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建议思考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为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社会稳定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任何事物都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才能够得到进步,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引入新的设备以及技术,才能够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相适应,现阶段,存在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还比较多,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必然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大投入,不断更新设备,达到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新目标。

一 存在于农田水利建设中主要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飞跃行的进步,但是毕竟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农业生产的各方面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以往的农田水利工程在经历多年的使用之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一一暴露,并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线面具体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

从整体局面来看,我国还有一部分的农村地区,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水利设备报废率非常高,从而导致了我国水利工程事故的频繁出现,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由于很多设备的使用年限太长,出现的问题较多,加之维护与修理不及时,所以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严重,无法达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这不但很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威胁到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2.农田水利投入不足

我国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上一直处于国家投资为主,即便如此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依旧会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缺少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工程质量必然很难受到保障。另外我国相关专家针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方面的资金统计结果是缺口高达百亿,这样打的资金缺口,如何能够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

3.农田水利的管理体系落后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存在另外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产权不明晰,这样必然会导致我国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系上的困难,同时还有一些农田水利管理部门因为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在管理责任方面落实存在很大漏洞,因此极大的阻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的提升。

二 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措施

1.规范建设标准

构建更加完善的建设标准是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品质,规范标准是工程建设施工的依据,也是保障,对于企业的各种施工行为给予严格的规范,能够避免很多施工问题的出现。在规范建设标准的过程中,水利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履行其工作义务,借助其管理职能,为规范的构建提供保障,同时结合我国水利工程专家的意见,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市场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和依据作为指导,并使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行为能够受到约束。

2.做好机制整合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水平,必须要全面进行机制整合,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渠道较为广泛,其中包括财政、水利、农业以及国土等等,在这样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目标以及重点也不尽相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整合,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提升水利工程质量,也正是因为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导致我国水利工程在质量上一直无法得到提升,基于这些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要强化规范,积极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资金项目的整合,保障工程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实现统一管理,并科学进行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项目中关键的环节以及重要的问题要率先进行解决,最先限度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支持。

3.建立保障体系

从我国大部分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来看,其中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这是制约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功能得以发挥的最关键要素,针对这个原因,我国水利部门必须要健全更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针对这个方面首先需要对水利工程投资进行全面管理,同时针对目前的见者市场情况进行全面考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好工程项目的全局规划,科学地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布局,实现其功能性的最大化表现;三是要做好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督管理,通过各方责任制的落实,切实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诸多不利因素,实现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做好运行管护

运行管护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必不可少的,即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再高,如果没有正确、合理的管护,必然会面临迅速破败的境地,因此做好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护非常重要。在这一环节当中,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扶持力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运行管护定额和管护费用筹措办法;其次,尽快制定出符合农田水利建设实际情况的农田水利相关条例,条例当中要明确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责任及义务,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管理及运行维护机制进行制定;再次,落实农民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的主体地位,调动起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积极性,实现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产权的改革,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条件。

结束语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整体质量上却不尽人意,为了能够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建设高质量的水利工程项目是非常必要的,针对现阶段存在于我国水利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展开各种管理方案的研究与落实,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建设标准,实现统一化管理,这是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企业所面临以及相关部门所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针对目前存在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水利工程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王鸿飞,霍凤双,肖景贤.关于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06).

[2]兰代祥.浅谈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及相关管理工作[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3]齐福军,黄少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项目划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第2篇

一、进一步突出扶持重点

立足于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采取有力措施,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突出向粮食主产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聚集。一是要求各省区农发机构将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资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县特别是谷物主产县集中,继续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二是要求除河北、内蒙古、、青海等生态保护任务较重以外的省份,安排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资金不得低于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的90%。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下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172.43亿元,其中用于13个粮食主产区119.49亿元。

二、优化建设区域布局

围绕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为重点,统筹考虑土地、气候和生物资源分布状况,将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向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重点开发区聚焦,兼顾生态资源环境有一定恢复能力的保护性开发区,严禁在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的限制性开发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继续提高投入标准

为强化公共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从201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实现并轨,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适当提高了亩财政资金投入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各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提高到以省为单位加权平均为1100―1300元,比2013年提高了近10%。同时,允许将2003年(含)以前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范围予以提质建设,其中1988―1998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不超过1000元;1999―2003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不超过800元。

四、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加强机制创新,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独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2亿元,在14个省(区、市)支持169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交由农民股份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五、不断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第3篇

