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模式民主化

商业模式民主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模式民主化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第1篇

IOT并不是简单的硬件,而是“软件+硬件+互联网”。你会发现,一开始进入IOT产业的大部分是做互联网和软件的人,因为硬件连上网之后已经不是单纯的硬件了,它有了“头脑”,而且“头脑”是它最重要的部分,这“头脑”也就是它背后的系统。比如,Go Pro相机卖的不是照相的功能,而是后台的账号系统,是爱好者用拍摄的作品在做社区,这才是它真正有价值的地方,Go Pro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IOT公司。

目前,一些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已经比较明显。第一是可穿戴设备行业,目前大家基本定义在手表、手环等形态上,但是我认为创业者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比如利用人的体能可以充电的内衣会发展地更快。第二是跟医疗健康相关的行业,这种产品跟人的生活相关,较容易普及。第三是机器人行业,比如无人机等产品。总之万物都是联在互联网上的,创业者要做的就是寻找创新的应用。

未来IOT是包罗万象的,可以说没有什么产品不是IOT产品,无论家里的空调、电视、冰箱、开关、灯泡,还是汽车钥匙,甚至穿的衣服,都是属于IOT的一部分。而且,智能硬件对我们的影响会像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一样,无处不在。 硬蛋让全世界硬件产品民主化

小米的营销模式让大家意识到IOT是可以自成一体的体系,不再像传统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一样,大家需要依附于BAT。也就是说,IOT开放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大家都有机会可以胜出。但是IOT时代的创新产品是否能够大规模量产,创新公司是否会是下一个苹果公司,这都需要市场来判断,我觉得一两年会出现几家规模很大的IOT公司,比如大疆等。

当然,IOT时代智能硬件的创新少不了元器件供应链的支持,我们当初做硬蛋的一个初衷就是服务智能硬件创新创业者的项目,包括创新创业企业和大企业的创新项目。我们学习了美国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但是我们不做众筹,而是提供一站式的供应链服务。如果App Store是让全世界软件产品民主化的话,硬蛋是让全世界硬件产品民主化。

在帮助公司和创业者的时候,我们觉得只是把他们的产品做出来是不够的,因为创业者需要很多的服务,比如融资、众筹等,所以我们希望把硬蛋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生态系统。

在平台上面,我们拉了微信、百度、京东、Intel、微软等互联网和电子制造业知名公司,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去服务这些企业。我们和微信一起举办了微信硬件创新大赛,联合京东众筹及创业家做的硬蛋粉丝节。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思维,专注打造电子制造业的生态系统,而智能硬件创新就是当下最好的突破口。 中国公司更偏重商业模式

在IOT时代,深圳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是它的供应链和创业氛围。经过20多年的积累,深圳有全球最完整、高效的电子产业供应链,在美国3个月才能做出的产品在深圳2-3天就可以完成。所以大家更愿意把自己的智能硬件产品放在深圳生产。其次是深圳的国际化,在市场出口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基于此,IOT时代,中国和美国创业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最大的感觉是中国公司都是区域化的公司,而美国公司是全球化的公司。比如腾讯微信在海外市场发展的不理想,百度在海外市场也敌不过谷歌。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第2篇

SNS网站的传播特征

SNS网站摆脱了门户网站时代以内容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而以用户为主导,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网站的民主化、多元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

民主化。在SNS网站的传播中,个体是传播的起点与终点,这种非群体化的个体式传播模式,使得传播具有了高度的民主化特征。个体所拥有的民主化集中表现为传播活动的自组织、去中心、个性化。SNS网站摆脱了论坛群组化特点,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展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自己的圈子,而不是被动地在论坛中围绕固有话题进行讨论。不同个体之间、个体制造的不同内容之间、由个人汇聚的不同群体之间,都是自组织建构起来的。

在SNS网站的技术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生产并信息,所有信息都能够进入网络进行传播,中心、主流与权威被消解了,变成了去中心、无中心或者多中心。SNS网站就是由多个点组成,每个点都是信息的渠道与来源,通过值得信任与相似的点取得连接后,人们之间共同收集、分享、传播不同的信息与资源。

