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陷;建议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在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重点就是集中在节水灌溉以及建设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改造大中型的节水工程等工作。在近几年以来,由于受到全球气温不断变暖因素的影响,而降水分布极其不均匀,因此旱涝灾害频发,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就必须要不断的加大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此,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1、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影响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因此,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国民经济是否可以得到顺利的发展都取决于农业发展的程度。为此,只有加强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才可以促进农业增收增效,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使国民经济可以持续增长。

2、在农业发展当中,水是有限性和不可取代的,但是它却可以进行循环的使用,然而出现不当利用时,则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以及发展,甚至危害到生命安全等问题。此外,水资源也是非常容易受到各种污染的,对此,这些属性以及它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它的合理应用与开发,这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待我们解决。由于水资源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则是确保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维持资源、人口生存环境的必要基础,因此,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则必须要着想于未来,得以水资源可以持续稳定的建设发展;

3、在农村发展的过程当中,水利基础建设则是作为一项基础条件,它也是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关键,对此,它必须要利于农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不断的增加效益,提高农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二、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缺陷

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一般都是靠着农民的投工投劳修建的,可以说,这些工程的修建,对改善我国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施工技术等的限制,在工程修建交工时,会存在质量差、标准低、技术设备较为落后以及配套不全等相关问题。如果要受到长时间运行的话,部分建设设计都已经进入到了更新和改造的阶段。经过相关部门的一些资料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工程已经出现老化失修以及报废等相关问题,我国的小型水利工程其完好率也只有大概五成左右,没在达到实际使用的标准要求。

1、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主要都在农田以及周围的生活区附近,利于日常生产以及生活等需求。农村的水利建设一般都是地方性的项目工程,所以在施工时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此外,在工程修建以后,一般都是要靠农民日常进行维护的,所以就很难达到正常的维护要求标准进行。在一般情况下,施工人员大多数都由农民组成的,而部分施工企业也没有较强的质量意识,也没有配备专门的质量监管人员,所以工程质量就难以达到规定标准。

2、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由于工业企业会产出大量的废水,在城镇当中又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等,这就会严重污染到地表水,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植被在遭到破坏以后,也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出现土质的松软,耕地减少以及产量下降等问题。对此,就必须要应用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3、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虽然我国开展的比较早,然而在整体设计上却比较落后,所以很多工程项目的都会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并且在一些农田水利工程上都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应规划来进行建设,所以也就无法发挥出整体效益,导致出现重复工程建设的问题,这也就造成了人力以及物力资源的浪费。

三、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要建立管理机制,从施工开始到结束,要明确监管目标、制定监管计划、掌握监管内容和质量标准,加强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工程质量的管理。施工前做好质量监督管理保证一切准备工作满足施工过程的需要;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是对施工方案、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的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处理;施工后的监管工作主要是工程验收,以科学的工程方案为指导,对完成的工程质量进行评估。

2、加强农田水利技术力量,提高施工队伍素质

水利人才是工程建设的保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是完成高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重视水利人才队伍的建设。所有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人员,上到管理者,下到操作工人,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学习。作为管理者,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施工技术知识,掌握工艺流程,才能更好的进行管理;对于操作人员,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思想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3、提高施工规划管理水平

在工程施工之前要有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要搞好农田水利施工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采集数据资料,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各级政府应该为工程的规划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人员在分析数据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包括具体的管理目标和进度计划等;详细规定各个工序的质量检查和验收标准,做好各个工序的协调和衔接工作;最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实行责任制。

4、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是农田水利工程顺利完成的保障,政府和相关单位应该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老化设备的维修养护、先进技术的引进、施工人员的培训、工程质量的监管等各个施工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避免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所以说,加大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5、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加强对已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是保证工程长期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重点的水利工程设施实行重点专人管理,实行管理责任制;向水利工程的收益方征收部分费用,用于对现有工程进行定期的养护,遵循“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此外,根据各地的地质、气候等具体情况,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体制,以不同模式进行水利建设和监督管理。

