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港口;资源理论;物联网;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B
2007年2月广西北部湾港口由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等三港的国有资产整合重组而设立,港口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和祖国腹地,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2010年完成吞吐量1.19亿吨(居全国港口第14位),集装箱吞吐量56万TEU,分别比2006年增长2.6倍和2倍。港口健全了以港口物流为主体的全程供应链物流管理,临海产业投资与物流管理,商贸物流等三大盈利模式。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口正向建设现代化国际大港口的目标迈进。
一、物联网商业模式理论基础
任何商业活动都受到理论因素影响,其管理行为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条件。物联网商业模式的诞生更具资源理论特征,资源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但对具体的经济管理行为又具有指导作用,广西北部湾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建设和管理也不例外。
(一)商业模式和物联网商业模式
从Edward(1975) 系统提出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以来,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盈利、运营和战略管理层面,其中包括客户价值、公司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商业模式是对现存商业或将来商业一种模式化手段,是在一定的外部政策、技术、市场需求下,在行业不同发展周期体现出的类似于生态系统的体系,涵盖系统中各主体定位及其自身价值活动,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物联网商业模式(IoTs Business Model)的基本特征及其管理现阶段倍受争议,尽管这一模式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但在其价值创造方式和核心逻辑本质、租金获取功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已形成基本共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运营模式,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其产生和发展必定有相应理论的阐述和支持。资源基础理论强调资源的因果关系和路径依赖性,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和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t Theory),分析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Wermerfelt指出企业资源体现了企业实力的强弱,企业资源分类为有形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的改进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业绩。Jeffrey的资源依赖理论则强调组织机构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目的。
一种理论不能全面地解释某种现象,一种“新途径”的提出都应该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否则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资源理论和其它相关理论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Benoit在讨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影响时,认为企业的性质特征决定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占有。黄玉杰等和阮平南等从资源依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关系理论视角,分析了战略联盟的形成、治理、结构选择以及联盟运作管理等问题。陈丹从竞争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企业资源观理论方面,解释了企业间合作的战略动机。晏双生等从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些讨论使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探索更具时代性。
(三)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理论意义
1.整合资源,巩固和拓展市场。在竞争日益增长的今天,基于市场竞争的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和资源配置有极大的关系。物联网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新经济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广西北部湾港口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其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所控制并有效利用的战略性资源,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建设,使港口在利用自身资源、体现资源优势、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提升港口形象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2.开发资源,转变港口经营管理方式。资源依赖理论建立在交易基础之上,其不确定性与一个组织的资源和能力配置有很大关系。企业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并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的运用有效改变了港口经济发展过度依靠资金、物质和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形成以高效管理制度、先进技术手段和高素质人才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动力。资源依赖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企业独特且稀缺的异质价值资源能生成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3.加强市场分析,提高港口创新能力。一个公司所控制和能使之选择和运用的资源,能提高公司组织效率和效力。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是科技创新和物流产业发展的产物,代表着先进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港口所形成的产业链、港口内部组织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先进技术的引领下,在成本与利润、信息聚合与共享、管理与服务等各关联环节有所创新,实现技术进步与港口业务发展完美融合。
二、广西北部湾港物联网商业模式理论分析
