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标准农田审计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目标;保障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灌区工程老化严重,急需配套改造。获嘉县水利工程大部分始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对干、支渠进行了多次整修维护,但是许多斗、农、毛渠普遍标准低,配套率低,配套率仅占到40%。渠道老化失修,严重影响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不能满足灌溉要求,直接威胁农业生产。灌区除涝工程建筑物配套老化失修,每遇局部暴雨,排水不畅,内涝成灾,农田被淹,损失严重。另外,由于60%灌区渠道没有实施衬砌或已毁坏,增加了取用水过程中的消耗和损失,加之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极大的降低了水的利用效率。
2建设目标
通过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区建设,基本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改造问题,提高农田抗御旱涝灾害能力,以发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充分整合农田建设相关项目资金,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3组织保障
3.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是一项强基础、惠民众的民生工程。在项目实施时,获嘉县政府批准成立了“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局。建设管理局由县水利局、县财政局共同组成。管理局下设办公室、财务室、管理股等科室负责项目的设计、实施、资金管理等工作,并建立和完善上下联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着力打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整合平台,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在筹集资金、建立机制、组织发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3.2部门协调联动。获嘉县水利局是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制度与办法,组织工程实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等;并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成立技术督导组,分片包干,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财政部门负责建设资金的筹措和监管。3.3资金保障措施。努力打造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台,综合利用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重点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千亿斤粮食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涉农项目,整合其资金,提高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积极引导更多的涉农资金投入,提高涉农资金整合效益,集中打造“田地平整、排灌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3.4引导农民投工投劳。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的意见》精神,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小型水利工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4制度保障措施
4.1管理制度。4.1.1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获嘉县水利局、获嘉县财政局组织成立项目法人机构,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局为项目法人单位。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重点县项目实施必须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和主管部门领导下的逐级负责制。4.1.2实行项目工程招标投标制。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根据《招投标法》的规定将分标段向社会公开招标,做到公开、公正、合理地选择施工单位,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工期、施工安全。投标方按照工程质量和施工要求提交工期、报价和质量标准等,按照公告-报名-资格审查-施工图交底-投标-开标-评标-决标-签订合同的顺序择优选定中标单位。4.1.3实行项目工程监理制。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所有工程的建设内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合同管理进行全程监理。4.1.4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制。按照《合同法》等有关规定,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局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签订监理合同、工程施工合同,明确相互各方的权、责。合同由专人管理,签发工程承建合同必须由项目法人签章,合同纠纷调解处理按《合同法》规定程序进行。4.1.5项目公告制。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实行项目公告制,项目公告采取整个项目区公告和各项目村公告,将建设范围、面积、建设内容、开竣工时间、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监督电话等内容进行公告,以接受社会监督。4.1.6实行工程竣工验收制。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实行单元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验收制。施工单位对单元工程进行自验,自验合格后报监理单位进行初验,初验应对每个单元工程进行验收。初验通过后,由监理单位上报建设单位进行单元工程抽验及单位工程验收。建设单位组织单元工程抽验及单位工程验收,验收组成员单位由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局、检察院、监察局、审计局、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乡政府组成。验收组对工程进行单元工程抽验及单位工程验收,保证交付合格工程。4.2资金管理制度。4.2.1建立资金审批机制。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资金拨付按照工程施工进度拨付,完成合同工程量的50%时拨付工程款的30%;完成合同工程量的70%时拨付工程款的50%;完成合同工程量的100%时拨付工程款的70%;工程经审计后,工程余款方可结清。工程资金拨付中由监理单位、乡镇政府负责工程量的审核,审核后报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局批准,由水利局出具齐全的申报资料,县财政局严格按照审批的进度款直接支付到项目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4.2.2建立资金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水利基建会计核算办法等各项财务制度,按照“预拨、验收、审计、报账”的拨款程序,结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完善项目监督体系,实行项目公示制,对项目立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在项目区进行公示,增加项目资金使用透明度。4.3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全面推行绩效考评,着力建立“用好钱、办成事、出效益”的工作机制,实行边实施、边检查、边考评,采取分阶段考核,分阶段打分,及时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严格的绩效考评。
