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品研发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与此同时,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是带来了老人对医药产品的巨大需求,从一些数据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比重,2016年相对于2015年已经提升了15个百分点。社会“亚健康”与老年病并存,更加催生了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对于医药企业来讲,这是其发展的机遇,但是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滋生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这些因素和医药行业本身的行业特点如高风险性贴加起来,使其面临的风险更加集中。
1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医药制造业是指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按照一定的加工程序,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医疗产品的企业。医药商和相关的工业也属于广义上的医药制造业,本文仅仅研究医药产品的生产。显然,医药制造业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医药产品在制造、经营、出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的可能性,还有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如国家政策变动、市场需求变动、产业政策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潜在损失,以上综合定义为本文所研究的医疗制造业财务风险。
2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21投入大
医疗制造业因为自身的行业性质,其研发投入和标准生产线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的。一般而言,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尖端的人才和大量昂贵的材料。一般医药企业的研发支出占企业全部投入的30%以上的比重,并且难以保证其未来的效益预期。从世界上的案例来看,高端药物从开始研发到最后面向市场销售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需要投资将近100亿元。此外,由于医药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医药的制造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这就需要医药企业建立具有严格质量标准的生产线,而这项投资粗略估计在5000万~3亿元。
22回报高
伴随医药企业的高投入性之后的是高回报性,这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前面提到,医药企业是研发投入占比很大的企业,这就决定了医药企业具有较多的专利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一个产品在专利保护的时间段内,会形成市场垄断从而赚取超额利润,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比如美国一家医药企业曾因为研制成功一种叫作细胞生成素的新药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
23风险高
医药企业的产品因为前期的巨大投入和对法治环境的依赖而存在很大的运营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两个时间段:一是产品研发阶段。在该阶段产品能否突破技术难关,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占领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市场紧缺的药品,其效益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没有特色,市场上类似产品很多,即便后期以低价促销,未来也可能难以赢利;二是产品投放市场的阶段。该阶段面临的风险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管,医药企业因为其社会性较强,药物的出售常常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一旦药物质量出现问题不能通过检测将面临很大的损失。
3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评估
31财务风险的定性评估
所?^“定性评估”就是通过经验主观判断风险的大小,由于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定性评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定性评估手段就是专家会议,即首先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列举出来,制定每一种因素评分标准和权重,然后由专家们进行打分,依据分数的大小和之前设定的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风险状况。
32财务风险的定量评估
(1)概率分析。我们知道在概率论中,常用方差来衡量风险大小,同样,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的计算同样据此法:首先计算,每一个产品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然后计算项目的标准差或者方差,通过方差的大小和同类行业标准值对比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2)风险价值度量。风险价值度量就是计算在一定的置信度下产品投资产生的最大损失值。该方法显然可以计算损失的大小,对投资者而言更能提供一个较为精确的数据,从而帮助投资者选择科学的投资组合或者产品组合。
(3)杠杆系数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依据会计中衡量企业运营风险的系数来衡量医药企业面临的风险,这种方法可直接依据财务数据计算,测算出杠杆系数从而有一个直观的判断,此外,可以和同类企业进行比较。
