间,为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区,属河流洪积与冲积形成。流域地形呈现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处海拔高程766.13m,最低处为737m,高差29.13m。河床由沙质土壤组成,床面平整,平均宽度1~2m,总干宽4m,最大底宽10m。规划平均比降为1/1200~1/3500,糙率为0.025~0.029。
流域地处太行山西侧,海风受阻隔,属于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雨水较多,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9.38℃,极端最高气温为38.7℃(19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4.2℃(1972年1月27日),温差62.9℃。山区与平川温度相差7℃左右。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345.2mm,最大降水量587.7mm(1969年),最小降水量243.9mm(1986年)。降水分布山区比平川区多70mm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1583.6mm,最大蒸发量2640.6mm(1972年),最小蒸发量1806.9mm(1975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5倍。多年平均风速2.3m3/s,最大风力9级。
流域内基本以旱年为主,特别是春旱更为频繁,四季分明,冬春寒冷少雪雨,夏秋炎热降水较多,并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常常发生洪涝灾害。1997年8月5日,日降水量317.3mm,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2 沙河河道现状、存在问题及灾害分析
2.1 河道现状
沙河一支起自闫漫村北,由小桑经闫名,韩家庄至郑家庄村东汇入二支退水渠的8+673处,全长10.78km,渠道纵坡1/330~1/420,渠底宽0.5m,流量1.72m3/s,有斗渠6条;沙河二支起自祁城村南,经三合、西关、面关、九汲和高城,在雅安村北汇入沙河总干渠,全长10.08km,渠道纵坡1/800~1/350,渠底宽0.5m,流量2m3/s,有斗渠6条;沙河三支起自刘家堡经丰泽村南,北谷丰村北,从城赵庄西经雅安入总干渠,全长13.95km,渠道纵坡1/1200~1/3500,渠平均底宽0.8m,流量1.9m3/s,有斗渠7条;沙河总干渠起自雅安村北,在祁县有2.92km,进入平遥后在汾河三坝下游汇入汾河,纵坡1/3000~1/4000,渠底宽2m。
2.2 存在问题
2.2.1 防洪抗灾能力低
沙河排退水渠系,现有断面大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排水量也日益增加,现有排水断面已不能满足排水要求。
2.2.2 人为设障,阻水严重
由于沙河渠系现为土渠,沿途经过农田时,常常有农民打闸浇地,使渠道行洪不畅,容易发生灾害。
2.2.3 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经费原因,沙河排退水渠系工程管理差,遭到严重破坏,未能充分发挥应有效益。
2.3 灾害程度及成因分析
2.3.1 灾害程度
沙河总干及3条支渠为祁县防洪起着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由于防洪标准低,给祁县带来一定程度的灾害。每年一到汛期,是沙河退水渠经受考验的关键时期。每隔几年,都不同程度地造成灾害。特别是2007年7月23日,半个多小时的暴雨(降雨39mm),使得二、三支都发生了严重的灾害,县城积水一个多小时排不出去。县城二支周围几百户居民家里都灌进了二支溢出的雨水,有的甚至到达家用床的高度,家里的日常用品及副食品都浸泡在水里,几百户居民迁入招待所居住。此外,这场大雨也使一支、三支和总干的洪水不同程度地淹没了农户及农田。这次灾害经济损失达上百万元。
2.3.2 成因分析
沙河排退水渠系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有:堤防防洪抗灾能力低;人为设障,阻水严重;沿岸群众防洪意识淡薄;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3 综合治理方案
3.1 指导思想
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坚持治理修复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统筹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使沙河经过高质量、高标准治理后,防洪能力由现在的不达十年一遇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最大限度地保护县城及沿岸村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构建祁县和谐文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3.2 工程项目布局
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具体布局如下。
3.2.1 沙河一支治理工程
一支全长10.78km,渠道进行浆砌石渠道处理,断面为矩形断面,尺寸为渠道宽2.5m,高2m。沿路修建车桥10座,排水口25处。
3.2.2沙河二支治理工程
二支全长10.08km,其中南关上游属县城范围,长度5.78km;南关下游属农村范围,长度4.3km。二支全部进行浆砌石工程处理,浆砌石断面为矩形断面,断面尺寸和一支相同。沿路修建车桥10座,引水口15处。