5宣传发动措施
5.1事前的宣传发动。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最终受益的是农村、农民,是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但由于涉及村组、村民多,施工场面大,施工周期长,农民虽然盼望着进行小型农田水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增加耕地面积,但又顾及眼前利益,往往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全大局,这样,项目建设前的宣传发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就要把项目区群众思想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采取召开群众会、动员会的形式面对面地宣传有关政策,分析县情、村情,有针对性地排除群众思想疑虑,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民心工程,积极投身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行列。5.2建设期间及建成后的宣传报道。典型带动是必要的宣传工作手段。采取分类试点,狠抓重点,效益观摩等方法,大力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设期间及时向县级、市级、省级新闻媒体报道重点县的建设情况,及时推广一些突出的做法,组织各项目点施工单位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要求,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稳步推向深入。
6结语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建设水平;开鲁县
中图分类号:S7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53-03
1 引 言
内蒙古开鲁县属于科尔沁沙地一部分,地貌特征以平原和坨沼相间分布为主,平原面积354.3万亩,占总面积的52.6%;坨沼面积318.9万亩,占总面积的47.4%。多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坚持开展治沙造林活动,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2009年,该县森林面积达到16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19.9%提高到24.6%,林木蓄积量274万m3,是2000年的138%。林产业得到有效拉动,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到143家,千万元以上木材加工企业2家,该县木材企业年加工、林果、林副产品及林下经济收入近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由2000年的105元提高到600元,8年间增长了571%。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四年来,以成过熟农防路林、低产低效林的更新改造为重点,加大农防路林建设力度,四年共完成更新改造6.8万亩,其中改造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1.5万亩。该县农田林网面积6.01万亩,庇护农田147万亩,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4.3%。改造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1.33万亩。
2 立足县情制定规划
2004年,开鲁县制定了《开鲁县林业生态建设三年规划》。规划的目标是:从2005年至2007年利用3年时间,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三个三”目标,①突出防护林建设,使150万亩基本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平原区道路和村屯基本实现绿化。②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森林覆盖率从2004年的21.6%,三年提高三个百分点。③农牧民每年人均林业增收100元,三年增收300元。
按照“大手笔规划、大力度实施、大规模推进”的总体要求,以县城为中心,将该县平原区划分为三个实施区,各区以主要公路、铁路为主线,向两侧纵深辐射延伸,打破了镇、村、队界限,在片上做到全面推进,在线上做到整齐划一,加快农防路林、护堤岸林、经济林、丰产林及村屯绿化等“六林”建设,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树相连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农防林体系,构建绿色防护屏障。转变“六林”经营理念,按照“大水、大肥”的要求,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目标;沙沼区突出“两结合、两为主”,逐步建立多树种、多生物种类、防护功能完善的防风固沙林体系;杨树等高大乔木逐渐从沙地上退下来,主要用于营造“六林”,将“六林”建设成为速生丰产林基地。
3 统筹安排 超前做好工程准备
(1)把造林整地赋于林业生态建设重要地位,基础地位。头一年(栽树的前一年)就部署下一年造林工作,头一年的8月份就召开该县造林整地动员会,全面部署秋季整地和次年的林业生产任务;9月份召开造林整地现场会,就整地质量、要求、时限做出详尽规定;10月份组织基层林业工作站及相关人员,逐村逐造林地块进行作业设计,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保证;抢抓秋收前后两段农闲时间,严格按规划设计和技术规程全部完成次年造林整地;12月份安排苗木招标采购工作,重点工程用苗全部实行政府采购,三年该县共筹措苗木资金1000万元,预订苗木2600万株,其中二年生以上大苗180万株,灌木种苗600万株,灌木种子3万公斤。
(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每年春节前后,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结合科技“三下乡”活动,举办林业适用技术培训班,印发林业法律法规和技术手册,培训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群众,为林业生态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3)合理配置林业用井,要求该县所有林业用井必须打大井,该县三年共新打林业用井260眼,确保了该县所有林业工程都能及时浇上水。
