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第1篇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如果教师只管课内的45分钟,而不管课外的第二课堂活动,那么学生的社会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不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许多渠道、许多方式,本文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略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天天看报、关心时事的习惯

通过对七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坚持天天看报、浏览新闻的学生并不多。学生整天过着“家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不接触社会,不看报,不了解时事,甚至沉湎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长此以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地联系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现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地分析社会问题,因此,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天天看报、关心时事的习惯。学生看报、关心时事,就是在主动了解社会现实,间接参与社会活动。长期坚持,会使学生逐渐摆脱不切实际的幻想,正确看待网络虚拟的世界,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并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学生也许不可能像父母那样准时准点坐在电视机前长时间看新闻,却可以随时随处看报纸快速浏览新闻。许多初中生对时事新闻并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提倡学生把报纸带到学校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传阅、相互交流;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或者上完课后余留的时间让学生演讲新闻、评论时事;也可以针对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事件组织讨论、深入探究、拓展思维、启迪心智。对那些能够自觉联系新闻事件,印证、解析或深化课堂知识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一以贯之。从七年级开始培养习惯,三年如一日,天天检查落实,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到了九年级,就不需要让学生突击学习时事政治了。

二、开展小报编排展示、评比活动

当学生学会从报刊中收集资料,善于对热点问题、重要事件进行分析评判时,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报编排活动。小报的编排不同于报纸,而是要求围绕同一主题搜集材料,要有新闻事件,要有相关图片,还要有学生自己的感想或评论。小报的主题可以是即时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经由学生讨论、探究过的有意味的新闻事件。材料既可以在报刊上找,也可以在网上搜寻。制作的方式可以是自己手抄,也可以是剪剪贴贴,更提倡电脑打印。要讲究排版和美工,要符合小报制作的规范,总之不仅要内容好,而且要形式美。小报编排好之后,教师要安排展示、评比的时间。在展示成果的同时,要让学生讲解小报制作的过程,通过展示,开展横向交流,促进学生相互学习。通过评比,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利于学生不断进步。在评比过程中,教师要肯定每一个学生课外的辛勤劳动,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使之在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当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电脑搜集资料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一般需要经过“确定课题――小组分工――拟定计划――实施计划――结题报告――总结评价”的过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以人文地理为主,教材侧重于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与技能,对其他国家人文地理的介绍则比较简略。而学生对外国――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国家的人文地理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人文地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去了解别国的人文地理,我组织了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活动,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某国的相关资料,在精选、整理后,制作成PPT,以课件展示的方式汇报小组研究成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拟定研究主题,分配组员任务,填写《研究活动计划书》,在教师审核、通过了计划书之后,开始研究活动。为了方便学生查找资料,我让图书室老师为学生打开绿色通道,让计算机老师指导学生,并允许学生在信息课上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每周一,组长汇报活动进展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教师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学生完成课件制作后,教师要仔细审阅课件中所选的材料是否恰当、主题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文字说明是否精练、PPT的制作是否精美,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在展示课上,同组的成员一起上讲台,教师则坐在学生席位上观摩、评审。展示结束后,师生共同评价,在充分肯定成绩和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要求七年级的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本来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一个多月来亲身经历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课件、修改课件、展示课件的实践活动,在自己探索、小组合作、比较评价中有许多深刻的感受,所以学生撰写结题报告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有的报告洋洋数千言,内容详实、感受真切,给人颇多启示,在交流中得到师生的好评。

四、调查访问,走向社会

书本知识、报刊新闻、网络信息,对别人而言,也许是直接经验,但对学生而言,却是间接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断积累直接经验,还需要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调查访问、参观考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真实的社会。这种课外活动的亲身实践,应该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调查访问身边的亲戚朋友、学校的教师学生、周边的街坊社区。在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之后,再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大社会,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调查访问。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批判的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在调查访问、参观考察时,不仅要求学生带记事本,还应当指导学生使用照相和录音。有了现代化的数码设备,采集、整理、编辑资料就方便多了。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第2篇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人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激发自学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利用这一特点,把竞争引进课堂,比谁学得又快又好。注意力的持久性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有所增强,在同一课堂上的注意力可持续10D20分钟,这为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自学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数学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标新立异,想人未感想,思人未感思。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在自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年级数学中有一节《摸球统计》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具体的演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自学的能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是重要的,它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但它有局限性。而第二课堂以其"活、新、全"的特点成为第一课堂的继续和补充,是同学们自由活动,发展个性,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立"小小数学家小组","数学难题咨询小组","数学趣题解答小组"等,以培养他们自学活动能力,并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加以肯定,引导他们不断完善。