根据文件要求,现将XXX2020年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子项绩效管理自评如下:

一、前期工作(8分,自评8分)。

1、任务分解(2分,自评2分)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下达XXX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皖农建设〔2019〕154号),按照农田建设管理办法,在专家评审基础上,我区建立了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并将年度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项目,并按时上报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共6个项目,任务4万亩,计划投资611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6070,自筹40万元。

2、项目审批及备份(4分,自评4分)

市局在完成了项目评审和现场审批后,下达了各个项目的设计批复;按照批复内容,我区编报了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省农业农村厅下达了实施计划批复(皖农建设〔2020〕104号);我区同步在国家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系统填报备份。

3、项目储备(2分,自评2分)

根据项目规划,我区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项入库工作的通知》(裕农〔2019〕143号)文件,建立了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级项目库,项目库总规模7.05万亩,计划总投资10675万元,满足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储备需求。

二、建设进度与质量(35分,自评35分)。

1、建设面积及工程(20分,自评20分)

我区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万亩按计划完成,于7月初完成市级验收,通过第三方检测,各项工程建设质量达到设计标准,质量合格,效益发挥明显。2020年6个项目10月初全部进场开工,开工率100%,项目进展顺利,施工进度较快,区组织了项目督促和第三方质量跟踪检测,工程质量较好。2019和2020年,市政府组织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分别观摩了我区江家店镇龙门、分路口镇杨集和分路口镇新河项目区,其中省厅孔少林局长亲临分路口新河项目区指导工作。

2、年度任务完成比例(10分,自评10分)

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江家店镇龙门、永兴,分路口镇杨集、新沟以及徐集棠树等8个项目,于7月初完成市级验收。2020年,我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个,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含高效节水灌溉任务0.35万亩)。在省厅下达计划批复后,我区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于9月中下旬完成了6个项目,总计10个标段的招标,并在9月底全部进场施工,当年立项且当年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年度任务的100%,目前,各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较快,12月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3、耕地质量提升(5分,自评5分)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我区制定了《XXX2020年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与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在高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针对性地采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措施来加以改善和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通过土地平整措施改善了耕地土层厚度、和质地;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疏浚渠道和新修灌排渠系工程加快项目区排水,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了项目区耕地灌溉保证率。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稳步提升,根据第三方调查评价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耕地质量等级由建设前的3.22提升至3.17,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升了0.05。

三、资金投入(25分,自评25分)。

1、财政资金(23分,自评23分)

我区2020年农田建设区级配套资金为2439.1万元(其中高标准农田575万元,最后一公里1864.1万元),实际到位4311.175万元,占应配套资金176.8%万元。在资金管理上,我区实行区级财政报账,国库支付中心支付,目前2019年项目审计后报账进度在92%。

2、社会资本(2分,自评2分)

2020年XXX顺河镇华顺牧草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10万元,其中华顺牧草合作社自筹资金40万元。通过项目扶持,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1000亩,支持华好奶牛养殖饲料基地建设。目前,合作社自筹资金40万元已足额汇缴到区财政账户。

四、竣工验收和上图入库(12分,自评12分)。

1、竣工验收(6分,自评6分)

根据省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规程,我区按时对2019年度8个高标项目进行了区级自验,综合验收评价合格。

2、上图入库(4分,自评4分)

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要求,我区在申报项目时主动与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联系,做好项目申报前置把关,2019、2020年项目均符合上图入库条件。其次,2019和2020年项目在建设中和竣工验收后也在全国农田建设监管平台上图入库,建设面积符合要求。

3、新增耕地(2分,自评2分)

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我区做好四个结合工作创新试点,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组印发了《XXX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在建设2019年高标项目完工后,根据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以及项目镇村上报,其中江家店镇龙门、永兴,罗集乡云水和分路口镇杨集村通过填埋废弃塘坝、沟堰及老庄基还耕,新增耕地新增耕地面积342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占项目区的比例0.86%,上述项目新增耕地正在按程序办理。此外,我区在江家店龙门、永兴和罗集云水3个项目中,整合实施了自然资源部门土地复垦项目,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备案文件,目前先期批复新增耕地面积约8.7公顷。

五、建设管护和制度建设(10分,自评10分)。

1、落实管护资金(7分,自评7分)

