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准医疗行业分析

精准医疗行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准医疗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准医疗行业分析

精准医疗行业分析范文第1篇

据了解,第七届中国行业信息化项目评选活动――暨2015中国行业信息化发展高峰论坛,旨在为帮助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创新应用。本次评选活动,汇集了全国领先移动互联网企业,创新技术与产品层出不穷,是未来“传统行业+移动互联网”创新的风向标,也是我国信息技术面向国际市场展示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贴心医生”是由中康尚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医患熟识信任为基础的健康服务管理软件。在对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度解读下,“贴心医生”团队深入研究我国医疗行业的诸多痛点,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医生和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匹配,并将院外沟通环节进行优化。移动互联网的介入将沉重的医疗各环节进行简化,不仅帮助医生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提高了患者的就医舒适度和就医安全性。

在谈到产品定位及创立初心时,“贴心医生”创始人闫志明表示:“我们的医疗真的太重了,患者看病很难,医生工作很苦;我们要做的实际上就是让患者看病不那么难,让咱们已经很忙的医生能够减轻工作压力,更能得到合理合法的收入。要做到这一点,核心要做的是要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据悉,“贴心医生”由手机APP客户端和大数据管理服务系统组成的。产品定位为移动医疗时代医生的随诊随访工具,成为专属医生的“经纪人”。“放心医生”通过三种方式为医患进行服务:

第一、院外高效管理。通过“贴心医生”的平台,医生不仅能随时对患者进行管理,患者也可以随时与医生进行互动,让医患沟通更多一重,纠纷便少一分;同时,医生还可以对相似病症的患者进行批量化管理,这样也节省了医生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对患者进行高效的管理之后,患者对医生的认同在增强,医生的品牌也在逐渐建立。

第二、精准就医。通过“贴心医生”的平台,分处不同区域的医生可建立基于医学和患者的“强链接”,通过医生间的联系为患者提供基于医学知识下的精准就医服务,即患者的初诊医生为患者推荐更适合的主治医师,转诊、加号等院外环节由“贴心医生”来完成,为患者进行精准就医服务。

第三、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医患“撮合”。对于初诊患者的就医诉求,"贴心医生"通过对患者病情的数据分析和匹配,为患者推荐能看、也愿意为患者看病的专家,这是大数据精准分析在医疗行业的实现。

这三种创新将传统复杂的医疗行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整合和优化,还能借此加深拓宽医医间和医患间的关系。目前每月通过“贴心医生”进行精确就医的患者已超过3000例,让数万名患者得到医生专业的院外健康管理。大部分患者在就医决策上得到了专业医生的指导,降低了就医上的决策成本。

精准医疗行业分析范文第2篇

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与医疗实践已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推出“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提议在2016财年中向该计划投入2.15亿美元,以推动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其希望通过此项计划,引领一个新的医学时代。

当今,临床上用药几乎都是“一刀切”,由于个体差异,用同样的药,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则无效,而“精准医学”将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病情的复杂成因,从而更准确地找出最有效的用药方案,这对于病人,对于国家都是有益的。因此,“精准医学”应当引起全球的关注,“精准医学”就是寻找病人的患病机制,实现个性化诊疗,“精准医学”将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需要“精准医学” 我国每年由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约有250万例,药物所致死亡约有20万例,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高达31868.95亿元,医保基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超过30%,其中医保支付药费超过5000亿元,因常规药品治疗的有效率不高,估计约有1000亿元药费是被浪费了。我国人口众多,国家还不富裕,尽早实现个性化治疗,可节约大量经费,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精准医学”在我国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学意义。

“精准医学”正遂步具备条件 随着分子生物医学的发展,通过大量人群的基因组、代谢组等组学数据(包括转录组、表观组、蛋白质组等数据),分析疾病表型特征,在了解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的基础上发现诊疗的靶点,实现个性化精准诊疗,这在当今是越来越具备条件了。美国在2011年就发表了“迈向精准医疗”的报告,按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重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症用药”,把按基因匹配癌症疗法变得像输血匹配血型那样标准化,既简单又有效。我们需要精准医疗,它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医疗模式,它是一场医学革命。

