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第1篇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已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中普及开来。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起辅助作用的,如果使用过度,不仅不会提升教学效率,反有分散学生注意力、师生情感互动缺失、教师引导过于被动、学生失却自主学习的时机等弊端。因此,有必要清晰地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以便在教学中相时而用,兴利除弊,让多媒体真正为课堂教学助一臂之力。

1 直观形象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渴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学习的渴望即是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之根本。特别是在大力提倡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时,如若学生对学习的旅程没有期待,学习的效率从何而来?所以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便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对外边的世界充满无限好奇的时候,适当利用多媒体有趣的画面、生动的表达,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田忌赛马》时,如果只凭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出示两组扑克牌,分别为红桃10、8、4,黑桃9、7、3。然后对学生说:当你是黑桃牌的主人时,在得知对方每一张牌都大于自己时,在一一对比中如何以小胜大呢?学生的兴趣顿增,在多媒体展示的小游戏中,学生理解了本文中所讲的这样一种智慧,教师进而引导出课文的分析。

2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境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景等,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单凭语言的描述只能给学生留下模糊的印象。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实景实物生动地再现,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爱什么颜色》时,上课之初,教师如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较快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中去呢?比较快捷的方法就是采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来展示:第一幅画面展示碧绿的禾苗、碧绿的小草,这是对家乡田园式生活的再现;第二幅画面展示火红的朝阳、火红的枫叶、火红的队旗,这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再现;第三幅画面展示蔚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这是对海边生活的再现……优美的画面配上舒缓的轻音乐,课堂变成一个彩色的世界,充满爱的气氛,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很快进入自主学习的情境中。

3 引导字词学习,夯实基础知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对字词的掌握,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语文教师切不可疏忽大意、一带而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掌握字词服务。首先,在生字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提供的田字格和标准的楷书书写方式,如描红般教给学生如何把字写规范;然后,通过不同的色彩来展示生字的声旁和形旁,便于学生的记忆;接着,教师可以把与字义相关的图片展示出来,给抽象的生字以生动形象的记忆;最后,找出与之字形相近的生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比之中辨析出不同生字的读音与含义。这样一步步走下来,学生的字词基本功在日积月累中一定会有迅速的提升。

例如,学习生字“蔚蓝”的“蔚”,先出示田字格背景,然后让学生观察按正确的笔顺的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结构是上小下大,下半部分左大右小等,指导学生写字要美观;然后在四线格给出生字注音,再采用不同的颜色出示这个字的声旁和形旁后,去掉形旁依然读这个字音,扩大学生识字量;接着组词“蔚蓝”,同时出示蔚蓝色天空的图片……这样的教学,规范而生动,一定能夯实学生的字词基本功。

4 增加学识见闻,拓宽学生视野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见识少,知识积累贫乏,导致他们在认识事物时存在障碍,对内容的理解流于肤浅。此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弥补这一不足,在增加学识见闻,拓宽学生视野方面功不可没。语文教学就是一个信息与情感传导的过程,在有限的时空使学生更多地接受信息、处理信息,才会提高学生的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共同调动起来,增加课堂信息传递通道,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效率。

如在学习《喜爱音乐的白鲸》一文时,当学生了解了本文讲述了一群白鲸因追赶鱼群到北极而遇险,抢救人员用乐曲《蓝色多瑙河》把白鲸引入深海使它们脱险的故事时,教师适时地播放一曲《蓝色多瑙河》,配上白鲸自由自在在水中游玩的画面,学生似乎与白鲸们一起克服了恐惧,最终获得了重生。生动的画面让教学多彩,同时也让学生在情境倾听中了解了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的魅力,增加了见闻,开拓了视野。

5 进行情感教学,提升审美情感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会要求学生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无论是对人物的情感,还是对景物的情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在情感的氛围中体味得到。教学时,单凭朗读与词语分析是不够的,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的图文展示配上教师的情感调动,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把握文章的情感,促进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

如在学习完《五彩池》一课后,教师在播放五彩池画面时同时引导学生用情感去体验本文作者写此文的目的,用语言配合画面去启动学生情感的闸门:“五彩池的颜色这么丰富多彩,会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真是神奇!可是把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更是神奇了!这么神奇的五彩池,怪不得作者惊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让我们为它配上音乐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轻一点儿,别破坏了水池的美……”在情景交融中,将本课升华。

当然,高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利也会有其弊。首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起辅助作用的,如果使用过度,不仅不会提升教学效率,反而会产生诸多不利因素。如多媒体音画部分的内容如若太多太杂,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不能将思维集中到探究的问题上去。其次,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互动的一个过程,如果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引导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就会减少,师生情感互动就会缺失,不利于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再次,如将所有的难点都化抽象为具体地一一破解,反倒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丧失自主探究的乐趣,等等。

