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行业的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企业; 小企业会计准则; 执行动力
2013年1月《小企业会计准则》面向全国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正式实施,准则制定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参考《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本理念,进一步简化小企业的会计处理,使新准则在执行中更易于理解和操作。此外,2005年以来《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效果不佳也是简化处理目标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专家学者经过调研表明,除了浙江、山东、江苏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力度较大、实施效果较好以外,全国总体实施的比率仅有50%左右,相当数量的小企业仍然采用各自行业的会计制度。这种局面的产生一方面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自身存在问题所致,一方面更是小企业在制度执行中的动力严重不足造成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充分汲取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执行操作中的诸多教训,尤其在简化处理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的改变,如减少了会计职业判断事项,增强了与企业所得税法的一致性等(见表1)。同时,为促进《小企业会计准则》顺利实施,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了《关于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意见重点提到各地一定要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创造氛围,优化准则的执行环境。笔者认为,政府政策措施的落实与到位,关键看小企业执行准则的动力何在、当前动力状况怎么样、如何增强执行动力,否则我们仍然会走《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老路,使《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动力因素结构
执行动力是指执行主体即小企业执行新准则所受到的自身及外在的激励与压力,在一系列激励与约束条件下企业自身执行准则的要求和欲望。《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动力不仅决定着准则能否顺利实施,还决定着能否收到良好的实施效果。德国社会学家勒温提出,任何企业行为的发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和主体因素相互影响与作用的结果,他用公式B=f(P,E)表示了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其中B为行为,P代表主体变量,E为环境变量,公式表明企业行为的发生是一个由环境变量和主体变量形成的双函数关系,其中环境变量是外生变量,而主体变量是内生变量。同样,作为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同样受到外在环境和内在动力的双重作用,我们可以把外部环境对企业行为的推动称为外源动力,受政府监管、社会中介服务等因素的影响,内在动力产生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受企业内部人员素质、业务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外源动力因素必须通过唤起、诱导或转化为内在动力因素才能发挥其效能,而内在动力因素也只有与外源动力产生积极有效的响应,才能推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高效实施,避免重蹈《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效果差的覆辙。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动力因素分析
(一)外源动力因素分析
1.政策制度
目前小企业面临的政策制度环境总体向好,尤其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努力支持小企业的发展,近几年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针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财政部联合《关于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要求提高认识,精心部署,切实做好《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配套工作。但是我国当前的会计政策体系处在并行交叉的阶段,具体表现在:小企业根据自身规模发展和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可选择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或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小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如遇到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非日常业务,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理。此外,以往还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要转换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需要一个过程。会计政策制度的交叉并行,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初期会使得小企业备感压力甚至无所适从。
2.政府监管
小企业因为数量大、规模小、对地方政府单位贡献小等原因,所面临的政府监管比较松散和薄弱,比如,工商部门针对小型企业的年检,检查的重点主要是新成立小企业是否存在抽逃资金等问题;在税收征管中,税务部门一般不管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和会计核算是否健全,对小企业一律采用核定征收或定额征税办法,这实际纵容了小企业的不规范财会行为,不利于小企业提高自身内部管理水平。此外,基层会计主管部门对小企业的日常会计监督检查、培训指导,包括从业资格及职称评审等工作还比较薄弱。这些大大影响了《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
3.利益相关者
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者、金融机构及业务往来中的债权债务人等,这些利益相关方实际上也是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或者关注者。但是,不同于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需要被政府要求强制性披露会计信息和接受注册会计师的财表审计,政府对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和披露方面的要求较低。当然,《小企业会计准则》中适用主体的界定,也表明了准则适用范围内的小企业不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即没有责任和义务向社会公众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告其财务活动相关情况。这些情况会大大降低小企业按照最新会计制度开展财务工作的动力,进而在投融资方面形成恶性循环。
