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企业商业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第一手资料统计分析,2013年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迅速发展,生鲜农产品成为第四大类网上热销产品。如:淘宝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达到203.9万个,比上年增长24.9%,交易额超过500亿元。京东生鲜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同时,农产品品类也在急剧地扩充,2010年,淘宝网所卖的农产品以干果山货、粮油米面、鲜花园艺为主;2011年,增加了花卉蔬果、植物树木等;2012年,又增加了茶叶和生鲜水产。2013年,几乎全类目的农产品都将迎来高速增长,其中,新鲜水果、海鲜水产、南北干货、新鲜蔬菜等重点类目增幅将超过300%。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洪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中的十多种主流模式:
产地+平台+消费者。实际是B to B to C模式,电商平台商与农村合作组织(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形成合作关系,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或者用户。如京东商城、沱沱工社、1号店、我买网、顺丰优选、本来生活、菜管家、优菜网、全农汇等。
平台+自营+直销。农民在淘宝网上建网店,销售自己生产的农副土特产品,即产销直接对接。但是,产销直接见面还需要中间物流和配送服务商,或者其他服务商。
跨境生鲜电商。近几年以来,许多电商探索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如1号店、顺丰快递、亚马逊、我买网等开展了一些生鲜跨境交易的探索。2013年1号店已引进了全球近70个国家的2万种商品,进口量非常大。以进口食品为例,1号店售出的进口食品数高达2.5亿元,截至到2013年11月,1号店进口牛奶的销售量已经占到全国海关进口总额的37.2%。
电子菜箱在湖北武汉开始流行,上午在网上点击鼠标选好菜,在线支付后,下午就可以在家门口的菜箱里取菜,菜价比超市便宜20%。这种无人交付式的电子菜箱蔬菜直销零售方式,目前已经进入武汉市240多个小区,每天为3000多个家庭提供生鲜配送。
智能菜柜。以B to C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构建网上超级生鲜市场,是“产地直供+电子商务+智能货柜”模式,如:江苏扬州智能菜柜,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产销直达”、“农宅对接”,在社区免费安装智能菜柜,市民只需轻点鼠标或一个电话就能收到干净优质的生鲜农产品。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商城。即B to B to C模式、C to B模式。该商城是国内首家销售国家认证(注册审定的)地理标志产品的网上商城。商城面向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经营者和终端消费者,提供线上销售服务,同时还建成了国内首个地理标志文化博物馆。
中国首家农产品食品安全网站,龙宝溯源商城2012年上线试运营,为食品商家提供安全食品展示和交易平台。该商城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商品授权销售服务;二是店铺授权运营;三是商家开店自营。
移动农产品交易平台。2013年我国手机用户超过12亿,手机网民超过5亿。为此,上海一叶扁舟实业有限公司选择了与移联主办的“大变革”工程合作,打造“中国农产品”手机平台,即在移动互联网上打造一个大型农产品网络交易第一门户平台,主要采取了B to B、B
to C模式。
“36524”四网合一。河北国大集团“36524”即由实体店铺网、互联网、电话网、人力营销网等四网并行的混合体。“36524”不仅是国家级注册商标品牌,而且是可以为无数消费者提供油盐酱醋,囊括六大类30多种服务的家庭生活的O to O模式。
“6网联动” 湖南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拥有安化黑茶惟一中国驰名商标,是集茶叶科研、茶园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6网联动”,即公司官方网分别在天猫上开旗舰店,在淘宝网、京东商城、1号店上开网店,网下有实体店网。
淘宝网上网下联动。在网上,淘宝网平台开设了许多地方特色农产品馆,如遂昌馆、高淳馆、芜湖馆。在网下,淘宝网推广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集群模式,如江苏睢宁的沙集模式、福建南安的世纪之村模式、浙江义乌模式等,形成了20个淘宝村。同时还有网上与网下联动模式,如“政府+农户+合作社+网店协会+淘宝网”模式。
我买网双品牌运营。我买网是中粮集团旗下网站,该网站重视中粮集团品牌效应,在网站首页采取了“双品牌运营”的模式,即中粮品牌、我买网品牌两个品牌同时运营,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双品牌运营的B to B
to C供应链模式的效果。
阻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大难题
虽然我国的电子商务平台有十多种运营模式,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但在阿里巴巴旗下天猫网站市场专家陈舒看来,农产品电商还面临着产品选择、冷链物流和信任这三大难题。
事实上,这也是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有着根本区别的3个方面。
产品选择其根本问题就是卖什么?农产品和工业产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农产品品类众多,不同的品类都要有不同的仓储条件、运输条件等,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农产品产地也不一样;选择卖什么也决定了产品定位和客户定位,比如“本来生活网”定位给消费者提供食物本来的味道,就全国各地选择最有特色的食物并且保证新鲜。
原则上,一切农产品都是可以做电商的。选择干货,在物流和仓储上相对方便解决;选择生鲜,应该是目前最难解决的,不仅对仓储和物流要求极高,对物品的周转率、资金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考验。非常顺理成章,选择的产品不同,利润率就有了很大区别,盈利的难题也与选择卖什么有着紧密的关系。总之,选择卖什么,应该是农产品电商首要的问题。
如同很多电商一样,在想清楚卖什么之后需要考虑的是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农产品毕竟属于食品,农产品电商需要做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严格地把控。比如“沱沱工社”的选择是自建基地,对种植环节进行严格的品控,物流和仓储也是通过自建的方式来保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对于产品的检测也是每个批次等进行严格把关。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个环节都保证了严密的对接。
当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比如前期投资成本很大等,很多农产品电商并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对供应链的管理不严格。
本来生活网则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方式,将服装等行业的买手制引入到农产品电商,派人全国各地寻找当季的最好的农产品,即便是做好的产地,买手也要对产地的环境等进行考察,对水源等各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通过买手制,本来生活网保障了“新鲜”、“原味”的供应链体系,至于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本来生活网则交给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解决。
其实最难的应该是信任如何建立,当然这就牵涉到如何卖的问题。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大部分都没有品牌,也很难有具体的标准来控制,这就给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据洪涛教授介绍,国内电商平台乡土乡亲的做法是为每位生产者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了茶叶在种植过程中的每一步的情况,包括施肥、采摘时间等,并且在产品上注明生产者的姓名和生产日期,消费者可以由此追溯每份茶叶的生产经过,以此进行全流程的透明化管理,信任的过程也是逐渐积累的。
