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DRG管理制度

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率先不惜耗资,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ystem DRGs)进行组织、研究,并建立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预付款制度”(DRGs-PPS),下面简称DRG管理制度。这一重大改革及其得到的显著效益,使许多有医疗费用膨胀通病的国家也纷纷效仿。目前,DRGs 以及相似病种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卫生服务发展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DRGs主要考虑了反映病例特征的一些因素,如病人的主要诊断;次要诊断;主要手术;重要的合并伴随病和合并症伴随病;年龄;新生儿体重;昏迷时间;是否死亡等,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服务的强度对每个DRGs分别指定价格,病人在诊疗全过程中一次性向医院支付该指定价格的费用,将传统的实报实销的后付款制度改为依据病种的预付款拨款制度。其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指导医院和医务人员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控制医疗服务中的不合理消费,并通过控制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来促使医院挖掘潜力,提高医院的质量、效益和效率,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二、DRG管理制度的研究背景

(一)DRG管理制度的产生

DRG源自医疗费用的控制需求。早在1966年,美国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和贫困医疗补偿制度。第一代DRGs是由耶鲁大学卫生研究中心Mill等人经过近10年的研究,于1976年完成的。他们通过对三个州的近70万份出院病例的病例总结,首次根据共同的解剖学和病理生理特点或临床特点而将所有的病例划分成83个主要诊断类目,接着再按第一诊断、第二诊断、主要手术操作、年龄等变数进行划分。最后将病人划成383个DRGs,每组DRGs的病例都具有相同的临床特点和住院天数。

第二代DRGs于1981年完成,从300多所医院里按地理、地位、功能及大小的不同随机抽取40万份病例,通过计算机系统以住院天数为重要依据将病例分成467个DRGs。第二代导入了依据疾病诊断与收费标准的支付方式,采用ICD-9-CM分类编码,在第一代DRGs基础上扩充了许多相关资料,如增加了入院方式、转归等,使第二代DRGs组内的病例具有相同的临床特点、相同的住院天数及资源消耗。从1983年10月1日起,第二代DRGs被美国HCFA(国家卫生财政管理局)正式作为预付款制度的基础依据,实行对医院费用的补偿。1986年美国将第二代的467组增至473组,并公布为第三代DRGs。1990年以后,实行适合所有年龄患者的AP―DRGs版本,共有785个DRGs编号,实际具有607个DRGs组。

(二)对DRG管理制度的评价

1.主要作用

事实证明,DRGs-PPS已经达到了很多的预期目标。(1)一定程度上对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起到了控制作用,杜绝了不必要的检查;(2)提高了医院的效率和产出率,降低了平均住院天数;(3)加强了医院的经营能力及管理效率,医院必须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才能保证病人在DRGs费率限额内满意出院,而同时医院又有所结余;(4)促进医院各部门间的协作,因为缩短住院天数毕竟不仅仅是临床医生所能完成的。

2.存在的问题

当然,DRGs-PPS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如医院为减少病人的实际住院日,增加了门诊服务,导致门诊费用上涨,使卫生服务的总费用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医院在诊断过程中,有按收费高的病种诊断的倾向;私立医院不愿收治重病人;部分医院因收入减少,被迫取消了某些开销大、社会又确实需要的临床服务项目等问题。另外,关于DRGs的分类方法也存在争议。

三、军队医疗成本核算引进DRG管理制度的意义

我军一贯实行的医疗项目收费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要求。国内众多学者对我国推行DRG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北京地区进行了DRG的可行性研究,同时引进医疗资源消耗强度的概念来改善DRG的不足,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公认的方法体系。尽管如此,DRG仍是医疗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医疗成本核算的发展重点。

军队医院存在标准经费和对外医疗收入两种补偿机制,仍忽略了不同病种造成的医疗费用的差异,造成一些医院盲目增设床位、超负荷收容;为追求高收入,互相攀比,随意投资,重复购置大型设备。这些不计成本效益、忽视医疗效率和质量、盲目扩大发展规模的做法,不仅影响了为部队服务,而且也影响了军队医院的整体效益,加剧了卫生资源的浪费。而对于这些问题,同样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针对军队卫生工作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借鉴DRG的思路,改革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生在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以专家制订的标准治疗方案作为指导,对实际检查、用药应以专家倡导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的标准加以控制。专家组根据实际诊断和治疗情况,认为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需要调整的,及时进行调整,并将新的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反馈给相应的工作单元和卫生经济管理部门。专家组认为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符合实际诊断和治疗的,由医疗管理部门对其科室和工作单元迅速采取措施,及时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确保医院为部队提供优质服务,实施医疗经费的正确投向,避免有限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微观上促使医院努力提高医疗成本效益,提供有充分医疗质量保障的适宜服务,保持自身发展的经济活力。