4 严格标准 确保质量
坚持把提高林业工程的建设标准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
(1)统一工程质量标准,突出一个“深”字。平原区造林一律采取半地下畦田整地,畦内挖大坑的栽植技术;沙区采取大犁开沟、沟内挖大坑的栽植办法,便于防旱蓄水。秋季整地和春季造林都按照“深沟、大坑、统一标准”的总要求,所有工程坚持做到高标准、高质量和整齐划一。
(2)统一技术要求,突出一个“新”字。实行县技术员包片、镇技术员包段责任制,工程质量与技术员工资相挂钩。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生根粉、保水剂等造林新产品。平原区造林在各林工站都准备了冷藏苗或容器苗,为补植提供保证。
(3)统一流程,突出一个“严”字。造林全过程紧紧围绕“保活”这个中心来运转,强化苗木起运、分级修剪、整地、挖穴、栽植、灌水各环节的衔接,工程质量一次达标、一次成型,群众投入一次工时,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返工现象出现。
(4)统一苗木标准,突出一个“好”字。该县工程造林所需苗木全部由县政府采购办统一招标采购,就近调剂,随起随运,随运随栽,确保苗木不失水,彻底清除等外苗、劣质苗投入造林的现象,做到苗木品质优、无病虫害。栽前对苗木进行严格分级,必保一段工程投入苗木质量一致。
(5)统一栽植模式,突出一个“高”字。农田防护林造林根据立地条件确定行数,高标准严要求,原则上要求能栽四行的不要栽三行,能栽三行的不要栽二行,属于更新的不得少于原有行数。农防林按300亩或375亩一个网格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村防林按3-4行进行高标准建设,做到“农田有网、村边有林”,坚决杜绝建设低标准、半垃子等残次工程。同时,加强以往造林工程的补植补栽等管护工作,巩固成果,确保已建工程的“三率”和长远的综合效益。使该县林业生态建设既有规模和速度,又有质量和效益,做到了建一条林带,保护一片农田,富裕一个农户。
5 活化机制 增强动力
针对繁重的建设任务和林业生态建设长期性的特点,我县在造林机制上大做文章,做到“三个结合”,即林业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以机制创新促进林业的快速发展。
(1)采造挂钩,确保林地不流失、不变更。采伐更新实施造林抵押保障金制度,签定经济责任合同,标准是一般用材林每亩100元、防护林每株2元。抵押保障金专户储存,县林业局、纪检委、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共同监督和管理。造林第二年进行验收,验收合格退还保障金;验收不合格的,直至下年度补植造林合格,方能退还保障金。保障金退还后,更新造林合同随即终止。这种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采伐易、更新难和造林资金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从采伐到更新一条龙作业,实现了采伐更新同步,提高了造林质量,实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转变职能,放活林地承包权、使用权和经营权。针对1990年以前营造林木大部分已是成过熟林、林分质量低下、林种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无力更新等问题,我县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等政策,政府从林权所有者中撤出,转到管理和服务上来。通过采取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综合配套、规范流转等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造林,鼓励农牧民和社会团体投资造林,真正使广大林农得实惠,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
(3)推行“先造后卖,边造边卖,先卖后造”的机制。以前因责权利不明,粗植滥造,林木经营管理措施不力等问题,造成经营不善,树木成材慢,效益差。针对这一情况,该县在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和低产林的营造过程中,普遍推行造林新机制,可以由镇、村统一采伐、统一清理伐根、统一整地后,直接出售树坑,让承包者按作业设计来造林,政府严格把关造林标准;也可以统一完成造林和浇一遍水后,出售林木经营权。从采伐到再营造过程中,镇、村两级扣除成本都有盈余,每亩约盈余栽植成本的2-3倍。对于这部分收入,我县统一要求专款专用,用于林木管护或沙地造林,使农防林建设与沙地造林相互促进,形成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这种机制的采用,镇、村两级组织群众完成了采伐、清理伐根、整地、营造等一家一户很难实施的工作,解决了税费改革以来群众出工困难问题,达到了田、林、路、井、渠综合建设、综合治理的目的。农牧民直接进入树木经营环节,使务林人省了工时,看到了希望,增加了投资林业的信心,提高了广大农牧民造林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林业的快速发展。
(4)街道林建设采取包栽植、包抚育、包管护、包成活的“四包机制”。村防林、街道林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一致,按新农村建设要求去落实。村防林、街道林建设完毕直接落实到户,林权归个人,并与各户建立完善的合同,实行利益驱动与严惩重罚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村屯林的营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荒地造林在确保政策补助的前提下,依靠政策拉动、利益驱动、方法调动、措施推动等办法,以民营造林为主体,重点发展非公有制造林。
6 造管并举 巩固成果
把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作为考核各镇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层层签定责任状,坚持治理与管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治管并举,切实保护治理成果。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四到位”:①宣传教育到位。依据林业法规、林木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相关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林、护林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树木,珍惜生态建设成果的良好风尚。②县、镇、村三级林木管护体系建设到位。进一步加强了林业公安队伍建设,在上级支持下招录20名林业公安干警,改善了6个基层林业公安派出所的办公条件,使林业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得以充分显现,真正做到依法兴林。同时各镇场、嘎查村都组建了林木管护队伍,制定乡规民约,明确划分了各自的职责和权属。③林业资源管理到位。依据国家林业方针、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林业承包合同,从完善多年形成的九类不合法、不合理林业承包合同入手,开展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严禁非法征占林地,防止林地流失,加大对滥砍盗伐破坏森林资源等涉林案件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宜林荒沼荒地拍卖制度,实行拍卖上报审核制,规范拍卖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公正、让社会满意,使该县的林业资源管理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全面实行禁垦禁牧政策,严厉查处违反禁垦禁牧政策的案件,巩固造、封、禁成果。④技术服务到位。森林防火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木种苗检疫落实“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确保全年无森林火灾和灾害性病虫害发生蔓延。
