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连锁行业研究

医药连锁行业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连锁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药连锁行业研究

医药连锁行业研究范文第1篇

老百姓大药房近日进入证监会IPO新增审核企业中的消息令业界振奋,这不仅因为如果老百姓大药房成功上市,将成为A股市场上第一家连锁零售药店,填补行业空白。更因为冬藏了许久的连锁药店资本市场会因此破冰。

而在这一“破冰”之旅中,老百姓大药房并不孤独,几乎在同一时间,益丰大药房也进入证监会IPO新增审核企业名单中,不同的是,益丰大药房将拟登陆深圳证交所中小板。

在整个连锁零售行业普遍低迷的时刻,为何连锁药店企业可以双双跨入资本市场的门槛?业内专家崔为民分析,药店资本市场之所以能渐露春色,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变革与行业的推动。

两家湖南连锁药店IPO有名

3月2日,中国证监会网站公布的A股首次公开发行(IPO)情况显示,国内两家知名的平价大药房连锁店――老百姓大药房和益丰大药房均已上报IPO申请,进入证监会初审阶段。

网站显示,老百姓大药房连锁公司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其保荐人为瑞银集团中国合资券商――瑞银证券;益丰大药房连锁拟登陆深圳证交所中小板,其保荐人为中信证券。

截止3月15日,证监会在审和过会待发企业共计531家,其中主板为314家。

老百姓和益丰均位于湖南,老百姓大药房在全国拥有门店600多家,2008年欧洲知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瑞典殷拓集团以8200万美元资本入股老百姓,其2010年在国内药店销售额排行榜中排名第四。

益丰大药房拥有470多家直营门店,2010年销售额在药品零售企业中排名11位,其计划3年内开设连锁店1000家。

证监会此前披露的新股发行审批程序是:在A股IPO审核流程包括受理材料后,召开见面会和反馈会,企业落实反馈意见;之后预先批露上市资料,证监会召开初审会,大概一个月后召开发审会;在发审会及会后审核事项通过后,证监会最终核准发行。

老百姓跃居行业老大

在行业集中度依然不高的今天,资本已经越来越成为连锁药店发展的制肘,上市融资成为国内几大强势连锁在微利时代获取未来主动权的最优选择。

但连锁药店企业的上市一直就充满磨难、充满变数。之前,业内比较关注的几家药房均没有出现在名单中,因此老百姓大药房此次能否顺利过关,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崔为民看来,企业能否上市关键取决因素一是上市条件,二是上市程序及其他一些因素。在上市条件中,一是主营业务盈利要求;二是企业的规模和市值要求;三是主题资格问题:即产权或者股权必须十分清晰,国内连锁往往产权不清晰,有些有国有色彩,有些有各种相互持有的股权关系,这也是不能快速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经营合法,一般都规定近三年没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这又是连锁上市的一大问题所在。

创立于2001年的老百姓大药房,是一家由单体民营药店发展起来的中外合资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在全国首开平价大药房模式。目前公司已成功开发了湖南、陕西、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等共15个省级市场,拥有门店600多家,总资产近10亿元,净资产近5亿元,年销售额近36.6亿元。

2007年11月,欧洲著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瑞典殷拓集团签下8200万美金的投资协议,入股老百姓大药房。此后,老百姓大药房加速了在业内并购扩张及新开门店的速度。

随后,老百姓大药房又与安徽百姓缘大药房达成合作,这意味着前者将成中国连锁药店销售老大。中国药店销售额排行榜显示,2010-2011年度,安徽百姓缘大药房排第15位,2010年销售额为11.7亿元;老百姓大药房则排第四,去年销售额31.5亿元。理论上,两家合并,则销售额逾43亿元,超过目前排第一的海王星辰,后者去年销售额为34亿元。

新近的2011中国药品零售企业竞争力百强榜也显示,老百姓大药房为规模力和品牌力双料冠军,并荣获百强榜最高奖项――竞争力第一名。

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表示,未来3个月还将并购3家连锁药店,这些被并购的药店年销售规模多在1亿至2亿元之间。3年内,老百姓旗下将有一家10亿元年销售额的省级门店、5家5亿元年销售额的门店。

而与许多连锁药店的传统经营模式不同,老百姓大药房与广药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后,开创了“前店后场”模式。

谢子龙表示,看好与上游药企合作这种模式,双方合作的金额已达3000万元,预计明年双方的合作金额将达6000万元。

据谢子龙讲,之所以积极与上游供货药企合作,一方面是老百姓大药房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新医改形势的“逼迫”。

新医改下各省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对连锁药店来说是个打击,“基药无利润可赚,而我们还面临税收增加、人员工资增加的各种资金压力,因此整个药店行业在今年生存都较为艰难。”