信任还牵涉到如何营销的问题,只有更好的营销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然后形成好的口碑。说起营销,必须要说一下“褚橙”事件,借此本来生活网不仅广为人知,而且也为产品增加了不少的文化内涵。“故事营销是农产品销售很重要的环节。”本来生活网采购总监李小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于社会化营销将会成为趋势。”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依旧可观
对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洪涛教授向记者传达了几个重要信息:
农产品电商进入成长期。2014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论述,预计2014年涉农电子商务将得到高速发展,进入成长期。天猫、淘宝农产品交易额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京东将加快农产品电商步伐,我买网、1号店、顺丰优选、龙宝溯源网等都将加快发展速度,涉外电子商务也将成为新的亮点。
农产品电商集成模式将形成。企业B to B电商平台、B to C电商平台等纷纷推出相应的集成交易模式业务,使各类涉农企业和农人便捷上网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探索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电子商务等。如广西糖网、江苏莱芜农产品储销集成模式将成为农产品大宗电商未来发展趋势。
农产品自营模式将日趋完善。农产品自营电商纷纷开放平台业务,同时自建物流和多种模式的其他物流,并下网建设体验店,实现网上与网下相互动。同时,许多成熟自营电商也开放平台,探索“平台+自营”,形成立体交易模式。
农产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将继续探索多种现货模式。如多种现货交易模式:买方挂牌交易、卖方挂牌交易、电子竞买交易、电子竞卖交易。广西糖网的物流金融模式、四川白酒交易中心的产业集群模式、安徽莱芜同盈储销网的交易集成模式等是创新发展趋势。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将呈现六种模式。即自营物流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联盟物流配送模式、“O-S-O”物流模式、物流一体化模式、第四方物流模式。
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建设兴起。许多城市和地区计划建设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如龙宝溯源商城计划在北京昌平马坊物流园区建设我国第一家农产品食品安全示范基地;四川省成都市计划在2015年前,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点(基地)5个。
关键词:农业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获利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42X(2015)12-0043-04
作者简介:李杰中(1983-),男,湖南新化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科技服务
一、问题提出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外学者肯定了其重要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特性、影响因素、激励政策等方面。[1-4]国内从环境友好角度研究农业技术创新较少,集中在农户采用行为、产业政策对创新效应的影响、创新绩效评价等方面。[5-7]国内外现有研究微观上多集中于创新过程,宏观上侧重于对农业经济影响的研究,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较少。对于激励创新,多聚焦于对农户采用行为的刺激,缺乏对农业企业的研究。创新获利问题与激励创新关系紧密,以专属制度与互补性资产为核心要素建构了创新获利(profi-tingfrominnovation,PFI)模型[8],从AtulNerkarandScottShane关注技术因素,到Jacobides的产业结构因素,再到Christensen的商业模式因素,研究框架得到拓展。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有:系统介绍PFI理论、专属制度内生演化与PFI模型修正、商业模式与创新获利的关系等。[9-11]目前没有涉及农业企业创新获利问题的研究,但现有成果为本课题研究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学术参考。农业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主体,明确的市场导向、较高的成果转化率以及高效的市场运作效率使农业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逐渐完善,农业企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带动与技术扩散效应日益凸显。农业企业从其创新行为中获取足够的收益是激励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已有创新获利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领域,研究多基于封闭式创新情境,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本身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创新环节的相对独立性,农业企业处于开放式创新情境中,经典的创新获利理论面临着农业技术创新的挑战。我国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前景广阔;另一方面,对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农业依然是“短板”。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含量不高,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食品安全、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新常态下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关键抉择。因此,对农业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获利影响因素进行专门研究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特性
明确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性是识别创新获利影响因素的基础。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纳入创新过程,注重通过技术革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创新具有诸多独特之处。