文中数据主要参见《开鲁县林业局工程造林档案》,《开鲁县历史气象资料》,《通辽市地方标准主要造林树种生物学特性》。
1.1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2010~2012年三年项目共完成更新改造泵站60座、装机3178kW、机井111眼、防渗渠道90.86km、渠系配套建筑物5641座、疏浚沟渠土方161.35万m3、高效节水灌溉100hm2,共计完成投资9600万元。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中沟及中沟以上建筑物配套率和完好率达100%,田间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达90%,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粮食产量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1.2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坚持农田水利建设为产业配套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土地产出能力,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从4.68万hm2提高到5.55万hm2,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18.54%,达到70.79%;节水灌溉面积由2.57万hm2提高到2.83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51%;粮食总产量由59.93万t提高到66.14万t,粮食亩产由509.39kg提高到565.41kg,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1%,农民人均增收178元。
1.3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项目实施后,水利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灌溉水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缓解了水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增加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地面拦蓄工程的增加,项目区植被覆盖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减少了坡地冲刷及水土流失,使田间土壤能够保持一种适宜的环境,对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4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项目区的综合潜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改变乡村面貌。项目的实施不断扩大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农民获得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实施带来的效益,并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同时,项目的建设也促进了农业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扩大内需等政策的指导下,有助于引导和支持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推进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健康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促进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主要做法
为真正把重点县建设这件强基础、惠民生、管长远的好事办好,确保农民长期受益,新沂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学设计规划、积极筹措资金、规范项目管理、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管护责任,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作为农村水利的核心工作来抓,作为民生水利建设的重要举措来落实。
2.1领导机构完善
责任机制有效落实新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作,并将重点县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一是在项目建设之初就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财政、水利、审计、农业、农开、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关系的协调、资金的调度和筹措等工作;二是市政府办公室及时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细化建设任务和目标,制定工作措施;三是各项目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负责人主抓,主要解决工程实施前的清障问题、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四是成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处,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等工作。这些机构的成立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扎实推进提供了组织保证。
2.2规划设计科学
项目建设重点突出以《新沂市农田水利规划》、《江苏省新沂市2010~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为依据,建设处人员全面深入到镇村,广泛听取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精心调研规划,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和产业结构需要,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建设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质量第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重点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建设制度健全