物联网商业模式产生除具有理论基础和驱动因素外,还赋予了特定的物流管理要素和新技术服务的内涵。物联网产业涉及基础技术研发、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服务业和客户,物联网的发展对现有的企业商业模式、商务流程、信息交流、竞争规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物联网刚刚兴起、其商业模式还在孕育之时,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
本文在现有商业模式研究理论基础上,结合价值链理论,提出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深化了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框架研究,体现了互联网企业运用“免费”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
一、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价值链理论,提出“维度”分析视角
对于运用免费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而言,用户是其一切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价值链已不仅仅是将经营活动的各个过程前后相连形成的一个简单的链条,而是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的一整套企业价值体系,互联网企业运用“免费”模式就是为了积聚用户,但是免费产品的用户并不一定直接为其创造价值,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价值传递或转化。因此,本文在对运用免费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时,加入了一个 “用户转化”的环节,将价值链基础活动划分为(1)包含内部后勤、生产作业环节的产品系统;(2)包含外部后勤、市场营销环节的推广系统;(3)包含用户转化、售后服务环节的用户系统;(4)与利润形成紧密相连的收入系统。见图1。
将运用免费模式的互联网企业价值链划分为“产品、用户、推广、收入”四个维度考虑,可以更好地体现企业从内而外价值的链接、创造及转化。
(二)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理论,提出“要素”分析视角
当前对于商业模式要素的理论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但是,现有理论内容过于庞杂,逻辑不够清晰,并且大多是从经济、运营、战略等不同侧面研究商业模式结构,无法很好地体现出商业模式的运作过程,更缺乏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应用和指导。
因此,本文基于奥斯特瓦德(2011)商业模式画布九要素模型,结合互联网企业的特点,从“产品、推广、用户、收入”四个维度入手,形成了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四维度?八要素”体系,包括:(1)产品模式――资源能力、价值主张;(2)推广模式――关键活动、平台网络;(3)用户模式――用户细分、用户关系;(4)收入模式――成本结构、利润来源。
从四个维度出发,针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提出的八个关键要素是对奥斯特瓦德九要素模型的传承和优化,遵循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价值传递过程,表明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本质。
二、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
(一)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结构
本文结合价值链理论,从维度及要素视角,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拆分成“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和收入模式”四个维度,同时将八个关键要素内生于价值系统之中,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四维度 ? 八要素模型”。该模型表明了互联网企业从产品经推广到用户得收益的价值流向。
(二)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维度及要素
1.产品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核心
所谓“产品模式”,简言之就是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产品,本质是通过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产品模式中包含“资源能力”和“价值主张”两个关键要素。
资源能力:指企业在产品体系构建的前向环节中,需认真评估企业内部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并充分利用包括供应商、合作商等在内的外部资源,将二者整合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价值主张:指企业在产品体系构建的后向环节中,需对产品组合进行定位和区分,划分出基础产品群和增值产品群,并明确希望通过每一种产品发挥何种价值。
2.推广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关键
在产品模式之上,还需要搭建起利用产品传递价值的桥梁,明确企业应以怎样的方式接近目标用户群,即推广模式。推广模式中包含“关键活动”和“平台网络”两个关键要素。
关键活动:指企业在推广的前向环节中,需从内部和外部出发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对外口碑营销等宣传推广活动以及对内产品体系之间的价值链接。
平台网络:指企业在推广的后向环节中,需充分运用自身平台网络及合作伙伴平台网络,实现从基础产品到增值产品的过渡,将流量变现,把成本与收入联系起来。
3.用户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根基
在考虑了产品模式和推广模式后,则需寻找对应产品的目标用户,即用户模式。用户模式中包含“用户细分”和“用户关系”两个关键要素。
用户细分:指企业在吸收用户的前向环节中,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明确其初期属于免费产品核心用户还是增值产品核心用户,对于增值产品核心用户还要进一步细分其属于企业直接付费用户还是第三方付费用户,以便明确收益来源。
用户关系:指企业在吸收用户的后向环节中,需不断加强企业同用户之间的联系,扩展用户在不同产品间的渗透面,通过对用户数据及反馈的分析,改进和完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加强用户对产品的黏性,从而实现用户从基础产品到增值产品的转移或渗透。
4.收入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动力
在产品模式、用户模式和推广模式之上,再考虑企业的收入模式。收入模式中包含“成本结构”和“利润来源”两个关键要素。
成本结构:指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前向环节中,所形成的与企业价值链辅助活动相关的固定资产成本、人力成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推广成本等。
利润来源:指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后向环节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价值转化得到的收益。互联网产品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电子商务”收入;第二种是依靠“广告”收入;第三种是以网游为代表的“增值”服务收入。当企业做好产品规划和布局后,可以运用以上三种方式将流量变现。
