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业务经营模式 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对存贷利差收入存在一定的依赖。这种盈利模式会受到外部经济形势的影响。为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更加稳定的运行,商业银行需要向客户给予良好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降低对贷款利息收入的依赖,降低外部不稳定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为了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成功转型,需要工作人员对各种经营要素的投入和组合方式进行优化,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客户需求和金融市场的深入研究和细分,再加上管理制度的优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一、对商业银行进行准确的定位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兼并重组。由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规模小,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从而导致管理水平较弱,这样小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会减弱。为了促使他们在市场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需要进行扩张和重组,从而形成全国性的银行。这就需要中小型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并形成自己的经营管理特色,只有这样中小商业银行才能在大型商业银行林立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吸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服务对象进行细分,主要的服务对象可以定位为小企业和居民,和大型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金融手段要有所区别,特色化的经营模式,更有助于中小商业银行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
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具体来说,可以扩大独立董事比例,将专职监事引入其中,同时设置内部的监督机制,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监事会和董事会的作用,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商业银行需要站在市场化的角度建立考核机制,对员工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形成制衡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建立市场风险机制也很必要,有助于形成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需要对客户的市场需求进行细分,在做好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市场的各种金融需求。
三、促使商业银行形成综合经营模式
现阶段,我国世界各大银行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和本土银行会产生一定的业务竞争。在综合金融业务服务方面,外资银行的优势非常突出。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避免自身的业务短板,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监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取得一定的效果,我国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保险,证券和基金等业务。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商业银行利用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子公司。一些非银行金融业务可以在子公司开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获得了政策许可,在信托业,基金业和金融租赁业方面可以发展,这样市场上就产生了信托业务,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和国外银行合资成立大型综合金融公司,经营多样化的金融业务。
四、管理层制定科学的通胀目标
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通胀目标的实施有助于健全资本市场体系。这样可以改善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有助于对资本市场结构的优化,有助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工作人员对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促使金融产品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可以打破现阶段金融产品单一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促使金融监管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此外,通过投资保护制度,有助于完善投资保护制度,再加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平台,就会进一步增强社会通货水平的稳定性,从而更好的落实各项金融业务,推动商业银行更加持续有效的发展。
五、通过通胀目标促使货币政策提升透明度
我国商业银行保持业务透明度有助于促使公众的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尤其是央行要重视业务透明度,促使货币政策操更加公开化,可以定期《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同时商业银行的舆论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对通过膨胀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再加上社会公众的支持,货币政策会实现良好的效果,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落实质量。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大量的业务实践经验,在商业银行货币操作透明度提升的基础上,货币政策会大大增强有效性。这样社会公众对宏观政策的下一阶段取向也会更加明确,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金融决策。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克服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促使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文章主要从“明确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定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发展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管理层制定科学的通胀目标、通过通胀目标促使货币政策提升透明度”等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状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探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6:73-85+126
[2]乔桂明,吴刘杰.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3,01:48-52