在SNS网站中,个性化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尊重和满足。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设置了日志、分享、投票、疯狂约会、测试等一系列组件,但这些组建并非硬性地被放在用户的首页上,而是由用户进行自主式参与,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个性进行选择。

多元化。SNS网站在传播中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媒介方式的多元化、传播功能的多元化、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文化观念的多元化。SNS网站融合了多种媒介,如博客、播客、IM、流媒体等,是一种音视频及文本兼具的集大成式媒介,为网络人际传播(Computer-Mediat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简称CMIC)提供了丰富、便捷的交流手段。它以声音、表情、肢体语言为主体的人际传播与以文字、视觉图像为主体的大众传播于一体,运用多元化传播符号,使得信息达到了高度逼真的还原,模拟恢复现实情景,有利于增加信任,促成判断。

SNS网站的多元化功能,远远超出了早期网络的社会性软件主要能完成沟通交流的任务,SNS网站涵盖了从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通讯到群体网络协作的多元化功能,可以满足多人一起工作和娱乐的需求,甚至让上百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分享照片、欣赏音乐成为可能。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更有利于传播的深入、沟通的流畅,SNS网站随意自由的交流习惯,使得传统语言语义语法规范的影响约束力随之弱化,出现了大量的语言重组、语义挪用、语词生造的现象,赋予了一些话语新的含义,通过对原有语言的颠覆表达出对事物新的看法,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往多元化文化观是隐性的、遮蔽的,而在SNS网站中,多元化文化观有了更多显性表达的机会与渠道,个人文化意愿的表达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互动化。互动化是SNS网站传播的本质特征,其多渠道反馈的整合能力是互动化特征的主要显现。SNS网站的传播是主体间的交互传播,具有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受传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关于受者,有针对性的定向受者,也有随意的访客,信息经传者发出通过媒介到达受者。但并不止于受者,受者发出的反馈又会演变成新的传播,增添新的受者。不断反复、生生不息、扩散蔓延,受传双方已无角色区分,彼此身份交织融合。由于传者和受者本身具有某种关系,而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订阅关系,彼此间以的信息为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对于信息的关注度、参与度高,互动化效果强烈。

SNS网站多向互动、即时反馈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CMIC)同步或异步传播的局限,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实中人们的交往方式与交流习惯。例如,回复留言,通过在留言双方的同步显示,既保证了内容的保存性,又方便即时反馈,让相关内容在受传者之间得到更有针对性的传播。

SNS网站的传播影响

基于以上的传播特征及优势,SNS网站将对人们的媒介接受习惯、人际交往模式、商业营销方略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媒介接受习惯。SNS网站民主化的信息传播特征,将引发人们媒介接受习惯的改变。SNS网站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和其他网络形式的地位,以高速发展的态势受到网民们的关注与热捧。用户自由表达的愿望可以通过SNS网站迅速地付诸实施,用户在浏览分享信息的同时,就可将自己的见解迅速地扩散出去并被广泛地无限量传播,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效用被提高了。

SNS网站的传播方式更符合著名传播学者卡兹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喜好有目的有选择地接触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SNS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记录、浏览爱好,分析出用户的兴趣所在,直接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避免繁杂信息的干扰,节省用户时间,用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这种便捷与自由将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人们的媒介行为。

人际交往模式。SNS网站在真实基础上的多元化交流方式,会带来人们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在SNS网站的帮助下,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我们就能认识任何陌生人,这种相互朋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结识朋友的朋友,通过认识的人寻找需要的人来扩展人脉,获得帮助与机会。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中同样能够实现,且高效快捷、成本低廉、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SNS网站的真实性,滤掉了虚假信息,降低交友风险,节省时间精力,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有效地提高了网络人际交往的效率。

有学者曾对SNS网站用户行为进行过调查,发现维持人际关系成为超过信息分享、消遣娱乐等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的最主要动机。在这种由“熟人”建立起的传播环境中,容易产生类似现实人际交往的心理满足,SNS网站上的交往延伸了人们的交往,甚至演变为现实的人际交往,成为了一种网络与现实的密切融合交织状态,大大弥补了现实交往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和置换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第3篇