四、DRG管理制度的发展

(一)国外研究的发展

DRG能够反映病例的临床实际情况诊疗需求和医疗服务的利用,并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治疗效果。因为医疗服务提供的过程伴随着医疗资源的消耗,所以反映临床实际的DRG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医疗资源的消耗,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疾病的病例类别之间资源消耗的差异程度。它的出现推动了预付费制度的发展和普及,使其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美国是最早使用DRG的国家。1983年以后,它被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引入,在加以改良和本土化以后成为这些国家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应用的深入,DRG甚至已成为这些国家推动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改革的重要手段。

(二)国内研究的发展

国内许多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DRG方式,并在医院改革方面尝试引入DRG机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有关单病种及其费用的研究逐渐集中到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诊断相关分组及研究制定各组病症的基本诊疗收费标准和成本核算等方面。有的学者在分析医院的补偿模式后,提出了医院实施病种医疗成本核算的可行性。有的认为实行病种质量控制,按病种拨款,有利于节约和控制医疗费用开支,解决医院的经费补偿难题。还有学者明确指出,医院按床位、收治人数或住院天数补偿均存在不合理性,必须按病种分类,按不同病种的系数、病人不同身份的系数及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各类的系数拨款。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DRG机制进行了探讨,对促进我国医疗成本核算的改革、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了《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该制度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在我国大中企业执行,不仅对传统行业成本核算做了细化的要求,而且将部分新型行业应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纳入规定范围,并将作业成本、成本预算内容引入制度中。新理念、新方法的使用,将使新制度成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 :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151—02

财政部在2013年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制度》)已于2014年1月1日起在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大中型企业范围内施行。该制度的执行不仅能够完善我国产品成本的核算体系,而且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一、《制度》实施的背景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相继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计算规程》、《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来规范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在20世纪末又颁布了一系列《企业会计制度》和与之配套的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作为《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的补充和扩展;随着2007年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我国成本核算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但总体看来,上述准则和制度都是从整体层面对企业成本核算提出要求,而未从更加系统、微观的层面对企业成本核算进行规范。

(一)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制度约束

《制度》颁布之前,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要求通常是为了:一是满足国家总体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二是满足各种类型的审计及上级监督的需要;三是满足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需要。对于企业没有内部成本管理体系或对成本管理要求较低的企业,无论产品的生产步骤是否复杂、产品批次是否相同、产品成本分配与归集是否有必要,都会按照最低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采用最简单的成本核算办法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这样必然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不准确、不规范,将本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支出费用或将应分步骤核算成本的产品按单步骤生产核算,无法保证产品成本的会计信息质量。

(二)企业的成本核算规范范围较窄

之前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办法仅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进行规范,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没有强制要求,也缺乏指导,导致不在强制规范范围内的企业简化成本核算,粗犷式管理企业成本,不重视企业产品成本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普及和推广。

(三)相同行业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多样化

《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计算规程》、《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等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是针对制造类企业推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如服务业、新型产业没有具体的核算方法和指导意见,导致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仅根据企业成本管理或繁或简的需要开展成本核算,所以,成本核算口径、核算方法等都会有差异,投资者在使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没有统一的参考依据。

(四)审计监督没有统一标准

《制度》颁布之前,政府及独立审计部门在对企业成本进行审计时,很难对产品成本的归集、分配的合理性进行审计,因为缺乏具体规定,所以,独立审计机构也很少对产品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所划分的生产步骤、生产批次进行审计,仅通过分析产品成本变化趋势,对比历史数据来确定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是否准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独立审计和政府审计乃至企业内部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的进程。

二、《制度》给企业成本核算带来的一些变化

(一)新型行业成本核算有据可循

《制度》规范了除制造企业之外的,农业企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行业、信息传输业、文化企业等10多个行业的成本核算范围和项目,打破了原来仅规范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僵局。将以前颁布的各种规定、细则整合并完善,很好地解决了新行业成本核算无据可循的难题。

