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用品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沙棘;价值;开发
沙棘属胡颓子科沙棘属(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落叶直立灌木或小乔木。沙棘具有水土保持、固氮肥土、抗干旱、耐瘠薄,而水湿盐碱、抗严寒、耐酷暑和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等促进生态平衡的明显作用,果实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物质,具有广泛的营养保健,增强人类体质的食用和药物功能,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被称之为第三代水果第二种特殊农作物。
沙棘是兼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珍贵资源。开发沙棘具有振兴风沙区、盐碱区经济、脱贫致富的重要战略意义,是利国富民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
1 沙棘的价值
沙棘是一种优良灌木浆果类经济树种。其造林成活率高,栽培容易,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护岸固堤、美化环境等特点。果实的枝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营养成份高,是人类食用、药用、美容及动物饲料的极好原料,称为第三代水果。沙棘果实中的维生素c (抗坏血酸)、维生素E(生育酚)、维生素A (胡萝卜素)以及K、P等微量元素含量居一切果蔬之冠。沙棘还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钾、镁、铁、钠等,果实和种子中含有 7―18.81%的油脂,沙棘皮的浸出物含有抗肿瘤的生物活性物质,沙棘果肉中还含有异鼠李、黄酮醇等七种黄酮类物质、抗衰老的 SOD。美国、原苏联把沙棘果所加工的各种食品的饮料作为上天(飞行、高空作业)、下水、登高人员、运动员以及妇婴、病人的特需营养食品。在一千多年前沙棘就被列入我国藏医药经典――《四部医典》,其主要疗效为:防治和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降低高血压、慢性气管炎、胃溃疡、妇女子宫糜烂、早期胃癌、皮肤和食道癌等多种疾病。在美容方面,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衰老,治疗鳞皮癣、唇损害、蜂窝组织性痤疮。在饲用方面,据报导,在蛋鸡饮料中添加5%的沙棘叶,产蛋率提高8.7%―11.3%。肉用鸡填加3%的沙棘叶增重提高3.9%―5.74%,断奶仔猪添加2%的沙棘叶增重可提高9.38-21.27%。这说明,沙棘是一种集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于一身的珍贵树种,是一种具有重大生态价值、食用、药用价值和饲用价值的高级植物种类。
2 目前沙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行销状况
目前国内外沙棘产品的研制与生产出现了保健化、天然化、系列化、多样化的趋势。国内外市场上销售的沙棘产品分为沙棘食品、沙棘药品、沙棘化妆品三大系列:沙棘商品的出口主要是俄罗斯和我国,进口国主要是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
国际市场上主要贸易为沙棘基础产品:沙棘油、沙棘浓缩汁和沙棘粉。沙棘油很畅销,供不应求。俄罗斯医药工业每年需750吨沙棘油,而国内的产量只能满足一小部分,还缺一多半。目前国际市场上每公斤纯沙棘油价格在500美元左右。俄罗斯专家预测,沙棘油和沙棘系列药物仅为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十分之一。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沙棘果汁饮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沙棘浓缩汁,沙棘粉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沙棘果汁中丰富的营养成份、优良的保健功能日益被消费者认识。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我国公布了中国运动健儿参加大型综合国际比赛时十种专用饮料,都是以沙棘果汁为主要原料、辅以中药并采用优质矿泉水制成。“中华沙棘汁”、“血宝”、“健宝”、沙棘高级营养液等沙棘饮料远销全国二十多个省,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沙棘化妆品也已打入市场。
3 沙棘产品开发的市场前景
沙棘本身丰富的营养价值、神奇的医药保健功能、优良的饲用品质决定了沙棘广阔的开发潜能,也决定了沙棘产品广阔的市场前景。沙棘果是补充人体多种维生素、人体必需氨基酸和人体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源泉,因而被称之为第三代水果。随着高新技术在沙棘加工利用方面的应用,沙棘食品、沙棘营养品、沙棘药品、沙棘化妆品和沙棘食用、饲用添加剂将会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适应人们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膳食结构趋于合理,对维生素、氨基酸的需求将显著提高,也迫切需要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癌症和各种炎症的高效药物,那时对沙棘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我国人多地少,人畜争粮的矛盾日益突出,沙棘果渣和沙棘叶作为良好的饲料或饲料添加剂对于发展畜牧业也具有重大意义。未来的国际市场,沙棘油、沙棘浓缩汁也将是各国抢手的紧俏货。沙棘加工产品将会受到青睐。
4 沙棘开发现状
我国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发利用沙棘是从1985年开始的,沙棘的栽培、选种、加工利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沙棘育种工作只是刚刚起步,栽培的沙棘都是野生的,这些野生沙棘刺多、果小、产量低,还没有完全人工选育的优良品种,这是制约我国沙棘资源建设和加工利用的严重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培育出果大、无刺、产量高的沙棘品种。
沙棘是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世界上沙棘资源最多的国家,据1995年林业部统计全国沙棘总面积为135万公顷,占世界沙棘总面积的90%以上。
我国的沙棘具有面积大、种类多,资源丰富的特点,但由于多数为野生种,普遍存在着果小刺多、产量低,不易采摘的弱点,严惩影响了产量的提高和加工业的发展,因此沙棘品种的改良已成为我国发展沙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非木林业资源;管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7.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森林素有“绿色宝库”之称,其不仅可以生产木材,还可以生产出许多种非木质资源。林业资源和林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非木质林业资源,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重视木质林业资源,忽视非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得现状,进一步加大对非木质林业资源管理利用的现状,摸清林业非木质资源现状和价值,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非木质资源培育利用的政策措施,是现阶段我国非木质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非木质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具有很强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功能,它可以提供木制产品也可以提供非木质产品,还可以提供环境服务,开发利用非木质资源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相对于木质资源而言,非木质林业资源开发周期比较短,比如一些山果、草药等资源;非木质资源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加速非木质资源的利用开发,实施非木质资源的产业化经营,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开发非木质资源林业产品可以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开发利用非木质林业资源可以缓解林业发展的压力。
二、非木质林业资源的种类以及管理利用现状
(一)非木质林业资源的种类
