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设备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行业现状研究方法传统行业现状研究方法 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针对处于发展阶段产业园区的行业发展规划,传统做法是对其内部行业现状进行整理,通过现状各行业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行业现状的优势和不足,为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现状分析基础。但实际操作中,行业现状分析过多依靠现象或主观经验判断,缺乏更为理性的分析。
笔者通过浏阳工业新城规划产业项目,基于现状产业园区发展相关数据,探索出适合该地区行业现状的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现状数据中潜在关系和价值,寻找对于行业现状基于理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工业新城的行业优势、不足以及潜力。
2 传统行业现状研究方法
传统的行业现状研究是通过对现有数据资源的掌握,对于数据相关性质进行单向比较,最后得出某区域范围内行业优势、特点等一些偏向于主观性质的结论。研究结果仅局限于表面,仅是现有各行业数据罗列下最显而易见的。缺乏对所有数据性质的归总和潜在关系的梳理,并形成更为深入的研究结论。
3 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法
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法即对于某产业园区不同产业基地的内部行业,采取横纵两个维度的产业综合分析方法。纵向对各个产业基地内部的总产值及各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得出行业发展特色及不足。横向对产业基地内的行业形式,行业总产量,及每个行业对应基地的贡献进行分析,得出各行业的集聚程度、成长期、各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新兴行业的发展萌芽,以便对园区产业基地建设和整合提供依据。
4 分析方法应用---以浏阳工业新城规划产业专题为例
4.1项目概况
浏阳市现状工业园区总体上分为长沙医药生物产业基地、浏阳现代制造产业基地以及园区外的乡镇企业。其中2009年医药生物产业基地企业总产值为28574万元,现代制造产业基地总产值为332399.4万元,园区外的乡镇企业总产值为237057万元。
工业新城现有规模企业164家,其中医药类企业34家,食品类企业9家,机械制造类企业23家,汽车配件类企业15家,金属材料类企业15家,建筑材料类企业12家。
4.2纵向产业基地分析
4.2.1 生物医药基地
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主要产品涉及医药、食品、环保设备、电器与通讯设备等。其中医药类企业总产值占基地企业总值的68.4%,食品类企业占9.3%,环保设备类企业占9.9%,电器与通讯设备类企业占5.7%,其他企业占6.7%。
特征: 医药类产业占主导,企业总产值高,除此之外还有少量食品及环保设备类产业。
缺点: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抵制风险能力较弱。
4.2.2 现代制造业基地
浏阳现代制造产业基地(含永安镇)已基本形成工程机械、汽车配件、金属材料、烟辅生产四大主导产业,先后引进兆山水泥、中烟工业公司、金马马术活动中心和浏阳河酒业基地等投资过十亿元的重点工程。其中机械制造类企业总产值占基地企业总值的14%,汽车配件类企业占22.4%,金属材料类企业占18.8%,建筑材料类企业占23.1%,烟辅生产类企业占4.3%,食品类企业占6.3%,其他企业占11.2%。
特征: 机械制造、汽车配件、金属材料和建筑材料四大产业比例相当,有少量食品及其他行业
缺点: 产业类型多样且产值平均,但缺乏特色,竞争力差 。
4.2.3 乡镇企业
乡镇基本形成了以花炮、纺织、金属及建筑材料、塑料包装以及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稻、烤烟、药材、蔬菜和养殖业等为主的农业结构,第三产业则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为主。
特征: 纺织与烟花产业占主导,并存在一小部分机械制造行业
缺点: 产业以浏阳市传统行业为主,作坊式生产并且集聚程度较差,企业间相互关联程度低
4.3横向行业形式分析
4.3.1 行业形式
工业园区现状产业形式比较混乱且遍布于工业园区各个基地,具体表现如下:
已经发展成熟的生物产业基地中,主导产业医药为其基地特有,但仍有与生物产业无关的企业类型散布其中。
正在发展中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四大主导产业分布相对混乱,还未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
乡镇企业类型除了传统产业外,还存在对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产业。
4.3.2行业总产值
特征:1)各类产业总产量基本上按高低形成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医药类产业,总产值大于200000万元,遥遥领先
第二阵营:环保设备、汽车配件、食品、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和机械制造,总产值在25000---55000万元。
第三阵营:电器及通讯设备、烟辅生产、印刷包装、塑业、烟花和纺织,产量在25000万元以下。
除各产业基地主导产业类型外,食品、环保设备和电器及通讯设备总产值比较突出,值得关注。
4.3.3 横向行业形式分析
生物制造业基地以医药类产业为主导外,环保设备、电器及通讯设备和食品行业也有相当的份额。
现代制造业基地除四大支柱产业外,食品行业也有相当的份额。
乡镇企业则以浏阳市传统产业烟花和纺织为主。
5 工业新城行业发展探索
5.1问题所在
工业新城现状产业由生物医药和现代制造两大基地和乡镇企业组成,产业集群雏形已基本形成。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医药行业占主导,但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现代制造业基地中,汽配、建材、金属材料和机械制造占主导,缺乏特色,竞争力差。乡镇企业以传统的花炮和纺织为主,先进化程度低。
各基地内主导发展行业分布混乱,未形成集群效应,并且与产业链无关的行业混杂。同时还存在对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产业。
在行业总产值方面,除各产业基地主导行业类型外,食品、环保设备和电器及通讯设备总产值比较突出。同时,食品行业在每个产业基地中的总产值中都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
5.2 原因分析
在浏阳工业园区现状产业中,存在着一些产业形式,有一定的地域条件及发展基础,但无集聚的发展环境,只能遍布于各产业基地内。
5.3 发展探索
基于工业园区产业形式及现状发展状况,新建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整合环保设备、电器及通讯设备产业,淘汰对环境污染的塑业等产业。以各产业基地互动为原则,集聚现状散布各基地此产业的中坚力量,产业调整的同时实现优化。
6 小结
基于浏阳市工业园区各行业现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二维分析方法的引入,从更广泛的维度比较产业基地之间和基地内部各行业数据的性质,从而得出工业新城行业发展的缺点,原因及不足。由于此分析方法系笔者经过对数据性质的整理和比对所引出,故在逻辑性和完整性方面还有疏漏,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肖光华,戴卫明.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发展的案例研究[J].技术经济,2005(2):4-5.
[2] 张贺文. 生物医药现状与浏阳工业园产业发展的思考[J].医药导报,2000(10):509-510.
