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教育在线课堂

智慧教育在线课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教育在线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教育在线课堂

智慧教育在线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慧教育;基础教育;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2-0071-03

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提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与智慧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有如下弊端:首先,注重教师直接讲授,学习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扮演听众的角色。课堂学习目标侧重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主动思考以及提出问题的过程。其次,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多以课本为主,获取知识的途径相对闭塞。

而智慧教育的发展目标旨在培养智慧型与创新型人才;技术作用是技术变革教育,改变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核心技术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根据教育教学应用建设配套环境、资源和队伍;学习资源为动态生成、持续进化、开放建设的MOOCs、微课、移动课件、电子教材与可进化的内容库;学习方式为泛在学习、云学习、无缝学习;教学方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大规模在线开放教学、深度互动教学、智能教学。这就使传统的学习者从书本走向实践,走进生活。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优势

1.智慧教育有利于转换学习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跟上教师的思路,做到一堂课结束后能够掌握及应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而在小学智慧教育中,则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和学习资源引发学与教方式的深层变革,为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实施智慧教育能将信息化理念更多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逐渐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局面。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是“教学生”,才能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才能结合多种信息资源,使用各种样式的课件和教学软件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2.智慧教育促进优化课堂结构

智慧教育强调的是开放式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等)的学习时空环境,以开放的视野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慧地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必定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有着积极影响,它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使传统的面对面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更加以人为本,将学生的智慧运用扩大化。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将基于个人兴趣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结构化、富媒体化的学习资源,借助相关学习工具,在个体建构或群体参与下获取与个人兴趣相关的知识技能。这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既方便了教师的教,也方便了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优化课堂结构的作用。

3.智慧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智慧

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大脑结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今的学生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数字世界中,与数字移民相比,更习惯于快速地接受信息,喜欢多任务处理和随机进入,爱好及时反馈和强化,偏爱做中学而非听中学。因此,通过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学习能在学习者身上有效地发生。

其关键在于学习者如何学会利用富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实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服务型人才,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在智慧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等方式,发现更多富有真实感的学习内容,而不再局限于课本,这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智慧。

4.智慧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化与创新性发展

智慧教育在推行和实施方面应当在更高层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对待新事物能够产生自我看法与独到见解。智慧教育将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体验化情境,使其更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来源,随着3D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教师利用计算机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或情境,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时间等情况制订各种不同的学习计划,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这能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难以把握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

学习本身是以学习者为主的活动,需要他们激活情感动力系统、投入认知并专注于意动和实践。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创新性、适应性和实践性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自组织能力,这对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或者已经习惯了传统授受主义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自组织学习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要能学会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协调、自我管理,并在实践中做出正确决策,采取正确行动。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情绪管理仍需要教师参与,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仍存在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花费在电视媒体或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更多。很多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在利用网络媒体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登录其他网站看视频、玩游戏、聊天等,这反映了父母监控和限制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比较低。有研究表明,由于引导和监控的缺失,计算机、手机等信息设备更多地用于娱乐和消遣。因此,培养学习者具有良好的数字素养、养成善用技术的习惯对智慧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提供积极的干预措施的做法仍有待完善。

3.教师针对智慧课程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在智慧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更多的交互。每门学科都具有各自特殊的学科特点,在智慧课堂中,教学方式从传统课堂只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配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而教师如何针对具体学科设计出具有学科代表性的智慧课程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新对策

1.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当前,基础教育在线学习产品和服务产业展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用户观念的转变、网络应用的普及、学习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均是其发展的动因。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说,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及不同的创造潜能,所以教师在掌握核心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智慧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基于个人兴趣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借助相关学习工具,进行个性化学习。而在学习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应适当提升学习内容的交互性,改善用户体验,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计

在智慧课堂中,不同的学科教师要对具体学科课程进行学情分析,选择适合自身的讲授形式来传授新知。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为落脚点,将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转变成以教师指导为辅、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除了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外,教师还要尽量开发出与具体学科教学相关的、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从而使基础教育在质量方面得到质的跨越。

3.建设未来校园、未来教室,实现资源共享

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校园和教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进入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体验。在这样的校园和教室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开展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试点示范工作。

同时,发展云计算技术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各地中小学应顺应云服务模式的发展,改变传统中小学机房分散建设的局面,实现班班通、校校通,基于教育云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结语

在现代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只有让学生尽早地在智慧教育的模式下成长和发展,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究,2012(12):5-13.

