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技术手段

数字化技术手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APP 客户端 东北林业大学

一、研究背景

(一)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校就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行动,各高校大量使用数字化的成果,将其应用于教学、部门宣传、招生以及娱乐设施中,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完善是我国当今高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彰显学校实力和体现现代化的一个最佳平台。

(二)智能手机的发展

智能手机作为现代社会应用最广泛的交流设备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自苹果公司推出第一部智能手机以来,手机业界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智能化革命,很多企业纷纷效仿。数据表明,从2011年起,我国已经成为智能手机最大的市场,而且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智能手机已经占据手机市场的50%。截至2007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数达5.47286亿户,手机普及率为41.6%。就目前来说: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远远高于PC用户数量。智能手机的应用也不再局限于接听电话等基础功能之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娱乐性、用户体验、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功能逐渐成为人们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不便携带的电脑,由此表明,智能手机已经逐步成为一种方便的“移动电脑”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随着我国高校无线网覆盖区域的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高达90%以上,智能手机已经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和支持。高校大学生用手机浏览网页或娱乐的比例迅速增高,生活服务查询,校园信息查询成为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逐步取代了使用静态设备查询的方法。

(三)手机APP客户端的发展

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移动互联网已成为IT业的第三次浪潮向人们袭来。随着移动3G网络的成熟与推广,以及移动设备硬件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终端用户群体有了显著增加。移动设备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人类生活中开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PP作为移动设备功能的扩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甚至有将移动互联网APP化的趋势。APP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中一项重要产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产品移植至各种移动操作平台上,将移动互联网作为公司后续的发展方向。

二、手机APP校园客户端开发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不断向前推进,智能手机在校园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联网覆盖以及APP市场的不断多样化和扩大化,手机APP校园客户端的建设成为当今高校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手机APP校园客户端的开发能够使校园数字化建设和发展从一个静态的体系逐步转变成一个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智能化全方位网络平台系统,具有以下意义:

(一)完善数字化校园体系

手机APP校园客户端的建设使得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动态的校园信息客户端,利用当今学生对智能手机依赖性,将手机作为学校事务公告和宣传的平台,同时将学校很多有用的资源更加方便的传递给学生,达到“有则用,用则有”的活性循环资源体系。其次,手机APP校园客户端的建设加强了以电脑为终端的网络体系,形成动静结合的智能化校园网络系统。

(二)打造数字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校园自身所形成的固定的大文化,还包括学生生活、娱乐、学习等构成的文化,手机APP校园客户端的建设恰好满足了学生文化建设平台的要求。

(三)信息交流平台的扩大

有了手机APP校园客户端,用户可以随时发表状态,查找信息,寻找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信息的交流也由此大幅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整个信息交流平台扩大,信息的循环速度也由此得到提高。

三、东北林业大学“移动校园”手机APP客户端设计方案

(一)东北林业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发展状况

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国家重点建设211工程高校,从1995年起该校就开始学校网络建设,学校现已拥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个网络出口,接入带宽分别为100Mbps、1000Mbps和1150Mbps,总接入带宽达到2250 Mbps,同时接入了IPV6实验网,学校建成了无线网,无线信号已经覆盖了学校包括图书馆,教学楼,学习广场,体育馆在内的区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网络应用基础环境。学校已初步建成了教学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学习自主化、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国际化的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

但是随着网络信息量的不断扩大,该校网络信息系统也出现难以管理和整理的困境。由于校园信息的渠道单一,缺乏介质多样性,很多学生由于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了解或忘记某些生活服务部门作息时间而错过重要事情,导致对大学生活和环境充满排斥情绪。更有甚者由此对学校产生不满和厌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态度消极,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东北林业大学“移动校园”手机APP客户端功能定位

针对东北林业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发展状况,“移动校园”手机APP客户端将分为六大功能模块,包括学校课程设置、校内交友、地图查询、图书借阅、生活服务、教务公告。其中涵盖了学校教务系统、学校组织和规章制度、各部门和组织的作息时间、校园周边为学生提供生活帮助的场所等学生随时想了解和咨询的信息,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困惑。

1、学校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学生关心的中心问题,一张便捷的课程表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得学校课程安排情况,无论身处何地都不会因为忘记上课地点或记错上课时间而被处罚。同时还设置了课余时间自由安排的选项,使得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图1所示)。

2、校内交友

校内交友是针对本校学生而设置的一个交流平台,旨在让本校学生了解自己周边同学的生活以及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例如读书会、外语角、老乡会、环保联盟、街舞团等,为自己小小的校园人际圈打好基础。

