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产业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前有一家销售不易破碎杯碟的公司,其中的一位推销员销售成绩五年来都是冠军,每到年底都会向其他的推销伙伴们讲述他的成功之道,但是对于自己实际推销的技巧,总是避而不谈。终于,经过五年来公司方面的诚意打动,第六年,他透露了他的推销秘诀。在他介绍完公司的产品之后,他总是会拿出十多件不易破碎的杯碟,用力掷在地上。当客户眼见杯碟丝毫未损自然对产品质量信心大增因而签下订单。不料之后全公司的推销员都用此技巧推销,公司的业绩节节上升。但是五年推销冠军的他依旧是于领先位置。年末的时候,同事又向他请教,他笑着说:“我现在已经不再自己掷杯碟了,而是请客户自己掷。”
抛开故事的真实性不说,当销售冠军公开自己的推销诀窍的时候,感觉有些像是欧?亨利的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那么,是什么让这个销售员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保持推销量第一?我认为,是他的创意推销。
所谓创意,是反叛的思想与传统思维的碰撞,是打破常规给人惊喜的哲学,是抽象的但却能够创造具象的事物。创意有时候只是那么一瞬的灵感闪现,有时候也需要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创意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经济领域的众多分支中,创意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尤其重要。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真正的创意是能够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形态,创造巨大财富的。创意就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在世界范围内而言,文化产业已经离不开创意。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是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英国培养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来服务于他们的文化产业。而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是“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以及边缘支撑产业。而其中如影视业、软件业等发展尤其突出,创意与科技的强强联手使得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而在韩国,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其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游戏软件、电影出口等分支为韩国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收入。此外,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是将创意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典范国家。各国的文化产业中,有三大核心要素来支撑产业的创意:文化理念、科技支撑和商业模式。美国迪士尼给全世界带来的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是“创意+科技+资本”,即用非凡的创意为基点,通过科技手段将创意理念转化为产品,再依靠高度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去拓展市场。创意,是灵魂式的第一步。
在文化产业中,优秀的创意能够突破干扰,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人们都在关注这个事物的时候,这个事物才有可能被人们所认识、接受、喜欢、追捧,之后文化才有可能转化为经济利益。
著名广告人伯恩巴赫曾为大众汽车做广告。在大幅的大众汽车的照片下,广告文案吸引着读者读下去。一个广告画着蒸汽从无形的散热器中散发出来,下面写着“不可能”;一个扁了的轮胎下标有“人无完人”;在标题“丑陋只是浅层的东西”下罗列着轿车的各项优点。通过敢于承认产品可能存在的不足,广告成功地将这一事实转化为其优势所在,迅速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伯恩巴赫的创意成功在为大众汽车赚取了眼球,而接下来的便是可观的收益了。
同时,创意能够包装讯息和产品,获得更高的收看率、阅读率、购买率等等。还记得那个老婆婆卖苹果的故事。在竞争激烈的学校门口,学生的创意为老婆婆的苹果贴上了爱情的标签。“情侣苹果”成双成对,这对于校园情侣而言具有很大的诱惑。最后老婆婆顺利地卖完了所有的苹果。只是一个小小创意的改变,同样是这些苹果,与爱情挂钩之后的重新包装使得贩卖前所未有地顺利。
关键词:薏仁米;农业;气象;技术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80
1 论薏仁米在兴仁县推广种植的意义