2019年高标准项目,我区在初步设计中落实工程管护经费60.43万元。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90万元,专项用于全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2、制定管护制度(3分,自评3分)

为加强建成工程的管护,长远发挥工程效益,我区制定了农田建设管护办法,工程管护制度和长效管护机制。在项目建成后,区主管部门将完工项目工程移交项目乡镇,由项目乡镇、项目村负责管理并订立管护责任书。

六、日常工作(10分,自评10分)。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揽全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田、林、路、水、村综合开发,实施工程、科技、生物、服务综合配套,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壮大优势产业基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最富最美新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一万亩土地治理项目

完成投资90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55万元、省财政180万元、市财政配套46万元、群众自筹(包括筹资投劳)228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涉及坡头镇栗树沟、左山、白道河、佛涧、店留5个行政村。

1.水利措施:投资771万元,建设小型蓄水池9座、5800立方米,铺设地埋管道53000米、出水口900个,新安装变压器2台、架设农电线路1000米。

2.农业措施:投资60万元,新开机耕路5000米。

3.林业措施:投资13万元,栽植农田防护林5000株。

4.科技措施:投资38万元,实施3个科技项目。

5.其他措施:投资27万元,用于管理、资产管护等。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

1.国家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市年产12万吨家兔专用饲料加工新建项目,总投资933.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40万元、省级财政56万元、市财政配套14万元,企业自筹723.9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购置年产12万吨全价颗粒饲料自动化控制生产设备一套,新建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3000平方米,并完善附属设施。

2.省级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市6000头祖代原种猪场扩建项目,总投资390.7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70万元、省级财政28万元、市财政配套7万元,企业自筹285.77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猪舍15栋5000平方米、饲料加工厂房300平方米及其配套设施。

3.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建成市年出栏4万只父母代伊拉种兔繁育新建项目,总投资260.8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0万元、省级财政32万元、市财政配套8万元,企业自筹140.8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标准化兔舍2栋31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购置养殖设备500件(套)。

三、工作重点

(一)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开发方针,在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建设优势基地,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水、林、路、田、村综合治理,桥、涵、闸、井、泵综合配套,工程、农业、生物、科技综合应用,全面打造高标准农田。同时,注重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林业和农业措施,搞好林网建设和土壤肥力保护,为实现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奠定基础。

(二)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综合开发效益。重点围绕全市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加大产业化经营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的结合力度,以扶持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为主,重点培植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以科技推广应用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农民的科技培训作为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放大开发效应,使项目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有效促进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

(四)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发展工业、商贸业、旅游业等产业,拓展农业综合开发外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内涵;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现代经营体制为关键,以实现综合效益为核心,大力推行绿色安全、循环生态、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活服务、保障就业、观光旅游、生态保障、文化传承等功能,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着力服务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全面促进农村繁荣。农业综合开发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要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加快项目区的新农村建设,带动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水、电、路、村庄等设施建设和治理,着力改善村容村貌;要带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农村沼气等新能源;要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带动劳务输出,提高农民的素质,提升农业经营水平。

四、强化管理

(一)严格工程招投标制

土地治理项目中财政资金建设部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农开办)委托专业的招投标机构进行招投标活动,招投标过程在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监察局、审计局、政府投资办、项目所在镇等有关单位的监督下进行,严格按照有关程序、标准、条件和规定,确定施工企业。

(二)强化资金报帐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有无偿资金的使用必须实行报帐制。按照合同约定工程实行阶段性报帐,报帐的程序是:施工单位提出申请,以施工合同、监理签证及工程建设投入费用单据为依据,填写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进度表和提款报帐申请书,经市农开办、市财政局签字同意,方可拨付。工程竣工后,市农开办、财政局、审计局、政府投资办和施工单位共同做好工程决算及审核工作,通过对项目计划、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工程验收表、提款申请书和工程进度表、税务发票、工程决算书、施工记录八项内容进行审核后,预留5%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其余工程价款直接拨付到施工企业。质量保证金期限为1年。

(三)实行项目和资金公示制

按照真实、及时、公开的原则,在项目申报前、实施中和竣工后三个阶段,通过设立公示牌等形式,对规划方案、农民筹资投劳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工程数量、资金使用计划、投资完成情况、项目预期效益、运行管护等内容向项目区农民公示,广泛听取农民意见,接受农民监督。

