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建筑;商业模式;审美;思维重构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97-02
一、现代建筑艺术审美
1.建筑艺术和审美视角
所谓建筑艺术是建筑过程汇总,遵循美学的基本要求,把美学应用于建筑过程中,使得建筑物具备观赏并符合人民的审美取向。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建筑艺术体现出时代感和整个民族的文化导向。建筑艺术从不同视角是有区别的,有的强调纪念价值,如雕塑;有的强调功能价值,如陵墓;有的强调实用价值,如园林建筑。概括地说,现代建筑要求建筑过程和建筑物要体现时代审美和功能取向的一致性。
但是,建筑的实用和审美这两种功能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有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建筑上,根据其自身功能的要求,实用和审美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如学校建筑偏重的是建筑物的实用性,世博会场馆的建设更突出其时代美的需求上。一般来说,现在建筑既要外形美观,设计大气,又要安全节约,耐用实用。达到二者合理的比例安排。
现代建筑具备时空延展性,建筑的艺术要求和周边环境要相互衬托,交相呼应。在现代比较经典的建筑中,如“鸟巢”体育场馆与周边环境的相互烘托,即体现了建筑本身的宏伟,又使之在色彩搭配、环境的和谐上成为佳作。现代建筑要注意其时空的延展性,要考虑环境的变化对建筑美的冲击,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就必须盘延在高山上,才会有永恒的性格,如果这两样建筑挪动了地方,比如互换了位置,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观赏效果。
建筑只能反映一般的社会生活,不会反映出复杂的社会情感,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在建筑审美中无法得到体现,比如一种社会运动的发展在建筑审美上是无法精准表述出来的。建筑只有借助于外在表现形式,如夸张的表情,深度的颜色来描绘事件本身,至于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则有观赏者结合历史去做出判断。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是现代建筑的又一审美特征。
2.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
建筑的美一方面需要审美者去审视,阅读建筑,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丰厚的审美修养。一个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内心豁达的建筑师建造出的建筑物是观者在视、感、触上都能领悟到其深邃的内涵,反之,再好的质才、精巧的设计,往往只有外在的躯壳,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不能变成流传千古的佳作。有人说,建造需要心灵的呵护,意指此。
世界经典的建筑物,都是建造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凝聚建造者内在的心灵感悟,才使其在艺术特征、外在形象、艺术美感上达到完美的结合。优秀的建造者需要教育,需要培养,要让他们懂得建筑的意义,即不仅仅是造一个钢筋水泥的混合物,而是要建造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式;要让建筑者不仅懂得建造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更要让他们明白建筑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唯此,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建筑师,而不是一般的泥瓦匠。只有不断提高建造者本身的修养,才能真正激发建造者的灵感,丰富建筑本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建筑时代美和审美价值。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却往往忽略了建筑者本身审美修养的教育工作,只要让他们懂得建筑的过程,即为训练合格。造成我们大量的建造者缺乏对艺术的审美导向,审美修养不高,缺乏创新和实践动力,往往关注建筑本身,不在意建筑的审美底蕴。由此,在建造者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其自身的修养是当前建筑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3.现代建筑审美意象
中国建筑艺术一直都善于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赋予建筑无限的意韵。意象的一个特征就是象征,意象作为中国艺术创作者们内心自觉的审美取向,在建筑艺术中,尤其是我国的建筑形式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建筑意象是普遍存在的,是建筑的展现形式,是建筑物生命的体现。一个优秀建筑不仅仅表现物的庞大,结构的精巧,还在于其意象的表达,即“启发和唤醒”。建筑意象从一般意义上说,包含建筑本身的意象,即建筑“为何”,另一层意象则表现其展示的丰富内涵,即建筑的“生命”。这种意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在表现与本身内涵的相互关系。
在中国优秀建筑艺术中不乏意象表现好的建筑形式,中国建筑即看重建筑外在“意象”要求,也突出其审美的指向。在传统建筑中,意象就表现为“象征”的一般形式,我国魏晋时期的美学家王弼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周易略例・明象》)这里表明了以“象”求“意”的审美思想。
二、商业模式下的现代建筑
1.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设计的趋势
商业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学说,对于经理人来说,商业模式意味着他们拥有了一系列全新的方式方法可以用来规划自己的企业,每个行业现在都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商业模式。以前所有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大同小异,只要确定进入一个行业,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但是在今天,仅仅选择或者说确定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是不够的,你需要设计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才会得以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成功商业模式的快速复制,迫使所有公司必须不断地对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以此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一个公司来说,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组成商业元素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赶在自己特有的商业模式被复制之前重新审视并再次进行创新。
在当代新经济大潮的建筑活动中,新领域、新形制、新规模的建筑创造很多,比如绿色节能建筑、智能建筑、超高层建筑等。但这些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相较古希腊时期的建筑,逊色太多。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文化艺术是以建造者的本土文化的表达方式,在其突出对建筑材料的追求中,要展现出时代进步的印迹和发展的形态,现代建筑的文化艺术性是建筑师以特定的方式、形态展现不同时期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特征。所以,建造者既要仔细研习建筑的基本功,也要钻研本土文化,使建筑形式有时代印迹,更有本土风格。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要坚持本土文化的创作思路,立足本土文化,融入民族文化的意象,同时博采众长,借鉴和吸纳外国建设文化和设计思路。总之,在商业模式下的现代建筑既要有民族特色,又兼备商业运作的特征;既能让本国人喜欢,也能让外国人接受和认可;既要与周边环境相互烘衬,又要凸显建筑本身的与众不同;既要建筑物风格本土化,也要兼备走向世界的能力。
2.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美学表现
现代建筑美学的表现形式即建筑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具有价值和人文双重性。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美学一方面如同其他艺术作品一致:具有观赏性和品味性,另一方面,建筑美学又具有美学品格:凸显审美价值和美学功能。
一是商业模式下建筑美学的自然美的流露。建筑美学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显现其固有的建筑美,即建筑物自身的美的表现,如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互衬美,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美,这是商业模式下建筑美学的自然表现。