2003年,英国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该文件中首次提到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进步,是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转折点。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必将产生对商业银行创新产品/服务的需求。目前,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但是大多数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交易规则、项目开发、操作模式等还很不熟悉。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商业银行能否以发展“碳金融”为导向,不断进行业务模式创新,将是在低碳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一、低碳经济及碳金融的相关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和能源开发层面的创新,进而实现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从而尽最大努力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碳金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在概念上尚没有达成一致。通常,碳金融主要指的是与碳尤其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例如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相关的旨在保护环境的金融行为。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CDM卖方市场。随着CDM (清洁发展机制)体制和碳基金逐步深入中国市场,许多企业和投资者开始关注CDM和碳基金的商机。从2004年至今,我国共批准了2500多个项目的CDM申请。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和地区正在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环境交易所,例如北京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也成立了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成立了排放权交易所等。
虽然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形式向低碳经济的过渡。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商业银行体系还没有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其应该具有的作用。在我国进行碳金融业务创新时还面临如下限制因素:
(一)商业银行等相关中介机构发育不足。由于“碳金融”的发展时间不长,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相关业务的了解有限,对其项目开发与运作、风险管理及操作等依然缺乏认识。而且我国与碳金融相关的中介结构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务不专业,发展处于较低的层次,与国外的差距还比较大。
(二)人力资源和技术匮乏。碳金融业务对综合型人才依赖程度比较大,要求从业人员要有综合性专业知识,最好是具备金融、法律、外语、化工等专业背景。而目前我国银行系统相关人才的储备和积累欠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从事的碳金融业务比较单一,设计的领域比较狭窄。
(三)“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规避机制缺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着诸多风险。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虽然有助于碳交易市场的功能发挥,但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无法进行相应的风险规避,这造成商业银行从事碳金融业务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
三、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还存在着诸多限制因素,但是作为聚集和配置社会资金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加快碳金融业务的创新,把握低碳经济下的发展机遇。
(一)信贷业务的创新。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要增强传统信贷业务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低收益项目的贷款额度,拒绝向极有害于生态环境的项目提供贷款,并积极加大对低碳消耗项目、无危害项目的贷款。此外,商业银行应该成立相关金融服务部门,专门负责碳金融、环境金融等可持续金融业务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统筹工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CDM项目的业务创新。整个CDM 交易市场的建立健全过程中,商业银行不仅要适当地提供技术和资金等多方面援助,还要鼓励和帮助CDM项目开发设计者,为其提供信用增级,合适条件下可以从原始的CDM交易延伸至CERs 相关的金融创新工具。除了信用增级服务,还可以开展CDM项目账户管理服务、CDM项目设备融资租赁服务、CDM项目财务顾问服务等创新项目。
(三)与碳排放量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尝试为自愿减排市场提供“碳银行”服务,即进行碳信用的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工作,可以极大地促进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可在碳基金托管服务、发行低碳理财产品、参与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等方面开展碳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曼怡,王楠.低碳经济下的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J].人民论坛,2010 (8).
[2]朱慧.低碳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J].现代金融,2010 (9).
[3]蒋志芬,冯海昱.低碳经济与商业银行碳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0).
[4] 初昌雄.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J].经济学家,2010(06).
[5] 杜莉,韩丽娜.论碳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架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5).
[6] 郑良芳.对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38).
关键词:综合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 ;经营模式 ;金融控股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和复杂。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积极转变经营模式,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银行自身维持及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经营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应该选择什么的路径,显而易见的是向差异化经营和收入多元化以及资本节约型转变,亦即综合经营。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无外乎主要是向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实现强强合作,给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以降低风险,提高服务效率。下面将具体谈谈综合金融服务下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模式。
一、商业银行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具体选择
针对当前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商业银行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切入点主要是集中在金融控股集团上。金融控股是商业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主要模型选择之一。所谓综合性金融控股,是指控制权统统一,不同的是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中至少由两个金融机构大规模地提供金融服务。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更加符合了我国的金融发展形势,符合我国的国情。