4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41拓宽融资渠道
(1)争取政府优惠和补助。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支持生命健康产品的开发,其中就包括技术先进、功效显著的医药产品的开发。医药企业要抓住机遇,及时争取政府补贴资金和税费方面的优惠。
(2)引入风投。鉴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具有高技术性、高回报性的特点,可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引入国际或者国内的风投资金,为新产品的研发注入资金。
(3)上市发行股票。由于医药企业具有高回报性,医药概念的股票在市场上会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可以为项目募集资金,同时不会提升企业的负债水平。
42延长产品专利保护期
从医药企业的产品特点可知,其未来运营风险的大小和专利保护期息息相关。为此,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专利保护期:一是就一种产品而言,要加大该产品的创新性,保证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模仿;二是要对已经向市场推广的产品进行深度挖掘,一些产品可能已经被别的企业模仿,但是如果企业能继续开发该产品的别的功能,然后积极申请新的专利保护期,就能继续在老产品上开发出新的市场。
43减少资金回收的不确定性
资金回收显然会影响医药企业的现金流。医药企业的产品即药品的销售不同于其他产品,其主要是通过医院、药房等机构卖给消费者,而在很多医疗机构中药品的销售往往不能现收现付,赊销占用了医药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形成大量短期或者较长期的应收账款。对于企业而言,大量的应收款项会产生坏账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药企业需要控制应收款项的“质量”,具体措施是为赊销药品的客户建立征信体系,该体系要包含客户的信用状况、收入来源等信息,要据此设定每一客户的赊销额度。同时可以通过现金折扣的手段鼓励客户提前还款。
按目前的准备节奏,创业板很可能在10月中旬开锣亮相。
中国证监会网站9月13、14日接连两天公布了两批申请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分别为7家和6家,共13家公司,将于9月17、18日上会。13家企业的首发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同时公布。
两天13家的速度已显示出创业板审核的紧锣密鼓。据报道,证监会发审委将根据企业反馈意见的回复情况和初审会讨论情况,有可能在近期持续安排发审会审核创业板企业的发行申请。
之所以集中召开发审会,证监会表示,一是行政许可的要求。很多企业都是集中报送,集中反馈意见,初审会也比较集中,导致发审会也比较集中。二是创业板板块形成的需要。首批挂牌时需要多一点的企业支撑这一板块,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同时有利于抑制暴炒局面。
按照程序,在发审会召开之后。过会企业在落实了发审委委员提出的意见后,就可以进入发行程序,到时有可能形成发行比较集中的局面。
这意味着首批过会企业最快可能在国庆节前拿到批文并开始招股,国庆节后立即挂牌交易。如果是这样的进程,将比证监会副主席姚刚7月14日宣布的时间表大为提前。当时姚刚匡算首批创业板企业挂牌时间为10月底、11月初。
资金承接没问题
尽管是集中发行,但由于每家企业的融资额都不大,不会对市场资金面造成太大的影响。
根据预披露资料,首批7家预计拟融资总额约为22,48亿元。“这7家公司的募集资金只有中国中冶融资额的十分之一左右,每家的融资额和近期发行的中小板公司都差不多。”业内人士并不担心首批创业板发行对市场的冲击。
发行数量最多的是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4100万股,融资5.1亿元。发行数量最少的是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1260万股,融资1.2亿元。
第二批6家“上会”公司的发行规模则更小于首批公司。发行规模最大的仅2200万股,最小的为1362.4万股;拟募集资金量最多的是2.2亿元,最少的只有1.4亿元。6家公司合计拟募集资金11.29亿元,只有首批7家公司计划募集资金的一半。
资料显示,首批7家公司中,两家属于IT企业,两家为医疗企业,3家属于传统行业。这7家企业的业绩都不错,其中,最好的神州泰岳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达到了1.33元。
选择优质企业首批上市,显然是为创业板平稳启动开个好头。然而,这又与创业板的开设宗旨多少有些距离。因为创业板是专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而且前期业绩也不突出。
分析人士认为,首批上会的企业有的可能已经满足上中小板的条件,也完全可以在中小板上市。这些企业与创新型初创企业的要求有些距离。因此,如何将创业板与中小板分开对待,使创业板具有其鲜明特性,应是今后关注的问题之一。
民营企业占八成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自7月26日开始正式接收企业发行申请文件以来,共有155家企业报送创业板发行申请,已正式受理149家,预计共募集资金336.05亿元,其中募集资金量最大为8.25亿元,最小为0.85亿元,其余147家企业平均募集资金量为2.27亿元,是目前中小板企业首发平均募集资金量的6%。149家已受理企业拟发行股份总额为36,29亿股,发行量最大为1亿股,最小为0.085亿股,其余147家平均拟发行股份约0.24亿股,为目前中小板企业平均首发股份数的70%。
已经受理申请在创业板发行的149家企业中,八成是民营控股企业。数据显示,149家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13家,占9%;外商投资企业12家,占8%;其余都是民营控股企业。
149家企业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等行业,占比约为68%,制造业占比约为15%,还包括部分新能源、文化教育传媒、现代农业等新兴行业企业。149家分布在24个省、区、市,主要集中在北京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约占66%。
开户热情还不高
与申请公司和券商相比,投资者对创业板的热情还不高。深交所统计显示,截至8月30日,开户数量只有228万户,开户数仅占深交所账户总数的3.68%。不少券商已向各证券营业部下达了创业板开户的指标,即在10月初,创业板开户数需达到全部开户数的30%。