在森林中,除木材、木材加工剩余物和木材提取物外的其他动植物资源总称为非木质林业资源。茂密浓郁的森林,适宜的温、湿度和肥沃的腐殖土层,为林下草本、灌丛、藤本植物和菌类、地衣等创造了良好的滋生繁育条件,又给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这些丰富的非木质资源的利用成为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非木质资源由林下植物资源和森林动物资源组成。林下植物资源按其用途划分,包括:①野果资源。如棒子、山杏、核桃揪、松籽、称猴桃、沙棘、越橘、山葡萄、山丁子等,其营养价值往往高出普通果品。②芳香植物资源。如山苍子、牡荆、野玫瑰、百里香、荆芥、香蕾、薄荷、真本等,其茎、叶、花、果 中含有挥发油,是香料和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油脂资源。如山杏、文冠果、油桐、乌柏、油茶、油棕、月见草等。④菌类资源。如松蘑、香菇、棒蘑、桦菇、牛杆菌、竹荪、猴头菇、木耳、银耳、木耳、灵芝、获荃等。⑤药用植物资源。森林是中药材的宝库,生长繁育着数千种药用植物,如构祀、杜仲、厚朴、黄柏、五味子、酸枣、人参、党参、丹参、天麻、虫草、黄芬、黄蔑、柴胡、三尖杉、紫草等等。⑥山野菜资源。如香椿、旅菜、黄花菜、食用大黄、百合、萎陵菜、首窦菜、鸦葱等,是开发天然食品的重要原料。⑦其他非木质资源。还有淀粉和酿造植物资源。如葛根、藏根等;纤维和造纸植物资源,如南蛇藤、曹蒲、剑麻等;编织植物资源,如祀柳、白蜡条、荆条、紫穗槐、胡枝子等;饲用植物资源以及蜜源植物资源,等等。森林动物中,包括鸟类、兽类、爬行动物及昆虫等。按其用 途可分为:①肉用动物。如璋子、野兔、野猪、林蛙等等。②毛皮用动物。如狐狸、貂、松鼠、水獭、旱獭等。③用其器官人药的动物。如康、鹿、虎、蛇、山龟、灌等。④珍稀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虎、长臂猿、各种猴类、朱鸽等。⑤观赏动物。如锦鸡、百灵鸟、孔雀等鸟类。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森林中非木质资源,不仅对保护林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林区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林业多种经营的综合效益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
(二)非木质林业资源管理利用现状
1、管理体制混乱,造成经营管理困难。为解决林业“两危两困”问题,实行林业企业的社会功能剥离,但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大片林业用地和湿地被地方政府占用,搞农业开发、放牧养殖及湿地旅游等项目,许多宜林荒地和湿地成为地方政府创收的筹码,非木质资源的经营管理混乱,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普遍。
2、是野生资源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对非木质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认识不够,存在不合理利用的短期行为,开发利用盲目性大,管理力度不足,造成单位面积产量下降,对非木质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造成严重危害。
3、产业起步晚,市场及产业链培育不足。目前,仍处于民间零星交易为主的初级阶段,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从事非木质森林资源采收、加工、销售和经营的龙头企业。
三、具体的非木质林业资源管理利用分析(以药用植物资源、野果资源为例)
(一)药用植物资源
1、药用植物资源管理利用现状
我国野生药材资源都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存活或者死亡,由于缺乏相关的保护性措施,大量自由采挖者随意乱采、任意浪费,导致药用植物遭到严重损坏,同时也会造成生态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开发不合理。我国地域广阔,且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采挖的方式还是以随意、掠夺的模式进行,得到开发与利用的资源较少,大多数药用植物并未开发,处于自灭状态。虽然我们常见的药材种类比较丰富,但整体利用率还是较低,加上药用植物的滥采、滥挖现象十分严重,草林退化加快,药材分布量剧减,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的甚至永久性灭绝。 (2)科技含量低,种植规模小。我国药用植物主要产于山区、林区,但由于这些地方比较封闭,经济较落后,大部分村民不具备合理采挖意识,药物工业发展不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药用植物采挖规范和保护措施,医药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原料出售、初加工产品、低档产品生产为主,整体科技含量低,造成了大量药用植物的浪费。我国广大山区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对药用植物资源研究、野生药材人工驯化种植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药用植物资源的技术含量低,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群众没有种植概念,靠天采药,就算有少数地区进行了人工种植药用植物,那些品种也是单调、数量较少的。除了我国中药药物并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之外,中药市场的价格不稳定,市场混乱等原因,也会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限制药用植物的良好发展。
2、药用植物生态保护对策
(1)加强资源的清查摸底。我国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但缺少一份详细的记录清单,对已经濒临灭绝或有待开发的药用植物还不是很了解,资源检测工作基本没有开展。要实现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保护,必须先搞清楚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方便今后采取保护措施,保护药用资源。
(2)建立自然保护区。要严格禁止随意开挖、破坏生态,提倡护药造林,利用资源的自然繁衍、再生,保护资源的多样性,对于分布面窄、数量稀少的药用资源应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3)建立种植基地。为了发现更多的药用植物资源,扩大生产开发,我们需加大在药用植物研究方面的投入,多参与野外试验,分析植物数据,同时为促进人工种植提供数据,从而减轻野生植物资源的负担,为今后的生产开发与生态保护打下基础。
(二)野果资源管理利用
野果资源是非木质林业资源中重要的种类之一,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很好。野果资源以其营养丰富、色泽艳丽、风味独特独占鳌头,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野果资源,对于实现林业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林业企业尽快完成从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从资源经济到产业经济、从单一经济到多元经济的转变,摆脱“两危”严重局面,确保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林业立体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野果植物资源的利用
野果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通过加工,制成成品,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几种野果加工流程简述如下:
果酱:工艺流程:原料、分选、清洗、软化、打浆、浓缩、装瓶、密封、杀菌、冷却、成品。
果丹皮:工艺流程:原料、分选、清洗、软化、打浆、调配、刮片、干燥、切片、包装、成品。
果糕:工艺流程:原料、分选、清洗、软化、打浆、调配、浓缩、冷却、切块、包装、成品。
2、野果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野果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有些群众及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甚至存在短视行为,在野果采收季节,一哄而上,只管采,不管护,甚至未成熟的果食也被一扫而光,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致使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2)资源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在野果采收时存在采易不采难、采近不采远,致使野果采摘率较低;在加工利用领域,由于工艺水平落后,致使大多数野果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所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改善野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措施