工程建设质量优良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的规定以及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和建设管理细则等文件要求,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公示制、竣工验收制、农民义务监督制。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施工,严格履行建设程序,严把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工程质量监督关以及工程竣工验收关四个关口,建立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审计单位控制、政府部门及受益群众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项目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2.4资金管理规范
财政配套足额到位在竞争立项之初,新沂市财政就明确承诺,地方配套资金全部由市财政解决,市财政每年配套1000万元,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不让老百姓出一分钱,不增加农民负担。一是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江苏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其补充规定要求执行,设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资金专款专户,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二是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按工程进度分期分批提报,按合同约定,先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监理工程师计量审核,建设处同意后,由国库集中支付。严格按合同规定和施工进度拨付工程款,并将支付资金的10%作为保留金,待工程运行一年复验合格后拨付,以保证工程质量。三是加大工程资金使用的公开力度,及时将工程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向受益群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让项目资金运作公开透明,以保证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2.5宣传工作扎实
干群参与积极性高一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水利建设的惠农政策,重点县建设的先进事迹和带来的好处,激发大家参与重点县建设的积极性,确保项目的实施受到拥护;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项目区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征求意见,提高项目区群众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意义的认识;三是积极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聘请党员、群众代表作为农民义务监督员,为工程质量把关,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自觉性。
2.6建后管护到位
工程效益发挥长久项目建成后,及时移交当地人民政府,由当地人民政府委托村级管理,成立以村主要负责人、用水户群众代表和工程承包经营户参加的用水者协会,支持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灌溉管理。一是建立管护体制,落实管护责任。随着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的实施推进,市政府办公室及时出台《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文件,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确定管护范围,规范管护标准。二是落实管护资金,保障管护到位。《办法》明确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资金的来源,即:管理养护经费中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由市财政、镇(街道)财政、行政村按照各三分之一的比例承担。市级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根据市水利局每年对各镇的考核结果拨付。镇(街道)级资金用于镇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村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奖补,村级资金由各行政村自筹或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筹集。各镇(街道)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资金专户,严格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保障小型农田水利管护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强化管护考核,严格考核奖惩。为加强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高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市政府办公室制定《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考核办法》。考核对象为各镇(街道)人民政府,考核工作由市水利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考核成绩作为考核各镇(街道)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市级补助管护经费挂钩,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常抓不懈。四是完善基层建设,加强行业管理。早在2005年底,体与空气充分参混,提高水体含氧量,有利于水生物生长,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建筑形象景观化
渠南灌区建设彻底摒弃过去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重视工程质量和功能、忽视景观形象的作法,重视工程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工程形象。灌区项目建设结合生态示范镇村建设,与时俱进,在建筑物外观结构设计上,拓展思路,突破常规,聘请城市建筑专业设计人员协助水利设计单位,优化地上建筑物结构外观形象设计,注重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形象与周边农村环境相协调,创建农村田头景观化建筑,如:渠首启闭机房仿古亭化、泵站管理房仿徽式建筑风格等。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城市公园景观建筑物建设标准要求施工,打造一处工程一处景。
4灌溉用水科学化
渠南灌区不仅重视通过工程措施提高灌区节水能力,更注重通过管理措施实现节水目标。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方法,科学调控水源,落实轮灌制度,不仅保证了水位流量,降低了灌溉能耗,而且提高了灌水效率。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末,渠南灌区成立节水灌溉技术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探索水稻生长时期不同水分需求不同的规律,总结出适用于渠南灌区的水稻浅湿调控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探索和推广科学化的水稻灌溉节水技术,不仅实现了节水目标,提高了水分生产率,而且提高了水稻产量。