尽管创业板的交易系统也是使用深交所系统,按一般理解,只要是深交所的交易客户应该是可以参与交易的,但由于创业板比主板具有更大的投资风险,为了警示风险,所以对有意愿参与创业板交易的个人投资者提出必须重新开设交易账户。
按照深交所规定,具有两年以上(含两年)股票交易经验的自然人投资者可以申请开通创业板市场交易。投资者向所属证券公司营业部提出开通申请后,认真阅读并现场签署《创业板市场投资风险揭示书》,上述文件签署两个交易日后,经证券公司完成相关核查程序,即可开通创业板市场交易。
业内人士相信,随着创业板开市时间的日益临近,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设交易账户,“一旦出现财富效应,那可能出现蜂拥开户的场面”。
概念股机会犹存
目前主板市场的创投概念股不断活跃,创投概念股再次受到资金追捧。
9月11日A股市场共有包括力合股份、大众公用、复旦复华、同济科技、龙头股份、紫江企业、紫光股份、鲁信高新、电广传媒、重庆港九、青海明胶等13只创投概念股涨停。自9月份以来,电广传媒涨幅高达37%。而力合股份7个交易日涨幅更是高达34%,纷纷创出反弹以来的新高。
分析师指出,创投概念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持有创司股份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众多,如大众公用持有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20%的股份,投资额达到3.1亿元;钱江水利持有浙江天堂硅谷创业集团有限公司27.9%的股份,持有浙江天堂阳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38%的股份。另一类是直接或间接投资了许多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很可能在创业板上市。
可以预见,直接或间接参股这些企业的上市公司将分享创业板盛宴。不过,目前创投概念股的整体估值都相对较高,不少企业2008年的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2009年受益于创业板上市业绩可能会有所回升,但其成长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因此,由于消息刺激,市场存在一些短线交易性机会。分析师建议介入时仍需保持谨慎,轻仓者逢低可考虑介入。至于创业板企
业上市后,如何投资还要看个股的估值及市场的状况。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建议投资者,关注优质的参股创投品种和承销直投业务领先、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南派券商股,推荐的组合为钱江水利、浙江东方、北京城建、辽宁成大和吉林敖东等。
申银万国分析师孙健以首批上市公司为线索,提出3个方面的投资机会:一是参股第一批创业板上市企业、预期比较明确的创司,以及持有拟IPO公司股权的其他上市公司;二是在首批创业板上市项目中参与过较多承销保荐工作、并且以自有资金投资于拟上市企业的券商将成为另一大受益群体;三是在创业板询价过程中,以行业、区域为线索,A股市场相关板块跟风上涨而带来的交易机会。
孙健看好符合以下标准的创投股:1.直投项目储备充足;2.IPO退出比率较高;3.非国有背景并且在中小板上已经有过较多成功案例;4.对单个投资项目持股比例相对较高;5.在所有投资资产中自有资金投资占比相对较高。
通过计算发现,天堂硅谷(钱江水利、浙江东方参股)、达晨创投(电广传媒参股)明显优于同业,尤其是天堂硅谷,其项目投资增资能力远远高于同业。但投资者在投资时还需更加全面地审视各家公司的主业价值。
另外,创业板项目储备较多、过会率较高、投行业务收入占比高、直司净资本占比高且有项目储备的券商将在更大程度上获益。
据统计,在首批创业板上报名单中,平安证券(好百年、朗科科技、云南沃森、中科电气)、国信证券(茁壮网络、金龙机电、钢研高纳、紫光华宇、广东佳隆、网宿科技、江通动画、安得物流、三川水表、阳普医疗)、招商证券(35互联、中航健身)、民生证券(天元网络、三英焊业)、海通证券(回天胶业、银江电子、中元华电)等机构承销项目数量较多。
当前大部分券商的直投子公司尚无法有效贡献利润,因此可选择直司净资本,券商净资本指标较高的公司。目前国信、海通、平安、中金、中信等公司已经有成熟的储备项目,部分项目还有望于创业板前期上市,这将成为潜在催化剂之一。
综合判断,平安、国信、广发、招商等南派券商受益于创业板程度较大。海通证券因净资本实力雄厚、拥有多个直投业务平台也将受到关注。
资料链接
13家“上会”公司露真容
第一批7家公司
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2650万股,以管理型外包服务为核心,提供办公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及服务。公司在中国办公信息系统服务行业中排名第一位。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0.47元、0.24元。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服务及营销网络建设和研发中心项目,合计投入2.76亿元。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3160万股。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IT运维管理领域的发展。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1.40元和1.33元。发行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包括飞信平台大规模改造升级在内的6个项目,合计投入约5亿元。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4100万股。公司主要从事冠状动脉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能够与国外产晶形成强有力竞争的为数较少的企业之一。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0.55元和0.41元。公司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包括心血管药物支架及输送系统生产线技术改造建设项目在内的4个项目,合计投入约5.1亿元。