(二)规范了一些有争议项目的成本核算

《制度》规范了之前没有明确规定的一些情况,例如,明确了“成本核算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估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即一旦成本核算方法发生变化,应当按照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报批,同时做出相应变更的会计处理。

(三)促使企业加快成本核算精细化

《制度》将成本核算方法具体到各行各业,原来没有明确成本核算方法规定的行业,如信息传输企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文化企业等新型行业,都出现在《制度》的规范范围内,同时还将一些传统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做了进一步细化,提出可在企业成本核算中运用作业成本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对原来不符合要求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细化。《制度》颁布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相继开展针对《制度》的培训工作,并在培训后进行成本核算的细化工作,原来为减少工作量而简化处理的成本核算方法,都开始按照《制度》规定,采用分步法、分批法等开始进行核算。

(四)引起企业内部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

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式将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各环节发生的支出用货币衡量后,成为第一手的成本资料。而且《制度》规定“企业一般应当按月编制产品成本报表,全面反映企业生产成本、成本计划执行情况”,企业应当“编制、执行企业产品成本预算”等内容,强制要求企业编制成本分析报表和成本预算,对企业成本实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这虽然成为企业必须要遵循的规定,但也是企业管理层作出经济决策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制度》的实施也引发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本单位成本核算方法的反思,有利于解决制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三、《制度》实施后给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在适当的时机引入作业成本核算

《制度》多次提到作业成本法或者涉及到作业成本的概念,充分说明虽然作业成本法这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但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时所运用的方法,还可以在成本核算中使用,这也为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树立了一个未来的先进目标。

(二)进一步开展或加强成本管理会计工作

新颁布的《制度》在规范成本核算工作的同时,提高了产品成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对成本预算和成本分析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将成本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成本核算工作,“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对象,有助于没有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企业开始逐步开展该项工作,而已经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企业进一步细化原有工作。督促企业在成本降低、成本控制方面多下功夫。

(三)推行“大财务”管理观念

《制度》改变了原来产品成本的事后核算的情况,要求企业应当执行成本预算,进行成本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考核,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明确了成本工作应在产品生产的事前、事中、事后连续开展全过程控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企业应当运用“大财务”管理的理念,将成本管理工作层层分解,不能仅靠财务部门单打独斗,而是要由财务部门统筹控制,以生产部门为核心,集合采购部门、仓储管理部门、研发部门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将以费用控制为主的财务管理制度转变为更见实效的以成本控制为主的预算管理制度,从源头降低产品成本。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S].1986,12,23.

[2]财政部.财会[2013]17号.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S].2013,08,16.

[3]冉楚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新制度解析[J].财会月刊,2014(3).

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院 成本核算体系 新医院会计制度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是指将在医院的各项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耗费按照核算对象的不同进行归集、分配,并核算出单位成本以及总成本的过程。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就是要真实、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医院的各项成本信息,强化相关部门的成本观念,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管理绩效,从而提高医院自身的竞争力。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提出对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医院财务制度》中明确了医院成本核算的责任,即“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度的调整不仅对成本核算管理的领域进行了扩展,并对一些原制度中不明确的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对原有的成本核算管理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因此医院财务部门与管理者应当根据新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一、新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变化的分析

1、成本核算科目的调整

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原制度下的两个会计科目“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合并成为一项“医疗收入”,同时在医疗收入下新增了“材料收入”这一科目,这一科目的新增使得对医疗收入这一部分的信息了解更为具体和详细。在医院不断的发展中,材料收入在各大医院的医疗收入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在这一趋势下新制度将医疗材料的收入进行单独的划分,对于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医院对材料收入能够更有效地统一管理,也对医院整体经营绩效的管理与考核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根据反映出的财务状况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和方式。

在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收入划分中,还增加了“药事服务费收入”这一核算科目,这也与药品收入进行了区分。药事服务费这项收入相较于药品收入来说,它所包含的项目更多一些,主要是与治疗相关的试验和检查等,因此,新制度规定医院在进行的成本核算时,将该项收入进行单独核算。

2、对医院科室划分的不同

在新制定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当中,为了使医院能够进行细致的成本核算,对医院的各个科室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所有科室在总体上分为四大类别:医疗技术类、临床服务类、医疗辅助类以及行政后勤类。在上述等级划分的基础上,每个医院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在遵守医院会计制度的情况下,各医院灵活地进行成本核算。例如,某些医院在对制度的执行中,按照自身管理以及临床的需要把麻醉科、手术室、恢复室、体外循环等科室作为平台性科室为各临床科室提供服务,在这一情况下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时,就要首先将平台性科室的成本分摊到各个临床科室的成本中去,再进行具体的成本核算。