(三)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的关键计算指标
1.用户规模(U):企业运用“免费”模式的目的在于扩大用户规模,为后续增值服务做铺垫,因此“用户规模”是免费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与转化的前提,也是进行后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指标。
2.渗透率/转化率(R):在企业所有用户中,付费用户才是创造价值的核心用户,在用户规模之上考虑“渗透率或转化率”,以便计算对企业收入具有实际意义的付费用户数。
3.付费标准(S):这是将流量转换为收益的桥梁,是将无形的用户价值变为实际金钱价值的基础。不同类型免费模式有不同的付费标准及计算方法,需要具体分析和细致量化。
三、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的应用
免费商业模式一般可以划分为直接交叉补贴模式、三方市场模式、免费加收费模式和非货币市场模式四种类型。本文在此选取“免费加收费”模式,以免费视频网站会员付费模式为例,举例说明。
(一)背景介绍
近两年,视频网站渐渐步入成熟期。各大视频网站在运用免费模式集聚用户后,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版权的付费独播剧和自制剧,实现对用户群由“完全免费”向“免费加收费”的转移。现今,“免费加收费”模式已逐渐成为视频网站收入新格局,用户付费市场从以前的量变积累转化到质变阶段。
(二)模型应用
1.产品模式――视频网站通过对外部素材作品等资源及内部选材创作等能力的整合,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视频内容体系。其中,与竞争对手无差异化的公开资源就是基础产品,即低版本免费产品;而具有多重特权的网站会员服务则是增值产品,即高版本收费产品。
2.推广模式――通过内部观影权限限制形成产品价值链接,结合外部口碑营销和明星效应宣传造势;同时运用自身平台优势吸引用户对优质及特质资源的关注,并与其他网络平台合作,打通网络连接入口,实现自有平台与社交、支付等平台的对接。
3.用户模式――对应用户细分将免费优质资源提供给普通用户,将高质量特质资源及特权提供给会员用户。通过优质资源增强用户黏性,利用特质内容提升用户转化,还要基于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和反馈,实现对用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
4.收入模式――分析开发成本、内容成本、版权成本、带宽成本等成本结构;衡量在不考虑广告模式的情况下,“免费加收费”模式产生的会员增值收入。
(三)指标应用
1.收入模型
夏静(2014)以“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评估标准,分析了互联网企业收益只来源于付费产品时的收入计算模型,即总收益=付费产品数量×付费转化率×付费产品单价。在此理论模型支撑基础上,可以得出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收入计算标准为:SRUT××?=? (1)
其中,U为免费用户规模,R为付费用户转化率,S为每会员平均收入(即ARPU值)。
如果已知各类型付费会员具体比例及购买期限,还可以将付费用户按会员支付类型的不同比例进行拆解,以不同的付费标准和购买期限比例进行收入计算。若以用户按一次性支付不连续购买(例如:买1季会员,会员结束后即为普通用户,不再续费或购买其他类型会员)为例,可将上式扩展为:
2.收入计算
结合上述收益模型公式,本文选取了当前用户熟悉且影响力较大的三家视频网站――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对其付费会员收入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由于无法获取以下网站各类型付费会员比例及购买期限的实际数据,因此以ARPU值,即(1)式计算。
由表1可知,爱奇艺作为引爆视频付费狂潮的网站,在市场中的用户活跃度和付费转化率很高,因此获得了较高的收入;腾讯视频虽年均活跃用户数超过爱奇艺,但由于其付费资源的影响力不够,付费用户转化率还不及爱奇艺的一半,所以收入与爱奇艺相比相差较多;而搜狐视频则因推出的可吸引用户付费的内容过少,用户规模和付费用户比例相较前者都明显过低,会员收入最少。由此可见,基础用户规模和付费用户转化率是“免费”商业模式转向增值盈利的重要影响因素。
视频网站在用户全免费阶段,主要依靠广告获取收入,使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如今转向以“免费加收费”的会员模式,只要通过独特新颖的内容提高用户转化率,就可以获得巨额回报,助力视频网站扭亏为盈。
五、结束语
“免费”商业模式在当今互联网行业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本文针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价值链理论和商业模式画布九要素模型,从维度和要素视角构建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对“免费”商业模式运行机制做出了科学分析。
二是结合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特征,提出了其通过免费模式获取增值收入的关键计算指标,展现了“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
(一)概念
商业模式指的是管理与经营的方式。商业模式是商业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保障,商业模式在市场供给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市场发展与企业竞争力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关系都通过商业模式体现出来。
(二)商业模式的特征
1.商业模式的成功取决于商业价值,商业模式具有独特的商业价值特性。独特的商业价值体现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市场占有能力,企业商业模式的独特价值指的是企业的经营思想,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独特价值,可以是一种价值组合,也可以是一种形象吸引力。通过独特价值吸引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额外享受,让客户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享受更好的服务,获得更大的利益,就是市场中物美价廉的行为。
2.难以模仿与克隆的特性,企业的某种特有商业模式是自身独有的一种运行模式,很难被其他企业所模仿或克隆。企业通过确立自身的运行模式,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发展方向,根据对客户的把握和细分,提出特有的产品或服务竞争方式,获得市场份额,保证利润。例如美国戴尔公司一直进行PC业务的直销,然而其直销的价格和运行方式众人皆知,却很难复制戴尔的商业模式,因为直销的背后需要有一套相当严格和复杂的管理制度,才能实现这种看似简单的直销模式。
3.成功的商业模式还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企业在确定好自身的发展模式后,根据量入为出的方式,实现收支平衡,利用稳定的商业模式运行,实现稳定的收入,达到收支平衡后,企业才能稳定发展,做到产品与服务的改进,在市场中能够承担竞争的压力,乃至有多少客户实际上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反而在侵蚀企业的收入等关键问题,都不甚了解。
二、市场营销的概述
(一)市场营销概念
市场营销指的是营销策略的一种方式,也被称为市场学、市场行销学。在市场营销中,一般都会采取各种综合性方法,以市场为主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选择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在理论教学中EMBA和MBA的教学经常以市场营销策略为中心展开,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营销方案教学思路,例如对顾客、客户、合作伙伴和整个社会的营销。市场营销从微观层面讲,是营销人员对产品与服务开展的营销活动。
