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商商业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移动社交游戏+微支付
近日的两会上,参加两会的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忍不住“说漏嘴”,透露微信即将开始商业化。马化腾表示:“今后几个月将在微信中推出移动社交游戏和微支付,对这款应用展开商业化,还将针对出租车等服务行业推出小额支付业务。”
移联网创始人田克山在接受IT商业新闻网采访时说道:“微信的商业化道路是必须的。主要有三点:1、微信产品用户量大,活跃度高;2、微信产品天生跟生活、工作紧密结合,具有盈利的潜质;3、假如不盈利,不尽快找到好的盈利模式,服务好商家跟用户的对接的话,微信会被商家抛弃。”
IT商业新闻网了解到,微信此前就一直在暗地里试水商业化,由于微信与传统电信商的激烈竞争关系,腾讯考虑到对微信这个未来腾讯公司的战略产品的保护,才一直对媒体的追问不回应。
昨日,正在参加两会的马化腾却透露了微信的盈利策略,但也仅限于移动社交游戏和推出微支付这些只言片语。
事实上,微信的商业化试水已久。2012年,腾讯花费约4亿元人民币投资了被称作“韩国微信”的KakaoTalk,获得13.84%股权。KakaoTalk在去年7月份尝试推出了手机社交游戏平台--KaKaoTalkGame,由于KaKaoTalk上的好友可以一起玩游戏,用户的反响十分热烈。这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社交游戏,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微信极有可能将KaKaoTalk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中国。
“出租车等服务的微支付”,是马化腾提及的第二选项。目前外界尚不清楚,微信的出租车微支付将如何操作。
据悉,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公司,曾在杭州等地区尝试着推出过手机上的出租车微支付,主要通过二维码转换进行。业内人士估计,腾讯的微支付或也将采取此种方案。
此外,腾讯生活电商此前在其宣讲片中描绘未来的O2O时,曾大力描绘过通过微信“一摇”现支付的场景。有业内人士猜测,类似操作方式,可能会被微信用在出租车微支付上。
除了出租车支付,微信此前推出“一扫会员卡”,让许多商家门口摆放微信的二维码广告牌,用户用手机扫描后成为该商家的会员,从而实现销售打折等特权。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在线支付是最后的瓶颈。财付通公司一名相关负责人确认,微信将整合启用支付服务的消息。他表示,未来微信将实现线下扫描条形码直接支付购买的O2O服务。
微信公众平台+O2O
事实上,除了马化腾所透露的“移动社交游戏+微支付”,微信还有另外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微信公众平台创业和O2O。
在微信商业化的版图中,公众账号也是很大的一盘棋。O2O是微信试水的另一个方向,目前有多家商户在微信上推送优惠信息,用户通过关注商家微信获得优惠。
据悉,微信创业的核心部分O2O中的传统行业有很大的金矿可以挖,关键是找准需求点。而反向O2O的垂直行业则要挖的深。
IT商业新闻网了解到,目前,在国内以炎黄网络创始人管鹏为代表的包括青龙老贼在内的团队正在对微信公众平台这个潜力巨大的金矿进行深挖。
管鹏在撰文中写道:“微信创业行业有以下四种情况:1、离互联网比较近的行业;2、非关系类导向销售的行业,关系导向的不行。(例如:服装OEM数码OEM、需要应酬出来的不行);3、短决策类的服务和产品(日用百货餐饮家政数码医疗等);4、长决策类的服务和产品(汽车房地产家具金融教育等)。”
青龙老贼则表示微信O2O要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增加转化率,最终增加收益。颠覆原有的产业,付费变成少数付费或者免费、但要保持原来的体验。
据悉,现在微信平台上正活跃着不少餐馆、咖啡馆、保险公司、酒店、以及独立应用制作团队及个人等,微信尚未对它们进行收费或抽成。
一名腾讯社交平台的产品经理的个人观点透露出其内部的态度,他说,“微信以今日的规模,变现只是一句话的事,但是如何平稳商业化而不伤用户体验,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眼下的问题是,看看微信商业化能否跨出第一步。
互联网律师陆海天在接受IT商业新闻网采访时说道:“我觉得游戏和购物是微信的未来,其中游戏能率先崛起。手机端的社交游戏,这个概念很好,而且与腾讯的用户群匹配度非常高。至于购物,这恐怕是腾讯唯一能和阿里系统竞争的地方,手机购物的行业霸主还没有确定下来,微信还有机会。而且微信基于社交的购物理念,想象力的空间非常大。”
电商专家方雨表示:“微信创业正当其时,大规模商用是一两年之后,应该提早布局。”
