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产业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产业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医药产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形势下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外资大量进入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对医药产业安全做一个评估。而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传统工业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应根据医药产业的特点界定产业安全指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理论,从产业环境,国际竞争力,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进行了大体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维护对策。
关键词:
医药产业现状;医药产业安全;维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0702
当前世界经济按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不仅通过商业贸易的全球化加剧了各行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格局,使各个国家原有的国内国际产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如果不谨慎应对,将很可能丧失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损失既有的产业链,更可能丧失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权。产业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利润丰厚的高新产业之一。当前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对中国本土医药产业冲击较大,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产业安全评估。对其他的高科技产业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医药产业安全的基本界定
1.1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
亚当斯密是最早提出产业安全的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中,大力主张进行自由的公平竞争,但提出要对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进行保护扶持。他认为,如果制造业是国防所需,那么靠邻国供给是不合适的。如果对这行业不进行奖励就无法维持,那么对于其他产业征税维护这一特定产业是合理的。他强调,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不能依赖国外。
18到19世纪,李斯特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工业化落后的国家在最初发展必须向幼稚产业提供例如关税等形式的贸易保护,以保护其在国外强大竞争下依然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关注外资在美投资,美国前国务卿乔治鲍尔一次讨论国外直接投资的会议上提出,要多加注意外资的挑战,美国企业面对欧洲日本制造业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地位。
1966年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发展了起来。随后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提出了“增长阶段理论”,由于国外直接投资所引发的产业国际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结构,实现产业进步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者何维达,李冬梅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以下四类:一是产业控制说,强调相对于外国资本,本国资本要对相关产业有足够控制力;二是产业竞争说,强调本国产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各部门均衡协调发展,抵御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三是产业发展说,强调本国要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并使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大潜力;四是产业权益说,强调本国要保证国民的产业权益在开放竞争中不受损害。
曹秋菊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从动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从静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
乔颖,彭纪生把产业安全内涵界定在以下五类:一是,强调外商利用资本和先进技术等优势,通过直接收购,合资等方式控制本国重要产业,威胁国家产业安全;二是能力论,强调本国产业对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具有抵御能力,可以保持各部门协调均衡发展;三是状态论,强调要在开放竞争中抵御外来侵害,保护和发展本国产业;四是权力论,强调本国对重要产业的发展和调整拥有自;五是层次论,强调分不同层次界定产业安全的内涵。
王晓云,许芳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调将制造业安全作为国家产业安全主体;二是强调将民族产业安全范畴扩大至国民产业安全;三是强调从问题的根源界定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四是强调在开放竞争环境下,本国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控制。
1.2 医药产业安全的评价
评价产业安全,应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对产业行业产品现状进行描述,主要反映产业的基础状况,即行业的实力,反映了对外依赖的程度和抵御入侵的能力;其次还有行业之外的许多因素如政策法规与大环境以及外资的影响等。
何维达提出,根据影响产业安全主要因素,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主要划分为四种。这种指标体系在产业安全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可分为:产业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
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2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现状
2.1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医药产业环境是医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市场环境和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等影响,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我国医药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常常发生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但这些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改革深入,虽然问题不能立刻解决,但是医药产业资金得到了逐步改善。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益和风险,我国医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逐年下降,说明产业良性发展。由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医保制度等原因,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逐年上升,这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个重要机遇。但是除了这些积极因素,我国医药企业的员工素质仍然有待提高,研发费用投入和新药数量仍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2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能够显示产业的竞争优势,也是产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世界医药市场主要为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所垄断,我国出口商品在数量偏少,质量结构上也不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市场上,我国的本土企业占有大部分份额。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外企在华设厂,药品贸易方面国内企业不够理想。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首先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医药产业的高回报率,和当时我国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众多资本进入医药产业。而当时有关医药产业的政策还不完善,更有某些政府自身的原因,没有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予以正确引导和合理限制,而是盲目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率还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