[2]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J].教育研究,2015(11).

[3]王玉龙,蒋家傅.智慧教育:概念特征、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0-13.

[4]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8.

[5]陈琳.智慧教育创新实践的价值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5-19.

[6]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智慧教育在线课堂范文第2篇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表征是什么?简言之: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专业阅读主要指阅读知识和能力。阅读知识一是指阅读专业书籍,包括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文化学、语文课程学、历史学、哲学、文学名著、文学年选、当代作家文集等,另一方面是阅读书籍以外的知识,包括人生百态、天文地理、乡土人情等,总言之:语文教师一读专业之书,再读人生之书。阅读能力即阅读力,既指阅读理解能力,又指阅读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来看,这正印证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专业写作包含文学创作和语文教育科研写作,能说会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既具备文学创作能力,又具备专业研究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写作能力。所以,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表现为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能力发展,而博客给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有利于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平台。

博客虽然只是一个信息交互的媒介,但这种媒介很好地契合了语文教师的专业由一般走向成熟,由简单的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迈向教师专业智慧和精神的生命成长过程,博客这种网络日志所具有的实录性、直接性、对话性、交互性、学习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个体生命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发展平台,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阅读写作、互动交流、学习创新的开放性平台,同时还是一个有利于语文教师记录语文教学行为以及教师个体成长的学习管理平台。

“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是一个生命过程,是随着教师职业发展而不断延续、传承的生命过程,是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享受幸福的完整过程。

“博客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是关注语文教师生命成长的过程,是引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享受幸福的完整的教育过程,是语文教师专业自觉与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借助博客平台建设培育语文教师专业自觉并促进语文专业发展的动态的生命成长研究过程。

语文教师成长需要教育理想的引领,理想召唤语文教师自觉地对字词句篇、诗词文赋等专业知识和听说读写思等专业技能以及教育、教学、心理等专业智慧进行学习,理想召唤语文教师由专业成长向专业成熟和专业智慧不断成长,理想召唤语文教师的专业自觉和个体生命价值和谐共生。

专业自觉和生命价值催生了语文教师以博客书写语文教育生活的华彩。写作是一种与人分享交流的方式,写作是“征于色,发于声”的张扬,写作是语文魅力与人格魅力的表述,博客是一种写作方式,博客能将语文教师的健康个性张扬在文字之中,博客能将语文教师的灵动情怀表露在文字之间。博客书写的是语文教师的精彩生活,语文教师用文字的形式在博客中率真地表达自我,以细腻的情怀培养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博客成为了语文教师生活传承的载体。

做一个拥有理想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拥有精神的人,博客引领着教师的精神成熟。语文教师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使者,是中华民族语言的薪火相传者。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语言世界密切相连的,阅读语言,思辨语言,抒写精神,传承文化,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充实。语文教育是“语言为本,文化为真”的教育,语文教育致力于学生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等素养的发展提升,所以,语文教师首先需要从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等三方面提升语文素养。博客的语言表达使心灵充实,使精神濡染,使文化浸润。专业阅读提升了教师的阅读力,专业写作提升了教师的表达力,博客在线互动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力。