(二)市场营销的特点
市场营销的第一目的是创造顾客,获取和维持顾客;要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如何有效地战胜竞争对头,立于不败之地;注重市场调研,收集并分析大量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积极推行革新,其程度与效果成正比;在变化中进行决策,要求其决策者要有很强的能力,要有像企业家一样的洞察力、识别力和决断力。
三、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途径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结合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发展路线就已经将商业模式创新放到了重要位置。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面对转型发展,面向信息化转型和科技化转型,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得到了很大幅度的调整,长期以来的企业结构得到了大幅调整,经济结构显著优化,国民经济也会得到促进,这些都是商业模式调整后得到的收获。
(二)创新的商业模式能适应市场营销的需求和变化
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实就是指企业主体通过对原有的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或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重新整合,为客户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制造更大的价值。在经济水平不停上升的今天,旧时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市场需求了,社会追求的是越来越大的利润收入和价值体现,因此,只有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够创新突出,企业的运营才能得以持续发展,不易被淘汰。
(三)创新的商业模式能有效应对市场营销的竞争挑战
当前的市场环境异常紧张,竞争激烈的程度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每一个行业都有潜在竞争对手,而且随着矛盾的突出,企业的发展形势岌岌可危,一些企业的商业模式运行遭遇了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难题,面临破产。企业创新自身的商业模式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改善市场环境,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商业模式中,多个要素的结合场景也随处可见,企业内部的机构不断优化,调整自身的组织构成,形成了集中化的发展动力,商业模式的创新符合现代化的企业发展特点,是未来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商业模式与市场营销的联系
市场营销的定义主要涵盖了对市场与营销策略的内容,面向商业模式所追求的目标和市场份额,在市场营销与商业模式追求的目标上存在共同点,一起探讨共同点与联系可以发现很多,而且随着商业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入,市场营销的策略更符合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相似点呈现出来。
对于市场营销概念,商业模式是推动整个市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商业模式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基础,市场营销是决定商业模式的基础策略。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在研究商业模式与市场营销关系时,主要提出了市场营销的变化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最后一次研究在2007年,当时提出市场营销的概念是: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一系列过程和机构所开展的创造、沟通、传递和交换对于顾客、商、营销者和社会具有价值的市场提供的活动和行为。市场营销带来的市场变化导致了市场环境的改变,市场环境反作用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商业模式影响了市场的营销状况,营销状况又决定了市场营销的下一次策略的提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商业模式与市场营销是相互依存的,围绕商业模式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发展趋势呈现一致的发展前景。商业模式中的价值主张与市场营销中维持企业与顾客关系的理念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是决定市场营销发展趋势与好坏的重要判断因素。
五、在商业模式下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一)7PS的改进
从基于营销的传统观念与理论基础,一直发展到现在的“7PS”理论观念与基础,增加了三个“P”,主要是围绕人进行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突出人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4Ps”的含义其实就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服务性行业的急剧需求,美国学者在“4Ps”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个“P”,它的内涵就是人、过程和有形展示,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7Ps”组合策略。这样的理论创新,在市场环境中观察可以发现人的价值得到突出,是因为市场中的竞争加剧,市场环境的竞争激烈导致企业调整了自身的商业模式,从而影响了对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了解客户的内心需求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商品与服务的改进
商业模式的改进与策略提出是对市场环境最为敏感的判断,结合市场环境提出符合发展趋势的改进策略,对商品和服务的市场销售拥有一定改进效果。企业更加关注消费者的服务享受过程,就会认真地考虑产品与服务的改进、产品质量的改进、服务的优化等,这些就成为了企业在未来市场营销中掌握的重点问题,根据营销的基本保障,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对分工合作和有效推进等一系列工作进行改进,创新了商品与服务的管理制度,提高了商品质量与服务质量。
(三)4Cs服务理念
4Cs的主要特征在于不同于4Ps和7Ps的实际要求,4Cs把企业的市场营销范围扩大到包括顾客以外的社会领域,不再是单纯的企业内部调整,现在已经演变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4Cs策略的产生,无疑是商业模式下市场营销的一大成果,新的策略组合进一步推广了企业的营销范围,更重要的是,在策略变化的过程中,不仅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方式与手段,而且依然与商业模式息息相关,保持着共同的理念和目标。
(四)商业模式下的市场营销哲学理念改进