(1)引种驯化,发展种植业。依据野生及特色野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态势以及消费者对绿色营养保健野果产品的消费取向,利用林缘地带营造经济林,引导扶持职工利用林缘地带营造蓝毒、东方草毒、山葡萄等特色野果品种,已达到稳产、高产,以保证加工企业对野果原料的需求。
(2)设立专职机构,加强对野果资源的管理。以避免资源的浪费的破坏。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把眼前利益和长久利益结合起来,把开发利用和保护和谐有效地统一起来,使采收量小于生长量,避免资源枯竭,从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非木质林业资源种类繁多,而且开发利用价值大,要在进行木质林业资源管理时,加大对非木质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非木林业资源管理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使其更好的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自2002年起,北京市各区县陆续开始利用林缘和林下空地发展芳香植物,截止目前,全市已经发展各类芳香类植物近1333.33hm2,主要分布在密云县、延庆县、门头沟区、通州区、大兴区、平谷区、房山区、朝阳区和怀柔区等9个区县。种植的种类主要有油用玫瑰和香草,油用玫瑰品种包括大马士革1号、大马士革2号、妙峰山、丰花、重瓣、四季;香草类品种包括薰衣草、迷迭香、猫薄荷、百里香、洋甘菊、罗勒、柠檬香茅、香忍冬、金盏花、紫苏、香蜂草、鼠尾草、红三叶草、救心草和香豌豆等近30个品种。其中,油用玫瑰约1080hm2,香草类植物约253.33 hm2。芳香植物的利用主要作为生态观光旅游的景观和精油提取的加工原料。
1.1 油用玫瑰
1.1.1 种植情况
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玫瑰是我国四大油用玫瑰产区之一,自古就被称为“深山玫瑰之乡”,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因其玫瑰花瓣大而多、花色艳丽、香气浓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被广誉为“深山玫瑰甲天下”。门头沟区玫瑰种植事业蓬勃发展,极大地带动了京郊玫瑰的种植,特别是自2002年起,北京郊区油用玫瑰的种植得到了迅猛发展,截止目前全市油用玫瑰基地由原先妙峰山1处20 hm2,迅速增加到6处(图1)。其中,门头沟区油用玫瑰建设面积623.33hm2,面积最大,房山区面积200 hm2,延庆、平谷、密云和怀柔均有种植。随着玫瑰精油行情在国际国内逐渐看涨,妙峰山玫瑰的发展形势也越来越好,各区县和很多企业看到其发展前景,加大了栽培和加工力度,北京油用玫瑰品种也由原来的北京妙峰山玫瑰的单一品种,增加到现在国产油用玫瑰—紫枝玫瑰、丰花、苦水等品种十几个品系,并引进了保加利亚油用玫瑰大马士革1号和大马士革3号。国产油用玫瑰776.67 hm2,引进油用玫瑰303.33 hm2。
1.1.2 加工与利用
根据油用玫瑰品种不同加工成不同产品。其中,延庆四海的丰花一号,主要采其鲜花蕾制成干花蕾,用于配制不同品种的玫瑰茶;门头沟妙峰山的妙峰山玫瑰、重瓣玫瑰和丰花玫瑰除用来提取精油和花露深加工成化妆品外,多数用来制成干花蕾、玫瑰酱和玫瑰饼;房山河北镇的大马士革玫瑰主要用来提取精油和花露,并深加工成化妆品、香水、玫瑰酒等。
1.1.3 市场销售
目前北京玫瑰产品主要采用会员销售、旅游代销、电视购物、专卖店等方式进行市场销售。据统计,2011年全市玫瑰产业总产值1240万余元,每1/15 hm2平均效益6500元。其中,全市鲜花销售产值是190万元,化妆品销售产值约600万元,带动旅游产业收入是450余万元。
1.2 香草植物
1.2.1 种植情况
香草植物是北京郊区近几年来发展活跃的植物品种。自2008年开始,大兴区、密云县开始引种以薰衣草为主的香草植物,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在大兴区、怀柔区、密云县、通州区、丰台区、房山区和朝阳区等七个区县已发展各类香草植物250.93hm2。其中,以大兴区和朝阳区面积为最多,分别是83.33 hm2和80 hm2(表1)。
1.2.2 加工与利用
从香草园的主要用途来看,目前北京香草园以观光旅游,婚纱摄影,餐饮,出售香包、香袋和干花等初级产品为主。在统计的15个香草种植园中,66.7%的种植园具有观光旅游、婚纱摄影等功能,33.3%的种植园目前用作加工的原料生产,47%的种植园是多功能园,兼有观光和原料生产功能(表2)。目前全市引种的香草植物品种较多,有薰衣草、猫薄荷、百里香、薄荷、迷迭香、罗勒、洋甘菊等25个品种。薰衣草、猫薄荷、百里香、薄荷、迷迭香等品种除观光外,多用做食材食料、加工制成精油、花露、香包、香枕、香草茶和化妆品等。鼠尾草、马鞭草等多用做景观观光。
1.2.3 市场销售
目前北京香草产品主要采用国外订单销售、旅游代销等方式进行销售。2011年全市香草总产值是2600万元,其中,原料生产种植园效益1000万余元,每1/15 hm2平均效益约4100元;景观种植园是360万元,每1/15 hm2平均效益约6000元,一体化种植园效益是1200万余元,每1/15 hm2平均效益是1.3万元左右。
2 北京芳香植物效益情况
2.1 生态效益巨大
根据调查北京种植的芳香植物无论是油用玫瑰还是香草都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等生物学特性,适宜于北京干旱少雨气候特征,是很好的生态绿化植被。种植当年地面覆盖可达50%;种植第二年地面覆盖可达70%~80%;3年后,可基本实现种植地面全覆盖,有效杜绝就地起沙扬尘,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等生态作用明显。同时,种植区景观效益初显,花团锦簇,蜂飞蝶舞,空气中飘荡起浓郁的自然芳香,吸引八方游人观光旅游,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双赢,是目前北京城市大园林理念下优选的珍贵植物品种。
2.2 社会效益明显
随着京郊休闲游的火热,人们去京郊观玫瑰花、品玫瑰茶、喝玫瑰酒、吃玫瑰宴、洗玫瑰浴、观薰衣草、品香草茶、吃香草料理、在香草园拍婚纱照等消费已经成为部分年轻人的时尚行为,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次以上。每年5月中旬至10月中旬之间的节假日,紫海香提、布拉格庄园等具规模的香草园日接待游客上千人,火爆景象已远超预期,芳香植物产业的综合效益已初步凸显。
2.3 经济效益显著
调研数据表明,芳香植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其单位面积经济收入是普通农作物的1.5~13倍。2010年门头沟区妙峰山玫瑰生产基地现有20hm2进入盛花期,年产效益300万元,每1/15hm2效益达到1万元。香草产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就业率方面作用显著。密云紫海香堤熏衣草艺术庄园面积23.33hm2,2010年年接待游客近1万人,总产值达800万余元,每1/15hm2效益2万元左右,解决附近农民工就业人数上百人。
3 芳香植物产业的基本特点
3.1 功能多样
北京芳香植物种植园功能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纯观光旅游、婚纱摄影为主的景观种植园;二是以做精油、香露、香包、繁育苗木等为主的原料生产园;三是集景观旅游、婚纱摄影、餐饮和原料生产多功能一体化的种植园。其中多功能一体化种植园最多7个,景观种植园3个,原料生产园5个。
3.2 产业链条长
随着芳香植物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增强,产业链条也逐渐延长,由最初的单纯景观打造,延伸到了资源加工、生态旅游、婚纱摄影、餐饮等服务行业。随着芳香植物合作组织的兴起,合作社承担了社员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公司由独资运营逐渐转变成了“基地+协会(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近几年,仅芳香产业发展就催生出了6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910户,带动农民就业800余人,参与企业20家。
3.3 效益高
调研数据表明,芳香植物在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方面明显高于其他的农作物、果树等,它聚集了农作物、生态植物、生态旅游等多种特点与功能于一身。其本身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其高效益。以2010年不同功能种植园效益对比分析来看,以单纯的原料生产、种苗供应为主的亮民绿奥观光采摘园香草生产一项每1/15hm2产值为3200元左右,以单纯的景观游、婚纱摄影为主的北京观蓝谷薰衣草观光园亩效益为6000元,而多功能一体化的北京紫海香提艺术庄园每1/15hm2产效益最高可达2.3万余元(表2)。由此可以看出:功能越多,效益越高。
4 前景分析
4.1 符合生态建设需要
芳香植物可保持水土和美化生态环境。如玫瑰,寿命长,单株寿命可达10~15年,根系多为水平根,多分布在10cm~45cm的土层内,垂直根在陡坡生长可达2m,在修剪后还可促使不定根萌发,形成地表浅层纵横交错的根系网络,可显著起到减少水土流失和防沙固尘的作用。