2.3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
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了医药产业受国际市场制约的程度。
我国医药企业的进口常年保持稳定的较低水平,较为安全。出口也较为稳定,主要是一些原料药。而对外资的利用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规模增加,我国医药企业对外商投资有所依赖,但目前还不明显严重。然而我国的技术非常依赖国外,一直以仿制药为主,很少有原创新药。我国医药产业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与国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必须要依靠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还需要很多努力。
2.4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投资仍然以国内企业为主,本土投资略多于外资以及港澳台投资,但是在利润上外资较高。而且外资正对国内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在股权和资本占有率上,预计数年内可能外资控制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而在品牌效应上,部分药品的领域外资占优势,拥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威胁到了国内品牌的发展。在技术上,外资占绝对优势,中国本土企业和国际医药公司的技术差距很大。不仅如此,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远远不及外资企业。在对华投资的外资中,美国企业占大多数,也对我国市场有很大的控制能力。
3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状况的主要问题
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环境和竞争力还不理想,产业集中度较低,我国医药企业有一些特点: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企业少,小型企业多,资源和资本分散,普遍存在低效益,低技术含量,盲目运营等问题,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
产品差异化可以扩大需求,满足不同需求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品牌价值,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生产和浪费。然而,我国药品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导致我国医药产品技术重复率高,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
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技术含量低,极度缺乏创新。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低技术低附加值的过剩药品,难以形成竞争力,而且直接导致恶性竞争,导致医药企业利润的下降。
随着外资的进入,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赖与日俱增,尤其是中国企业缺乏专利新药和核心竞争力,被外国医药企业控制市场的威胁也日益增长。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存度和外资的控制能力不容忽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4改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4.1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我国的立法环境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医药产业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完善。我们应加强知识产权意识,深入研究医药行业有关新技术的专利保护标准,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国家创新技术的管理方法,在政策上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并对外资的入侵进行回应,制定能够有效保护国内医药产业的政策和措施,在有效利用外资的前提下,防止外资进入的负面影响。保护国内产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4.2提高准入门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经济水平
应该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相关管理,提高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有效提升竞争力。医药产业的组织结构调整要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为基础,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并购和联合,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企业资产重组的进行,加快医药产业集中和规模化进程。
4.3加强管理和研发力度,培养创新能力
在保证增加政府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例如经济手段,政策措施导向,以及约束机制等引导鼓励医药企业主动增加研发费用。对大型企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予以充分支持,尽早实现产业化投入。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医药研发创新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医药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4.4合理利用国际贸易的法规,调整产业进出口结构
我们应加强对贸易规则经验和措施的研究学习,加强医药产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合理利用规则,调整产品的进出口结构,使其朝着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向发展,对国内的医药市场以至于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施合理有效地保护。
参考文献
[1] 何维达,李冬梅.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7476.
[2]乔颖,彭纪生.国内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2007,(3):8689.
[3]王晓云,许芳.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基于生态学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510.
[4]刘学,陈文选,郑东连等.利用外资对中国医药业的影响[J].国际贸易,1994,(2):1927.
[5]顾丽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行业的外资利用问题探讨[J].上海医药,2000,21(10):910.
[6]祁添.新时期我国医药行业利用外资情况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09):3031.
[7]许铭,李娜.浅析当前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J].中国医药工业,2011,42(12):111115.
[关键词]产业集群;医药行业;北京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85-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北京市开始呈现出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以中关村生命科学院为创新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为两翼的三大生物医疗产业园区布局,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5年北京市发改委明确表示:北京市今后将集中培育信息、汽车、医药三大产业集群,使其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而北京市前两大集群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医药行业产业集群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群的含义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纵向延伸到销售渠道和顾客,横向延伸到包括提供互补产品的生产商和通过技能、技术而相互联系的企业,当然也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比如大学、监管机构、咨询机构、娱乐设施和贸易机构。他们提供专门的培训、教育、服务、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包括三类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组织:某类相似或相关的企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及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学。