(四)坚持工程建设监理制

市农开办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专业监理单位,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监理,按照建设合同控制工程建设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监理单位负责审查施工单位的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控制工程建设施工材料、设备质量及工艺流程;组织工程建设质量综合评定等。同时,在工程保修阶段,还要负责检查工程质量状况,承担质量责任,督促施工单位保修。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参照执行。

(五)完善项目竣工验收制

项目竣工后,市农开办组织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发改委、政府投资办、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及项目所在镇、村组成联合验收组,重点对工程的数量、质量、布局、工程管护、开发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验收。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与帐目、实地察看、走访询问、反馈意见等步骤,对项目建设、资金落实与使用、工程管护、开发效益、开发措施和经验等内容,进行市级自验,时间安排在2010年12月下旬。省级验收时间安排在2011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六)健全项目后期管护制

坚持建管并重,在工程移交后,项目所在镇村要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后期管护的要求,定人员、定报酬、定制度、定奖罚,严格责任,与市公安、水利、林业等部门配合,依法管理,严管重罚,确保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同时,2010—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的林网产权必须落实经营主体,切实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保全增值、滚动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强化服务。项目所在镇及村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展,取得预期效益。

(二)严格管理。农业综合开发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把工程建设质量,严格工程建后管理,确保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做成精品工程、惠民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第5篇

一、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体现着科学发展观内涵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和开发方式表明,它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界定范畴。首先是开发方式的综合,即对水、田、林、路实行综合治理。其次是资金来源的综合,即以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广泛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和农民自筹资金的综合投入。第三是治理措施的综合,即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治理措施,实现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第四是部门上的综合,即整个工作开展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第五是治理效果的综合,既要求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综合效果。

从实践看,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始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部署,坚持“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开发方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整地改土,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井渠管道连成网,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市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4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亿公斤。二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了产业化经营。紧紧围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先后扶持产业化项目60多个,对2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了立项扶持,有效推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三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在项目区推广了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开展了农民技术培训。共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70多项,项目区优良品种、节水技术普及率和土壤改良率达9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60%。四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植树造林105万亩,通过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80多元,高的年人均增收达上千元。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被项目区农民群众称为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造福后代的“德政工程”、促进增收的“富民工程”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鱼水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表明,采取工程、生物、科技等综合措施开发治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条件同步改善,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增长的成功之路。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在农业开发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财政支农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公共财政照耀农村的一束阳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抓好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

(一)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科学发展观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农业综合开发自实施以来,始终把发展生产、农民增收作为基本任务,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关键的就是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发展步伐。就而言,农业基础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中低产田多,抗灾能力低,产出率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低,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急需增加投入。一是应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预算。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足额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投入形式。二是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国家立项投入的项目,投入机制好,且资金全部用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上,能很好地解决农民一家一户想办但又办不成、办不了的事,农民直接受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特别是项目和资金管理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应充分利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这一平台,整合相关资金和项目,统一规划,分头实施,各记其功,相互补项,加大对我市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最大限度发挥支农资金效益。

(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生产要素的多样性,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生产成果获得的不可预测性等。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发展投入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才能取得最佳效益。一是在开发方针上,要继续坚持“两个着力、两个提高”,坚持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开发目标上,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着力打造全市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安全。按照我市第八期(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今后三年,全市将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累计改造中低产田总规模达700万亩,可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同时,紧紧围绕“畜牧、林果、蔬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以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扶龙头、建基地、调结构,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三是在开发投入上,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方针,体现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综合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生产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四是在开发措施上,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科技措施,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是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大力兴建拦、蓄、引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推广管网式输水、咸淡混浇、膜下滴灌等节水工程措施。五是在开发重点上,坚持“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产业化经营思路,将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布局与区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在开发区域上,土地治理项目,突出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先易后难,效益第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集中建成一大批十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集中连片的规模项目区,形成粮食生产基地。产业化经营项目,集中扶持乳品、粮油、蔬菜、果品、肉类五大产业集群。七是在开发效益上,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既注重开发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开发的社会效益,同时还必须兼顾项目区的生态效益。

(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要从长远着想,不急功近利,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开发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要以稳定可靠的投入体系为保障。进一步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方式,不断增加投入力度,形成农业综合开发长效的投入机制。二是要以完善配套的技术体系为支撑。针对农业非持续发展的众多因素,突出强调农业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项目的科技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要以建立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为目标。坚持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立协调一致的农田新格局;坚持建设规范的灌排体系和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措施,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持在项目区绿化造林,防风固沙,营造适宜农作物生长小气候和环境。