二是凸显商业运行模式下建筑美。表现在现代建筑在商业运行模式下,体现出的时代特色和商业价值运作。如,现代建筑的“高技美”融合了建筑特色和商业运作痕迹,更符合人们审美的标准和商业销售模式,把商业价值和建筑美有机的融合。
三、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与审美思维
1.现代建筑审美思维及心理建构
现代建筑突破传统建筑狭隘审美要求,更注重建筑本身对人的心灵的冲击和震撼。现代审美心理分为表现心理和内观心理,前者表现为建筑物本身外在的“视觉、触觉”感受,也理解为建筑造型的外化形式;后者表现为建造者的内心建筑预期,建筑物对观赏者心理的影响和掌控上,是内在的表现形式。
从建筑心理上来看,无论是审美中的表现心理还是内观心理都需要建筑物甚至是建造者与观赏者的相互沟通才能实现。建筑的表现心理观赏者通过感觉、触摸就能与建筑进行互动,好与坏,喜爱与厌恶也很容易在欣赏着身上体现出来;而内观心理则要隐晦的多,不仅需要观赏者用心去观赏,更需要了解建筑的历史,建筑的背景以及建造者的经历,才能真正了解建筑,才能体悟建造者的内观心理,才能用美的眼光审视建筑本身。
总体上看,现代建筑越来越重视建筑的结构主义倾向,对建筑的结构,材料的重组都趋于完美,但是,再完美的艺术表现也要借助于人的思想,通过人的整理、修改,在建筑体现出来,建筑外观可以千奇百怪,但建筑内观则永恒不变。
2.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重构
商业模式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重构首先是人的思维重构。建筑的生命力在建筑的时代美与人的审美趋于一致,与时代文化相交融。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建筑形式如何更新,表现手法如何夸大,建筑生命的永恒在于思想的表露。建筑思想的展现其实是建筑者的思想外露,所以,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审美思维重构首先在于人的思维重构,人要改变对建筑艺术呆板的印象,实现建筑与人的思想相结合,凸显建筑永恒的性质―建筑是人的建筑,要表现人的思想。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美学重构要深入生活,思考建筑美的大众需求。现代建筑的美学重构问题要考虑建筑的时代特色,即商业背景下的现代建筑的特点。在商业模式下,建筑风格、建筑特点及内涵表现形式都要打上商业的痕迹。在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美学重构要考虑大众的需求,大众的审美层次。艺术要来自生活,来自群众,在生活锤炼,打磨,被群众接受、认可和喜爱,才兼备运作和审美价值。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美学的重构要有序进行。现代建筑美学的重构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坚持有序的原则。建筑活动从建筑思维的构想、建筑材料的选择到建筑的实施甚至包括建筑后期的效果评估都是在规范的程序下进行的,打破有序原则,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可能会出现功利化的速成建筑形式,而失去了建筑本身的价值,其自身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出的思想都极为苍白。
总之,现代建筑的美学与商业运行是分不开的,审视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美学问题,重构美学标准是现代建筑更具时代特色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柴瑞林.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J].专题研讨,2010,(7).
[2]张莲芝.现代建筑审美心理建构之探析[J].山西建筑,2001,(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冲击
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近些年来一直在在积极稳步向前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今后央行也将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取消存款利率管制,逐步向利率完全市场化过渡。利率市场化将会导致银行内部的巨大分化,对中小银行的冲击将远大于大型银行。一旦存款利率市场化,中小银行将面临风险定价、利差收窄、主营业务流失、行业并购等众多压力。所以作为银行业内部数量最多的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实现特色化、专业化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模式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
在以云计算、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时代,移动支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创新业务蓬勃发展,由此形成了一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阿里贷、P2P、线上融资、网络保险、移动支付等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2013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729.8亿元。电子商务所催生的互联网金融正显现出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替代效应,新金融势力凭借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相对较低成本的平台信息获取方式,在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方面具有传统银行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并且以支付宝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在改变商业银行的金融生态,对商业银行的交易媒介、支付手段等传统职能带来冲击和挑战。商业银行独立承担了账户、结算、清算、收单、反洗钱等大量管理和运营成本,但在紧密贴近用户需求的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挤压下不断被“后台化”和“边缘化”,“存、贷、汇”遭遇全方位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正逐渐退化为整个金融链条的OEM商,并被残酷的甩在价值的尾端。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现状
互联网金融弥补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实质上揭示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银行业产品供应不足,服务不够。利率市场化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使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开拓力度。小微企业贷款产品持续丰富,贷款模式不断创新,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已取得相当成效。例如,2013年末工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7万亿元;招商银行境内小微企业贷款总额比上年末增长21.16%,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47.2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77.71亿元,增幅27.69%;华夏银行小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0.84个百分点。在贷款产品方面,工商银行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发推出电商平台和小商户POS收单贷款等具有互联网金融特质的产品。广发银行“生意人卡”将个人信用和小企业联合在一块, 目标是成为小微企业主的财富管家。民生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标准化”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基本形成“标准产品”快速处理,“非标准产品”专家受理的运行机制,即便在传统的抵押产品上,通过建立“产品押品价值库”的方式来解决抵押评估周期长的问题,保障效率优先,如表1所示。
现阶段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代表性模式
金融脱媒的不可逆转,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遵循互联网的生存法则,在全新的行业分工和要素分配过程中掌握主动、顺势突围。目前各银行开拓与创新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有如下三种模式:
(一)商圈模式
2011年8月,商务部与银监会联合了《关于支持商圈融资的指导意见》,规范了银行商圈融资业务,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商贸企业融资难问题。指导意见以后,银行业机构“商圈”融资业务稳定发展,不仅小微商贸企业金融服务得到改善,同时在分散信贷风险方面作用十分明显。商业银行下沉市场服务重心,大力发展以商品交易市场、商业街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等为主要形式的商圈融资业务,不断加大小微企业资源倾斜力度,持续提升小微服务创新能力。例如交通银行提出商圈金融服务方案;民生银行针对较高知名度的商品交易市场、批发市场、各类商场、批发性商业街和甄选的目标社区业主、工薪阶层等业态开发出无抵押、无担保、最高金额50万元、最快一天放款的“微贷”产品。各地方银行业纷纷开展商圈融资业务,以河北银行为例,截至2014年2月末,商圈小微贷款余额31.2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307.51%。