电是二次能源,可以经由多种原料生产得来,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极易运输,只要在发电地和用电地之间架起电缆和电线,合上开关,就能获得想要的动力。因而,电是能源转换中的一种重要中介。国际能源署(IEA)认为,21世纪的世界能源结构将以电为框架,大部分能源都将转化成电再加以使用,电成为能源基础平台和能源系统优化的核心。

在所有的能源类型中,电最具有民主性、普适性和普惠性,不管什么发电方式,什么用电方式,你都看不出这些电之间有什么区别,能够区别的只是“有电”和“没电”。电的这一特性,为人类第三次能源转型提供了一种极富可能性的路径,即以电为中心,围绕更清洁经济的发电、更安全高效的配置、更便捷可靠的用电展开,将各种用能方式、用能主体、用能区域高度连接在一起,从而呈现一种“能源民主化”的图景。这一“能源民主”进程涉及与能源相关的权力结构、生产区域、生产主体、使用方式、能源品种以及驱动力量等多个层面,总体而言,将呈现三个特征:去碳化,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去中心化,从精英能源到大众能源;去资本化,从资本主导到资源主导。

去中心化 : 从精英能源到大众能源

在世界范围内,能源生产正呈现中心分散的趋势。以最主要的能源品种石油为例,中东国家尽管仍然掌握着大部分资源,但中东之外的石油产量正在不断上升,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带来了国际能源格局的深刻变化,加上俄罗斯的天然气、委内瑞拉的重油、加拿大的油砂、巴西的深海等油气资源,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正在重塑,非OPEC国家的油气生产比重不断上升,生产重心西移、消费重心东移的态势已然清晰。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传统油气生产国的市场份额和价格影响力不断削弱,消费国的主动权越来越大,世界石油地缘政治越来越呈现从资源地争夺向消费地争夺转变。虽然从长期来看石油供需仍然偏紧,但可以预见的是,越是油价高企,越会促进中东以外储量的开发。世界能源供应多元化的趋势将使生产者为主导的局面有所改变。而这一变化的间接影响则在于,在能源格局和各种变量综合作用下,当今与未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在发生裂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美国将越来越难以通过中东能源战略影响全球能源和政经格局,而且是随着双边和多方石油合作的增多,以美元为石油结算货币的格局也将受到冲击。能源领域正在上演“去霸权化”的进程,美国霸权的逐步终结推动能源民主化,有望带来国家权力之间更加扁平化的全球关系。

具体到一国范围内,能源生产主体也将更加多元。能源不仅象征着财富,更象征着权力。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禀赋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全世界石油行业中,只有美国是充分市场化的管理体制,石油公司属于私人部门,有成千上万的石油公司共同参与竞争,小公司承担风险、孵化创新,大公司将创新的技术和模式发展成产业,这种市场结构和创新机制使得近百年来石油行业绝大多数创新技术诞生在美国,“页岩气革命”也唯独在美国发生。而在大部分国家,石油均采取国有化的管理方式,形成高度集中的石油工业基础结构,越是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政治经济进程以及民主发展越是滞后。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属于“精英能源”,它们只在特定地域出现,需要大量资本和强有力的控制体系对其进行开采、加工与运输,还需要武装力量以及持续的地缘政治运作来确保安全,从而形成大集团、产业大亨、集权式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垂直一体化开发和供应模式。这种垄断或专营体制以及产业的资本密集型特性,使得在传统能源时代,容易从体制中滋生排斥民主、排斥资源分享的内生力量。

新的能源革命将改变这一现状。依靠技术的进步和产业模式的创新,给每个人创造了平等获取能源的机会,这种普适性创造了能源民主的基础;每个家庭、每个社区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型的能源工厂,打破对能源生产的垂直垄断,创造能源民主化的前提。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描绘了这样的蓝图:“人人开发能源、人人控制能源、人人享有能源、人人获益能源,人人成为能源的主人。”由此可见,未来的能源发展模式是民主化和去中心化的,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公民社会的建设,能源民主化将形成水平分布和网络扩散式的合作式能源开发与使用架构,这将从根本上重建社会网,使其向扁平化方向发展,进而衍生出一种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去碳化:从高碳到低碳