兴仁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连绵阴雨,前春,受“小季风”影响,常有春旱发生;后春受西南季风控制,常有冷气流南下,导致阴雨天气,逐步进入雨季;夏季,雨水充沛鲜有酷署天气。秋季容易形成“秋风、秋雨”尤其,9、10月份最为明显;气象资料显示1978~2007年全县常年平均气温15.4℃ 平均气温22.3℃,极端最高气温35.5℃。年平均日照时数1521.7h,日照时数季节分布情况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年降水总量为39992.8mm,年均降水量1333.1mm。降水量较为丰富。由于兴仁县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日照较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极其便于农业生产,薏仁米种植。2009年时兴仁县粮食总产就以达到18.76万吨。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由于粮食作物丰产不丰收,经济效益不高,人们纷纷把目光聚焦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薏仁米、茶叶、荸荠等经济作物上,特色农产品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特别是薏仁米种植业方兴未艾,兴仁县政府更是高度重视薏仁米产业的发展,要求农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扶持发展薏仁米产业,决心以薏仁米种植为重要突破口,以产业抓农业。
2 薏仁米种植栽培的条件
薏仁米生长喜湿润,但也能耐、涝耐旱、耐贫瘠,祖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区在“两江两湖两河山”。在长江以南各地就有野生的薏苡仁植株分布于荒野、河边阴湿山谷中。薏仁米对土壤要求不是那么严格,而且特别能抗盐碱、耐潮湿。种植栽培地温要求高于12℃以上时即可播种。所以,在兴仁县一般土地3月下旬基本可以种植,尤其是向阳,比较肥沃的壤地或粘土地和低洼、涝地最为适合栽培种植薏仁米。在土地干旱严重的条件下薏仁米产量质量均会受到严重影响不宜种植栽培。
3 兴仁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薏仁米生产的影响
3.1 温度对薏仁米种植的危害
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我国地形地貌的影响,我国属于东亚季风区 ,是全球的 “气候脆弱区” 之一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较严重多地频发。兴仁县气温3月正常可达到12. 6℃以上,但是如1998年3月份平均气温已到达12.6℃最高温度可到32.7℃。3月份温度最低时仅为零下2.5℃(1986年)。如表1显示。
可见气温极低时对薏仁米的种植栽培有较大的影响。如1982年4月气温最低时仅为2.9℃薏仁米种子难以发芽出苗。兴仁县干旱发生较频繁,春旱最为严重, 通常以2~3月降水量少。
3.2 冰雹倒春寒
兴仁县每年均有程度不等雹灾出现,尤其发生在春季的较多,
倒春寒天气90%以上发生在3月下旬至3月上旬,谷雨基本结束(如表2)。
3.3 暴雨
查阅兴仁县气象资料显示:1943年至2007年出现的日降水50mm(暴雨)以上总日数为257日,年平均4.2日, 5~10月最多,占总日数的55%,最大降水强度:10min29.5mm,发生于1984年4月21日;105.8mm/h,最大降水207.6mm/d。故而,如不做好防洪准备薏仁米产量将受到巨大威胁。
4 农业生产的气象保障与调控对薏仁米种植减少灾害的方式方法
4.1 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的科技力量
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的科技力量,大力推广使用保证薏仁米增温助长 促早熟的化学、及生物制剂和在气象条件。把握好不同情况下的制剂的不同使用方法、方式等技术。特别是对薏仁米种植防冻、防霜效果明显、且资金投入少、技术要领容易把握,可操作性强。适合推广的技术。要加大宣传,形成资料全面铺开。摸索一条适合兴仁县薏仁米生产的技术之路,就要依据兴仁县气候资源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适当将薏米的播种时间延后尽量避开春季干旱,减少不必要的产量损失。大幅度调整适合在兴仁县种植的薏仁米品种。
4.2 利用现代气象技术实施人工降雨
现代气象技术实施人工降雨的时机已经成熟,县一级的气象部门基本都能做到,且费用低廉、便于操作。只要云层符合要求,通过冷云催化物理原理将干冰、碘化银等抛洒空中使云中产生大量冰晶,所释放的潜热会迅速改变积云的宏观动力过程就能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兴仁县气象部门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成功的范例。把握住有利天气条件,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不失为防止旱灾严重发生的好技术,如2011年8月份。兴仁县气象部门利用县城上空对流云生成的绝佳机会用车载火箭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作业效果很显著,全县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增加,这才降水量已经达到中雨的程度,最好的乡镇降雨量达到22.7mm,为全县薏仁米生产种植做出了贡献。
5.结语
人们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撬动了中医药发展的杠杆,养生保健事业如日中升,薏仁米作为中医药的健脾利湿要药,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对农业气象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为尽早探索出一条适合兴仁县发展薏仁米产业的新出路,种植栽培薏仁米的新技术、新措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蒲秋,杜鹃,史培军.“深圳―巴彦浩特”地理样带土地利用与水旱灾害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5(06).
