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

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

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问题 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复杂化,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加强风险管理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述

1、内控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要素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方面。

美国COSO将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战略的制订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将风险控制在管理当局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八个要素。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从内部控制和风管理的组成要素来说,二者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为保证企业的有序运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的安全性而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取决于信息的收集,而内部控制通过建立过程控制体系规范、控制各经营活动恰好为风险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有效途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其目的是使风险得到控制从而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这恰是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所在。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二者各有侧重点,风险防范范围也不同。内部控制侧重于企业财务方面和审计方面的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资金的安全性,会计控制是核心,而风险管理则更关注特定业务中与战略选择和决策相关的风险和收益的比较。内部控制涉及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而风险管理则比较关注特定业务的战略评审,其目的是通过比较不同公司业务领域内的风险与报酬来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过于片面

目前许多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没有制定出足够有效的控制制度来防范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很多企业没有将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之中,风险评估不够深入,流于形式,或是缺乏对风险的定期复核和再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同时,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过于片面,过于重视传统意义的内部控制,忽视了对风险的控制和衡量,例如过于关注某些特定业务,而对外部经济、技术条件或其他重大不利事项缺少足够的控制,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空间。

2、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尚未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机构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已建立起相关制度,但却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各部门之间工作职责、操作程序以及风险成本主体都不十分明确,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这便导致了风险管理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各部门或相关人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风险管理无法真正有效执行,而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风险管理机构,但也由于缺乏专职的风险管理经理,使得企业风险管理始终以眼前利益、短期利益为主进行决策。另一方面,部门企业认为建立了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就是完善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真正建立了风险监督评估机制,然而目前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形式主义,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地实施,大部分企业没有完备的内部控制机构,不能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3、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能力不足

在信息方面,企业各层级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以帮助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对信息的挖掘深度和利用程度不足的现象,以至于相关信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或是信息没能很好地在企业内部之间共享。我国企业沟通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不畅,沟通力度不够。在内部沟通方面,一些企业的信息的沟通需要经过多个层级,导致信息失真,而下级员工又不能积极向上级反应,致使风险管理决策缺乏足够依据,内部控制执行缺乏力度;在外部沟通方面主要表现为未能与相关利益者进行有效沟通,如投资者和监督者等,不能及时、准确掌握企业外部环境走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足。

4、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在内部审计方面,我国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这使得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执行起来显得困难重重以至于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以及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职责未能发挥出来。没有内部审计的监控,即使企业拥有设计再完美的风险管理办法也很难保证其能够严格执行并发挥风险控制的作用。外部监控体系,包括政府监控、社会监督等,在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的效力不足。例如,政府监控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以及帮助企业防范、应对各类风险,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尤其是重大信息的披露要求不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制定相对滞后,只是形式化的敷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从谈起,更不用说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考察来监控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而在社会监督方面,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仍有待提高。注册会计师仅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测试和发表意见作为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的一项程序,并未进行专项审计,监控力度大大减弱,或是只关注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情况而忽视实际执行情况,不能真正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措施

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建立风险管理型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包括职业操守、技术能力和激励等方面内容的管理,在这其中企业管理层应起带头作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同时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使员工更具有责任感,明确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技能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责任心,让员工意识到自身有责任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分类,并追溯导致风险的各种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风险管理型内部控制,以风险为切入点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控制,强调通过制度、流程和财务等手段,管控运营、操作过程风险,重视在操作层面中的风险管理,将管理的模式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更好地发挥风险管理的积极作用,达到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产权明晰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政企分开,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部门,完善内控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对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进行全程监控,提高内部管控和风险管理的效率。其次,提高财务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核算知识和风险预测能力,使相关人员有足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去识别、评估风险,同时将风险机制运用到风险管理中,企业员工公担风险,实现权责利三位一体,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水平。再次,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即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内外部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研究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以便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例如重视资本运营的跟踪、监督,通过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的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就立即采取措施应对,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3、提高信息沟通能力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时必须拥有足够的信息和流畅的沟通,企业只有提高其信息和沟通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其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应对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提高信息和沟通能力:一方面,构建和完善企业信息库,用以储藏和搜集各种信息,并仔细甄选质量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为决策活动提供有力支持证据;另一方面,沟通是创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和支持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充分、有效的沟通应包括自上而下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和横向沟通,使企业各级、各部门人员能够知悉公司的战略、经营、财务等方面信息,以履行各自职责。同时,应加强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外部沟通,尤其是及时、准确地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以便充分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形式和风险。