3、增设了成本报表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为能够明确地反映医院的成本费用收支情况,增设了成本报表的相关内容。成本报表的增设不仅可以对医院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医院具体的收支情况。另外,成本报表还有对医院进行成本分析和制定具体的成本控制措施提供参考的作用,也进一步完善了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4、对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优化

新制度中,首先将医院的固定资产定义为千元以上物质形态的资产,而且将原有的固定基金改为待冲基金,可以看出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规定更为细化。其次,新制度取消了“修购基金”这一科目,而是对固定资产净值采用按月核算的方式,这一改变有效地解决了原来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进行成本核算的问题。新制度采取企业会计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医院资产的实际状况,也使得医院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可靠。

二、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建立现状

1、成本控制有效性的缺失

我国医院的成本核算方式长久以来就存在不小的问题,财务部门在核算工作中都是为了核算而核算,大部分的工作是归集和整理成本数据,缺少了核算过程中对事前、事中、事后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医院某些成本发生的变化,财务人员未能对成本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也忽略了对相应的负责人以及成本出现差异的原因的查找,使得成本控制始终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另外,存在问题的核算方式,不科学、不完整的核算科目,都会导致最终医院的成本会计信息的失真,对于为医院管理人员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并对医院发展做出决策有严重的影响。

2、成本核算还停留在二级核算模式

大多数医院的成本核算目前还停留在二级核算模式,各层级间的有效对接还没有实现。目前许多医院都是以科室为单位进行核算,这种以科室为单位的核算方式尽管可以降低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并提高各个科室成员之间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这种方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科室为单位的核算会造成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制约作用的缺乏;第二,医院中的很多科室也许在受到利益驱使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利润,从而导致医院的设备更新成本以及科研成本的降低,制约医院的长远发展。

3、费用分担的问题

在原有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当中,将成本费用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种,很多医院在对间接费用的处理上十分混乱,主要表现为:有些医院对间接成本中的管理费用只是简单地进行统一计算,而没有进行分摊,这就形成了医院管理费用不断增加的问题;有些医院的某些辅科室存在对间接费用多次分配的现象;有些医院在对管理费用进行分摊时,按照科室人员数量的比例来分摊,这种分摊方式也缺少一定的科学性。以上出现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会造成医院成本信息的失真,影响期末医院进行财务分析及预测的有效性。譬如,当前大多数医院按科室为基础进行的成本核算同于医院奖金分配,这就偏离了成本核算的本来用意。

4、核算科目不健全

对于医院突发的医疗救援、公共卫生事件和政府的指令任务等,医院仅仅将其作为了一项成本进行处理,这种情况的核算方式与实际的会计成本信息并不相符。新制度中仍没有设置“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对于无法归集到正常业务范围内的收支缺乏法理依据。

对于某些医疗事故的赔偿以及政策性医疗费用的减免,医院也缺少必要的会计核算科目。这些成本的升高,会导致医院在药品的成本核算中“以药补医”的不良现象,最终形成医院药价的上涨。

三、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完善

1、提高医院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医院进行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还处于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阶段,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经营目的,还需要医院加强各个方面以及各部门的成本控制,需要科室以及临床、各种辅助单位的积极配合参与。因此,在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结构时,应当由医院领导亲自组织,才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成本。医院可以采取全成本、全过程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室的成本控制,包括了医疗技术成本管理、医疗设备成本管理、医院行政部门和后勤成本管理等,最好能将成本划分成更为具体的小单元,直接对每个小单元进行控制,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各个科室以及职能部门要指定具体的成本核算人员,独立负责成本核算及相关成本指标、考核指标的完善工作。由医院领导层专门管理,专业财务人员负责,在财会部门配备专职的成本核算管理人员,提高成本核算的信息质量。另外,健全自身组织环境,设置合理的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院、科级的两级管理责任制,另外三级医院应当按照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总会计师,完善医院的财务治理机制。