[2]刘兰芳.衡阳市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关键词:遗产;民族文化;创新创业人才;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2001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以及各种文化振兴政策。今年2月,日本又出台了面向今后5年的“第二次基本方针”,方针揭示了现今文化艺术振兴的意义,即文化力是国家之力,文化艺术和经济紧密相连,明确指出了“文化艺术立国”的目标,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木保说:“面向21世纪,文化艺术非常重要,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1997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政府还设立“阿里郎奖”,嘉奖、鼓励那些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不但迫在眉睫,更是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现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如何借助市场经营文化产业项目与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又不能完全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发展,而缺乏专门艺术人才是关键问题。。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如何完善,还存在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四是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课题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如何采取的针对性的研究。五是相关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行业组织和文化管理部门如何有效的合作,以形成合力,建立起政策规划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六是所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过多,且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市场竞争能力减弱。可以看出,艺术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在高校中认知传统文化,创造创新型富有时代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也是迫在眉睫。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物质文化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因此,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抵制强势文化的侵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为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前保持高度的文化主体性,是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责任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工作,共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几年,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包括药品降价令、打击药品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实行强制认证等,几乎涵盖了药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历次政策调整都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变革中经受冲击、在动荡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即是对当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北京医药产业增长缓慢,工业产值增速由2002年的21%、2003年的33%,跌至2005年仅有的3%,医药工业实现利润一度出现负增长。2007年,北京医药行业出现回暖,但困扰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不容乐观。目前,北京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包括: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过度;自主品牌太少,产业竞争能力堪忧;上下游产业环境两头挤压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产业发展环境恶化;新药上市慢、自给率较低,与快速发展的医药需求严重不符等。
北京医药产业陷入政策性困境
北京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上游生产要素持续涨价导致医药生产成本相应较高,影响了医药行业发展外,更主要的是医药行业的发展陷入了政策性困境。换句话说,当前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定位始终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历次医改中“只重医不重药”,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与运行中忽视了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不尊重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先后出台了一些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医改失去了最根本的物质保障基础,造成前几轮医改基本上不成功,并直接导致医药产业发展环境逐渐恶化。
医药产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医药产业应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不相适应,这与国家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有直接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政府始终没有明确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未能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相反,在设计历次医改方案或推出相关政策时,存在“重医不重药”的现象,医药产业始终游离于医改体系之外,医药企业利益被忽视。医药企业不仅没有从改革中获益,反而承担了一部分改革成本,使医药行业利益受损。在经历了一次次改革、调整之后,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医疗与医药市场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公众的用药安全也面临许多威胁。
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常常被简单的归结为药价虚高、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表面因素,其实深层原因,还是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偏低。目前,我国政府对医药健康投入仅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7%,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40%以上。投入不足,导致医疗机构被迫走向市场。这种医疗体制与完全市场化的医药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而医疗机构在医药流通市场占有绝对的强势垄断地位,为保证缺血的肌体能够运转,医疗机构只能向医药企业抽取血液,必然导致“以药养医”机制的形成。而政府对医药生产和流通又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医药市场同质、低效竞争,由多家生产同一药品的企业竞争有限的医院市场,必然导致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现象的产生。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直接导致医疗服务领域出现“看病难”、“看病贵”。
