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范文第1篇

通过学习,领会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教育的本质是智慧的创新与大爱的凝聚。在全国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由重数量、条件转向重内涵、质量。注重内涵发展,意在以校为本,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教学质量;意在以师为本,整体提高教师的课程理念和专业技能;意在以课堂为本,积极倡导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其终极目标在于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均衡和谐发展。

通过学习,确立校长的角色定位

一位好校长是一所优秀的学校,在学校,校长应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创新理念的引领者,教师提升的培训员,学科教学排头兵,课堂实践的改革人,文化精神的领头雁,群众疾苦的贴心人。

在吉林省白城市第二中学的业务团队,研究群体的塑建中,要突出强化学校领导的业务引领作用,以校长的文化治校,智慧管理,改革创新带动教师的团队协作,共同发展,要求领导层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研究情感,专业造诣引领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形成三种角色:教育理念与校本研修的参与者和领跑者、支持者和服务者、示范者和指导者。

“草根管理”是面对当前很多中小学管理层行政化、事务化的现状,要求学校领导要亲临一线,走进课堂,贴近学生,将管理化为服务,润泽于幼苗的根系的管理模式。学校与教学相关的领导全部坚持授课。第一,业务引领课程,使师生成为管理的“最近辐射区”;第二,专业发展课程,推动课堂改革,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教师团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爱心温暖课程,深入教学实际,了解学生动态,走进学生的“最近成长区”。

学校创设“与你同行”的校长同步课堂。第一,在省内首创作文教学“四专两化”体系,即:专节课时、专本教案、专项内容、专人授课,学科化及一体化。作文教学既升格为独立学科,又与语文的诗词、阅读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第二,形成教学专题:文法点津、名篇赏析等,将其形成专本的中学写作教材。经过努力,学校在第十届希望林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和作文大赛中获集体金奖,2013年荣获“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称号等。

通过学习,努力创建高效课堂

根据学情实际,学校研究了“两小三多五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两小即“小题签、小台阶”;三多即“当堂训练内容多、学生活动时间多、学习目标达成多”;五课型即“新知探索课、习题训练课、检测点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探究课”。

倡导“同课多构”。首先是参与活动的教师讲授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结构与教学设计可以因人而异。然后是进行评课活动,通过不同思路、不同设计、不同效果的对比与碰撞,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效率观的升华。

高效课堂的宗旨是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最佳发展期,达到学生最高发展级。倡导教师在尽可能短的教学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学习效益。其目标是由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发掘学生潜在的智能,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通过学习,倾力创设校园文化特色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形成了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辈们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楹联言简意美,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它不仅是形式上的对称美,更将文学、典故等融为一体,是中学生精美的文化经典素材。

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的道路,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融入时展的新元素,开展了以楹联教育为主体内容的国学教育活动,架构起具有浓郁国学氛围的文化传承体系。学校以此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道德素养的发展点,文化教育的创新点,创建“历史名校,人文之中,文化校园”的办学特色,在具体实施中做“六有”:有宗旨,诗联励志,国粹育贤――感圃园丁传国粹,中华文化育英才;有组织,成立校长任社长的“馨园文化社”和学生社团“鹤乡联苑”;有教师,精选底蕴深厚的语文者担任楹联教学,编写《中学生楹联写作指南》校本教材;有阵地,学校开设了楹联创作室,展览室和书画室,并创办了文学社刊《瀚田掇萃》;有标志,学校大门的楹柱、教学楼、体育馆,校园亭都悬挂有各具特色的长久性楹联,建设了“楹联径、楹联廊、楹联窗”,张贴学生的联墨习作,定期更换;有成果,2014年11月,学校荣获“全国楹联教育优秀学校”称号等。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范文第2篇

2014年11月18-19日,由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指导,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北京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学术研讨会(BEIC)”圆满举行。会议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交流,旨在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应用创新,优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相关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个开放协同发展的交流平台。BEIC会议为非盈利会议,将每年进行一届,会议倡导“领导讲话简短,专家报告务实,企业不设展台”的宗旨。本届会议报告人及参会人员来自相关大学、教育部门、研究机构、中小学、企业等。

在主会议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从环境、模式、体制三个方面谈了对智慧教育的独到见解;清华大学钟晓流教授从整体上呈现了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友成基金会常青基金苗青主任介绍了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引进乡村的双师教学研究项目;方海光副教授了由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和数字化学习实验室基于近六年研究成果积累为基础,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支持系统E-School,该系统满足多数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需要,将面向中小学提供公益性使用和支持;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田鹏副主任基于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介绍了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及下一步推进思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焦宝聪教授剖析了微课程的现状,并阐述了如何设计微课程与制作中的若干问题。