二、商业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近期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不断开放以及互联网金融逐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走综合化经营之路,需要不断创新经营策略。1.积极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美国著名金融投资家罗伯特•库恩(RobertLawrenceKuhn)指出,华尔街上任何经营金融业务的银行,都可以认为是投资银行。笔者认为,投资银行是指经营资本市场中的各种金融投资产品,为金融资本市场中的买卖双方提供投资服务,从而扮演着资本市场中介的金融机构。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资银行有2家,一家是中金公司,其早在1995年就已成立,是中国建设银行的下属投资银行公司;另一家是中银国际证券,成立于2002年初,是中国银行的下属投资银行公司。这两家投资银行主要开展的是承销业务和并购业务,不同于传统的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其发展模式是银行控股公司模式。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型业务,另一种是创新型业务。传统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有:IPO业务、增发及配股、公司债、企业债发行承销、企业重组及并购等的财务顾问业务。创新型投资业务主要是“新三板”业务、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以及资产证券化业务。投资银行在中国目前仍然是新生事物,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孕育和发展,中国投资银行也经历了初始的探索阶段到今日的基本成型阶段。随着资本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中型客户为贷款导向的信贷盈利模式受到直接冲击,以承分销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投资业务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此,商业银行应当改变观念,积极拓展资本市场业务,主动出击投行业务。当前可以开拓的业务领域包括:(1)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依托银团贷款等结构化项目融资业务,发展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通过参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积极介入到政府财务顾问和大型国企财务顾问市场,利用银团贷款与证券承销操作程序的相近特性,积累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的承销经验。(2)业务。利用资金汇划和清算系统券商结算是商业银行依托健全网络的优势业务。同时,还可利用机构网络优势开展销售证券、基金和保险产品与服务。(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历来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表现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主要业务领域,商业银行利用掌握着不良资产和优质住房按揭贷款资源的优势。通过不良资产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实现处置不良资产、盘活长期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等经营目标,同时积累投行业务经验。此外,对于在创业板上市的并且具备核心技术和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应纳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内。2.扩大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比例。近期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综合经营将面临较大的体制风险。但当前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分业经营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户的需要,选择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加强相互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例,推进综合化经营。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一是由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券等所组成的政府债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商业银行运用巨额资金的重要渠道;二是商业银行有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网点优势,是品种日益繁多的基金、政府债券、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重要代销渠道;三是证券市场机构投资数量的增加、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将会使银行在证券投资基金、QFII投资、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金融资产的托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用利率、汇率波动进行投资的衍生业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3.加快推进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组间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对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母公司可以进行协同管理,优化公司战略资源配置,提高公司运作效率,从而促进公司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子公司可以获取一定的自主经营权,灵活地应对市场竞争,有效地适应了分业经营管理的要求。根据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组建的现状可以发现,各自经营、统筹组建难度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各金融机构应当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重视集团组建战略,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4.加强金融机构之间战略联盟的构建。在全球金融危机频发的形式下,金融市场应少呈现一些“红色海洋”,更多呈现“蓝色海洋”。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并不影响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力,相反通过战略联盟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寻求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为自身的综合金融服务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目前,国内已有十几家商业银行和如中国人寿、平安和太平人寿以及新华等在内的各大保险公司进行了业务合作,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5.完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不再仅限于柜台的人工服务。要有效实施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更需要从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入手,为“互联网+”的经营方式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对此,商业银行要积极更新自身的信息技术系统,不断优化风险控制管理和业务管理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各个系统,为综合金融服务的经营提供根本保障。
三、结语
综合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走综合化经营之路,有很多的障碍和不利条件存在,对此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策略外,关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走好综合金融服务之路的关键一步,对此应当加以重视。
作者:谢颖秋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商业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流程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9(07):165-166.