有观点认为,微信商业化可从一些用户刚性需求切入(缴费、充值、买票),用户在微信上形成购买支付习惯后,再自然切入品牌和零售商商户(实物),最后推进生活服务类的O2O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前期可以先促成银行、移动运营商、航空公司合作,中期可以是1号店类的实物电商,以及酒店、旅游、餐饮等垂直生活服务类电商,最后是有线上线下渠道的品牌商和零售商。
[关键词]新浪微博;盈利;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26-01
一、背景
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新浪公司公布了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2012年新浪全年营收为5.29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为4.13亿美元,非广告收入为1.16亿美元。电话会议中披露,新浪微博全年营收为6600万美元,相关支出为9300万美元,其中微博广告收入占比为77%,其余为相关增值服务收入,包括应用和游戏分成以及会员付费收入。
由此可看出,新浪微博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的状态。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下称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而艾瑞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03亿,日均活跃用户为4620万。如此庞大的用户群是新浪微博商业化的强大后盾,如果新浪微博不加快商业化的步伐,不仅投资者失去耐心,连商机也被他人抢占。
二、商业模式探讨
目前新浪微博的广告主要包括PC端的横幅展示广告、右侧推荐广告和游戏内置广告,移动端的开展展示广告、顶端条幅广告和品牌关键词漂浮广告,以及跨平台投放的信息流广告。广告收入仍是收入的主流。
目前新浪微博方面表示,会尝试互动精准广告这一盈利方式。该广告方式会根据用户在微博披露的个人兴趣爱好或者消费倾向来推送符合用户的广告,不会造成顾客的困扰。但是,最近有网友表示,自己微博首页时不时会出现一些陌生账号的微博,而在信息上方写着“微博推广”,用户根本没法屏蔽,只能手动关闭。更有甚者说每次登陆新浪微博都近乎强迫性地让你更新你的个人资料以获取数据。
精准广告的提出必定有其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但是,如何精准地投放,如何细分用户群,又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微博在数据挖掘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CNNIC的第31次《报告》的数据,2012年我国手机网名数量为4.2亿,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而艾瑞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日活跃用户中,75%的活跃用户是通过移动端登录,微博目前七成的流量都在移动端上。
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网民使用手机进行网络购物相比2011年增长了6.6%,用户量是2011年的2.36倍,此外,手机团购、手机在线支付、手机网上银行三类用户在手机网民中的比例均有所提升,增速均超过了80%。
微博试水电商未尝不是一个出路。
Chripify将与Facebook整合,使得用户只需要在销售产品的帖子评论中输入“buy”,即可购买代售产品。代表性的例子是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蒂姆·麦格罗利用电子商务平台Chripify,通过Facebook的帖子销售新唱片。
目前,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网购人数的上升,电商市场会是大展身手之地。3月5日,新浪微博支付工具“微博钱包”宣布推出移动客户端,猜测除了要解决移动端上的七成流量之外,更是在为进军电商做准备,与小米手机的合作就很好的证明了社会化电子商务是可行的。
新浪微博辨识度高,用户量庞大,解决了电商网站流量的问题。在今年1月18日,新浪微博再次尝试社会化电子商务,在微博上卖奔驰SMART新年特别版汽车,售价128888,限时3天,限量666辆。结果,开售后490分钟变销售一空,平均44秒销售一辆。这次的尝试再次坚定了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可行性。
要做电子商务,除了用户、流量之外,还要解决支付、物流等相关问题,以及如何在社交与商业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掌控信息者总能更好的把握市场动态,微博包含的信息时数据挖掘的来源。