2.适时自学指导是关键

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学生自学课本后,应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结合讨论,画龙点睛,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并用量角器量出角度数及计算内角和。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说内角和是179°,有的说是180°,还有的说是181°。我这时并没有强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这些数据的规律,提出假设。然后指导学生再把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得到一个平角,即180°,进一步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再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情绪会一下子高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学习中学生不但要接受信息,还要输出信息。学生自学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引导讨论,可以启发大家进一步思考。取长补短,互教互学,促成群体智力的互补,也利于教学重点的落实,教学难点的突破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3.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系统性,有些知识的联系十分密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质疑问题等途径获取的知识是分散的,为了便于掌握,可以把小学数学教材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列成表格分别整理,这样能够使部分知识脉络清晰,便于记忆和运用。例如,学完容积单位之后,可把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的单位,名称、进率基本换算关系列成表格,通过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记忆,突破进率之间换算这个难点。有概念教学中还可把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要求,这就是概念教学的阶段性。例如,在小学三、四 、五年级教材中分别出现了以下性质: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个基本性质虽然形式上不一样,但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相通的。因此,在讲解商不变性质时就要考虑为以后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作准备而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时,就要从学生已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来讲,让学生找出这三个性质的内在联系和相区别的进方,即这三者在形式上可以说是相同的,在意义上却是有区别的: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只是一个数,而比则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之后,学生就能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贯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他们深刻记忆并灵活运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学习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身临其境"

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运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事例相联系,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精辟,营造一个活跃学生思维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迫切地想学"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例如,教学"减法运算性质:a-b-c=a-(b+c)"时,我们可设置学生当售货员卖文具情境,让学生根据下面题目要求进行"买卖"活动:"小红到学校小卖部买一枝铅笔和一本数学练习本。一支铅笔价钱1角5分,一本数学练习本价钱5角5分,小明付了1元钱,找回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买卖过程中如何"找退"的?这样让学生在探究减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自学效果。

5.复习课上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三下乡之生活篇

来到上坪,这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差,它是一个被九连山围绕的小镇,是水蜜桃之乡,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街道也很热闹。我们的宿舍是新建的,配有小阳台、厕所。有水龙头,但没有水,只好到饭堂提水。有灯,但只在晚上开一小时。没有风扇,大热天没风扇晚上怎么睡得着呢?但我们没必要担心这个,因为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呢,风扇对我们来说是多余的,没被子只好把衣服也盖上。这里什么都不多,就是蚊子特别多,每到晚上,他们就会成群结队向我们进攻,连我们带的蚊怕水、风油精都不管用了。一到晚上,我们的手、脚都在忙,进行灭蚊行动。这些蚊子可不能小看它们,它们的嘴巴又尖又长,哪怕是隔着衣服,也会照样一口咬过来,可能是它们太饿了。

而在伙食方面,我们每天在饭堂就餐,午餐和晚餐都很丰富,四菜一汤,把我们养得胖胖的。每到吃饭的时候,每一桌的人都会一边吃一边聊天,特别是说到课堂上的事情、某个学生或学生的日记,大家都说的格外兴奋,常常会哄堂大笑,这段时间的朝夕相处,我们越来越像一家人了。

二、三下乡之我们的付出

前期工作都搞好了,20号早上,学生都很准时来了,我们在运动场上进行了下乡的开幕式。之后是由各班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开展班会课。班会课上,先由老师自我介绍,然后是学生。但这里的学生都很腼腆,只是站起来说了一下自己的名字。我们另辟新路,让学生上台竟选班干,有学生确立自己班的班名、口号,而不是局限于由老师来安排班干人选,更不会把5各班的班名设为1—5班。目的是发挥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让他们知道每个班就是一个团体。从学生的自我介绍、班干竟选,我们了解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这些孩子不够自信,不爱展现自我。因此接下来几天,我们要对症下药,让他们找回自信。而我们行动的第一条路径是:让他们每天写日记,并且交上来。他们听到要写日记,面带几分恐惧。