在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副教授、牛栏山一中何代华主任、明博公司王锦萍、百度公司袁志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阮利副教授、天士博公司王川总经理、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力研究员。在新技术教育应用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副教授、四中网校王伟平主任、互联网教育学院吕森林老师、英特尔公司刘伟、清华大学杜婧老师、立思辰公司郭丹、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夏时洪研究员。参会专家和人员进行了多种方式的积极互动,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主题讨论和相关主题的培训,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内容务实,与国内其他相关会议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能够提供一个积极关注研究和技术的氛围,促进多方面进行深度的思考,参加本次会议有很大收获,期待下次会议的举行。

(本刊记者 王晓明)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范文第3篇

一、初级指挥任职教育的特点及对教员的要求

任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对完成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知识补充、拓展、加深、更新和能力提高的一种追加性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受训者获得适应某一特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初级指挥任职教育是任职教育的一种,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已完成学历教育的、面向初级指挥岗位的军官,教育内容重点是培养和强化四种初级岗位任职能力,即指挥作战、组织训练、管理教育和基层政治工作能力。从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来看,初级指挥任职教育的特点及对教员的要求可归纳如下:

1 教育目标具有明确的初级指挥岗位指向性

初级指挥任职教育是在教育对象前期取得学历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部队作战、训练、管理等特点,瞄准新形势下军事发展和部队建设需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初级指挥岗位任职要求而进行的岗位适应性教育。这种岗位指向性特点,要求教员传授知识和技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教员教学必须紧密依据专业前沿理论,注重专业知识积累,把握部队发展动向,贴近岗位需要,贴近部队实际,贴近作战任务,加强针对性教学和实践环节训练,实现任职专业训练与部队岗位需求的无缝接轨,着力提高受训学员的初级指挥岗位任职能力。

2 教育对象来源广泛,个体差异较大

初级任职教育的受训者来源较广,有在军队院校完成学历教育的合训分流学员,有新招收入伍的地方大学毕业生,以及在部队工作了一段时间需要知识更新或学习深造的军官等。这要求教员开展教学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树立动态教学理念。教员要善于把握不同受训者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遵循军事人才成长规律,系统筹划培养目标,合理划分教学任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既要体现教学的普遍适用性,又要保证授课的群体针对性,切实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

3 教育内容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

现阶段我军正加速实行军革,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军事理论和技术装备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初级指挥任职教育必须根据形势发展和军革需要实时调整教育内容。这要求教员必须及时掌握军事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密切跟踪部队建设的最新隋况,积极借鉴世界军革的最新经验,把反映时代走向的先进军事理论、先进技术和武器装备、先进战法训法等补充到头脑中,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克服教育周期短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保证教育内容实用性的基础上力求突出其实时性。

二、当前教员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部队经历和工作经验不足,实践教学能力较弱

由于我军编制体制的客观约束,教员的工作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绝大部分教员都是长时间在院校工作,与外界交流有限,由此造成了教员部队经历空白或部队任职时间不长、对部队一线情况不够熟悉、任职实践经验不足等现象,从而导致教学很大程度停留在陈旧经验或理论层面上,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近年来部队和院校的双向交流有所增加,但还是不能满足教员队伍建设的需要,即使是那些从部队选调的原本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员,在相对封闭的院校环境下,也会逐渐失去对部队情况的实时跟踪。

2 教员队伍梯队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员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浅、科研能力弱、知识面窄等问题,缺乏足够的在军事专业上有深厚造诣的中坚力量和拔尖人才,各专业师资力量发展也不平衡。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员学历普遍偏低,教员培训、再提高途径较少。大、中专学历的教员给本科或研究生学员授课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教员终身再没有进过院校学习,学历得不到再次提升。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员中有的年龄偏大、思想僵化,很难与学员形成互动;有的年龄较轻、缺乏部队实践经验、专业理论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岗位任职教学的需要。

3 现代教学技能掌握不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总体上看,教员对现代教学技能的掌握并不平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有所欠缺。一是教学姿态、课堂掌控、板书等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课堂正规化建设亟需加强;二是对教育规律、教学原则等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教育学理论指导,随意性较大;三是对教材、讲义进行深加工、再创造能力不足;四是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调,课堂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4 培养交流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基地,其教员队伍应该是全军优秀干部的集合,但还存在着自产自销、近亲繁殖的情况。二是缺少有效的交流制度。院校应面向部队。实时跟踪部队发展。但有的教员从任教伊始到离开教学岗位,从未到部队代职学习;院校之间、院校与科研单位之间也缺乏交流,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出现脱节。三是没有形成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缺少对教员授课质量的全程监督指导,教学效果没有科学量化,在晋职晋衔、评功评奖等方面平均主义时有发生。