新浪微博可以通过开发应用,为企业或者用户提供数据信息服务,按照会员制的形式,不同级别收取不同费用,不同级别提供不一样的服务。用优势的服务赢取市场。
而数据来源是用户注册的个人资料,粉丝,发送的微博,其密友的兴趣或者人脉图,这些资料披露了用户的消费需求、偏好、生活形态、品牌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需求和期望。通过这些数据对用户进行细分,除了有利于精准广告的投放,还能减少对用户的骚扰,用贴心的服务,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同时减少草根大号对广告收入的瓜分。
微博的及时性支持通过绑定手机或者邮件等形式,当用户对某产品不满或抱怨某公司时,将这些负面信息准确传送到相关企业的官方微博或者相关联系地址中,这有利于企业及时处理抱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当然,这一个性化的服务企业可以选择性订阅。
三、结论
微博作为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具有点对点的通讯功能,其传播速度及数量之多,让人无法估计。新浪微博作为社交性工具,更是一个商业工具,除了作为一个信息或者获取的平台,供个人以及企业进行使用外,新浪微博还应探索适合的商业化道路,寻求收益,这样能生存下去。但要寻找商业与社交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微电影 商业模式 营销渠道
一、微电影含义分析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微电影是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网络与电影(电视)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这种电影的时长、投资、制作规模都比传统电影短小,但又制作精良,不同于普通的DV短片。①
目前,按照拍摄主体划分,微电影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草根民众自发的拍摄上传至视频网站,争取点击率和传播效果的微视频;另外一种,是由企业为主导,寻找制作团队专门打造的作为一种营销新形式的微电影,它们兼具广告性质和电影的剧情。前者偏重于文艺性,多是网民的自发行为。无可否认,这一类的微视频将在微电影中占据一定的比例,然而其初衷并不是用于商业化运作,其商业化利益追求并不明显。而且由于并不具备后者那样的资金支持,并不能形成巨大的商业化的效应。
况且,近年来在网络上比较红的文艺类的微电影,无一不是由娱乐圈内专业人士主导。例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导演、演员姜文执导的《看球记》、徐铮主演的《一部佳作的诞生》等等。这些微电影或是有名气的演员参与,或者有比较优良的制作以此来吸引网民注意力。相比较而言,资金不足的草根民众并不能够主导微电影的市场走向。
因此,在目前业界并未对微电影明确概念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尽管大家直观上认为,前者也是微电影,其实这一类作品只能被叫做微视频。真正的可以被叫做微电影的作品,其实更加偏重于商业化的营销概念。
二、微电影制作
无论从内容创意还是演员、制作,微电影的制作并不比正儿八经的电影来的简单。作为新的文化产品形态,其整体模式,需要与传统如电影、电视等相关形态进行差异化的定位与发展。
第一、深入表现企业价值观和产品诉求点。将品牌、产品诉求巧妙地融合在一个好的故事中,让一个故事的主题成为品牌的核心概念(或价值观)是微电影的主要特性。对于营销传播而言,微电影既是一个热点,更是一个工具。通过微电影营销使品牌最大限度地在市场上被关注到,触动消费者的心灵,使其感受到品牌的价值和内涵,增加品牌的亲和力。微电影通过展现故事的方式吸引受众,并且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做,有效地影响受众的情绪情感,帮助品牌建立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美誉度与忠诚度。
第二、淡化产品,释放品牌。品牌营销的关键在于对心灵的触动。将品牌倡导的价值和信念泛化为某一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乃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微电影营销恰恰做到了淡化产品,凸显品牌,让品牌的内在精神感动他人,影响社会,而不仅仅只是产品的自我标榜。微电影和广告联姻,可以从创作之初便结合广告元素进行构思,改变以往影视作品创作后期广告硬性植入的惯常做法,避免观众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是在网络平台播出,同样可以收获巨大的点击量和广告收益。微电影营销应致力于让观众动情,而不局限于产品曝光或产品本身炫目的体验,让观众萌生品牌梦想,衍生对品牌灵魂的认同。