(一)正外部性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是由于创新的对象和创新的结果形成的,在农业领域,创新关注土地、水等环境的承载力,力图节约集约利用生态资源,综合新品种培育、新型无公害农药化肥和生态化栽培技术等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创新过程中,知识与技术的外溢倾向较为普遍,新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即便先在农业公司形成和应用,但在公司和农户的互动过程中,技术往往最开始在周边农户中得到扩散,客观上导致了创新对外部影响的正效应;从创新结果看,某一创新主体的环境友好型创新行为最终的价值突出表现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而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属性,社会全体共同享有创新成果,绿色农产品的供给也增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二)创新主体多元化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农业企业、农户和农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主体之间为了创享价值通过一定的平台和利益联结方式集合在一起,如“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合形式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愈发普遍,主体的联结汇聚了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公倍数基础上结成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成果;主体间的竞争和博弈关系也始终存在于创新过程,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既相互交织,又相互区隔,在长期合作的框架下,关注重点不尽相同,利益摩擦在所难免。多元主体意味着创新分工和角色扮演的不同,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的格局和态势。建立多元主体的利益调节机制和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三)高风险性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投入风险较高。第一,创新外部性易导致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分散不确定的技术变革和创新的多元化主体增加了投资风险。一些情境下,创新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创新成果难以独占和独享,市场价值被后来者瓜分。第二,农业领域创新特性决定了创新周期长,创新受经济与自然规律的支配,前期投入较大,沉淀成本高,效果显现延时长,有时甚至投资难以收回,创新成效和投资回报不确定性极高。例如,新品种的培育研发时间跨度大,有时甚至需要一代代科技人员的接替努力,并受自然环境和生物特性的牵制,无形中增大了创新的风险系数。第三,我国制度和市场环境的不成熟易致使创新成果在市场中失灵,特别是绿色农产品检测技术的滞后、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等造成绿色农产品市场出现大量机会主义行为,或创新产品与人们思想认识和消费观念不符,都导致了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
三、农业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获利
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创新获利反映农业企业占有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收益的能力,农业企业从创新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激发创新的动力就越强。明确农业企业环境友好型创新获利的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激励措施的关键,影响因子既包含创新过程因素,也涉及创新系统外的辅助支撑要素。
(一)利益联结方式
农业企业与相关者的联结方式决定了创新利益的分配,成为影响获利的核心因素。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往往需要依靠土地等农业资源,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土地政策和农业生产环境,农业企业进行产业化运作时需要与广大农户等联合才能获取创新互补性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和实现创新价值。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政府派出机构+基地+农户”等组合形式下,农业企业创新获利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挑战。知识技术的溢出风险与利益联结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司+用户”以契约关系为基础,以定向订单作为主要的交互媒介,订单价格博弈成为关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公司与农户由于某种共同的利益追求结合起来,但在这种松散的合作创新关系中,合同的约束力不强,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难以避免,技术的外溢引致的效益溢出大大削弱了农业企业的获利能力。“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下,基地作为重要的调节力量被引入,是对“公司+农户”实践的升级。
农业公司与农户和基地签订协议,一般情况下,农户进行农产品种植生产,公司加工制造,基地作为中介,在生产资料采购、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司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农业企业将环境友好型创新成果有目的地扩散给农户,最后与农户、基地分享创新效益,在预期的收益蛋糕中,农业企业能占有多少份额,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关系网中地位的确立,是否具有主导控制权影响了其在创新联盟中的议价能力。产业链中农业龙头企业往往能降低创新获利的不确定性,占有更多的收益。“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中,农户不再直接面对公司进行讨价还价,而是组成专业合作社,以集体名义与之协商,改变了利益关系中的力量对比,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内部监督、合作社的委托权限、各主体关系的紧密程度确定了创新发展的态势,农业企业的创新获利能力既受到了博弈方力量增强的牵制,也因更稳定的利益互惠关系而得到保障。“公司+政府派出机构+基地+农户”利益关系中,政府派出机构如乡镇农技站拥有较为丰厚的资源和广泛的关系网,借由派出机构与农户互动,提供技术推广和指导服务,虽政府派出机构与农户的亲和度可能不如专业合作社,但能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交易与协调成本,降低了合同违约风险。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因为乡镇农技推广站等的参与,新技术难以由某一主体独自掌控,技术溢出风险加大,并且政府派出机构作为非营利性的组织,政府行为的作用可能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难以完全按市场化模式推进,给农业企业创新获利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
(二)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
以农业企业为依托,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按产权归属可划分为产权独占型和产权共占型,产权归属影响创新获利的独占性机制,创新价值的实现和占有受制于产业发展模式。产权独占型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系统中的某一主体独自占有某项新技术的产权,一般该主体就是技术的实际研发和掌握者。一方面,如果农业企业是产权的拥有者,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的框架下,企业并不是通过独自占有技术获得收益,而是通过技术扩散转移让农户采用,在可控的利益联结网络中,借助全产业链运作,技术与农户结合,与土地等资源结合,因而产生实际应用价值。在此过程中,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本身的信息编码隐晦和复杂有利于防范利益关系网之外的模仿者,降低体系内创新价值实现机制失灵的风险。另一方面,当技术被企业之外的主体如农业科研院所独占时,农业企业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新技术,并进行产业成果转化,产出创新价值。当然,此时产权归属清晰,管理相对较容易,但如果只是通过交易获得技术,而未有供应方后续技术支持和保障,商业化应用难度重重。产权共占型在协同创新和共同产业化运作中较为多见,农业企业与相关环境友好型技术占有者以各自不同的资源、资本和技术投入商业运营,依据其黏合的程度可分为合作生产、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模式。合作生产模式中,农业企业与技术共占方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进行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生产运作,按合同约定分配创新收益。农业企业获利占比很大程度上受参与方技术折算为股份多少的影响。如果技术风险较高,投入资金多,创新主体相关方倾向于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将共占新技术进行产业转化,共同解决场地、设备、资金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基于资本投入和责任分担的农业企业创新获利能力将变得稳定和可持续。股份公司是在进行可行性论证基础上,通过发行股票,将社会资本吸收进创新过程中,撬动系统创新,放大了创新收益,农业企业的实际拥有股份决定了创新收益的占有。