未来的发展 我国科学家也早已重视“精准医学”,中科院于军在2013年发表了从基因组到精准医学的文章,我国已成立了基因组与精准医学检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建立了中国精准医学数据库,制订了我国精准医学或疾病诊疗标准、疾病预防和阻断标准,以提高医疗的均等性、可及性和先进性,从而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医疗费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今后,我国研制新药,也要在说明书上标明人体的基因差异与药品疗效或不良反应的关系,根据基因信息治疗,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开展精准医疗,提高疗效,也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率。目前,该计划从肿瘤入手,开展了相关研究,寻找肿瘤防治新途径,以后肯定会拓展到其他疾病。美国已组织了阵容豪华的研究团队,有着巨额的研究经费支持,“精准医学”在未来若干年将成为重点研究领域,我国医学界也会急起直追,为人类防治疾病做出自己的贡献。

精准医疗行业分析范文第3篇

近日,英特尔公司联合经济学人智库(EIU)针对中国350家公司进行了一项调查,并了名为《弥合新技术范式的差距》的调查报告。这份主要针对金融、零售和医疗等行业客户的调查报告试图揭示中国企业在业务的创新和发展中如何看待和利用新技术。在技术创新、数据融合驱动企业业务发展的今天,这一调查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对于在产品和服务中使用新技术有着清晰的愿景和战略。对于新技术的吸收,很多企业是通过与技术公司的合作来推动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云计算、大数据和远程连接等技术直接融入企业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中。这有利于企业快速进入新市场,为企业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奠定基础。”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表示。

投资新技术的最佳时期

这次调查主要面向的是一些中型和小型的企业客户。虽然大多数的受访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倾注了极大热情,但是调查显示,对于新技术的投资热情并不都来自企业的内部需求,很多是迫于外部大环境的压力,以及效仿竞争对手的做法。“调查显示,77%的企业认为,在未来3年内,新技术将在其产品和服务中发挥巨大作用。而不行动的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表示。

调查报告中重点介绍了机器人、5G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以及VR/AR等五大技术在企业中的使用情况。其中,75%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使用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金融、汽车制造等行业在采用新技术方面走到了前面,机器人在制造和物流业应用较多,VR/AR技术在建筑行业应用广泛,而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传统行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比如传统金融行业受到了金融科技(Fintech)的刺激,许多新开户都是通过在线平台或手机完成的。另外在医疗行业,医疗机构希望采用新的技术持续改善就医体验。接受调查的85%的企业认为,如果不投资新技术,未来企业的发展将落后。

在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规避风险、合规性、政府监管。企业当前重点关注的是开拓新的业务模式和新市场,所以迫切需要将新技术整合到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中。“传统企业客户应该开发更多的内部平台,同时要了解政策环境,并与技术公司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表示,“未来10年都是在中国投资新技术的最佳时期。”

“数据驱动创新增长。”英特尔行业解决方案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梁雅莉表示,“未来10年,企业要关注的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从数据中挖掘出更大的商业价值,这样才能实现业务的创新,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数据的融合发展正在重构行业。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一现象,过去一年中,中国的方便面市场出现萎缩,造成此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卖行业的兴起。另 一个例子,现在大部分的医疗数据,包括临床数据和计费数据都存在医院之内。随着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未来医疗数据可能会向医院之外延伸,并与基因数据、社交数据等融合。新零售的兴起也是由数据驱动的。在2000年之前,零售业的数据主要来自POS机。2000年之后到现在,零售行业进入大数据2.0时代,人们可以在某些领域进行大数据分析、客户画像等。从现在开始,我们步入了零售行I大数据3.0时代,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洞察零售行业的每个环节和流程,实现精准营销。

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迎接数据融合带来的挑战,英特尔提出要不断完善各层面的技术,从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网络到存储、5G、FPGA,再到产生海量数据的设备,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充当企业业务转型的基石。

梁雅莉特别谈到了英特尔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从去年开始,英特尔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收购,在底层基础架构层面、工具层和应用层都有涉猎,目的就是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为客户的应用提供全面支撑。

“数据驱动”永远在路上

1995年,人类历时13年、耗资30亿美元终于完成了全球首个DNA基因测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加速融合,英特尔希望到2020年,人们只要花费24小时、1000美元就能完成基因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读。

IT将颠覆医疗行业?美国心脏病学家、基因组学家埃里克・托普所著的《颠覆医疗》被很多研究IT和行业应用相结合的人视为“圣经”。《颠覆医疗》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云计算、无线传感器、超级计算机、基因测序等新技术不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而且对于医疗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破坏,将颠覆医疗行业。