4、完善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制度,落实监控机制

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监控力度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功能。企业应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内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完善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使其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应对风险的要求。二是提高外部监控效力。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明确内部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突出企业相关重大风险,使有关政府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有力监控;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发现企业漏洞和舞弊现象,帮助企业进行纠正和改进。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对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的强制要求,始终坚持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抓住企业真正风险点,有力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

综上所述,企业必须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对制度的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寅入: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与联系[J].普华永道,2010(6).

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

一、风险及风险的分类

国际标准化组织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使组织获得收益的因数,也可能是负面的导致组织损失发生的因数。狭义的企业风险则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有碍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威胁因数。

根据风险的来源不同,可以将企业风险分为企业内部风险和企业外部风险,也可以分类为环境风险、决策风险和过程风险。

中国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企业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市场风险、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因此对企业来说,相对来说比较难以掌控。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从风险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并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等环节;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完全彻底的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如风险避免、风险控制、风险转嫁、风险保留与承担、风险保险等,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美国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分别实施,紧密结合;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措施或手段;内部审计是以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风险或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为目标,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导向实施的检查行为,是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展开的。有效的风险管理一般具有七个特征:

(一)风险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责

风险管理必须由管理层实施并贯穿于日常决策和企业所有经济业务。

(二)风险管理必须涉及所有部门并涵盖所有业务

通常情况是,企业各部门各司其职,业务管理方面相互隔离,缺乏统一联系。风险管理要求企业打破部门和业务之间的相互分割,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框架,并在确定的框架下制定相关流程、制度,协调实施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要分类进行

企业应根据各自的业务和管理特点,确定各自的风险类别,根据风险的轻重缓急程度,制定相应管控措施。

(四)风险管理强调对薄弱环节的管理

通常情况是,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是企业管理不到位、风险较高的环节,薄弱环节的风险累积有可能对企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和危机。

(五)风险管理要考虑风险的联系和交互作用

单个负面事件会引发一系列事件的连锁发生,从而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效应。“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六)风险管理应该融入并成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生产力,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强大精神动力。企业风险管理只有融入并成为企业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成为企业的一项长效机制。企业管理层应在各种场合不断宣讲风险管理理念和制度,使企业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七)风险管理不仅要重视规避风险,还要注重创造价值

风险不仅会造成损失,同时也能带来收益。企业管理层在选择规避风险的同时,不应一味的躲避风险,应善于从现有的风险中发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机会。从风险中发现能为企业创造增加价值的机会,是许多成功的企业管理者不断创造企业神话,带领企业从成功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一)内部审计在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的优势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有效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风险管理既是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合同管理部门等,只能对其所管理的领域或经济事项的某一阶段的固有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内部审计部门的优势在于,首先,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涉及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经营战略等领域,而且可以监控经济业务管理的整个过程;其次,内部审计不仅重视会计信息,而且重视经济信息、产业信息和财务信息等。内部审计的独特地位和专业知识使其可以通过对所掌握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的风险进行汇总、归纳、综合分析和提升,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共性问题、体制和机制层面的缺陷和风险,进而从根本上解释和评估风险管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监控中的优势

由于企业职能部门和内部组织直接参与企业内部经营和风险管理,出于对单位和部门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职能部门和内部组织有可能不会将其所掌握的所有风险毫无保留的上报到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而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过程控制风险。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或总经理负责的机制决定了内部审计部门不存在像职能部门和内部组织那样的小团体利益,因而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较好的完成其他管理部门不能完成的风险监控和风险信息沟通职能。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函数,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途径有两种:即风险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两者既各有区别相互依存。内部审计部门在全面深刻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剩余风险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高风险领域,合理设计进一步实质性审计程序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并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做到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以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为审计对象,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风险管理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详尽而精准的风险管理审计为风险导向审计指明了审计方向,明确了审计重点,是成功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条件。同时,风险导向审计是对风险管理审计的进一步延伸,在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上,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剩余风险较大的领域进行重点审计,提出进一步减少或降低风险的措施和建议,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风险管理审计:

(一)分析风险环境,识别风险事件

风险环境是指是指妨碍组织经营目标实现的经营环境,既包括法律、政治和经济等外部风险环境,也包括企业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文化、诚信与道德价值、管理理念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与权责划分等内部风险环境。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经营环境及其变化的详细分析,观察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整个市场的经营风险水平,加上内部审计人员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可以独立的推断企业存在的潜在重大风险,并比较全面客观地判断企业的固有风险以及剩余风险。

(二)评估风险级别

风险管理通常要求采用风险评级和计分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对风险进行排序。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风险的假设条件、计算方法的适当性来评价风险。对一些难以客观量化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则需要凭借职业判断,采用主观估计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内部审计对风险的评估不仅要看概率,而且要看影响程度。如果只关注概率,低概率的事件有可能会被忽略。但低概率风险暗含的突发因素可能会在某种情况下发生相互联系的、不断演变的连带反应,使事件变得越来越严重。

(三)评估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对于经过识别和评估后的风险,企业都要经过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作出接受、规避或分散风险的决策。当风险超过企业的风险偏好,企业不能接受或无法经济有效的加以抑制,为避免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有可能采取放弃该项目或计划的做法。对于大部分风险,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行动,将不可接受的固有风险转化为可接受的剩余风险。

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如分析性复核和详细测试程序,对企业采取的风险控制及管理活动进行分析,评估企业风险回避的合理性、减少风险措施的有效性,是否出现了新的风险等。分析时应考虑:组织内是否对风险达成共识;影响组织保值增值的主要风险是否被识别;风险分析是否围绕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弱点、发展速度与相互依存等;不同的情况是否被评估和进行了负荷测试;是否着手影响因素分析并制定应急计划;风险评估及降低风险计划及步骤;与谁沟通、沟通周期及沟通的有效性;剩余风险是否在可接受水平;是否有审批高风险决定的政策、程序并遵照执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是否对风险管理活动满意等。

(四)风险信息沟通

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第3篇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COSO委员会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开始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到企业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我国也引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在2006年6月时,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具体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而言,有如下特征:

1.就目标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是为了消极地回避风险;而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利用多种手段管理风险。

2.就管理主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主要是指财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控制;而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公司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3.就管理客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关注单一的风险个体,而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上综合考虑一系列风险集合,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二、网络环境下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

(一)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任何一个管理方案,都需要首先明确目标。同样,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起点。

一般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损失控制目标,这与传统风险管理无异,主要是涉及保险最基本的经济补偿职能,要实现日常稳定经营;二是价值创造目标,与传统风险管理相区别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寻求风险优化,即在充分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公司将资产分配到风险较小、收益较高的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故在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

(二)确立自身的风险偏好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来说,保险公司除了控制传统的经济补偿风险,还涉及到价值创造的目标,而后者更是区别于传统风险管理的根本特征。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确立自身的风险态度。

风险偏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风险喜好型,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适时调整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比如,一个保险公司若是属于风险喜好型,则可能采取较为激进的策略。在设置风险偏好的时候,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资产状况、经营目标、经济形势等多种综合因素。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这一流程涉及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与传统风险管理一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绩效评估四大步骤。

1.全面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认清经济单位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这个阶段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强调全面性的风险识别,即综合考虑企业当前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列出风险清单。

2.全面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涉及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要求保险公司认清所面临的风险的本质和内在逻辑联系;定量分析则需要保险公司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测量模型,该模型需要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内在联系,将多种风险因素都纳入模型测度之中。

3.全面风险管理

这个步骤要求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多种可选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研究并选择其中最合理的方案,并加以贯彻实施。这个步骤需要站在全面的高度上综合考虑和度量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价值创造的目标放在首位,实现公司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风险优化的目的,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全面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保险公司需要定期对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跟踪评估,并对此进行适时的调整,以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监管要求。

三、保险公司在全面风险管理时代下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体系

按照保监会的要求,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履行风险管理执行职能,对上负责贯彻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决策,制定具体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对下记录并检测各个业务单位的风险活动,并进行动态调整,使得日常业务操作符合风险管理目标。从而,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储备

目前,保险业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还远远跟不上国际水平,而风险管理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因此保险业迫切需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此,一方面需要构建专业的内部培养体系,积极招聘和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实施开放的引进人才策略,从外部引进专业的人才,带来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还不成熟,因此需要怀着开放的态度,吸收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先进的保险理念,同时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移植,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从而促进行业自身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只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应对当前错综发杂的金融风险环境,增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促使保险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8,4.