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不超过2400万股。公司系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从事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制造与销售的企业。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0.44元和0.21元。发行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核电暖通空调(HVAC)系统核级/非核级设备国产化技术改造项目等4个项目,共需投入2.87亿元。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不超过3500万股。公司主营业务为220kV及以下变配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及相关的技术服务。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0.64元和0.41元。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户外箱式电力设备技改项目在内的4个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合计投入募集资金约4亿元。
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1260万股。公司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为主营业务,是目前国内3家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专业民用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企业之一。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1元和0.57元。公司的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船舶工程设计中心和海洋工程设计中心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1.4亿元,计划使用募集资金1.2亿元。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数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25%。公司以研发、生产和销售新药为主,产品主要涵盖抗感染类和特色专科用药两大系列等。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0.48元和0.26元。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抗感染及特色专科用药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额为1.4亿元。
第二批6家公司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2100万股,主营重组人干扰素和重组人生长激素等生物药品。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088.55万元,每股收益0.33元。计划募资1.66亿元,用于药品生产、研发、营销网络建设等5个项目。
北京鼎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1362.4万股,主营轨道交通领域电源系统。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190.15万元,每股收益0.5707元。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1700万股,主营户外服装、户外功能鞋和户外装备。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84.72万元,每股收益0.38元。募集资金将投向营销网络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
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1500万股,主营气体传感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和气体检测控制系统。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17.37万元,每股收益0.37元。计划募集资金1.81亿元,用于产品项目和营销网络建设。
不久前,上海医药(601607)公告称,上药与全球医药龙头辉瑞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约定将利用各自优势在中国医药市场开展广泛合作。如上述知情人士所透露的消息属实,结合上海医药H股IPO目前正在加速推进中的背景,不难推测出:辉瑞也许不仅仅满足于合作伙伴的关系,极有可能跻身上海医药的H股股东,这可以视为重要的积极信号,为上药的海外发行无形中增加了筹码。
辉瑞:合作伙伴成战略投资者
据悉,上海医药的H股上市申请已于4月14日在港交所聆讯,目前已经完成全部审批手续。若一切顺利,上药预计在5月底之前将登陆港交所,成为内地首家“A+H”大型医药上市公司。而据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辉瑞公司很快将成为上海医药的长期股东。
上海医药与其“绯闻对象”辉瑞公司颇有渊源,双方合作已有多年。创立于1849年的辉瑞,是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制造企业,而上药是辉瑞目前在中国市场最大的分销商。此前,辉瑞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曾表示,辉瑞通过上药在2010年度实现的药品销售量总值达30亿元,今年的目标则为90亿元。
双方最近摆在台面上的动作是签订了一纸谅解备忘录。4月22日,上海医药(601607)公告称,上药将就辉瑞公司生产的一种创新药品在中国市场的注册、商业化和分销进行合作,在未来谋求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辉瑞在中国有7家厂,但仍然愿意将部分新药生产权给我们。”上海医药某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在新上药成立之前,就和辉瑞在分销领域有合作,而新上药打通全产业链之后,未来和辉瑞公司可以合作的点就更多了。”
然而,记者最新从接近上海医药的某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了一则重磅消息。“我们与辉瑞签订了战略合作,这是跨国企业在对我们进行为期六个月全面考察后作出的决定。最重要的是他们将很快成为我们的长期股东。”
根据备忘录所述,“双方还计划寻求未来的合作机会,包括进一步的分销、商业化、研发等举措,以及生产制造和股权投资的机会”。其中提到的“股权投资的机会”似乎也印证了“辉瑞有意成为上药H股股东”这一猜想。
作为全球医药龙头,辉瑞在全球制药企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毋庸置疑。但究竟是什么促使辉瑞在战略伙伴的基础上,选择进一步入股上海医药,与其共同进退呢?