5管理队伍组织化
渠南灌区实行灌区管理所和用水者管理协会分级管理体制。渠南水利管理所为淮安区水利局直属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渠南片乡镇工农业用水服务、防汛防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作任务,负责水资源调度、规费收缴、水政监察等工作。核定渠南水利管理所编制68人,实际在编60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32人,工勤人员21人。渠南灌区用水者管理协会主要负责骨干灌排渠系和建筑物的管理,为镇村级管理协会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协助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组织管理,提高基层用水者协会管理水平。镇村级用水者管理协会负责斗渠及以下级小型配套建筑物管理,实现工程受益对象自主管理。
6工程管理信息化
渠南灌区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尝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在2001、2002、2003年连续三年的灌区改造项目中,逐步建立了渠南灌区自动化控制应用平台,安装了头闸渠首、大兴洞、岔溪洞、平桥闸、平桥洞、涧河洞、市河洞、新市河洞、渔市洞、复兴洞等10座渠首的远程无线闸门启闭控制设备,初步形成灌区通信调度用“有线+无线”的通讯方式,实现了水情统一调度、统一管理。2014年初,淮安区水利局在河海大学技术指导下,在渠南灌区东北片的复兴镇建立视频监控信息中心站,在复兴洞、复兴东干渠渠首、东干渠一支渠首、东干渠二支渠首安装了闸门启闭远程控制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并铺设专用光缆进行数据传输。目前,渠南灌区规划按照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标准对已有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建,逐步建立和完善通信网络,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干渠渠首和干渠沿线支渠首及骨干建筑物管理信息化、对其他主要建筑物远程视频监控;实现灌区办公信息化、升级完善管理中心及数据库的建设、完善灌区灌溉优化调度信息化系统建设以及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等,以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实现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目的。渠南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业务管理能力、保障工程安全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供水成本、减少水事纠纷、改善工作环境、促进灌区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效果显著。
7结语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增强碳汇能力,建设低碳乡镇为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乡村统筹、建管并重、机制创新、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通道、乡镇、村庄、平原和生态绿化工作,确保山地造林向平原、村庄转移,植树绿化向生态美化转型,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着力优化乡村森林生态体系,美化乡村生态环境,努力把我乡营造成为总量适宜、特色鲜明、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的森林乡。
二、创建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着眼于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正确处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人文、经济综合功能,努力实现生态改善与农民致富相统一。
2、乡村统筹原则。通过点、线、片、面相结合,整体推进乡村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切实做到“森林乡”创建与乡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和美家园创建相协同。
3、建管并重原则。注重规划、建设、管护结合,科学编制森林乡建设蓝图,合理安排建设任务,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统筹谋划,分步推进,务求森林乡建设取得实效。
4、机制创新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为保障,以改革为动力,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森林乡建设工作新格局。
5、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乡内不同区域和不同地形地貌,实行乔、灌、藤、草结合,常规树种、珍贵树种、乡土树种结合,生态林、经济林、观赏林结合,森林公园、苗圃、公园绿地结合的绿化方式,努力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的森林生态系统。
三、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
按照“绿色城镇、宜居佳地”要求,大力推进休闲绿地、森林公园、环乡林带、特色景观林带、生态科普基地建设和路网、水网绿化工作,扩大绿化规模,优化林木结构,同时积极推进绿化进单位、进村庄、进公共空间等工作,逐步形成周围森林环抱、乡区绿树成荫、民居绿色覆盖、乡镇与森林水融的森林乡格局。
(一)工作重点
1、建设一条桂花大道。规划将龙溪隧道出口至五龙潭景区长约8公里的公路建设成两侧各为10米桂花林带的桂花大道,通过种植不同规格、品种丰富的桂花,高标准地建设一条叠现龙观特色、生态景观并重的绿色旅游走廊。
2、推进二个森林公园建设。通过林相改造、珍贵树种补种等途径,大力提升五龙潭森林公园和中坡山森林公园的品位和档次,构筑生态功能优先、兼具休闲观光功能的森林生态绿圈。
3、美化三条溪坑。在清源溪、中溪河和龙王溪三条溪坑整体治理的基础上,采用道路绿化、溪边垂直绿化、增加景观照明等方法,做好三条溪坑的美化文章,基本实现“林水相依、水绿相映”的格局。
4、创建四个市级森林村庄。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实行拆违还绿、立体布绿、见缝插绿、身边添绿,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树林、公园绿化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森林格局,努力使桓村、后隆、李岙、龙峰等四个行政村创建成为市级以上森林村庄。
5、提升五个村级公园。在桓村、后隆、龙峰、大路、山下等五村现有村级公园的基础上,通过增色增香、补种体量大的乔木和珍贵树种、增配观赏树种等途径,全面提升村级公园的整体品位与档次,使群众感受到绿,享受到景。
6、创建六个区级森林村庄。积极推进集中居住区森林景观和道路景观的建设,加快村级中心公园建设,鼓励农民结合珍贵树种和名特优果树种植发展庭院绿色经济,形成乔木、灌木、花卉、藤本攀扶植物相结合的立体式绿化格局,努力使全乡各村创建成为区级以上森林村庄。
(二)目标任务