[2]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课题组,宋秀峰,赵崇民.商业银行深化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探索与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14(03):35-38.
[3]孙芙蓉.走在综合金融服务前沿——访平安银行行长邵平[J].中国金融,2014(13):17-20.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8-0030-05
一、几种支持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理论
(一)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专用性概念是Wiliamsonl979年提出的,他给资产专用性的定义是“资产在没有价值损失的前提下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不同投资场合的能力”。资产专用性是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一个定性概念,较难进行完全的量化。因此,它的有用之处是提出了一种考虑问题的思路。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者把资产专用性分为五类,即地理专用性、物理专用性、劳动力专用性、用户专用性和商誉专用性。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资产的专用性越强。业务资源在不同行业或业务之间进行转移的成本就越高,生产要素就会被锁定在相应行业。但是如果两种行业或者业务的生产要素资产专用性程度低,那么就可以通过合作以及其他的资源转移方式在更广泛的经济领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同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业务品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专用性程度都很低,因此构成了两种金融业务交叉。
从对资产专用性五个分类讲,都可以很好地解释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同地域的办公网点、办公设施等都可以用来办理投行业务,这些资产的地理专用性和物理专用性很低,完全可以通用;商业银行的广大员工属于劳动力资产,有着很好的金融知识基础。他们本身或者经过培训就可以开展投行业务:用户资产方面,专用性更低,大多数客户更愿意在一家银行办理完所有业务;商誉资产方面,作为同一家银行,开办投行业务应该不存在专用性的问题。
(二)范围经济理论
范围经济通常用来描述“经济单位利用单一经营主体内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增加企业商品的种类时,由于企业设备具有通用性,几种商品同时生产可使资源达到有效利用,进而减低成本,增加利润。商业银行范围经济可被界定为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或经营品种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费用下降的情况。如果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后,其交易费用下降引起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下降,就表明银行实现了范围经济。商业银行是决定维持其原有业务品种、还是增加业务品种。取决于银行专业化经营的交易费用与综合化经营的交易费用的比较。如果专业化的交易费用大于综合化的交易费用,银行就会采取措施,开展其他业务,进行由专业化向综合化经营的转化,即商业银行就会决定涉足投资银行业务。
该理论还对银行在追求范围经济时进行了风险提示。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管理能力会受到诸如信息等条件的制约,范围的非理性扩大有可能超越银行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导致管理混乱而失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既要充分利用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又要考虑自身条件的限制,加强风险管理,理性谨慎地发展业务。
(三)金融功能观点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金融学家罗伯特-默顿和兹维・博迪(1993)提出了“金融功能观点”。他们认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都是实现金融基本功能的载体,因而在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之间、各种金融产品之间就存在着替代性和竞争性,而决定此消彼长的因素就是它们之间的比较成本。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金融创新管理模式和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运行成本也开始大大降低,并逐渐低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运行成本。这种转变,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了资金“脱媒”的现象,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不断缩小,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迫使商业银行为了生存而向投资银行领域拓展业务。
(四)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不断进行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会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的改良或变革,而这一系列的“创新”活劲,会推动经济发展。“开动和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式或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企业组织的形式”。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依据市场环境,对银行经营管理机制、金融商品与技术、业务操作程序与作业标准、组织形式等实施的调整、变革、发展等一系列经济行为和金融活动过程的总称。
从理论上看,正如金融创新的定义所界定,它是对金融要素、金融功能的重新配置和组合。因此,客观上要求排除行业限制,实现金融要素按照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合理配置,这必然使得掌握在不同机构手中的金融资源互相渗透融合,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与分业经营体制对金融资源的人为分割形成尖锐冲突,由此形成金融创新与分业经营制度监管之间的博弈,并推动着经营体制朝着有利于资源按照有效率的配置方向发展,使得商业银行涉足投行业务成为必然。
二、从资本市场、企业、银行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从供需理论的角度,按照资本市场提品一企业需求产品一银行为满足企业需求进行转型一成立投行部门为企业提品一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的逻辑,探讨开展投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必要性。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搭建了平台――激发了企业对融资产品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政策信号表明,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来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现代市场金融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2005年5月,《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出台,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特别是2008年4月13日,人民银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的出台,正式推出中期票据,打开了企业中期直接债务融资的大门。中期票据一经开闸,立即吸引了一批大企业积极参与。五矿集团、中核集团、中华集团、中国电信、中化集团、中交公司、铁道部成为首批发行中期票据的非金融机构。这7家机构获准发行的中期票据总注册金额达1190亿元,首次发行总规模为392亿元。