“预先取之,必先予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哲学短句,应用于市场营销中,也是非常具有价值。商业模式中市场营销的哲学概念主要价值在于对企业提出商业策略的一种引导,避免社会矛盾、商业风险的考虑出一种适合市场发展的营销方案,这种哲学思路是营销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未来市场营销需要认真思考和提出的策略。市场营销活动中,要不断创新营销策略、商业模式,就需要从原始的思考开始,以哲学作为引导,从思考做起,考虑一些基础问题和内容,创新思路,提出哲学理念改进的商业模式发展方向,这样才可以让社会经济与社会进化的发展变得更加有力,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去控制市场,实现收益。
自1863年美国发明家伊萨卡·胜家和伊·克拉克创建的胜家(Singer)缝纫机厂,由于产品适销对路而打开欧洲市场以来,跨国公司已经历了15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众多企业跨越国界进行经营,其规模越来越大,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尽管它第一次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到底何为跨国公司、何为商业模式,何为跨国公司的商业模式呢?只有概念清晰,才能展开阐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概念入手,展开分析。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Firm)、超国家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等。
上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1974年做出决议,决定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名称。
社会各界对于何为“跨国公司”,由于标准不同,定义也不同。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1.跨越国界基础上的定义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指定专家小组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定义,认为跨国公司是“在它们的基地所在国之外拥有或控制着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这个定义规定了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同时在本国和国外从事经营活动,二是提出对国外生产服务设施的控制权,而不仅仅是贸易和商务活动。联合国的定义没有强调控制权的来源,表明控制权既可以是基于资产所有权,也可以是基于合约的资产使用权。而很多学者则强调控制权的来源应是资产所有权,因此跨国公司是“国际综合性生产体系,母公司以股本为基础对它进行控制,而母公司基本上由所在国的国民所有和管理。”
邓宁认为,“跨国的或者多国的生产企业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以上的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生产设施(例如工厂、矿山、炼油厂、销售机构、办事处等)的厂商。”他在1993年对跨国公司的概念又进行进一步补充:“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Enterprise)或跨国企业就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并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或控制着从事增值活动(Value-adding Activities)企业的机构。”
帕尔蒙特(Palment)按经营方向将企业分为三类:一是民族中心(主要面向母国本国市场)的企业;二是多中心(主要面向东道国)的企业;三是以环球为中心(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帕尔蒙特认为后两者属于跨国公司。
梅森劳基(Masonlocky)认为,跨国公司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在许多国家从事经营,第二个标准是它在哪些国家从事研究、发展和制造,第三个标准是管理必须是多国性的,第四个标准就是股票所有权必须是多国性的。
2.经营业绩标准下的定义
弗农认为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才称之为跨国公司;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1993年则认为营业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为跨国公司,即所谓的“10亿美元俱乐部”(Billion Dollar Club)。
3.股权意义上的定义
哈佛大学的学者认为,可以称为跨国公司的企业必须具备3个条件:(1)销售额方面美国企业必须超过1亿美元,美国之外的企业必须超过4亿美元;(2)最少要在6个以上的国家拥有子公司;(3)在国外子公司的股权不得少于25%。上述股权规定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公司很适用,是因为美国企业的股权公众化、分散化程度很高,25%的股权往往意味着控股权。但从世界范围内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股权很集中,25%的股权很可能是非控股的小股东。所以由于各国情况各异,很难划一而定。
4.管理控制角度下的定义
叶刚在《遍及全球的跨国公司》一书中提到,只有当总部和所有国外子公司的上层经理人都是或者主要是由母公司所在国公民或者居民担任的企业,才能算作是跨国公司。反之,如果这些高级职位由东道国当地人担任,则不能称之为跨国公司。
金德伯格已经不再把现代跨国公司视为一种传统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单个厂商,他认为,现代的所谓跨国公司并非是统一化的厂商(Unified Firm),而是由地处不同国家、地区的若干利润中心所组成的松散聚合体(Loose Agglomerations of ProfitCenters)。
(二)跨国公司划分标准
综上,目前对跨国公司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三种标准:首先是结构性标准,包括跨国的程度、所有权性质、决策和控制权掌握者等。其次是营业实绩标准,包括公司在国外经营的资产额、销售额、雇员人数和利润等指标。第三是行为特性标准,包括公司是否具有全球的经营战略,是否客观地对待和处理各国的机遇和挑战,是否公平地管理、激励和调节各子公司的经营,是否重视整个公司的资源优化组合与协调发展等。
其实,上述的三种标准之间是相通的。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自然会比仅在本土经营的企业在业绩上有变化,管理模式上和行为特性上有调整和变化。对于跨国公司的实际经营者来说,可以综合三个标准去界定自己的跨国公司标准。相对来说,结构性标准和行为特性标准的重要性和稳定性会更强。
我们认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概念也在与时俱进。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组织已经超越了国家和城市的限制,逐渐地向全球网络化布局发展。2006年,IBM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介绍了根本性的新型业务设计的概念——全球整合型企业(GIE)。它是一个开放、模块化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将自己整合到网状经济的结构之中。这种变化如此巨大,有人甚至在追问:全球整合企业会取代跨国公司吗?同时,我们看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商业模式的变化产生的。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呢?