目前,涉及医药产业管理职能的部门有十余个,行业管理、药品目录、药品定价、招标采购、安全监管、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等职能分散于各个部门,如药品定价权力在发改委,新药审批权力在药监局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容易导致医药产业政策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连贯性。有些政策甚至相互矛盾,有些根本就不利于行业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的生存。如近年实行的药品降价、招标采购等政策,目的是想降低药品价格,解决“看病贵”问题。但是,因为号脉失准,这些政策并非对症下药的良方。“看病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药价高,而是由于医生垄断处方权、“以药养医”机制、政府对医疗机构“供血不足”等,导致对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逐利行为正向激励的结果,是一系列不合理、不配套、不协调的政策共同作用结出的恶果。
又如医保政策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的矛盾――医药创新风险极大,在美国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也只有1/10。在中国,新药研制成功并不意味着很快就能上市。因为新药很难进医保目录,进不了目录就很难有市场规模。即便进了医保目录也未必能收回投入,因为新药的保护期短,只有5年时间,成本尚未收回,就可能被别的企业以较低代价生产出的仿制药所替代。
同时,我国药品定价政策中“原研药”与“首仿药”存在不合理价差问题。国际上没有“原研药”的概念,只有专利药和通用名药之分。专利药保护期一过,就被称为通用名药,在市场上与其他仿制药一视同仁,不再有什么特权和优惠政策。而我国将这类药物定名为“原研药”,规定其享有行政保护、新药保护、特殊定价优惠等待遇,在药品招标采购中也享有特殊政策。即使该企业拥有的专利保护已经过期,甚至有的并未在中国申请专利,也享有政策优惠。按规定,原研药与仿制药可以有合法的价格差距,其中针剂上的价差率不超过35%,在其他剂型上不超过30%。而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药品定价远远突破了国家规定的价差率。最典型的就是德国拜尔公司的拜阿司匹林,其专利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过期,但在中国仍享受着一系列的特殊待遇。一片拜阿司匹林的定价,是相同疗效国产肠溶阿司匹林的15倍,而医疗服务领域由于利益驱动更愿意开价高的“原研药”。目前,我国原研药市场份额已从1997年的12%上升到目前的25%以上,特别是大医院,外资“原研药”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这显然不利于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出台的医药政策和改革措施大都没有涉及到我国医药产业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没有触动处于强势垄断地位的医疗机构的利益,加上政策不够系统、连贯,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医药生产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患者利益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医药产业需主动应对新一轮医改
目前,新医改方案虽未正式出台,但方向基本明确。中央明确提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毫无疑问,新医改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业,也关系到医药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这将对现有的医药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并将决定医药产业的未来走向。
当前北京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已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结果是在历次改革和政策调整中,医药产业没有主张权益的话语权,只能处于自我消化、自我调节、被动接受的境地。医药产业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结果在历次医改中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在出台的相关政策中,甚至违背了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人为造成医药产业目前的发展困境。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动力,产业竞争力不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在决策中的话语权。问题的根源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缺乏,医药流通体制不顺。医药产业要彻底摆脱当前被动局面,必须彻底转变思路,变被动为主动。根本出路在于抓住当前医改机遇,以创新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医药行业在政策博弈中的地位。
多年的改革探索表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政府在医改中的作用。政府要解决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责,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而由政府直接包办整个医疗卫生,或政府干脆抽身退出的做法,显然都是不合理的。当前医疗领域出现的种种困惑,就是政府与市场双向不到位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政府主导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单纯增加政府投入并不能解决医疗卫生事业所有的问题,但是增加政府投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和条件。政府增加投入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从而实现医与药和谐发展、同生共荣,确保医改的顺利进行。
药品是治疗疾病、维护百姓生命健康的必需品,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在设计医疗卫生制度时,不能忽视药品的特殊属性,更不能忽视医药产业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不仅能满足用药需求,也能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医药产业作为医疗卫生制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全民生命健康的物质保障,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实现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重要保证,是决定医改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同时兼顾医与药的和谐发展,同时,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尊重医药产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关政策,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新的医改方案。
