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

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

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医学生临床

医学生临床思维是指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通过采集病例相关信息,结合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分析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逻辑推理,是包括分析、比较、逻辑等思维能力的综合[1]。本次研究以于我院实习的医学生和医院的带教老师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问卷调查,以分析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学生组均为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其中87名男性,73名女性,年龄22~24,平均年龄(22.8±0.4)岁。教师组其中有6名教授,8名副教授,16名讲师及教师以下。

1.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不足,问卷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问诊、诊断与拟定治疗法案能力。教师组同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带教老师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2结果

2.1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收回的156份问卷中有113名医学生在入科实习前会提前预习课本相关知识,但多数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这是导致临床思维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分析病例时,124名不正确,究其原因主要有病史询问不详细,体征观察不仔细,过度依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能力差,忽视重要体征,看到某种症状不经思考即判定为某种疾病。从而总结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思维被动性、片面性、表面性、依赖性等问题。

2.2带教老师对临床教学提出的问题

教师组共收回30份问卷,临床带教老师提出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带教老师缺乏、考试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方式单一、临床工作量大,备课时间少。

3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导致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薄弱的原因包括医学生自身与带教老师两方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掌握好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基础。这就要求医学生在入科实习前,做好相关知识的预习。而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与课本知识相融合,使知识结构系统化。让医学生与病人多接触,培养医学生独立收集病例资料的能力[2]。

(2)通过提问,以激发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临床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已在较多的医学院校中开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①让医学生带着问题翻看书本、查阅相关资料,这使得学习具有目的性。②在讨论过程中,以医学生作为主体,而带教老师在一旁提供合理的指导,有助于激发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学者[3]提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注重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①做好教学查房工作。带教老师在查房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检查患者、做出医嘱,应针对具体的病例,通过向医学生讲解主诉、病史,并结合相关检查结果作出综合分析,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案。②鼓励医学生参与到病例的讨论中,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带教老师应积极调动医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做好引导工作,让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临床问题,还可在讨论结束后,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这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拟定考核试卷,评价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各带教老师拟定考核试卷,在医学生出科时,通过考试评价其学习成果,包括基础知识、病例分析、病历书写、临床技能等。

(4)培养高素质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自身能力在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带教老师素质的提升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4]。带教老师应自主学习新的教育观念,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与创造意识,这样才能在临床教学中,对医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逻辑、概括、综合等多种临床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逐渐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综上所述,正确的临床思维是每一名高素质医学人才必备的,而在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均应该注重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景锋,杨秀江,龚代平等.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2):3457-3458,3462.

[2]毛慧玲,张桂荣,于泉等.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102-103.

[3]杨光燃,姜立萍,钱冬梅等.内科教学中以多种方式结合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1):83-85.

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第2篇

医学生骨科临床实习对策一、医学生在骨科临床实习中的不利因素

1.医学伦理以及相关的法律,对医学生在骨科临床实习中的不利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渐的增强,对自身的权利的维护意识也越来越高。此外,一些有关医学的法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以及《中华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的颁布,其中规定的临床医师参与实习的执照、资格、权利和义务、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都有了相当全面的规定。临床医学是一个风险很高的职业,尤其是在骨科临床实习中,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在道德伦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上面的了解相对较少,还有的一些医院为了防止医学事故的发生,通常在进行常规检查的时候,是不让实习医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这就造成了实习医学生本来的医学经验就少,再没有实习实践的机会,对其自身的医学阅历的累计是相当不利的。

2.考研再就业的思想,对医学生在骨科临床实习中的不利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导致许多的医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压力,致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有了考研的思想,想通过进一步的深造,获得更高的学历,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医学生在临床实习的时候,他们会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对医学理论的学习上面,如参加各种医学辅导班,致使了临床实习被其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当考研结束后,考研成绩好的,他们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更好的面试机会上面,没有时间进行临床实习;考研成绩不好的,一方面可能会再次考研,有的还会产生换专业的想法,从而转战与各种人才市场,忙着找其他的工作,对医学临床实习置之不理。上述的两种情况,医学生在临床实习的时候,参加具体操作的时间有限,长期下去,将严重的影响到专业医学人才的培养,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