(三)产业政策的生态化倾向
产业政策是对产业发展作出的规划、引导、扶持和限制等政策的总和,具有生态倾向的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各阶段施加了持续的影响,从绿色研发到生态生产种植,直至绿色化营销,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不能忽视。有关绿色农业产业政策营造了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情境,能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进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政策的耦合度成为创新能否顺利推进并多大程度上获利的重要影响因子。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良好的关于生态农业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并且农业企业掌握或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属于当地政府所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和推广范围,那么,农业企业更容易从政策利好或实际资金资助中获得创新的动力,技术的市场化运作和价值的实现阻力减小,特别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约束性措施的出台使得农业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获利前景更加光明,获利空间更为可期。而在产业政策不健全,甚至没有引导生态农业发展的地区,农业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显得冒险而举步维艰,与传统技术相比,创新短期内的收益难有优势,更多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倾向于采取掠夺式的农业生产而牟利,农业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获利遭受严重挑战。总之,生态化倾向明显的产业政策对农业企业创新获利能力具有正向提升效应,反之则限制了获利能力的发挥。
(四)市场的绿色化程度
农业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获利最终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创新结果是否成功由市场中的消费者说了算,这里的市场有更广泛的意涵,既包括一般的绿色农产品消费市场,也包括农户采用和购买有机肥或缓控释肥等创新成果形成的生产资料消费市场。市场营销作为创新链的末端环节,对农业企业创新获利产生重要影响。通常,市场的绿色化程度越高,农业企业越有可能从创新中获利,市场绿色化程度不高,企业的获利能力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其消费意识和购买认知是否具有绿色化考量,是否了解和接受绿色化农产品并愿意为此支付可能更高的价格,是形成绿色化市场的根本,难以想象一项尚未得到消费者认可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能成为可靠的获利来源。绿色农产品认证是促使市场绿色化的必要之举,通过认证的创新成果以显著的标志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提高了产品的辨识度,乃至使成果脱颖而出并取得竞争优势。当然绿色认证过程中的权利寻租行为也可能侵蚀农业企业的创新利益。市场监管力度对于规范绿色消费市场,规避市场中的机会主义和败德行为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我国特有的制度情境下,强力的市场监管是市场绿色化的稳定器,为农业企业创新获利保驾护航。
四、结论
农业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获利有别于制造业领域的创新获利,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相比也显示出特殊性。由于创新受社会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双重支配,也受互补性资产的牵制,即需与土地等自然资源结合方能实现创新价值,并且环境变量导入创新全过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主体多元化和高风险性特征,使得农业企业的创新获利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农业企业创新获利受到创新过程因素和创新系统辅助要素的多重影响,创新的利益联结方式、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产业政策的生态化倾向和市场的绿色化程度成为决定农业企业创新收益占有的关键变量。总之,对农业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获利影响因素的分析将创新获利问题拓展至了农业领域,有利于完善创新获利的理论体系;为激励农业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发挥农业企业在创新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运作方面的效能,释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红利,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JAFFEAB,PAMLERK.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In-novation:APlaneDataStudy[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7,79(4):20-23.
[2]SUSMITAD,CRAIGM,DavidW.IsEnvironmentallyFriendlyAcultureLessProfitableforFarmers?Evidenceon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nBangladesh[J].App1.Econ.Perspec,2007,15(1):106-113.
[3]HAKIP,ERWINB.DoDecentralizedInnovationSystemsPromoteAgriculturalTechnologyAdoption?ExperimentalEvidencefromAfrica[J].FoodPolicy,2013,12(9):3-7.
[4]TRAVISJL,DANIELAS.AgriculturalTechnologiesforClimateChangeinDevelopingCountries:PolicyOptionsforInnovationandTechnologyDiffusion[J].FoodPolicy,2012,37(1):116-118.
[5]褚彩虹,冯淑怡,张蔚文.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3):68-75.
[6]沈宇丹,王艳,王雅鹏.我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2):195-199.
[7]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0-115.
[8]TEECE,D.J.Profiting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andPub-licPolicy[J].ResearchPolicy,1986,15(6):287-303.
[9]谢伟.如何从创新中获利[J].科学管理研究,2004(3):17-22.
[10]王雎.试论开放式创新条件下的专属制度内生演化与PFI模型修正[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2):10-16.