国家一系列鼓励直接融资的政策,促进了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直接融资方式。企业融资可以通过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票据等方式进行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企业寻求资金保值增值渠道搭建了平台――激发了企业对资产管理产品的需求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更加重视资金的保值增值,更加重视资金效率性、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的统一。因此,对以闲置资金运作为主要内容的资产管理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本市场的规范与繁荣、投资渠道的不断扩展及金融产品创新的日新月异,为企业资金提供了运作场所和平台。依托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可以创新出一大批具有保值增值、对冲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金融工具,并由此而引发了大量的新兴业务,如证券投资、资产证券化、企业并购、投资理财顾问、金融衍生业务、各种业务,等等。这些产品,为企业经营过程中闲置的资金提供了多种使用渠道。以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为例,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以为企业的短期性、周期性的闲置资金提供多种债券投资组合,通过银行间市场结算业务的开展,企业可以买卖各种期限不一、收益不同、风险各异的债券产品,从而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收益稳定、运作成本较低的投资理财模式,使企业的闲置资金有了最佳出口,既保持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又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收益。
(三)银行来自企业对直接融资和资产管理双重需求的压力――激发了银行对企业需求产品的供给
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客户需求层次的提高,银行仅仅依靠传统业务已很难满足其需求,传统业务对客户,尤其是大客户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一方面,对于扮演筹资者身份的大公司客户而言,更喜欢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募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大客户还扮演着投资者的身份,更加重视自身资金管理,希望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高度统一,实现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更好地结合。
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扮演双重角色客户需求的变化,银行急需调整业务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的变化。转型应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和利益,从原来以存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为主,逐渐向融资安排、企业财务顾问、投资咨询和理财等投资银行业务转变。在转型中,银行需要利用投资银行技术开发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期限不一、功能多样的新型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通过更多的产品供给,来与客户的产品需求进行匹配,从而实现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双轮驱动、互动发展的模式。
(四)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成为联接资本市场与企业的纽带――银行金融中介功能的回归努力使需求与供给匹配
投资银行的各种便捷工具成为投资者和筹资者直接融资的媒介和桥梁,它以最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把投资者手中的闲置资金转移到筹资者手中,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也使银行真正完善金融中介职能,并能在相对高的技术层面上发展业务、参与竞争。
一方面,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巩固和提高传统信贷业务的“红海市场”,保持和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银行可以以投资银行业务为切入点,通过满足客户并购重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增值型服务需求的同时,带动客户对传统业务的需求,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可以利用丰富的客户资源,促进优势客户对弱势客户的兼并收购,促进不良资产的处置保全。还可以通过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全面地了解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行为,针对性地制定贷款进入和退出策略,控制贷款风险。
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开拓与资本市场相连接业务的“蓝海市场”,解决产品供给与客户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在金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银行在单一主业的范围内已无纵深拓展的余地,“成为红海市场”。企业竞争的“蓝海战略”认为,要赢得明天,不能只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开发创造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客观上给商业银行开拓蓝海市场创造了条件。通过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拓展新的业务范围,在债券承销、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投资银行领域拓展生存空间,为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获得新的盈利渠道以及实行新的增长方式,开拓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蓝海市场”。
三、投行模式比较分析与我国商业银行投行模式选择
从世界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机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商业银行投行模式和独立投行模式。如果进一步细分,又可以把商业银行投行模式分为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关系型发展模式。下文分别对独立发展模式、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关系型发展模式进行介绍,并分析对比其优势和劣势。
(一)三种模式简介
1、独立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银行是市场中一个独立的主体,不受商业银行支配,开展的业务与传统的商业银行有明确的界限。这种发展模式下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投资银行主要集中在美国,如美国的高盛公司、摩根士坦利公司等。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公司被迫转型。
2、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最为紧密。全能银行设立业务分部,分别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是全能银行的附属机构,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是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业务部门而存在,不是一个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其最终决策权属于商业银行。这种通过全能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在欧洲大陆比较盛行,包括德国、瑞士等国。德意志银行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控股公司通过母子公司这种组织结构来开展经营活动,而子公司之间属于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同属于某一金融控股公司,相互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虽保持一定距离,但业务上相互支持。花旗集团是此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三种模式中的每一种模式相对其他两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独立发展模式。