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各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要做好工程建设的规划、施工和监督管理工作,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水平,使水利工程早日发挥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白美健,刘群昌等.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2(23).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标准;工程建设;农田水利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于选定的建设区域,需考虑农田水利工程与其他相应的农田、路、林及电力设施的配套问题,需兼顾相关部门规划,统筹安排,规模整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当地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的灌排技术和设备。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原则。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既要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化建设,也必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兼顾生态环境良性可持续发展。坚持农田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鼓励农民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的原则。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高质量的完成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后,需要完备的运行管护机制来保证工程可持续的发挥效益。

2、工程建设标准

2.1输配水工程

1)渠道输配水工程

选用灌溉保证率,渠道水利用系数,渠道设计使用年限,渠道建筑物配套率,渠道衬砌率,田间渠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高标准渠道输配水工程进行评价。

不同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等条件不同,灌溉设计保证率也不同。以旱作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5%;以水稻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95%;以旱作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5%;以水稻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0%。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斗渠和农渠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不宜低于0.80;其中,支渠不宜低于0.95、斗渠不宜低于0.95,农渠不低于0.90。衬砌渠道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宜低于30a。渠道建筑物设计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的要求,对于斗门、农门、涵洞(管)、量水堰等固定设施,宜采用工厂化生产或现场预制的装配式结构,渠道建筑物配套率不宜低于95%。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和斗渠的衬砌率不宜低于100%,农渠的衬砌率不宜低于75%。渠道亩均长度与地面灌水质量(节水要求)、田块规格、机械作业要求密切相关,平原区农渠亩均渠道长度宜不低于2m,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和斗渠亩均渠道长度不低于1m;丘陵区可适当增加。

2)管道输配水工程

选用灌溉保证率,管道水利用系数,管道设计使用年限,管道量控及安全设施配套率,支管间距,单口给水栓的控制面积,固定管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高标准管道输配水工程进行评价。

以旱作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5%;以水稻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95%;以旱作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5%;以水稻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0%。井灌区管道水利用系数不宜低于0.98,渠灌区不宜低于0.95。管道设计使用年限不宜低于30a。管道量控及安全设施的布置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使用方便安全,满足运行管理要求,配套率宜到达100%。支管间距不宜超过100m。田间给水栓的布置应符合《农田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同时考虑农户操作方便,给水栓单口灌溉面积不宜低于0.16hm2。田间固定管道的亩均长度宜不低于10m。

2.2排水工程

选用排涝标准,排涝模数,排水沟建筑物配套率,明沟间距,明沟深度,明沟亩均长度,管道亩均长度(暗管排水情况) 等指标对高标准农田排水工程进行评价。

排涝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设计暴雨重现期为5 a~10a,建议易涝区为10a,非易涝区为5a。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应达到:旱作区1d~3d暴雨1d~3d排除;稻作区1d~3d暴雨3d~5d排至耐淹水深。旱田设计排渍深度不宜低于0.8m,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不宜低于0.4m;旱作物耐渍深度不宜低于0.3m,耐渍时间不大于4d。排涝模数与设计暴雨历时,强度和频率、排涝面积、排水区形状、地面坡度、植被条件和农作物组成、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河网和湖泊的调蓄能力、排水沟网分布情况和排水沟底比降等因素有关,不同地区高标准排水工程的排涝模式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排水沟上必需的桥、涵、闸等建筑物应该配备完善,配套率不宜低于95%。明沟间距和明沟亩均长度与田间布局密切相关, 需考虑与渠道、路和田块的布局相协调。明沟间距平原区一般为30m~40m,山丘区一般为50m;明沟亩均长度不少于6m。明沟深度需考虑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可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平原区一般为1.2m;山丘区一般为1.0m。暗管排水系统的管道埋深、间距以及亩均长度等设计标准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亩均管道长度不小于80m。

2.3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1)喷灌工程

选用喷灌设计保证率,喷灌均匀系数,喷洒水利用系数等指标对喷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评价,同时,对于管道式喷灌还需要选用固定管道亩均长度;对于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还需要选用单位功率的机组控制面积;对于大型喷灌机还需要选用单台喷灌机的控制面积等指标。