4.社会服务
良好会计社会服务环境的形成有赖于会计社会服务机构的规范发展,这里说的会计服务机构主要指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机构,包括记账和税务机构等。根据调查,目前30%左右的小企业,基于自身业务简单和节约人力成本的考虑,没有设置自己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人员,其会计核算及纳税任务完全依靠中介机构完成,因此,会计服务机构的人员素质、业务规范和内部管理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小企业的执行效率与效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会计服务机构都是盈利性组织,其行为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所以,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很多会计服务机构存在着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财经纪律与法律法规,帮助小企业造假、掺假、规避政府管理和偷逃漏税等行为。
(二)内在动力因素分析
首先,由于大多数小企业在性质上属于私营企业,这些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并没有分离,私营企业主的态度、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制度的执行和效果。很多小企业主重视生产和销售活动,轻会计核算,重视营销队伍建设,轻财会人员培训,认为会计是税务机关征税的依据,自己知道经营成本就行,惧怕“露富”心态也较为严重。同时《小企业会计制度》到《小企业会计准则》或者《企业会计准则》的转换,意味着人力、财力和物力成本的上升,企业短期内会有利益损失,再加上顾虑内部人员的行为惯性等因素,私营企业主采用新准则的动力会大大降低。其次,小企业会计基础薄弱,不按要求建账,对内对外两套账,虚增发票应付报税等不规范行为较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使得会计制度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失严重,受业务规模限制,小企业中会计人员数量较少,据调查有65%的小企业只配备了1~2名财会人员,而且这些人员大多是企业主的直系亲属,内控意识淡薄,集出纳、记账、审核等不相容会计岗位于一身,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质量低下。此外,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盈利能力差,导致很多企业的寿命短,存活率低,基于这种不确定预期,小企业采用新准则的动力不足,积极性差。
三、几点建议
(一)做好新旧制度的过渡安排
任何管理制度的改变或转换,都会在一段时间里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大管理和人员成本,如果制度得不到尽快转换,新制度的“滞后效应”还会非常突出,大大降低企业的执行动力和准则执行效果。为加快制度转换,小企业首先要给自己做好清晰定位,依据自身发展规模、会计核算健全程度以及财务管理水平,按照《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标准,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界定好自身所适用的会计制度(即选择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还是《企业会计准则》更加有利);其次,政府和社会机构一定要高度重视做好对小企业主的培训工作,只有取得企业主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了解和认同,才能带动企业其他人员积极学习准则或接受培训辅导,推动企业会计制度尽快得以转换;最后,地方政府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制度过渡期执行办法或方案,明确执行要求和程序,避免小企业出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情形。
(二)加强对机构的监管
会计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计机构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际,政府一定要加大对他们的监管力度,严格机构与人员的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建立健全会计机构运行、操作规范制度,尤其是对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实行一票否决制,督促增强机构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政府监管部门要明确规定机构对所服务对象有辅导、培训新准则的义务,如果小企业对新准则执行不力,要追究相应机构的连带责任。同时,为调动这些机构推行新准则的积极性,对这些机构在推行准则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财政部门要考虑制定政策给予相应的补偿。
(三)促进外源动力到内在动力的有效转化
《小企业会计制度》在执行初期,政府部门及社会机构出台了相应的监管和督导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终差强人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外源动力没有有效转化为小企业执行制度的内在动力,小企业主观上对会计制度的改革不重视,甚至反感、逃避外部监管,制度执行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当前《小企业会计准则》刚刚实施,地方政府一定要结合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及时有效地将外源动力转化为小企业执行准则的内动力。比如,各地银监局要求金融机构对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较好的小企业,提高其信用评级,优先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小企业健全会计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长期看也可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税务机关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可将核定征收方式及时调整为查账征收方式,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小型微利企业减免税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卢新国.《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及对策[J].会计研究,2009(12):47-54.