总而言之,有必要清晰地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以便在教学中相时而用,兴利除弊,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语文课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授课方式;学生能力;教学方式改革

一、初中数学教师的授课方式

1.讲授法

初中数学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称为讲授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其运用广乏,是各种教学方式的鼻祖,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专业的语言对数学内容进行讲解,说明、论证、解释。

2.多媒体授课法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其声音、图像、录像、影视片断等按照设计安排好的规定内容进行授课,在课堂经常被使用,目前已成为初中数学授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根据教材要求,拟定讨论课题,集体研究讨论、切磋琢磨、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一种授课方法。是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基本过程是教师设计讨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内化巩固开拓。

设计讨论的问题贴近课程的精髓,适合学生思考,问题难易,大小简繁适当;组织讨论过程,在讨论开始前,教师应该具有具体的讨论方案,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手段,来将方案顺利实施.在讨论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营造乐于参与的氛围。

归纳内化,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逻辑思维方法,是知识的梳理,是完成教学的“点睛”之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

巩固开拓,精心选择和设计能突出本节的重点、难点的题目、练习.根据对练习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查遗补漏,同时设计好问题为下节课做准备。

二、不同初中数学教师授课方式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1.讲授法对数学能力的影响

(1)能够提高思维的灵敏性。讲授法在教师的主动性方面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对一些概念或问题进行拓展,在黑板上比较容易进行,教师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学与个人魅力,让学生能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使课堂从固定的模式中脱离出来、活跃的课堂氛围又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2)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在浩瀚的题库中,所有题目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那么同一个类型的题目都能迎刃而解,这样学生就不用承受沉浸在题海战术当中的痛苦。因此,抓住问题的本质对于学习数学是很重要的。讲授法在这方面体现了无比的优越性。讲授法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讲解基本上都是按照正确的解题思路来进行的,教师也是这样做的,这样便有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在无形当中就锻炼了学生的敏捷性。

2.多媒体授课对数学能力的影响

目前,多媒体在初中数学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多媒体教学必须要有课件,虽然课件是人做的,但操作时就像放电影一样,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记住的知识点特别少。当遇到数学的概念时,教师可能由于环境的限制,只是将含义念一遍,并没有全面加以解释,因此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缺少引起主动思考的机会,数学的概念就只停留在形式上。有了课件,教师备课的时间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了,这样可能导致一个问题就只有一个解题方法或者一些问题就只给出一个结果,而没有中间的解题步骤。教师也就没有运用到一些基本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更不能对解题进行演绎,对一些知识点不能进行分类比较,学生就只能根据有限的知识、固定的模式来学习。由于准备的简单了,对学生提出的比较新颖的问题,教师可能一时回答不出来,导致时间的浪费。所以说,多媒体授课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讨论法对数学能力的影响

(1)讨论法授课方式对思维能力的影响。初中生在经过了小学的学习,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的能力。在讨论法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更可以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的观点、思路。虽然有些观点可能不全面,讲的很可能是一个点,然后教师综合所有学生的观点,再进行补充,是可以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有的时候学生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很有可能是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人在实习时发现,讨论法授课不仅释放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能积极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度,更加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讨论法授课方式对运算能力的影响。因为讨论法主要是经过小组讨论和自己独立思考,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由于言论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各自踊跃发言。发言的学生多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也就更容易给出。由于时间限制导致竞争的激烈,这就需要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想出更方便快捷的运算方法,所以说讨论法还是可以提高学生运算的灵敏性。

三、三种授课方式之间的联系与改革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很多人看来,初中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存在大量的公式、定理需要去记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的兴致高昂时,学习数学就事半功倍了。如创设数学情境,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这样学生就会有学好数学是非常有用的意识,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为了自己的未来而主动学习数学。

2.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尊重

对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交流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还有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要多关注学生的体验,不要最求强制的统一答案。师生间的交流对课堂的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南国农.能力的结构与培养[N].合肥:西北师大学报,1982 第1期

[2]刘咏梅.数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刘咏梅.数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马思敏,邱曙东,成少厉.浅析多媒体授课方式利弊[J].西北医学教育,2005 第13卷第5期

[5]南国农.能力的结构与培养[N].上海:西北师大学报,1982 第1期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第3篇