(二)基于网银平台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
网银平台可以通过银企直联模式实现与供应链上下游小企业、核心企业、仓储监管机构、交易市场等合作方实时对接,对信息流进行全面掌控和统一管理。小企业用户可以与核心企业、物流仓储企业等的内部资金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平台、电子商务网站实时嵌入,共享“1+N”供应链实时交易信息,实现供应链“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在线整合。除了平安、招行以外,民生、中信、光大、兴业等多家银行也在逐步把供应链金融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构筑供应链金融网银平台。通过互联网与金融技术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银行传统的金融优势和平台经济高效、便捷、覆盖广等优势,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如表2所示。
(三)商业银行参与的P2P模式
P2P网络借贷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直接借贷,其核心是公众化的“点对点”信息交互和资金流动。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靠利差获利的难度日益增大,P2P网络借贷作为新兴信贷服务模式,已经引起传统银行业的高度关注。商业银行参与P2P的优势在于: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优势;资产规模大,实力雄厚;信誉高,市场影响力大。如果依托现有品牌、系统、网络优势以及管理经验发展P2P网络借贷,商业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将有效提升同业竞争力。2013年,作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全新模式的尝试和探索,招行在其小企业融资平台“小企业e家”上,了一个名为“e+稳健融资项目”的投融资平台悄然上线。这个平台与常见的P2P平台设计类似,境内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在这里进行注册并投融资,最小投资单位1万元。所发项目的审核都是由招行方面完成,而且招行也对这些融资项目开了银行的兑付凭证,到期后会由第三方公司对客户进行还款。商业银行参与的P2P投融资平台可以让金融服务更加透明,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交易成本,利用银行风险识别和风险管控能力,通过互联网创新实现社会公众间信息、资金的开放、安全和有效的交互与流动,让社会公众平等享有金融服务的机会,促进社会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投融资平台有助于利用社会资金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为小微企业融资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建议
(一)利用互联网软信息,解决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信用可获得性问题
目前银行小微贷款在解决信用可获得性上,不单纯依靠固定资产、企业担保作为融资依据,初步形成“重现金流、轻抵押物”的硬信息(资金信息)模式和联保两种模式,解决了小微贷成本和风险偏高的问题,但在如何利用互联网软信息(非资金信息) 拓宽信用可获得性方面仍在探索阶段。目前,一些银行已经凭借互联网软信息开发出无抵押、无担保、随借随还、小额信用循环贷款品种。例如,平安银行借助eBay大数据资源,开发出的“贷贷平安商务卡”,只需凭卖家的个人信用及销售数据授信和以卖家交易行为信息作为审核依据;建设银行对银行自有账户体系进行大数据应用,根据客户账户结算信息开发出以企业和企业主家庭持续有效的结算量和日均金融资产为依据的“善融贷”纯信用贷款产品(陈海强,2014)。未来商业银行可通过与平台、供应链、产业链的合作,探索信用可获得性的新路径,形成软信息信用获取方式的集中化、批量化、流程化和标准化,从而打破抵押门槛解决小微贷款难题的发展之路。商业银行也可以将小微贷的金融征信服务外包给类似全球网的服务平台,全球网依托电子商务自然生成信息作为征信信息,以开放方式分享,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低成本地获得许多软信息,如贷中的用电数据、用水数据、贷后“员工忙碌程度及精神状态”、“经营场所整洁程度、是否经常使用”等。
(二)对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进行整合,提供适应小微企业发展特点的综合金融服务
如今小微企业需要的不单是一次性的融资授信, 而是能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和盈利的以融资为基础的综合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保证、信用、存贷监管等非抵押方式的融资业务,适应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科技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加强小微企业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统筹管理,扩大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致力于小微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丰富小微金融产品体系。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方面,商业银行应从顶层设计开始对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进行整合,着力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突出市场定位转小、业务流程转简、服务效率转快、产品推送转整的改造规则,实施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打破传统银行部门限制,有效管控。此外,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对银行的客户细分,对银行服务细化,对业务流程进一步地梳理和完善,力求通过标准的业务流程、简化的操作程序、多样的融资产品,满足小微企业不同的金融需求。
(三)增强信贷风险防控能力,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创造了更大空间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目前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在政策层面相关法规和监管缺位,涉足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规则和监管标准尚不成熟,监管体系尚在建立过程中,可能会对银行稳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在创新的同时建立起风险隔离机制和应对机制,逐步完善电子商务信用和传统金融信用相互补充、线下和线上评估相互补充的混合模式。
1.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互联网金融,2013(7)
2.郑良芳.商业银行奋起迎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J].金融与经济,2013(9)
3.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4.张宏洲,康淑红,孙晓玲.“商圈”融资业务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调查[J].甘肃金融,2012(7)
目前,基于B2C的O2O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中国实体企业基本上都认可了电商之路,并且已经开始了集体性的实践。尽管如此,实体企业对于电商的发展仍然困惑不已:一是电商的低价格对于实体渠道冲击很大,线上线下的利益难以平衡;二是电商已不再是“草根”的世界,而是“土豪”的天下,电商业务投资不断增加,赢利越发困难;三是不少企业为规避线上线下产品价格的冲突而采用分品牌的方式,却让自己陷入新老品牌难以兼顾的尴尬境地。
O2O成为目前实体企业热衷的概念,他们希望能够将线下品牌的优势与线上互联网的特性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放大效应,而并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对于实体企业而言,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的是将线下品牌在线上成功实现扩张,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品牌价值,眼下电商的价格战或者单独发展另一个独立的电商品牌其实都并非实体企业所想要的……
实体企业要如何玩转O2O,我们邀请上海至汇/战戟营销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戟先生,为我们详细解答这一系列的难题:实体企业实施O2O的难点?O2O的内涵与本质?O2O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实施O2O的关键点?