喷灌设计保证率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有关,对于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不宜低于95%,对于大田作物不宜低于85%。喷灌均匀系数与风速、管网的设计和喷头的布局等都有关,不宜低于0.8。喷洒水利用系数与气候条件和作物等密切相关,对于风速小的地区不宜低于0.9,对于风速稍大的地区不宜低于0.8。管道式喷灌工程的固定管道亩均长度不宜低于3m。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的单位功率机组控制面积不宜低于6.67hm2。大型喷灌机单台喷灌机的控制面积不宜低于13.34hm2。

2)微灌工程

选用微灌设计保证率,微灌均匀系数,微灌水利用系数,固定管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微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评价。

微灌设计保证率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有关,对于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不宜低于95%,对于大田作物不宜低于85%。滴灌工程的灌溉均匀系数不宜低于0.8;微喷工程的灌溉均匀系数不宜低于0.85。滴灌工程的灌溉水利系数不宜低于0.9;微喷工程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宜低于0.85。微灌工程的田间干、支固定管道亩均长度不宜低于6m。

3、管理措施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要可持续发挥工程效益,除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外,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管护机制。坚决杜绝重建设、轻管理,工程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造成工程有人建,无人管,损坏后无人修的现象。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技术与水平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在经济发达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工程运行管理自动化。坚决杜绝样板工程,在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达不到信息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地区,不建议盲目开展信息化建设。

4、结语

这一成果有助于规范全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序和评价依据,推动全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提高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为将来进一步制定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行业或国家标准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赵琦,陈曙光,叶新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18-21.

[2]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版) [S].国土资发[2011] 144号,2011.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依托全县现代水网建设,对山水田林路、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彻底治理,建设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33.64万亩。

二、工作要求

(一)统一规划布局。按照注重实效原则,以水源为依托,以万亩灌区为单元,根据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实际,科学规划布局,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规模治理,做到全县一次性整体规划,按照工程化(小灌区一治一灌区,大灌区一治一条渠系)或区域化(一治一镇村,尽可能保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划分的原则,将每一个灌区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分步骤、分部门具体实施。

(二)统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必须经过专业的水资源论证,根据我县水资源分布情况,对当地水和外调水、地上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统筹考虑,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每一处灌区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统一技术标准。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都要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节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统一稽查验收。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项目管理要求,对不同渠道投资的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稽查和验收,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五)统一管理体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田间小微型工程通过明晰产权统一交由用水户协会管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

(六)统一调度运行。不同类型项目区建成后,依据工程体系状况,由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运行调度,确保发挥灌区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水务、发改、财政、农业、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

(二)大幅增加投入。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增加财政投入。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村涉及农田水利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落实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调动基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后,根据受益主体,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属于单个村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村级管理;属于多村受益或者单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属于多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由县水务部门按照分段管理的原则,根据工程性质和行政区划分区分段,由各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专职管护组织进行管护,县水务部门对管护情况进行监管。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安徽;江苏;建设内容;编制报告

中国分类号:S27文献标志码:A

引言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总人口6500多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78%,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作者简介:尚守荣(1986-),女,本科生,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设计。E-mail: ]】,但该地区的农业基础建设薄弱,导致了农业发展缓慢。因此安徽地区对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强烈的要求。近几年来,在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安徽省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改善、增加农田基础设施,提高灌溉保证率,其中主要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为主、加之一定量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及部分地区的小型水利重点县建设。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为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2】主要是通过修建小型水利建筑物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拦蓄、调控、分配和使用,扩大土地利用,提高灌溉保证率,以达到农业高产稳产的目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对土地的利用要求低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时在生态保护方面做的也没有高标准农田项目好,但符合安徽地区农业基础建设十分薄弱,灌溉保证率低下,不可能直接到达高标准农田的高产、稳产目标的现状。安徽省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仍在起步阶段,而江苏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仍领先于其他地区农田建设。

本文将就安徽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分析,并与江苏地区的相应项目进行比较,找出安徽与江苏地区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差别,并以江苏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为榜样,对安徽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进行优化和改善,提出更适合安徽的、考虑全面的、效果明显的农田水利建设。

1、建设内容优化

安徽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建筑物主要包括机井、灌溉站、排涝站、防渗渠道、机耕桥、涵闸等,同时也包括一定量的河道疏浚工程。这些工程项目与江苏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基本一致,所不同的在于江苏地区地下水位相对较高,较少的用到机井取水。