第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产业集群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方面,由于共同使用多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这样就会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2.专业化加强,彼此集中于擅长的领域,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3.有利于成本降低,效率提高。4.有利于创新。由于企业地理位置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新工艺、新技术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更易于被接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5.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产业以网络的形式落户于某地,形成了产业和区域的有机结合。
(二)国外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国外医药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为美国和英国,医药行业在两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是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波士顿的“基因城”、旧金山湾的“生物技术湾”等产业集群都是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最为活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英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英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但是科技投入占世界的4.5%,制药业的发展带动了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科研与实践的良性循环。英国已经获得了20多个诺贝尔奖,有着DNA双螺旋结构、抗体工程、单克隆抗体构造等成果,这些都为医药行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两国的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有以下共性特点:
1.坚实的科学基础研究。2.完善的创新体系。3.投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活跃。4.医药行业产业链较为完备。5.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6.政府政策扶持。
医药行业主要包括4个支柱性产业:化学制药工业、中药制药工业、生物生化制品工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其中前两个产业占据了医药行业的80%。在2005年,全球制药行业有几个显著态势:区域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并购频繁,市场集中化程度提高,研发创新对生物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外包市场继续扩大,重构全球制药行业,而且非专利药市场的发育给产业造成的深远影响继续扩大。据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医药市场将以5%~8%的速度复合年增长。
(三)国内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三大医疗仪器产业聚集区。江苏省集聚了一批跨国企业的中国生产基地,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基地初具规模。上海市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形成国内领先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临床试验、生产、流通、销售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以浦东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也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较好的产业集群。
而北京医药行业的产业集群还相对薄弱,北京医药行业呈现出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医疗器械三足鼎立,生物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格局。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促进北京市医药商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医药产业市场的调节作用,2006年北京六家医药商业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商业分会。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是振兴首都现代制造业的四大基地之一,目前已经有超过50家生物医药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之间达成入区意向,越来越多的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签约入区的医药投资项目,吸引的外商投资越来越多。但是北京的医药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
与完善的产业集群相比,北京市最明显的劣势在于未形成发达的产业区域体系。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未能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至于生产制造、协作配套环节相对较为薄弱。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所形成的成熟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北京市所处的环渤海区的产业集群程度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北京的竞争力优势。
赵艳红:产业集群是北京市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北京市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医药产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研发比重很大。美国生物产业集群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与世界一流学术研究机构毗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与生物医药企业尚未建立真正的合作互动机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整体上与各种中医药大学联系不密切,集聚地内的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几乎没有合作,企业仅仅依靠自行研制,大学、科研所的创新成果也并未成为企业创新的技术源泉。
(二)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国医药行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设施配套、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重大产业项目以及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可以优先集聚。利用北京市先天的资源优势,确定重点扶植的部分行业,在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鼓励其充分发展,同时在规划布局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形成优势行业产业集群的格局,充分培育其竞争力。
(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医药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产业链比较长,包括基础研究、开发研究、生产、销售等。只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使得每个环节的研究和资金的注入都到位,就会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断优化,使得从原料到中间体和最终产品都具有竞争力,就会极大地促进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
努力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努力消除区域内各种壁垒,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北京市应该利用自身的发展,与天津市一起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区域孤点的辐射作用建立经济网络,为推动产业集群的战略实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华.产业集群演进[J].文献综述,2004(6):14-15.
[2]陈文华,刘善庆.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新成果及启示[J].企业研究,2005(7):35-37.
[3]孙劲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
[4]刘洪波.北京市高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
[5]张宇石.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33-36.
[6]干荣富.医药行业2008年回顾与2009年展望[J].医药调研,2009(1):8-12.