4.2 用途广泛
芳香植物是生产天然香料和香精的主要原料,兼有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共有属性的植物类群,也是食品、医药和日用化工等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料和添加剂之一。芳香植物全身都是宝。如鲜玫瑰花可提炼精油、可腌制玫瑰酱、制作玫瑰点心;干花蕾还可入药;玫瑰根皮还可做染料。玫瑰精油是极名贵的天然香精、香料和食品增香的重要原料,在化妆品行业中,玫瑰精油是制作高档香水、护肤化妆品、发用化妆品、美容化妆品不可缺少且十分昂贵的原料;在药用方面,能理气活血、疏肝解郁,主治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症;在烟草行业中,特别是高档香烟都需要用玫瑰精油作为调香剂。薰衣草精油以其清热解毒,清洁皮肤,促进睡眠等功效,深受人们喜爱。
4.3 经济价值高
天然香料的研发和生产销售已经成为世界香料行业的必然需要和趋势。目前玫瑰精油经济价值极高,每kg售价约8万~10万元左右,被称作“液体黄金”;而薰衣草精油售价也在800~1000元/kg左右。以油用玫瑰盛花期每1/15hm2产500kg鲜花计算,每1/15hm2产玫瑰精油0.15~0.25kg,产值达1.2万~2.5万元之间;薰衣草精油每1/15hm2产6~8kg计算,每1/15hm2产值达到4800~8000元不等。从国际香料产业总体情况来看,香料工业的产值从1990年的78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96亿美元,再到2000年产值达121美元,连年产值保持5%的年增长率。以全球最大香精香料生产商——瑞士奇华顿公司为例,其2010年的销售收入高达33亿美元,同比增长10%。
4.4 市场需求量大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油加工技术的提高,衍生的芳香植物产品,如精油、香露、香包、化妆品、芳香茶、超微粉、芳香胶囊、干花等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关注。特别是芳香类植物精油需求量逐年上升,尤其是玫瑰精油和薰衣草精油更是供不应求。以2009年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为例:我国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产量不足30kg,而同一时期,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2000kg以上;同时期世界玫瑰精油产量为5t左右,国际市场需求量在20t以上;由此可见,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玫瑰精油目前缺口很大,预计大马士革玫瑰精油市场在10~15年内仍不会饱和,其市场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巨大市场。
4.5 发展空间大
从统计来看,我国天然香料产业仅占世界市场份额5%左右,而美国则达到20%,可见在我国发展芳香产业空间巨大。而我国目前在甘肃、山东、北京等地种植的近4666.67hm2国产玫瑰,由于其生产的精油香气油脂高、具蜡味的特点,不受国际市场欢迎,很难打入国际市场;但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保加利亚引进的大马士革玫瑰,至今在新疆、陕西、四川、河北和北京等地发展,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我国大大小小芳香植物种植与加工企业上百家,加工产品有精油、精露、酱、食品、浸膏等100余种产品。但是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和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多数处于中低档市场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5 存在的问题
5.1 产业规模小
在北京市除油用玫瑰栽植历史较长外,其它芳香植物栽植大多始建于2008年以后或正在建设过程中,发展时间比较短,处于试验探索阶段,无论是种植或者是加工,规模都很小,种植品种比较单一,从调查统计的种植园来看,油用玫瑰面积基本能够达到建立加工厂的要求,而香草植物种植园面积较小,多数种植园达不到建立加工厂的面积。
5.2 产业链条有待延伸
芳香植物市场前景好,潜力大,但北京市芳香植物种植园产业链条相对比较短,产业链条仅做到观光旅游、餐饮等方面,加工产品多为干花蕾、复方茶、香包香袋、干草干花等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深加工产品单一,主要为精油、化妆品;不同企业虽然品牌不同,但品种趋同。
5.3 资金投入力度小
芳香植物产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行业。据调查,芳香植物仅栽植一项每1/15hm2投入就达到3000元以上,一般农户很难投得起,目前的投入主体多为公司民营资本,政府基本没有产业政策支撑,仅延庆县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给予农民玫瑰鲜花平均补贴2元/kg。
5.4 缺乏科技支撑
芳香植物栽植在北京属于全新行业,在种植技术、栽培管理、加工等方面均仍处于探索阶段。芳香植物的科研成果比较少,大部分的种植园主也普遍表示缺乏适宜栽植品种和成熟的管理经验,都是自己边种植边试验边摸索边总结。尤其缺乏成熟的深加工设备和技术,这也是制约香草产业化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大马士革油用玫瑰在北京提取精油后,精油被送到国外采用法国化妆品生产线才能制成高级香水。
5.5 市场潜力挖掘不够
芳香植物全身都是宝,可在食品、中药、化妆品、烟草、香薰等领域广泛应用,可挖掘加工成精油、精露、酱、食品、浸膏等100余种产品,而据调查北京目前也仅发掘、涉猎了精油、精露、干花蕾、部分食品、茶、化妆品等领域,而香薰、中药、烟草等领域还没有挖掘。而化妆品开发领域也仅限于皮肤护理用品5~6个品种,多数处于中低档市场水平,目前流行的超微粉、精油胶囊、复方精油、洗发、香薰等系列产品均未得到开发。
6 建议与对策
6.1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在摸清北京市各区县芳香植物产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芳香植物产业发展规模和方向。同时,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把发展香草产业和发展山区沟域经济、促进山区生态建设、繁荣旅游产业相结合,借力其它门类农业产业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与好政策。
6.2 加大投入,典型示范
芳香植物产业在北京市刚起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芳香植物易栽易活,是很好的防风固沙、景观绿化植被材料,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将芳香植物产业纳入政府资金扶持范围,如将林改部分资金纳入芳香植物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建立以政府支持为导向、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促进芳香植物产业发展。
6.3 依靠科技,提质增效
积极搭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芳香植物产业发展机制。一是加大对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研究,解决大马士革和薰衣草的栽培难点,建立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二是加强新产品研发,建立产品研发体系,增加产品品种,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促进生产标准、产品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三是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
6.4 品牌带动,强化竞争
依据当地自然条件、特色产品和市场需求,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建设。建设标准化体系,秉承“高端、唯一、特色”的原则,以旅游文化为引领,全面推进芳香产业的品牌升级。一是打造精品芳香种植园,做到一园一特色,一园一精品;二是打造明星产品,引进品牌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种植管理技术和生产加工技术,建立规范的生产流程,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三是拓宽出口渠道,参与国际竞争。
本文通过分析纺织品的阻燃机理,介绍了几种阻燃方法,并阐述了阻燃性能在测试方面的两个重要指标。最后说明了阻燃纺织品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阻燃织物;阻燃机理;生产方法;阻燃性测定