[2]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S].2011.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124-2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房地产行业的财务会计核算问题也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由于房地产行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其会计核算程序以及方法与普通行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尽管近年来,财政部和证监会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推行了一系列的会计制度改革,但是从在房地产行业实施的状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2006年11月财政部的一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通报了39家房地产行业存在会计失真问题。面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和税收流失极其严重的事实,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会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研究如何提高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房地产行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导致了其特定的信息质量问题。总结如下:
(一)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实质上就是会计信息加工和生成的技术性规范。然而,这些技术性规范是由会计人员来实施的,因此,会计人员对制度和准则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也即会计人员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的能力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但现实中,由于房地产企业普遍只重视策划人员、工程人员等和项目直接关联的员工素质,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并不重视,致使会计人员的素质差强人意。这些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即便遵守了会计法规,但由于受到自身素质的影响或其他原因,也可能使计量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实务中销售收入的确认随意性较大
在房地产企业中,项目建设期内的成本费用往往远大于当期确认的收入,一般开发项目峻工并售出后,大量预收款项或应收款项确认为收入。由于开发产品价值较高,往往采用预售和分期付款销售的办法,从而造成收款期与房屋交付期不一致。《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以四个原则作为收入确认标准,而在会计实务中,不同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收入实现的确认可能有多种方法:有的在签订预售合同后并收取预收房款确认收入,有的在签订预售合同后以合同金额确认收入,有的在收讫房款并办妥产权过户手续时确认收入。不同的收入确认方法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可能会误导信息使用者。
(三)企业各期的业绩信息可比性较差
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土地开发至确认收入通常会跨越两个以上年度,在项目筹建期大量资金投入开发过程,大量管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由于部分项目尚未完工,其预售款项也无法确认为收入。所以,会计理论中的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在房地产业的体现并不明确,每年的损益表因项目在不同状态下而使利润波动相当大。例如某年A房地产企业的大部分项目在建设期内,该年度的业绩就只会反映费用的投入,因此该年的财务报表就不能适当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亦不能与其他同类企业比较,失去了可比性。所以,用一般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如净利润等并不能正确、客观地反映房地产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四)风险披露不足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面临多种风险,包括土地风险、政策风险、工程质量风险等。这种行业高风险性,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必须更充分地揭示有关风险事项。虽然2001年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1号―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公司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对房地产企业的风险披露做出了特别要求,但从近几年来看,执行情况并不太理想。
(五)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体系不规范,会计法规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财务会计体系仍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商品房所有权风险与债务是否转移的问题上,许多房地产企业自身判断的结果与正规会计机构的判断不符;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法规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针对新兴行业的会计核算规定不明确,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从而导致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六)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不完善
当前有很多房地产企业缺乏健全的会计内部核算制度,使得现金流量统计不够科学。依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主体是企业自身,然而,现实中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其他行业企业的现金流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现金金流量方面来说,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筹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投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以企业作为基本单位的,而在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则是以开发项目作为基本单位的,由于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期限较长,其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的流出具有更大的异步性。
二、提高房地产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房地产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日益复杂及多样化的交易和事项,确认和计量对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他们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所以,房地产企业应认真贯彻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组织本企业会计人员继续学习教育,支持会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和职称资格考试,提高其专业素质,做到与时俱进。
(二)完善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规范体系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构成上还较缺乏完整和系统性,其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一些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术界和政府财政部门已开始考虑和探讨建立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对其进行完善。但是,目前房地产行业会计的一些特殊事项还没有相关具体准则或会计制度加以规范,例如,目前学术界对《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的四个收入确认原则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具体运用问题上,就还存在争议,使得该行业的会计核算不规范,极大地影响了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所以现在急需完善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规范体系。
(三)完善配套工程的会计核算准则指引
我国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制度》中曾经对相关的配套设施费用的预提以及会计处理方面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现行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对配套设施成本核算当面的指引不足,这使得不同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采取不一致的财务成本核算手办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信息的质量与可比性。因此,我国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机关必须完善相应配套的会计核算准则做指引,以此来规范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信息管理。
(四)扩大信息披露内容
针对房地产行业风险披露不足的问题,房地产企业除了必须按现行有关规定披露信息外,还应增加企业的预售情况及政策信息、土地储备量及成本构成信息、分项目的现金流量信息、质量保证金及风险等披露信息。增加披露信息一方面可促使房地产企业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提高风险的透明度,为房地产商品的质量提供保证;另一方面可使投资者在财务报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更准确、全面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做出评价,额外提供具有可比性的资料,也是治理信息失真的重要举措。
(五)完善房地产企业内部会计核算
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已明确规定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是会计信息监管体系的基础。但目前许多房地产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财务会计规范,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对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尚未足够的重视。因而房地产企业在执行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时,还应根据其管理要求和经营特点制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以使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张志达.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探讨[D].兰州商学院,2009.