[7]肖勤.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的兴起,生物技术被应用在医疗、环保、轻化工业、食品等多个方面,它对于改善人类健康、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据了解,目前70%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而作为21世纪重要成果之一,生物药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增长迅速,产业集群初现规模,人才集聚效应越发的明显,而生物药物行业也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领域之一。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医药产业也将面临亲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生物药物概述
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生物药物最主要应用的方法就是基因重组原理。它利用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对DNA进行切割、插入和重组等步骤,从而获得生物制药产品。如我们常见的疫苗、抗生菌、血清、血液制品,都是生物药物的一种。
生物药物按照用途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生化药物、生物工程药物、生物制剂。生化药物就是将生物体内起到重要生理化作用的各种基本物质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途径,获得的一种制剂,例如促肝细胞生长素、胃蛋白酶等;而基因工程类药物它的生产过程与生化药物截然不同,它不是产生自生物体内,而是通过培养高产菌种或者植物细胞株,通过发酵技术,从中提取人体所需要的药物。生物制剂则更加的常见,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营养保健品以及糖尿病人需要注射的胰岛素等,都是生物制剂的一种类型。
二、生物药物的发展现状
1.世界生物药物产业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到1982年第一个基因重组生物制品的出现,生物制药开始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拉开帷幕。20世纪90年代后,生物制药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人们的逐渐认可而突飞猛进,而二十一世纪作为生物制药发展最为鼎盛的年代,生物科技也随之异军突起,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研发和生产生物制药方面持续占据着优势地位,其利润和市场占有量位居前列;而相对于亚太发展中国家来说,日本同样不甘示弱,充分利用人才及技术优势奋起直追;而东南亚等国家凭借丰富廉价的人力优势,开始着重发展仿生物制药。目前,国际知名的制药企业有强生、罗氏、辉瑞等,它们长期占据生物制药的领导者地位,而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也让许多小型企业奋起直追,这也将引来一大波制药巨头争抢市场的风潮。
2. 目前国内生物药物产业的发展现状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生物药物产业起步较晚,但是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地区改革开放早,过早的接触到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因此其生物科技产业业发展的颇具规模。例如扬子江药业、华北制药等也是国内颇具名气的生物制药公司。
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药业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为规模小、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的短缺,也造成了这些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不能进一步发展的短板。因此,不论是在国家政策扶持还是在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度等方面,国有生物制药企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我国对于生物药物发展的对策
1.大力加强生物医药产品的安全性与监督
作为医药产品,生物药物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风险等特点,所以在研发的初期,要加强对药品研发用料以及技术的监督力度,保证其作为药品的安全性;同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物医药监管系统,加强监管信息的透明度,使患者能够尽早获知药品的治疗作用。
2.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规模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物制药发展较晚,而且在资金投入和规模上都不占优势。我们应该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投资机制,广泛的吸纳来自政府、民间组织以及海外的投资,同时应该多渠道的增加生物医药技术的投入力度,促使企业国模的壮大。
3.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竞争力
由于中国加入WTO国际经贸组织,国内的诸多企业自然会受到国外品牌的冲击,那么自然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也会受到相应的冲击。那么面对国外竞争品牌的冲击,我们要有危机意识,结合本土优势,加强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国际合作
由于国外生物药物技术发展的较早,那么其技术和市场较之中国相对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生物药物企业不仅要立足本土还要充分贯彻走出去的理念,充分利用好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把握好时机,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医药产业属于医药领域里面的朝阳产业,而且目前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我国的生物医药发展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是通过政策的不断改革以及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生物医药也获得了极大的动力,由此可以看出未来医药行业的前景是一片光明。那么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要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志能,连传鹏,陈波等.形成和确保代际优势―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组织状况.[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2(9):38-46.
[2]邱家学,朱森.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J].上海医药,2009,11(4):22-35.
关键词:大健康;大学英语;社会服务;应用型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51-04
一、大健康产业的兴起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健康产业这一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正引领着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根据产业信息网的《2015~2020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约3万亿,位居全球第一。
大健康产业指的是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大健康产业链主要有五大基本集群:一是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二是以药品、医疗器械和耗材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三是以保健、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四是以健康咨询、评测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五是健康养老产业。
以泰州为例,打造大健康产业,正是目前泰州推进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现阶段,泰州已拥有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医药产业销售已连续14年领跑全省,并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泰州的中国医药城更是全国首家部省共建医药园区,拥有完善的平台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是中国医药产业的“梦工厂”。2016年,医药城园区内已有登记企业218户,比去年同比增加66.99%;其中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基因科技等专业医药类企业达120户,占比55.05%。全区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7家、药品批发零售企业59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02家,医疗器械经营(批发)企业265家,以阿斯利康药业、康淮生物、美时医疗等为代表的高端制药和体外诊断试剂企业已成为带动园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领跑者。在新时代下,泰州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一项重大改革方案,将服务社会置于重要职能地位,这一改革开创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打破了高校的封闭体制,让高校彻底走出“象牙塔”,至此,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是高校的三大功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得更为重要,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内容也并不仅限于培养人才、传播知识,而是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提供多样化和全方位的服务。