阻燃制品可以从源头上降低火灾的发生,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消防法规和纺织品燃烧性标准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对阻燃纺织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相关部门对装饰用纺织品、室内窗帘、床上用品,家具用布、各种贴布,井下作业用风筒布、传送带、医药用布,汽车。飞机、轮胎和军队用的纺织品等都作了阻燃性能的指标要求…。因此对纺织品阻燃性能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纺织纤维的改性加工及织物的化学整理技术中,阻燃技术的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
1 阻燃机理
织物的燃烧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首先,可燃物质受到火(热)源的作用,温度升高并伴随着纤维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不燃性气体和碳化残渣:然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中的氧混合引起燃烧,并释出大量燃烧热,燃烧热又对纤维进行作用,从而促使燃烧反应连续进行。从燃烧的过程分析,要达到阻燃的目的就必须控制住固相分解,减少可燃气体的产生:或抑制气相燃烧,削弱可燃气体的热能。目前比较成熟的阻燃机理有四种
(1)熔融覆盖机理
阻燃剂与火源接触后产生玻璃状隔离膜,把被燃物覆盖起来使之与氧气隔开,达到阻燃的目的。如有机磷类阻燃剂受热时能产生结构更趋稳定的交联状固体物质或碳化层,一方面能阻止聚合物进一步热解,另一方面能阻止其内部的热分解产物进入气相参与燃烧过程。
(2)气体机理
根据燃烧的链反应理论,维持燃烧所需的是自由基。用阻燃剂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可降低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如含卤阻燃剂,它的蒸发温度和聚合物分解温度相同或相近,当聚合物受热分解时,阻燃剂也同时挥发出来,阻燃剂中的卤素能够在气相燃烧区中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达到阻燃的目的。
(3)吸热反应机理
在高温条件下,阻燃剂发生了强烈的吸热反应,吸收燃烧放出的部分热量,降低可燃物表面的温度,有效地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阻止燃烧的蔓延。如AI(OH),阻燃剂充分发挥其结合水蒸气时大量吸热的特性,使其在达到热分解温度前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
(4)化学机理
阻燃剂作为一个组分参加化学反应,生成不燃或难燃物质,达到阻燃目的。
2 阻燃织物的生产方法
阻燃织物可以通过生产阻燃纤维和对织物进行阻燃整理两种方法获得。
2.1 阻燃纤维的生产方法
2.1.1 提高成纤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1)在成纤高聚物的大分子链中引入芳环或芳杂环,增加分子链的刚性、大分子链的紧密度和内聚力。如芳纶1313、芳纶1414、聚酰亚胺纤维、聚芳砜酰胺纤维等。
(2)通过纤维中线型大分子链间交联反应生成三维交联结构,从而阻止碳链断裂,成为不收缩、不熔融的阻燃纤维。酚醛纤维就是这种技术制造的阻燃纤维。
(3)将纤维置于200~C一300℃高温的空气氧化炉中,使纤维大分子发生氧化、环化和碳化等反应,直线型分子链转化为耐热的梯形结构。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就属此类。
2.1.2 对原丝进行阻燃改性
(1)共聚法。在成纤高聚物的合成过程中,把含有磷,卤、硫等阻燃元素的化合物,作为共聚单体引入大分子链中,然后再把这种阻燃性成纤高聚物用熔融纺或湿纺制成阻燃纤维。目前,生产的阻燃涤纶和阻燃腈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2)共混法。将阻燃剂混炼入纺丝熔体或原液中纺制阻燃纤维。如在粘胶原液中混炼入磷化物,在醋酯原液中混炼入溴和磷。
(3)后处理改性。将湿法纺丝过程中的初生纤维,用含有添加型阻燃剂的溶液处理,使阻燃剂渗入纤维内部,而获得阻燃性。这种方法工艺简单,但阻燃纤维的阻燃持久性不如原丝改性法。
2.2 织物的阻燃整理
(1)浸轧培烘法。将织物置于由阻燃剂,交联剂,催化剂,润湿剂和柔软剂组成的浸轧液中,经过浸轧、预烘、培烘,后处理等步骤,使阻燃剂被纤维聚合体吸尽。
(2)涂布法。将阻燃剂混入树脂内,靠树脂的黏合作用将阻燃剂固着在织物上。
(3)喷雾法。用手工喷雾或机械连续喷雾的方法将含有阻燃剂的液体喷洒在织物上。
3
阻燃性能测定
评判织物的阻燃性能指标主要有两种:
(1)极限氧指数。通过测定样品的(LOI)来进行评判。其含义是样品在氮。氧混合气体中维持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百分率。氧指数越高则说明维持燃烧所需的氧气浓度越高,织物越难燃烧,即面料的阻燃性能越好。计算式如下:
LOI=[O2]/[O2]+[N2]×100%
式中[O2]一氧气流量,L/min,
[N2]――氮气流量,L/min。
从理论上讲,纺织材料的氧指数只要大于21(自然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浓度),其在空气中就有自熄性。根据氧指数的大小,通常将纺织品分为易燃(L0135%)四个等级。
(2)燃烧速率。经过阻燃整理的面科按规定的方法与火焰接触一定的时间,然后移去火焰,测定面料继续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的时间,以及面料被损毁的程度。有焰燃烧的时间和无焰燃烧的时间越短,被损毁的程度越低,则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越好:反之,则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不佳。
云南也是我国茶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有云南一些民族的军队参战,云南茶作为贡品献给了周武王。《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即现在的景东,是南诏国“银生”节度府所在地,说明早在唐朝的时候,澜沧江流域广大山区已是茶叶的重要产地。到了明清,云南已有名茶问世。徐霞客在日记中说,他到凤庆时,住在一位梅姓老人家里,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主人以太华名茶招待,“茶味甚佳”。普洱茶在清代是贡茶,正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说:普洱茶“每岁入贡,民间不易得也”。茶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它发展了5000多年后还有生命力吗?茶业是云南广大地区“衣食万户”的产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它还有生存和竞争能力吗?这是我们当前必须回答的大问题。实际上,茶业是一个永恒的产业。正是在全世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今天,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的时代,茶的特有价值才真正显示出来,茶业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领域。
茶业的发展,依托于它对人类生存的重大价值。这种价值是人们在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体味出来的,是通过现代科技而深刻认识的。一片小小的茶叶,包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是人们养生健体、延年益寿的无价之宝。正是这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可以延伸出一串长长的产业之链。茶能解渴生津,是低脂肪、低热能的天然饮料。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认为,经常饮茶,胜于服药,曾有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当时的日本人荣西来中国学习,参与茶事活动,回国后说:“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木。山若生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则长。”历史上和现实中爱好茶饮之人,多是健康长寿者。茶饮从中国传出,已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许多专家预测,2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的世界。目前,茶饮品的开发方兴未艾,既有纯茶饮料,又有混合茶饮料。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瑞士雀巢公司都在开发茶饮料。从发展趋势看,茶饮料市场不断扩大,茶饮料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大产业。茶食品指含有茶叶的食品,既有主食,也有副食和零食。茶米饭、茶面包、茶点心、茶饼干等已经面市,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食用茶叶比喝茶更能全面地摄取茶叶的有效成分,更有利于人们养生延年。一旦茶食品进入千家万户,茶产业的根基就非常深厚了。