1、稳步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充分利用现有空余林地资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针对性地开展植绿补绿,组织实施植树节专项活动,进一步完善村庄、厂区及其周边的绿化,提高我乡的绿化覆盖率加强林木培养管理,全面实施森林病虫害综合防范,建立健全乡、村两级绿化养护队伍组织,确保新造林迅速成长,空余地迅速成绿,使我乡的森林资源进一步得到保护。
2、大力增加城乡景观绿化。重点做好交通要道可视范围林木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努力形成河成荫、路成片、点成景的绿化景观。加大全乡公共休闲绿地和片林建设,形成居民能接触到绿、享受到荫、观赏到景的方便,加快宜居生态休闲绿化设施建设,提高乡镇绿化景观水平。
3、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网络。(1)大力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2)全面提升森林公园的品位和档次,通过林相改造和迹地改造等多种方式,切实抓好五龙潭森林公园、中坡山森林公园和李岙桂花观光园的建设,力求在短期内达到省级森林公园和市级林业观光园的创建标准并通过验收。(3)努力做好水体、道路、农田等林网化文章,全面实施河道绿化工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水源涵养保护林网和森林生态走廊。高标准打造隧道出口至五龙潭景区两旁的桂花大道,提升乌头门公路及村级主要道路的绿化档次,抓好新建农村联网公路的绿化工程,使全乡道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形成遍及全乡的绿色通道网络。积极完善农田林网体系,不断提升农田林网化水平,确保农田林网控制率在90%以上。
4、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进一步健全义务植树活动组织机制,鼓励全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开展公共绿地及树木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建立共青林、婚育林等多类纪念林基地,使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建立森林生态科普基地,新建森林生态科普画廊,开展生态绿化科普活动,促进生态绿化知识的普及。完善古树名木登记建档制度,加强对古树木的保护管理。加强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森林城镇和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居民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
四、资金补助标准
1、各类道路林带、环村林带、村级公园、古树名木保护等建设项目按项目总投资的85%给予补助,其中公园建设列入补助的项目总投资控制在每亩5万元以内。项目总投资包括绿化工程费、规划设计费、工程监理费、项目审计费等,不含政策处理费用。
2、苗圃式林带每亩补助3000元。
3、成功创建区级森林村庄(含省、市绿化示范村)的以奖代补6万元,成功创建市级以上森林公园的补助20万元,创建市级以上林业观光园的补助10万元。
4、进村一般性道路两侧各种植一行树木的,单侧每公里补助1万元。
5、山地珍贵树种造林采用一年生苗木造林的,每亩补助1000元,采用二年生苗木造林的,每亩补助1200元,采用三年生以上苗木造林的,每亩补助1500元。生态公益林、迹地更新、岩质基干林造林,每亩种植苗木120株以上的,每亩补助500元;泥质基干林带造林按工程预算和招标标准给与补助。
6、森林经营中的幼林抚育,每亩补助80元。
五、职责分工
1、乡农办负责落实宁波市森林乡创建的规划、目标,并申请上报。通过“面上扩绿、线上成带、点上显景”,整体推进创建工作,组织开展绿地认养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并指导好市、区两级森林村庄的创建工作。
2、乡城建办负责落实乡建成区及主要道路的绿化和乡管区域的绿化养护。
3、社会事务办加强对市森林乡创建的宣传,并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居民对森林乡创建的知晓率。
4、乡工办负责落实厂区及周边绿化。
5、企事业单位、学校要积极参与绿化项目建设,创建园林式单位,营造“植绿、兴绿、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6、行政村以房前屋后绿化为重点,开展村内主要道路、河道和农田的绿化,进行村庄的小花园建设,并落实相应的绿化养护措施,全面推进村庄森林化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7、请各办按照职责分工(见附件1)作好具体细化方案,按时间要求落实。
六、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年1月20日至2月20日)
收集资料。完成市森林乡建设的相关资料收集工作。
成立组织。成立以乡长任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龙观乡创建“宁波市森林乡”工作领导小组。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年2月21日至9月30日)
宣传发动。召开全乡市森林乡创建动员大会,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在全乡范围内形成创建“宁波市森林乡”的良好氛围。
规划编制。结合全乡森林生态建设实际,完成龙观乡市森林乡创建规划编制。
建设实施。根据森林乡建设规划把建设任务分解到各村和有关单位,各建设单位齐抓共管、通力配合,确保完成森林乡创建的各项工程建设任务。
(三)第三阶段:迎验阶段(年10月1日至12月30日)
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及问题为了更好地体现财政资金政策与改革方向,我国各地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这些指标都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实际工作的影响,绩效评价方式都采用了主观性较强的方法和简单化的操作方式,各种指标设计主观性较强,简单而粗糙,甚至直接照搬上级下发的文件,实际可操作性较差,并且在设置指标权重时,随意性较大,仅凭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主观意识赋予指标权重,这样的做法往往不够科学,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可信度造成了不利影响。
2临朐县财政局构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和做法近两年,临朐县财政局扎实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与评价工作,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
一是建立绩效管理长效机制。根据财政部和省市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相继出台了《临朐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临朐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文件,从而保证了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是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也是保证财政支出预算科学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基本条件,按照科学、合理、规范、便于实施的原则,分门别类建立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绩效评价工作进展有序、成效显著。自2014年临朐县开展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工作以来,绩效评价项目6个,项目资金245亿元,主要包括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层农机推广、乡村连片治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等。