而医保定点药店的相关政策也影响连锁药店的业绩。据悉,目前医保份额在整个老百姓大药房的销售额中占到30%,而非药品类占30%,如果放弃非药品经营资格,那么医保份额不足以养活一家门店。而事实上,非药品的盈利能力已超过医保药品20%-30%。

谢子龙称,在这种背景下,积极探索与上游药企的合作,寻找新的赢利点,“我们和广药集团不再只有买卖关系,更多的是紧密合作关系,未来广药集团将给我们做‘专供’药。”

而广药集团总经理李楚源也表示,零售药店和药企都面临着成本持续上升、业内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共同冲击,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此次“联姻”将在传统销售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广药集团与老百姓大药房贴牌合作的可能。

行业政策带来利好

南方医药商业经济研究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份,国内近半零售药店销售的增长,主要依靠新开门店来带动,部分门店甚至出现负增长。在度过了近5年的黄金发展期后,零售连锁药店开始进入发展瓶颈。房租、人力等经营成本的提升导致毛利率明显下降,一些议价能力稍弱的中小型零售药店,已经初显大面积亏损迹象。

谢子龙曾多次在议案中呼吁,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首先应实施医药分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设药房,医生开具处方后由附近社会零售药店调配销售,并由医疗保险机构按规定报销,这样可使资源合理配置,节省财政投入。

有接近商务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商务部有意从城市社区医院着手试点,取消其门诊药房职能,已经完成在全国的摸底调研,包括老百姓大药房在内的全国数家大型医药商业企业的负责人都参与了商务部组织的相关座谈。

去年5月份商务部出台的《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指出,在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以药补医的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周边药品零售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可率先探索医生负责门诊诊断,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的模式。

此举对于近年来一直不振的医药零售药店,可谓打了一剂“强心针”。

国药控股高级研究员干荣富指出,探索社区医院的处方流向社会连锁药店,是国家鼓励门诊处方流向社会药店的第一步,商务部意在引导医药商业终端做大做强。

对于商务部此举给行业带来的影响,老百姓大药房并不愿直接回应。但谢子龙在议案中表示,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齐率普遍较低。根据其在某地的调查,基层医疗机构的国家基本药物配齐率最高的不足60%,最少的仅有27%。

他建议,药店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解决药品供应保障问题,对医疗机构短缺品种能够起到较好的补充。而这些都给连锁药店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利好。

开启暖春之门

“未来两三年,将有近10家连锁药店上市,覆盖近200亿元的终端市场。”在去年11月举行的第23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会上,浙江华睿康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毅如是指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力促流通领域集中度提升的政策导向下,未来连锁药店走向集中的速度将加快,但伴随这种兼并扩张而来的是对于资金更多的需求,创业板恰好为连锁药店这类“体量”不大的公司提供了融资的绝佳平台,连锁药店上市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上市有助于连锁药店强化自身话语权,提高议价能力。

除了老百姓大药房之外,益丰大药房也进入IPO审核名单中。益丰大药房在2008年底获得今日资本高达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后,对推动企业成功上市已是磨刀霍霍。开心人大药房同年获得花旗银行控股的日本日兴集团国际战略投资的注资,也声势浩大地展开收购整合以及开直营店两大行动,为实现企业上市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力。据透露,云南鸿翔一心堂也在证监会排队待审。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踏入资本市场的连锁药店只有赴美上市的海王星辰一家,但从连锁药店龙头企业最近的一系列动作中不难发现,连锁药店上市潮已经逼近。

湘财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陈国栋进一步指出,连锁药店在经过多年的生存考验之后,对市场环境及自身状况都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快发展,连锁药店已到了扩张的阶段,融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创业板恰好为连锁药店提供了融资平台,连锁药店领域将迎来上市潮,亦与时下医药企业扎堆上市的趋势相合。

事实上,早在被称为“经济寒冬”的2008年,国内连锁药店就已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资本年”。随着海王星辰于2007年11月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国内连锁药店在2008年涌现出一系列“融资事件”。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年国内连锁药店之所以受到资本的空前关注,与2008年的特殊经济环境不无关系。当时中国股市不再坚挺,而在一家媒体公布的十大抗冻行业排行榜中,医药行业赫然名列首位。

药品零售市场受医改扩容市场预期的刺激,大批国内外风投资金逐利而至。但从2009年开始,资本对连锁药店的关注开始从狂热转入谨慎,不少连锁药店企业因此纷纷修改上市时间表。

陈国栋认为,导致资本态度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则是:我国零售药店集中度过低、规模效应不强;在基本药物制度下,零售药店利润率明显下降;连锁药店对终端的把控能力、业务创新能力以及提高附加值服务能力不强等。

医药连锁行业研究范文第2篇

记者:在商业运作非常发达的今天,许多医疗机构、制药企业、经销商都出现了联合体。现在药店亦不甘落后,纷纷联合起来。但是对于“药店圈经济”的概念,人们的认识仍有许多模糊的地方。您怎么理解“药店圈经济”?