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上,要突出抓好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不同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把项目区建设成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同时,要积极支持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为项目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上,要紧紧围绕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突出以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宗旨,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为主攻目标,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在选择扶持的产业或项目时,要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扶持。

(四)坚持以人为本为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体现在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实施以来,始终把发展生产、农民增收作为基本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现、维护和发展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让农民从开发中得到实惠,在发展中享受成果。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的是农村生产力,改善的是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的是农民收入,直接受益的是农民群众。所以,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在项目的规划、立项、实施、管护利用各个阶段,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好事办好,特别是要解决好一家一户想解决又无力解决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科技推广培训等问题。二是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筹资投劳遵循“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总量控制”的原则进行。项目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讲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安排实施项目要为农业结构调整服务。结构调整要通过引导和示范,尊重农民意愿。要让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阳光政策,坚持公开透明。三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农业综合开发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看开发的数量,又要看开发的质量;既要看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看广大农民是否得到实惠。绝不提空规划,不喊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三、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一)科学规划,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科学合理地编制好规划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基础。制订规划要坚持“科学、务实、管用”的原则,一是摸清农业资源情况和耕地利用现状,找准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优势和增产增效潜力,提出开发治理的路子、模式和措施。二是以县为单位,按区域、流域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布局,分期立项。在一个县经过若干年开发,形成十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的项目区,实现规模效益。三是围绕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培育发展优势农业产业进行规划,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安排建设项目。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经过深入考察,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开发规划。五是确定任务目标。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经过努力能够实现。六是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进行技术论证。七是农业综合规划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八是规划一经确定,就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和范围内安排农业开发年度项目计划,确保农业开发规划的实现。

(二)创新机制,推动农业开发工作健康发展。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如何推进农业开发工作,要在创新机制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重点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一是项目县动态管理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县坚持总量控制有出有进、违规淘汰、末位暂停、奖优罚劣,进行动态管理。二是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国家“倒配制”政策,调动地方落实配套资金的积极性,调动农民筹资投劳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民间资金、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机制。三是竞争选项,择优选立项机制。筛选申报的产业经营项目都要经过公平竞争,整个选项目过程要经过项目申报指南、资格审查、实地考察、资产财务审计、竞争答辩、专家评审、项目公示、编制项目计划等环节;土地治理项目在规划区范围内乡、镇村之间实行竞争立项。四是项目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项目资金公示制,加大项目监督检查和验收考评力度,有力保障工程建设标准质量。五是农发资金安全运行机制。对各级财政投入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和县级财政报账制。同时,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和办法,及时发现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保证农发资金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六是项目运行管护机制。明确工程产权和管护使用主体,做到责、权、利紧密结合,使用、管护、维修责任主体统一,保证所建工程正常运行和发挥效益。七是激励和约束机制。农业开发坚持对年度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县级农发部门和项目区干部群众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八是责任追究机制。对项目和资金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实行责任制,把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坚持谁考察谁负责,谁审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建立责任“倒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坚持求真务实,全面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在项目管理方面,一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行专家评审制、项目法人制和招投标制。在编制项目计划之前,要自上而和自下而上地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二是强化项目计划的严肃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项目计划,要严格按项目计划和设计施工,确需变更的按规定的权限和时间及时报批。三是坚持求真务实。项目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确保立项一个,成功一个,建设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实在在为项目区农民办实事。要把项目投资、建设主要内容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建成项目及时明确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制度,加强跟踪监测,防止人为损坏,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一是切实落实“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的规定。二是坚持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开发资金。三是按规定时限及时拨付资金,不滞留,不延期拨付,不用当期资金抵顶归还到期有偿资金,不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空转财政资金。四是全面推行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和成本。五是进一步加强有偿资金的管理,加强对项目单位资产经营情况和信誉情况的检查审计,落实抵押担保手续,确保到期资金的回收。同时,要加强项目、资金日常督导工作。在抓紧好年度验收检查验收等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要着重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日常性督导检查,把工作的重心前移,重点放在加强对日常性、基础性工作的检查、督导和指导上,切实落实管理责任制,细化目标责任,把各项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到人,明确每个人的目标、任务和责任,狠抓落实,健全责任追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