[2]丁晓琳.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章,2013(3).
[3]王晖.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1(40).
良好的个性心理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判断、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要素剖析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个性心理,是防范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产生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个性心理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会计职业道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心理学角度来剖析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心理因素和影响因素,对于规范会计职业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个性心理进行详细剖析,以此防范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产生。
一、个性心理的内涵及对个体道德行为的意义
个性心理属于心理学的重要范畴。在心理学上,个性指的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前者是个体行为的潜在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这些心理因素能够很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后者是个体特色风貌的稳定表现,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即人的性情或脾气。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稳定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有人大公无私,有人自私自利;有人勤劳朴实,有人懒惰奢侈;有人自尊自强,有人自暴自弃等等,这些都是人的性格特征。当某些特征稳定地而不是偶然地表现在某人身上时,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这种性格特征。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要能够顺利、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主要的心理前提是要具备某些能力,能力是人完成任何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良好的个性心理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判断、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良好的个性心理能够帮助个体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有着良好的个性心理的人,一般有着稳定的性情和稳定的心理,遇到一定的道德情境,可以不慌不乱,作出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判断。其次良好的个性心理能够坚定道德主体的道德意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能坚守道德底线,往往是受周边环境的影响,道德意志发生动摇。有着良好个性心理的人能够坚定自身的意志,朝着信仰的方向努力和前进。第三,良好的个性心理能够帮助道德主体作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稳定的心理、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兴趣都是促进个体完成某种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们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能够很好地帮助个体作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个性心理剖析
如上所述,个性心理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要素,那么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个性心理也将从个性心理的内部要素进行剖析。
1、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需要、动机分析
个体的需要是动机的主要来源,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需要和动机共同构成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部分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要是兴趣和动机的偏差影响了自身的道德行为。比如,有些会计员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遇到问题完全看领导脸色行事,不顾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或者明哲保身,忽视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有些会计员虽然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一部分人出现心理失衡,由此产生不良的动机和行为。经常有新闻报道,一些会计员利用手中掌握的经济信息获取不义之财,通过贪污或挪用公款、编造虚假会计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方式获取不义之财。这些案例的发生与会计员的心理失衡密切先关。
2、会计道德缺失主体的性格分析
性格是后天所形成的,比如腼腆的性格,暴躁的性格,果断的性格和优柔寡断的性格等。心理学表明,性格对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员由于经常与账目、数字打交道,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因此细心、谨慎是工作中必需的性格。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他们在细心、谨慎工作的同时,也生发了敏感、多疑、感情细腻脆弱、情绪极易受暗示等职业特色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的后果是使某些会计员不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不能自控,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导致职业道德行为失范。
3、会计道德缺失主体的气质分析
气质是指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语言、感知及思维的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的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等)和指向性(如内向性、外向性)。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个人的气质形态,它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性化的色彩,属于人的性格特征之一。气质类型通常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有专家经过试验发现,会计从业人员大部分为黏液抑郁质。理由是,会计员每天与数字、信息打交道,其他情绪体验较少,不能在愉快的人际关系中调节情感,导致抑郁、内向。抑郁、内向气质的人员容易引发职业道德失范。
4、会计道德缺失主体的能力分析