岳峰:想必大家都已经从南京医药、东盛英华与西安杨森的事件中见识到了处于中游的经销商的凭借其强有力的大物流体系形成的终端拦截能力。但就我看来,这还比不上正在逐渐壮大的连锁药店对消费资源的垄断。

连锁药店,特别是区域型的连锁药店的壮大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形成消费资源的垄断;另一方面也对原来与上游供货企业公平的商业合作关系带来新挑战。也就是说,处于终端的连锁药店对上游的话语权在加大,谈判的天平已经开始朝着不对称的方向倾斜。上游的战略营销已经不得不依赖于连锁药店这个越来越庞大的销售平台,精打细算的老百姓的自疗消费习惯也不得不以这些地域垄断、厂家品种垄断或贴牌产品、购物场所的垄断的连锁药店为唯一选择。由此产生的以终端连锁零售药店为中心所形成的商业经济现象,我们称之为“药店圈经济”。

“药店圈经济”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成只对药店有利,事实上,在越来越趋向零利润、单利润的医药行业中,能与终端药店达成直通车,自然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而对于只关心实惠的消费者而言,药品流通环节的减少会带来价格的降低,也会大大欢迎。可以说,“药店圈经济”的形成是多方共赢的结果。

记者:说实话,我国医药行业的名声并不是太好,除了全国普遍的医闹现象,这几年的“齐二药”、欣弗、鱼腥草注射液等劣质药品案件都使消费者感到恐慌,具体负责药品审批的国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生的高层震荡令人感到天下大乱。药店、药企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药店圈经济”的规划,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岳峰:我们先来分析“药店圈经济”这个概念产生的大背景:随着2006年初国家反商业贿赂法草案的提出,加之医药行业里以“齐二药”事件、案件为首的一系列典型案件的发生,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医药行业的整体整顿。2007年年初吴仪在一次工作报告讲话中表示,医药行业的这次大整顿将持续到年底,这也是建国以来行业整顿时间最长的一次。不久前,温总理的一次发言更是坚决——一定要在今年底或是明年完成医改。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药店的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药企,日子亦不好过。由于清查等人的旧账,国家对上万种已通过审批的药品重新进行审批,对新药的审批速度也不得不相应放缓。自去年5月以来得到批号的品种少之又少,积压申报项目近万个。再加之全国范围的挂网招标的执行,社区医院招标执行城市的增多和零差价的实施,医保目录偏向于中成药物,中药单独审批的提出,特别是处方管理办法的提出使“冤大头”——医院的采购受到巨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对药企的战略定位提出新的要求,要么走高端学术推广,要么主打零售终端市场;要么走中药创新路线,要么普药新农合和社区医疗市场取胜;再要么,就只好接受淘汰或被兼并重组的结局。

终端药店行业内,以“九州通”加盟连锁为代表的大重组、大并购让许多中小药店,特别是单体药店感到恐慌。他们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进行整合,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强大的攻势。上游厂家也借机自组渠道,摆脱经销商对其的终端控制。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厂、店聚会呼之欲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莞“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便是这样诞生的。

记者:“药店圈经济”一旦形成规模,药店一行的实力将大大加强,随之而来的是话语权的加大;厂家脱离了经销商,其终端选择面也会更多,更利于向全国铺开。您认为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微妙变化?

岳峰:“药店圈”结构的形成,无疑将使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些变化。

上游企业将比原来对终端的依赖性更强,甚至是在某些合作方面不得不屈从于药店这个终端,否则将是面临整块整块的OTC市场的丢失。为了竞争,不得不把连锁企业与公司的一级经销商同等对待,直供货品,大大改变了药企原来的商业渠道的管理结构,药企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经销商的压力。

而连锁药店越来越多地联合起来采购不同品种,将对企业形成类似处方药的挂网招标一样的压力。特别是9月8日在东莞举办的“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作为医药订货会新模式的出现,被业界人士认为是“药店圈经济”的首次亮相,将药店原来的“坐商”型采购转化为走出去的“行商”型采购。广大药企一定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与药店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药店圈经济”也将对消费者产生新的影响:消费者乐意也将会购买到更为质优价廉的医药、保健产品,而消费者的购买在拉动需求的同时,也将对药企、终端药店提出新的要求——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得到厂、店提供的更多的医疗知识和接受各类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或健康保健培训——消费者一旦感觉良好,就可能成为该药企、药店或产品的忠实客户。由此形成一个相互赖以生存的良性循环圈。

而对于被撇下的经销商,或是设法参与其中,或另组一个“经销商圈”?总之不会闲着。

记者:就目前我国的药店的分布状况而言,除了少数遍及全国或是区域性的连锁药店,大多数药店的规模、覆盖面、资金实力仍然有限。这么零散的组织能成一个“圈”吗?这个“圈”是否稳固?