>> 魅力数学之生本课堂 浅谈英语生本课堂的教学 生本课堂的利与弊 浅谈初中物理“生本课堂”的评价指标 浅谈中职生本课堂中的激励方法 浅谈“生本课堂”中“导学”的策略探索 浅谈小学英语生本课堂的构建 浅谈生本课堂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英语生本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 生本课堂中的词汇教学 生本课堂的基本形式 生本课堂的图景构筑 关于生本课堂的思考 生本课堂的提前预设 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生本课堂”,唤醒学生的能量 “生本课堂”的观察与思考 生本课堂下的语法突破 推进英语生本课堂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浅谈生本课堂的魅力 浅谈生本课堂的魅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生本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以前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以前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生本课堂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生本课堂使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生本课堂;挖掘;潜能;团结合作

记得几年前,我和同事赴西宁参加了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的讲座。有幸走近生本课堂,听了深圳、西宁等课改地区优秀教师的讲课。亲身体会了生本教育的魅力。

一、生本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西宁学习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分别在不同的学校听取了语文、英语、物理等科目。走近生本课堂,我们亲眼目睹了从教以来从没见过的一幕:无论小学生还是初中生、无论是普通班的学生还是实验班的学生,个个精神十足、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积极讨论,几乎没有不参与的学生!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是那么的投入,在认真快乐的学习,一张张脸上充满阳光、写满自信!

令我难忘的是:在抢着回答问题时学生举起的一双双手。难忘小组讨论时,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共同探讨的场景!难忘下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围着老师问问题!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自觉的激情投入!

课后,从授课的一位老师那儿了解到,她所在学校生源比较差,来自打工家庭的学生多,父母文化水平低再加上平时比较忙,因此学生的基础差。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下,上课打瞌睡的学生不在少数,部分学生上课没精打采,学习积极性不高。可实施生本课堂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上课基本上没有打瞌睡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鼓励下,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行列,敢于上台展示,对自己逐渐有了信心!从月考的成绩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成绩有了提高,尤其是学困生,成绩明显提高!

生本教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以前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以前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正是我们生源相对不太好的学校所苦苦寻找的课堂,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课堂!

二、生本课堂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能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从上课一直喋喋不休的讲到下课,老师总是不敢让学生去讲解某些知识,认为学生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从西宁回来后,在我所带的班级,我也跃跃欲试的尝试了生本教育。经过一阶段的尝试,我发现:孩子们的能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些练习题,学生们能想出好多种解题方法,学生想出的有些方法简单易懂。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严重,嗓子疼的厉害不能讲课。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思来想去,我决定让课代表给大家来讲解习题。王兴莉物理成绩比较好,自从实施生本教育后,她的表现很出色:上课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敢于上台展示,而且声音洪亮,可以说是她们班的“领头羊”。但这次和以往不同,毕竟是让她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解习题,万一讲错或者结结巴巴咋办?说实话,我还是心里没底,最后,我还是决定让她来讲,我坐在教室后面听。遇到她讲解不到位的习题,我来补充。只见她微笑着走上讲台,没有一丝的紧张和犹豫,当起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语言干练,采用的方法灵活多变,一题多解,而且不是“一言堂”,而是边提问、边总结,讲的非常精彩,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她的口才和能力极好,嫣然就象老师一样在哪儿上课!令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仅仅就几个月,她在这方面的能力尽有如此大的提高!

生本课堂以‘学生为本’。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开始多思多想、质疑善问。生本课堂给每一位同学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总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拓展。 因此生本课堂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三、生本课堂使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好的合作能力和较强团队精神的身心健康的人才,但当下,我们中国的独生子越来越多,由于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变得傲慢、自私、冷漠、虚荣、嫉妒心强,缺乏谦虚、谦让等优良传统美德。在学校、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品质。这是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主要障碍。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辨性学习活动 社会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以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对“社会性”的理解应该是:在与多种形式的生活对接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逐步为其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学生在生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显然只凭教师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其效果也是有限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与对社会问题的真实性的深入思考。对此,笔者认为,在品德课堂中开展思辨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很有效的策略。

一、思辨性学习活动的适用内容

课堂上学生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学习共同体,思辨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与空间,让学生能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在思辨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全能的智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共同学习中认识模棱两可和错综复杂的问题,这种方式对于组织学生探讨品德课程中的一些社会现象、价值观认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综观《品德与社会》教材,很多说理性、历史性题材的内容都适用这一学习活动方式。以下是五、六年级适用内容列举(见表1)。

以上列举内容涉及家庭关系、社会现象、历史问题、风俗习惯等方面,范围十分广泛。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教材中列举的一些问题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周边生活中。但是这些社会问题都带有模糊性、多样性,用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与思维水平来看待这些问题常常会出现认识简单化、片面化的现象,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立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提高思辨能力,进而科学地、辩证地用儿童的思想看待问题,提高社会适应性。