在会计员的个性心理因素中,能力是影响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会计员的工作能力高,则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分析财会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提高工作效率;会计员的工作能力低,则会在工作中缺乏其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应变能力,不能很好地达到工作目的。比如,有些会计员缺乏一定的分析财会信息的能力,出现财会信息失真现象,还有的会计员由于基本的职业能力缺乏(如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了解等),出现账簿混乱、账账不符、报表挤数等记账不符合规范现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王静.会计职业道德探究[D].经济贸易大学,2012
[3]高路路.会计职业道德[D].山西财经大学,2012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重要影响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将其有效地落实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够有效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促使财务资金的使用率有效提升,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经济体系中重要部门,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现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必须要更有效的落实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获得更好发展。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重要影响分析
(一)对于部门预算改革产生的影响
会计预算制度改革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实现了由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的财务管理模式,并完成了从收付实现制向责权发生制的改变。纵观各单位在执行本规则一段时期后,发现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那么对于产生的新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管理,比如可以引入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即互相衔接又适度分离的管理原则,也就是说将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功能进行适度分离,旨在对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进行反映,该模式既可以对编制责权财务报告的要求进行满足,同时也兼顾了现行决算报告的具体需求。
同时,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要以每一个部门为基础,而不是以往的由整个单位做出的预算报告。那么这就意味着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每一个业务部门都应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根据业务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预算报告的编制工作。以每一个部门为基础做预算报告能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更加详细,使预算工作涉及范围更广泛,并且还能够满足行政事业单位中每一个部门的实际工作需求。而在以往的以单位为整体的预算报告中只是将单位中各个部门的预算运用叠加的形式形成总体的报告。另外,在单位中以各个部门为个体的形式能够更加有效地针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使得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有效提升。
(二)对于政府采购制度产生的影响
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来说,采购的事项非常多,那么以往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大规模的采购之前要将详细内容上报到财务部门中,然后得到财务部门的审批合格之后进行采购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工序较为复杂。而政府在采购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大量的预算资金,并且还需要其他支出资金,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资金在预算部门中流动到财务部门中。而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中构建了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在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背景下,当政府需要大规模采购的过程中就不需要层层上报以及财务部门进行审批的环节,实际大规模采购是由国库的单一账户直接将需要货款打给销货方,这种情况下就使得资金向财务部门流入现象有效减少,实現了管理与执行权力分割,还能够有效地减少财务部门有关资金的腐败现象。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到的是国库的单一账户,而国库的单一账户中具有统计功能,能够直接地呈现出资金的来源以及去向,为总结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真实的数据。
(三)明确了未来预算会计制度发展趋势
要想真正地落实预算会计的改革制度,那么就必须要创新以往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进而促使以往的行政单位会计转变为政府会计。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发生一定的改变,更加明显地体现出非盈利形式以及公共性质,为社会提供更加具体以及便利的公共服务。而为了能够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工作效益有效提升,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以及创新提供保障,使其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能够更好更加顺利的开展,那么就一定要与责权发生制结合,以此构建与国际社会预算会计制度相统一模式。换一个角度来说,责权发生制符合我国的实际发展需求,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公共资金监督效率以及管理效率,促使我国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利用效率有效提升,还能够使得公共财政更加具备透明化以及规范化特点,进而促使我国会预算会计制度更好地改革。此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加入了责权发生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工作能力上还是在工作水平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别,也存在着经验不足以及能力不足的问题,很难为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提供保障。又因为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正处在发展阶段,不具备良好的透明化以及规范化,并且专业程度以及科学程度也较低,因此,这种情况下就更加需要责权发生制。
二、责权发生制带来的影响