商业模式
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一方面常被用于描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型企业是如何获取收益的,另一方面又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领域。
商业模式从学界到商界,有无穷多的定义。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能将各种商业模式内在的普遍联系特点凸显出来的,是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即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同时,“世界又是变化发展的”,在2000年前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共识,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创造价值。
(一)关于商业模式的含义
1.价值创造观
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者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挣钱的。Geoffrey Colvin(2001)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方式;Rappa(2002)把商业模式描述为“清楚说明一个公司如何通过价值链定位赚钱”;纪永英(2009)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赢利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
2.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观
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商业模式就是一种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这种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决定了企业的价值主张、业务范围和运作方式等安排,并最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本结构、利润来源和盈利空间。(王琴,2010)
3.交易结构观
魏炜、朱武祥(2009)认为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方面。
4.系统观
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组成部分、各部分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方面组成(Afush et al,2005)。从价值链的视角看,商业模式大体由五类九个要素构成:即协作网络(合作网络)、内容基础(企业内部价值链、核心能力、成本)、产品(产品或服务、渠道、客户关系)、收益(收益方式)、市场(目标客户)。
Weil和Vital(2002)将商业模式描述为在一个公司的消费者、联盟、供应商之间识别产品流、信息流、货币流和参与者主要利益的角色和关系;Richard和Allen(2006)认为,商业模式有三个层次,一是战略层面,二是营运层面,三是经济层面,对于商业模式的把握需要问六个问题:怎样创造价值,为谁创造价值,竞争力和优势来源,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怎样赚钱,时间、空间和规模的目标等。原磊(2007)认为其大致包括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四种类型。
我们认为对于商业模式的概念理解,实际上是在说同一个概念的不同方面而已。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与价值创造并不矛盾;交易结构观是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去界定其模式体系的;而系统观则有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的支撑,形成价值链乃至价值网络的概念。总之,是形态和表述上的变化,其核心内涵——价值创造的逻辑——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二)商业模式的分类
我们认为,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解,也应该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既要瞄准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模式;既要考虑到新兴经济出现的商业模式,也要考虑旧经济的商业模式的特点,也要考虑传统产业;既要考虑已经出现的商业模式,又要考虑为未来产生的商业模式留下空间。
原磊曾经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2007),建立了一个二维的坐标轴,从而将国外9种比较著名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考察。二维分类的一条横轴是逻辑推理与案例归纳的二分;另一条纵轴是从过于狭窄到过于宽泛的分类。见下图所示。
这种分类的好处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可以将很多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并能从狭窄到宽泛,从而将各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做了一个较好的定位。但这种分类方法也仅仅是一家之言。
很多人怀疑,能否建立一个能够经受住时间变迁考验的“万能框架”,将各种商业模式放进去。我们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寻找,终于从另外一个系统中借用了一个四分结构,并将之与上述分类结构进行组合式创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可以满足上述兼容并包要求的商业模式分类系统。
美国的肯·威尔伯收集与吸收数千本书,归纳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与教训,得到一个四种真理结构的系统:人类全部真理不过是个人与群体、外相与内心这两组对象的不同组合与排列而已。这个结构的左上角探索个人与内心(意向)的主观学科(包括心理学、宗教等……);右上角探讨个人与外相(行为)的客观自然科学范围;左下角探讨群体与内心(文化)的主流思考(如伦理、规范……),右下角探讨群体与外相(社会)的系统科学领域。
他用以下的四种范畴以一个简单的四象限的四块图表示。
威尔伯所探讨的是处理了所有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整合哲学,他的贡献在于:能够洞察到每一学说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接受当今系统科学的内涵,加上禅修的主观与历史实证,将系统演化的观念应用在个人与群体心灵的范围之上,采用归纳法将这些不同的系统、演化与学科整合在一起,将科学、心灵与文化做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可以毫无矛盾地解释各种现象。因而被称为“当代哲学思想界最为全面与深入的人”。
借用上面的左上角的偏重个人的主观、意向的内心世界与偏重群体的社会系统、外在环境的外相世界,结合偏重于理论推理与案例归纳的实践系统,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系统。如下所显示。
这个新的商业模式的分类结构模型,其横轴表示理论和实践的二分,纵轴表示内心的世界观念与实际世界的商业模式的二分。这个结构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圆融无碍地将现有的商业模式放进去,形成一个很美的对应状态。纵轴表示“思路决定出路”,内在的主观的观念世界的状态界定了外在的商业世界的实际状态,横轴表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一一对应状态,形成两者之间的无缝连接。而又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可以将未来出现的所有可能的商业模式放进去。
上述的结构,与道学大家胡孚琛提到的“两重世界,四个阴阳”的道结构对应,与《道德经》中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遥远对应,符合“函三为一”道本论的思想,因而是一个合道的结构。如果把上述结构的左侧理解为“知”,右侧理解为“行”,外在世界理解为“物”,内在心灵世界理解为“我”,则在上述结构的中间交汇处,形成恰如中国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物我一体”的完美的生命境界。这也就意味着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代表着一种商业模式的哲学观。
跨国公司商业模式
对于何为跨国公司商业模式,尚无明确定义。之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互联网行业或者是创业企业,研究跨国公司的较少,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解构跨国公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路,上海财经大学的王琴从价值网络与治理逻辑的角度解读跨国公司商业模式,也有很多创见。学界也有人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基于价值链向价值网演变角度的商业模式,其中有很多方面涉及到跨国公司领域。总之,多种角度,不一而足。
对于跨国公司商业模式的定义难以确定,是由于跨国公司、商业模式的定义都在变化,因此,其组合的概念更是变化万千。在国内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学界和非学界的多种定义和多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理论基础和研究重点上还没有形成聚焦的思路,也更没有公认的成体系的表述。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内心对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在外部世界有对应的变化反应,即个体心灵的进步与外部世界是同步进化的,就如同服务精神的兴起与服务业的兴起呈现对应状态的道理一样。理论上和实践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呈现一一对应、逐渐进化的状态。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上述结构对比从观念的角度与商业模式的角度做一个对比,会发现一种同步进化的状态,即人类内在的心灵的进步,与外在的商业模式的进化呈现同步进化的对应关系。同时,这四种事物之间呈现出一种同步进化的状态,越来越向坐标的的事物发展状态越全面,因而也意味着“协同观”已经不能完全将IBM的全球整合型企业(GIE)的商业模式进行很好的解释,也就意味着会出现新的价值观念。