搭建分销新平台增加筹码
根据辉瑞公司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看中的主要是上海医药的综合能力及中国市场的覆盖能力。事实上,自2009年吸收合并以来,上海医药从未停止过扩张壮大的步伐,其内部整合、外延并购的路径逐渐清晰。
2009年10月,新上药通过“三合一”的重组方案,完成上药集团在A股的整体上市,成为上海市国资委医药资产的唯一上市平台。上海医药在2010年3月实施了吸收合并式的整体重组,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医药工业与医药商业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随后新上药又相继并购拿下了地处苏、鲁、粤、闽、京等地区的多家区域分销的药企,形成了以华东、华北和华南三大区域为核心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医药分销平台。2010年,上海医药实现销售收入374.11亿元,跻身药企前三。
近期上海医药并购步伐开始加快,以40亿元全购北京第三大医药分销公司――中信医药的母公司CHS(China Health System Ltd.);并以14.87亿元收购母公司上药集团的抗生素业务和资产。
与辉瑞签署谅解备忘录的同一天,上海医药高调宣布与中邮集团下属中邮物流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全国性的新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共同建设跨行业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表示,该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弥补其物流短板。上海医药在核心城市将自建物流中心,而其他地区则与中邮合作,实现全国覆盖。
“我们与中邮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这是对我们经营极其利好的消息,无论是分销网络的延续,资金回笼,对高端药品直送,物流中心建设都将是飞跃式发展。”上述上药高层人士表示。
对上海医药青睐有加的跨国药企不止是辉瑞。本月12日,上海医药刚与包括赛诺菲-安万科、默克、诺和诺德等在内69家跨国药企在高端药品、高质耗材及疫苗三大业务领域展开深化战略合作。上药方面预计,2011年公司向以上供应商采购的协议总量将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占目前上药全国分销业务的60%。上药方面还表示,希望与跨国药企供应商的业务合作,能达到对方在华业务的20%-30%。
联手辉瑞、与中邮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69家跨国药企签订200亿元采购协议,近期上海医药的一系列动作令业界应接不暇,有分析人士指出,上药选择在H股上市前夕这个关键时间点接连利好,向市场示好的姿态可见一斑,其实是有着增加筹码的打算。
增长亮点:并购
“2011年是上海医药的‘全国战略年’,公司最近与中国邮政的合作,以及与辉瑞制药的牵手等背后都有一系列实质性操作安排,待时机成熟会逐一公示。而公司一旦完成H股发行后,将择机落实医药工业业务项目的并购,具体将围绕着优化现有的产品与产品线这一思路展开。”从掌门人吕明方的一席话中,不难窥出上药的野心和布局。
据悉,上海医药此次发行不超过7.64亿H股,融资额应不会低于国药控股(01099.HK)当年的87.3亿港元,其中的一半将被用于并购事宜。吕明方表示,在完成分销领域的全国布局后,未来更关注工业项目的并购,重视产品线组合和布局。
“随着中信医药4月起纳入上海医药后,公司真正实现全国化分销战略,地域覆盖范围有了大的突破。”上海医药副总裁葛剑秋表示,“在今年中发行H股募集资金后,将有部分资金用于并购,包括国内分销网络及海外工业的并购。”他表示,海外并购的目标是创新型工业企业,以增强公司创新药品的研发及生产能力,确保公司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而海外分销及零售企业短期内可能不会考虑列入公司的并购目标。
一季报显示,上海医药今年前3个月实现净利润8.49亿元,同比增长107.35%。据了解,上海医药于4月2日完成了100%收购中信医药的程序,其经营情况将合并第二季度报表;此外,整合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的最后流程也还在进行之中,预计第二季度内可完成。市场人士认为,已着手整合与收购的两大医药资产所形成的业绩将体现于上海医药未来季度中,加上H股一旦成功发行后带来的有利因素,上药的发展后劲会在年内进一步凸显出来。
在二级市场上,大股东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上市公司的看好。上海医药第三大股东上海上实集团于3月31日、4月1日通过上证所系统对其进行了大笔增持。合计超过300万股,平均价格约为19.58元。由于上海上实与公司控股股东上药集团同属于公司实际控制人上实集团,构成一致行动人。通过此次增持,二者持有公司股权增至48.55%。
据了解,《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国医药工业产业集中度提高。力争培育1-2家产值超1000亿元的企业集团,培育3-5家产值超500亿元的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销售收入居前100位的企业占到全行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参与规划制定的中国医工院专家委员会一位专家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将通过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和出口结构等五大结构调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
是什么原因使公司的表现远逊于市场的整体表现呢?《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发现,业债不佳且部分财务数据疑点重重、发展模式暗藏隐忧等或为其中的重要原因。
主营业务利润率高得离奇
由于多肽类药物研发的技术难度不小,目前国内相应的企业并不多,主要有成都地奥制药、北京世桥生物、海南中和药业、双成药业、扬子江药业、常州四药,以及丽珠集团等,外资药企如诺华、阿斯利康、默克雪兰诺等也在国内设有工厂生产。正因为如此,各公司的销售毛利率较高,这从上市公司翰宇药业与双成药业的定期报告可见一斑。
但是,《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发现,若将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横向对比,则可发现其中多有疑点,令人费解。定期报告显示,从2010年至2013年Q2,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74.88%、74.76%、71.35%与65.89%,呈逐步下行态势;同期,行业内竞争对手翰宇药业的销售毛利率为75.83%、76.71%、79.32%、81.08%,这说明了公司与翰宇药业在走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公司向低端发展,而翰宇药业向高端发展,这从公司招股说明书里所披露的医院平均采购价格对比可以印证(参见表1)。
但令人费解的是,公司各年度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竟然远高于翰宇药业(参见表2)。
当记者与一位知名私募人士时,该人士的第一反应就是“卖山寨机的能比卖iphone还赚钱?违背行业的客观规律吧”。
而公司方面给予的答复则较为牵强,表示公司与翰宇药业虽然同为多肽企业,但品种有所不同,并否认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远远高于翰宇药业。
存在较明显的粉饰净利润嫌疑
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0.04%、9.62%与-3.42%。换言之,在上市前一年,公司业绩增速即放缓,在上市当年就已经变脸,没有体现出任何成长性。对此,公司表示,“一个公司的成长性不单单由净利润增长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未来发展。公司拥有核心技术、在研品种、研发能力、管理团队,乃至于公司核心价值观等等都能说明公司具有较强的成长性。”显然,这个说法难以令投资者满意。
然而,这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如若公司没有粉饰财报,“挤”出一些利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可能是另一番光景,甚至达不到当时上市的标准。截止2012年底,公司的开发支出为2623.74万元,相比2011年增加了1597.58万元,增幅为155.69%,而2011年的开发支出又比2010年大幅增加。换言之,在这两年间,公司将大量本该用于当期费用化的研发费用资本化了。以2012年为例,当年研发支出中,费用化支出仅235.51万元,占全年研发投入的比例仅为12.85%。很难说这么高比例的研发费用资本化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而公司无形资产在2012年及2013年的变动情况又似乎证明了这种会计处理方式有失妥当。