三、团队打造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的运作模式完全不同,目前国内的微电影的制作方式和流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广告商提出创意大纲(脚本),制作公司搭建团队完成制作,这一类比较像TVC 的制作过程,制作成本比较高,客户意识导向偏重;另一类是广告主直接找到视频网站,通过视频网站搭建团队,这样制作成本低,且创作空间相对较大。
微电影广告行业与电影行业的跨行融合,基于营销目的的考虑,其商业化需求还是其主要目的。微电影这种本质,导致了其制作团队的特征:即既需要具有电影行业的编剧、策划、拍摄、制作能力,有需要有一定的广告和营销头脑。笔者认为,因为微电影是以广告主为发起点的,其本质是借助并不为手中反感的电影形式而制作的广告本质来说,团队的广告能力、营销能力必将占据主要能力。
相比于电影而言,短小的微电影在投拍成本上相对低廉,但其主要花费却在后期传播上。因为需要客户、制片公司、视频网站、公关公司等多个团队共同协作,所以合作良好的团队是微电影营销的基础。
四、推广渠道
1、视频网站:
微电影是以视频的形式存在和传播的,因为其需要大众化的传播渠道,与对优秀视频需求大的视频网站的合作,双方可谓各取所需。为了取得最佳的效果,微电影多选择在各大知名视频网站的重点位置播出。视频网站与微电影的结合,应着力从视频网站的上游产业内容入手,集合优秀的微电影资源,进行源头把控。以其为基础,同时在经营过程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成本控制策略,以平衡产业链条的利益分配。以产业链延伸为依据,拓展下游盈利渠道,以达到固本生源、开源节流的目的。
a、网站流量及其带来的广告费:既赢得了网民对该网站的青睐和点击率,口碑效应、良性循环其目的是获得网站访问量,以获得整个网站对其他广告商的吸引力,形成规模效应和良性循环效应。微电影之于受众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软性广告营销方式向受众宣传自己企业的品牌形象或产品功能,这也迎合了自我意识时代下人们反抗填鸭式生硬宣传的需求。②
b、部分微电影的付费式下载、观看:内容收费一直是为各大视频网站跃跃欲试,视频网站要想通过微电影收费的盈利模式,必须得从视频内容整合入手。只有当视频内容定位明确且确实有价值,再依据客户需求有目的的推送,才可能得以顺利发展。
c、介入上游内容生产,内容差异化的视频供应模式:未来,视频网站联合有实力的制片公司打造有竞争力的剧目,不仅可以锁定更多的内容资源,还可以分享之作、播出、发行、产业链延伸等各个环节的利益。
2、微博门户
在视频网站进行一级传播的过程中,微电影同样在微博上完成二级传播,微博由此也成为贯穿于微电影内容来源到传播互动的综合性角色。对于一直苦于寻找广告渠道的微博来说,微电影似乎携带有效的盈利模式而来,亟待微博门户挖掘使用。门户网站凭借其巨大的受众(微博主)基础和强大的资金后援,与势头正猛的微电影可谓是珠联璧合。
“微博本身可以参与从内容生产到内容传播这一条完整的商业链条”,新浪全国销售总经理李想这样评价微博与微电影的产业链整合。微博作为出产内容的源头,可以从内容制作环节直接参与分成,而在传播环节,企业则会投放广告以协助推广自己品牌的微电影。
a、广告投放:微博会成为吸引广告主的“赚到媒体”,因为“转发不收钱。微博主们的不断地转发与分享,自然能够让众多的人们知晓,广告效应可见一斑。这种病毒似的影响力当然能够吸引到广告主的眼球。
b、微电影制作与推广,整合资源:华影盛世公司“一周一部微电影”制作团队拿到客户的项目之后,客户和明星都会在微博向粉丝任务,请粉丝为他们撰写品牌故事,在同客户商定以后,编剧团队把收集到的素食改编成微剧本,并进行拍摄制作。微博扮演着一个桥梁的作用,既能够收集到有趣的故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粉丝们的积极性,制作完毕后,又一同样的渠道推广,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营销渠道与受众融合在一起,粉丝们的参与和传播尤为微电影附加了价值。
综上所述,无论是广告商,还是视频网站、门户网站,对微电影未来的营销前景都纷纷给予看好,这就从产业链的下游保证了微电影的生存,这三者之间也将会形成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微电影为源头的产业链即将形成,其商业模式必将幻化出无穷的活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注释:
企业竞争的开端不是在市场而是在模式,从企业家的角度上来看,谁的模式思考更清楚、更有力,他的胜算就更大,如同一个面临高考的学生,先要清楚将来是考清华还是北大,然后才是去做针对的复习。在构架一个企业的时候也是如此,企业的商业模式方面的思考往往决定了企业架构的成败。
三种模式决定了未来企业的架构
商业模式简单讲就是赚钱的方式,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说,商业模式一般是指能够持续为公司带来收益并且收益越来越大的赚钱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销售模式-运营模式-资本模式,核心就是资源的有效整合。