要增强医药产业应对新一轮医改的能力,需要建立具有北京特色的医药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政策扶持,加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建立专利补偿机制,调动医药企业创新积极性;实施首仿药保护措施,对首仿药给予有期限的价格优惠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率先仿制国外专利到期药;逐步完善药监部门新药报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用好用足地方对医保目录的调剂权,适当向地方品牌企业、创新药予以倾斜,并为创新药尽快进入医保目录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北京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基金”,筛选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扶持,寻求重点突破;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医药产业园区,提升北京医药产业集群度;加强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增强区域医药产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资源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反哺机制
北京地区的中药产业基础雄厚,中药资源种植历史悠久。但近年来,中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步下降成为拖累北京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中成药新产品工业产值比重较低(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70%),而且对创新成果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相应地对中药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当。这与“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规划拟定重点发展中药产业的要求差距很大,也与已经形成的“四、三、二”产业格局不相称。时下,北京京郊正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几个中药重点区县已经形成了集中化规模种植的局面。北京中药产业的发展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挖掘中药资源除经济价值以外的生态、品种等价值,依托强大的医药产业基础,未雨绸缪、理清思路,构建中药产业反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及体系。
1 北京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1.1 近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
近年来,北京地区医药产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但销售收入、尤其是销售利润增长趋缓,而且利润总额还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这种状况与全国相比较更为明显,其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而且在全国的地位呈现出下滑态势,利润总额由2001年的第4位下降到2006年的第6位。与上海、天津等医药重点省市比较,虽然利润对销售收入占比仍然较高,但利润总额绝对减少,尤其是新产品产值增长乏力,2006年仅为3.10%,而同期上海和天津增长的幅度分别为20.70%、57.10%。见表1。表1 2006年北京地区和全国、上海、天津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比较(略)注:括号内为同比增长(%)
1.2 2006年北京地区医药各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状况
分行业来看,2006年北京医药工业领域的化学制药、生物医药、中药制药、医疗器械四大子行业各有差异。化学制药工业销售稳定增长,但利润大幅下滑;而中药制药工业销售和利润均同步下降。化学制药工业和中药制药工业利润大幅下滑是2006年整个北京地区医药工业利润严重滑坡的最主要因素。生物生化制品和医疗器械这两个子行业经济运行良好,展现出销售、利润同步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利润出现快速增长(达到29.5%和37.6%)。相比较而言,中药销售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成为整个北京市医药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见表2。表2 2006年北京地区医药各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状况(略)
根据表2数据分析,北京市医药产业总体平稳增长但利润却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高附加值新药品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已经影响到现在的利润增长,而且还会制约将来长远的产业发展;二是制药工业利润下滑,说明中药资源产业化发展成为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联系近年来生物创新医药高速发展的趋势,中药产业化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北京医药产业提升的关键。
2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状况
2.1 中成药产业状况
近年来,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经济总量提升较快,提升速度始终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4.26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35.20亿元,提高1.5倍,平均年递增率为25.34%,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11.03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1位提高到第9位,稳定位于全国中上水平(第9~11位)。2005年统计快报显示,北京中成药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40亿元,与2004年基本持平。初步分析认为,占北京中药销售收入1/3左右的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在2005年销售出现负增长,影响了北京中药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
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工业效益不断提高,利润、利税总额持续增长,工业效益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利润总额由2000年的1.3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7.28亿元,提高4.60倍,平均年递增率为53.83%,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39.96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3位提高到第2位。2005年统计快报显示,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实现利润8.25亿元,同比增长26.20%。利税总额由2000年的2.7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80亿元,增加3.00倍,平均年递增率为31.28%,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17.41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4位提高到第3位。
2.2 中药制药工业状况