3.师资队伍不健全,对医学生在骨科临床实习中的不利影响

在我国许多的教学医院中,人事管理与激励机制的影响,导致临床教师在对临床医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只重视临床,对教学的方法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临床导师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甚至还有的临床导师缺乏敬业精神,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在帮助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只知道忙自己的事情,或者让学生帮其跑业务等私人事务,对学生的教学实践带来很大的影响。临床导师的不敬业教学,很可能导致临床医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受阻,达不到国家的教学标准。

4.科室设置体制,对医学生在骨科临床实习中的不利影响

骨科是一个专业性相当强的科室,其中包含的医学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是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科室设置体制的限制,导致许多的临床实习生,在进行临床实习的时候,只局限于某个固定的临床实习单位,或者由单一的临床导师进行带教。这样就导致了许多的实习医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掌握了某个亚专业范围的骨科疾病,严重地影响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对骨科整体系统知识的全面了解。

二、医学生在骨科临床实习中不利因素的对策

1.健全制度管理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院校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促使学生们养成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的良好习惯。制定全面的考核制度,现在的临床实习生中,普遍存在实习质量差的问题。因此,在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如实践操作技术、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将医学生临床实践和理论同时加强,保证临床实习的质量。

2.为临床实习医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临床实习中,尽可能多地为实行生们提供多的实践机会,促使实习生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熟练技能的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医学导师还应该教学实习生们养成记录临床症状、病人体征、疾病病因、病史、临床表现等的习惯,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记忆;指导学生们对诊断结果、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们的手术前的准备、手术中的操作以及手术后的养护等;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换药、清理伤口、缝合伤口等的技能。总而言之,在实习期间,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其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健全教育体制

在许多的医学院校中,通常都有重实践,轻教育的观念。所以,在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其理论知识以及医学理念的教学。针对这些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应对,其一,是在教学的过程汇总,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明确其实习的目标;其二,是通过在医院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们上课,通过讲述其自身的医学实践经验,对学生们进行指导,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们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其三,是在对学生们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帮助学生们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当发生医学事故的时候,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4.创新教学方法

在对医学生进行临床实习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这样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医学知识的理解

5.改善临床实践的教学条件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深学生们对医学知识的了解。通过投入专项资金,改善院校的临床实习条件,增加教学设备,如建立临床技能培训室,通过导师在训练室中进行临床技能模拟操作,通过对中仿真教学道具以及标注患者进行模拟问诊等,改善临床实践教学的环境,保证临床实践教学活动顺利的展开。

三、总结

总而言之,骨科临床实习教学在对医学生的培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地为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帮助学生们全面的了解骨科临床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医德,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实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问题;对策

临床实践是每一位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医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一个过渡阶段[1]。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将医学生转变为临床合格医生的关键环节,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学生的态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等诸多方面均得到了良好的训练[2]。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导致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在实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实习成果进行评估和检查,总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实习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是2016年参加实习的医学专业实习生326名,其中男125名,女201名。1.2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对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态度、实习满意情况、影响实习结果的因素以及就业态度等问题进行调研,评估临床实习效果,对临床实习生所掌握的临床知识与技能情况进行考核。本次调研发放问卷326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26份,回收率为100%。

2结果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影响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较多,其中主要的包括:就业与实习之间的冲突,考研与实习时间的冲突,医患关系的影响,实习时间,学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实习管理等。见表1。