关键词: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创新对策
目前,农业旅游已发展成为一种极具特色和趣味的旅游形式,它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播民俗文化和生产文化发挥了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农业旅游带给现代居民回归自然,在自然中释放自己,令更多的城市居民获得全身心贴近自然的生活。根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各类休闲农业旅游接待人数与经营收入都保持在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仅仅以2014年上半年为例,全国的休闲农业旅游已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当前现代农业旅游的商业运作模式依然以传统的产品模式为主,出现了用户研究滞后、产品品牌建设落后、产品营销模式陈旧、管理服务不规范等与现代农业旅游发展不相符的矛盾问题,迫切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来改变当前农业旅游的被动发展状态。由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以及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状况,对商业模式创新对策加以探讨。
一、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及商业模式概述
(一)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和作用
1.大众休闲时代农业发展条件和机遇。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正在直线上升,增长速度飞快。从2014年刚刚出炉的中国成绩单中可以看出,我国2014年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已有7个省市的人均GDP破万。此外,我国居民在法定节假日上,共有125天公休假日,其中有10天的带薪假期。因此,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渴望也日益增强,这都充分说明我国已具备休闲大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农业旅游的大力发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参与的表现。《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14年由国务院颁布并实施,该文中提及了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要点。其中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息息相关,它们都利用了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以及市场需求,发挥了生态优势,从而突出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具有多样化、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产品,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同时,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途径。
3.有利于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农业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消费,旅游者在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购买了文化和精神产品,充分享受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农业生产,使得旅游者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与此同时,旅游者进入乡村也带来了现代的思想与城市的文明,推动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现代农业旅游与商业模式
1.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运用的一种系统,充分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形成能够促进旅游者消费的服务。与一般的企业运营商业模式相比,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依托性、价值性、风险性和高要求性。首先,依托性体现在农业旅游领域内依托多个产业发展,满足其旅游者目的地旅游的精神需求;价值性体现在为农业旅游创造了更多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风险性则表现为旅游者需求的改变而造成的商业模式的多变性;高要求性是指农业旅游商业模式需要更好的产业策划、更优秀的管理团队、更为广泛的参与以及合作,更需要品牌建设的加强。
2.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首先,在用户方面存在滞后性,策划与决策上无法跟随时展的脚步;其次,产品未形成品牌化,不具备本身的竞争优势与顾客体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第三,宣传和营销模式陈旧,缺乏“年轻态”。第四,非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导致服务存在偏差。对于旅游景区来讲,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必不可少,农村旅游景区更是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乡村居民没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感受。
3.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于现代农业旅游的必要性。首先,可以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体验和感受;其次,促进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建立起具有文化内涵、精品以及特色的旅游产品生产体系,扩大品牌影响效应;同时增强农业旅游经营管理能力,以用户为核心,提高策划和决策的“数据化”。
二、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
(一)旅游发展环境策略
企业商业模式需要完善的内部管理作为保证,由此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顺利实施则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主导营造作用,首先,保护和扶持农业旅游资源。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涉农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进而做好相关扶持工作;其次,优化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利用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措施不断完善农业旅游区域内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规范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二)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
产品定位和开发是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关键的一步,产品定位直接关系到旅游产品的开发,而产品的开发则会影响到产品的市场销路。例如农业旅游当中所涉及的文化创意、文化创意包装、文化旅游产品都是经过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之后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文化创意是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的核心内容,以文化为主题可以有效提高整体农业旅游产品的价值,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从而造就强大的产业生命力。
(三)品牌营销策略
经过产品定位与开发后,农业旅游的发展就面临着市场竞争力的巨大挑战。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旅游景区的独特性,使之与其它农业旅游的区分度增大,从而彰显出地方特色与旅游项目特色,以避免出现雷同等现象。品牌营销策略主要包括资源利用、品牌建设和品牌宣传三个方面,进而增强农业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四)市场运营策略
农业旅游的市场运营策略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户和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在农业旅游发展当中,基本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已经具有明确的分工。从农业旅游角度上说,农业旅游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而管理权则是依靠农户和相关企业,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到农业旅游管理上来,仅仅体现在政策上与资金上的扶持。
(五)产业链发展策略