中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步下降成为拖累北京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06年,中药制药工业(包括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完成销售收入42.60亿元,比2005年同期下降1.70%,利润总额为6.900亿元,比2005年同期下降19.20%。主要原因:一是主要中药企业经营状况下滑。北京中药制药工业经营状况下滑主要受同仁堂集团影响较大,同仁堂股份及同仁堂科技销售收入和利润在北京中药制药工业中,占据近50%的份额。但在国内新兴中药企业的赶超下,出现业绩下滑和股价低迷。二是中药主打品种竞争地位下滑。长期稳居市场老大的主打品种六味地黄丸、鸟鸡白凤丸让出霸主之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2.3 中药企业状况
北京国有和股份制的中药企业担当了近几年北京地区中成药产业发展与贡献的主力军。不论从工业总产值还是从利税贡献方面看,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都是绝对主力,两者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已占北京中成药行业的90%以上。从企业规模方面看,大型企业在经济总量增长和提高工业效益方面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显示出企业规模效应。大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近70%,利税占全行业的90%以上。突出的体现出如下特点。
2.3.1 销售收入和利润向优势企业集中
北京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健康药业和北人维信等4家企业年销售占整个北京中药制药工业的56.00%,利润总额占61.00%。
2.3.2 企业体制创新的优势突出
如与同仁堂合资的同仁堂健康药业,因为体制差异、管理模式不同,经营一枝独秀,销售与利润同步快速增长,已进入北京医药工业企业前20强的地位。
2.3.3 兼并整合的趋向渐趋加强
2006年,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51.00%的股权以协议方式转让给“天坛生物”。此外,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还与大股东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三方共同出资组建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即“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拉开了疫苗产业整合序幕。华源生命2006年与华润股份签署协议,华润股份收购北药集团50.00%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双鹤药业48.89%的股份和万东医疗51.51%的股份。
2.3.4 资金募集国际化趋势明显
科兴生物在美国上市,中生北控在香港上市。科兴生物在美国上市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到目前为止,北京医药类上市公司已达14家,共融资超过40亿元,市值近220亿元,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医药工业的1/4,利润总额占全市1/2以上。
2.3.5 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加快
2006年,同仁堂香港生产研发基地——同仁堂国药公司在香港大埔工业园落成,这是第一家在香港全资投资的内地企业。近年来,同仁堂已在英国、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中国港澳台等14个国家和地区建了22家药店,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中成药出口量方面,同仁堂已居首位。
3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北京中药产业经济总量提升较快,工业效益也不断提高,利润、利税总额持续增长,工业效益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研发机构人才多,科研实力基础雄厚
北京拥有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构成的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核心,所获政府经费占全国的40%;北京地区的中医药科技人员约占全国的30%,由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专家和优秀中青年专家为主构成了北京阵容强大的创新人才队伍。目前,“863”计划等重大国家科技计划的经费每年约有1/3以上投在北京;1997-2001年,北京地区每年平均“产出”新药证书117张(其中“二类”以上38张),持续稳定占据全国总数的1/10。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北京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基因组、生物芯片、转基因和干细胞等前沿技术平台的搭建已初具规模。
3.2 临床资源丰富,院内制剂市场广阔
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东直门医院是国家中药新药主要临床基地,院内中药制剂资源丰富。以广安门医院为例,院内中药制剂多达90种。院内中药制剂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市场规模已初步形成,是北京未来创新中药大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政府机构汇聚,地利优势显著
北京集中了国家药品管理体系中几乎全部的政府机构,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在北京市级以上的政府科研机构中,生命科学的科研机构有55家,以生命科学研究为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6个。
4 北京地区中药材资源产业化发展分析
4.1 中药材种植条件优越
4.1.1 发展速度较快
2000年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 300 hm2, 2001年增幅超过150%,这几年基本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通州区和房山区的发展速度最快。
4.1.2 种植区域相对集中
通州、房山和怀柔3个区(县)种植面积占全市85%以上,主要品种30个左右,初步形成了房山以甘草为主、通州以黄芪为主、怀柔以西洋参为主的品种布局。
4.1.3 主栽品种特色鲜明
北京郊区(县)生态环境优越,凡华北地区种植的中药材在京郊均有分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主要有甘草、黄芪、西洋参、黄芩、丹参、柴胡、板蓝根等,主栽品种是甘草、黄芪、西洋参。
4.1.4 具有产业化生产特征
怀柔将西洋参经营企业和农民联系起来,签订药材购销合同,同时向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推动了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通州和房山也依托当地的药材加工企业,发展本地药材生产。近年来,京郊还涌现出中药材种植经济合作组织,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及销售服务。这些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对促进中药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2 中药材产业基础良好
北京中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同仁堂现有24个剂型,800余个品种,无论从剂型数量还是品种数量均位于国内领先地位。北京郊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我国原料药材重要流通市场,素有“国药”、“京药”等美誊。北京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市场,药品质量全国领先,医药流通市场的药品合格率近年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场便利条件突出,既有形成规模的院内制剂需求市场,还有相邻地区河北安国药材市场。此外,京郊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在药材种植方面能够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持。