2、做好医院成本费用的多级核算工作

在新制度的科室划分基础上实行成本三级核算制度,医院可以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对核算的具体项目进行更为详细的整理和划分。例如,对于之前没有把医疗辅助类科室独立划分的医院,在原来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于很多细节的核算存在缺陷。解决的方法是,尽量按业务类型及开支部门(科室)建立明细科目或辅助核算,通过这样的划分,尽量实现三级核算,尽量使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3、合理进行医院成本费用的对象化工作

(1)充分根据会计基本原理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做好成本及费用的对象化工作。譬如,对于管理费用,应根据行政性开支与业务性开支设定合理的划分标准,在预算体系的控制下,要求财务人员严格掌握。

(2)完善医院成本核算激励机制。人工成本是医院的重要成本开支内容,完善合理的工资考核机制既能够达到激励的效果,更能够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首先,进行绩效考核时,根据科室的整体成本费用与收入的比值确定权重,根据长期的历史数据给予相关科室设定基准目标。其次,在考核科室收益、成本的基础上,对每个人的考核成绩进行结合。就成本管控而言,应充分关注同等业务量条件下,成本、费用上升的合理比率,单位医护人员的成本变动数据,如发现异常,应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及对策。再次,要注重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考虑个人收入增长与医院积累的合理关系。例如,可以根据各个科室特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人员绩效考核方案,某医院对临床医技科室基础绩效工资与效率奖金的发放中,结合参考其他指标进行考核,将科室工作量以及经济收入为基础,不同工种不同权重,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基础绩效工资和效率奖金,对于科室纯收入增长10%及以上的部分,医院和科室按比例分配后作为科室个人的奖金发放。另外,对于消耗比值有所降低的部门也以一定的比例的奖金作为激励措施。

4、完善会计核算科目,做好会计监督

医院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医院会计制度,增设“营业外支出”或“风险基金”等类似科目,用以核算医疗风险或政策性卫生事件开支等成本费用。医院的财务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院及时发现在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修正。这不仅要求医院对财务活动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管,同时要求将这一监督管理理念融入医院的整个财务部门。另外,为保证监督的有效进行,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财务监督部门,保证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指引下,对医院建立与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建立不能完全依赖于新制度,而是要求医院根据自身的具体管理情况以及经营现状,进行有效的调整工作,以此来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保证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兰平:新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探索与实践[J].财经界,2013(1).

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成本核算的内容是医院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成本会计的这些职能中,成本核算为最基本的职能,也为其它职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些职能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医院的内部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成本核算的内容成为了医院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它能够促进医院的经济管理制度。做好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对医院能否顺利实行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缺乏对成本核算的认识

虽然大多数医院已经了解了成本核算的概念以及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但是对成本核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些最基本的认知上面,这些最基本的认知对医院的经济效益起不了重要的作用。在医院从事成本会计的人员了解的都是一些最基础的成本核算内容和方法,这些旧的、较为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已经不能够展现出医院的优势,医院在对员工成本核算的要求上面也没有得到一定的提高,成本会计人员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够高,成本会计人员的成本核算技术也处于初级阶段,医院缺少高级水平的成本核算能力。这样使得成本核算本来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够起到成本核算的作用。

2.医院的成本核算体制较为落后

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属于比较传统的制度,传统的成本核算制度在内容和方法都比较落后,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经济体制的发展,成本核算制度的落后使得医院在经济管理制度方面也比较落后,医院在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大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部分。落后的经济管理体制将会影响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

3.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没有普及

如今,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逐渐个体化、商业化,但是在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在医院工作的人员中,缺乏这种对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掌握能力的人,使得计算机技术不能够被运用在医院财务管理中,这样使得财务管理的效率大大的降低,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具有消极的影响。

三、医院财务管理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医院应该加强对成本核算的认知

医院在招聘新的成本会计人员时应该提高对成本会计人员的要求,只有接受过新成本会计教育的人才能够使得成本核算的潜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医院也应该给予现任的成本会计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交流和学习先进的成本核算的技能,使得会计人员对于新的成本核算的内容能够及时的掌握,这样才能够保证医院会计人员成本核算的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也能够保证成本核算的有效进行。

2.建立健全新的成本核算制度

医院只有建立新的成本核算制度才能够使得医院经济效益逐步得到提升,医院要不断建立符合自己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一个适合的成本核算制度能够大大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对医院整体财务管理制度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不仅仅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对整个管理层次的效率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成本核算制度对医院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将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带医院财务管理中

