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金融机构创新机制监管内容

金融机构创新机制指的是金融管理和监督,是国家对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实施管理与监督的过程,它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合理有效的规避系统风险,减少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目前,较为常见的监管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金融产品相关数据监管,准确评判金融野外风险程度。

(二)金融创新风险

近年来,在金融创新环境影响下,各种金融产品随之涌现,金融风险也相伴而生,运营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相互影响,信用性会加大市场性风险,市场运营风险还会造成市场的不规则波动,造成交易者心理上的恐慌,阻碍经济社会的争?a发展。

二、金融机构监管下风险管理重要性

(一)防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对金融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到国家和个人,其根本原因就是金融监管力度不足,相较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来说,它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更是十分巨大的,它极大的影响了经济实物和金融行业的正常程序。只有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加强监管力度,才能够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降低金融危机产生的损失。因此,我们应积极发挥金融监管的危机防范功能。

(二)市场失灵补救

由于金融市场中存在一定的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因素,难以满足资源最优配置原则,金融市场监督十分重要,只有实现市场资源合理化配置才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的正常稳步发展,但这一过程中产生着大量的金融风险,任何一部踏错都可能造成经济崩溃,危害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必须要发挥监管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实行金融市场的科学化治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强金融监管制度下的风险管理

(一)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法律体系能够保证市场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只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监管体系,提升市场交易权威性,才能够满足金融产品需求,营造良好的金融产品发展形势。

(二)提升金融产品法律系统性

建立金融产品法律的系统性,完善相应道德法律法规,进行不同金融产品的监管,更好的满足市场仅以需求,加强市场交易行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

(三)从实际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管模式

不同的金融产品交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采取差异化监管模式,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升监管机构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金融产品在风险防范、交易规则和技术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根据其特征制定规范性文件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才能够切实解决金融产品发展中的问题。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监管主体作用,建立全新的金融市场运行体系,完善金融监控体系。该模式要求实施严格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进行每笔交易的严格审查,结合国内外金融管理经验,落实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将外化监管转变为内在动力,构建和谐的金融市场环境。

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健全风险预警和急救机构建设

金融风险无处不在,只有建立风险预警和急救措施,快速将金融风险降至最低,才能够保证各项问题的快速解决。完善的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的监控、防范风险,做到金融危机的提前预防,更好的保证交易的合法权益,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和防范,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环境,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1.全面提高职员的专业素质。根据导致金融投资操作风险的因素,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操作风险多数是人为因素所致,所以要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素养。要对已就职的员工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素质,减少在工作中的失误,确保员工严于律己,增强责任感,增强员工的金融风险意识,从而更好地对金融投资操作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培训还可以倡导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友爱,员工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做到员工之间和睦相处,相互促进,尽量降低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金融机构也要培养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宣传金融投资风险管理的力度,逐渐增强员工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改革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管理的不合理性是导致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所以要想减小操作风险,需要改革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为了提高金融投资机构操作速率,金融投资机构需要具体分配各部门相关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出详细的监管条例及相应的惩罚制度,进而规范操作行为,有利于减小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金融机构不但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不仅要将规避风险的事前工作做好,当风险出现时,也要及时有制定好的应急预案。通过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金融操作的管理,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减少了操作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3.建立标准和规范的操作流程。金融投资的整个过程都有可能存在操作风险,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需要建立标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金融投资机构的各个部门都应该建立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其深入到每一项投资决策。为了尽量减小投资风险,投资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严密的投资计划,使投资决策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确保严格控制金融投资人员的操作手法,降低内部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进而降低其对金融投资产生的危害。

4.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并做好风险评估。为了减小金融操作风险的几率,有效应对市场风险,职工可依据金融机构的特点为风险管理确立一个目标及范畴,并制定一些短期的具体目标,以保证风险管理的工作可以稳定有序的发展。例如,建立一个损失事件的详细报告制度,针对操作风险,采取连续的检测并定期报告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需要,持续的检测可以为分析操作风险提供可参考数据,分析并研究单独的损失事件、操作风险的过程及资源的分配,由此来可以确定特定损失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因此,参投人员在投资操作过程中可有针对性的评估风险,分析损失事件产生的概率,找出潜在的操作风险,找出重要风险。

二、结语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长期以来面临的主要的矛盾就是业务的快速发展与不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针对如何构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预防控制体系进行浅显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风险预防控制体系 构建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且重视改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随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在金融风险预防和控制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预防控制质量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具体体现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改革,不断地健全风险预防控制体系。

(一)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经营性风险。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首先会出现承兑汇票业务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主要体现在企业申请签发承兑汇票的贸易背景与其注册的经营范围不符,企业申请签发汇票的金额与企业经营能力完全不符以及企业承兑汇票贴现的贸易背景与购销合同存在很大差异。其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办理异地票据贴现过程中,没有认真的审查票据,对异地的汇票直接办理贴现。第三,在票据贴现业务操作过程中,对没有提供足额增值税的企业办理票据贴现以及票据贴现后不能够有效的进行资金跟踪。由此可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出现金融风险。