从能源自身的发展和演进来看,也将出现能源品种多样化、能源使用方式多样化并呈现从高碳向低碳演进的趋势。化石能源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但随着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靠传统能源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类迫切需要减少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实现能源组合的多样化和低碳化,因此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变革将不可避免。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新能源具有可再生、无限量、无污染以及分布广、密度低、波动性等特点,采用分布式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2010年7月IEA的《能源技术展望2010》报告认为,初步迹象显示,全球正在经历一场能源科技革命,将对今后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能源科技创新与空间技术、人工智能并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它既可以表现为全新的科技创新(如氢能、地能、太阳能等),也可以表现为原有科技的改进与突破(如洁净煤技术、二氧化碳CCS技术等);既可以表现为单一技术的创新,也可表现为综合循环的技术系统,还可以表现为能源输送、储存以及使用的价值链增值。依靠这场深刻的能源科技革命,人类对能源的使用将经历一个由高碳走向低碳进而走向无碳、从不清洁走向清洁的过程,能源利用方式将从低效走向高效,从资源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能源设施装置将从小型走向大型进而形成大型和小型相结合的格局、从分散走向集中进而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人类社会将从高能耗型走向低能耗型社会。

里夫金提出了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个支柱: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使其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力能源;将世界上每一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实现能源自产自销;发展和应用氢能等存储技术,使每栋建筑成为剩余能源的储备设施;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所有的微型发电厂通过网络买卖和共享剩余能源;普及电动燃料电池汽车,使其通过全球电网充电或者出售剩余的电量。预想一旦变成现实,将意味着从能源的生产、搜集、储存、转化、销售到使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体系。能源战略制定与技术进步如此之快,使这一切正在逐步实现。2009年9月,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之初,便将“新能源战略”提升至美国国策的高度。他的第一个任期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处理伊战等事务而无法实施,第二个任期已经开始兑现其承诺,2014年5月29日他提出了大胆的“全方位”能源战略,鼓励发展低碳技术。在欧洲,丹麦和西班牙的普通民众可以参股风力发电项目,北欧四国电网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能源品种的分布式、多元化和去中心化运动,将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分享,从而建立一种以“能源和谐”为标志的新型经济社会关系。

去资本化:从资本主导到资源主导

能源民主化的影响绝不限于能源领域,它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都将带来重大冲击,主要依靠大资本、大投入的资本主导型能源发展模式将受到挑战,充分利用分散的资源、即产即用型的资源主导性能源发展模式逐步兴起,这意味着在能源领域形成一种“去资本化”的趋势,从而对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法国经济学家皮迪克在其新作《21世纪的资本论》中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21世纪美国的财富分配几乎已经到退回到19世纪的欧洲: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的财富,这一套资本主义继续玩下去,只会让有钱的人更有钱,没钱的人更没钱。因为从1980年代以来的趋势就是资本利得远远高过工资所得,这将导致金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上,贫富差距越来越恶化,形成十足的世袭资本主义。这种趋势不加以改变,21世纪将会和19世纪一样,面临巨大的贫富落差、尖锐的社会矛盾、红旗到处飘扬,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战争。皮迪克认为,为了维护民主政治的稳定,必须采取行动遏制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富人手里,这是避免出现社会动荡和战争的最佳方案。

皮迪克揭示的现象是触目惊心的,反思是深刻的,已经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在全球化的经济运作机制下,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呈现资本主导的趋势,唯有能源民主化有可能产生对全球化带来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反作用,从而对不断加深的社会矛盾加以校正和缓解。可再生新能源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不能移动”的本地资源,要想开发这种资源,就必须到当地去开发,这一过程带动的是整个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而改变每个个体的经济状况,比如装在每家每户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发出的电,先供自家使用,多余的电量可以并入电网进行买卖来获得收入。特别是对于化石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新的能源发展模式更具有诱惑力,不但可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也能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红利”。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众包模式 创新模式

一、众包模式概述

(一)众包模式概念

“众包模式”的定义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众包模式的任务通常由个人来承担,但如果涉及到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以依靠开源的个体生产的形式出现。”

“众包模式”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源于对企业创新模式的反思。传统的产品创新方法是,首先由生产商对市场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找出消费品的需求,最后再根据需求设计出新产品,但这种创新的投资回报率通常很低,甚至血本无归。而如今,随著互联网的愈发普及,消费者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愈发彰显出更大的能力和商业价值,以“用户创造内容”为代表的创新民主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二)众包模式的参与者