岳峰:我统计了一下,自去年初至今本人做过的培训和咨询的药企中,绝大多数的培训课程需求是“如何把临床品种向OTC市场发展”或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OTC的上量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药企把向OTC发展作为下一步的战略考虑。与之相呼应的是连锁药店的快速崛起,有数据显示:目前连锁药店的数量为6.5万家,尽管只占全国总店数23万的1/4,但城市里终端连锁率很高,诸如上海、深圳等地的连锁率高达80%。而16万家的单体店大多集中于地级市、县,而这些药店也在加紧区域连锁化的发展,甚至一个县里的某四家店就是一个小连锁机构,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年内药店的连锁化、集团化速度每年将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越来越多的单体店将难以生存,只有接受加盟连锁或者转卖给这些巨头连锁企业的方式。

可以这样讲,地级市、省会城市中的这个药店圈已经形成,而且相当稳固——除非发生大手笔的资本重组。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还处于整合期,没有形成凝聚力,对厂家、消费者的控制力不够,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合作。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中,三者已经找到相互合作的平衡点。这种结构一时还不能够打破,但在未来这些药店极有可能成为大型连锁机构重组兼并的对象,作为他们对上游狭持和对消费者形成品牌影响力的资本,以图后续发力,保持药品利益链——这棵“参天大树”根脉的延伸。

记者:对于新兴的“药店圈经济”,很多药店、药企却有些不知所措。您认为在“药店圈经济”中,如何发现商机、抢占商机?

岳峰:对于上游药企来讲,在“药店圈经济”中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归拢自己的OTC产品线,提高药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同时加强对下游药店的服务质量和促销配合,重新打造对终端供货的渠道,做出直供的扁平式的渠道变革,以服务促进药店的销售积极性。或是药企干脆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终端的经营,形成“厂之店”,以寻求OTC市场的竞争优势,由此增加自己对下游药店的控制力,也能从终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拦截,从而在这个经济圈中求得领先。

而作为下游的连锁药店,在这个经济圈里,要提升连锁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以诚信度求回头客的光临。另外,加大对有位置优势的单体店的加盟邀请力度,抢在竞争对手前完成“圈地”运动,比如北京的嘉士堂药业与北药股份抢先拿下了北京所有18个区县的配送工作,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北京地区的药品终端。然后就能靠规模效应对上游供货商形成谈判优势,以取得最大利益。

而对于经销商而言,化解矛盾,进行博弈是唯一的方法。主攻药店稀少的“死角”地区,做牢链条,再图扩展,应该是其基本的方法。

记者:谈了这么多药店、药厂的情况,那么,您心目中的“药店圈”是什么样子的?您对“药店圈经济”的前景怎么看?

岳峰:理想的“药店圈经济”应该是厂家、药店、消费者彼此和谐依存,互为服务,互为共赢的稳定型三脚架,如同三角鼎一样稳固的形态。上游可以拥有更多的销售决策参与权,消费者有更多的产品选择权,而作为传统第二终端的药店应该做好这个天平的支点。

“药店圈经济”前景已经明朗,参与OTC市场的竞争的上游企业必将以此为平台演绎企业产品传奇的构想,并以多种方式参与其中,以获得最佳收益。而这一切并非是独立资本能够承担得起的。如果做到了资本参与下游终端的经营,必将以厂、店合力给竞争对手沉痛打击。药店也能凭借这种形态取得上游更大的资源支持,与上游药企做好双品牌互动的良好博弈行为。

参与“药店圈经济”是药店、药企的明智选择。在守法经营,合理运用规则的前提下,“药店圈经济”将力压第三终端,逐步逼近医院终端,由此进一步确立药店在整个医药市场里的话语权。

受访者介绍:岳峰,沈阳药科大学90药学系;北京大学EMBA,1990年开始外企专业医药代表生涯,曾在多家著名跨国制药公司就任医药代表、地区经理、大区经理、培训经理、营销总经理等职务;现仍从事多个医药产品的全国总的经营管理业务;有12年营销管理和5年专职培训经验,为企业培训200余场。现任北京群英伟业医药营销培训有限公司qywytraining.com董事长兼高级培训师010-63790933  13381039955;多家培训公司特约培训师和企业咨询顾问。发表视频作品10余部;专业报刊、网站发表文章数十篇。培训过的代表性客户有:三九;强生;欧姆龙;珍奥;扬子江;远大;武田;麦格医疗用品;苏泊尔药品;石家庄四药;邯郸制药;益佰;东阿阿胶;润泰药业;云鹏制药;云中制药;斯达制药;生晃荣养药品株式会社;青岛华仁药业;吉春制药;华立九州医药;奇致医疗激光;九龙制药;柯菲平医药;通州妇幼医院;和杰医疗器械;谓博药业;海淀妇幼医院;海药股份;天康药业;济人药业;康华科仪医疗设备;华大吉比爱生物;英科新创生物;太龙药业;康蒂尼药业;康辰医药;福泰康医疗仪器;成蹊医疗器械;中研药业;洛正制药等。