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地方性。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校在诸如政府决策咨询、高层次人才培训、产业结构规划、社会软环境建设方面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予以支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紧扣地方发展实际,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二)多元性。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客观上也导致了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细化和拓展,呈现出技术支持行业化、智力需求多样化、政策咨询专业化等多元特征。而高校的自身特征也使其社会服务功能实现方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联合办学、联合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社会实践与服务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三)特色性。我国高校种类多、数量大,因此,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需要高校以专业特色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成为直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
(四)学术性。社会服务的实现方式是多样化的,但高校不可能也不适宜全面参与地方所有的社会活动,其社会服务可依托其综合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而建立一种示范。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带有一种学术性。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界定为: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需要,以教学科研为依托,发挥高校的专特色优势,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
三、大学英语课程定位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大一阶段已基本通过英语四级甚至六级水平测试,不少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和学分因此压缩,大学英语课程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很多专家学者都讨论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束定芳2011;龙芸2011;蔡基刚2010、2011、2012、2013、2015;贾国栋2012;杨小惠2014;沈骑2014;裴霜霜2015;张海明2016)。而笔者认为一门课程的定位,应取决于学校的定位,不能一哄而上,盲目仿效名牌院校的教学方式。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学生的选择是自由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挑剔,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走出自己的特色。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校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型大学,专业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能型院校。现阶段,全国本科院校有700多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有600多所,占据了招生规模的大多数,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培养的是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建设应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它强调英语的实用能力,而实用能力的培养又是为专业服务的,其专业目标是其服务的职业取向,因此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是强调英语和专业的对接,以英语为工具来学习专业课程,实现专业的显性学习和语言的隐性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和国际接轨的知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四、英语课程和社会服务的关联分析
语言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对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美国经济学家Jacob Marschak就认为:语言除了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外,还具有费用和效益,语言本身是一种“高含金量”的人力资本,而学习语言就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经济投资。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一)英语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英语为经济发展提供国际信息和技术保障。从英语的应用范围来看,英语已应用到社会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英语语言的经济价值决定了英语在各种职业及活动中的使用强度是最高的。以泰州医药城为例,2016年春季招聘会上,76家医药企业参会,有25家对英语能力提出明确要求,除能阅读检索专业英文文献外,还要求沟通能力强,能够开展国际贸易。英语课程给各种专业人才提供专业的英语教育,如医学英语、机械英语等。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促进对外经济交流,推动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减少国际摩擦和争端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英语也促进文化繁荣,通过对外交流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人们更能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出去,招商引资的同时还可以壮大旅游I。
(二)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还会加强员工的再教育和培训,这也为高校的英语课程提供了生源市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闭塞的密集型企业逐渐被技术型外向型取代,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客观上增加了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的需求,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而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地进行英语课程的改革,能够适应在全球化过程中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培养出英语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性人才,形成人力资本,实现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经济效应。
五、基于大健康产业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以泰州为例,目前泰州拥有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医药产业销售连续14年领跑全省,并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中国医药城是全国首家部省共建医药园区,拥有完善的平台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一个国字号医药城,加上以扬子江药业为代表的本土制药企业,这一产业集群链构成了泰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在这样的大健康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要能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英语学科作为依托,以相关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目前,在泰州各大本科高校中,大学英语实行的是分级教学,所谓分级教学,是以学生知识基础为依据,兼顾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改革中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成本大,收益低,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外语人才并不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不应该盲目模仿其他高校,应该在对地方经济充分考察后设立正确的培养目标,继而制定教学目标和规划。而泰州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区别于传统的研究型高校,在当前大健康产业集群的背景下,要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之路,能够体现学科的应用性和工具性。