首先是发包者。发包者指的就是问题的企业、单位、群体或者个人。他们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公司网站、个人网站或者论坛上等等,这类的人群我们统称为发包者。发包者会给中标者提供相应报酬以此来吸引大众的智慧。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新的解决方式,而且需要的资金也少得多。

其次是接包者。接包者可以是互联网上的网民、对消息感兴趣的个人、企业、设计团体等等。他们的身份不限、地域不限,只要对的问题有兴趣就可以,只要投标得到发包者的认可就可以获得悬赏和知识产权认证。

第三是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沟通发包者与接包者的联系纽带。发包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到中介网站上,接包者只需要在该网站注册成为会员,就可以参加投标。中介机构也对双方的交易安全及任务进行监督。

(三)众包模式的优势

第一,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首先能最大范围地利用人力资源。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国际性的开放平台,不受地区、国别和民族等的限制,只要有能力完成相关的任务,就可以成为接包方。其次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众包模式突破了固定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的限制,只是确定了完成工作任务的特定期限,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部分闲暇时间来完成某项任务。

第二,可以大量地节约成本。众包模式是以通过互联网任务的方式来进行的,使企业、机关等任务方不需要专门招聘人员,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从而可以相应节约大量的成本。

第三,创造了一种新创业方式。任务者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依靠集体力量共同创作完成的众包模式项目,利用互联网任务分解,整合完成,上市交易,收益分配等过程,共同完成其创意,使众包模式成为一种新创业方式。

第四,有利于提高效率。由于众包模式突破了固定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的限制,企业或相关单位就可以将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的任务分解,通过众包模式来完成。只要提供的悬赏金额足以吸引接包方来参与,企业面临的大多数工作任务,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而,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

第五,有利于扩大就业。众包模式在创造新工作模式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方式。由于众包模式突破了固定工作地点和固定工作时间的限制,从而就会产生一部分人不需要与某个企业或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而采取自由职业者的方式,在自己的家里通过网络,不断接受任务—完成任务—领取赏金的方式自主就业。

第六,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由于众包模式通过任务和提供悬赏金额的办法来完成某项工作,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因此,如果一个人遇到某种困难,只要他把自己面临的困难或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在网上任务并提供相应的赏金,总是可以遇到对解决该项困难有兴趣、并具有解决该项困难的能力的人,从而能使人们的不同需要得到更好地满足。

第七,突破了原有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界限,为“大规模定制”创造了条件。众包模式打破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的严格界限,使消费者能直接对产品设计、性能和规格等提出自己的想法,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众包模式的方式把意见集中起来,交给消费者去评估。然后,根据消费者评估的结果,实行“大规模定制”,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市场风险。

二、众包模式对我国当前企业创新的启示

经济学和管理学上最看重的就是企业的创新,企业的创新是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最根本力量,并且企业也是整合创新资源,使得创新最富有效率的最好形式。因而创新理论主要是对企业的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众包模式作为近几年才兴起的创新商业模式,是对合作创新的又一次更大的扩展,是更高水平上的开放式创新。虽然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外也不过运行几年,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无疑它的巨大力量已为人们所注意。我国多年来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各届都在呼吁要提高创新能力,特别是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两头在外,严重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高,而现在我国创新的潜在能力和基础已经非常巨大和完善,我国现在具有数量庞大的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创新型企业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多;我国已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网民数量,因而网络平台优势非常明显。

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消费比重不断提升,中国真正迎来消费时代,因而消费者对市场会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产品服务更高质量、更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这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企业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众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提高创新能力、更好的应对市场需求这一挑战。时代的发展证明,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不可能完全采取过去那种封闭式的独立研发方式。像宝洁这样的世界五百强公司有着悠久的创新传统尚且要加入到开放式创新的潮流中来,我国企业更要学习这种创新模式。

我国目前还缺乏专业性的为企业创新提供沟通桥梁的中介网络机构,像宝洁、IBM公司那样自己创建网络平台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不必要,企业的技术难题、创意需求以及资本运营实力还不足以独立撑起单一需求方的角色。目前需要一些专业化的中介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的具体创建可以像国外的一些网站一样可以是针对几个领域的网络平台,像InnoCentive主要集中于生物和医药领域,也可以是多领域的网络平台,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像宝洁构建创意集市一样,将发包方和接包方进行有效衔接,具体的模式则要在实践中摸索。