21号开始正式上课,早上第一节是数学课,上课铃响了,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30多位学生,心情难免会有些紧张,昨晚备了一整晚的课,该说些什么话,此时全都乱套了,但我很快就镇定了下来,顺顺利利地上完了一节数学课。但感觉心里不踏实,总感觉课堂气氛欠缺。而有一点我觉得做得不错,在昨晚我把全班学生的名字都记在脑子里了,今天我叫到的学生都能说出他们的名字。下课了,我没有匆匆忙忙赶回办公室,我想多点时间留在课室,和学生聊天,我很想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给与他们鼓励和支持,希望得到他们的信任。

上完课后,我又去参加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地点是:上平镇街道。我们在那里挂上了我们的宣传标语、海报。站了半天,来看我们的宣传的人不多。回去后我们总结的经验教训是:会讲地方方言对宣传活动很重要,同时很有必要做一些宣传小册子派发给路人。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150-03

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根据医学生成长的特点,在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突出教育特色等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院士讲坛》就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坚持了10余年,在研究生和八年制医学生中颇具影响,并辐射到其他医学院校的文化论坛。

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于1917年,在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她培养了许多质量较高的医学人才,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教育方针、指导思想、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当前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有不少借鉴的地方。

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直坚持实行高进、优教、严出的办学方针,强调三高(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以培养具有发展潜能的高级医学人才为办学目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了“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优良校风与学风。目前,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开办七年制和八年制的医学院校,都把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办学理念作为其办学的重要依据。

1 《院士讲坛》的背景与目的

北京协和医学院建院90多年来,医学精英辈出,涌现了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等一代享誉世界的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以及一大批勇于开拓,为推进我国医学事业顽强拼搏,为培养医学科技人才辛勤耕耘的杰出的医学专家,其中有着最高学术称号的两院院士就有20余人。院校的两院院士和其他单位的院士,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者,还是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他们不仅学术造诣深厚,更在于他们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他们的业绩和风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1997年适逢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80周年庆典,在学生们参观院校史展后感慨万千,他们被北京协和医学院前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动着,于是八年制学生会率先提出了应该定期邀请院校著名的医学家开办专题讲座的建议,并致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院士和著名妇产科专家宋鸿钊院士。这个建议不仅得到医学家的支持,还得到了院校党委的赞许,于是党委宣传部与学生会一起启动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北京协和医学院《院士讲坛》。为此,院校党委宣传部于1997年11月27日发出《关于举办的通知(1997年党宣字第6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为了增强老一辈医学家与青年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使青年学生了解院士们在医学领域取得的瞩目的成就和无私奉献的艰苦历程,学习院士们对科学事业不懈追求,对科研工作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以及对后辈学子甘当人梯的博怀,更好地领略院士们不同的人生风采,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为院校的振兴和21世纪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奋斗学习,立志成才,特开设《院士讲坛》。经过十余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院士讲坛》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素养培育的一个品牌项目。

2 《院士讲坛》的内容与效果

从1997年开始,北京协和医学院《院士讲坛》已举办27期,听众多达2万余人。每一期《院士讲坛》由一位院士主讲,辅以提问和对话,内容涵盖4个方面:①院士的治学心得、科研实践与人生感悟;②老协和的历史与优秀传统;③医学领域前沿的进展与动态;④院士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院士讲坛》至今已经十余载,依托北京协和医学院强大的号召力和系统内丰富的院士资源,已有24位院士登上协和最大的学术报告厅,为学生们授道解惑。其中既有我校德高望重的校长巴德年院士、刘德培院士,又有在各专业执牛耳的科学家如程书钧、梁植权、吴、刘耕陶、宋鸿钊、史轶繁、王世贞、强伯勤、吴英恺、梁晓天等院士,也有其他领域的专家,如清华大学生物系饶子和院士,中国法医学唯一的院士刘耀院士等。每一期《院士讲坛》,仿佛成了协和的节日,科研教学楼八楼报告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会场上不断爆发出同学们、老师们热烈的掌声,气氛热烈。

每一期《院士讲坛》,专家们都把人格、道德的传承放在首位。虽然院士们各有专攻,但在价值观方面却是惊人的相似,有四个关键词是反复出现的:国家利益至上,诚信做人,团队精神和勇于追求。