二、思辨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素

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精细化预设。思辨性学习活动往往涉及的是一个具有较大思维含量的话题,需要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等方面予以保证,因此课前预设一般包括以下这些要素:

遵循以上几点设计要素,笔者以五年级上册《圆明园在哭泣》一课为例,设计了相关的思辨性活动环节(见表2)。

三、思辨性学习活动的操作策略

(一)思辨话题内涵丰富

思辨性学习活动能否有效展开,话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思辨话题要是学生愿意参与的,有话可说、有理可辩的。例如,上述提到的课例《圆明园在哭泣》中,不同教师出示的辩论话题是不同的:“这段历史我们该不该忘记?”“你想对清朝政府(或侵略者)说些什么?”“圆明园要不要重建?”……从学习效果来看,“圆明园要不要重建”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前两个话题纯粹着眼于情感宣泄与理论阐述,而“圆明园要不要重建”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出发,立足于“圆明园”这一具象,从“重建”与“不重建”两个角度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积极性特别高。

其次,思辨话题要立足教材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例如《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知多少”中的第3课,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正确对待民风民俗中的优良传统和陈规陋习。以笔者学校所在地为例,当地传承得最完整的民风民俗便是清明节祭祖。清明节那天,家家户户必定要上山祭祖,燃香烧经……学生从小到大耳濡目染,认为这些清明节活动都是家乡的优秀民风民俗。根据这一生活现象,教师可以把本课的思辨性学习活动的话题定为“我看家乡清明节的民风民俗”。课前学生分组走访家人,填写相关的访问记录,课堂上各组从“利与弊”两个角度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清明节祭奠烈士先祖、踏青亲近大自然、动手做青饼等是优秀传统,而墓前上供品烧纸钱、祭祀时不能碰桌椅等是一种迷信做法,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摒弃糟粕,文明祭祖,传承民俗文化。这样的思辨话题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当地的普遍现象,对学生有直接的现实的教育意义。

最后,话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一种是围绕话题,使学生观点呈球状发射,形成多角度阐述。如“我看家乡清明节的民风民俗”,就可以围绕“利”与“弊”形成两个球状的现象陈述图,透过现象发表看法。另一种具有明显的对立性,如“圆明园要不要重建”辩论会,学生各持观点分作两派,双方在人数上也相差无几,以保证活动过程中双方碰撞出足够的思维火花。

(二)实例引用链接生活

对于小学生而言,运用实例是表达自身观点的最常用的方式。实例可以是名人名言、中外典故,也可以是生活故事。其中生活故事更容易触动人的内心世界,便于教师更好地引领学生对生活问题发表看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如《科技是把双刃剑》一课的思辨性话题是“请举例说说你对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的意思就是科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福音,也会带来灾难。但是科技的概念很广,大到核能、航天技术,小到塑料制品、家用电器,都是科技发展的体现。那么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如何来理解这一知识点呢?当然从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来说明这一论点是一条途径,但是学生会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收集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这样才更有现实感和说服力。如“白色污染”引发的环保思考;“垃圾分类”如何让资源再生;海洋资源的合理运用;海产品加工技术的日益更新……这些实例都与科技发展有关,也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听到、看到、接触到的,学生的感受深了,思维的活动自然也能更深一层。

(三)思维导图体现过程

思辨性学习活动重在暴露学生过程性的思维与逻辑性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得出一个结果。所以,学生在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既要有明确的自我观点,更要有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导图的介入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向与表达支架,同时也使小组合作有路可行、有据可依,避免流于形式。以六年级上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为例。

第一板块:认识香烟的危害――我们的认识

第二板块:进入思考的丛林――我们在思考

1.同学们,现在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出?

预设:明知香烟的危害那么大,吸烟的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呢?

2.小组讨论,完成思维导图。(写关键短语)

3.集体交流,统整认识。(根据关键短语,结合生活实例来阐述)

预设:

(1)香烟具有提神、醒脑、令人兴奋的作用。

(2)人体并不是100%直接吸入香烟中的毒害,再加上人体的适应性和排泄功能,因而香烟的毒害并不会一下子显现出来。

(3)香烟会导致人上瘾。

(4)传统的习俗决定了香烟在人际交往、婚丧礼节中的重要作用。

4.小结:香烟对人体的危害是延后的,有的在几十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有的甚至一辈子都不会显现出来,但它的毒害性却不容置疑。

“吸烟危害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吸烟?”这个话题是学生认识到香烟危害很大后,结合实际生活产生的疑惑,符合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果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散乱无序状态,为了让话题讨论更有思维含量,也为了统整组员的认识与智慧,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时提供了一份“思维导图”,引领学生丰富话题的内涵,使观点凸显深刻性。