2005年6月19日,美国费城国际会议中心。
3万平方米的展会大厅中,有一个展馆吸引了全世界目光,传统古典的宫殿布置,大红的中国结,展馆的多媒体屏幕上,不断播放着浦东建设发展和张江药谷的介绍……这是浦东生物产业行业协会第一次带着企业、带着生物技术在全世界亮相。
这只是一家区级协会,却是一个在全国率先实现社团组织管理突破的协会。10年来,这个承载着政府、机构和企业桥梁作用的协会走出了自己的模式,提出了“桥梁”理念。
理念一:外脑助推。搭建“专家库”桥梁
2002年9月。“10年前,以张江药谷为代表的浦东生物医药已有几十个医药企业和研究所,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作为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会长陈凯先院士最有发言权。
他说,从发达国家生物医药发展规律来看,产业集聚仅仅是最初阶段,要走向产业集群,很重要的就是企业间的交流与互动,这需要一些要素,其中行业协会就有推动产业集聚的功能。为此,在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下,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等九家单位联合发起建立了浦东新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
这是一个在全国率先实现社团组织管理突破的协会。虽然是区级协会,却是浦东第一家转制成为行业协会的社团组织,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和专业水准是顶尖的。协会组建之初,由卫生部部长陈竺和原科技部副部长惠永正任名誉会长,市科协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院士任会长,2004年4月,成立了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顾问团。顾问团专家包括名誉会长惠永正、会长陈凯先院士、中国罗氏前任总裁威廉·凯乐。这些“外脑”的助推,大大提升了生物医药产业能级,推进了张江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至此,协会已形成一个生物医药行业的“专家库”。
理念二:职能转移,搭建“参谋”桥梁
“协会成立10年来,始终架起政企桥梁,为企业做了不少的第一。”会长陈凯先院士说。
2003年,协会首次出面撰写了建设性报告,根据协会的报告,新区政府出台政策措施:集聚在浦东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及生物医药研究机构,可按新药开发的不同阶段,向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协会提出申请,经新区科委审核批准,科技发展基金将给予新药开发费补贴。这项政策的,对张江药谷的中小型企业可谓是雪中送炭。10年来,协会共为企业受理了近160个项目。
一方面是一些科研机构精密仪器设备使用频率不高。甚至闲置,另一方面是中小型企业购置不起高端设备,影响研发开展。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充分提高科研仪器的利用率。协会动足了脑筋,终于促成生物医药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于2003年建立。该平台通过对现有设备资源的整合,推进新区各生物医药科研单位的资源共享,降低了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成本,而且还促成了企业间的技术合作通过这种深层次的资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研发成果的产出。如今,在协会努力下,网点仪器从十几台增加到555台。
理念三:带着企业走出国门搭建“交流”桥梁
2005年6月,在新区政府支持下,协会首次组团飞越太平洋前往美国费城参加B102005全球生物技术年会,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产业组织的年会上宣传张江药谷,推销张江药谷的研发外包能力。
“因为是第一次,我们没有经验,只有一腔热情。喉咙说哑了,老外惊讶了,中国的生物医药研发竟有如此水平!”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回忆说,这是张江药谷的生物技术第一次在世界亮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不仅谈下了很多订单,还带动了张江药谷和全球的交流。在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协会的地位和价值要在作为中体现。”事实上,协会成立10年来,不断拓展自己的功能,不但成了政府决策的好参谋,也成了张江药谷215家会员企业信赖的“娘家”。
2006年4月,协会创办“张江药谷论坛”,为张江药谷品牌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成立至今,协会主办主办或协办了BIO-FORUM、全国生物医药技术助推洽谈会、医药研发高峰论坛等几十场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为了使企业更好地得到有关政策支持以及不断提高企业的员工素质,协会积极举办了各类培训。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联合举办science corner系列活动,每月举办两次,2008年以来共举办95次,参加培训达4000多人。在与国外有关机构交流方面,协会分别与欧洲药谷协会、荷兰生物工艺及药剂工业协会在学术、项目、产品、技术和培训方面达成合作,与韩国制药协会、美国生物医药协会建立起联系。
理念四:搭建平台,促进产业发展
如何加强服务意识,搭建平台,构筑好桥梁,以此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协会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2011年,协会先后组织了会员单位业务模式推广、会员单位优势资源“公众开放日”等多次企业推广活动。其中,协会先后两次与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合作,举办论坛和交流会,推广美迪西优秀的“研发外包一站式服务”。为了增强服务功能,协会还与政府和有关单位合作搭建平台。从2009年开始,与浦东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医药大学等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已举办了5场人才招聘会。先后有367家(次)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共2370多个。与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合作建立“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服务站”。将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和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行业服务站有机结合,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如果将促进产业发展功能延伸出去,协会的宣传阵地更好地弥补了这一空缺。主办的报纸《药谷通讯》自2005年3月创刊号以来,已经出刊50期。起到上传下达的效果。而另一份信息载体《生物医药信息快报》则以最及时的报道视角,将第一手信息速递给企业与政府,以此推动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发展。
技术优势突出 提升市场占有率
东富龙为国内最大的医用冻干机设备制造商,报告期内冻干机产销量居国内行业首位。医用冻干系统是一种使药物在低温、真空和无菌环境下脱水干燥的冷冻干燥工艺系统,主要由冻干机、自动进出料系统、无菌隔离装置三大装置构成,广泛应用于血制品、疫苗、生物制品、化学药品等医药领域,并向中药制剂、诊断试剂、保健品、兽药等领域延伸。