对于“颠覆”二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原副主任王才有认为,所谓颠覆医疗,其实是医疗智慧化的过程,是IT与医疗行业应用深入结合的过程,对医疗行业的发展将起到不断优化和改进的作用。在医疗领域,一切都在向智慧化演进,比如精准医学、医药研究、医疗物联网、医疗机器人、智能物件等。

“可穿戴式设备、VR/AR等新技术确实在医疗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王才有表示,“不过计算机并不是要颠覆医疗,而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计算机与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员将共同为患者提供服务。得益于IT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临床决策支持、知识服务、机器识别等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医疗体验。”人类与机器是合作伙伴关系,在技术的辅助下,虚拟就诊、家庭看护、医疗协同等让医疗变得更加简单。

以前,在医疗行业中,专业的医护人员、专业的医疗设备等才是必备的资源,现在还要加上一条,数据也是医疗行业重要的资源。数据的融合和分析将有力地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实现精准医疗,提升诊断的成功率,降低医疗的成本等。在医疗行业,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模式的创新,另外还要加强标准的制定、政策的研究,以及应用咨询(解决个性化应用问题)。只有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的资源,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作为跨国企业,英特尔长期在医疗行业进行投入,不断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引入中国市场。英特尔将在战略发展方向、技术框架的设计等方面与中国医疗行业的合作伙伴、客户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医疗行业的数据驱动与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数据驱动商业变革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万达集团就是一个地产界的“大鳄”。其实,成立于1988年的万达集团现在已是旗下拥有商业地产、文化集团、网络科技集团、金融集团四大产业集团的庞大的商业帝国。其中,网络科技集团致力于打造独特的“实体+互联网”的新模式,为客户提供包括实体场景数字化、供应链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全渠道征信服务、云计算服务等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服务。

人们常说,船大难掉头。而万达集团这个庞然大物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灵活性、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确实值得同行借鉴。万达集团希望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先进的技术能力,打造世界级的商业企业。如今,万达集团在成都拥有按业界最高标准T4标准建设的数据中心。2017年3月还与IBM达成战略合作,基于IBM最新一代的云计算技术,将在中国推出全栈式的云服务。另外,万达集团还以万达广场为节点,计划打造覆盖全国的光纤网络,并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利用创新技术为自身业务服务的同时,万达集团还将知识产权输出给合作伙伴、其他商业中心,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万达网络科技集团总裁助理兼大稻葜行淖芫理、首席架构师蔡栋表示,万达集团正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打造数字化实体商业共享平台。这一商业共享平台是万达集团在数据驱动业务发展方面的创新之举,它将大数据与区块链有机融合,可以提供大数据预测、征信、网络金融、智能合约、数字化零售等诸多功能和服务。基于这一平台,万达集团和一些商业伙伴陆续在上海、西安、柳州等地开设了数字化实体店,未来还要发展到数百家。采用商业共享平台的这些实体店,在POS机中应用了区块链技术,摄像头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同时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爆款产品的预测、精准推荐、物流优化、竞拍等。

精准医疗行业分析范文第4篇

医药是一个牛股辈出的行业,从来买的都是成长而不是便宜,只不过各个时期的明星成长股背后的产业趋势和逻辑不同。

展望2016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随着药审政策趋严以及医院药占比的不断下降,2016年将是医药板块继续分化、估值体系重构、产业逻辑深刻变化的一年。

我们认为,应当选择受益于行业政策和改革大趋势的泛医疗服务、创新以及国企改制相关领域的标的。

体系改革,服务收益。

受益于改革和行业趋势,泛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医院、医养结合、分级诊疗、辅助生殖、处方药外流将有较大投资机会,具体如下:

1)民营医院。这是一个政策持续不断利好、有稳定现金流、成长性优秀的板块,建议选择可复制且有核心品牌资源的医院公司,如爱尔眼科(300015.SZ)、通策医疗(600763.SH)、信邦制药(002390.SZ)。

2)医养结合。医养结合将是未来资本市场的投资主线之一,其中康复医院由于可复制性和单床产出较高,现阶段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居家和高端养老将受益于长期护理险制度的建立,未来存在较大投资机会。建议关注南京新百(600682.SH)、湖南发展(000722.SZ)、澳洋科技(002172.SZ)等。