现代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从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大更多的价值。一是围绕农业旅游产业,大力调整产业机构和发展相关服务业、交通业、物流业、加工业等,扩大产业链条,革新县域经济结构;二是以乡村建设为载体,建立农业旅游绿色食品、旅游产品开发等主体产业,打造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品牌;三是围绕旅游服务,建立涉及水果、畜牧、蔬菜等农村产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旅游营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实现了农业旅游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三、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发展集聚式旅游,扩大产业链条
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主要是整合空间内部资源,将多种旅游要素整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旅游产业链、价值链,最终建立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旅游区。农业旅游集聚效应得以产生,主要源于当前情况下农业旅游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重构农业产业链条,创建以农业旅游产品为核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集聚点,对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农业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
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是现代农业旅游的重要基础,因此基础创新就是以旅游者为中心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设计。首先,消费者是旅游业的服务对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给不同的产品。其次,所开发的产品必须具备应用价值,并符合整体规划设计理念,对现有资源实施创新利用;最后,以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为核心,优化商业模式,建立一体化的模式优化体系,在给与消费者良好体验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商业与社会价值。
(三)产品升级与体验
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为其提供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就突显出了商业模式的核心创新,即产品升级、产品个性化设计以及增加体验活动。该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旅游者的需求不断升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化需求,而是个性化、能够体现与众不同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因此在核心创新方面,首先,促进产品升级和个性化设计,其次,提高旅游者体验感受指数。
(四)打破农业旅游产品的空间限制
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扩大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维度,保证基础产品和功能产品研发,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使特定旅游资源更具主体性与功能性。同时,加大对发展产品以及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致力于未来产品的研发,打造农业旅游高端品牌。其主要针对高收入旅游者。因此,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门别类,才能把握关键创新。
(五)高水平、高品质的管理服务
根据农业旅游的实际关注点,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满足旅游者对农业旅游特色性、参与性、原始性、舒适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首先要从细节入手,以流程再造为主要手段,以追求卓越为最终目标,努力开发高品种的服务模式;其次要从自然入手,以源于自然和高于自然为主要核心点,以热情、温馨、亲情等感受为最终目标,做到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孙金晶,卢凤君,金琰等.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园艺,2014(2)
近年来几乎所有的主流投资机构都把目光投向了新农业。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2002-2009年上半年,我国共发生了69起VC/PE投资农业企业的案例,涉及金额7.08亿美元;尤其自2006年以来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快速增长,2009年上半年受经济持续低迷影响,VC/PE投资收缩,农业领域的投资有所放缓,但投资金额仍超过2006年全年水平。
“农业产业化的机会已经到来。”北京振华投资副总经理王军的观点遍地知音。仅仅过去一年,振华已经投资了3个农业项目。在这些风险投资家眼里,新农业将会是掀起新一轮投资中的造富运动。不止是王军,相信很多投资人这几年都能清晰地听到历史的足音:在中国被人为分割的城乡二元社会正在崩解――一个制度性分割体系的崩解正在导致一个巨大的投资机会出现。
在这个巨大投资机会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些先行者探索的足迹:他们都不约而同摒弃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模式,采用了重资产、全产业链的产业化探索。在这种探索中,他们直面传统农业不能克服的可变性大的障碍,正在企图用工业化的模式改造传统农业,将“可变性”变为最小。
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正在努力探寻如何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农业公司,虽然尚在探索之路,但我们看到:新农业投资机会的出现正好印证了索罗斯那句著名的话:世界上最好的投资机会不是一个成熟市场自己内部的波动,而是两个不同体系接轨产生的势能差,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投资机会――新农业便是如此。
回归重资产模式
2010年的恶劣天气对各地蔬菜种植业影响巨大,但天灾却使利农集团的蔬菜收益增加10%。今年6月即将赴纽交所上市的利农集团的确是靠种菜种出来的上市公司,从广东惠州向全国扩张。在其董事长马承榕看来,利农集团正是一家典型的“新农业”企业:在这里,种菜被简化成一个傻瓜程序:工人除了做播种、剪枝、收割,其他程序全部由现代化设施完成。
“显然,农业要真正收益,必须转化传统的生产方式。”王军为记者列出了新农业公司必备的几个条件:第一,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能够分工协作;第二,工业化的标准控制和生产流程;第三,最终能够建立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市场。“只有符合这三点条件,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企业才会越做越大,也才能够在市场中灵活调整产品结构,保持高附加值。”
“当然,这样的公司一定要有规模种植,从种植到加工,渠道到品牌,企业也必须能够完全控制,这样才能保证绿色安全,也才能实现品牌的持续增值。”
与之相适应的,一直以来,在中国北方很多地方都失败的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模式也遭到投资人抛弃。在他们看来,农业企业,尤其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农业企业,一定要拥有自己独立的源头,并对源头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这就使农业重新回归重资产宿命。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将农业和腾讯的商业模式进行对比后得出结论:农业的产出与投入关系总体上是非常强的线性关系。每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即便再勤奋,最终也没办法颠覆产出跟投入之间的线性关系带给你的制约,农业生产及创造价值的能力还是很低,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过去几千年来,农业没有创造出来亿万富翁、百万富翁,就是因为投入跟产出是线性关系。
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公司这两年都在认真思考农业产业,言谈中有这样一种矛盾:在农业这样一个没有爆发性想象空间的行业里,因为抗周期性、现金流状况好而被视为投资的避风港,“这样的投资无疑是安全的。”但平稳的同时也让这些资本家对自己的回报率忧心忡忡。记者了解到,很多风险投资在投资新农业企业时,往往会将PE值压得很低,以保证稳定的回报。
10年前,德清源创始人钟凯民在中国推出第一个“工业化品牌鸡蛋公司”,这个概念的核心直指传统的“公司+农户”概念,也彻底改变了市场上主流的“养鸡人”与“卖蛋人”分离的模式,从养鸡到产蛋的产业化再到最后的销售,整个产业链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从2000年之后,德清源先后进行了7轮融资达5亿人民币,引领了中国农业产业化企业重资产模式。
在王军看来,做重资产全产业链是有优势的,因为不和上游供应商分利,因此它的毛利率能够达到30%左右,比传统农业公司高很多,而且还能享受国家的一些政策补贴。
挟重资的德清源在市场占有率上曾经一度非常耀眼:2007年,根据市场调查机构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德青源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的份额达到71%,占有绝对统治地位。随后,由于中国蛋市场爆发了“苏丹红”和“三聚氰胺”事件,德清源都因自己坚持的全产业链而幸免于难。
重资产模式使德清源曾经一度成功走出北京,甚至在香港地区,德清源也占有一席之地。
以市场为导向做企业
客观说来,德清源是中国最早实践重资产、全产业链控制模式的新农业公司之一,可是在经过多轮融资之后,它的发展却逐渐“泯然众人”:不仅全国性的生产销售布局缓慢,而且在自己的大本营――北京市场,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业界流传:这一却都是因为“德清源资金链紧张”。
这是模式的错,还是战略出问题了?