公告显示,截止2012年底,公司的开发支出为2623.74万元,相比2011年增加了1597.58万元,增幅为155.69%。但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公司通过内部研发形成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为0。公司方面对此的解释是“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公司的报批品种仍在审批过程中,所以公司通过内部研发形成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为0。”
大客户依赖潜藏经营风险
从公司的各年度定期报告来看,公司具有很明显的大客户依赖症。以2012年年报数据为例,前五大客户为公司贡献的营业收入占比高达43.07%,远高于行业内可比公司。其中,第一大客户贡献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305.92万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0.14%。同时,应收账款中前五名客户占全部应收款的79.88%。与此同时,应收账款中前五名客户占全部应收款的79.88%。分析人士认为,大客户依赖使得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缺乏弹性,“一损俱损”,潜藏较大的的经营风险。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市场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升级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就是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国产业体系进而经济结构的高级程度是由与本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决定的。先进制造业的形成可以依靠国际产业转移和先进技术引进,但要真正转化为具有国别特色的优势产业,必须依靠持续不断的产业扩容和技术创新。因此,探索先进制造业产业扩容、技术创新以及结构升级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并由此明确我国产业调控政策的有效着力点,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的政策指导意义。
基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的先进制造业涵界
先进制造业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产业形态,具有较鲜明的梯度演进特征:从最初级的轻纺制造业到重化制造业,再到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业。立足于当前国际经济技术发展前沿和我国制造产业体系演进路径,可以大致确定,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且与传统制造业相对应的先进制造业是通过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过程控制、营销服务等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实现更高市场效率和更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制造业的总称。
基于上述基本判断,依据国家统计局的产业分类标准,大致可以将先进制造业大致涵界在医药制造业(含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含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含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含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含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五大类十七小类子产业范围内。这些产业构成了我国当前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升级的产业主体。
产业升级视角下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考察
作为一国引导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先进制造业应该在发展速度、投资强度、竞争能力、研发力度、经济效率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先导性特征。只有自身形成了良性正向的发展态势,才可能有效承担产业发展的导向职能和推动作用。然而,从我国先进制造业近年来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尽管产值规模连年提升、从业人员不断扩大,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领域,在产业投资和研发投入方面都有所侧重,但产业发展态势仍不容乐观。具体而言:
(一)增长速度低于制造业总体,结构升级效应尚未体现
2008-2011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规模逐年上涨,2011年产值规模达到88434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71%;但与同期制造业总产值高达18.48%的平均增速相比,先进制造业反而处于劣势,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从2008年的12.93%降至12.05%,不仅未奠定先导产业的地位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呈现出不及传统制造业的增长态势。
(二)经济效率缺乏优势,投资吸纳和流量调整能力不足
2008-2011年,我国先进制造业利润总额逐年提升并突破5000亿元大关,且利润总额年均增幅达到24.39%,显著高于同期产值增幅,推动行业总体利润水平由2008年的5.40%提升到7.02%。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7%的利润率与先进制造业本身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定位是不相符的。偏低的产业效率进一步制约了先进制造业对经济资源的吸纳力和整合力。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长期处于9.5%左右的水平,低于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另一方面,2008-2011年,先进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7%,增速超过了先进制造业的产值增幅和利润增幅,对所吸纳产业投资的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三)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偏低,自主创新意识和效果薄弱
我国先进制造业偏低的运行效率和产出能力是与其相对薄弱的技术水平相联系的。首先,美国(16.89%)、英国(11.04%)、日本(10.64%)等国先进制造业研发经费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都超过10%,而我国先进制造业该比重仅1.5%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明显偏低。其次,从投入力度偏低的研发经费的内部结构看,用于从国内外引进、吸收技术的经费和用于技术改造经费分别占11%和28%,只有近六成用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意识仍显薄弱。最后,由于研发投入力度不足、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在我国先进制造业内部,多数子行业(或企业)并未将科学技术确立为本行业(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仍高度依赖我国相对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由此导致科学技术对产业先进性和高效率的支撑效果微乎其微。
(四)企业规模化趋势有所显现,但产业资源仍有待整合