销售模式:指的是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方式,是商业模式的最基本体现,是商业模式的实现通道。
运营模式:特指企业内部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的结合方式,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营模式,即使再高效的销售模式也会由于缺乏持续而优质的产品服务供应而枯萎。
资本模式:主要指企业获得资本的方式以及资本运行的方式,是商业模式的支撑体系。
用一个健康的人来比喻一个健康的企业,那么这三种模式的关系就好似这样:资本模式,就像是人的心脏,是最基础的要素,资本是否足够就像你的心脏是否强大,没有强大的心脏,企业就很难获得很好的发展。
运营模式,就像是人的血管,一个很强大的资本模式,它之后一定要有一个很强大的运营模式,如果没有很强大的运营模式,意味着你的血管是很硬的,你的血流速度加快之后会让血管崩裂,作为企业也是一样的,即使有很强大资本的背景,但是如果运营模式有问题,也可能会倒下去。不是资本不强大,是运营模式无法承载这样一个运营模式。
销售模式就好像是消化系统。产品、服务能不能销售出去,关键是看销售模式是否健康,如同人一样,只有肠胃很通畅你才能够健康。很多情况下,一个企业成长得快还是成长得慢,或者是否健康,关键就在于是否有一个健康的销售模式。
以上三种模式的有效结合使得内外资源获得有效整合,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如果结合不到位,资源就很难获得高效整合,甚至导致企业的失败!
在设计企业组织架构的时候,必须要先考虑企业商业模式,根据商业模式来搭建适合企业发展的架构,这是不能颠倒的,颠倒了企业就很容易会窒息。
未来企业架构的三个特点
在考虑未来企业架构的时候,还要考虑两个方面的要素,一个是全球化的视野,现在大家都在讲“世界是平的”,这表明在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全球竞争,站的高度一定是全球化的视角,局部的眼光很容易被淘汰;其次是具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企业的架构更应该是随需应变的,必须要保持不断变化的思维,这样才能保持企业架构能够跟得上外部的变化。
在这两点上,现在的企业架构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全球化组织:未来企业的架构一定是一个能够应对全球化发展的架构。无论是核心职能(通常包括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市场)、非核心职能(如财务、会计、人力资源)还是IT支持系统,都需要全球整合并达成标准化,同时又能保持灵活性,适应当地需求。通过这样的流程改造,企业管理得以实现规模效益、加强管控能力、合理分配成本并提高对全球用户的服务水平。
许多中国企业并没有从全球化中获益,因为它们没有将核心职能,如财务、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作为全球资源统一整合并集中管理。一些企业的海外分公司与中国总部联系较少,一些企业未能从海外收购中获得运营的协同效应……海外分公司独立运营在短期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长期如此会阻碍整体规模效益及协同效应的实现。因此,在设计全球运营模式的时候,企业需要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在全球、地区及国家层面上设计企业组织架构?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布局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的网络?如何进行跨国、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及分配?如何实现全球的财务、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的计划、控制和集中管理?等等。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广告APP 用户体验广告模式用户隐私
一、移动互联网整体发展趋势与现状
截止2014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突破6亿,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达到5.27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该如何把握这一发展趋势,为品牌广告主提供前瞻性的移动推广策略呢?我就国外知名科技网站Business Insider的数据报告《移动互联网未来》,进行了深度剖析,洞察移动互联网的三大发展趋势,并阐述该如何玩转移动互联网营销,从而为营销人员提供参考。