尽管O2O听起来不错,似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实体企业的困惑,但其实O2O的实施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实体企业实施O2O的挑战
思维模式定式的挑战
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在我们看来,思维模式定式是实体企业实施O2O模式首先面临的挑战,在实体企业中存在着不同的经营类型,而每一种类型都代表着一种思维模式。
品牌运营型。这类企业侧重于打造品牌,对品牌运营具有深刻的理解,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经营眼光比较长远,愿意投入资源来培育品牌;这类企业通常已经构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并且企业的经营基础较好,经营实力也不错,具有相对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这类企业要实施O2O模式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思维模式都是以品牌为核心开展,而这也是O2O模式的核心所在,所不同的是操作方式,理念都是一致的。
生产制造型。这类企业侧重于建立工厂制造产品,他们擅长的是增加产量、保障品质、降低成本,重心朝向企业内部而非外部市场;他们非常薄弱的就是缺乏对市场的了解,更缺乏对消费者和品牌的认知,因此其思维模式偏重于眼前利益,不愿意投入资源来打造品牌;目前有一批制造型企业也在利用自己的生产优势拓展电商业务,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将线上渠道当作自己的产品展示间,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运作电商,实际上他们对于品牌、战略、营销、零售等都缺乏专业水准。因此,这类企业实施O2O模式面临的挑战很大,即便少数企业能够抢占电商的先发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运营体系,其必将难以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融合。
2011年前,家纺行业出现了一批产业集群带制造企业推出的电商品牌,比如苏娜、九洲鹿、尚弦月、赛依达等,他们更多是借着成本优势推出极低价格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生意来源是线下的坐商批发生意,守着批发市场坐收渔利,对于他们而言本来就谈不上什么品牌运营,而开网店对他们来说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坐商生意,他们手中的武器是低价而非完善的战略和商业模式。因此,一旦线下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发力线上市场,他们的网店生意即一落千丈,更不要说什么O2O了!
产品销售型。这类企业侧重于对产品的推销,他们擅长把握市场中的流行趋势,也擅长制造产品概念,可以抓住消费者某个阶段关注的热点来引发产品销售热潮;但是他们并不擅长对于一个品牌的持久经营,他们更看重的是销售产品所带来的短期利益,为了这个利益,他们甚至可以在短期内将一个产品“卖死”,挣完钱就跑。然而,O2O模式要求的是系统而持久的经营,要求的是对市场、对顾客和对品牌的培育,以产品销售型企业的心态来看这恐怕是无法接受的。
渠道运营型。这类企业侧重于对某些渠道的打造和管控,他们擅长对渠道商的谈判、合作与控制,通过构建良好的渠道体系来销售各种产品。这类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良好的渠道平台资源,他们懂得渠道的力量与意义,也非常贴近市场,能够把握一定的消费发展态势。但是对于运作O2O来讲,这类企业的劣势则在于对产品和品牌还缺乏深刻地认知和系统的运营,同时对于渠道也只能偏重于某几类而无法是全部,对于缺乏经验和积累的渠道同样也缺乏运营能力,O2O要求企业具备综合的品牌运营能力,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
商业模式转型的挑战
对于实体企业运作O2O模式的第二大挑战就在于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创新,这是非常容易被企业忽视的事情,但却直接关系到O2O模式能否成功。
不同类型的企业同样也都有着自己所擅长的商业模式,其与思维模式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有的企业擅长批发流通的商业模式,有的擅长品牌驱动的商业模式,有的擅长零售运营的商业模式,有的则擅长供应链整合的商业模式,还有的擅长平台构建的商业模式。