3、地图查询

本功能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校内外生活服务的地点和主营业务,更直观的获得学校周边的信息,方便学生的生活服务,同时还设置了地点分享、预约订餐等项目,提供一个生活的交流平台(如图2所示)。

4、图书借阅

图书借阅功能是一个移动的图书馆查询系统,其中包括了图书馆静态网站上所有的功能,同时添加了到期提醒,电子图书下载等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如图3所示)

5、生活服务

本功能主要针对学校各生活服务部门(食堂、澡堂、超市、休闲娱乐场所)的作息时间、地点以及职责而设置,帮助学生更加细致的了解如澡堂营业时间,食堂充饭卡,手机缴费,电费收取,特色餐厅新推美食等学校的各类生活服务信息。(如图4所示)

6、教务公告

本功能实时更新和公布学校教务系统的新动态,让学生了解学分的计算方法、成绩查询、选课指导、教室安排、考试设置等教务信息。

(三)界面色彩与图案设计

东北林业大学是以林科为主的国家重点大学,绿色是该校的象征色,象征着学校的蓬勃发展和以生态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东北林业大学“移动校园”手机APP客户端以绿色做为主色调,以黄色、亮灰色、暗灰色为配色,遵循界面设计美学法则,营造―种简约的设计风格(图5、图6)。客户端标识的设计借用树叶的纹理印象作为主要设计元素,结合绿色的界面背景,体现出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图7)。

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04-02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通过应用物理因子治疗方法,预防与治疗疾病的能力。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因其知识体系涉及物理、生理、临床等多个领域,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存在学生理解不易,知识点接近,理论与操作难易迥然的现象。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技术到临床实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还需要探索更多的教学与评价方法[1]。

多元化的教学与评价手段是笔者近两年来一直在课堂上研究及实施的一些方法,经过使用发现,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刺激下,课堂气氛及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配合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多元化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5级康复3+2班及2014级康复1、2班本项目实施对象。本学期三个班级均有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教学时数及教学内容一致。其中2014级康复1、2班,共计85人,年龄为19~20岁,其中男同学8人,以外聘教师授课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评价方法,可设定为对照组。2015级3+2班为实验班,共计39人,年龄为19~20岁,其中男同学14人,进行多元化教学与评价。

2.方法。实验班与对照班设定同样的教学内容,重难点及知识能力目标要求相同。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实验班以讨论式、案例引导式、翻转课堂、PBL、反思式教学方法为主,对照班则采用传统多媒体讲授加实践操作的授课形式;评价方法方面,实验班重在过程性考核,以小组讨论发言、小组协作、PPT制作、阶段测试、网上作业、操作考核构成平时成绩,而对照班以阶段作业和操作考核作为平时成绩(详见表1所示);期末成绩构成,实验班理论考核30%,操作考核30%,平时(小组汇报、讲课、文献搜索、团队协作)40%,对照班理论考核40%,操作考核40%,平时作业20%。期末根据调查问卷比较学生在理论成绩、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职业认同、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能力,做出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自我评价、期末成绩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对比。调查问卷和自我评价以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回答。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期末考试理论成绩上差异不大,平均分接近。但根据卡方检验统计,实验组在自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职业认同、解决问题、应用知识能力方面都优于对照组(p

三、讨论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如何取长补短,综合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不同层面的医学生的教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就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而言,根据岗位的特点也尝试使用PBL教学法、病例导入教学法、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方法[2,3]。评价手段也由过去以期末考试为主慢慢向过程性评价倾斜。经过一轮的教学体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手段的使用,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都有所提升。在多元化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也要重点考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无所谓好坏,每一种方法都各有优缺点,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环境及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相适宜的教学方法[3]。比如,针对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中相对比较重要的电疗部分多采用案例引导、讨论、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出比较,掌握要点。对于知识结构比较清晰的传导热和磁疗,则多采用翻转课堂、学生讲课等教学方法。在每一阶段学习结束,重在引导学生反思,因此多采用反思式教学方法,如在电疗结束,引导学生反思低中高频电疗法的区别,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以便改进下一步教学思路。

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物 艺术造型 数字技术 应用

一、文物保护新途径

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为等各方面的原因,许多文物正遭遇变质、劣化、脱落的命运,有的甚至都消失殆尽。如一些丝织物的迅速氧化,壁画的干裂、剥离,木质文物的收缩、开裂,带有彩绘的文物变色、褪色等,这些珍贵文物变得面目全非,无疑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文物不可抗拒的衰败和消逝是文物保护永远面临的难题,不管采取怎样的技术手段来延缓文化遗产本体的留存时间,文化遗产本体的消失是绝对的,其保存是相对的,一旦文化遗产本体因自然衰变等原因不复存在,那么通过各种技术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信息就显得弥足珍贵。①因此,采用现代技术将文物负载的信息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来,实现对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和保护是一种迫切的需要。