3.2.3 沙河三支治理工程
三支全长13.95km全部进行浆砌石渠道处理,断面尺寸与一支、二支相同。沿路修建车桥12座,引水口15处。
3.2.4 沙河总干治理工程
总干全长2.92km,总干规划为浆砌石护坡工程,断面为梯形断面,开口7m,底宽4m,高为3m,边坡1:0.5。
3.3 资金筹措和组织管理
沙河综合治理工程由于点长面广,投资巨大。在投入机制上,要积极抓住国家在中小河流治理投资力度倾斜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投资。
在沙河综合治理中,需成立工程领导组,为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施工队伍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用有施工经验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为严格资金管理、工程设立专用帐户,专人负责,专款专用。以上措施可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实施。
4 效益分析
4.1 防洪效益
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使沙河的防洪标准由原来不达10a一遇提高到20a一遇,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防洪体系,可有效保护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4.2 开发效益
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每年汛期淹没两岸农田将成为历史。两岸100hm2农田得到保护,经济效益显著。
4.3 生态效益
工程实施后,将从根本上改善河道及其两岸环境脏、乱、差的现状,清除渠道内的各种工业和建筑、生活垃圾,为两岸的人民群众营造一个人居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划分责任区等办法,加强对渠道的监督和管理,严禁各种污水、废渣和垃圾排入河道,从而使两岸的环境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时值岁末年初,在各项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市里召开这次全市今冬明春生态绿化工作督查会、观摩会、交流会,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绿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下午,我们实地察看了市东城区、经济开发区和许昌县、长葛市、魏都区、襄城县的生态绿化工作。刚才,市林业局盛甲午局长通报了今冬以来全市生态绿化工作进展情况,根据在各县(市、区)看的情况,我已分别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下面,我再集中讲五点意见。
一、今冬以来的生态绿化工作,起步早,成效好
今冬以来的生态绿化工作,具体来讲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全市起步早。对今冬明春的生态绿化工作,市委、市政府抓的比较早,及早拿出了意见,及早进行了安排,及早分解了任务,特别是全省林业生态省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又很快制定了全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各县(市、区)在安排部署上较之往年也比较早。二是绿化起点高。从规模化的生态绿化、单体的生态绿化、道路的生态绿化来看,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各项标准、各项指标,包括树种、品种、苗木的选择,都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三是各方有特色。近几年,东城区按照“先造绿、后建城”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搞好林业生态建设,逐步打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今年又自我加压,按照城市标准搞好环城道路的绿化工作。许昌县在推进区建设高档花木基地,提升了推进区花卉苗木和生态绿化的标准和档次;在门面房比较集中的路段,提高标准,提升技术含量,增加绿量。经济开发区全面实行业主运作,在高速公路引线高标准进行生态绿化。长葛市规划建设的五千亩花木基地以及行政大道、魏武大道的生态绿化,标准和品位都很高。魏都区在新107国道、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南段的生态绿化,建设的很有特色。襄城县的生态绿化工作,不论从规模、效果来看,还是从领导重视程度来看,大家都发自内心的感到佩服,高速公路引线、颖汝干渠两侧的生态绿化,规模很大、标准很高、档次很高。四是城乡统筹好。在今冬明春全市的生态绿化建设工作中,不仅注重了城市的生态绿化建设、推进区的生态绿化建设,而且也注重了乡村的生态绿化建设、大片林网的生态绿化建设和通道的生态绿化建设,做到了城乡统筹推进。五是政策机制好。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亲自安排部署,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与此同时,有关县(市、区)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结合自己的特点,出台了一些激励性、引导性政策,如许昌县在推进区生态绿化中每亩奖励500元、长葛市调动市直和业主参与生态绿化、襄城县制定了发动方方面面参与生态绿化的政策,所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此,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围绕2010年建成“林业生态许昌”的目标,增加压力,坚定信心