无论哪一种商业模式,其在运作O2O模式的时候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转型,要根据O2O的特性来构建相适合的商业模式,其中的关键在于,实体企业必须对O2O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设计规划,不能依靠自己原有商业模式的经验来照搬照套,而这对于实体企业而言往往是难度极大的事情。
高层战略缺失的挑战
虽然现在许多实体企业都将O2O挂在嘴上,但是从这些企业的实际行动来看,我们对未来并不看好,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普遍缺乏电商战略,他们之所以发展电商,一方面是源于羡慕,尤其是看到天猫“双11”活动中爆发出来的销售量,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恐慌,担心由于赶不上这趟车而错失了未来的机会。
有这种心理其实也是正常的,有问题的还是他们的做法,按理说都认为电商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了,那么企业就应该对此进行系统的规划,并调动一切资源来实现这个战略。然而我们看到的则不然,许多企业只是组建一个部门来运作,或者完全委托第三方的TP代运营公司(TP即为淘拍档,是淘宝正式签约的第三方合作伙伴)来运作,这就导致企业的电商业务处于零散运作的状态,由此带来的成果自然也不佳。这种状况其实就是企业短线思维的典型表现,他们不愿意从根本上来思考电商的战略之道,他们只想做一夜暴富的事情,在他们眼中都是以火箭速度崛起的品牌,但是这些品牌背后的艰辛他们却看不到。
企业发展电商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上来构建,一个部门无法担起重任,外部的TP代运营公司更是难以担当,因为其商业模式源于通过规模化的服务来获取销量佣金,这就决定了其无法对企业的战略负责。其一,这些TP公司服务的客户众多,其每个项目小组仅3―5人就要同时服务5家左右的客户,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服务每家企业;其二,这些TP公司服务的行业五花八门,他们无法为企业提供适合其行业的针对性方案,他们只能基于平台给这些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基本服务;其三,这些TP公司是围绕着短期销量来转,他们收取较低的固定费用,主要是依靠从销售额中收取5%―15%不等的佣金,因此他们最为擅长的就是帮助企业上各种各样的团购活动,如聚划算、“双11”等,卖得越多,他们挣得就越多,但至于企业能否赢利,品牌能否持续发展,这并非其考虑重点。由此,我们看到了在这些TP公司光鲜业绩的背后是大量亏得血本无归的企业,甚至卖得越多,亏得就越多,这就像炒股的都亏大发了,但是门口卖报纸和卖水的大爷大妈都挣了足够的钱。
运营体系匹配的挑战
一套全新商业模式的构建,绝不是靠着概念就能够实现的,企业必须基于战略和商业模式来构建一套相应的运营管理体系,否则O2O必将难以落地。
之所以说运营体系对实体企业是个挑战,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的实体企业在运营管理上普遍都还不成熟,大多靠着老板或高层的个人影响力来推动整个企业的运营,而且整个组织的行为惯性和阻碍势力都比较大,变革并非一件易事。而O2O模式要求企业必须按照互联网的规律来运行,那么企业的整个组织和运营体系也必须具有开放、灵活、快速、极致、迭代创新等特征,如此方能将O2O真正落到实处,这本来就与实体企业现有的体系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企业不阵痛是不现实的。
以苏宁的O2O实践为例,2012―2013年,苏宁电器宣布实施互联网战略,更名为苏宁云商,提出以互联网零售为主体,以O2O模式和开放平台为两翼的转型路径,并将2014年定位为战略执行年。不过,苏宁云商4月30日的一季报显示其转型之路并不轻松。2014年一季度苏宁云商营收为228.69亿元,同比下降15.93%;营业利润为-5.9亿元,同比下跌206.25%。其中,一季度可比店面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3.40%,线上业务实现销售收入则同比下降26.65%。对此,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表示苏宁的转型必须要将心态归零,不能有“鸵鸟心态”,苏宁将继续大力推进其O2O战略的实施,只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才能最终收获成功。
运营团队打造的挑战
任何一个战略变革的实施,都离不开足够的人才支持,而这也是实体企业实施O2O的重大挑战,在当前的人才市场上普遍缺乏既懂互联网又了解商业的复合型电商人才。同时还有一个文化融合的问题,电商人才大都是“80后”、“90后”,与实体企业传统的文化往往不太兼容,这就需要企业为这些年轻人构建好一个良好的企业氛围。
小米董事长雷军就坦言:一切唯“人”造。小米模式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创新营销方式的成功,更是人才争夺战的成功,在小米手机推出的前一年多时间里,雷军的核心精力都放在招募优秀人才上。
传统的实体企业们,有这种远见卓识和决心吗?