数字技术也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等,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和交叉学科。近些年来,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上成效显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技术不断有新的突破。数字技术为文物及相关信息的保存提供了新途径,可以预见,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将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不断创新提供强大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文物艺术造型研究数字技术应用

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如数字化扫描、摄影、数字化编辑、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文物艺术造型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体现在将文物花纹、图案、形状、质地、材料、形态、色彩、纹饰、装饰手法等信息数字化采集,信息资源保存数字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修复还原文物原始形态,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虚拟展示等。与传统的文物考古方法相比,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对文物艺术造型信息资源征集、保存、保护、传播、展示、研究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1.信息资源数字化采集

与传统人工测量方法相比较,采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文物艺术造型进行信息资源的采集不仅方便、快捷得多,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测量、采集文物质地、材料、形态、色彩、纹饰、装饰手法等造型因素各项数据信息时,减少了对文物的接触与磨损,测量技术手段精密,数据精度高,可最大程度还原文物造型真实的艺术特征。

2.信息资源数字化保存

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采集的文物外形尺寸和表面色彩、纹理,得到的三维彩色拷贝,保存信息都是数字组成的,可以方便自如地对资料进行修改、编辑、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准确性大大提高,保存了文物原有造型方面各项数据等重要资源,实现濒危文物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保存。②数字化保存并不仅仅限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还可以通过专门软件,为研究人员及普通观众提供强大的搜索查询功能,甚至加入图片、影像、声音等数据信息,使信息资源做到多媒体化。数字化信息资源与网络连接,通过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的图、文、声、像数字网络平台的建设,还可以实现全球资源共享,文物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在不直接接触文物的情况下,甚至远隔千里,都能快速、高效地查找浏览所需信息,对古文物的艺术造型进行直观的研究。

3.数字化修复和还原

考古研究中,对缺损的文物艺术造型的修复和还原一直是一项重要和艰巨的工作。许多精美、珍贵的文物在考古挖掘出来时,都已经遗憾地缺失或破损,以往采用传统工艺修复这些破损的文物,首先要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试验品的制作,再对文物进行修复还原,③工作量大而且时间周期长,一件文物的修复还原往往要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现在,有了数字化的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方便地制作、修改、修复还原破损文物的本来面目,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因此,借助于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对文物造型进行、修复,再进行实物制作实验,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物的修复效率可提高数十倍。

4.数字虚拟展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文物展示设计的概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文物+图片+说明”单一形式向科技与艺术融于一体的数字化展示设计转化。文物艺术造型数字展示具有传统展示无法比拟的优势,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参观者可以很好地体验参观带来的乐趣、交互感、虚拟环境的体验感等。数字虚拟技术对于文物展示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文化遗产的普及,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文物和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世界各地最珍贵的文化遗产。④美国虚拟世界遗产实验室教授伯纳德·弗里希说,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很容易在网页上浏览3D形式的古希腊罗马雕塑,还可在邮件中传递,在手机上浏览。

结语

将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创新性地应用于文物保护的主要过程,具有传统考古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大大提高了文物的安全度,减少了人为的搬动和文物环境的变动;研究人员可以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在增加文物展示多样性的同时,为馆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及协作办展等提供了条件。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前景不可估量,不断开拓数字技术应用的新领域,将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和展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注:本文为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学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陕艺规(2012)006)

注释:

①④钟哲. 中国数字考古达世界先进水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4—27.

②张小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探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9):21—24.

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6-0001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大型工程建设层出不穷,而这些工程所需的各项支持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测量方面,则推动着工程测量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推陈出新。常见的工程测量需求中,例如工程施工设计地形图的测绘、铁路中心线的位置和标高的测定、水坝桥梁等大型建筑的变形监测、流水线的安装与符合性检测、区域地表沉降监测、工程施工质量监管等,这些都需要借助工程测量技术手段予以支持。除此之外,社会城市管理为达到高效管理的目标,也需要应用工程测量等技术手段来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就算是城市交通也需要应用工程测量技术手段收集各项空间资料来以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可见,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测量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激光、信息化、自动化等技术不断应用到工程测量中,让工程测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朝着实时化、数字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数据的管理逐步标准化、规格化,数据的应用也逐步多样化、网络化,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及数字化测量仪器越来越广泛应用到工程测量中。