高科技设备、高素质员工、工业化流程管理……这些在工业企业中司空见惯的概念,都是德清源作为新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的亮点。但是在投资人看来,德清源真正的杀手锏还在于产品――它给鸡蛋一个合格的身份证,根据这个身份证,每个消费者可以找到那个下蛋的母鸡,甚至能准确知道你吃到嘴里的这个蛋是什么时候下的。
赢在产品却输在市场,这大概是德清源在春风得意时绝没想到的:一边用工业化做旗帜,一边用资本做后盾,使得德清源这家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在几年前将目光投向了北京之外。它选择的战略非常明确,复制北京生产基地的重资产模式,在安徽(华东)和广东(华南)设立基地,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但由于资金不到位,基地迟迟未能产出。但德清源却没想到鸡蛋市场在不经意间已经变天。短短几年时间,品牌鸡蛋已经遍地开花,从柴鸡蛋、绿色鸡蛋到有机鸡蛋无所不包。因此,德清源的销售量在2007年达到辉煌顶点之后,这几年已经开始逐渐下降。
作为领先的新农业企业,德清源享受到了产品导向带来的红利,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这个苦恼就是盈利能力,这也是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2009年,德清源对外公布生产规模200万只鸡,2008年销售收入3.2亿元。有媒体曾经做过计算:延庆基地的鸡合空置率约在25%左右,全部算上只有90万只鸡,每天供应的鸡蛋也为90万。如果按每个鸡蛋0.6元计算(按德清源对外公布销售
额与产蛋量比例计算),2008年德清源的实际销售收入可能只在2亿左右。实际上公司这两年是亏损的。
上银资本北京CEO程安静认为德清源的问题在于其市场布局一直都没有完全走出北京市场,它的销售渠道也仅限于超市。据记者了解,目前德清源大部分销售量都集中在北京地区,而无论是北京还是外地甚至香港,它的主要销售渠道都集中在超市。对于德清源的渠道布局,一部分业内人士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当一个企业产能很大的时候,如果市场还只局限于一个地区,或者某种渠道,运转必然会出现问题。换句话说,德清源的问题在于产品导向做好后,市场导向没有跟上,销售乏力。
在超大现代和中国绿色食品上市之后,利农集团被认为是另外一家承载新农业梦想的企业,这是一家靠种菜即将种上市的公司。与德清源类似,利农集团也是一家重资产全产业链公司,采用工业化的方式管理农业,全国有15个基地,2万多个工厂,他们选择各种不同气候特点的区域建立全设施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同时针对性地对超市进行蔬菜提供,产品除了进入沃尔玛,其余主要销售到日本、韩国、东南亚。
与德清源全不一样的是,利农将大量的触角放到市场上――集团设有信息部,每天都有各大城市的蔬菜信息收集。王军认为利农的实践代表了新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种什么卖由信息收集来决定――从种到卖的精确化。对新农业企业来说,需要的是高效,因为竞争者如影随形,稍有不慎就会被人赶上。
“利农的核心价值是他们对数据的获取和对沉淀数据的积淀,这也是将来农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然后用数据分析指导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比如他们首先根据收集的市场信息确定目标城市,之后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出这个市场每年单价比较高的蔬菜品种列表。”利农的技术人员会根据技术的可行性对列表中的品种进行挑选,确定种植品种后再确定预期占有的市场份额,根据这个份额确定种植数量,根据种植数量最后确定需要建设的农场规模。这样的倒推法保证了利农每个农场的蔬菜都供不应求,从来不愁销路。
“新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需要的是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运营能力,还需要各个环节分工协作。德清源上游的养殖属于传统的生产领域,下游销售则属于快速消费行业,这就需要兼顾产品导向与市场导向,迅速布局,做好产品推广,这样企业才能保持持续增长。”王军认为,利农将工业企业生产中“以市场为导向”引入新农业,并贯之以很好的实践,这对新农业企业的产业化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将“可变性”变为最小
在很多人眼里,利农的农业产业化道路走得很顺利,但这个先行者仍在苦苦探索:在其董事长马承榕看来,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的路还有很长。
“最主要的是,新农业要将小农经济进行工业化改造,这种改造20多年前就有企业家前仆后继进入了,但成功的很少。”马承榕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复杂性在于:农业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观念并没解放的大量农村劳动力斗;而且,由于各个地区环境不一样,可变性太大,标准、流程、用人、用工也不一样,因此很少有一个农业企业在全国有统一消费品牌。
利农也是一家典型的重资产全产业链公司。从2006年获得美国红杉500万美金投资后,海纳、软银等基金接踵而来,先后融资达5000万美金。令人惊奇的是,获得巨额融资的利农并没有急于攻城略地,从2006年到如今,利农的土地规模并没有增加,势力几乎没有扩展。对此,利农集团董事长马承榕的解释是:虽然规模没有增加,但利农一直在摸索一整套工业化开发体系,现在已经开发完毕,今年开始,利农每年将以5000亩的大棚土地实现大规模扩张。
利农这几年厉兵秣马所做的正是要将农业的可变性变为最小可控。利农的探索不仅使其“不必靠天吃饭”,还实现了格式化栽培,程序化管理。事实上,利农从一开始进入该领域,所有理念都是为了改变这种可变性。比如他们投资设施农业,希望通过大棚设施,把气候影响降到最小,通过技术合成,将生产中的很多流程简单化,最大限度地让一线工人越来越简单。解决了很多农业细分环节。王军认为中国新农业的成熟还有一个过程。
“伴随这种工厂化运作也会产生很多专业公司,比如国外有育苗工厂,农民在种植的时候不用再去考虑这种气候能种什么品种,而是直接可以向育苗工厂订。”王军表示,新农业的发展也意味着大量专业公司的成熟,比如设施、用肥用药都需要有大量的专业公司,只有等这些专业公司都成熟了,中国的农业企业才会简单许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农业问题不是一个产业化问题,而是一个分工协作的问题。”王军表示,目前对于新农业来说,很多企业在管理、技术、种源、市场四个环节相对脱节,如果谁能有机结合这些环节,这个产业肯定能做得好。往深处说,这其中涉及的不仅是产业,而是农村、农业、农民等一些农村社会问题。