O2O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综合概念,其中包含着多种要素的集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企业必须对此进行透彻的理解。
O2O的内涵与本质
要素融合
O2O首先要解决的是线上线下各要素融合的问题,不能融合就无法成为O2O。
产品流的融合。所谓产品流的融合,就是指企业要做到产品的概念、品种、包装、形象、价格等都要一样,但在规格上可以依据不同渠道的消费特性加以区隔。在O2O模式中,线上线下的产品是能够融合的,而不能是分离的,也即是一样的,这就需要企业在规划产品体系时,必须基于统一的品牌定位来规划针对不同渠道销售的产品结构,既有适合在商超渠道销售的产品,也有适合在分销渠道和电商渠道销售的产品,这些产品在一开始就必须进行统一的规划,而非碰到问题后再来想办法。
资金流的融合。作为资金流的融合,主要是指消费者的支付必须线上线下都应该通行,既可以线下支付,比如通过第三方零售商或者专卖店,也可以线上支付,比如官方旗舰店或者网络分销商,作为O2O模式的一个核心就在于,企业必须实现网上支付,否则线上线下是无法真正打通的。
物流的融合。在O2O模式下,企业既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将产品配送到消费者,同时还需要通过整合自己的线下渠道来实现产品的高效配送,比如拥有专卖店的企业可以通过遍布各地的专卖店来给网购的消费者实现当地配送,或者由消费者到当地的门店自行提货,而没有专卖店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各地的零售商平台来实现对当地消费者的配送,当然这种方式操作难度较大,需要零售商自身向O2O商业模式转变。
信息流的融合。O2O模式的另一个核心就在于大数据体系的构建,而这必须依赖线上线下渠道信息流的融合,这需要企业构建一个强大的IT支持体系。消费者通过线上购物自然会留下相关信息,而消费者在线下购物也可以留下相关信息――尤其是在专卖店中,那么这些数据都应该被整合到一起,线上线下数据的性质还是有区别的,线上的消费者数据更多的是购物行为的数据,比如购买量、购买品种、购买频率、购买金额、购买周期等,而线下消费者的数据可以通过互动来获取更多购物心理的数据,比如购买原因、购买意愿、潜在需求等,这相对于网购的单方面点评而言更具有消费洞察力。
商流的融合。商流包括服务和宣传,这对于线上线下而言更需要融合,在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企业必须构建多元化的推广和服务体系,无论线上线下渠道都必须一致体现品牌核心价值;从宣传引流的角度,线上线下都可以充分发挥各自渠道的作用,线上推广具有爆发性、广泛性和联动性,而线下推广则具有体验性和互动性;而对于服务,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客服在态度和速度上都需要重点强化,而线下渠道更可发挥良好的现场互动效应。美邦在2013年隆重推出的O2O体验店就是一个很好的O2O融合的例子,在同一个店内就实现了以上“五流”的有机融合;另一个成功的案例则是小米,除了自有官网的预售之外,小米还积极拓展天猫渠道和京东渠道,同时也和三大运营商进行定制合作,这些动作都体现了O2O模式的精髓。
双向开放
O2O一定是双向的,仅仅单向也无法成为O2O。
O2O模式的本质是开放的,其不仅仅是从线下到线上,也需要从线上到线下,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电商的本质是商业,是满足顾客需求。O2O模式要实现的,就是品牌价值在线上和线下渠道之间进行顺畅地流转,如果只能从线下到线上,或者只能从线上到线下,这个O2O都是不完整的。
以烟台黄飞红麻辣花生为例,其就是因为成功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O2O,才迅速在两三年中获得了快速发展。黄飞红的O2O模式实现的是线上和线下的不断反哺联动,其将电商渠道作为战略新品的市场切入点,选择淘宝网和1号店作为主打线上渠道,大力发展线上分销,并充分给予分销商利益保障,通过线上的爆款效应风靡一时;随后,根据购买者多为办公室白领的特性,黄飞红针对性地在高端办公楼附近做活动,以此逐步渗透线下渠道。线上和线下的配合,使黄飞红花生在写字楼周边的超市销售上升显著。同时,家乐福和沃尔玛的经销商也被黄飞红在网上的火爆所吸引,借助于大卖场的主流效应,引发了黄飞红花生的第二次热销。随着黄飞红的名气越来越大,名人微博中也出现了这个产品,于是又进一步推升了电商平台的销售。通过实施O2O的商业模式,近两年黄飞红的电商渠道销售额已经从总销量的40%下降到了20%,大卖场、便利店渠道的销售额则上升到了50%,成为O2O模式成功的一个典范。
品牌融合
O2O重点解决的是同一品牌线上线下融合的问题,而不是不同品牌的问题。
O2O模式关注的核心是解决同一品牌的价值如何最大化的问题,如果面临的是不同的品牌,那么就是每个品牌如何通过O2O来实现各自品牌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对于目前不少企业专门针对线上渠道推出独立品牌的做法,我们并不认为这就是O2O,从本质上讲,其并不能解决品牌如何线上线下有机整合的问题,只是回避了这个问题。比如以纯品牌在发展电商业务不成功之后,2013年1月关闭天猫旗舰店,并全线退出京东等电商平台,同时推出一个全新的线上渠道专供品牌A21来发展电商业务,以纯品牌只专注于实体渠道。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以纯这个企业在同时运作线上和线下市场,但是对于以纯这个品牌而言,并没有实现O2O,当然,这并非是说这种模式不行,而只是针对O2O模式而言。
罗莱之前推出过一个专门针对线上渠道的电商品牌LOVO,但是并没有解决罗莱品牌的O2O问题,2013年,罗莱品牌决定采取线上线下同价来拉开O2O转型的大幕,其理由在于罗莱品牌在线上和线下的消费者有高达90%是重叠的,如果不同价只会导致左右手互搏,而采取同价则可以维护罗莱品牌的价值,并且避免对线下实体加盟商造成损失,因此罗莱品牌减少了在线上打折的力度,力求以同款同价、同质同价来维持线上和线下罗莱品牌价值的平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O2O模式。
作为一个商业模式,O2O其实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还包含了不同的子商业模式,比如对于线下渠道的运营,企业往往采取的是通过渠道商进行分销的商业模式,而在线上,企业则需要采取建立自有品牌官方旗舰店进行直销的商业模式,这两种商业模式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O2O模式而言,至少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兼容实体渠道分销和线上渠道直销的商业模式,能够将不同渠道的业务模式彻底打通,否则O2O模式内部矛盾重重,必将导致O2O模式的失败。