从人员规模和产值规模看,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都有所提升,分别从2008年的366人和2.21亿元提高到529人和408亿元。这一走势尽管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先进制造业内部并购整合的举措,但也说明我国先进制造业中的产业资源仍高度分散在诸多企业当中,尚未真正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五)内资企业竞争力不足,外资主导型产业格局待扭转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产业资源整合不充分,我国先进制造业中内资企业呈现数量众多、市场份额不高、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严重不足的发展态势,外资企业(含港澳台资)仍是产业发展格局的主导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的所有企业中,内资企业数量超过了60%,但产值总规模仅占行业总产值的31%;外资企业平均规模达到8.52亿元,港澳台企业平均规模为5.62亿元,而内资企业平均规模仅2.32亿元。显然,外资企业不仅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主流,而且基于规模经济形成了更强的市场势力和竞争优势,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主导行业发展。
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我国先进制造业代表着产业体系发展的方向,承载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却呈现成长性、创新性、规模性、投资强度、经济效率乃至综合竞争力的“六低”发展态势,亟需从各层面挖掘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控。
在上述“六低”产业特征中,制约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产业经营效率偏低,而产业经营效率又取决于行业中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产业经营效率和产业中企业的研发行为又决定于行业所处的市场结构。所以,要从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效率提升的角度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在市场结构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
(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绝对集中度考察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平均市场集中度CR4(行业中最大的4家企业所占的产值份额)为23.35%(2010年,按17个子行业加权平均),依据贝恩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属于竞争性行业。在各子行业中,飞机、航天器、雷达设备制造等行业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的行政垄断性,集中度高于行业总体水平;除此以外集中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要么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日资主导的办公设备制造业为41.05%),要么由港澳台资企业占据主导(台资主导的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为51.48%);由内资企业主导的子行业则普遍集中度偏低。分散的市场结构必然导致行业内部竞争烈度的提升和行业盈利水平的降低,并进而对行业效率提升和规模扩容带来负面影响。
(二)引入规模差异性的相对集中度考察
绝对集中度指标不能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的规模差异程度,因此还须引入“规模差异系数”来度量先进制造业的相对集中度。所谓规模差异系数,就是行业集中度与行业平均份额的比值,系数越大,表明行业中主要企业规模相对越大。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平均规模差异系数GC4为49.92(2010年,按17个子行业加权平均),总体上,行业中企业规模的差异性较大;从子行业看,医药制造业(53.92)、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60.88)、电子及通信设备(65.00)的市场差异系数高于平均水平,行业中大企业的主导地位更突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31.77)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8.64) 的市场差异系数低于平均水平,行业中的主导权相对涣散。
进一步考察五大子行业下的细分行业,可以利用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指标把17个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划分为I、II、III、IV四种类型,如表1所示。除了I型的三个细分行业初步确立了行业主导权之外,其他多数细分行业要么集中度偏低,要么企业规模差异偏低,不利于产业资源的整合和运行效率的提升。
(三)面向差异化和进出壁垒的延伸考察
一般认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先进技术和专利技术,所以成熟的先进制造业往往向高度标准化和高度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我国先进制造业由于市场结构高度分散,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应该面向“长尾市场”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经营。但现实中,我国先进制造业中的企业却多集中于主流市场,针对通用性需求开展生产和研发,一方面缺乏“菜单式”的个性化,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性”的集约化,导致附加值偏低,运行效率降低,产业缺乏吸引力。
类似地,一般认为先进制造业兼具高研发风险和高投资收益的特性,其沉淀成本较高和资产专用性较强,因此进入和退出存在技术。但在我国,由于国家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使个别子产业趋向于公共产业,行政性壁垒较高但技术性壁垒不足,投资收益不高,行业吸引力不强;在如此政策依赖环境下,得不到政策支持的子产业,往往不愿承担高研发风险,所以停滞于低技术水平,不得不开展价格竞争,同样导致利润率趋低,行业吸引力下降。
可见,我国先进制造业虽然初具雏形,却没有真正导入先进制造业应有的发展路径,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补偿性政策调整,极易陷入低度均衡,失去发展机遇,逐步沦为传统制造业,复归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下层。
(四) 市场结构对研发行为的影响考察
为了能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可以再将技术研发划分为产品创新型研发和过程创新型研发两个层次,其中:产品创新型研发强度主要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过程创新型研发强度主要用微电子控制设备占固定资产的比重来衡量。通过对17个细分行业研发强度的计量统计和合并计算,可以得到表2。
从理论上讲,松散型的寡头垄断是最有利于技术研发的市场结构。从表2可以发现: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都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V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均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的研发强度要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则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I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的研发强度要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则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寡占型市场结构对于先进制造业的技术研发行为具有最好的激励效果,企业研发行为最活跃,新技术和新产品和新工艺都将得到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差异小是制约先进制造业技术研发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行业利润水平低,技术外溢效应强,技术研发的风险巨大但收益较小,所以技术研发不构成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低成本渗透策略会被多数企业使用;高行业集中度能够帮助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进而获得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因而有助于激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型研发;企业规模差异让大型企业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而中小型企业不得不引入差异化战略,于是面向成本降低和工艺改进的过程创新成为该类细分行业的主要研发行为。