三、众包模式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众包模式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时就受到各界的关注。虽然众包模式在中国发展的还不是很突出,但是其发展潜力却是不可忽视的。现在很多企业都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创新的技术问题公开征集招标。例如,北京印刷学院就向全国公开征集校徽,投标者不受限制,中标者可以获得他们的悬赏金。怎样才能使众包模式在中国发展的更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要把众包模式作为企业创新的一种手段

目前我国企业对众包模式的利用还仅仅局限于解决较小的工作任务,如为企业产品设计广告词,为产品设计一个好的商标等,这与国外企业把众包模式作为企业创新的一种手段或方式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要避免企业普遍忽视众包模式的倾向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对于众包模式这种新商业模式的价值都还缺乏清楚的认识。从我国目前网站企业的任务来看,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自觉地把众包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来运用,普遍未树立通过众包模式,密切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联系的新观念。

(三)要克服把外包与众包模式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

外包与众包模式各自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二者存在完全相互替代和相互对立的关系。众包模式的出现虽然会使原属于外包的部分业务采取众包模式的方式来进行。但是,并不是任何外包业务都会被众包模式所取代。那些需要提供稳定的有保证的配套产品和服务的外包业务,是不可能通过众包模式所取代的。只有那些具有创意性的外包业务,才有可能被众包模式所取代。

参考文献:

①魏栓成. 众包模式的理念以及我国企业众包模式商业模式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②肖岚,高长春.“众包模式”改变企业创新模式[J]. 上海经济研究,2010(3)

③黄敏学,王殿文.从客户关系管理到客户圈子管理[J].企业信息化,2010(6)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第5篇

毫无疑问,科普期刊是科普工作的传播媒介,传统观点认为,科普期刊的兴衰是科普工作的晴雨表、风向标。在多媒体纷争割据的今天,人们接受科普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衡量科普传播效应的指标理应有所变化,即便如此,科普期刊依然是重要的渠道和工具。关键是如何在当前的困顿中奋起,提升科普期刊的传播效能,使之继续发挥主流的科普职能。

一、 困局何在?

对于当下科普期刊遭遇的困境,期刊界有诸多反思,一种声音是刊物相对过剩,主题与内容定位相近,同质化倾向明显,稀释了市场,造成读者阅读志趣偏转,发行量下降。这种说法有多少合理性?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分析。目前中国科普期刊究竟有多少种?还缺乏一个权威准确的统计数字,这与内容界定有关,据笔者分析,如果把涉及数理化、自然知识的学生刊物、助学刊物、技术推广刊物也网罗进来,可能超过600种,但只算上综合科普、百科类科普和专科知识类科普,大约在200种上下。综合类科普包括《科学世界》、《世界科学》、《科学画报》、《大科技》等,约有30多种;百科类如《百科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窗》等,常见的不超过20种;专科类科普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类和专业技术类,仍有100种以上,占了科普期刊的大半壁江山。

关于科普期刊的发行生态也缺乏权威的监控数据可供分析,我的判断基本上是呈现消长状态,较少部分增长(如《中国国家地理》),少部分稳定(如《天好者》、《兵器知识》),大部分总印数与总发行量逐年下滑。