近年来,东富龙凭借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冻干系统行业取得了有利的竞争地位。目前公司已拥有48项专利技术、6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6项软件著作权,已申请的专利技术有32项,已拥有和掌握冻干系统行业的核心技术。2009年,东富龙在国内率先推出以冻干机、自动进出料系统及无菌隔离装置组成的冻干系统设备,弥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是国内能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竞争的少数厂商之一。
目前东富龙的主要产品覆盖国内制药百强中51家企业和国外知名制药公司,包括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扬子江药业和中国生物医药集团及其下属六大生物研究所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以及梅里亚动物保健有限公司、中牧股份、哈尔滨兽药研究所等动物制药代表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已出口至美国、加拿大、印度、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已有超过1500台冻干机产品服务于全球制药领域,未来公司将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球冻干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主流提供商。
产业政策扶植 行业竞争壁垒高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加快发展高技术企业,其中生物医药列为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东富龙从事的冻干技术及生产制造就是应用于上述医药工程、生物工程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
随着产品研发的投入及质量的提升,国内冻干系统行业快速成长,国产冻干机目前已逐步占领国内市场。据统计,2009年冻干全系统产品市场规模达24.25亿元,其中自动进出料系统、无菌隔离装置及冻干机三大核心区域设备市场规模约14亿-15亿元。伴随着单台冻干机应用的纵深扩展和自动进出料系统、无菌隔离装置应用的推广深入,预计到2012年,我国将可实现53.97亿元的冻干系统市场规模。
由于制药领域冻干系统制造需具备较高的行业进入资质,细分行业企业数量较为有限,目前市场上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制造企业累计不超过20家。从我国制药企业的设备配置来看,国产化设备的选用则处于起步阶段,新版GMP的无菌要求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从根本上拉动自动进出料系统和无菌隔离装置这两种设备在制药领域的应用。随着冻干行业需求的高速增长和企业GMP改造需求的不断增加,东富龙作为国内冻干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有望获取更多的新增市场份额。
募投项目助推产品结构升级
从普通的在位清洗冻干机到冻干系统设备,产品结构持续升级是东富龙业绩保持高增长的重要助推因素,促使主营业务毛利率逐年上升。近三年及一期,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7.55%、40.49%、44.82%和47.88%。
“十一五”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美欧日控制全球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2、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3、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
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预测,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将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由于发达国家环保费用高,传统的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药领域,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医药制造工艺日趋复杂,为追求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将生产制造的业务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药业生产制造外包(CMO)市场规模已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实验、开发、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企业发展定位,实施国际集优化协作分工配套模式,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设计制造外包(ODM)及生产专业化部件和专业化模块产业。
4、发达国家和跨国医药集团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5、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快速发展,竞争加剧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困扰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医疗支出,各国纷纷鼓励和增加非专利药的使用。随着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所谓“重磅炸弹”级药品的专利相继到期,非专利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为4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20%,远高于专利药市场年增长率,2004年增长虽有所减缓,仍达到10%左右水平,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规模相近的印度制药公司,已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欧美国家主流药品市场,在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开拓上抢得先机。一些大型跨国制药也进入到非专利药市场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医药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1、应用高新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立以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的新药研发公共平台,主要发展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等基础上的大规模新药筛选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2、加快发展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
紧跟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诊断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型生物制剂,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抢占市场高端领域。
3、提高产业化水平