趋势一:移动互联网是O2O的“中枢神经”
移动互联网数据解析:移动电商发展迅速,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手机购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均在不断地影响和渗透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其中智能手机对“寻找店铺位置”这一决策渗透率达34%,高于其它决策过程,因此,可以说智能手机是连接线上线下(O2O)的最关键因素;相对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主要是对“研究产品特征”、“比较价格”和“最终线上购买”这三个决策影响最为显著,渗透率分别达39%、39%和38%。
智能手机才是连接O2O的最关键因素:首先,手机具有短信接收功能,它能够接收“优惠券”和“验证码”等信息;其次,随着3G/4G网络的井喷式发展,智能手机在“查找附近信息”和“店铺位置定位”等方面更为便捷。因此,相对于平板电脑来说,智能手机才是连接“O2O”的“中枢神经”。
趋势二:APP的“眼球经济效应”充满期待
“用户的关注度”和“实际的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矛盾:首先,目前的In-APPS展示类广告,存在形式较为单一,互动性差和投放较为粗放等缺点,品牌广告主更倾向于投放更为精准的移动网页搜索广告;其次,移动互联网营销与PC互联网营销相比,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认知度较低,所以品牌广告主还是习惯于PC互联网的广告投放形式――网页搜索广告。
趋势三:受众由“纯移动用户”向“兼顾移动用户”转变
世界已进入“多屏”时代――PC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和可穿戴设备等充斥于消费者的生活之中。目前智能手机和PC电脑的市场份额最高,但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未来智能电视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不能做单独的“纯移动”用户,而应该做“兼顾移动”的多维度用户。
二、移动互联网广告带给广告主和用户的双重体验
1.市场火热开发者落魄 移动广告叫好不叫座
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移动应用的火热与开发者的生存境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些幕后的创造者在隐忍挣扎了许久之后,似乎迎来一丝转机。
据相关调查显示,移动开发者对于开发平台的成本以及获利潜力,相对于其他左右因素一直更甚。换种方式认为,开发者创造的前提是要生存,但移动互联网尚属萌芽阶段,盈利模式更在探索之中。蛋糕就在眼前,却苦恼于没有解馋的工具。
近日,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和西欧市场中,移动应用内置广告成为移动广告市场主流,用于应用内置广告上的费用已经超出移动网站上显示类广告的年费用。对于移动平台而言,其上游面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主体为广告埋单者,下游则是应用开发者,开发者开放广告位,再平台整合销售。分成方式是按照用户点击数量,开发者和广告平台最终获得,开发者占更大比例。
而据业内分析,目前很多广告主尚未完全认识到移动广告的价值,低质量的 Banner广告和骗取点击量的劣质广告大量充斥在普通应用之中,其中以安卓平台为甚。本应是开发者或开发商盈利的应用广告,由于在用户体验方面的失误,却被很多第三方处以“去广告化”惩罚。另一方面,高质量广告门槛太高,普通开发者也望尘莫及。
随着二维码移动定位、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普及,移动广告无疑具有更丰富的展现形式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蛋糕固然诱人,垂涎之余还得斟酌品尝,粗暴方式更不可取。
2.国内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的7宗罪
想必很多朋友都看过由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主演的好莱坞著名犯罪惊悚电影《七宗罪》。七宗罪,正式译名为七罪宗,属于人类恶行的分类,并由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各种恶行的表现。分别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那么,国内移动IN APPS广告平台的原罪又是什么呢?