茶叶的500多种有机化合物中,有许多防病治病的药效成分。比如,茶多酚能阻断亚硝基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对防癌抗癌有明显作用。氧自由基能引起细胞功能衰退,导致人体衰老,是“百病之首”,而茶多酚则具有极强的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功能。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茶叶中的药用成分提取出来,可生产出防治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肝炎等病症的系列药品。茶叶中的茶色素色彩艳丽,着色效果好,稳定性极佳,本身含有多种营养保健物质,是食品、饮料最理想的着色剂。利用茶叶成分,可以制造化妆品、芳香剂、防氧化剂、除臭剂,可以制造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有益人体健康的纺织品。茶叶还可以用作饲料,茶饲料可以增强抗病能力,喂猪可以提高瘦肉率,喂鸡可以提高产蛋率。
随着人们对茶叶功效认识的不断深化,茶叶发展正在经历一场革命。随着茶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茶产业必将成为前景光明的、永恒的产业。茶与农业现代化
云南是农业大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十五”期间云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农业现代化从何入手?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只能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造、提升粮、油、畜、果以及烟、糖、茶、胶等传统产业,使之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从云南实际出发,特别需要振兴的是茶业。目前,云南茶业产值不算大,只有十几亿元,但茶业在云南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茶业是“衣食万户”的产业,全省大多数地方都种茶,参与种茶、制茶、售茶的人口达1300万,茶税构成许多地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例如,凤庆县有34万人种茶,几乎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茶税占县财政收入的20%。勐海县农民收入和县财政收入的30%都来自茶叶。其次,云南贫困山区面积大,人口多,贫困群众吃盐穿衣,供孩子上学,主要靠茶叶收入。对他们来说,脱贫靠茶叶,致富也要靠茶叶。第三,茶业是成千上万的农户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直接走向市场经济的产业。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迎面涌来,千百年来生活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环境中的农户怎样适应这种形势呢?生产出无污染、高质量的茶叶供应国际市场,是一条现实的出路。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振兴云南茶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现实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振兴云南茶业的条件是相当优越的。
生态条件好。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云南地处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而湿润,日照短而多雾,土壤有机质丰富而排水通畅,茶叶嫩度好、茸毛多,芽叶内含物积累高。早春回温快,春茶上市可以比闽、浙茶叶早一个月以上;采收期长达10个月,有利于均衡生产。云南茶叶生产以资源采集型为主,开垦山坡地种植,基本无污染,农药残留量低,茶叶品质高,甘醇回味,经久耐泡。云南这种生产高品质茶叶、建设世界一流茶区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还有利于发展特殊优质半发酵茶,如台湾的乌龙茶等。种质资源丰富。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37个种、3个变种茶组植物中,云南有33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25个种和1个变种是云南独有的。云南广袤的高原、山谷、丘陵上生长的不同类型的大茶树和古茶园,以及省茶科所建立的现代茶树资源圃,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树资源活体园。云南独有的大叶茶种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良茶树品种,其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均高于国外良种和国内其他茶区的小叶种。生产历史悠久。云南茶叶生产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宋以来得到较大发展,明清时期逐步形成的普洱茶成为茶中珍品。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制作加工经验,形成了名牌产品,形成了广大的市场,也创造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云南茶文化。
茶园面积大。全省茶园面积已达245万亩,采摘面积207万亩,均居全国首位。
科研力量较强。省茶科所设在勐海,有科研人员200多人,建立了国家级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着800份种质资源,培育出“云抗10号”等优良品种。思茅茶树良种场有科研人员18人,经营试验茶园1000亩,建场18年来共繁育良种苗木2000多万株,推广到全省100多个点,成为种苗科研、生产、加工的基地。云南农业大学设有茶叶专业,培养高等茶叶技术人员。一些地区的农校还设有茶叶专业,培训中等专业人才。经营机制较新。农业现代化要靠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从80年代中期的“三结合一体化”到今天的农业产业化,云南省茶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思茅地区以“三结合一体化”形式建设的15万亩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型大茶园和加工厂,已初步实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年创产值超亿元。龙生公司直接管理的茶园面积在3万亩以上,带动以种茶为主业的茶农就有4395户、16720人,其中光是从昭通地区转移来的特困群众就有11339人,茶户年均收入已达6000元。大渡岗茶叶实业公司用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国家、集体、个人连接起来,合理配置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大渡岗”优质品牌打开了销路,站稳了市场。在国家投入和银行贷款未增加的条件下,茶场发展起1.8万亩茶园,使周边大渡岗、勐万两个乡11000茶农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些不断创新、成长的茶叶农工贸一体化龙头企业为茶叶产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前景好。据专家预测,茶叶将主导21世纪的饮料市场。世界茶叶市场前景较为乐观,有机茶增长较快,年均增幅25%以上。国内消费潜力更大。比如,200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量只有375克,低于世界人均年消费约500克的水平,也大大低于日本等国1200克的水平。近年来,全国各地到云南采购茶叶十分活跃,包括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产茶大省。广西横县年产5万吨茉莉花茶,其中80%的茶胚来自云南。茶叶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在出口农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云南年自营出口1万吨,创汇约2000多万美元,发展外向型茶叶经济有较大的潜力。茶业振兴十策