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在线检测装置的大型分离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化技术水平,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二)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
1、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2、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3、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三)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分工的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1、巩固和提升我国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加大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等疾病临床用药。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
3、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
4、开拓制剂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FDA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充分利用Bolar条款,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关键部件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医用成像产品,研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及体现我国传统医学方法的舌象脉象分析技术产品。
发展离体诊断仪器设备及其诊断试剂,特别要研究发展用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绿色无害的医用成像技术产品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血液学仪器、生化分析仪器和临床免疫分析仪器以及床旁即时分析仪器。
加快生理信息检测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作为医学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医学体系技术支持的医学信息产品;推进医学仪器的模块化专业生产设计。
发展微创、无创的诊治医疗装备器具,发展机器人外科系统及精确治疗设备和图像引导下的定向能量外科新型设备,实现治疗前精确有效预置,治疗过程中精确有效监测控制,解决体内靶区测温控温等关键技术。
发展医用微型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外科系统以及加强各类医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技术及相关部件的开发,如X射线数字成像板、微型一次性生物传感器、可植入式连续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等。
研制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或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纳米级医用材料和部件,以及生物功能检测设备;发展高技术而操作简单化的家庭和自我护理诊断测试产品。
(五)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继续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医药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大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鼓励科技型企业向专业化和特色方向发展,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理的产业格局,发挥整体规模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控制野生药材的采挖,加强生态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医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三)鼓励医药产品出口及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适时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创造良好的医药行业发展环境
1、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的处方管理制度,加大“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和改革力度。
完善药品定价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科研开发、环保投入等)保留必要的价格空间,按公平竞争、质价相符原则,缩小国产药与合资药、进口药的价差,提高医疗必需、因价格过低而停产的药品的价格。
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过程中不执行招标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收受回扣、提成、对竞标企业乱收费以及不按规定按时交货或付款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3、继续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把好GMP认证关,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并转。加强环保监督,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和更新工商、信贷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引导行业发展。根据产品和技术发展要求,定期修订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提高技术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逐步建立以技术、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
4、加大对医药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创新,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创业和高新医药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中的作用。
对国家确定的重大医药科技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继续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支持;对涉及重大卫生安全的医药研发、工业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医疗器械国产化、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疾病药物产业化以及现代中药等专项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关键词】生物制药 ;发展概况 ;现状 ;前景;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0}
一.生物制药的特点