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预算会计的认知还不够充分,更多的认为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组成部分,事实上,预算会计是一个单独并且完整的体系,在预算会计中需要进行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控制等最终总结出一份预算报表的整个过程。另外,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并不完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相关报表使用人员对于政府整体的财政情况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因此,单单仅是凭借着预算会计制度中的基础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政府对于资金预算的实际需求。而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之后,在原有的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增添了责权发生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却也有一定的区别,而在两种核算制度的基础上既要实现双功能以及双报告,又要实现要素、报表以及账目之间对接。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增添责权发生制不仅仅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经济业务的发展,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加以完善,还使得核算范围得以扩大,更加详细地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
三、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力度以及长期资产管理重要性
预算会计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地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力度,促使相关工作人员更加重视资产管理工作,采取有效合理的管理措施提升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十分重要。现如今在我国社会经济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中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差异形式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行政事业单位应紧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优化以及完善会计核算方式,使得会计核算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重视长期固定资产管理以及资产管理,并且在固定资产的折旧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法规法律的相关政策制度,对于触犯法律法规的要进行严厉惩罚,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虚报的现象发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到保障。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重视定期针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更新处理,大程度减少会计信息的纰漏,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保证,并且更加完整、更加可靠,能够使得编制报表质量有效提升。
(二)开展会计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后预算会计制度的落实以及会计工作质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注重在落实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的同时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培训以及考核进行,这是提升会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主要以及重要途径。首先,加强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教育,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的培训,更要重视培养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提升工作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建设培训班以及开展培训讲座的形式对会计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这样能使得会计工作人员获得最新的知识,有助于会计工作人员掌握最新的会计工作方式。而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改革后预算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培训教育,并且还要建立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上,这样能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改革后预算会计制度理解更加深刻,提高适应能力。其次,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同时也要结合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及与会计工作人员的绩效奖金紧密相连,这样能促使会计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落实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能够全面地提升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并且还能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对于落实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更加重视。
(三)创新会计方法,促使会计方法多元性
在以往的行政单位会计工作中通常情况下都是运用单一的会计工作方法,而单一的会计工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落实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单一的会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与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更好适应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更好地开展会计工作,那么就必须要在以往会计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建立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上,这样创新后的会计方法能更加具备灵活性,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方法的实际需求。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现代化信息建设来创新会计方法,现代化信息建设能够使得会计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并且在现如今时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将现代化信息建设融入会计工作中是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重视现代化信息设备的培训力度,这样才能使得现代化信息设备真正的发挥作用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以及奖罚机制,充分地调动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为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落实提供保障。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质量;途径分析