(一)教学模式
笔者走访泰州医药高新区,发现对于英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六大专业:药学、生物、免疫、化学化工、国际贸易和英语,2016年春季医药城招聘会需要各专业英语类人才总计121人,本科以上91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要将服务于课堂对接,可以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实行分段和分模块多元教学。
初级阶段:大一阶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模块,三个阶段。视听说模块和读写译模块;基础阶段、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课程安排灵活调整教学活动。这一阶段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英语的听说能力,做好高中和大学英语学习的过渡和衔接。
中级阶段:大二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大模块:高级技能模块和文化课程模块。高级阶段和大一的EGP英语教学不同,大一学生基本完成四六级考试,这时的英语教学应区别于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此时不能沿用传统的语言教学,应针对市场需求,着重进行高级技能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英语实践活动。
高级阶段:大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此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进行ESP选修学习。基础阶段的主题学习基于CBI理念,在大健康集群的时代,可以设定课堂主题讨论和学习,如“公共健康卫生”“中医文化传播”“医学成就与问题”,以内容为载体,继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学术技能训练也可以分主题进行,如新能源、计算机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适合的文献和讲座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收集和综述等。专门用于英语选择的教学材料不必过于高深,主要考查学生如何运用英语解决和专业相关的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
(二)教材建设
当下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多为外研社和外教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目标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这三套教材还是应用于基础性英语教学,在高中词汇量增加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听力和大量阅读练习。此类教材纯语言类叙事材料占比重较大,在大学英语初级阶段可以胜任,但是进入中级和高级阶段显然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时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的是应用提高教材和专业英语教材。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出发,可以由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合作编写、校企联合共同开发,立足地方特色,开发出合适的校本教材,以英语为工具和载体,拓展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语言技能,体现出教材的“应用型”“交际性”“趣味性”“跨文化性”,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
(三)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要突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服务功能,原有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此同时,课程的变化对英语老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学超越了单纯的语言训练,教师的科研方向也从原有的语言分析转向特定学科的英语表达和学术英语交流策略,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得到了可持续性发展。英语教师的研究方向有三大类: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在大健康集群时代的背景下,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专业能力拓展。文学方向的教师可以在医学文献研究、哲学宗教领域拓展自己的学术能力;语言学方向的教师可以研究不同专业领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特色;翻译方向的教师可以研究比较文化,文献翻译来促进专业文化的发展。英语教师也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改变英语教师边缘化和英语课程被压缩化的现状,既不脱离自己原有的专长,又能学习新的专业,实现跨学科发展,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联系一些医药企业,让企业走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时展对人才的需要,从而激发英语服务意识,而教师在社会和学生之间起“桥梁”作用,这一角色也拓展了大学英语课程服务意识的外延。
关键词:协同创新网络 小世界特性 生物制药产业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2
The Small- world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Measur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 Take Shanghai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s an Example
Cheng Yue1,Luo Minjing2(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Guang Xi, Nanning 530004 ;2.Liaoning Polytechnic Vocational College,Liaoning Jinzhou 121001)
Abstract: Emerging technology industry to carry ou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networks have typical small-world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we empirically tes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of Shanghai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ese from the shorter 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larger clustering coeffi cient and more hub three aspect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network is a typical small-world network. Such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 is conducive to transfer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all kinds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between the main innovations, thus improving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is featur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 can improve and promote through interaction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hetero-organization, constructing favorable environment as a whole and cultivation important hub nodes.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Small World Characteristics;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ptimization Measures