(二)内部管理存在问题造成金融风险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忽视对内部的管理,导致机构内部管理基础较为薄弱,无法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可能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发生。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机构内部监管不到位,管理松散,对担保机构的运作和经营没有进行透明化和规范化管理,违反操作程序,降低授信标准。其中,重效益、轻管理的现象尤为严重,对于大额存款的进出不能严格的按照大额支付业务审批制度进行操作,经常出现授权和登记不规范、企业资金用个人账户进行现金贸易往来等现象。由此可见,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缺乏对机构内部的管理,没有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很可能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构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预防控制体系

根据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构建健全的风险预防控制体系,从而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有效的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的控制风险系数。当风险系数超过警戒线时,金融机构就会有意识的控制金融风险,对于风险系数较大的担保者,金融机构应该适当的减少贷款,对于联保贷款者,金融机构应该严格要求这些贷款者去按时分期付款。由此可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提高风险控制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完善内控制度,从而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有效的预防金融风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加强自身对企业风险情况的识别能力,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和风险评定能力,加强对业务的管理和操作,对票据贴现各个操作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票据的真实性,加强对贸易背景进行严格的审核,对申请签发的对企业经营能力、业务范围、注册资金进行仔细的核实,对违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从而有效的提高中小金融企业的内控水平,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三)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监测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等,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通过会议、宣传栏、视频等方式,加大风险防范的宣传力度,加强内部信息交流,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水平。

(四)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水平。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在信贷发放过程中严重违规的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并且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可以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程序,有效的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构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预防控制体系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构建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海峰.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信贷配给视角下银保风险协作机制的建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2]吴华国,俞俭.重建公众信心──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了望.1999(09).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低下,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管理观念

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起步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较晚,近年来,在中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发展过程中,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知有了一定提升。

(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尚未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调查分析显示,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并没有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多数商业银行并不具有完善而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分行风险管理制度模糊化、大致化、岗位自责不明确等问题十分严重。

(三)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单一且陈旧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晚,加之管理人员缺乏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知与重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的创新,致使现阶段多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落后,管理工具陈旧,管理方法单一。

(四)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门内容复杂、技术性强、涉及范围广、逻辑思维要求高的管理学科。这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管理人员具有高素质、高知识、高专业技能。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极度缺乏专业性人才,风险识别与监测误差显著。

二、解决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革新思想?P键,提升对风险管理的认知

银行管理人员以及各阶层领导应强化自身对风险管理的认知与重视,坚持贯彻可持续理念,树立风险管理创新思想。严格对经营管理、业务操作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防控管理,保证全面、集成、系统的分型管理体系的有效推行,减低企业经营风险性。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

首先,严格遵守金融风险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与构建原则,根据商业银行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对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制度。其次,明确管理人员风险管理岗位职责,避免管理疲劳、管理操作风险现象的发展,并建立合理、科学风险管理监督制度与考核激励机制,用以强化管理质量,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引进现今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

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设备与管理方法,用以提升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优化与改革进度,保证数据统计、风险评估、结构检测、风险防控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实现全面风险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管理。

(四)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

注重专业化、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健全中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保证人才选聘、运用、岗位晋升的科学性、公正性、人文性。通过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方式,提升管理人员工作职能。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强金融市场的安全性,采取一定策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以保证我国金融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1.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脱,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且国家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银行经营自有时难以落实,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失控、紧缩、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力量薄弱。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对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顶风违章违规经营。从理论上讲,各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主体,经营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应该竭尽全力。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确的所有者代表,国家承担几乎全部的金融风险成本,经营者缺乏内部风险控制的动力和压力,很容易开脱和逃避承担金融风险成本。

(4)国际社会金融波动的牵动市场国际化必然带来金融国际化问题,而国际金融波动必然影响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金融往来,在国家的计划安排下举借外债,引进外国银行,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目前国际金融波动并没有直接、同步地牵动我国的金融,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最终作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2.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金融机构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应从过去只重视规模扩大转移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来,金融监管应从过去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转移到以风险监管为主上来。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尤其是应注重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风险的预警系统,通过设计一套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加强对风险的事前控制。

(2)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从而规避和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

(3)健全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资金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授权、授信制度等一系列业务授权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本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制度性的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防范信贷风险,这是因为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胁性的风险。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签约前要严格审查抵押财产的价值、产权、实效以及担保企业的实际担保能力,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

(4)切实加强领导,实施监管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调控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我国政府应基于渐进方式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思路,结合混业经营的具体进程,建立适应这种经营趋势的监管体系,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监管和控制。各职能部门要明确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监管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重点监管对象要明确监管人员或监管小组专门监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等级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工作,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活动和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规范化。同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途经。

(5)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保险机制,可以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同时金融保险机构对投保单位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和化解风险,可以更好地维护银行的经营安全。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即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保险金,对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实行保险,以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困难时存款人的挤兑行为,使银行有机会通过调整渡过难关。例如,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以贷款为标的直接向保险机构投保。属于保险范畴内的原因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险机构补偿,银行将贷款本息的追偿权转移给保险机构,以此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当然,保险机构要行使对投保金融企业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

[2]温丽.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J].中国审计,2000.

[3]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