第一宗罪:贪食
以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技术辞藻骗取信任。各大移动广告平台,均不断美化其技术能力、资源优势,从而要骗取广告主的广告预算。无论是RTB(REAL TIME BIDING)还是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技术,目前只有后者在无线广告平台有所应用,但是远不到精准分析,依据数据模型进行技术与投放分配的阶段。而经常宣称自己的RTB及 DMP技术有多牛的公司,大多是在“拉大旗扯虎皮”。
前者(RTB)是因为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及消耗预算机制,远没有达到国外先进平台的运作模式,亦没有传统互联网搜索引擎广告的成熟度。美国的广告市场和投放模式是人家的,中国的国情、行业现状、广告主习惯均大有不同。
后者(DMP)需要建立在非常大的数据量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技术投入和研发,并且根据多个广告主大预算投放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才能做到,且可以不断优化,这是没有尽头的工作。别说是拿到几百万融资的小广告平台,几家拿到千万级融资的大广告平台,在这方面的研究及投入也是极其有限的。
第二宗罪:
作弊成为常态。在一面拓展所谓的优质APP媒体资源,一面暗地里圈养用来大量消耗广告主广告费用的站长,挂着羊头卖狗肉。把广告主投放在真正优质APP的广告预算,偷梁换柱,大部分投放在有着巨大流量的低质媒体群上。我看到,每个广告平台的领导者都对外宣称移动广告平台的运营是核心,并强调自己的运营团队是多么强大。确实,各种效果优化、媒体投放选择、甚至拉大平台的利润率,大多是由运营部门牵头完成。而往往作弊的行为,也由运营部门牵头。整体的把控、掺不掺水、掺多少水、掺水后如何解释、露馅后如何弥补这些工作,只有广告平台几个核心人物最为知晓和了解,在面对着于公于私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他们也是决策的下达和直接执行者。
第三宗罪:贪婪
浪费行业资源,绑架开发者。国内几家著名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的媒体介绍资料上,都宣称自己平台上容纳着众多嵌入自己SDK代码的IOS和安卓应用,以5、6甚至8、9万来计算。一方面,这里面的水分很大,另外一方面,这里面只有极少的、数的过来的高质量APP媒体。
很多APP的开发者,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因为没有较强的销售和商务资源,因此不得不转而寻找能够替其销售流量的公司。这时候广告平台就会趁虚而入,要求其嵌入某家(最好是独家,因为这样就又成为其在客户面前炫耀平台媒体资源的一面旗帜)的SDK。这样,广告平台经营者手里就有了双刃剑。不但可以通过不断许诺APP开发者投放广告、增加广告填充率、保证收益外,还可以在各个广告主面前吹嘘又有一款知名APP“投靠”在自己平台旗下,借以夸大平台影响力。
第四宗罪:暴怒
大大贬低了行业价值。广告主期望可以更好的压低推广成本,获取真正推广底价。这个诉求没有错误,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个人,都希望这样做。但是接盘的公司呢?为了不断获取该广告主的投放预算,不断夸大自己的媒体能力、技术优势、投放效果,从而超额承诺广告主的心理预期,以达到获取广告订单的目的。但是任何一个媒体、渠道、或者平台,都有其最基本能力和最大能力。超过了这个能力,任何一家都无法做到无限制的优化广告效果。那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作弊、掺水了。广告主会慢慢发现,越来越大的广告投放预算,带来的是越来越大的的收获(KPI)。而精明的广告主会发现,后台转化能力越来越差。这样一来,这个市场充斥着虚假、欺骗、不信任。长此以往,移动广告平台以短时行为获取的订单,却使得整个行业不被认可被贬值,蛋糕怎能做大?