S着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深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科学(R.Albert and A-L Barabási,2002)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展,特别是对其所具有的小世界效应、无标度等特性的发现,为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一种有效剖析复杂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途径。事实上,现实世界中很多系统都可以用复杂网络来描述,协同创新网络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冯锋等(2006,2008)认为可以用小世界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和集团化系数来描述企业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的交流频率和集聚程度,并重点针对产学研小世界网络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培育策略[1][2];陈畴镛、胡枭峰、周青(2010)通过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特征与小世界网络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其具有集聚程度高、特征路径长度较短等小世界网络特性,从而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相应的指导意义[3];王国红、周建林、唐丽艳(2014)将知识转移与社会资本相联系,构建出具有小世界特性的创新孵化网络知识转移模型,并运用仿真方法研究网络内知识转移的规律[4];范如国(2014)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具有复杂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从复杂网络理论出发,有助于寻找提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网络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5]。以上研究从总体上对创新网络的小世界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研究中较少突出网络中各主体及要素间的协同性以及各子系统的整体性。同时由于每个产业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协同创新网络的构成及提升机制也有所不同,需要开展更有针对性、更为细致的研究。因此,本文将以生物制药产业为例,揭示协同创新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并以上海生物制药产业为例,对以上特性进行验证,从崭新的视角为协同创新网络优化及绩效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3.1.3协同创新网络拥有较多的枢纽
除了以上两个小世界网络的典型特性外,这类网络中还常常会出现“枢纽”,该枢纽会与很多节点都相连,成为不同子系统间的“桥梁”,使不同子系统间有信息交流的机会,从而帮助网络拥有更短的特征路径长度和更大的集群系数,使网络更稳定高效。如图1所示,协同创新网络中有很多起辅助作用的创新主体,例如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创新平台等,这些主体能够自由地活跃在不同的子系统间,与很多创新主体相连接,起到“枢纽”和“桥梁”的作用,他们的存在对于像生物制药产业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存续是非常重要的。
3.2生物制药产业中的协同创新网络――以上海生物制药产业为例
以上我们从理论上证明了协同创新网络是一种典型的小世界网络,那么实际的协同创新网络又是如何体现它的小世界特性的呢?从实际的协同创新网络描述中我们会更清晰地了解它的各种小世界特性,并通过它的动态演化寻找出使该网络更稳定更高效的途径。下面我们将以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上海市为例对协同创新网络的小世界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自身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及其他地区生物制药协同创新网络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3.2.1上海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发展历程
上海生物制药产业的网络化发展起始于1992年成立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而后随着罗氏制药进驻、孵化基地的落成等一系列发展,1994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生物医药基地――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在张江成立。张江园区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1999年“聚焦张江”战略实施以后,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不断聚集,二十年后的今天,该基地已完成了从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演化过程。
伴随着张江生物医药协同创新网络的不断完善,成功经验不断被借鉴,使得整个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体系逐渐完善,聚集和协同效应也逐渐提升。上海目前已拥有浦东、闵行、徐汇、青浦、金山、奉贤六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各园区有所集聚,也有所分工,既实现了内部聚集,又实现外部协同。从而使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逐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已涵盖了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药包材等各种产品,一些前沿研究项目取得新进展。截至2014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经济总量1843.41亿元,同比增长9.1%,已远远走在全国该行业发展的前列。
3.2.2上海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小世界特性
较短的特征路径长度。在一个网络由规则网络向小世界网络的转化过程中,“捷径”的存在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捷径”不仅存在于一个协同创新网络中,而且也存在于不同协同创新网络之间。正是这些“捷径”的存在有效缩短的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使信息和资源的传递迅速有效。在上海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小世界网络特征。
首先,在一个创新网络内部,往往存在个别企业间在研发、中试或者产业化的过程中进行合作的现象,这一过程使本来需要很多环节才能彼此合作的过程得到简化,这种“捷径”的存在使合作双方间的信任度得到提高,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带来良好的合作绩效。在上海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内部这样的合作比比皆是。例如,坐落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药物研究所曾与园区内绿谷集团围绕现代中药项目,进行过紧密合作。绿谷药业提供资金,药物研究所以技术成果入股,双方组建了上海绿谷药业公司。该合作大大加速了中药项目的研发进度,仅花1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I、Ⅱ、Ⅲ期的临床试验工作。
其次,在不同的创新网络间,也存在如上所述的合作行为。通常,在同一个创新网络内的企业和机构间的联系会比较紧密,但是以生物制药产业为代表的一些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会需要更多的异质性资源,包括来自于不同产业的、不同型企业的以及一些特殊机构的,这些资源的参与会有效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缩短创新进程。因此,当创新网络内部资源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的时候,企业就会去其他创新网络中搜寻,从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最大化。这一过程,看似只是企业间的单独行动,但实际上带动的却是两个集群的合作,这样的“捷径”连同网络内部“捷径”的存在,极大地缩小了整个地区协同创新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使该创新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得到凸显。例如,在上海奉贤、金山和青浦等产业集群更偏重于药品的产业化过程,研发创新能力较弱,那么在创新的前期会更加依托张江等集群的研发能力,并利用张江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来扩大自身产业基地建设。同时,在药品的中试及产业化阶段,张江园区也会有更多的企业寻求其他集群企业的帮助,从而加快产业化进程。另外,张江园区内聚集着像上海新药安全评价服务平台、上海药物代谢研究技术平台等二十余家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也往往将其服务对象由园区内扩充到园区外乃至全国,从而有效促进了网络间的合作,缩短了寻找合作伙伴的时间。上海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所拥有的以上小世界特性可以用图2的形式加以概括。其中,粗线条所代表的就是创新网络内部及不同创新网络间的“捷径”。
4.协同创新网络小世界网络特性作用下的优化措施
上面我们以上海生物制药产业为例阐述了其所拥有的较短特征路径长度、较大集群系数以及较多的枢纽三个显著特征,证明了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小世界网络。这样的复杂网络结构有利于创新主体间各类创新资源的传递和联动发展,从而提高整体的协同创新绩效。因此,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协同创新网络的这一特点,从小世界网络模型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协同创新网络的发育现状并寻找到更为有效的提升机制。一般地,按照小世界网络的特性,协同创新网络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4.1加强协同创新网络中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相互作用