1 光电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已是日新月异,测量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全站仪、测量机器人、电子水准仪、激光准直仪、激光扫平仪等在工程测量中已广泛应用,不仅大幅降低了工程测量的工作强度,更为工程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新装备的应用,也改变了工程测量的技术手段和作业流程,如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控制网布网、地形测量、施工测量、变形监测等的作业方法,GPS测量控制网、测距导线网成为控制网布设的首选,GPS高程测定、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已可以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具有连续定位功能的全站仪或RTK用于施工放样测量和碎部测量,免棱镜测距仪减轻了工程测量的工作强度,具有自动跟踪测量功能的测量机器人为碎部测量提供了理想的仪器;另外,测量数据处理的手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数据采集甚至实现了自动化,手工绘图已成为历史,数据计算已经全面电子化。

2 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发挥的作用

GPS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测量技术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许多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大大减轻了工程测量的难度、工作量和工作强度。GPS技术具有全天候、海陆空均可进行三维定位的能力,利用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时可以方便快捷地测定高精度的三维坐标,具有高速度、高精度、操作简单、方便灵活的特点。当前,GPS定位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在工程测量中,无论是各等级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还是在单点定位、地形图测绘、线路施工、变形监测、地球板块监测、海岛海礁测量等,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便利性。随着我国各地大范围、高密度CORS基准网的全面建设完成,利用GPS差分定位技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单点定位技术和精度不断提高,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控制网布设、碎部点测绘、施工放样、变形监测、高程测定等方面已经全面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利用GPS定位技术连续、实时、自动测量的特点,加上自动化处理技术,工程测量中自动测量、实时处理、连续监测的应用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RS技术已是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之一

RS(遥感)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RS技术的特点是不需要接触观测目标、直接通过遥感信息对其各项特征信息进行解译处理,提取有用信息。利用RS技术获取的信息(如遥感影像等),通过纠正定位,可以获取准确的地理空间信息,因此广泛应用到工程测量中。当前,随着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遥感测量仪器的不断推出,结合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RS技术已经能够提供完全、实时、大范围的三维空间地理信息,特别是广泛应用于地形图测绘中。RS技术的广泛应用,降低了测量成本,减少了外业工作量,缩短了测量周期,具有测量高效、高精度,成果品种多、直观性强等特点。在地形测绘、线路勘选、变形监测、文物保护等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集群式数字摄影工作站等新技术已经全面应用,为RS技术应用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也使得R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 数字化技术成为工程测量中的主流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以往常规的模拟成图方法靠模拟采集、现场手工绘制、事后整理整饰,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而且手工描绘成图周期长,产品形式单一,专题成果制作困难,成果应用不能实现多样化,难以适应现代化工程建设对地形图多样化的需要。随着全站仪、RTK等数字化测量仪器的广泛应用和数字化专业成图系统的出现,工程测量从模拟时代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它把野外数据采集、计算机数据处理、数字制图、成果分类分层存放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内外业一体化的数字化成图系统。况且数字化测绘技术产品成果多样,能够轻松制作不同用途的专题产品,能够轻松应对各类工程测量中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成果存储、管理应用、转移等方便易行。如今,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已是广泛应用,大比例尺测图技术及其产品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多样化。随着专业数字化成图系统的不断发展,一些工程图纸(如纵横断面图、宗地图等)实现了自动绘制,有效提高了工程测量的工作效率。数字化的专业成图系统不仅可直接提供纸图,还可以建立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地理信息的多样化应用和服务自动化、网络化、社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5 GIS技术在工程测量成果应用服务中渐成主流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全面普及,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已实现数字化,工程测量进入了全数字化时代。然而,大量测量成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工程建设,是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海量的地理信息成果数据,怎样管理和应用工程测量成果,目前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具体地说,就是将测量成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处理,通过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及其应用管理的信息系统,有效管理、存储和处理测量成果;利用GIS的统计和分析更能,提供针对性强、满足专题应用的图件和统计结果,更好的应用测量成果;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测量成果服务应用和定向分发的网络化和自动化,更好地应用到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中。

GIS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也需要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撑,更需要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如今,GIS技术已经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专业部门得到推广应用,并已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6 InSar技术逐渐被重视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近期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对地测量技术,它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影像数据中提取的相位信息作为数据源,通过整合处理和运算,获取地表三维信息和及其变化信息,精度高、范围广,且InSAR技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和一定的透视性的优势和特点,这种技术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目前,这种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的广泛,比如:在监测地震变形中的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大范围检测监测厘米级或更微小量级的地球表面形变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形变灾害监测领域和滑坡形变监测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等。正因如此,InSar技术在工程测量中也逐渐得到重视,应用前景和发展前景十分广泛。