考虑安徽省本身的经济条件,应尽可能的实现投入与产出最大化,得到相对较大的经济效益费用比,这方面可以借鉴江苏地区的工程建设。

以建设内容中的泵站工程为例,农田水利中的泵站主要包括灌溉泵站以及排涝泵站。江苏地区的农田建设很多考虑到泵站工程上下游水位相差不大的实际情况,将灌溉、排涝功能设置于一个泵站,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建造灌排结合的泵站,可以通过加入闸门控制实现泵站自引、自排、抽排等多种功能,将泵站的形式多样化。建造一个泵站的成本必然小于建造两个泵站的成本,更利于节省资金,若将该节约成本建设更多的工程项目就可以取得更多的效益,同时更利于后期的工程管理。

安徽部分地区的地势、水位与江苏相近,可以有针对性的建设多功能泵站。该形式的农田水利项目也应实现农业生态化的要求,在资金投入允许的条件下,加大林网的布置,一方面改良土壤,另一方面涵蓄水源。同时应在相关科研单位的帮助下通过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的方法增加收入。

2、报告编制过程改进

编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报告是实现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以及施工方案报告等。编制报告是对拟建的项目进行分析,对项目合理性探讨的一个过程,是专家评审过程中主要审查点,同时还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安徽省在编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案时在下面几个方面也值得改进:

(1)资金投入

安徽省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案通常包括多中形式,农田灌排工程、土地整治工程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各个不同形式项目的中央财政投资、地方财政投资以及农民自筹资金比例是不同的,编制该报告时应注意将各形式工程的投资比例、投资数额清楚的体现出来,为项目实施的资金落实提供依据,也为资金的到位给以保证。

(2)水资源供需分析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水资源的供需分析是重要的环节,增加农业基础建设的直接目标就在于增加灌溉保证率。安徽地区编制建设报告中并未对该问题细致深入的研究。江苏省在该问题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编制报告时应加入相应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内容。

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水资源平衡分析资料选取所在灌区的水文资料,从而推求项目区水资源的平衡。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采用长系列法与代表年法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不同保证率的供用水量选取代表年型。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采用长系列法与代表年法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不同保证率的供用水量选取不同保证率的代表年型。计算项目区的可用水资源量——降水量、净流量、过境引水量以及地下水资源量等,水资源需求量——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其他用水等。

设计中增加了引水涵洞工程、沟渠疏浚以及防渗渠道都会改变灌溉水利用系数,应对项目区设计水平年水资源进行供需分析,进而更好的优化拟建小型建筑物的类型及数量,使其在满足要求的灌溉保证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建筑物的数量,避免浪费,同时可以用减少的资金投入其他利于农民增收的方向。

(3)单项工程设计说明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案中基本上都会包括泵站、机耕桥等重要结构建筑物,虽然这些建筑物都比较小,但该类型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农田水利项目来说,若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对于农民来说也是很大的。

编写报告内容时应当更加注重泵站、机耕桥的安全性态,对于泵站工程来说,设计者应当根据需要达到的改善灌溉面积、排涝流量、灌溉流量以及工程实际等因素共同考虑泵站的型号,并计算泵站的防渗稳定以及抗滑稳定。机耕桥的建设也应注重结构的安全性的验算,避免机耕桥坍塌,尽量增大机耕桥使用寿命。

当然安徽省在编制报告过程中会插入图片给以说明,这是江苏地区大多数报告不具备的优点,应当继续发扬。

(4)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编制报告的重要部分,对项目的估算可以更好的控制投资。江苏地区的投资估算采用省相关主管部门与企业合作研发的估算软件,更利于计算项目投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后期的管理;同时江苏地区农田水利编制报告中投资估算部分阐述的更详细。投资估算的编制依据很明确,编制过程中采用的定额、主要材料单价、主要设备单价、费用及相关费率、系数的说明都很清晰。一方面方便编写者检查错误、项目评审时方便评审专家的阅读,同时也为招投标阶段提供一定的依据。安徽地区投资估算编制主要依靠电子表格来实现,同时编制过程中的依据叙述并不充分,往往忽略了依据的重要性,从这一点来说,应向江苏地区农田水利项目报告编制学习。