通过对项目绩效评价,促进了项目及时按计划目标完成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项目建设总体上标准质量好,管护措施比较完善,效益显著,档案管理规范,达到优秀等次,有效促进财政资金发挥改善民生的作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3我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原则
1公正公开原则
绩效评价要符合真实、客观、公平、公正的要求,评价指标要科学,基础数据要准确,评价方法要合理,评价结果要依法公开,接受监督。
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设置评价指标上不能过于片面,要兼顾指标考核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根据具体项目从与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预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细化、量化绩效指标,从而达到合理化配置资源,优化资金使用效果。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既要有定性方面,又要有定量方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认真揣摩并及时做好调整,以便准确地将整个项目更好地反映出来。定性指标反映项目的概况、资金来源性质、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定量指标反映投入产出比率、项目带来经济价值、资金使用效率等数据。两者要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样指标体系才能将绩效评价结论形成更好的意见。
4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建议 1总体设置思路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是财政预算绩效考核的重点,同时也是专项资金审计的重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在于用合理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来考核。定性是考核财政专项资金是否按照目标要求按期拨付,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法等。定量包含:专项资金的效益目标是否实现,支出是否最节约,是否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就业指标和资源是否更加合理运用等。
1精挑细选设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指标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从“事前”绩效评审,到“事中”绩效监控,再到“事后”绩效评价,都是以绩效指标为依据,因此,应该正确设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达到差异性与完整性的统一,要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资金流的角度来分析,对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精挑细选,才能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
本文建议引进平衡计分卡作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战略思路。
平衡计分卡将绩效考核内容分为:客户、财务、管理过程、学习成长四个部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内容,可以参考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建立相对应的大类指标。
例如,在客户部分,按照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客户”可以对应为农业专项资金使用中所服务的社会公众,客户满意度就是农业专项资金使用中预算绩效的社会满意度。客户福利就是农业专项资金使用中预算绩效的社会效益。但具体的项目预算绩效指标,要根据项目的内容和特点来制定相适宜的社会满意度和社会效益指标。
财务部分,可以对应为农业专项资金使用中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方面的考核指标,同企业财务指标一样是资源配置方面的指标,财务指标也可以增添农业专项资金使用中预算绩效上的成本指标、效益指标等。
管理过程部分,可以对应为农业专项资金使用中的内部协调与实现绩效目标,机关干部工作能力与执行力、廉洁程度等方面的指标内容,以提升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
学习与成长部分,可以对应为农业专项资金使用中组织和文化的基础,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培训程度、信息系统应用能力等,以提高农业专项资金使用中预算绩效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所以本文根据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基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以农业类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为例,设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类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指标产业类农业类农业收成、环境保护、疫情整治、农机应用水平等具体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指标基础设施类农业类投资超预算率、运行状况、后续维护、受益群体满意度等具体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指标民生类农业直接性补贴实现政策目标、受益群体满意度等具体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指标农业机制性补贴区域覆盖率、人口覆盖率、受益群体满意度等具体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指标财务指标
(财务类)农业项目预算完成情况预算收入完成情况、预算支出完成情况等各个功能性预算完成情况、项目预算完成情况等农业项目财务风险指标资产负债率、地方债务比率等具体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债务比率等农业项目工作效率指标人员经费比、人均经费具体单位的人员经费比、人均经费等农业专项业务的管理能力(管理过程类)违法违规案件数量、缺勤率、具体事务办公时间、办公效率、内控建设指标等具体单位的管理能力指标农业专项业务的行政运行能力(学习与成长类)农业项目培训时间、农业项目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机关干部考核水平、农业项业务考试分值等指标具体单位的行政运行能力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