7 结 语

工程测量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中的规划布局、设计底图、工程概算等所必须的基础数据资料,都要要靠工程测量技术提供相关成果,工程测量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的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将结合数字化、自动化光电仪器的不断进步,利用GPS技术和遥感技术获取地理空间信息,通过GIS技术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社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字化艺术设计 应用现状 国外艺术设计创作模式

引言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有着自身独特性质和魅力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它长期缺乏自己完善有力的理论体系,若不树立适应数字化艺术设计特征和发展的观念与思想,不将这些观念和思想引入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和欣赏中去,数字化艺术设计就无法突破传统艺术设计的模式和窠臼,无法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和魅力。实际上,在我们意识到之前,数字化艺术设计己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迅速地蔓延开来,甚至几乎所有与视觉相关的领域都有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痕迹。从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大量运用的数码特技到我们在个人电脑中见到的应用程序界面,从我们沉醉其中的电子游戏到国际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Web页面,都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尽管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上所作的研究和探索还显得不够。

1.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应用现状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准数字化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而为数字化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然而,就数字化的艺术创作而言,特别是民俗题材的艺术创作却挖掘不够。具体表现在:

(1)数字化应用方式单一,深度欠缺。

国内目前的民俗艺术数字化多附属于对古文物、遗产、古书籍的“博物馆式”展示上,比如位于北京的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就有专门的数字艺术馆,利用数字技术对艺术品的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收集,国内各大博物馆也陆续投入了大量设备进行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但关键的是,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民俗艺术,并直接服务于民俗艺术创作的数字化平台形式却没有。

(2)注重数字化的技术层面,忽视艺术创作本身。

从表现形式上看,数字化艺术创作采用的是一种高新技术,在创作手段、制作工具等方面显得新颖而独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呈立体化、全方位态势。但设计者在进行创作时,特别是民俗题材的创作,往往过于将注意力放在了技术层面,而忽视了民俗内容表现。

(3)数字化艺术作品较少开拓本土民俗文化。

所谓“民俗”文化,一定是本民族的或代表本地域风俗的文化,但少之又少的恰恰是反映这方面题材的本土数字化艺术作品。2006年暑期,号称“史上投资最大”的国产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但让人费解的是,作为中国首部全三维动作大片,主角竟全部是外国人与外星人,造型和场景十分精细,但得到的评论却是美国《星球大战》的翻版。民俗艺术创作缺乏的不是民俗题材,我们的民俗文化异常丰富,国外以中国文化背景创作文化艺术作品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郑和下西洋被外国人写成《1421:中国发现世界》赚到1.3亿英镑,《三国演义》被日、韩改编成游戏赚得盆满钵盈,美国版的《木兰从军》备受国内观众追捧,等等。看来,我们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意识,一种将内容与表现形式、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意识。

2.国外艺术设计创作模式探讨

对于艺术创作本身,时至今日,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与准确的、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支撑文化艺术内容发生与发展的创作模式,数字化应用不再仅仅限于电影制作,而是延伸到包括电视、绘画、雕塑、广告设计、产品开发、游戏制作等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各国对于本民族与他民族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平台搭建比较完善,另一方面,数字化过程也不再一味在技术上求新、求怪,而更多地对表现内容进行思考。运用新技术表现具有民族情感、民俗文化的典范作品层出不穷。比如日本动画片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荣获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国际著名电影节首次将最佳影片奖项授予一部动画片。宫崎骏坚持手工绘制动画片,然后由计算机处理,成为第一个对3D动画片说“不”的人。他的忠告是:“技术看起来使人自由,其实分工过于精细,很容易使独具匠心的制作变成流水式的生产。”他的成功在于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使作品表达细腻的日本文化内涵,而非一味追赶3D时尚潮流。国外在依托数字化手段宣扬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搜寻他民族文化精髓,经典的“花木兰”就被迪斯尼搬上荧幕而一度成为广受欢迎的“时尚大戏”,还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大批中国名著也被日、韩频繁地运用数字化形式开发成游戏、绘画等。可以看到,当数字化技术服务于鲜活的民俗文化内容,必将导致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这就是我们提到的数字化艺术与民俗化设计。

小结

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时展的必然;民俗化是民族文化弘扬的有效途径,也是艺术作品生命力展现的源泉。基于数字化的民俗题材开拓与艺术创作,实际上就是对当前艺术设计方式、手段及内容不能符合创意产业发展要求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行业发展要求。应该看到,数字化与民俗化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种必然。数字化艺术可以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同时,也能体现设计的民族特色。而数字化艺术由于采用的是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技术,所以能为民俗文化提供广阔的创作园地,数字化技术的某些特殊效果也可以直接运用到民俗艺术创作中去。总之,有理由相信,数字化艺术与民俗化设计的互相融合,将为国内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