优势:一是业务专业性强,在一个或多个业务领域有比其它模式的投行更有竞争优势。二是组织结构扁平化,对市场反应敏锐,容易拓宽管理跨度、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对于重点业务或是重点项目,可以集中人力、物力等各种稀缺资源,最大化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用。四是可以更少地接受监管,业务开展更自由。在美国。独立投行只受证券业的监管,不受美联储的监管,对其资本的要求很低,可以利用高杠杆自由开展业务。
当然现在看来,这一优势却变成了毁灭它们的劣势。
劣势:由于是独立发展,投资银行无法获得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股权建立利益关系的其他金融机构的有形或无形资源,如不易争取资金支持,无法取得信息共享,难以实现规模收益等,这也是独立发展投资银行在资本高度集中、产业规模化发展成大势所趋的现代金融市场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由此也造成了其巨大的风险。此次金融危机中。华尔街投行的倒闭正是这种劣势的典型体现。美国政府批准高盛、摩根士坦利向商业银行转型,也是为了避免独立投行模式上的劣势,增加它们的融资渠道,以度过难关。
2、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
优势:一是客户可以在同一家金融机构享受全面的金融服务,而不用因为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再挑选其它服务机构。这对客户来说,节约了时间、费用,还可以在全能银行提供的广泛金融产品和服务中挑选最合适的一种或几种商业银行产品或是投资银行产品,实现收益最大化。二是可以发挥全能银行客户、网络优势,实现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协同发展。三是可以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下但可以吸收公众存款,还可以向本国央行再贷款,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四是全能银行的多种业务统一的内在联系使得全能银行经营更加稳健,相比独立投行模式。全能银行收入来源广、渠道多。银行一部分的亏损可以由其他部门的盈利来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机制可以分散收入过于单一的风险,有利于投资银行的长期发展。
劣势:一是由于全能银行部门间联系紧密、相关性强,一个部门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力,容易使风险在内部跨部门传递、造成风险扩大,形成整个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二是由于投资银行为附属业务部门。缺乏独立法人资格,在应对市场变化时,不容易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使投资银行效率漏损。
3、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
实际上,此种模式与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不同点就在于其有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格,是独立的法人。
优势:一是可以发挥集团各子公司间的协同效应。由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等金融产业的经营对象都是货币资产。客户之间很大程度上的交叉性,决定了它们的业务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使这些金融产业的综合化经营更容易产生范围经济,发挥出协同效应。二是相对于全能银行模式,此种模式通过对不同金融业务设立独立法人,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各公司业务独立运作,降低了金融风险在不同业务之间的传递,最大限度地遏制可能的风险扩散。三是与全能银行模式不同,此种模式下,作为子公司的投资银行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可以迅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在经营上就有了独立投行的优势。四是该模式使金融行业的网络共享、客户、信息方面优势互补得以实现。从而降低了整个行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五是从客户角度来讲,该模式可以使银行能够及时地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调节自身的经营活动。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订造出多种金融产品组合。满足客户需求,建立起密切的银企关系。六是可以使金融控股公司的领导层更容易集中精力制定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与管理策略,统筹规划各项业务发展。
劣势:一是该模式容易导致各子公司盲目进行规模扩张,忽视发展的质量。二是由于公司规模庞大,组织机构复杂,公司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可能造成委托一问题,甚至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三是各个子公司在互相利用资源时,如果没有合理科学的统筹和利益分配机制,容易产生内耗,该模式的优势就不会得到体现。
综合以上对比分析,三种投行的发展模式各有优缺点,不过从理论上讲,金融控股关系型模式具有的优势更突出。相对独立模式而言,它既有独立投行的灵活性、专业性,又弥补了独立投行不能与商业银行发挥协同效益、风险大的缺点。相对全能银行附属机构而言,由于都属于银行型投资银行机构,它基本上具有与全能银行附属机构模式的所有优点,重要的是还弥补了全能模式不是独立市场主体的缺陷。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控股关系型模式实际上是介于独立发展模式和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之间的模式,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商业银行投行模式的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选择全能模式还是控股模式,笔者认为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国商业银行众多,每一家银行行情不同、改革进程不同、历史发展沿革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一家银行不一定选择同一模式开展投行业务。目前来看,选择哪种模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前面的分析中提到,商业银行的全能模式和控股模式,相对独立投行模式都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能不能在实际运作中体现出来,才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关键。二是各家银行要与各自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各家银行管理能力和水平不同,这就决定了选择全能模式还是控股模式,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不能选择超出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模式,否则在风险的防控上容易出问题。三是要符合我国监管机构的要求。目前,我国监管机构根据各家银行综合管理水平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一般而言,实行全能模式,不需要监管层审批。但如果实行控股模式,则需要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审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采取何种模式开展投行业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机构。
对商业银行而言,其目标就是为了创造最大化的利润,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降低成本,二是增加收入,而表外业务就是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大利益的非常有效的业务手段之一。随着越来越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以及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业务,越来越多的创新出现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由于表外业务相对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具有低成本、小风险的特点,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理论论述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表外业务(简称OBSA)也是日常的业务活动的一种,而这种业务活动是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以外的,商业银行所从事的表外业务这一经营活动是不列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对于银行的负债总额以及银行的资产也不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业务活动能够对银行的运营资金和当期损益进行改变,从而对银行的资产报酬率也能起到提高的作用。表外业务的实质是对银行的业务范围和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为了增加银行的利润收入。