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风险沟通 风险控制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也已步入攻坚阶段,国家连续出台减税、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等相关政策,这一系列举措被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抓住有利时机,拓宽经营渠道,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但是在世界经济变幻莫测的今天,如何做好经营风险控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有利政策,是中小企业乃至大型国企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近年来,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普及到大中小企业,在各企业均建立有风险管理机构,设立专门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顾问等,风险管理机构与企业的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一样,已经成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一个成功的企业风险管理系统与公司政策、发展战略、资源管理、组织架构、操作程序及营运上各项关键参数所发展而成。

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风险识别、企业风险衡量和企业风险处理三个方面。

(1)企业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和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明确企业风险的存在,并找到主要的风险因素,为后面的风险度量和风险决策奠定基础。

(2)在风险识别之后必须进行企业风险衡量,以便确定其对企业发展影响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它其实就是运用一定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风险管理作为当前企业经营不能回避的问题,已经被广大企业接受和重视。它的存在让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更具备竞争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监管部门和独立审计行业外在要求,更应该体现为企业自身的需求。虽然在企业经营中,没有专门的风险管控学科,但实际上,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部内容之中,也可以说,企业风险管控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全部内容。

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经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对风险涉及面的掌控力度,对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进行客观评估预防,并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企业价值发挥重要作用。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工作中的作用表现在:

(1)帮助企业建立动态的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风险管理平台,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2)达到与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相结合的风险最优化。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执行的层面之上,将企业成长与风险相联,设置与企业成长及回报目标相一致的风险承受度,从而使企业将战略目标的波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并随时调整战略目标,保障企业稳健经营。

(3)使所有利益相关人了解企业风险现状,保障各利益相关人共同利益最大化。通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对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经理层、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机构在企业管理中的的职责作出进一步的划分和界定,将风险责任落实在公司各个层面,保证了风险管理的公允性和有效性,促使企业各利益相关人利益最大化。

(4)避免企业重大损失。通过对企业重大风险的量化评估和实时监控,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建立重大风险评估,重大事件应对,重大决策制定,重大信息报告和披露以及重大流程内部控制的机制,从根本上避免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5)提升企业具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效果。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企业建立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在此框架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管理的水平和阶段,针对具体风险,灵活地制定风险解决方案。通过体系框架下的风险策略、风险组织职能、风险信息系统、金融工具以及内控等多种管理手段,提高具体风险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尽快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规划;可先选择发展战略、投资收购、财务报告、内部审计、衍生产品交易、法律事务、安全生产、应收账款管理等一项或多项业务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单项或多项内部控制子系统。通过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第5篇

Abstract: Construction project will appear many unpredictable problems 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contractor's earnings. Some risks are difficult to control, but once appear, we should promptly control and transfer them.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控制;转移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risk;control;transfer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99-01

0引言

解决工程项目在营建过程中,从承包商角度来看,存在着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工作和工序繁多的特点。因此,在施工中,这些因素制约着承包商未来获取收益的多寡。