第五宗罪:懒惰
浪费投资商的钱。目前几大国内互联网广告平台,均获得了少则几百万,高则几千万的机构投资。但是这个市场经营了至少2年,还没有一家能够收支平衡。而各大广告平台的销售人员,无不告知广告主,这单我们只要流水、不要利润。这样赔本赚吆喝的事情,也许有人可以看做是市场爆发前的必要投入,我却看作是不正当竞争,是在浪费投资商的钱,做一个没有头尾的事情。
而为了压低成本,一个平台获取的广告主预算,或者被浪费投放在流量质量极低的APP群上;或者被以几分到几毛钱差价,转包给91、安智等平台,甚至架势广告这样的三流平台;或者更有甚者,广告平台把广告主投放在自己平台上的预算直接用于购买谷歌移动广告平台ADMOB的广告,一个点击才3-4美分。这种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而通常用于腐败工程转包的模式,也被普遍用于IN APPS广告平台的经营。
第六宗罪:自负
对于品牌广告主偷梁换柱。品牌广告主通常按照CPC或者CPM进行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的购买(90%的广告主采用CPC(COST PER CLICK)方式购买,其他的会以CPM(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进行购买IN-APPS广告。这是目前最痛苦的事情之一。究其源头,还是要提一下国内最早做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公司MADHOUSE(上海亿动广告),在2005年移动广告还停留在WAP网站的阶段,该公司就提出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广告的收费模式(CPD=COST PER DAY或 CPT=COST PER TIME),以其精准、定向、智能投放来获取广告主的青睐,并且以CPC的方式进行结算和制作排期。
因此,品牌广告主在投放时,在一个CLICK上的讨价还价,就成为必要的过程。每个点击的价格,就像一个过山车一样,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从最高2元钱一个,下跌到几毛钱一个。而为了争夺客户,大大小小不同的广告平台,竞相杀价,还在不断的降价。而为了控制成本,品牌广告主大部分预算都被悄悄投放在一些质次价低的APP上,如果这也算WEB2.0“长尾理论”的一个践行的话,该名词的提出者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怕是要睡不着觉了。
第七宗罪:傲慢
对于年轻从业者职业发展的错误引导。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IN APPS广告平台的现状,对于这一批年轻人的职业观发展,以及对该行业的认知,起了非常消极的作用。诚然,作弊行为在整个广告界都有存在。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所有人都寄于高度期望的行业,这些行为会成为非常不好的力量,去试图改变行业发展的方向。而往往很多从业者,考虑到自身职业的发展,即便换了工作平台也默默不语,甚至作弊方式互相借鉴,就更加使得广告平台的经营者为所欲为。
或许这就是一场所谓的资本游戏,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其实这更像贩毒,就好比每一个大毒枭刚开始都会犯以上的所有罪恶,目的是控制市场、垄断市场、消费这个自己抢夺来的市场,但是大毒枭也会被其他毒枭所替代,而一层层紧密的产业链条、利益链条,正在驱使我们把一个刚起步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毒害掉。退一步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三、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广告模式分析
1.对于快消品行业来说,我们该如何做移动互联网营销
对于品牌广告主来说,创意性的硬广和互动活动进行整合推广,能有效吸引用户参与,增强用户粘性,提升品牌形象。
(1)开发互动性的In-APPS展示类广告形式。可以利用Html5技术,开发更炫更具交互性的展示类广告,以增强用户关注度,如“拖一下”、“摇一摇”或“点击即可交互”等广告形式。
(2)利用先进技术,开发互动活动。可以利用Html5开发触屏互动活动,或AR增强现实技术进行开发,以提升用户的参与度。
2.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我们该如何做移动互联网营销
对于汽车类品牌广告,需要更具有科技感的互动活动,以提升品牌的创新性和科技感。“双屏互动”技术,能有效提升互动活动的“操控体验”,就目前来说,“双屏互动”主要还是指PC与手机的“全天候24小时的双屏互动”,这存在很大的不科学性,因此,我们要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来进行开发和投放“双屏互动活动”,即早晨9点至晚上18点,工作期间,我们建议投放“PC和Mobile的双屏互动活动”;晚上18点至凌晨24点,下班后睡觉前,我们建议投放“Tablet和Mobile的双屏互动活动”;凌晨24点至次日6点,睡觉时间,我们不建议投放任何“双屏互动活动”;次日6点至9点,上班途中,我们建议投放“Mobile和Tablet的双屏互动活动”。
3.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我们该如何做移动互联网营销
(1)LBS营销。它尤其适合具有线下店铺的零售行业,我们可以配合线下店铺的促销活动,最大化提升用户参与度,即在线下活动期间,可以对店铺周边1.2-3公里的用户,推送店铺的活动详情,增加线下活动的参与人数。
(2)O2O营销。O2O营销最常见的模式是团购,我们可以与一些团购平台进行合作,如百度糯米和美团等;当然也可以与大众点评和58同城这样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进行合作,从而利用这些平台的用户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好感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2]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国外网络媒体Business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