我们仅从观念与商业模式的变化做一个对分析。如下图所示,当我们处于盈利观念时,就会把企业理解为盈利的经济组织。而如果处于运营观去考虑企业,则以内部价值链为核心理解企业及其商业模式,就会追求价值链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共同创造价值(利润)的状态,并会考虑非核心资源和能力的业务外包。当我们以战略观理解企业时,则企业会体现为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链,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链条并争取成为链条的链主,并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追求。而当我们以协同观去理解企业时,企业就是由若干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价值网络。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这几种观念都对,但又有层级和境界上的差异,也会有对比所产生的差异。就如同前文提到的,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处于价值网络的追求状态,而我们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基础上的产业链条的建构上,乃至有的企业还仅仅处在内部盈利上的追求:刚刚引进EVA(经济增加值)概念阶段,在内部价值链上还在追求“大而全”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模型结构,可以找到我们众多“大而不强”的国企的差距。
[关键词]移动商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21-04
2015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7万亿美元,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近3981亿元,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达到3.58亿,企业微信营销推广率达75.3%。调查显示,美国有超过50%的消费者希望能够“即时购物”。移动商务是指用户运用手持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能够实时获得任何需要的信息服务、实施一切数据驱动的商务业务处理和价值的交换。移动商务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安全,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
一、研究背景
通过对国内近10年的文献分析,对移动商务的研究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9.8%)、系统研究(9.9%)、技术与方法研究(22.2%)、安全研究(21.5%)、应用研究(36.6%)五个方面。[3]这种研究态势反映了移动商务源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终端用户将是移动商务首要关注的热点。移动商务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从事移动商务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它逐步成为所有从事和参与移动商务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培养既了解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掌握移动终端使用技术;既掌握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现代商务运作流程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时代赋予商科院校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但是,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者将移动商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目光停留在电子商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身上,很少有研究把移动商务创新能力作为商科院校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培养,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商科人才缺乏这方面的通识教育,与移动商务市场的应用脱节,很难适应移动商业模式的创新。
本文主要探讨商科院校如何培养移动商务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移动商务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图1所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移动商务的课程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关于移动商务的理论水平;2.创设移动商务的实践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关于移动商务的实践应用能力;3.以国家、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移动商务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开设全校通识选修课程移动商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翻转课堂为主,结合案例教学、主题研讨、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向学生介绍移动商务发展的趋势与热点、企业信息移动化以及移动商务价值链、商业模式、商务整合及运营管理等相关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何克抗教授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论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2011 年美国学者Gerstein最先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翻转课堂将课堂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体验学习阶段、概念探究阶段、意义建构阶段以及展示应用阶段。国内部分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相应的翻转课堂教学框架。
(一)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搭建翻转课堂教学框架
在移动商务课程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践仿真平台,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框架,实施过程包括: 课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课程教学主题,提供教学案例、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学习、体验情境;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移动商务体验,分析案例,小组协作学习,寻找问题。在课堂中,首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情况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学习,最后进行学结。翻转课堂教学框架如图2所示。
(二)课前准备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完成以下课程的准备。
1. 采用主题教学法形式,教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5个主题
(1)移动商务基础和技术。
(2)移动商务价值链和商业模式。
(3)移动商务的应用和移动支付。
(4)移动商务资源的价值开发和移动商务的整合。
(5)移动商务安全和运营管理。
2. 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立教学案例
选取来自移动商务活动的真实情境或事件案例,有助于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课程围绕教学主题,设立6个教学案例。
(1)移动商务基础和技术教学案例:剖析Android和iOS操作系统。
(2)移动商务价值链和商业模式教学案例:解读Olay微信营销。
(3)移动商务的应用教学案例:移动办公-爱德曼思。
(4)移动支付教学案例:支付宝钱包充值校园一卡通。
(5)移动商务资源的价值开发和移动商务的整合案例:可口可乐公司“数据空港”。
(6)移动商务安全和运营管理教学案例:手机钱包带来的便利与担忧。
3. 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在我校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课程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件、案例、教学视频、情境体验链接、习题等,主要采用微课程的形式。
4. 教师创设移动教学实践情境,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和移动商务体验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采用移动学习的方式,包括学习资源收集,移动商务实践,小组成员交互、协作学习等,培养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获取知识和信息、进行社会人际交往、处理商务活动的应用能力。