(四)适时助学促进合作

思辨性学习活动过程一般有三个环节:个体思考―小组合作―组际交流,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生生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其实,教师适时的助学、引导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教师的助学方式一般有三种:示范、组织、点拨。

示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的示范,如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选择一种地球资源,阐述我们的做法及其原因”的思辨性学习活动,学生可能一下子摸不着头脑,教师就可举例“从水资源说起”,也可打开学生学习思路:地球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都可涉及。二是在表达上的示范,还是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源,但不知从何入手说起,或者只会照本宣科,教师就应适时示范,引导学生从“观点―行动―实例―想法”四个方面来阐述,以此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表达的逻辑性。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非常重要,否则可能变成一盘散乱的沙。教师的组织重在如何开展合作前的调查访问、资料收集工作;重在如何开展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不能以优等生的学习代替整组的学习成果,要让每个学生在参与、吸纳、补充、整理中提高认识,形成集体智慧;重在组际交流有序进行,既能完整呈现小组成果,又能引发组际间的相互质疑、补充,产生新的认知与情感。

学生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还是需要通过随机插话、即时小结、深度补充进行点拨,使学生在思辨中实现认知重构和能力养成。如在“圆明园要不要重建”的辩论中,学生会纠结在对侵略者的愤恨与谴责中,此时教师就应随机插话,把辩论的重心移到“对历史的审视”中,同时适时补充我国政府现今对一些国际问题的观点与立场,让学生明白“圆明园要不要重建”各有见解,重要的是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处处维护祖国利益,让祖国日益兴旺强盛。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更新速度非常快,该学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目前,信息技术课已作为基础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已经开设。通过连续学习,从客观上促进了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相比于其它学科,实行生本教育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因为它没有考试压力,学生普遍都感兴趣,该学科又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来掌握知识的学科,所以适合“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生本教育更能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合生本教育理念,我简单谈及个人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见解:

1. 改变传统的师本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多数时候都是老师给出一个范例,由老师先示范操作,然后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尝试练习。老师给出一个范例本身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一切都在老师的计划内,即便是有点新鲜的东西出现,同学们也会觉得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师本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看似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练习,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整个学习的过程并没有遵循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然而结合生本教育理念,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舞台是学生的,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把有些问题可以留给学生来解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同学们分组讨论切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思维碰撞产生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进一步升华得到更深层次的结论,这样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转化成了学生喜欢的活动。而教师只是做必要的适可而止的提示,要能引导学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维。通过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不仅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也体会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整个教学中体现了生本教育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的方法。

2. 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只重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的学习,也要重视信息情感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忽视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明确想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就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今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在学习copy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它的利与弊,不法之徒通过网络抄袭他人成果属于违法行为。在上完课后有些学生经常忘记关显示器电源、把键盘鼠标乱放、损坏设备等小毛病,这时候要组内同学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另外,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更好的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3. 生本与信息技术要完美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教学设计思路,结合生本教育 “课前早准备,上课早交流”理念,探索生本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3.1 前置性研究。

前置性研究是一节课的开始,是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准备,与我们常说的预习功能相似。但前置性研究更具目的性。前置性研究应该由老师提出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前置学习,可以精心设计一个与生活的紧密相联的,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开放性、趣味性而难度适中的问题,以“前置性研究”设计作为课前的研究作业,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全前置任务。这样的课前研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对课堂充满信心,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进一步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了生本教育的“低入”与“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教学理念。

3.2 明确目标,分组交流。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为了避免学生盲目探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直接提出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驱动机制,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都可以在小组学习与合作探究中体验团队的力量,共享学习的乐趣,相互带动,共同进步。

3.3 研究探讨。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在学习小组中,每一个任务都可能被激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让学习小组明确探究的任务,并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解答他人的疑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从他人的优点与知识中充实自己,集众人智慧助自己发展。小组内相互质疑,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多方进行交流,共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小组探究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提高。

3.4 交流评价。

生本教育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提供了学生自学的空间,又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提升思想感悟,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巧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客观进行评价,并组织与带动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综合评价中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3.5 总结提高。

课堂交流是学生的思想表达与技术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总结,以实现知识的清晰化、条理化与体系化,形成理性认识。因而在讨论交流后,有必要设置小结环节,师生共同总结与提高,完善知识体系,交流学习心得。

3.6 拓展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时不多,但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更新快,与社会、时代的信息步伐紧密联系。在一个星期一节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将课堂拓展到具体生活中,让学生带着新的有意义的探究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探究,利用网络等进行课外交流与资源共享,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服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