3)分级诊疗。未来两到三年将是分级诊疗政策密集出台期。我们认为,致力于社区医疗标准化的民营企业、体外诊断、基层医院、远程医疗等子领域将显著受益。建议关注信邦制药(002390.SZ)、达安基因(002030.SZ)等。

4)辅助生殖。二胎政策的放开为辅助生殖市场打开成长空间,准入门槛较高使得行业供不应求。牌照、技术、品牌是该行业三大关键因素。2016年预计行业会不断有上市公司涉足辅助生殖领域。

5)处方药外流。处方药外流将带来四大趋势:一是大中型医院的药品销售逐年放缓;二是零售药店承接医院的处方外流;三是社区承担的药品越来越多;四是医院DTP和DTC的药房高速发展。若网售处方药放开,则零售药店等子行业将显著受益,建议关注老百姓(603883.SH)、益丰药房(603939.SH)、一心堂(002727.SZ)、国药一致(000028.SZ)等。

药怎么办?唯有创新才有机会。我们重点提出精准医疗、创新药、制剂出口三大投资方向。

1)精准医疗:这会是2016年医药股中间非常重大的投资主线,从细胞治疗、干细胞到基因测序、基因编辑,资本对于创新的支持也越来越强。大量公司投身其中,野蛮生长时代过去之后,一批真正有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成为明日之星。建议关注龙头公司,如中源协和(600645.SH)、安科生物(300009.SZ)等。

2)创新药:2015年行业出现的重大变化是药审制度的改革。从MAH、化药注册分类制度改革方案到新的优先审评试点方案的推出,国内创新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我们认为,创新药领域将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并将真正成为中国药企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建议关注恒瑞医药(600276.SH)、泰格医药(300347.SZ)、长春高新(000661.SZ)等。

3)制剂出口:随着招标价降压力增加、仿制药审批要求提高,产业界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迅速提升。我们预判,2015年就是中国药企国际化的元年。华海、恒瑞、人福等企业的制剂出口业务已实现重大突破,海正、京新、华东等一批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技术输出方面,恒瑞和信达生物分别签署了巨额的对外授权协议。建议关注华海药业(600521.SH)、人福医药(600079.SH)等。

精准医疗行业分析范文第5篇

基因测序是医疗诊断与治疗的革新技术,也是精准医疗的入口。从百亿空间的生育生殖检测,到千亿市场的肿瘤个体化治疗,再到万亿级的基因体检咨询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2016年被认为是国内基因产业元年。受信息技术推动,基因遗传数据的解读与利用迸发出新活力,引发医药与IT巨头跨界联手布局,抢占先机。各方资本也开始跑步进入这片市场蓝海,国内出现基因产业的创业浪潮。经过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持续发酵,基因产业终于站上了“风口”。

基因产业的诞生

基因产业不等于基因检测,但是却由基因检测开端。目前,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信息产业的摩尔定律,现在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经降到1000美元以下,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下降。围绕基因新技术的创新,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企业和资本,一个新兴产业已经诞生。

近年来,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已将基因组科学作为生物产业重点领域。2014年,韩国政府启动耗资5.4亿美元的后基因组计划,推动新型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2015年,美国政府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2016年将投入2.15亿美元支持基因技术的创新。

基因产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测序技术的突破和大数据工具的运用。一方面,基因测序成本降低,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美国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个人基因测序产品售价,从2006年的999美金降低至如今的99美金。目前公司估值已达11亿美元。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工具加强了基因信息的解读能力。如果将基因数据比喻为人类的密码,那么获得密码远远不够,只有破解密码,基因数据才体现价值。正因为如此,IT(信息技术)与BT(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许多IT公司都在涉足基因信息的云存储与智能解读。

谷歌2015年开启了基因组的云存储服务,将单人基因组数据从100GB压缩至1GB,费用从25美元降至25美分。亚马逊投身基因信息分析的云存储平台建设,英特尔致力云技术以及相关芯片技术开发。IBM、微软也在开发基因数据分析利用云平台。