与职业判断相关的会计质量因素多种多样,增加提高职业判断质量的内容负担,而且在我国社会经济的支持、参与下,会计领域逐渐提高职业判断的标准和空间,可见:会计从业人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才可保障会计工作事务有序、顺利的实行,因此,重点提倡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推进意义,提升会计职业判断的行业质量。
一、 会计职业判断简介
职业判断是企业行业必须的特殊属性,主要是约束工作人员行为、思想的重要手段,偏重于客观特性,会计行业中的职业判断是从业人员必须的素质[1]。首先会计人员必须遵循会计职业中的法律法规,在法规合理要求的环境中,会计人员可自行进行专业事物的处理,例如:会计人员在对待非专业法律法规要求中的经济对象时,利用标准的会计思想,做出事务判断的标准行为。高效率的会计职业判断主要是建立在会计人员多项能力上,会计职业判断并不是存在会计行为的某个过程,而是参与到会计行为的整体过程中,一方面保障会计事务确认、计量的标准,另一方面提高会计记录的质量,因此,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判断中必须具备逻辑明确、经验丰富、专业过关的能力,而在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中,职业判断的行为具备如下特点:首先是受与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保障会计判断行为的发展建立在法规约束的环境中,进而保障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同样受会计法规的约束;第二是主观性,会计职业判断本身具备一定规律特性,其在对会计事务处理时,需按照会计制度与经济实际的要求,实现准确、精细化判定;第三是专业技能,会计职业判断的行为、活动质量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为专业能力,由于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多项、综合的技能,促使会计职业判断必须具备专业性。
二、 会计职业判断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我国会计领域中的职业判断,存在三方面的质量问题,对其进行综合整理,做以下分析:
1、 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外部问题
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外部问题主要是指与会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对职业判断产生约束的基础上,规划职业判断的途径,会计人员需根据与会计相关的规章、制度工作,但实际会计工作者受到严重的环境干扰,忽视会计规划条例的约束,对会计行为和经济业务作出错误的判断,尤其是现代社会经济多样化的发展,更是降低法律、法规的管控力,导致部分会计行为不在法律管控界限内,会计工作者借助条例、法规的漏洞,制造违法乱纪的职业判断。
2、 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内部问题
在会计领域内,有关职业判断内部的问题,围绕各类行业的会计活动展开,会计是企业财务运行的主要支持,可保障企业利益对象的平衡发展,公司内部的会计决策掌握在会计部门工作人员手中,实际会计工作者不能根据企业经济的特性以及运营战略,作出正确的职业反馈,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面临各种各项的会计难题、财务问题。
3、 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人为因素
会计领域内,人为因素对职业判断的影响属于主观性质量问题,以会计工作者本身为分析点,即可发现人为因素制造的职业判断的质量影响[2]。例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会计行为中,存在诸多方面的情况会牵扯到利益划分,能否避免利益对职业判断造成的影响,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关键,但是部分会计人员不能正确处理经济行为中的利益关系,忽视可观因素在职业判断中的比重,在权、利诱导下,降低职业判断的质量。
三、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具体措施
针对会计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职业判断的特性,找出隐藏的质量问题,结合现代会计职业、工作人员转型的具体情况,提出提升职业判断质量的相关措施,分析如下:
1、 优化影响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外部环境
优化影响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外部环境,主要围绕法律体系和经济环境为研究对象。第一,会计条例、法规的优化。条例、法规既是会计工作者进行会计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提高职业判断效率的途径,我国可根据会计领域的实际,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的构建,避免会计法规中包含过多模糊的会计因素,例如:在完善会计法规时,明确法律、法规的操作目的,保障各项法律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的联系,确保法律条文之间出现相互矛盾的问题点,为每一项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提供质量约束;第二,经济坏境的优化,经济环境同样对会计职业判断具备较大程度的影响,我国需加大对市场经济环境的优化力度,完善会计领域的市场体系,规划市场竞争秩序。
2、 规划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内部环境
提高职业判断的质量,必须依靠内部环境的规划,内部环境与职业判断存在较密切的关联,企业内部会计职业判断环境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可影响到会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标准,影响会计工作者职业判断的正确性,因此,提高职业判断中内部环境的可靠性,重点发挥企业的管理和监督能力[3]。管理是指利用企业最高层的干预,保障会计行业中,职业判断内部环境的透明化;监督是指确保会计职权的稳固性,利用监督部门,明确会计职业判断的方向和工作细节,一方面保障会计资源的科学化运作,另一方面通过监督部门,约束会计职业判断的企业行为[4]。可见:管理与监督在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工作中,具有公平的推进作用,促使职业判断的质量得到提高。
3、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可在从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进行,从工作人员接触会计职业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促使其在主观意识上,形成客观会计行为和职业的判断,例如:企业可保障会计人员形成理性思维,以职业道德规范为行为标准,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为会计从业的首要约束条件;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形成高质量会计职业判断和高效率职业素养的基础,我国应加大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力度,规范会计考核市场,保障会计人员可通过正规的渠道实现会计能力的考核。
结束语:
职业判断在会计行业中,不仅具备可观的社会因素,更是具备主观的人为因素,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越来越多,必须保证职业判断的质量,避免出现相关职业问题,影响会计市场的进步,可见:职业判断对会计行业发展,具备重要的质量保障,因此,我国需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满足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叶清.论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06).
[2]王启东.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防范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