在资源满足的条件下,与企业的联合,选取合理的定额,开发适于安徽省的估算软件。其可以促进安徽省农田水利项目的相关投资估算规范化,大大提高投资估算编制效率。设计人员在编制农田水利项目报告时应当将投资估算依据充分说明,重视估算依据的重要性,将各建筑物的投资汇总,利于阅读以及审查。

(5)效益分析

农田水利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项目建成后,能有效地改善项目区的排灌等各类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位经济效益,据初步估算预计,通过该项目实施,项目建成后,能有效地改善项目区的排灌等各类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效益分析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效益分析。安徽地区编制的农田水利报告中简单的采用每亩增加一定数额确定,而实际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因素包括很多,例如每亩增产、成本节约、市场价格等一系列因素。应借鉴江苏地区的做法,对一系列影响增收的因素进行分析,将经济效益分析细化,得到令人信服的分析报告。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编制过程不仅依靠设计人员的经验技术、同时与基层水利工程人员的素质有关【3】。设计人员对当地的水利现在不可能充分了解,对于建设内容仍然需要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建议,因而加强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素质很有必要,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人员的培训。

结论

安徽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应当坚持以安徽地区自身特点为基础,借鉴江苏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经验,在建设内容的确定以及农田水利报告的编制过程中有所改善,更好的实现农田水利的最终目的,促进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肖. 安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与科技支撑 [J]. 江淮水利科技,2012,1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田排水沟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是近年来粮食产量增加的一大关键原因。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田水利建设,经多年的努力后,建设出了许多高标准农田,在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使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在这其中,排水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排除地表多余的水分,排除农田里面残留的化肥农药,还对生态净水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设计好的排水沟,对农田水利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排水沟的设计要点

在进行排水沟设计时,要重点考虑排水系统工程布局和工程标准,确定田间排水沟深度和间距,分析计算各级排水沟道和建筑物的流量、水位、断面尺寸和工程量。田间排水沟设计的关键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间距、断面、比降边坡系数等要点。

1、间距和沟深

农田排水沟的间距是按机耕和排水的要求来确定的。比如云南北部,常年降雨量较少,排水沟间距一般是150~400m,而南部降雨量较大,那么间距一般为100~200m。农田排水沟的深度则是因排水任务的轻重而定,如主要负责排除污渍,深度在0.8~1.5m 之间较为适宜,若是负责其他任务,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排水沟的间距和沟深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一般先根据实际条件和要求,确定沟深,再确定间距。在勘测过程中还要结合相关地区的资料,人员的实际经验多方面的分析确定沟深和间距。

2、田间排水沟的断面

除涝排水沟的断面根据排涝流量确定。排水沟的断面尺寸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先选择排水沟底的纵向坡降、横断面的边坡系数及沟床的糙率。兼有除涝和防渍的排水沟,一般按照排渍的要求确定沟深,再初步拟定过水断面,再校核是否满足除涝要求。

3、排水沟的设计水位要求

排水沟设计分为排渍水位和排涝水位两种,排渍水位是排水沟平时应维持的水位,也称日常水位,主要满足控制地下水的要求。为了保证农沟水位不被奎高,斗、支、干沟的排渍水位要逐级降低,除了水流的纵向坡降外,各级沟道汇流处尚需有适当的水位落差,一般为0.1-0.2m。排涝水位也称最高水位,是排水沟通过排涝设计流量时的水位。排涝时各级沟道的水位均不应高于沟道两侧的田面高程,以低于田面0.2~0.3m为宜。在抽水排涝情况下,承泄水泵排水的排水沟段,或通过小块洼地的排水沟段,允许筑堤束水,使沟内水位高于两侧田面高程。