1、投资大。国际上一个新药物的研制一般需2-3亿美元以上,我国生物制药业虽起点较高,但从基础技术开始新产品研制耗费的资金在5000-10000万元以上。
2、回报高。生物制药具有高回报的特点。一般来说一种新产品研制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后的回报大概在10-15倍之间,新产品规模生产、上市2-3年后就可收回本金。
3、风险大。从刚开始确定生物制药项目开始,到产品临床试验,转化为大规模生产后可能因为各种生产资质到时项目失败,在业内有有句话形容生物制药行业,那就是有100家企业同时进行某种项目的研究,最总成功的也只有5-10家。
4、周期长。一个生物技术产品从头研制,到获得技术开发成功,最少需6-7年时间,再到临床运用、广泛推广还需2-3年时间,可见其开发周期相当漫长。
5、低污染。生物药品的生产制造一般在常温下进行,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极少,对周围环境几乎不产生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二.国际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国际上的生物制药的发展是随着生物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美国发明生物技术并被运用生物制药行业,在以后的几年中在生物制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以后,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入到生物制药行业的研究,并将这个领域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取得成功的国家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政府在研究经费方面大力扶持,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凭借政府对高新技术的扶持,准备在最有前景的领域站稳脚步走向最高点。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改变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战略目标,生物制药作为高科技和行业的支柱之一,是各国大力发展和扶持的行业。
三.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现状
对中国来说,扶持本土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医药领域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提升中国综合实力,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从生物医学产业分析,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研发力量薄弱,技术是水平落后;另外,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这使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高,相对容易赶超世界水平。
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之际,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开始大发展。因此在这一新的领域的起步相对于传统行业要来得高,国际上最新的产品,经过几年消化后,我国医药企业也有自主开发和生产的能力。
总之,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四、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前景
与其他的行业相比,生物制造业可以说是生生不息,是最具潜力的医药行业。自其产业化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药品市场增长率以及全球GDP成长水平。
随着全世界对生物药业需求的增加,以及其带来的效益,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发展速度远超于其他子行业。但是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在整个医药产业领域中占的比重仍不是很高。“十一五”以来,中国在生物科技创新产业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工程,使中国在这一领域有了好的发展优势。宏观调控下,生物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生物科技水平飞速提高,重大生物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加快,积聚日益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国我国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生物医药必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五.人才需求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人、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几个方面。因此,今后应该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加大投人。
培养科研开发决策、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人将真正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人和技术的结合将超越资本、设备、土地等生产要素,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竞争武器。生物制药属于知识密集产业,对人才及其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注意培养新药开发人员的科研水平,更要提高新药开发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必须把新药开发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上升到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同的高度。在生物制药行业,设备比较落后,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所以在此行业对人员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结语】
截至目前,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政府从上到下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和政策扶持;国内的国企和私企对生物技术的关注和生物技术的开发;而我国的生物制药领域也汇集了一大批自己培养和海外归来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科学家还有企业家,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在5-8年,而我国进入生物工程领域的时间还比较短,回报周期还不没有到来。预计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期将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大丰收的时候。
【参考文献】
[1] 王飞娟 张爽 王燕.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华章, 2011,(3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