关于国家利益至上:院士们特别强调,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国家的利益是最重的利益,爱国是第一位的。第23期的嘉宾,我国著名的肿瘤学家程书钧院士曾在海外留学多年,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回国不需要理由,只有不回国才需要找一些理由”,“中国人的发展只能靠中国人自己,不要期望别人来发展中国”,铿锵的话语赢得了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

关于诚信做人:院士们一再告戒同学们,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无论是行医看病,还是科学研究,只有诚实、诚信的人才会受益,才会成功;如果你骗科学,到头来总会有被揭穿的时候。

关于团队精神:无论是基因组计划,还是脑科学研究;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的手术,院士们用自身的成长及成功经历告诉同学们,一个优秀的团队在事业发展和个人成功上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勇于追求:协和基础医学院沈岩院士从实验室技术员一步一步走向科学研究的颠峰,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青年学子“人不仅要活在现实中,也要活在理想中”,“烧锅炉也不能失去信念”。

价值观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难度也是最大的,照本宣科往往得不到青年学生的认同,而院士朴实的话语,一次又一次地感染了同学们的心灵。在著名神经外科王忠诚院士的报告后,一位同学在校内论坛发表感想说,“王院士的报告历时约2小时,将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精神、做科研的方法贯穿其中,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却不平白,内涵深刻而无说教,态度谦和而不乏幽默,行事稳妥又暗含机敏,听后极受启发”。院士们的事迹在校园里广为传颂。

历时十余载的《院士讲坛》得到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欢迎,尽管每期《院士讲坛》都安排在晚上举办,而且不签到,不记分,但是教室里经常是“座无虚席,走道里也挤满人”。前来听讲的除了医学生、研究生,还有不辞路远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的同学们。同学们的描述充分表达了《院士讲坛》的效果,有的同学说:“每一次讲座课堂里不时传来会心的笑声”(《院士讲坛》第一课),“每一个真知灼见都会博得许多同学的赞许和共鸣”(《院士讲坛》之二),“每一次演讲结束时,全体学生都会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院士讲坛》之六)、“每一场精彩的讲座,都会引起强烈反响,学生们热血沸腾立志要让协和精神发扬光大”(《院士讲坛》之四),“短短2小时的讲座,使大家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院士讲坛》之五),“大家听了讲座后,都表示受益匪浅”(《院士讲坛》之八)、“许多同学提前一个小时就赶到教室”(《院士讲坛》之七)、“大家都希望这样的活动能举办下去,从更多的知名学者那里得到启迪”(《院士讲坛》之六)……为什么《院士讲坛》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中深受欢迎呢?

其一,密切结合了医学生需要成才的愿望,突出医学教育特色。讲座以治学、做人以及学科发展前沿为主要内容,在专业知识和做人治学中更侧重后者,因为协和人历来认为基础扎实的通才教育比具体知识更加重要,专业的学习是有章可循的,而品格、学风、信念却更是大师们独特而宝贵的财富,也是《院士讲坛》的题中之义。

其二,院士通过生动真实的成长和生活经历,为学生们授道解惑胜过书本宣教。其中既有我们身边的院校长,又有在医学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还有其他与医学相关联学科的大家。他们有的来自小城镇,有的来自于普通家庭,但是他们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人生哲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成为蜚声华夏的大家。

其三,《院士讲坛》主要由学生会在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的领导下筹办,每期的选题、院士的邀请均由学生会收集同学的意见后自主选择,这使得每期的《院士讲坛》与同学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吻合。学工部为《院士讲坛》的举办制订预算和场地,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所有被邀请到的院士都大力支持活动,他们尽力满足,积极参与,认真准备。学校领导和许多专业教师也参加每期《院士讲坛》活动并作总结发言。

3 《院士讲坛》的启示与展望

3.1 《院士讲坛》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其内容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满足了青年学生渴求成才的需要

《院士讲坛》通过院士自述,比较全面地展现了院校两院院士的群体形象,向同学们展示了一条献身科学、拼搏进取的成长之路,一条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成功之路。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医学领域,无论是协和生化系的创立、核医学事业的开拓、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启动,还是首例食管癌的切除、绒癌的根治、慢性肝炎的克星“联苯双酯”新药的研制、垂体瘤的诊断与治疗……众多学科的奠基和开拓,各项成果的研究和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医学科学的每一步崛起,都留下了院士们艰辛跋涉的足迹,都倾注着院士们的汗水和心血。