三、适应初级指挥任职教育需要,构造多元互补型教员队伍

多元互补型教员队伍指的是教员的来源构成要多样,知识能力体系要合理,教员队伍的专业、年龄、学历、职称、智能等结构性要素能够科学配置、优化组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其协调效应,以实现教员队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初级指挥任职教育要求教员必须结合部队建设实际,洞悉基层指挥人才需求,掌握各种装备操作技能,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确立适应任职教育需要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信息化执教能力,逐步推进教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解决现阶段教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应初级指挥任职教育需要,构造出一支多元互补型教员队伍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1 严格标准,拓宽渠道。着力建设远缘杂交的学缘结构

教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高低,因此必须严格选拔标准,把好教员入口关。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切实按照教员资格条件和专业教学需要选拔教员。同时,大胆创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从作战部队选调优秀指挥干部,从军地院校选留跨领域、跨专业高学历毕业学员,从其他军兵种引进高

层次人才,建立“专、兼、聘”教员队伍格局,从而提高教员学历水平,增强教研领域的衔接性与拓展性,改变专业教员“近亲繁殖”的状况,保证教员队伍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

2 放眼长远,不拘一格,在交流开放中砺炼实践教学本领

要突破教员实践环节薄弱这一瓶颈,就要打破常规,摆脱束缚,发挥军地院校、科研厂所、基层部队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教员培养的合力。

一是加大岗前培训力度,注重部队代职锻炼,打牢教员实践教学能力基础。立足教学需要,合理统筹新教员到部队代职的时间、岗位、要求和任务,确保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岗位上学有所获。二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更新教员知识结构。积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教员参加部队训练、演习、重大课题攻关等活动,利用选送进修、外出调研、短期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学技能培养。三是建立兼职教员队伍,取长补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层部队军官或高级士官到院校短期交流教学,或从科研厂所、外校聘请专家到学校任课,使专职教员在交流学习中得到提高。四是跟踪部队发展,强化教员超前教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使教员接触新装备,了解新战法,消化新理论,吸收新成果,力争使教学走在部队发展前面。

3 科学筹划,优势互补,切实调整优化教员队伍结构

一是优化年龄结构,增强梯队活力。针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才进出渠道,确保中青年教学骨干的及时补充和相对稳定。二是优化职称结构,力求比例适当。根据初级指挥院校的培训任务、目标、学科分类和发展规划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职称结构,力争高职所占比例较小,而中职、初职所占比例较大。三是优化智能结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不断改善教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并根据教学任务,注重不同专业、学历、知识结构教员的科学组合,使其相互配合,实现协调发展效应。

4 定位专业前沿,强化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化执教能力

从事初级任职教育的教员应着眼专业前沿,注重本专业在现代及未来战争中的应用性研究,努力把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实践等有机融入课程之中,及时淘汰陈旧落后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成为院校现代化教学的基石。具备丰富的信息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教员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教员必须努力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为增强学员的任职能力提供信息技术支撑,从而推进教员队伍信息化条件下执教能力的跃升。

5 建立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增强教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61-0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出现的各种变化,对于应用型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面临新的经济形势,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这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导致的现象。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因此,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新挑战。

一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1.学生的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兴趣

高职院校的生源不同于本科院校,它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一方面是普通的高中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普遍都较薄弱。另一方面,由中专和技校升上来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水平的参差不齐,基础普遍较差的原因,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没有信心。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抱着“不挂科就行”的态度,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英语等级的测试,以便顺利拿到毕业证。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听、说、读、写的练习,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

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材不能紧靠学生的所学专业,不能紧贴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英语需求,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没有学习的原动力。教材是老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但现用的教材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很大的脱节。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单一,大多数是从杂志上摘取的段落,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较少,从而使得学生忽略了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另外,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评价,大多数院校采用全国高等院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这一评价标准。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和期末考试,抱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了考取证书才进行英语学习,而忽略了英语在实际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工作中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职英语教学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只是将英语学习片面地当作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忽略了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无法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脱离了教学的原始目标。

二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1.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取得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首先,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要专业化,根据英语的课程安排将教师分为词汇、阅读、听说方面的专业教学组。同时,将每一个教师安排在相近的专业进行教学,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培训,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编制合理的英语教材

教材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是教学成功的保障。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所选教材应以语言应用和交际为主,提升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度,正确地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的英语词汇和专业的术语。同时,教材要涉及口语和听力的练习,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练习与工作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教材编辑的过程中,要采取相关专业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将英语教学和日后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3.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提高英语技能。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老师可以在课堂模拟职场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在教学的评估中,除了通过考试外,老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将一些专业性的内容纳入到考试范围内。