1承包商面临的风险

工程承包,既是一项商务活动,又是一项工程施工活动。它必然受到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相关人为因素的影响。工程承包是一项风险较大的工程施工活动。工程承包风险,是指工程实施结果相对于预期的结果的变动程度,即承包商预期收益的变动程度。工程承包风险的起因是由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要想获取目标预期利润,必须正确地考虑工程承包风险。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承包商在标价中风险费用所占比例都比较低,这是因为承包商对众多的风险因素采取了积极的管理措施,如风险责任的转移、分担、保险等控制风险事故发生或降低风险损失的措施。所以,承包商要想达到顺利实施工程和盈利的目的,对工程承包风险的正确分析、控制与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承包商而言,重要的风险因素主要有:a.劳力、设备和材料的取得;b.劳力和设备的生产率;c.不合格的材料;d.劳工纠纷;e.安全;f.通货膨胀(总价合同);g.承包商的工作能力;h.变更指令的谈判;i.工程质量;j.合同延误;k.财务控制能力;l.工程实际数量。这些风险因素涉及的特点有:1)不平衡或巨额的现金流;2)特殊的质量或技术要求;3)重要的法律或合同要求;4)重要或敏感的外部环境。一旦项目涉及以上特点时,就有必要进行风险的分析及有关管理工作。

2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

承包商在进行传统的风险控制时,一般按照施工过程的延续,把控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表面上看,以往的方法也是利用阶段控制理论,但始终是以静态的眼光来看待风险和分析风险,各个阶段之间的风险管理工作缺乏必要和有机的联系,没有把各阶段的工作、工序和风险因素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虑。是简单的针对性强却缺乏弹性的简单的解决方法。非动态管理形成的后果,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和管理程序的问题,这就涉及到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策略问题。现实中的风险大多是异常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因此,利用传统方法往往使许多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主要是由于承包商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造成的。有效的承包商风险管理体制,要求企业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利用阶段管理和系统规划,在施工的各个时期进行监督控制和决策。这里可以借用鞭子运动时出现的鞭梢效应来加以说明。用经济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将单一的决策问题多阶段化用以回避风险、提高决策效率,即整个过程可以按时间、空间或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作出决策,目标是使整个过程的活动效果最好。作为整个过程的最优策略具有这样的性质:不论过去的状态和决策如何,相对于前面的决策所形成的状态而言,余下的逐决策必须构成最优策略。简言之,一个最优策略的子策略总是最优的。面临的风险发生了迁移,进入到新的风险控制循环,即形成了风险的“迁移效应”。我们可以用风险图的形式来说明。风险图与施工用的网络图有本质的区别。施工用网络图的箭线是具体的工作,而风险图的箭线则是可选择的策略方案与相应风险带来的后果。一旦风险变成现实,易被过去各阶段的工作所影响和束缚,极易矫枉过正,使风险进一步加大,从而增加了成本。

3承包商风险控制体制的改进和相应措施

承包商风险控制体制在工程管理中是极为重要的。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企业制度创新和建立风险控制秩序。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合理性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建立灵活务实的制度形式。一般而言,承包风险的发生除了不可抗力之外,主要原因就是承包企业制度不健全和工作秩序混乱造成的。适用的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但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不宜太多,应与公司发展规模相适应。此外,建立内部风险保护基金,以降低承包商运营风险,提高总体收益。②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参照国外成熟的风险控制经验,在承包商实施营建过程中建立风险部门,并设立风险经理。另外风险经理的工作可以延展到公司运营的整个过程,既可以延伸到单个项目投标报价前期准备和控制和实施工作,也可以围绕整个公司把握建筑市场脉搏进行阶段性管理。阶段性风险管理是针对项目的前期经营招标、中期实施、后期总结和处理三个阶段,进行的有效控制和根据相应风险决策而实行的动态前瞻式管理。它主要利用风险的“鞭梢效应”对风险的“迁移性”进行反馈式动态规划控制。③明确风险责任主体,加强目标管理。承包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在于确立风险责任主体及相关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首先,定岗、定责,即确定岗位的数量及相应的任务和责任,但岗位和责任的确定又是灵活的,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或需要相应的变化。其次,利用管理环的PDCA (Plan,Do,Check, Action)和5W1H (What,When,Where,Who,Why,How)方法进行目标管理。④确定最优资本结构。承包商资本结构,是指负债和权益及形成资产的比例关系,即相应的人、资金、材料、设备机械和施工技术方法的资本存在形式。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形式,利用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对于承包商获取最满意利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承包商还应积极寻求回避风险的新办法,利用国际上有效的风险回避和管理手段,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此外,对于现有承包市场的调适和开拓新的市场,也不容忽视。新市场的建立一般是以新的施工技术和新型建造材料的推广为契机,所以,承包商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带来的机遇,开拓新市场,从而引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