通过《院士讲坛》,同学们从梁植权、吴、刘耕陶、宋鸿钊、王世真、史轶繁、强伯勤、吴英恺、梁晓天、朱晓东、薛社普等多位院士成长、成功的艰难历程,感悟到院士成功的原因所在,那就是:他们从小怀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为了振兴中华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还是科研实践中,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执着进取,不畏艰难困苦,无私地把自己献给祖国,献给科学事业。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在国外留学、讲学的科学家,一旦学有所成,都义无反顾地回国效力。

院士们的业绩和风范,无疑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成为激励他们树立为祖国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和勇气。

3.2 《院士讲坛》拉近了院士和同学们的距离,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当面聆听院士教诲的宝贵机会,通过《院士讲坛》不仅使同学们懂得如何治学,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做人

众多的学生报考协和,往往是冲着学校有许多知名的教授而来的,可是由于各种因素,能直接为学生上课的知名教授、博导、院士十分有限。《院士讲坛》的举办,则把同学们仰慕已久的名医、名师请上讲台,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院士们的机会。每期《院士讲坛》,院士们将自己医学生涯中的重要思想、行为、心态、活动等娓娓道来,给同学们以启迪和感化,同学们不仅能领略院士的风采,了解有关学科的进展,而且还能在课后自由提问,与院士对话,就一些热点、难点求教于院士,比如:如何看待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问题,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等,院士们以讲座的形式,将学科知识、人生经验、治学方法融在一起,与同学们的平等探讨,使同学们进一步认清学习或今后工作的任务以及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通过讲座,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只有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作风正派、意志坚强、身心健康、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拼搏的人,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有所贡献。由此不仅懂得如何学,更懂得如何做人。

3.3 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是办好《院士讲坛》的根本保证

《院士讲坛》作为学生德育的第二课堂,得到原任学校主要领导巴德年、刘晓程、钱昌年和现任领导刘德培、李立明、林长胜等的大力支持,中科院院士、副院校长强伯勤鼓励宣传部说:“这是件好事,要全力办好!”还千方百计地挤时间为同学讲课。为了办好《院士讲坛》,基础所、协和医药集团、教务处、学工部、研究生院等积极配合,宣传部和学工作的干部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历任医大学生会的主席、副主席和各部部长相互配合,无论是组织同学听课、接送院士、向同学们征求意见和反馈意见,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院士们不讲条件,认真准备,为同学们做了一期期精彩的演讲,更是为《院士讲坛》的顺利举办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为了保存《院士讲坛》的资料,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每次早早来到八楼报告厅,提前做好录像准备,由此编辑制作的《院士讲坛》音像资料,已被学生入学教育采用。王世真院士的报告还荣获北京市“灵山杯”优秀报告奖。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实验实习实践应用

基金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资助 XM1119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全国各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1]。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实验操作训练以及工厂实习实践三方面结合,让本科生对所学知识,在理论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实物进行操作来对其工作原理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钱学森先生说过,理论、实验和计算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而我们还将通过提供学生在工厂实习锻炼的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教学、实验、实习等阶段,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

在规划过程中,坚持凝炼精品课程、创建学科特色优势、建设一流水平实验室、积极拓展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业的合作交流。要求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2]、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成果与教学效果、实验队伍建设与规划、仪器设备与操作、管理体制与机制、实践场所与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能协调发展,且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使其与学科特色或实际应用特色等紧密相连。

1. 理论、实验、实习实践相结合

首先,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定要贯穿于大学四年当中,通过方方面面进行灌输,例如专业课、专选课、公共选修课,甚至讲座、竞赛等等形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其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课操作、社会实习实践要紧密联系。课堂是传播知识的最佳场所,而实验室是立体的、更加形象的获取知识的场所,建设一流的专业和学科都离不开一流的教学手段与实验平台;同时还要走进车间、工厂等,经过实际锻炼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同时强调相应学科专业背景和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例子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最后经过实习实践锻炼进一步加深认识[2]。这样,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同学们仿佛重温一次前辈科学家们从实验出发建立科学理论的过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过来,在实验教学或实习过程中,也引导同学们进行机理探讨,将观测到的现象、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一所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水平以及社会实践水平,已不仅仅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的象征,也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支撑,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出高水平成果、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已经和正在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2. 计算机模拟作为辅助