要检视中国科普期刊发行量下滑的原因,似乎并不难,明摆着的原因是读者向新媒体分流,不仅新生代的年轻读者转向免费(美其名曰“免费午餐”,其实隐形成本不低,设备、通讯、时间成本尤其高)、海量(选择成本也很高)、刺激(标题、文风上哗众取宠)、互动(容易接受诱导)、声光电编织的动感魅力媒介(视觉体验比平面媒体优越)――网络,即使是中老年读者,也改换门庭,转向沙龙化的网络交流。尽管网络提供的科普知识不尽可信,良莠不齐,杂芜不清,但依然成为一种新型的时尚媒介。其次,电视科普节目的丰富(尤其是发现频道这样的电视精品)也吸附了不少目光,相形之下,科普期刊虽然内容诚实、可信,视觉柔和,但需要定价支付,订阅、购买也不够便捷而无法聚拢人气,被逐渐边缘化。在欧美,科普期刊虽然也遭遇新媒体冲击,但江山依旧挺拔,《美国国家地理》期发800万,《发现》、《大众科学》期发都突破100万,他们自信握有主题(科普)信息高品质组织和高效运作的核心能力(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核心能力),因而,十分从容地应对市场变局(相对而言,我们显得十分焦躁),不与新媒体比拼“以快制慢”、“以多制少”,而是较量“以精制粗”。他们的话题策划力,主题结构力,内容纵深感,版面舒适度都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甚至新媒体必须降低身段与期刊联姻(品牌与内容建设)才能拓展市场空间。然而,要实现“以精制粗”的竞争优势,背后是成本的周期杠杆和投资驱动,品牌护航的商业模式,对于大多数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中国科普期刊来说,门槛很高。我们在投资驱动与品牌化商业模式方面都存在着先天缺陷(政府少量专项补助或基金资助不足以代替商业投资),而且短期内无法逾越,希望照搬欧美理想模式改造中国科普期刊面貌的梦想常常被严酷的市场铁律所击碎。

另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科普期刊的营销能力不足,似乎只要引入现代营销技法就可迅速走出困局。其实不然。营销的本质是需求管理,以效用激发市场,而科普期刊除了部分医疗保健主题具有实用功效之外,大多以公益性的知识传播、精神教化、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基本诉求,对于大众利益来说,它们是着眼公民素质养成的或然需求,而不是功利化的必然需求。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科普期刊不属于商业期刊,无法吸引广告商投资,也不属于专业期刊。由稳定的读者群与高定价、低印数(发行2000册即可达到赢―亏平衡点)支撑,其收益只能依赖定价相对较低的刊物贩卖的发行收入,缺乏“广告输血”,突破赢―亏平衡点的印数门槛相对较高(大多在3万左右),因此,市场化的营销(内容、价格、渠道、促销)操盘空间有限。一流作者、金牌策划、优秀设计师都因为成本约束而无法延揽到期刊编辑流程之中,大型活动策划与运营可以制造社会热点和亮点,赢得商业回报(吸引眼球而获得广告,提高知名度与发行量),但前期招商和投资都是巨大的商业瓶颈,策划、运筹大型活动的人才更是稀罕之宝(他们绝少光顾或光临科普这类公益项目)。目前的趋势是“沼泽效应”(越来越困顿)正在形成,因为缺乏足够的第一桶金(投资驱动),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无法获得优质出版资源,开展必要的营销活动,因而,刊物品质,品牌影响力,市场渗透力持续下滑,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更加剧了人才的流失,资源、品牌的弱化,最终伤及办刊人的信心和信念,形成恶性循环。

二、寻求突围之策

改版图新是科普期刊突围的惯常思路,但改什么?改“本”还是改“末”?小改还是大改?改办刊宗旨、定位、方向?改投资、运营主体?还是改栏目、开本、定价?改版的成本与风险何在?都必须悉心研讨,绝不能糊涂决策,轻率启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刊如同创办新刊,首先要问明白一个道理,是内容领先取胜(内容为王)?抑或商业运筹取胜(营销为王)?但无论孰先(重)孰后(轻),都要彻底弄清楚谁在读、谁在订,也就是服务主体是谁?是机构,还是个体,或者兼而有之(比例有大小)?如果是前者为主,订刊人(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甚至为教师、家长)是人,也是关键人,读刊人如同“婴儿”,没有多少发言权,阅读满意度不能转化为订阅的忠诚度。但如果以个体读者为服务主体,则要有分众趋势分析。如中小学科学兴趣小组(核心、忠诚读者)更关心新知与创新路径,如果是城市白领,则更关注生活化、时尚化的科普内容,如果是离退休人员,则更关心关注保健、长寿与实用的生活科普知识。其次,要动态研究读者的波动特点,列举各种干扰因素,如应试教育对校园订阅的蚕食效应,网络、手机媒体对城市白领的分流效应,电视对中老年读者的分流效应。也要分析期刊新生代读者的产生与阅读兴趣。