云南茶园面积全国最大,茶叶产量全国第三,发展潜力不小,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重点发展烟草、矿产、生物、旅游产业的同时,对茶产业发展思路、指导思想、技改、投入等重视不够,科技含量低,单产低、品质差;加工工艺落后,名茶少,品牌杂;缺乏营销手段,市场占有率低;管理水平落后,销售环节多,税赋重,茶叶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效益不佳。以勐海茶厂为例,那是生产“大益牌”普洱茶的龙头企业,有时年出口订单远远超过当年的产量。但由于企业包袱和税赋重,缺乏资金收购原料,很难达到精制加工的生产规模,从而使一个市场看好的企业成了亏损户。从云南茶叶生产的整体水平看,由于没有统一标准,集约化程度低,很难实现规模效益,从而导致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参与国际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困难和差距是潜力所在,挑战和风险是动力之源,云南茶产业正面临一个重大转机。当务之急,振兴云南茶产业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观念更新,振兴茶业。观念更新要着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观念,茶业要着眼于全国和世界市场。另一方面是从只见茶叶不见文化的观念转变为以茶文化带动茶产业的观念。云南茶产业因多年培植和所具有的各种比较优势,只要以较少的投入就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可形成种茶能脱贫、种茶能致富的积极思想。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符合全人类“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的大趋势,符合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符合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要求,是观念更新的精神所在。
(二)减轻税赋,宽松环境。这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必然要求。发展是靠人去推动的,是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去实现的,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云南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是茶业和其他事业发展的关键。为茶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首先要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减轻税赋。我国现行的茶叶税赋比世界上其他产茶国都高。调查表明,从购进每公斤6元的毛茶到加工成16元的成品茶销售,纳税额高达增值额的一半左右。有的地方茶叶的税收竟占产值的4成。如此高的税赋如果不作适当调减,将损伤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茶业发展将缺乏后劲。
(三)大力推广良种茶树。世界茶园平均亩产66.7公斤,肯尼亚达143.3公斤。我国平均亩产51公斤,福建最高为73公斤,而云南仅为36公斤。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在茶树栽培上实施一场革命,即扩大无性系茶树良种应用面积,并对茶园实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实现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建设好茶业的第一车间,为生产名牌茶叶创造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发展有机茶。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普通茶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但是有机茶销售量却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大趋势。所谓有机茶,是在无任何污染的地方,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化学品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由于有机茶安全保健,色、香、味俱佳,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比一般名茶要高出30%-50%。有机茶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普通茶要低,但由于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单位面积的成本也比普通茶要少,因此经济效益是好的。云南大部分茶园分布在远离城镇的山区,空气湿润,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病虫害少,许多茶区保持着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具有生产有机茶的优越条件。我们应抓住机遇,把有机茶作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五)依靠科技,建立标准。科技进步,是茶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把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要充分重视提高茶农、茶工的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开展技术培训,重视培育企业文化。
茶叶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和制定茶叶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当前的茶叶生产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加工技术,很不适应茶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限制了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要尽快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把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经验结合起来,确立合理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措施,形成以云南特有的大叶茶生产为基础的茶叶生产标准,这对于创制名牌茶品,扩大滇茶市场,建设现代化的、高效益的茶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茶叶生产经营体制,是体制创新的当务之急。按“三结合一体化”发展起来的牛洛河茶厂,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合资的大渡岗茶厂,经过股份制改造的龙生茶叶公司,都在探索体制创新的路子,发展势头很好。现在,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为核心的“三结合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已在全省产茶地区推广开来,但还要进一步完善。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大改制力度,对国有、集体茶叶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只要有利于国家、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当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扶持茶叶大集团加快发展,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七)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为追求健康长寿,人们对天然的保健饮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趋之若鹜。要适应这种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茶叶的品质特性,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和茶用品,不断延伸茶的产业链,做强做大茶产业。同时,在茶业结构调整中,要与发挥云南花卉、天然药物的种植优势紧密结合,开发香花茶、草药茶、保健茶的产品和市场。近三年来,元江、思茅两地分别种植了5838亩和400亩茉莉花。因其花期早、花期长、产量高、香味浓、品质好,吸引了一些原来在广西加工花茶的客户前来投资。如投资元江的玉元茉莉花茶叶公司,年预计产鲜花700吨,加工花茶938吨,工农业产值1721万元,大大提高了茶叶的附加值。
(八)创造名牌,开拓市场。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市场。浙江以“龙井茶”这个独有品牌,2.73万吨的名优茶创产值14.8亿元,平均每公斤54.8元。云南名优茶仅有0.78万吨,产值1.47亿元,平均每公斤18.85元。普洱茶、滇红是云南的名优茶,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尽快建立技术质量标准,创造和发展普洱茶、滇红系列的名牌产品,抢占市场,提高效益。