实体企业究竟应采取何种O2O模式,关键就在于要分析何种模式能够把握效率与成本的平衡,企业必须考虑,哪种模式可以更低成本或者更高效地获取顾客和服务顾客。
O2O商业模式发展方向
通过对于O2O模式本质的理解,实体企业实施O2O模式存在着以下几种发展方向:
1.线上做推广(含展示,以下同),线下做订单、支付和服务,利用互联网的放大效应来推动品牌的传播,为线下实体渠道充分引流,再通过实体渠道的体验性来实现销售。目前优衣库在国内市场的O2O采取的就是这种形式,其通过天猫、自主APP等方式为其线下服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如今实体渠道陷入困境之时,其线下店铺反而逆势扩张,2014年新开店数量要增长30%。优衣库的O2O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优衣库没有减弱线下实体店的发展,反而将重心向其倾斜;二是优衣库APP不重销售,重安装量与品牌曝光率,并积极推动线下实体店向线上的导流;三是优衣库的官网与APP全部导向天猫旗舰店,没有会员体系,也没有积分系统,电商的工具性较强。
2.线下做推广和服务,线上做订单和支付,将线下实体渠道打造为体验门店,然后在网上实现销售。上海有家“优直供生活超市”,公司为用户提供优质、超值、直供模式的粮食和副食等商品,其在许多社区里开设专卖店,但是店铺本身并不直接进行销售,而是侧重于推广和顾客服务,所有的订单和支付都必须通过其官网,然后顾客再到其门店提货或者由其直接送货。
3.线上线下将推广、订单、支付、服务全部整合到一起同时开展,将便利性和体验性最直接地进行融合。美邦目前实施的O2O体验旗舰店就是这种模式,其构建的微平台将邦购APP、邦购网、实体店及第三方合作伙伴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消费者均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完成选购商品、支付等购物流程,并进行互动。如顾客在实体店试穿商品后,既可以在门店支付,也可以在网上支付,同时实体店也是顾客在网上下单后的提货点。据美邦董事长周成建介绍,美邦O2O的重心是在后台互联网化,未来实体店会员、网站会员、微会员数据均将打通,实现客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融合。
4.线上线下同品牌同产品同价销售(含订单和支付,以下同),通过线上无边界的特点来覆盖实体渠道辐射不到的市场。罗莱、宝缦等家纺品牌目前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在其线上线下消费者基本重合的情况下,线上渠道的功能主要是利用其品牌效应来辐射实体渠道暂时覆盖不到的区域市场,从而对实体渠道形成最有效的补充而非蚕食。
5.线上线下同品牌不同产品不同价销售,通过将线上线下的产品规格分开,比如线下产品是小规格,线上产品是大规格,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从而减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由此避免价格冲突,这对于许多企业而言都是容易操作且对现有体系改变不大的做法,当然这种模式还比较初级,毕竟O2O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不是仅仅通过规格的区分就能够充分体现。而且,从企业运营的经济性而言,也不能推出过多的产品规格,如果这些产品的销售规模不大,企业无法从中获取稳定持续的利润,那么这种模式也无法长久实施。不过,目前天猫也在大力推动C2B预售模式的实施,这就为企业在线上专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将销售规模做大。
6.线上线下同品牌同产品在不同阶段不同价格销售,通过对季节性强的产品错季销售,将线上店铺变为实体渠道的折扣店,像鞋服、家纺等时尚性的产品较为适合采取这种模式,比如不少企业对线上渠道的定位就是“下水道”,将过季的产品以低价通过线上渠道进行消化。不过这种模式也只是权宜之计,毕竟网上购物的消费者也是主流消费群体,他们真正的需求并非是单纯为了低价而购买过季的产品,他们也渴望购买到当季最新潮、最新款的产品,总是过时的产品,再便宜也不是其想要的,即便是开创了“闪购”模式的唯品会,现在也要求供货商向其提供当季的产品,同时还要满足其低折扣的要求。
以上6种O2O的模式是眼下部分实体企业都在各自尝试的模式,实体企业究竟应采取何种O2O模式,关键就在于要分析何种模式能够把握效率与成本的平衡,这种平衡是有一个阶段性的,短期内要实现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能够有3年左右的时间来摸索和积累,那么就可以判断这套模式究竟是否能够成立。
每家企业都有其基因和行为习惯,O2O模式对企业原有的思维和习惯都有差异,这就需要企业改变自己,而这恰恰是最难的事情。
实体企业实施O2O的关键
实体企业实施O2O模式必须系统化而不能零散化,也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来考虑,为此我们提出几个关键点供企业参考:
1.精准的战略定位。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都离不开一个独特而精准的战略定位,也即核心价值主张,O2O模式成功的关键也在于此,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其运营都必须符合企业对品牌战略定位的规划,这是企业做品牌而非做产品的本质区别。我们不希望企业将O2O当作一种“术”,O2O其实是一种“道”,是一套体系,不是局部的操作而是整体的改变。目前不少企业的战略定位都是缺乏或者模糊的,要实现精准的战略定位,关键就在于对于目标顾客和核心需求的透彻把握,在顾客、需求及核心价值之间必须形成一致,选择匹配的目标群体进行精准定位。
2.合理的产品组合。当前许多企业对于产品运营大都是关注产品本身而非运营,没有充分考虑到产品的整体运营过程和市场环境,所以常常造成产品零散化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产品与渠道之间缺乏复合,没有考虑到不同渠道所代表的消费特性,在结构上没有对产品进行合理规划,这就非常容易产生矛盾,其关键点还是对于目标消费群体和品牌定位的把握,产品组合必须基于品牌定位,不论出于何种渠道,都要匹配目标群体的核心需求。O2O模式中对于产品组合的挑战在于,产品的概念、品种、包装和价格都必须一致,能够有差异的只能在规格上,单位售价相差过大只会损害品牌价值。
3.将线上作为渠道。O2O模式要求企业将线上作为渠道而非一个独立的业务板块,其目的在于延伸品牌的覆盖面,和线下实体渠道形成有机互补,按照这个理解,线上渠道与线下的商场、超市、街铺等渠道是平行的,由此,企业的品牌定位、产品研发、产品组合、渠道规划及运营推广都是针对线上线下市场综合考虑,而非单独针对线上网络;这就意味着线上渠道只是作为一种跨区域、有合作条件的渠道,这在本质上与线下连锁运营的KA零售商或商场零售商都一样。