按照复杂网络理论,一个系统中的节点会根据自身需要,按照某种规则与系统中的其他节点相连,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点转变彼此间的连接数量和频率,出现断链不重连或者断链重连的情况,就会使网络的度发生变化,使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向更有序的方向发展。这种网络演化过程体现了本身所具有的随机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在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中同样遵循这样的自组织演化规律,网络中各创新主体按照自身对创新资源的需要去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最初的网络结构。而随着创新过程的推进,创新主体对知识、信息等创新资源的需要会发生改变,因此将会重新适应性地寻找合作伙伴,解除原有的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网络中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也将得到发展。因此,自组织过程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一个自然规律。
但是,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想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有时并不是很容易的,他们需要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的支持。而像科研机构、高校、顾客等创新主体,往往对于寻找合作创新伙伴的积极性没有企业那么高,在协同创新方面他们可能更多时候是被动的。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复杂网络,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还需要自组织基础上的他组织过程。很多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也都证明了,他组织是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5]。例如,位于美国圣地亚哥的世界著名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在短短的20多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成百家生物科技公司,几十个研究所,包括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以及一群专业从业者),这和当地政府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有效减少当地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威胁,市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如成立经济发展特别工作组,指派生物技术特派员、建立一站式的服务中心――圣地亚哥区域许可协助中心、成立名为CONNECT的非政府组织等。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创新集群中创新主体间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为彼此间的自组织过程提供有利条件。由此可见,一个协同创新网络的健康演化,有赖于自身远离平衡状态,向更有序过程演进的自组织过程,但该网络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他组织的协助,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协同创新网络健康演化的基础和保证。
4.2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构造良好创新环境
协同创新是在原有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以往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忽略了科技中介、金融机构、创新平台、用户等相关参与主体的促进作用,从而造成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不够理想,影响了合作的质量与成功率。因此,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基础上引入了协同论的思想。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将有效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互补,以实现目标、组织、知识和环境的高度协调,即建立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具体说来,在一个完整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用户之间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他们之间或是通过共享知识、人才、信息、资源,或是通过自身利益的改善和提高而相互合作;科技中介、金融机构、基础创新平台等主体与以上各主体间的合作往往缺乏直接的利益关系,但他们的参与能够为这些主体间的合作以及整体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绩效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以上体系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一项技术创新活动的完成,但该技术创新活动能否跨越“峡谷”而成长为新兴技术则还要依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于其他产业的创新资源和要素,这些环境要素和外生要素与以上主体及要素紧密结合,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各主体、要素间联系越紧密,生态环境越好,则协同创新网络的整体绩效越高。
4.3注重培育重要的枢纽节点提高联动效应
虽然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需要从整体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在该系统中总会有一些创新主体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存在能够很好地连接其他创新主体,促进彼此间信息、知识、资源的流动和共享,从而提高创新网络的聚集度,缩短各主体间寻找合作伙伴的时间。例如,在上海生物制药协同创新网络中上海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各研究所)就起到了这样的枢纽作用。这样的节点有时可能是一些大型的企业,他们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掌握很多创新资源,从而吸引很多机构与其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子网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活动。除了大型企业外,一些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也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他们拥有相对较完备的技术平台、较充足的信息、较好的孵化功能以及较高的服务水平。一个网络中如果这样的枢纽点越多,所形成的子网络也越多,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转就越有活力。因此,在一个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中,无论是制度上、政策上还是环境营造上都应该重点培育这样的枢纽节点,以提高网络中各节点间的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冯锋,王亮.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培育机制分析――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J].2008(11):82- 95.
[2] 冯锋,张瑞青,闫威.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的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87- 91.
[3] 陈畴镛,胡枭峰,周青.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小世界特征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17- 20,30.
[4] 王国红,周建林,唐丽艳.小世界特性的创新孵化网络知识转移模型及仿真研究[J].2014,35(5):53- 63.
[5] 范如国.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 理,2014,269(3):61- 69.
[6] Asheim B T , Isaksen A. R 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sticky and global ubiquitous knowledge[J]. T he Journal of T echnology T ransfer, 2002, 27(1): 77- 86.
[7] 樊霞,朱桂龙.基于小世界模型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J].软科学,2008,22(1):126- 128.
[8],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6): 114- 121.
[9] 丁.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0,18(6):42- 43.
[10]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7- 40.
[11]刘晓庆,陈仕鸿.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状况综述[J]. 现代管理科学,2010(9):99- 101.
[12] Newman M.E.J.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J].SIAM R ev. 2003:167- 256.
[13] Albert R,Barabasi A- L. Statistical machanics of complex networks[J]. R ev . Mod. Phys,2002:74-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