医药连锁行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药;连锁经营;WTO

根据中国加入WTO协议的有关条款,中国将逐步放开医药流通领域外资的进入,这对中国医药流通企业而言将会是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外资进入的冲击,我国医药流通企业都在探索合适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以组织结构扁平化、流通速度快、节约成本的连锁经营就成了众多医药企业的选择。2001年和2002年两年间,中国现代医药流通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纵观我国医药连锁经营市场,既有许多优势条件,也存在许多问题。

中国医药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

在过去的两年中,医药连锁经营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1年前后,全国大约有200多家医药连锁企业,5000多家连锁医药零售商店。由于医药零售点高达20%—40%的毛利率,许多投资者在等待市场进入的机会。另外一个特点是医药连锁经营市场出现了制药企业、老牌医药流通企业、原有医药批发企业共同竞争的现象,更多的制药企业倾向于建立自己的连锁店。

如果我们把2001年称作医药连锁经营的元年的话,2002年可以称得上是扩张年,一些制药企业和纯粹流通企业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扩张势头。三九医药集团作为50家可以跨省连锁的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2002年第一季度,该公司行动神速、不事张扬的收购了国内400多家零售药店,并且计划要花13亿元在3年内开8000家连锁要点,力争占领国家不低于5%的零售市场份额。深圳万基的目标是在未来三五年内投资20个亿在全国建立1000家药店,每年达到10几个亿的销售额。同仁堂要在2003年前建500家分店。一些纯粹医药流通企业也开始了扩张,北京金象大药房大规模吸纳特许加盟店,打算在未来3年内北京及全国范围建立500家连锁店,其中北京地区200家,预计销售额将达10亿元。

医药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1.连锁经营数目虽然多,但规模小,市场份额低。我国现有医药连锁经营企业200多家,拥有门店5000多家,但其中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在较为成熟的美国、加拿大市场,前10家药店就占了整个零售市场的50%,但中国最大的200家连锁药店加起来只占了市场的15%,市场覆盖面小,不能承担起分销的重任。

2.管理体制所造成的区域限制,影响了医药连锁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管理体制,是医药连锁发展的瓶颈。由于各级医药公司的存在,许多医药连锁经营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一城市或地区,部门分割造成的“小商店林立”现象,虽然国家药品监督局已经允许一些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跨省经营,但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开办连锁经营的申请拖延或人为设置障碍的现象还屡见不鲜。

3.规范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落后。目前,绝大部分医药连锁企业仍然为实现标准化经营,未能实现管理上的集权化和一致性。企业只注重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许多连锁店只是挂上了总部的牌子,其原来的单体店经营模式改进很少甚至照搬,根本没有达到连锁店在进货、广告、物流、形象设计等方面的独特要求和内在规律的统一,而且内部管理分工不明确、协调缺乏科学性,导致管理成本上升,不能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化优势和价格优势。

4.配套政策和法规滞后。我国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药品监督局为了规范药品零售市场,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对我国医药连锁市场的规范化和统一经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远远不能满足加入WTO后的中国医药连锁经营飞速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我国还没有成熟的针对连锁经营的法律法规,使主管部门对于连锁商业中出现的假连锁等现象束手无策,极大的制约了整个医药连锁市场的规范与发展。我国医药连锁经营的框架构建思路

1.连锁经营的模式选择要适当。目前,国际流行的连锁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正规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

针对我国目前医药连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激烈,并面临国际知名企业冲击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医药流通企业应采用正规连锁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先取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然后通过优化整合,逐步探索适合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同时应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总部为制药企业的医药连锁经营企业。此类企业由于要将本企业产品放于主要经营产品位置,而且要通过连锁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应该主要采取正规连锁,如为了尽快占领销售终端,也可以考虑加盟店,待时机成熟进行收购转化为直营店。

(2)总部为老字号、名牌医药流通企业。这类企业大多是区域性的连锁组织,随着区域限制的取消而逐步走向全国化,有着丰富的医药连锁经营的管理经验,而且在医药流通中有品牌效应,应该采取特许连锁方式,同时也要注意加盟店的质量,防止假连锁和不规范连锁。

(3)总部为原医药批发企业。这类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畅通的进销渠道,在传统体制下控制了大量的销售终端,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带头搞自由连锁方式。各企业相对松散的联系在一起,利用总部的物流配送来降低成本。