3讨论

3.1就业与实习之间的冲突在本次调研过程中95.71%的学生认为就业时间与实习之间的冲突是影响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医学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在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较大的限制,导致其就业面较窄;另外,由于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级别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风险,导致所学不能致用。而学生的临床实践的时间往往也正是其找工作的时间,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学生在准备面试材料、个人资料、面试、考试等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导致其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不能很好地掌握临床知识以及相关的临床技能[3]。在本次的调研过程中,也对医学生的临床知识以及相关动手技能进行考核,发现实习生对相关技能掌握情况不好。另外,找工作时往往会增加学生的请假次数,这也是导致实习质量受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3.2考研与实习时间的冲突本次调研显示有77.91%的学生认为考研时间与实习时间冲突是影响其实习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在最后1年的实习阶段,往往也是准备考研的阶段,很多学生抱着试试的态度,一面参加实习,一面准备考研。在此过程中,实习生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复习考研的相关知识和参加各种考研辅导班上,因此,导致其对临床实习抱着一种敷衍应付的态度,有的甚至干脆不去参加临床实践。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医疗技术水平比较先进,因此多数的医学生希望能够留在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的三甲级医院,而报考这类地区的研究生是多数医学专业学生的目标,这也是导致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4]。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大多数的医学生几乎放弃临床实践学习,对其实习质量造成影响。3.3医患关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医患关系也在发生转变,患者具有自和隐私权。医学生在进行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多数情况是在带教老师身边观摩学习,但是由于医患关系的变化,学生想要观摩学习和动手必须得到患者的同意。而多数情况下的患者是选择医生对其进行治疗,这也使得临床实习生动手的机会大大下降,导致其操作能力下降,这也是对实习生实习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3.4实习时间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转科的方式实现对每一个科室的学习。因此,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每一个科室的学习时间最多只有1个月。而通过本次调研发现,65.03%的学生认为1个月的实习时间并不能满足临床实践学习的需求,是导致实习生实习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3.5学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在其学分上只占总学分的25%,而实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毕业分配情况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就导致很多医学生对临床实践学习的重视程度大大下降,不能更多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另外,学校对于实习成绩的划分也导致医学专业的学生对理论的重视度较高,轻视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这也是影响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之一[5]。3.6实习管理学校将学生分配到医院之后,对学生的管理度下降。学生参加实习之后,学校很少与医院方面进行沟通,也很少会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而带教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也往往存在较大的疏忽,这一现象导致学生也不重视自己的临床实践结果,进而对实习质量产生影响[6]。综上所述,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参加临床实践时,应综合对上述因素进行考虑,进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争取向一名合格的医生转换。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用过早地担心工作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与患者的之间的关系,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因为临床实践的学分较低而降低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另外,学生可以集体向学校或者医院反映相关问题,使得学校可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提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欧阳丽.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2]周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3]袁羽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医德教育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

[4]周全.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指标评价系统的优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

[5]隋树杰.医学院校治疗性沟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临床医学;“5+3”一体化;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培养模式;健康

中国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医疗的发展正是社会与人民最关注的问题,影响着医疗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医学教育,同时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然途径[1]。教育部于2015年3月出台《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将7年制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并给出了具体改革时间表。2017年6月《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详细地指出了3个大方面和细节上的9个要注意的小方面,为医学教育院校针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细化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改革目标。国家提出医学教育“5+3”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后,“5”与“3”被明确区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针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依然尚未成体系或不健全,缺乏针对“5+3”临床医学生的全方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要做到有效地开展“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需要从多角度地考虑这一部分精英学生群体的特点,构建出合理的培养体系[2]。

1职业素养的阐述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表现为在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而医学职业素养是由多种范畴共同构成的概念,在一些学者眼中医学职业素养(medicalprofessionalism)[3]也被译为医师职业精神或医学专业精神。1993年,医学职业素养这一概念被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ABIM)正式的定义。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要具有包含人道主义、利他主义、责任心与服务、诚信和专业标准等相关的职业素养。2002年,《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颁布意味着医疗行业与社会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契约。该宣言又欧美众多医生联盟共同提出,宣言内容可以概括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患者的利益至上、尊重患者的自主性、接受医疗的公平公正”。西方学者将医师职业精神的内容分别在概念和原则上进行了确定与划分,并且重点提出要以实践为基础,用实践来分析定义医师的职业素养。在我国医学界认可度较高的观点为,职业素养是由医务工作者在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医生对其职业的认知与态度;对待工作的情感和对待患者的责任;在工作中具有的意志和理想;医生在工作中所具有的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信念等都是组成事业素养的要素。《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后续国家相关部委也提出了《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并主导医疗卫生体制的新改革,并且伴随着日益加重的医患矛盾,社会对医生和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生要具有完备的医学专业精神,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2“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特征