在许多人眼里,改版就是变脸,就是扩容,就是扩开本,变色彩,涨定价,这是近年来改刊的基本套路。首要的改观是提高了每一分销单元的价格,扩大了每一刊物的总码洋,使得经营基数变大,成本要素有所细分,从而促进了商业模型的改造与提升。最近几年里,尝试改版的科普期刊约有10多种,《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世界》、《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少年科学画报》、山西的《科学之友》、四川的《大自然探索》、上海的《科学生活》等,这些杂志改版后定价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价格上涨的结果是销售收入增加。

成功的改版如《中国国家地理》,它的前身是《地理知识》,改名《中国国家地理》后,不但价格涨到每册16元的“高价”,而且还标有“中国”、“国家”这些有震撼力的冠冕名称,加上高质量的内容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白领阶层中有了相当的影响,发行量也攀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每期已超过10万册。在《中国国家地理》成功的背后,是学习借鉴了《美国国家地理》的运营模型,包括战略、品牌经营,资源、投资、人才的管理。决不只是扩容涨价那么简单。

但是,将改版作为突围解困的唯一良策是不现实的,改版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潜伏着危机,近年里,一些刊物改版后并未走出低谷,反而陷入新的困境。如《图形科普》(中国科协主管)1996年创刊,2003年改为《科学探索》,共出了94期,在这8年中,包括借用《Discovery》之名改过几次版,还轰轰烈烈搞过几次宣传活动,甚至免费送到学校,但最后却办不下去了,目前不知所终,据说成了汽车类杂志;又如创刊于2001年的《探秘》,是湖北新闻出版局主办,大16开,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为宗旨,还送光碟,热热闹闹办了两年多,最后坚持不下去,改成面向青少年的“全新时尚版读者文摘”的《阳光搜索》。

与海外著名出版公司与刊社合资也是许多科普期刊突围的选项,譬如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世界》原引入《Newton》的意大利版,后又改为日本牛顿出版社的版权;科技部的《科学》引入了《科学美国人》的版权;中国科协的《科技新时代》成为美国《大众科学》的中国版;天津的《科技与生活》取得了美国迪士尼公司《Discovery》的授权等。引进外版的优点是可以取得国外最新的科普资源和丰富的图片资料,这对相对滞后的中国科普期刊来说,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两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一是国外版费价格很高,二是由于国外的图片非常精美,非彩色印刷不能显出效果来,这样一来,高版费、大开本、全彩印刷,杂志成本就会大幅提高。如果没有海外公司的投资支撑(如版权参股),仅靠原有的经营平台和资金头寸几乎无法推进。但是,海外投资也不是免费资助,而要谋求商业回报,因此,一定要有阶段性的投资收益考核,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袭来,海外出版传媒集团都纷纷收缩投资战线,清理投资项目,以渡过难关。即使是平常年份,也不会盲目投入,或者持续投资。 2005年底,有着27年历史的《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由于美方提出停止继续版权合作而停刊。据《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原高管透露,美方终止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不满意中方的发行量”。尽管该刊销量已从3年前当期4000份提升至现在的2万多,但未能达到美方要求的5万份的发行量,美方要求杂志年营业额达到350万元人民币,这个财务指标也没有实现,因此,只好中止合作。同样,政府的科普专项基金资助也会实行越来越严格的中期考核,只能“输血”中重建“造血”机制,而不会长期资助。

在科普期刊领域,有一些刊物属于“风景这边独好”,不仅经营状况良好,而且读者忠诚度非常高,如天文类的《天好者》;兵器类的《兵器知识》、《现代兵器》、《轻兵器》、《坦克与装甲车》、《兵器》;航空航天类的《航空知识》、《航天》;航海类的《海洋世界》、《舰船知识》等。《兵器知识》、《航空知识》、《舰船知识》,这三大“知识”系列发行都在30万份以上,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刊物精准的读者定位,以及高度专业化的资讯管理。他们不仅在传统期刊市场领,执牛耳,还将凭借资讯集成化的优势在未来数字传播时代占据先机。除此以外,在扎实的主题资讯、丰富的人脉资源、优质的营销资源园地里培育、开发科普畅销书也是一条新的品牌扩张与生财创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