2.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药连锁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医药流通企业正处于重组的关键时期,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将在兼并、联合中扩大企业规模,同时也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如今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有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将扩张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最大。通过条形码和收款系统收集信息,跟踪药品销售的动态,从而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

3.整合现有的医药连锁经营企业,提高其竞争力,为迎接外资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连锁经营的最终目的市取得规模效益,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分店数量才能充分发挥连锁总部的物流配送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中国目前有200多家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面对即将来临的外资冲击,迅速改变我国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状,运用整合甚至是医药联盟的方式提高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4.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取消地域限制,为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国家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出台针对医药连锁企业的法律法规,使医药连锁经营在我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国家药品监督局应该加大放开的力度,特别是取消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限制,清除地方保护主义,为医药连锁经营的地区、跨省经营扩张扫除障碍,同时加强对医药连锁经营审批的管理,使医药连锁企业的扩张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

5.实现保持统一和有效激励的充分结合。保持店面、广告、物流等方面的统一,是连锁经营的重要表现形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是连锁经营的价值所在。在总部和分部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只注重统一而忽视了对分部的管理,否则不能达到整体的有机结合。

6.降低药品价格,实现薄利多销,让利于消费者。随着国家对药品管理的逐步放开,特别是OTC(非处方药)的放开,医药连锁形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资本大量流入使竞争趋于激烈,药品的价格下降已经是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医药连锁经营企业应该尽快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消费者。只有将最终顾客作为上帝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7.连锁分店的设置应该以便民为原则。医药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它的销售也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方便、快捷的需要。医药连锁企业药店店址应尽量选择在居民区、商业区中,使人们方便购买。在这方面医药连锁企业可以借鉴日常商品连锁店和超市的网点设置,而且可以考虑与它们平行设置。

8.提高医药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传统观念认为,药店只是销售药品的场所。但是,随着OTC药品的普及,老百姓已经将药店当作了小医院,常常会提出一些与药品疗效有关的问题。医药连锁企业必须重视,提高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

医药连锁经营在中国出现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笔者相信,只要充分利用发展机会,遵循科学的医药连锁经营框架构建思路,在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后,中国的连锁经营企业还是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世谦:《连锁店经营管理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牛海鹏:《特许经营》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3]杨文杰:“加快发展我国连锁经营的对策”(《商业经济研究》1998,(6))

医药连锁行业研究范文第4篇

在商业运作非常发达的今天,许多医疗机构、制药企业、经销商都出现了联合体。现在药店亦不甘落后,纷纷联合起来。但是对于“药店圈经济”的概念,人们的认识仍有许多模糊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药店圈经济”呢?

想必大家都已经从南京医药、东盛英华与西安杨森的事件中见识到了处于中游的经销商的凭借其强有力的大物流体系形成的终端拦截能力。但就我看来,这还比不上正在逐渐壮大的连锁药店对消费资源的垄断。

连锁药店,特别是区域型的连锁药店的壮大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形成消费资源的垄断;另一方面也对原来与上游供货企业公平的商业合作关系带来新挑战。也就是说,处于终端的连锁药店对上游的话语权在加大,谈判的天平已经开始朝着不对称的方向倾斜。上游的战略营销已经不得不依赖于连锁药店这个越来越庞大的销售平台,精打细算的老百姓的自疗消费习惯也不得不以这些地域垄断、厂家品种垄断或贴牌产品、购物场所的垄断的连锁药店为唯一选择。由此产生的以终端连锁零售药店为中心所形成的商业经济现象,我认为这就是“药店圈经济”的概念了。

“药店圈经济”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成只对药店有利,事实上,在越来越趋向零利润、单利润的医药行业中,能与终端药店达成直通车,自然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而对于只关心实惠的消费者而言,药品流通环节的减少会带来价格的降低,也会大大欢迎。可以说,“药店圈经济”的形成是多方共赢的结果。

说实话,我国医药行业的名声这几年并不是太好,除了全国普遍的医闹现象外,这几年的“齐二药”、欣弗、鱼腥草注射液等劣质药品案件都使消费者感到恐慌,具体负责药品审批的国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生的高层震荡令人感到天下大乱。药店、药企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药店圈经济”的规划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我们先来分析“药店圈经济”这个概念产生的大背景:随着2006年初国家反商业贿赂法草案的提出,加之医药行业里以“齐二药”事件、案件为首的一系列典型案件的发生,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医药行业的整体整顿。2007年年初吴仪在一次工作报告讲话中表示,医药行业的这次大整顿将持续到年底,这也是建国以来行业整顿时间最长的一次。不久前,温总理的一次发言更是坚决——一定要在今年底或是明年完成医改。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药店的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药企,日子亦不好过。由于清查等人的旧账,国家对上万种已通过审批的药品重新进行审批,对新药的审批速度也不得不相应放缓。自去年5月以来得到批号的品种少之又少,积压申报项目近万个。再加之全国范围的挂网招标的执行,社区医院招标执行城市的增多和零差价的实施,医保目录偏向于中成药物,中药单独审批的提出,特别是处方管理办法的提出使“冤大头”——医院的采购受到巨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对药企的战略定位提出新的要求,要么走高端学术推广,要么主打零售终端市场;要么走中药创新路线,要么普药新农合和社区医疗市场取胜;再要么,就只好接受淘汰或被兼并重组的结局。