“利农的成功在于其很早将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农村社会问题紧密相连,并付诸探索。”,王军认为这也是每一个新农业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首先他们用技术和设施将“人”的可变性降到最小,比如在与几乎没有任何契约意识的农民租地时,他们都会通过村委会做整个村农民的工作,在乡里公证的情况下,与每户农民签订出租合约。相应地在配置上,每个农场都会有一个农民成长起来的老总,专门跟当地农民打交道,让他们更能贴近农民;其次他们将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变为全产业链重资产模式,“这是因为公司+农户并不适合当前的中国,它对农民要求很高,事实上还不能完全做到诚信的中国农民做不到这一点,增加了可变性。”
不管是钟凯民还是马承榕,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的逐渐崩解都使他们看到了这个巨大的投资机会,他们面对的竞争者是如大海般的既无资金优势又无信息优势的小农,这个投资机会在商业逻辑上是如此完美,但制度的力量却使置身于其中的人感到如此之难。对于这些农业产业化的先行者来说,当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发现,他们面对的不是市场、商业、盈利模式等问题,而是由于原先制度分割带来的人的观念的问题。
1 台湾农业现状
1.1 台湾群山林立,农产品品类丰富
在种植环节,我们看到高山上的茶树、咖啡,山坡上的槟榔、芒果、木瓜、莲雾、百香果,农田里的水稻、茭白、凤梨、草莓和大棚里的的蝴蝶兰、青菜、番茄、黄瓜等作物。在销售环节,我们看到阿里山茶、芋香米、包叶槟榔、芒果干、凤梨酥、甘蔗汁、咖啡豆、蝴蝶兰、青菜,也品尝到了草莓、黄瓜、生菜、茭白、水芹等蔬菜和凤梨、火龙果、木瓜、百香果、杨桃等水果,其中凤梨酥、辣味黄瓜、百香果口感特别好。
1.2 台湾农业产销衔接紧密,农业产值较高
考察了台湾种植、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各环节都实现农产品增值,运营模式具有可靠的利润空间。例如:1.看到台北农产连销股份有限公司将农友蔬菜送到二楼批发区,凌晨通过“拍卖”形式批发,再送到一楼零售区供市民选购。流程包括进货-过磅-理货-检测-评价-裁价-拍卖-送货-冷藏-付款。2.参观台湾苗栗县大湖地^农会的草莓文化馆、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农民活动中心、农村休闲酒庄,导游介绍大湖农会引进春香、丰香等草莓品种10多个,扩繁给农友种植,再收购加工成草莓酒、草莓醋、草莓冰沙、草莓冰淇淋、草莓糕点等数十种产品,在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品牌化销售。3.看到台湾汉光果菜生产合作社通过ERP软件实现果菜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全程管理,确保农产品安全,其中农残控制措施包括病虫害集中监控、农药集中宅配,蒸煮蔬菜加工工艺为120℃高温蒸煮、0℃冰水降温。4.考察台湾植物工厂产业发展协会植物工厂和有机蔬菜门店,协会林博士介绍台湾将废弃厂房改建成植物工厂,采用水耕法栽培,采收生菜、番茄等“无毒蔬菜”,主要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补光,其蔬菜产量是露地15倍左右,蔬菜纤维细、易吸收,特别是有独特食品营养功能,如低钾蔬菜适合糖尿病病人食用。但是厂房、补光灯、空调等建设运行费用也高。
2 对上海农业发展启示
上述台湾农业企业利用废弃厂房生产“无毒蔬菜”,利用“拍卖”形式快速流通蔬果,利用ERP软件保障农产品安全,利用“大湖”品牌统筹销售,利用农会力量整合资源等措施值得上海农业发展借鉴。
2.1 台湾农业转型对上海农业发展启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从农民减少、老龄化、稻米过剩、农业产值负增长等困境下顺利转型。台湾当局当时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主要包括: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口号,专业农户比例上升;1984年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构想,提高农业专业化程度;1990年提出“农业零增长”口号,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民净收入,该阶段台湾农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随着城市化推进,上海农业从业人口逐渐减少,由外来务农人员补充。上海培养农业专业从业人员,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迫在眉睫。上海是高端市场,对优质、高端农产品需求量较大,可以通过新品种引进、品质改良、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休闲旅游等提升产业、增加产值。
2.2 农改场对上海农业发展启示
台湾农改场兼顾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改良,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如台中区农改场培育酿酒葡萄品种“台中5号”糖度高达17~21度,酿出来的葡萄酒几乎不用加糖;高雄区农改场利用兰花远缘杂交技术,将万代兰的橘色基因导入蝴蝶兰,育出迷人的纯橘色蝴蝶兰品种;花莲农改场培育出粉佳人、艳红佳人、甜蜜佳人、俏佳人及黄天鹅萱草,其花型、花色不同,花期长达五个月,适合盆栽、花坛及休闲广场种植。
上海农业经营主体有农场、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能否将一家一户农田整合成规模适中农改场,以生鲜叶菜、特色瓜果、观赏花卉、保健药材为主体,持续引进、培育适合当地的新品种,持续推进机械化、标准化种植,持续开发、改良新产品,提升上海都市农业发展水平。
2.3 农产品拍卖对上海农业发展启示
据介绍,台湾每年举办茶叶、凤梨、葡萄等农产品大赛,获奖农产品限量高价拍卖或礼品销售。如阿里山仙记获奖茶8000元/500克,巨峰顶级葡萄礼盒60元/2串,新高高级苹果礼盒200元/8个,翡翠峰高级梨礼盒160元/8个。
上海8424西瓜、水蜜桃、葡萄、翠冠梨、上海青、鸡毛菜等已成为上海农产品名片,能否通过农产品大赛将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方式、不同品牌的农产品同台竞选,让市民选出最喜爱的产品,通过高端市场拉动优质农产品生产、销售。
2.4 一二三产融合对上海农业发展启示
农业是源头、基础,没有后端带动发展很难。台湾农业“后现代化”指在“农业零增长”模式下,采用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业发展。考察的大湖草莓、维格菠萝,均通过工业带动、商业拉动、产销联动方式增加农业产值。如维格饼家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建设了黄金菠萝城堡,DIY凤梨酥、观光廊道、互动游戏、文化广场、综合卖场,给市民提供了解文化、互动体验、品尝购买等服务;利用现代商业模式销售菠萝加工成的凤梨酥、凤梨干、牛扎饼、小挂件、玩具等产品,并代销高粱酒、芋泥酥、绿豆糕、核桃糕、马油、面膜等,显著提升凤梨产业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