(1)移动学习。学生围绕相关主题,练习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平台中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2)移动支付体验。要求学生独自使用移动支付宝钱包进行一次校园卡的充值,体验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
(3)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和信息。要求学生使用校园即时通讯平台,进行成绩查询或查阅相关活动通知,一项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调查问卷。
(4)尝试开发简单的APP应用服务软件。要求学生围绕与自身有关的信息需求,独立开发一套简单的APP应用服务软件。
5.学生进行分组协作学习
教学过程将学生每5人分为一组,每个组的成员前期独立完成上述资料和案例的探索工作后,进行成员间的分工协作。
(1)学习资料的整理。将成员各自从网上收集的每个主题的理论知识进行整理、综合汇总。
(2)案例的研讨。查阅案例的详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对案例进行剖析、讨论。
(3)体验国际商务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分成不同角色,参与接近实际的国际商务运营活动的情境和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移动商务的协作能力。
(4)交流实践过程体验。小组成员分享移动商务的实践体验,挑选好的实践活动进行整理。
(5)准备成果汇报材料。以组为单位,每个组将学习成果制成PPT,准备好要提的问题,确定好主发言人、提问人、应答人和总结陈述人员。
(三)课堂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4个阶段组织教学。
1.小组呈现
每个小组由主发言人在讲台上向教师和同学们进行展示、汇报。汇报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本次课程的学习主题,对理论部分概念的阐述和理解;第二部分是结合理论部分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体会(允许学生发现寻找新的案例),以及情境体验中的经验分享;第三部分是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帮助和解答。
2.交流讨论
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在听完该小组发言人的汇报后,由提问人代表该组学生提出一些与主题学习相关的问题,由汇报小组的应答人作为代表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合作探究
由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安排任务或提出相关问题,由小组学生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和学习伙伴讨论该问题,或者通过手机上网查找相关的解决办法,根据教师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
4.学结
首先由几个小组的陈述人代表小组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及已解决的疑难点,然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对重点知识强调补充,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化。
(四)效果评价
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50%)和论文(50%)组成。平时成绩的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课堂出勤×10%+独立探索×20%+小组协作及课堂表现×20%。
其中,独立探索的得分由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学习资源收集、实践操作和协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给出;小组协作及课堂表现的得分由小组之间根据成果汇报的情况互评给出。论文要求学生围绕感兴趣的某个主题,分别从研究背景、理论基础、案例剖析、论文小结4个部分进行写作,时间为两周。
全校共有15个专业(方向)的16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学生的出勤率近100%。每次课程学生都能按照教学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围绕教学的主题进行研讨。在实践中,学生自主开发了“微信订阅号服务平台”,该平台与我校教务系统、图书馆等系统对接,具有成绩查询、选课、课表查询、查空教室、预订图书馆座位、通知公告、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功能,已经在学生之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能力拓展训练
我们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立足于本专业,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利用近年来移动商务应用中的鲜活案例和成功经验,大胆申报创新创业类项目。
1.明确选题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移动商务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商务模式、发展前景和风险规避的原则,注重与企业联系,熟悉移动商务资源开发和价值开发的思路及途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选题分类如表1所示。
2.项目调研要充分
要求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大背景下,通过企业案例学习,能够从企业商业模式架构、商业模式设计方法开始,分析企业原有商业模式,探讨商业模式改进方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寻求企业最佳盈利模式,提升企业价值。
3.教师指导方法要科学、内容要全面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注重适时应用探究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
4.合理控制学生的项目实施进度
创新项目的研究团队能齐心协力、分工合作,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目前,已经有12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有5个项目的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用,并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录用和发表研究论文12篇,高于学校其他专业的平均数3.5篇;有的创新项目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项目申请成功率、项目结题率和项目的完成质量等多项指标表明,这些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移动商务创新能力,更能适应新的全球化商业活动。
四、总结与展望
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为全球移动商务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了移动商务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框架;同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实践仿真平台,从3个层次分别阐述了商科院校培养具备移动商务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研究适时地弥补了商科院校学生在移动商务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备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更加适应新的全球化商业活动。将来,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寻求与更多的企业合作,丰富课程的教学案例,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2] 王汝林.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胡婧.基于文献计量的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49-51.
[4] Sun Kuh Noh. Design of application service of e-business card based on mobile device[C]. ComComAp,2012.
[5] 傅志辉.移动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42-144.
[6] 张红霞.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J].教育研究,2003(7):79-84.
[7]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Jackie Gerstein. The flipped classroom[EB/OL].http://scoop.it/t/the-flipped-classroom,2011.
[9] 钟晓流,宋述强.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1):58-64.
[10]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11] Norbayah M S, Norazah M S. Mobile phone usage for m-learning: comparing heavy and light mobile phone users.[J]. 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2007(5):35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