终端药店行业内,以“九州通”加盟连锁为代表的大重组、大并购让许多中小药店,特别是单体药店感到恐慌。他们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进行整合,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强大的攻势。上游厂家也借机自组渠道,摆脱经销商对其的终端控制。一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厂、店聚会呼之欲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莞“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便是这样诞生的。

那么,“药店圈经济”一旦形成规模,药店一行的实力将大大加强,随之而来的是话语权的加大;厂家脱离了经销商,其终端选择面也会更多,更利于向全国铺开。我认为“药店圈”结构的形成,无疑将使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很多微妙变化,具体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游企业将比原来对终端的依赖性更强,甚至是在某些合作方面不得不屈从于药店这个终端,否则将是面临整块整块的OTC市场的丢失。为了竞争,不得不把连锁企业与公司的一级经销商同等对待,直供货品,大大改变了药企原来的商业渠道的管理结构,药企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经销商的压力。

而连锁药店越来越多地联合起来采购不同品种,将对企业形成类似处方药的挂网招标一样的压力。特别是9月8日在东莞举办的“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作为医药订货会新模式的出现,被业界人士认为是“药店圈经济”的首次亮相,将药店原来的“坐商”型采购转化为走出去的“行商”型采购,广大药企也由此多了一种难得的与药店集中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药店圈经济”也将对消费者产生新的影响:消费者乐意也将会购买到更为质优价廉的医药、保健产品,而消费者的购买在拉动需求的同时,也将对药企、终端药店提出新的要求——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得到厂、店提供的更多的医疗知识和接受各类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或健康保健培训——消费者一旦感觉良好,就可能成为该药企、药店或产品的忠实客户。由此形成一个相互赖以生存的良性循环圈。

而对于被撇下的经销商,或是设法参与其中,或另组一个“经销商圈”?总之不会闲着。

就目前我国的药店的分布状况而言,除了少数遍及全国或是区域性的连锁药店,大多数药店的规模、覆盖面、资金实力仍然有限。这么零散的组织能成一个“圈”吗?这个“圈”是否稳固?

我统计了一下,自去年初至今本人做过的培训和咨询的药企中,绝大多数的培训课程需求是“如何把临床品种向OTC市场发展”或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OTC的上量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药企把向OTC发展作为下一步的战略考虑。与之相呼应的是连锁药店的快速崛起,有数据显示:目前连锁药店的数量为6.5万家,尽管只占全国总店数23万的1/4,但城市里终端连锁率很高,诸如上海、深圳等地的连锁率高达80%。而16万家的单体店大多集中于地级市、县,而这些药店也在加紧区域连锁化的发展,甚至一个县里的某四家店就是一个小连锁机构,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年内药店的连锁化、集团化速度每年将以22%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越来越多的单体店将难以生存,只有接受加盟连锁或者转卖给这些巨头连锁企业的方式。

可以这样讲,地级市、省会城市中的这个药店圈已经形成,而且相当稳固——除非发生大手笔的资本重组。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还处于整合期,没有形成凝聚力,对厂家、消费者的控制力不够,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合作。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中,三者已经找到相互合作的平衡点。这种结构一时还不能够打破,但在未来这些药店极有可能成为大型连锁机构重组兼并的对象,作为他们对上游狭持和对消费者形成品牌影响力的资本,以图后续发力,保持药品利益链——这棵“参天大树”根脉的延伸。

对于新兴的“药店圈经济”,很多药店、药企却有些不知所措。那么在这样如火如荼的“药店圈经济”中,如何发现商机、抢占商机呢?在这里笔者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对于上游药企来讲,在“药店圈经济”中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归拢自己的OTC产品线,提高药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同时加强对下游药店的服务质量和促销配合,重新打造对终端供货的渠道,做出直供的扁平式的渠道变革,以服务促进药店的销售积极性。或是药企干脆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终端的经营,形成“厂之店”,以寻求OTC市场的竞争优势,由此增加自己对下游药店的控制力,也能从终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拦截,从而在这个经济圈中求得领先。