(五) 市场结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考察
从我国先进制造业17个细分子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看,行业差异仍是盈利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医药制造(11.65%)、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9.82%)行业利润率保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而航空航天器制造(5.11%)、电子及通信设备(6.21%)以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3.46%)行业利润率则处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
进一步考察市场结构对行业经济效率的影响。通过对17个细分行业盈利能力的计量统计和合并计算,可以得到表3。行业内企业的规模差异性也对行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率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规模差异性的存在一方面有助于弱化过度竞争,提升行业经济绩效;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较高的盈利能力还会形成更强的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产业投资并推动更快的产业扩容,由此实现先进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效应。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II型细分行业,尽管处于较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中,但由于一方面该市场结构主要是由行政力量构造的,公共产品属性突出;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差异较小,无法形成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所以行业经济绩效和资源配置效率都较低。
面向市场结构的先进制造业政策调控方略
承载着我国制造业转型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重要战略使命的先进制造业呈现自主创新不足,综合效率偏低,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内资的行业主导力不强的发展态势。这一态势不仅在短期内影响着先进制造业的扩容和升级,更会对我国的产业安全、经济转型、国际分工等造成长期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场结构构成了我国先进制造业低速度、低效益、低水平发展的根源性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总体而言,政府对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监控、分析和调控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从静态、动态、绝对、相对等多个视角监测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从产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考察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从经济绩效、技术研发和资源配置三个层面认识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从企业行为引导和企业绩效调节两个方向开展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调控。如此才能更好地创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长效环境和机制。
具体而言,政府针对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技术研发以及运营效率的政策调控可以重点着力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先进制造业向大型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的低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演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而言,市场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差异大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和产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因此,政府在市场结构调控过程中,重点推进如下工作:
在充分发挥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主导作用的同时,保持中小企业在产品改进、工艺完善、业务细分化、服务专业化等渐进性创新和长尾市场需求满足方面的优势,利用好二者之间的互补性,提升产业运营效率。
选择企业规模小,市场组织散的细分行业,推动企业间兼并重组,特别是技术研发型企业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横向联合,推动行业市场结构向低集中寡占型演化。
通过必要的专项支持,如园区建设、人才工程等,推动行业内的资源共享、设施配套、产业集聚以及人才培养。
推动细分行业内的纵向一体化整合,通过信贷支持协调供应链矛盾、通过供应链协同实现强强联合、促优逐劣,通过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价值链强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针对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协调自主创新体系中各创新承担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保知识产权得以有效保护。
(二)政府组织协调
基于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集成企业资源,整合研发力量,推动先进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
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要采取事前补贴和事后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事前补贴监督不力,事后补贴激励不足的缺陷。
对于对产业全局具有深远影响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重大科技专项,应通过国家专项、研究基金、产业联合攻关等方式进行,政府科技资金应以直接方式介入并给予支持。
对于产业后技术,特别是部分引进消化、模仿改进技术,政府资金应当间接介入,做好产业创新环境创建工作,在信息服务、产学研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利用好财税政策手段
利用财税政策手段,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幼稚产业加以保护和鞭策,加速产业规模扩容和竞争力提升。
要采取必要的成本补贴、研发资助甚至行政保护等方式,弥补产业竞争力不足,给予先进制造业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