“5+3”临床医学生由于招生名额少,入学后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高考成绩上体现为大幅度高于普通5年制本科医学生。“5+3”临床医学生大多具有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学习效率高、英语功底厚等特点,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临床医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培养未来优秀医生的重要来源。因此,“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群体被赋予了极大的希望与未来价值。这一群体既有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又因其自身的能力及所承担的多方位压力而存在特异性,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后更加明确了“5+3”一体化人才得角色定位[4]。“5+3”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关乎医学事业的发展,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的七年制医学教育即“5+2”模式,前5年与普通的五年制本科生的培养几乎相同,后两年却比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年的培养时间少了一年,从而导致7年制学生入学时较高的综合素质优势被削弱。而7年制学生录取平均成绩高于同年高考分数线很多,生源质量优于其他所有专业,但综合近几年的数据,7年制学生的必修课平均成绩、期末考试的挂科率、四六级分数和通过率等指标数据的统计与5年制学生相比较,7年制培养效果及优势并不明显。同时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与3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更凸显了培养时间短的劣势[5]。所以“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应做到合理、有效、有针对性,培养出的医学生既应是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也是医疗高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贡献者。如何使处在精英地位的“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如何满足“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由于其特异性的角色定位而亟待提升的全方位素质的需求,如何使其在毕业后具有超出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可以说,“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成败关乎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应该被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进行深入探索。

3“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3.1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结合教育部与卫健委的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培养体系构建当中。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探索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从理论角度对国家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支持。3.2将“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理论与现有教育理论有机融合。对“5+3”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研究探索和构建将会有效地帮助医学院校将人才培养工作由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同时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生的长学制培养、住院医师的规培、医学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的多重要求有机融合。3.3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理论落实。通过分析总结五年制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成功经验与成果,探索“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举办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环境下所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6]。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理论的实践,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能反作用于理论的总结。尽快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理论中所期望的改革目标。3.4培养精英医学人才。“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群体是未来优秀医生的重要来源之一,职业素养作为一种必须经过后天培养塑造而成的能力,它的形成需要系统、全方位多角度课程体系的教育和具有浓厚人文气息、良好医学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的熏陶。高等医学教育具有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的特殊性,即需要培养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医疗工作者。新时期下,加大对医学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力度,全方位加强对医学生的价值引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医学院校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4“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探索