4.3 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形成
“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规划拟定,医药产业发展将重点发展中药产业,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无污染的医疗器械产业,加快扶持代表医药发展方向的生物制药,适度发展化学药,培育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建立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化学药四大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发展方案”确定,将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亦庄药谷、京西医药产业带、京东医药产业群这5个地区为中心(即 “一园、一城、一谷、一带、一群”),建成北京市的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并使生物工程与医药成为北京市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中关村注重发展生命科学的上游研发、中试与试生产以及企业的孵化等;大兴立足于产业化基地;亦庄药谷则定位于现代制造业基地。由此,形成了生物医药三驾马车协力抢滩生物经济的战略布局。2002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白皮书”透露,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已基本形成“四、三、二”的格局,即创新、制造、流通和服务等4个产业环节,中药与天然药物、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等3个核心领域,共性和专业性2个服务体系。
4.4 发展中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北京将重点支持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刘家窑-赵公口地区同仁堂科技园的发展,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硬件配套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在此基础上,北京将作为中国标志性的市场和全国中医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吸引京外、海外投资,实现北京中药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现代中药将成为北京医药工业新亮点。在“北京市关于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发展中药现代化、壮大中药产业的新思路——“促存量、抓增量、出大药”,即在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的基础上,依托北京丰富的中药创新资源、中医临床资源,从市场需求出发,培育中药大品种,以品种带动企业发展;支持现有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京区中药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以科技资源为手段,吸引京外、境外资本投资北京中药产业。
4.5 京郊地区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形势
药材种植是京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种植中药材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大田作物,现已成为京郊地区新的种植热点,而且有些地区还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延庆县农民种中药材可获生态补贴等。
5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思路
5.1 基本认识
中药产业发展要从北京地区道地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看待。一个地方中药材资源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物品生成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取决于对这种物品利用的产业化途径和产业化组织方式。可以说,诸如生态环境等是中药资源的外部环境,其中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中药资源的道地性。而对一种资源的利用方式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表现,中药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才是决定一定区域道地药材能否可持续生成的内在规定。这既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条件,同时还取决于生产的组织方式。
5.2 视角转换
北京地区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要从产业化利用角度进行研究。从全国范围和市场化角度来看,中药产业化的核心并不取决于北京地区所拥有的道地药材,而是如何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产业化条件,包括技术优势和产业化组织方式。因此,要阐明道地药材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剖析道地药材资源产业化利用方式,揭示产业化对北京道地药材的影响作用,提出道地药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5.3 建立医药产业发展与道地药材保护利用之间的反哺促进机制
中药资源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道地性延续的种质价值,还有与道地性相关的医疗安全道德价值,以及最为直接的生态环保价值和间接的中医文化价值。因此,要区分价值链/产业链/生态链,发挥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把重要的价值增值环节留在北京,而不一定将全部产业环节都限制在北京区域范围。这就要求探索中医药产业对道地药材种植的反哺机制,换言之,北京地区中医药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但产业化的基础并不能建立在道地药材种植基础之上,而且相反还要通过企业-基地、政府转移支付等形式,探索中药产业化资金反哺支持北京道地药材种植生产的适宜组织和方法。
6 北京地区中药资源开发可持续利用对策
6.1 树立一般化资源理念
相对于中药资源产业化,道地药材、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都是中药产业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要树立一般资源化理念,辨析中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发挥科技、人才、管理、政策优势,促进北京中药产业化发展。
6.2 确立中药产业发展的全局视野
要利用全国中药资源,以减轻北京道地药材的负担;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效途径。
6.3 鼓励支持产业组织创新
北京地区道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取决于产业化利用程度,包括产业化的技术、组织管理方式。因此,要对产业组织的创新加大扶持的力度。
6.4 加大道地药材保护力度
改变中药产业是资源型产业的认识,从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审视北京地区道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区分医药产业与道地药材种植,突出道地药材保护的重要性。
6.5 建立中药产业反哺道地药材种植基金
转变观念,从产业发展出发看待道地药材资源,产业发展资金要反哺道地药材保护。针对不同资源,采取不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