而作为下游的连锁药店,在这个经济圈里,要提升连锁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以诚信度求回头客的光临。另外,加大对有位置优势的单体店的加盟邀请力度,抢在竞争对手前完成“圈地”运动,尤其在“十七大”规划中提出的“要中西医并重;实行医药分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制度要以农村为重点”;而且卫生部部长陈竺个人也力主倾向于“医药分开”,作为医院这个终端的上游供货商来说也许现在就已经是该布局的时候了,比如与医院联合开店,或新开或迁址到医院附近,为患者今后院外取药提供一个捷足先登的机会,另外,这些药店还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尤其是可以强化处方药药师的培养,以决胜“医药分开”后。在这方面已经有先行者:笔者最近应华瑞制药的邀请为其福建、江西的商业客户做培训,课间休息得知厦门某医药商业公司就已经开始联合医院开“院中店”;还有北京的嘉士堂药业与北药股份抢先拿下了北京所有18个区县的配送工作,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北京地区的药品终端,等等。然后就能靠规模效应对上游供货商形成谈判优势,以取得最大利益。

而对于经销商而言,化解矛盾,进行博弈是唯一的方法。主攻药店稀少的“死角”地区,做牢链条,再图扩展,应该是其基本的方法。

谈了这么多药店、药厂的情况,那么未来的“药店圈”是什么样子的? “药店圈经济”的前景应该怎么看呢?

笔者认为,理想的“药店圈经济”应该是厂家、药店、消费者彼此和谐依存,互为服务,互为共赢的稳定型三脚架,如同三角鼎一样稳固的形态。上游可以拥有更多的销售决策参与权,消费者有更多的产品选择权,而作为传统第二终端的药店应该做好这个天平的支点。

医药连锁行业研究范文第5篇

1.2011年,协会将加强与各地方政府的合作,主办一系列展会。除了继续与山东威海市人民政府、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公室、国家发改委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主办“2011中韩(威海)中小投资创业项目及连锁加盟博览会”外,山东文登市政府也向协会发出了主办活动的邀请。

2.2011年3月,协会将与南昌市政府、中国医药保健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医药保健产业博览会暨中国医药保健连锁经营企业品牌管理论坛”。

3.2011年9月,协会将与广西省政府、东盟10国相关协会以及中国商业联合会零售供货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东盟中小创业项目及连锁加盟投资峰会”。

4.2011年11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世界美容美发行业协会主办、协会协办“2011中国美业文化时尚周”。

5.2011年4月和11月,协会还将继续主办“中国特许经营品牌论坛”,力争将这一活动打造成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行业普遍认同的权威盛会。

6.配合北京石景山区宣传部、石景山区旅游局协办“2011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新春文化庙会”。

二、为推动连锁企业招商加盟,创建知名品牌,鼓励创业投资者依托连锁行业内的优秀企业进行创业创新,协会联合国家基金会发起成立中国特许经营行业创业基金

创业基金的目的:将基金用于创业与再就业的培训及其组织相关活动,通过公益活动带动连锁企业的招商加盟工作,实现连锁企业与创业者的共同发展和双赢。

三、为规范行业秩序,树立知名品牌,推动中国特许经营行业长久健康地发展,有效保护加盟商、消费者的权益,制订并出台中国特许经营行业标准

标准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与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一个标准带来一个名牌,一个标准赢得一个市场,一个标准改变一种生活。新近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检测标准的问题,由于过去三聚氰胺的含量检测应该没有被列入奶粉检测标准之中,如今,新的检测标准已经出台,为奶粉安全保驾护航。

从全球经济形势看,标准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企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法宝。标准的竞争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评估各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更是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志。

为此,中国政法大学特许经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协会培训认证委员会主任李维华博士率先提出制定中国特许经营行业标准。目前,基本完成了标准制订的前期工作,这将是中国特许经营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意义非常重大。适时召开新闻会,同时将在全行业试行推广,希望广大的企业积极参与,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标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不断优化、完善行业的标准体系。为中国特许经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中国特许经营行业跨跃式的发展。

四、为了推动建立诚信的行业环境,树立特许经营诚信品牌,开展中国特许经营品牌推介活动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品牌建设带动科技和管理创新,提升特许经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以品牌建设带动国内外市场的开拓,提升我国特许经营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2011年协会将联合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媒体机构、加盟商等,采取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定等方式,在全国开展中国特许经营诚信品牌推介及评选活动,并制作相关宣传资料和音像制品。

五、加强国内外特许经营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国际性考察、学术研讨等相关活动

为加强特许经营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特许经营企业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推进国内特许经营行业的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协会将于2011年组织一系列赴国外考察、学术研讨等相关活动。计划在2011年5月赴台湾举办“两岸养生康体行业连锁交流与合作”主题考察活动。

六、针对特许经营行业现状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举办各种实战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