4、排水沟的设计流量

设计流量分排涝流量和排演流量两种。计算设计流量时,首先确定这两种情况的设计排水模数,然后分别乘以与排水沟断面相应的汇流面积,即为排涝设计流量和排渍设计流量。

5、排水沟的边坡要求

由于有地下水逸出,容易坍塌,因而常采用较缓的边坡。由于排涝历时短,沟坡容易长草,沟床糙率大,因而耐冲能力强,可以选用较陡的纵向坡降。

6、设计过程中的要点

首先,在平原地区,必须要先确定排水沟的深度,通过计算得出排水沟的水量容积和蓄水能力。增加沟深,加宽沟宽,从而增加沟道的密度。其次,要严格遵循渠道灌溉引水的要求,明确使用排水沟中的平坡引水和逆坡引水,使水位符合灌溉的要求。再次,要仔细检查排水沟的沟深和沟宽是否满足防渍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应该及时改进。最后,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同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同样明显,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环境影响,增强视觉感,凸显出现代农田的美好生机与活力。

排水沟的设计步骤

1、日常水位

日常水位是排水沟需要维持的水位。具体的设计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根据远处低洼地段的高程来确定控制点的高程。第二步,初步拟定各个排水沟道的高度差。第三步,根据实际情况,推断得出干沟出口位置的排渍水位,一定要满足这一水位要求。在某些地段会出现不能够自排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抽排的方法,维持保证排渍水位。

2、排涝水位

排涝水位是排水沟通过排涝设计流量时的水位,也称最高水位。其设计步骤为:一是确定排涝控制点;二是拟定各级排水沟比降;三是计算干沟出口处的排涝水位。应满足干沟出口处最高水位不低于外河的最高水位。若干沟出口发生壅水,则需调整排水沟比降,或筑堤束水。若无法自排,则考虑建站抽排。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沟道的滞蓄能力,可采取提高加密沟网、提前预降沟水位等措施。若排水沟同时具有排渍和排涝的要求,则应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水位要求。若以排涝要求确定沟道断面,则以排渍要求来校核。若以排渍要求确定沟道断面,则以排涝要求来校核。

3、断面

排水沟断面的设计具体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人员经验,再经过勘察比较,查阅资料等,确定出排水沟的断面尺寸。第二步,按排涝流量,通过公式计算出排水沟的过水断面。第三步,为了避免不必要发生的困难,底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设置为接近地面。比降也是重要的一点,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第四步,起引水作用的渠道比降应该较为平缓,顺着坡势引水和排水。

4、边坡设计

边坡系数主要与土质和沟深有关,一般同级沟、渠相比,沟道的边坡系数大于渠道的边坡系数。应考虑地下水渗出、坡面径流冲刷、沟内积水时,波浪的侵蚀等因素。

三、设计中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一是根据防渍、通航养殖要求校核排水沟的水深和底宽。如果不能满足防渍、通航养殖要求,则应拓宽加深断面。如果排渍要求的沟深比排涝要求的沟深大得多,则可以采用复式断面,这样能满足排渍要求,又不致使断面扩大很多;二是平原、水网圩区,排水沟校核滞涝要求:确定需要排水沟滞蓄的水深,计算需要排水沟滞蓄水量、排水沟滞蓄容积、滞蓄能力。校核增加抢排水量,减小要求的滞蓄量。扩大沟深或沟宽,或采用复式断面,增加沟道密度;三是沟道灌溉引水能力校核要求:利用排水沟引水灌溉时,往往平坡,逆坡引水。需校核输水距离及水位能否满足灌溉要求,推算水面曲线,如不满足应调整排水沟的水力参数;四是随着国家对农业生态和食品安全的重视,农田生态建设问题凸显,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排水沟和沉淀沟的布设问题;五是设计中要注意排水沟网的观感效应,勾画出与现代农业气息相映衬的生态艺术设计作品。

总结

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也是国家越来越重视的一项重要产业。随着国家队这些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现代化农业正不断的呈现,建设高标准农田正成为我国的一大重要工程。既保证了农田不受天灾的影响,又能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一定会在未来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人民带来更高的收益。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一定会成为全国各地区产业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赵家良,尹晓蕾,王兵。 淮北农田排灌与非工程节水技术探讨[J]. 地下水. 2006(01)

[2] 邢攸三,匡朗初,李少朋,刘炳忠。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水利. 2007(03)

[3] 高勤。 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沟渠施工的关键技术探讨[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4] 邹广荣。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四十年来的成就[J]. 水利水电技术. 198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