党的*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了报告,这是顺应时代要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落实党的*大精神,根据河南的实际,提出了到2012年建成“林业生态河南”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根据许昌的基础、现状和潜力,提出到2010年提前两年建成“林业生态许昌”的目标。这些目标、要求,从深层次来讲符合党的*大精神,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现实来讲更符合许昌的实际。提前两年完成建设“林业生态许昌”的目标,一方面是我们的基础好、优势多、前景广、信心足,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抢占先机的问题。在有些工作中,能够超前一步就能够赢得先机,近几年河南的发展就是这样。就许昌来讲,今年我们集中解决了污水处理问题,市区、县(市)城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年将集中解决垃圾问题,其中市区要实现100%的垃圾处理。生态绿化建设更要及早谋划,抢占先机,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林业生态河南”的机遇,依靠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坚定到2010年建成“林业生态许昌”的目标不动摇。希望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加压力,坚定信心,不折不扣地完成目标任务。如果我们提前两年实现了这个目标,许昌的城市品位、城市形象、城市特色和发展环境,就会更好、更优、更能够吸引客人。
三、紧紧盯住今冬明春生态绿化任务大头落地的目标,加大力度,确保完成
今冬明春的生态绿化任务,总体要求就是在今年冬季大冻之前,完成总任务的80%。对照这个目标,目前的差距还很大,通道绿化完成了96%,花卉苗木基地完成了76%,农田林网完成了72%,片林绿化完成了62%,推进区完成了15.7%,市区100项绿化任务完成了27项。这次会议结束之后,各县(市、区)要对照任务,认真排查一下,大冻之前要确保80%的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围绕这个目标任务,在工作重点上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花卉苗木基地。2010年全市达到100万亩、今冬明春达到75万亩的目标任务已经分解到各县(市、区),这是许昌的特色、许昌的基础,也是许昌的比较优势,一定要确保完成。二是市区绿化。市建委、魏都区、东城区、经济开发区、许昌县要按照“见缝插绿、补植补栽”的要求,按照新建道路绿化到位的要求,全面完成市区100项绿化任务。这项工作,元月上旬再进行一次专项督查。三是推进区绿化。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着力抓好推进区的生态绿化,这是推进区的特色和基础。如果没有生态绿化这个基础,今后不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建设带状城市的未来城区,都没有特色。所以,推进区的生态绿化必须高标准建设好,既定的目标任务必须落实到位。四是通道绿化。一方面要提高现有苗木的成活率,另一方面要提升绿化的标准和层次,特别是高速公路、主要道路、景观道路的绿化工作,尤其要注重提高成活率、提升标准。各县(市、区)及交通、公路等部门要切实抓好落实。五是山区和丘陵地带。这是许昌最有潜力可挖的,也是下一步全市生态绿化工作的一个重点。要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切实做好西部、西南部山区、丘陵地带的生态绿化工作,提高林木覆盖率。
四、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提高标准,拉长链条
当前,对于许昌的生态绿化建设来讲,既面临着扩大规模、扩大总量的问题,更面临着提高标准、提高效益的问题。如果仅仅有规模、有数量,不能有效提升品位、标准和效益,就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的林业生态绿化建设,既有长远的生态效益问题,更有近期的经济效益问题。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提高层次、提高品位、提高标准化程度,要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全面提高生态绿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希望鄢陵县先行一步,搞好连片开发、规模开发和市场运作,特别是在品质和标准上有明显提升。要切实做到一产和三产有机融合,让生态承载旅游,让旅游激活生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拉长生态绿化的产业链条。要着力抓好花卉苗木市场基地建设,争取*年有实质性的突破,真正使许昌、使鄢陵不仅成为花卉苗木的建设基地、生产基地,而且能够成为花卉苗木的集散基地、标准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