医学经典名著《希波克拉底誓言》《论医生》《论可贵的品行》中都大篇幅的提到了医生的职业素养。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医学教育最终目的首先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同时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优良的品德风貌、过硬的诊疗技术和广博的知识储备[7]。针对“5+3”医学生首先要创新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在校级层面上联合教务处,科研院,研究生院,附属教学医院,以及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组成“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联合修订小组,进行多部门跨学科的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修订,全方位多角度落实国家要求的培养目标[8]。突出“5+3”培养的特点,将医学生本科与硕士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合理地统筹,开展一体化一贯制的教学与培养。采取一对一教学、渐进式教学、小班制教学和混合式教学;优化合理结合临床实践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培训,实现参加实践早、实践内容多、实践效果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同时要做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给予学生全程的临床职业素养训练和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开展基础课程-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患者疾病-系统治疗有机结合为主要目标的整体式职业素养整合培养体系改革。改革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固化的培养目标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灵活的培养体系,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基础的所有知识进行灵活的整合,以系统为单位,将基础医学、人文素养、临床医学、科研创新等各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高效地结合;从而在新的一体化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同时包含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些内容相辅相成[9]。面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实践、人文、创新”的职业素养培养定位。从学生在“5”基础课程学习开始时到进入“3”研究生阶段全程围绕“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临床技能、科研创新”四个方面,展开“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并构建有效的培养体系[10]。4.1开展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于医学生的实际,汲取以往7年制与5年制教育的先例与成功经验,在顺应合理教育规律上重点突出临床能力、创新研究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明确“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即首先具有充分详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11];同时在临床实践上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与娴熟实操能力;最后在科学研究和教学阶段上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主要目标。4.2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将人文沟通变为潜移默化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课程,长期开展人文沟通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重视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由于“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的压力比一般医学生更大,会出现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的情况[12]。所以要建立鼓励学生参加校、院各类大型文化、科技、体育、艺术活动的机制,让医学生在参与或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思想素质、沟通能力;加医学强道德素养和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进行进一步地改革[13]。打造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的体验式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体系,实现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一体化。不间断地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寒暑假期进行公益医疗、扶贫、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展开针对基层医疗、环境状况、人口健康情况的调研等,让学生时刻与社会环境保持同步;开展“名医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学校与学界内知名专家学者,在成长历程、医患沟通、科研思维等方面为学生打开视野,提升人文素质[14]。4.3开展临床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学生“5”即将结束即实习前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制定长学时培训课程,同时全方位的涵盖所有临床基本技能;将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阶段化、清晰化、课程化;通过在教学医院实习加强技能的训练,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每个科室实习结束进行出科考核,通过递进式的培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定期通过安排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和对模拟人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在“3”阶段的科研做好铺垫,同时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专业基础;通过开展多角度的临床技术比武竞赛提高“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对临床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让学生在竞赛的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让SP和专家担任评委,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15]。4.4开展科研创新方面的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进入“3”阶段时,主要的学习和工作重心将转向科研,如何培养学生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并能产出有效的科研成果,是科研创新培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首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在寒暑假期间组织成立科研训练营:依托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校老师的在研科研项目;邀请跨学科的科研实力强的老师,阶段性地根据不同专题开展科研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尽可能的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一对一的训练,并开展主题论坛、科研经验分享交流会、撰写总结与心得,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早期的科研习惯与意识;围绕校级的各种科创赛事开展大型的专题讲座:通过组织“5+3”学生和普通五年制本科学生进行大型互动交流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共同进行科研创新活动,通过双方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对医学专业范畴产生职业兴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满足社会对良好医疗条件的急切需求,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应运而生。这个新的医学生培养体系同样也符合医学教育的改革的要求与目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尚未有完全成功的先例,改革之路犹如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稍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如果稳扎稳打,适时抓住先机,及时地进一步深化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地进行反馈探索、逐步完善与实践,不断提升培养质量;最后摸索总结出具有通用性同时在不同医学院校具有自身专长学科特色的“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便能成功为国家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有效的医教协同机制。从而加快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宏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释义及其解决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包璟崟.医教协同“5+3”学段重构式培养体系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48-149.

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第5篇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预防医学课程来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大体分为两种模式:(1)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卫生学》,本质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2)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材为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综观国内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无论选用上述哪种教学模式,其教材和课程设置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1)教材内容很难体现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学和用难以有机统一;(2)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或不涉及,不利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群体观、诊断疾病的整体性思维、社区预防和慢性病防控的理念;(3)教学以大课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实验课与社区实践太少或缺乏,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兴趣不大、主观能动性不强,多数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该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治现病”,忽视“治未病”的现象,致使临床医学生难以从“以诊断和治愈疾病为中心”的理念中解放出来,更谈不上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2我国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以致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自己的职责,而实施健康教育相关的预防措施与己关系不大,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向社会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的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新发胃癌患者中,仅30%左右为早期胃癌(日韩为85%),5年生存率为65%(日韩为95%以上),提示我国胃癌防控水平明显落后日本与韩国。此外,我国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均很低,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现状的成因众多,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长期缺位,导致涉及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3.1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

在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感染率高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反思。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除了诊治疾病外,还应具备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应以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交叉、有机整合;使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除疾病诊治外,还能系统了解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三级预防、疾病监测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培养医学生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够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在创新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基于时展对临床和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是能够不断将预防、控制疾病,保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结合临床诊治经验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不断总结与完善教学方法的教师。可见,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遵循预防与临床并举,防治结合的原则,逐步改变传统的纯预防医学背景的师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等专业交叉或职业背景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3.3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医学生的疾病预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