总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体现出其自身的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原则。面对新的社会形势,高职院校要克服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 ;德育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高职教育近年来越来越收到国家的重视,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社会认可的专业技能外,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谓之不朽。”人要想立功、立言,首先必须立德。因为只有品德才能指引我们正确的做人、做事,才能逐步建立自己的事业。是品德,而不是知识、技巧,奠定了我们完美人生的基石。我们学校的校训“厚德强技”,之所以要把厚德放在首位,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近年来中国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滑坡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公共道德方面,大学生当前社会公德的主流是健康的,但是我们发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仍然有一些同学社会公德缺失。例如: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90后的大学生们,思想非常活跃,但是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从大的社会环境上看,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1、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2、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一员,对学生的公德教育应进行反思。社会公德内容己经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课堂是实施社会公德理论教育的主要场所,应把三个活动空间,人的三个层次以及社会公德的三个原则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重点。

公德缺失,首先是空间感缺失,在学生的生活中,常常流行一句话:“我的地盘我做主”,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地盘我们都可以做主。

我们发现,同一地盘不同行为将有不一样的结果。比如周末找朋友到家进行歌舞娱乐活动,在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时,我可以做主;但是如果在进行娱乐活动的同时却让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时,我是做不了主的。

而同一行为不同地盘也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比如在自己个人的宿舍或家里,跷二郎腿,是可以的,但是在公车上对着过道跷二郎腿,不管是谁,首先是形象不好;其次容易阻挡他人,容易弄脏他人衣服,在这种情况下,我是做不了主的。

为什么上面行为有时候可以做,有时候不能做?为什么在自己个人的宿舍或家里也会对社会、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那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三个空间,公共空间、单位空间、私密空间。私密空间,主要指不涉及到他人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空间;公共空间,关系到你、我、他的共同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空间。三个空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空间;三个空间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很多时候,可以把我们的生活空间划分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因为单位空间经常实际上也是公共空间。人在不同的空间,扮演角色不同,比如:在私密空间,你们也许是同性好朋友、情侣;公共空间你们可能就是普通同学、同事、亲朋好友、学生等等。不同角色有不同行为方式。可见,每一个人随着生活或活动的空间转换,角色也随着转换;角色转换,言行举止也随着转换。

学生们在学校的生活属于公共生活,它是指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活动和生活,是相对于职业活动和婚姻家庭生活而言的,是一种特定的生活领域。公共生活要想正常开展,彼此舒心、和谐相处,还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在公共生活中,每个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没有公共秩序,就容易引起矛盾冲突。

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基本手段有两种,一种是规则的约束,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另一种是道德的调整。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就是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有了社会公德、法律纪律,还是不够的,要靠人去践行公德,遵纪守法。

比如:宿舍就寝环境的维护,需要学生自觉遵守舍规,舍规的遵守也需要大家践行社会公德。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要想很好的去践行公德,其中最难克服的就是是自己的行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我”是由“三个我”组成的: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本我:指生来具有的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自我:代表着可以称作理性和道德的东西,超我: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良心。

如:对我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进行区分:带上紧箍咒前的孙悟空任性撒野大闹天宫,是“本我”为主;带上紧箍咒后的孙悟空开始了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妄自作为了,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 “自我”为主;经历了八十一难,取经成功的孙悟空,成“佛”了,广种善缘,普渡众生,“超我”为主。个人在克服自己的时候主要做到控制本我、完善自我、追求超我。

要怎么才能真正更好地做到控制本我、完善自我、追求超我?尤其是在践行社会公德问题上怎么做到控制本我、完善自我、追求超我?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社会公德的三个原则 “分”、“和”、“爱”。

“分”的观念: 根据人的生活有不同空间不同角色有不同言行举止,分清不同场合、不同角色以应有的我出现,“安分守己”。公德缺失,首先是空间感缺失,牢固树立“分”的观念,是培养公德,践行公德的基础。

“和”的举止: 在不违背基本原则前提下,力争和气相处,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 “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的态度:小爱常存,大爱无疆。为什么?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作为现代公民,要不断强化空间感和角色意识,滋养羞耻心,树立荣辱观;

要善于区分“三个我”, 学会控制本我、积极完善自我、努力追求超我,努力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勿以恶小而为之”,持之以恒做到敬人、助人、爱人,才能被敬、被助、被爱,维护社会和谐。分清三个活动空间,认清人的三个层次,明确社会公德的三个原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顾颖.大学生社会办德教育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5(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