世界茶叶市场有一个新的动向,即茶叶交易中心从消费国转向生产国。我国也有这个趋势,目前全国主要茶区都建立了产地批发市场,仅浙江就有40多个。而云南作为产茶大省,市场建设相当滞后,专业市场刚刚起步,有场无市,无序竞争,严重制约着茶业的发展。因此,在普洱茶、滇红产地建设茶叶批发市场,培育和壮大昆明中心城市茶叶的绿色批发市场,建立茶叶销售网络的电子商务绿色市场,举办全国茶叶交易会、名优茶展销会,制定鼓励开拓茶叶市场的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是云南茶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发挥云南茶叶的优势,紧密结合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开拓茶叶的绿色国际通道,立足积极开拓内销市场,恢复东欧及穆斯林国家市场,大力拓展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全面进行营销创新。
(九)走出去,引进来,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须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建设开放型、外向型茶园,发展“定单茶”、“创汇茶”,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吸引非茶企业投资茶业,开展与国内外茶叶大企业的合作,促进茶叶深加工和形成全球性的营销网络。要争取国家批准在云南设立绿色食品认证的分支机构,努力引进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争取更多茶叶产品得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开拓云南有机茶的世界市场。
(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茶产业是云南最有希望的产业之一,只要引起重视,加大投入,资源优势就会变成经济优势。据专家测算,如果茶叶单产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每亩可增产15公斤,现有207万亩的采摘面积就可增值3.1亿元;如果提高茶叶质量,每公斤农业产值增加10元,现有产量7.5万吨就可增值7.5亿元;深加工潜力就更大,如果每公斤通过加工增值20元,现有茶叶产量7.5万吨就可增值15亿元;如果在发展名优茶上狠下功夫,培育10%的高档茶、20%的中档茶,平均每亩产值达到大渡岗目前的中等水平2000元,则全省茶叶可增值40亿元。另外,如果使出口茶从现在的1万吨达到3万吨,可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加上现有产值,在今后若干年内形成100亿元的大产业是很有希望的。但这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来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投入,要综合运用税收返还、技术改造、退耕还林、扶贫、市场建设、科技推广等政策和措施,向茶产业和茶文化倾斜,实实在在地推动云南茶产业的振兴。
弘扬茶文化
茶香的隽永,茶文化的典雅,使中华文明更具韵味和魅力。片片清丽香醇的茶叶,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奇妙载体。要振兴茶产业,必须弘扬茶文化。
茶文化发祥于中国,传遍了世界。日本经济起飞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茶道迅速崛起成为“国礼”;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后,大兴茶礼,国家级进茶仪式表演者多达54人;我国台湾、香港位列创造亚洲经济奇迹的“四小龙”行列,中华茶艺在两地兴起,香港的“无我茶会”有5000人参加,显示出中华茶文化的巨大魅力。随着中国向新的世界经济强国迈进,中华茶文化必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表现在社会、人文、哲学、宗教、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医药、保健、工艺、考古等广泛领域。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自古以来,爱茶者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凡夫俗子;既有汉族茶文化,也有少数民族茶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彼此渗透、互相影响,融汇成丰富多彩的中华茶文化。
民众创造了茶文化,名人提高了茶文化。公元8世纪后期写下《茶经》的陆羽,被后人奉为“茶圣”;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唐代诗人卢仝写下了传唱千年的《茶歌》;陆游写茶诗三百篇,苏轼伴着紫砂茶壶吟诗挥毫;乾隆皇帝四次造访西湖茶区,加封“御茶”18株;著名作家老舍酷爱茶艺,留下名剧《茶馆》;主席喜欢以茶会友,写下“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的诗句。
茶文化是有关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但茶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始终内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茶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相契合。诗人韦应物说: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源。”卢仝的《茶歌》,更道尽茶性之神奇:“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信息时代,风云变幻,节奏紧张,关系复杂,人们非常需要松弛神经,调适心灵,升华精神。茶被誉为“灵魂的饮料”,对人心有一种特别的陶冶作用。通过茶文化的熏陶,“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可以升华人的精神,有利于创造新的人类文明。
弘扬茶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新茶学。茶学是一项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事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既包括对茶叶品质及其种植、加工、贮运、销售的科学研究,也包括对茶叶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的理论探索,这是奠定现代茶文化基础的必需之举。
二是发展茶馆、茶艺。茶馆、茶艺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充分收集整理云南古朴浓郁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加以创新利用,研究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茶馆、茶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茶对人心的陶冶作用,是通过人和茶、茶器、茶境的联系过程而实现的。泡茶、品茶是一种别致的艺术创作活动,需要调身、调息、调心,达到敬、清、和、静的状态,并与壶、杯、茶、水、境发生物我两忘的沟通。在这里,泡茶者和品茶者都处在一种特殊的审美状态中,配以古色古香的茶具和玄远空灵的乐曲,人们的心灵从现实的功利关系中超脱出来,进入理想的茶艺境界。另一方面,高雅、清静的茶馆也成为人们访亲会友、交流信息、会谈商务的理想之所。
三是茶园、茶厂、茶店、茶馆、茶叶公司,都要以茶文化为魂,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
四是发展茶旅游。名山名水出名茶,茶旅游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云南许多旅游胜地都有神秘的古茶林,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大渡岗等一些地方的万亩茶园是人力和天工共同创造的奇境,置身其中,才能真正体味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伟大力量。要把古茶树林作为自然文化遗产,把现代生态茶园作为旅游观光地保护、利用起来,通过重振“茶马古道”的茶文化品牌,发展茶旅游。茶旅游应当做到“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品、六购”,这是扩展茶叶市场的重要方式。
五是培养茶文化人才。农业大学的茶叶专业,各种茶叶专科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茶叶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茶艺人才。
六是进一步加大滇茶文化的宣传,塑造滇茶新形象。支持创作茶歌舞、茶戏剧、茶影视、茶书画,扩大云南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知名度。
七是举办茶叶节和茶文化研讨会,扩大国际交流,开拓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