4.整合不同的渠道运作模式。每个渠道都存在着其针对性的运营模式,企业必须对此加以系统设计规划,以线下实体渠道为例,商超渠道的运作存在着企业直营模式、经销商直供模式和三方联销模式,分销渠道则存在着批发流通模式、深度分销模式和分销联合模式,而专卖渠道也有直营模式和加盟模式,对于线上渠道,也存在着企业官方旗舰店直销和网络分销这两种运作模式,都具有不同的运作特点及要求。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特点,也都需要由企业构建一套相匹配的运营体系,线上线下渠道同样如此,如此一来,企业要构建O2O模式,也就必须将这几种不同的渠道模式都梳理清楚,否则O2O模式将无法有效落地,仅仅只是线下渠道运作好或是线上渠道运作好,都不足以体现O2O的整合效应。
5.构建系统的数据库体系。O2O模式存在的精髓是互联网,其核心就在于大数据的管理及应用,而这需要企业将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的数据体系打通,一方面,线上渠道可以较方便地借助于电商平台来实现对消费者购物数据的分析,比如天猫提供的量子恒道和数据魔方等数据分析工具,另一方面则需要企业构建线下渠道的消费者购物数据分析,比如对于卖场或专卖店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对于消费者购物态度的深入研究,这是一个难点,需要企业逐步加以解决。
张波是上海翼码公司业务支撑部总监,是国内电子凭证和O2O领域的先驱之一。翼码公司最主要的产品是二维码,最早开发电子凭证是为了供中国移动做营销回馈用的。手机用户拿着移动发送的短信去麦当劳,扫一下二维码,就能领到一个套餐。2012年,生活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化势头开始高涨,“O2O”开始成为业内热炒的商业模式。实际上O2O这个词是由美国人Alex Rampell在2011年8月提出来的,指的是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现实世界互动。这两个“O”是指Online(线上)和Offline(线下),并没有明确的顺序方向,既可以从线上交易到线下消费体验,也可以从线下营销到线上交易,或者可以排列成长长的循环链条,实现线上线下的多轮互动,这中间有无数种可能。
按照Alex Rampell的说法,移动互联网模式下O2O的商务规模至少是目前互联网模式下电子商务规模的10倍以上,前景惊人。张波把自己贴在博客上的思考文字集结成书——《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探讨的就是O2O两个世界的关联:虚拟的互联网和现实世界。
《商学院》:你认为O2O的本质是什么?
张波:我这本书的核心是讲商务的三个基本类型:营销、交易和消费体验。营销是企划行为;交易包括线上和线下的,都是营运行为;体验是用户感受行为,比如看电影、坐火车、吃麦当劳、打网游等。在当今互联网领域里,这三种行为在线上线下都可以实现,都是我们讲的O2O。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O2O的概念一目了然地定义出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服务领域通过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真实世界互动的新型商业模式。更简单地讲,就是虚实互动的生活消费新商业模式。它将改变我们的消费理念,这是未来10年O2O大发展的新模式。所以现在有种观点认为单纯的电商会灭亡,就是因为电商会跟零售融合在一起。以后无处不电商,就是这个道理。
《商学院》:给你印象最深二维码营销成功案例有哪些?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从过去单一的线下实体购物转向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购物,连锁经营企业受到冲击。据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广东15家商业连锁类上市企业中,共实现利润总额为49.6亿元,同比仅增0.1%。
在薄利时代,连锁经营企业转型已势在必行。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执行会长陈海宁表示:“连锁经营企业应积极探索以线下零售运营经验和商品供应链优势为依托,整合PC端购物网站、微信、APP应用程序、微店和实体店铺的商业模式互动与对接,建立起与消费者的全网接触、全网沟通和全网体验。”
据悉,目前,广东连锁50强中,有30多家开通了网络零售业务。广东都市丽人去年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首年即实现电商业务收入达7377万元。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仅是解决店铺和顾客两端的连接问题,同时有效增强用户黏性和提升运营效率。”陈海宁认为。
业内人士认为,连锁经营企业应通过整合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电子商务渠道等,发挥全渠道优势。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黄新山认为:“连锁经营正在从以商品为中心的时代进入以顾客为中心、线上线下融合的时代,连锁经营企业要运用大数据技术透析消费者需求,运用网络社交平台与消费者保持紧密互动,运用移动支付等现代科技提升顾客购物体验。”
“而互联网的关键是数据互联互通,‘互联网+零售’以顾客为中心在于建立‘顾客-店-商品’的连接,并把三者的数据进行打通关联。连锁经营企业推动数据相互开放,引领智慧商业。”黄新山说。
相关链接
广东10家A股上市零售企业平均净利润率2.8%
广东10家国内A股上市零售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为2.8%,较上年同期降低1.5个百分点,其中9家企业净利润率低于10%。百货业仍然处于发展缓慢的弱势群体,在连锁50强企业中,天虹商场、茂业百货、广百百货、广州友谊、摩登百货、益华百货等6家百货企业营业收入合计405亿元,比上年下降1.3%;门店总数160间,比上年增加3.9%。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广州、佛山、惠州、湛江等地关闭6家百货门店,转型升级对于百货业已经势在必行。
百盛与大众点评战略合作 实体商业加速O2O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