基因产业将是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它的产业链包括测序仪器生产、测序服务提供、数据分析处理、衍生行业等。在产业链上游,基因测序仪基本被Illumina与Life Tech垄断,而华大基因通过收购CG介入,已具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能力。产业链中游是基因检测服务,目前NIPT技术已非常成熟,而PGS、肿瘤及遗传病筛查的科研项目不断创新前进,产业成熟度也在提升。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一个个千亿级别的基因检测服务产品。产业链下游,号称“上帝之手”的基因编辑治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美国企业Editas,Crispr Therapeutics拟在纳斯达克上市;而基因大数据领域将随着整个产业的不断扩张和普及指数级高速发展。

我国产业受政策环境影响巨大,基因行业在监管趋严的同时,政府鼓励性态度逐渐明确。2014年之前,中国基因产业基本处于放任发展状态。2014年2月开始,国家叫停基因检测项目,由此基因产业真正纳入监管视线。2015年进入部分放行期。现在基因测序行业正处于政策鼓励发展期,政策的明朗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应用热点创业潮

基因技术目前已经在多个领域应用,其中生育、肿瘤等应用热点迎来了创业热潮。首先,用于产前胎儿罕见病筛查。我国出生缺陷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占全世界出生缺陷儿童的1/5,而产前胎儿疾病筛查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国至少有20万孕妇接受产前基因检测。目前,相关基因检测已贯穿婚前、孕前、产前、新生儿等整个生育过程。

其次,用于肿瘤精准治疗。肿瘤的发病与基因突变有关。随着技术的进步,肿瘤基因检测已从需要手术的组织活检升级为血液检测的液体活检,对病患的创伤大大减少,精确度也大大提高。目前,我国已批准多家肿瘤诊断高通量基因测序试点单位。

第三,用于复杂疾病治疗。科学研究已表明,自闭症、心律失常、骨髓增殖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老年痴呆、肝病及罕见病等多种疾病都与遗传因素相关,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引用基因检测作为疾病治疗、药品研发的参考。

目前,企业和资本已经纷纷布局基因产业。深圳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其服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一大批创业公司也在寻求机遇。碳云科技、基因猫、吉因加、观世健康科技、23魔方等公司纷纷出现,覆盖基因产业的不同环节。如吉因加致力于在肿瘤的防治中引入基因技术,观世主攻面向大众的基因检测精准医疗服务。

中国企业也在IT与BT技术的融合浪潮中寻找机遇。英特尔、华大基因、阿里云于2015年合作建立了亚太地区首个定位精准医疗应用云平台。华大基因将在此基础上构建基因组学的数据中心和分析平台。碳云智能科技公司则试图打造专业的健康数据收集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分析并应用生命大数据。

虽然近年来基因行业风起云涌,但总的来看,国内“南华大,北利普康”的格局暂未改变,业内大佬的地位暂时无人能撼动。尽管如此,风口上的玩家已经陆续入局,基因产业也开始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

技术研发与政策创新

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基因产业发展面临着技术研发与政策监管的双重挑战。虽然中国在基因组测序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相关的测序仪器制造、临床、医药研发等领域,仍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

从产业来看,基因检测是一个以技术论英雄的行业,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未来,全面突破技术壁垒之后,行业面临的必然是一波大的洗牌,许多企业将飞速前进,而另一批则会很快消亡。

除了技术挑战,我国基因产业发展也面临认知以及医疗体制方面的障碍。首先,社会认知程度不高。基因测序仍是小众选择,许多患者、医生、政策部门并不了解基因测序知识。其次,与临床脱节,甚至冲突。对大部分医院而言,基因检测仍是游离于医院体系之外的患者自主选择。

在肿瘤治疗领域,靶向药是针对基因靶点的用药,严格来说病人用药之前需参考基因测序结果再判断用药。但由于基因测序仍不普及,许多医院不能给患者提供全面、深入的基因检测和解读,有的医生甚至盲目排斥基因检测,以至于有助于精准用药的基因检测在临床中不能得到推广。

另外,监管体制滞后。肿瘤基因测序需要测量多个基因点位,但现有的监管办法是逐一批准可测点位,客观上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实际探索。业内有这样一个比喻:理想的模式是监管“餐馆”而非对每一道“菜”进行检测。

从政策创新角度来看,需要在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等方面支持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而全面建立应对国际竞争的真正实力。在医疗体制方面,应尽快将基因测序无缝连接到医疗体系中去,与病历、医保结合,逐步地改变医生和病人的诊治参与方式。可以从试点单位进行局部探索,也可以借鉴美国多元监管模式支持新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