三、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含量低
在目前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其对于表外业务的创新还是往往集中于一些类似于结算或者业务的传统的表外业务方面,在一些金融行业刚刚兴起的金融衍生产品、咨询评估以及投资银行等业务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则没有进行过多的创新和开展。虽然在国内的不少商业银行中,其通过与其他的保险公司或者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出了不少深受客户喜爱的业务和产品,比如银证通产品的但是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但是相比较于国外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的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开展情况来说,国内金融行业仍然处于相对比较低级的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阶段。
(二)进度慢、规模小
在一些商业银行建设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之间,表外业务给银行所带来的利润收入一般能够占到商业银行总体利润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八十。相比较于这些海外国家的商业银行建设,国内的相关情况就要逊色很多了,国内表外业务收入在商业银行总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预期,我们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举个例子,表外业务所创造的银行利润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利润收入的比例平均也就是百分之十左右。就像笔者前面讨论的,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目前已经开展的表外业务也大多数结算类的或者是代收代付类的,虽然在外资银行所带来的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也一步步进行贷款承诺、理财顾问、备用信用证以及信用卡等等表外业务的开展。但是大多数的表外业务仍然处于缓慢的探索和实验的阶段,所以其发展进度比较缓慢,开展规模也比较小。
(三)创新能力缺乏
创新能力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过程中的创新动机缺乏,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的管制,造成商业银行在进行表外业务创新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逃避金融管制等的成本过大,超出其承受的范围,而且由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对于其来说并不会产生进行业务创新的积极性,而一些小型的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则没有开展业务创新的实力,因而导致整体范围内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动机的缺乏。第二个方面是创新方式和手段的缺乏,细数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二百余种表外业务和金融工具,虽然业务的范围对金融行业的各个层次都有涉及,但是其中绝大多数的业务或者工具都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拿来”方式引进的,真正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情,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业务创新都是比较少的。很多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进行的业务领域的创新也都是借鉴的西方商业银行相对比较成熟的业务创新实践,这又进一步限制了国内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创新能力和手段的发展。
四、创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合适的宏观环境
国内的商业银行进行表外业务的创新管理,首先就要营造一个适宜其发展的金融环境,通过上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金融环境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国内的金融制度和政策对于表外业务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尤其是分业经营的体制严重阻碍了对于表外业务的创新管理工作开展。虽然在金融行业我国对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力逐步减小,混业经营趋势也日益明显,但是商业银行的许多表外业务还是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出于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业务的看展收到苛刻的限制,政策空间和交易市场都是非常狭窄的,甚至接近于完全禁止。这也就是说,为了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进行创新管理,商业银行仅仅凭靠自身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求管理者营造合适的宏观环境,大力提倡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政策环境,放开限制,创造需求才能够推出产品、放开市场,从根本上促进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
(二)构建完备的产品开发机制
要建立严谨的表外业务组织部门,要将该组织部门作为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进行创新管理的指导和决策机构,按照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特色,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或者专门部处。表外业务组织部门要将其在表外业务的创新管理优势进行发挥,将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进行创新相关的市场调查、统一管理、系统开发、科学营销等工作落实到实处。该部门还要负责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制定详实的调研报告,一直不断的搜集市场需求信息,科学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做好表外业务产品的开发决策工作。
(三)增强风险管理工作
我们在进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伴随着一些风险,为了不致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造成损害,我们必须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手段或者措施对于表外业务创新管理工作的风险预防进行加强,这样才能推动和促进表外业务创新管理模式的发展。增强风险管理,我们主要可以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政策、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等等手段进行。完善内部控制政策,可以实现规范化实施表外业务的管理工作的目标;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对商业银行的各项表外业务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建立风险评估体系,这样才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检测能力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观,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对于风险的评估和检测能力。此外,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的当局也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创新发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