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所面临的数据较为繁琐和复杂,仅仅靠一些手工和计算器核算,任务是非常重的,而且手工核算所带来的失误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要将成本核算工作逐步变为自动化,将计算机的系统和成本核算内容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能够简化工作中较为繁琐的数据,还能够避免失误,大大提高了成本核算的效率。医院可以聘请一些技术人员,设计出符合自己的医院的成本核算系统,将系统运用到成本核算的管理当中。使得成本核算制度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四、结语

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血站 成本 管控 问题

引言

血站是根据本行政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临床用血需要等实际情况而设立的,负责采集、储存血液,为医院提供成分血、全血、辐照血、单采血小板等多种血液制品,有力地保证了的临床和急救用血。并为各家医院提供24小时免费送血服务,在第一时间内为医院提供有力的保障。血站作为采供血的事业单位,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缺乏统一的会计标准,所以不同地区的血站在财务管理和核算方法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血站应用计算机技术管理采供血相关数据信息,而在储血、供血和收费等业务环节存在非标准化管理程序,这对于血站进行财务数据核对和内部稽查都十分困难,因此,规范血站的各项管理制度对于加强血站内部的成本管控和收费管理迫在眉睫。

一、血站开展成本管控的背景

血站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它承担着采集血液、储存血液的社会职能。由于国家财政为血站拨付补贴资金,所以血站多执行“粗线条”的财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得传统的血站财务制度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因此,应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引入血站,使得血站在招募献血者、进行血液采集、化验、成分分离和储运等环节要采用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管控方法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和减少血站业务的环节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这是提高血站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的有效途径,也能够使血站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提供的补贴资金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还能大大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所以血站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探索一条可操作性强的成本管控之路。

二、血站成本管控的特征

血站的业务性质决定了其在成本管控方面存在的特征,在成本核算方面,它采取以科室为核算单位来编排核算项目、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核算的目的。[1] 这种成本核算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强。血站所发生的成本蕴含在采集、化验、成分分离和储运等各个环节,这些过程中都会发生人工、管理、制造加工等成本费用,但某些环节的成本核算难以进行准确的计算,因此说血站的成本核算很难实现完全的核算。血站根据自身业务实际和事业单位的特点,可以采取与企业核算方法不同的核算方式,就其内部管理而言,最关键的即是在控制财务支出和严格财务支出管理。

三、血站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血站作为事业单位,其负责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往往不如企业的成本核算会计那么专业,有的甚至缺乏专业的会计基础知识,在进行日常的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的会计知识、成本核算技巧。同时,在潜意识里面也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意识和理念,未能实现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完美结合,甚至会出现核算数据与实际发生出现偏差的现象。这是大多数血站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而普遍存在的误区。

(二)血站工作人员成本控制意识淡薄。血站作为公益性的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较之企业存在明显差距。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也十分淡薄,缺乏专业性和精准性的成本核算方法,加之缺少企业严格的成本管控制度和监督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血站成本的增加。

(三)血站的成本核算范围不完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四条:“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的规定,参照产品的成本核算办法,血液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2] 多数血站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仅对献血宣传、为义务献血者提供牛奶、红糖或纪念品等支出的成本、血液分离等过程产生的直接成本,然而忽视了像企业进行的固定资产折旧和管理成本等间接成本。

四、如何做好血站的成本管控

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方法引入到事业单位的血站的内部成本核算和管控之中,实现预算会计方法与企业会计方法的有机结合。然而,血站就加强成本管控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树立明确的成本管控、成本领先意识。为有效实现血站的成本管理和控制,需提高血站全体工作人员的成本领先理念,尽量降低工作中的成本损耗,使得血站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建立健全血站的财务管理制度。血站的财务工作人员需具备牢固的成本管理基础知识和理论作指导,要持证上岗,通过培训等手段完善成本核算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能,使其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更新,让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满足血站成本管控的需要。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核算手段,根据经济指标,准确反映成本核算内容,以提高经济效益,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三)制定合理的血液材料标准成本。血站要依据不同的成本标准和相关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标准成本内容,这样确定的血液材料的标准成本才更加合理。

(四)要应用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要依据会计法的规定,遵循基本的会计原则,采取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确保血站的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五、结语

血站加强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成本管控,要对进行成本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有效回避,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规范血站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成本管控制度、并加强对从事成本管理控制的血站工作人员的对成本核算的培训,从而不断降低血站的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