其次,部分专业经过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讲授之后,还可通过利用计算机来丰富教学过程。通过改革原有理论教学课程、设置新型实验课程增加新型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构建网络管理与计算机模拟等方式,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实现因材施教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在一部分教学中设计并应用了虚拟教学软件、计算机模拟软件等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工具。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实际实验操作相互配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为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掌握。

3. 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竞赛

再次,我们着眼于学生自主知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课内理论、实验与课外研究的结合,规定学习内容与科技竞赛活动、科技项目和实践相衔接,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进行科研创新创造条件。对于感兴趣并想通过科技创新竞赛来提高自己的学生,相应的提供了自主发挥的机会。这样,学生的科技想象力得到了发挥,科技创新的潜力与激情得到开发与培养。每年都有一批有特色的学生科技制作和设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竞赛、电力杯竞赛等中获奖。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目前正在扩大,渐渐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同学,并且通过赛前的动员与方案征集,赛后的评奖观摩,营造了整体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了全体同学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结合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优秀生培养等措施[3,4],建立该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机制,营造本科生、研究生共享的高端实验硬件平台。

4. 科学研究小论文的作用

最后,重视课堂交流与沟通,重视实际操作中的难题与解决能力,提倡对理论、实践过程及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写科技创新感想、科学研究小论文等,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学生在写创新感想、研究小论文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亲自参加过的科技制作进行一个整体、全面的总结,并且也是一个从头至尾进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更深层次的理解自己的创作,还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创新点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无疑对于学生是一次真正的进步,而不是做完科技创新作品就相当于完成了任务,还需要重新思考、理顺整个思路。与此同时,还可以阅读一些其他的科研小论文,来增强、扩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除参考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回答问题情况、动手能力等考核依据之外,对利用实验实践课程知识参与科技制作和竞赛的学生采用加权评分,对提交或发表科技创新感想、科研小论文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分等。

5. 相关专业的结合

在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以太阳能工程为主的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通过讲授各种太阳能光伏材料、光伏发电的基本理论知识,开设光伏材料制备、测试等操作实验,最后通过认识实习、金工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规划、制造、施工及运行管理;太阳能电站/厂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光伏系统集成产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等太阳能发电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并能从事其它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通过理论课及基础实验课,训练学生正确掌握各种光伏材料分析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光伏材料的电学、吸收和发光等基本特性的分析方法,掌握光伏材料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组织实习、工厂实践,印证并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驾驭实验、设计和创新实验的能力,熏陶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及科研意识和团队精神,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实验实践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学习之外,营造一个全方位、多功能、生动、开放的观摩、实习环境,供学生方便、快捷的了解和掌握光伏材料制备及光伏发电技术的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将实验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与所学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初步培养学生选择和配套仪器进行实验研究工作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形成以实验、实践支持教学、带动教学,保持内容的先进性,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坚持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时代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将理论教学方向与国家能源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继续推动理论教学改革,完善现有理论教学体系,使其更能与时展相适应。与此同时,将继续加大对实验教学及其条件的投入,加强实验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与更多著名企业合作,扩充、新建实验室,对现有设备、软件进行补充。并且还要加快信息化的步伐,完善计算机仿真及模拟等技术平台,增加计算机在知识学习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如此,也在积极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理论、实验、实践教学的特色,积极借鉴国内兄弟院校和国外著名高校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积极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学交流活动。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还有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教学教师队伍。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和技术人员是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教学工作的关键。按照华北电力大学提出的“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打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技术人员的界限,培育现有师资、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年轻教师,逐步形成经过工程化训练、了解国内外知名高校先进教学模式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教学、科研、实验、实践等方面有机结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

6.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将理论教学、实验操作、计算机模拟、实习锻炼、创新竞赛等环节紧密结合,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良好科研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结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优势,培养高级光伏发电技术与管理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为中国光伏发电产、学、研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领军人才和重要学术骨干,为国际光伏发电行业提供高水平光伏发电技术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严军. 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100-105.

[2] 姜和,刘德蓉,王金波,贾云,熊伟。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J].高校教育工程,2010,(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