博客不仅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素养,其对话互动特质更光大了语文教师的生命价值。博客的叙事功能是对生命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师描述并记录日常教育生活,整理并反思语文教学实践,学习并模仿教学艺术,创新并建立教学风格,语文教师在博客中体验到教师职业生命的美好和教育教学的魅力。博客是一种表述,当教师生活、教学行为以及教育思想表述出来的时候,博客镌刻下了教师的生命轨迹;博客是一种表述,当教学细节、学生表现以及心灵感悟表达出来的时候,博客留下了教师永久的生命财富。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育人首先育己,语文教师的育己就是在唤醒专业自觉的基础上促进专业成长。博客养成语文教师专业自觉的主要途径是专业写作。肖川先生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一书中说:“写作是源于一种生命觉醒,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的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而校园教育博客平台的搭建,更好地为教师的专业写作提供了交流、激励、对话的空间,在校园博客平台上可写教育时评,可讨论师德情操,可探讨教学实践,可交流教学经验,可在线辅导家庭教育,可将学科教学引入社区教育,总之,一个优秀的校园教育博客平台,能为教师构建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

当然,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博客不能脱离三个根本点:在语文中、基于教学、为了素养。

首先,博客是“在语文中”的博客。这不同于其他的网络博客,所以建设或者选择有利于语文教育探究氛围的博客网站显得特别重要。可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在线”网站建立博客,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校园博客,网站借助行政手段培育校园博客氛围,形成特有的校园博客文化。比如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博客网站,就形成了教育研修氛围,成为了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磁场。因此,“在语文中”的博客就是建立一个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博客,具有浓厚的“语文教育”研讨氛围,皈依语文教育,研究语文教学,提升语文素养,让博客具有语文属性。

其次,博客是“基于教学”的博客。依托语文教育理论,学习语文教学经验,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个快乐的、健康的、情趣的、文化的实践舞台。“基于教学”是博客建设的核心,“基于教学”的博客主要从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引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改变课堂教学,建设高效课堂,只有“基于教学”的博客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博客根植语文教学这方水土。

第三,博客是“为了素养”的博客。博客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建设博客到书写博客,动力来源是语文教师自觉地提升素养,由此需要自觉学习,需要专业阅读,需要专业写作。只有做读书之人,做杂学之家,做写作之人,做偷学之人,做研究之人,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让博客具有提升语文教师素养的功用。

“在语文中”“基于教学”“为了素养”的博客,创设了语文研修氛围,营造了语文教育文化,铸造了汉语言精魂,在这样的博客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会越来越迅速,专业素养的提升会越来越快。

建立“在语文中”“基于教学”“为了素养”的博客,形成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磁场,需要进一步科学整合,通过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协进等基本路径,依托博客平台,将博客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合理地融为一体,形成校本研修的基本范式。

专家引领――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环境。“在语文中”的博客需要创设语文教育研究氛围,让博客始终姓“语”,具有语文的本质属性。具有语文特质博客氛围的营造可从不同的途径来实施。专家在线互动,从语文专业理念高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弘扬教师智慧。在线专业阅读,从语文专业理论宽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依托博客平台引领专业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在线专题研讨,从语文教学实践信度引领教师专业成熟,从经验到智慧,从操作到创新,从德艺双馨到实践反思,微观细谈,宏观探微,导向语文教学的科学创新。在线课例诊学,从课例整理、分析、诊断、学习等创新维度强化学习研究,引领语文教学实践行为。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环境,需要专家引领,在专家引领下,提升研究层次,拓宽研讨维度,专家引领氛围中的博客才能高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自我反思――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叙事。“基于教学”的博客,倡导教师开展基于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教学叙事研究,分析语言现象,探讨语言本质,关注语文教学,研究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构建有效课堂,反思教学智慧,升华教学生命。“基于教学”的博客注重整理教学现象,透视教学原理,反思教学细节,是一个阅读现象、反思细微、记录片段、提升教学的过程。自我反思需要有心于教学,有心于研究,形成成果。所以,自我反思的第一步是教学叙事,借助博客记载语文教学片段并形成特有的思考,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叙事博客中,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和写作能力会水到渠成地得到提升。

同伴协进――营造对话互助的生命磁场。“为了素养”的博客既强调专业自觉,又强调群体发展,博客的对话交流、同伴互助显得尤为重要。博客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其特有的开放性有助于营造对话互助的生命磁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教学预设,博客预留着广阔的互动交流、对话研讨空间,有助于语文教师群体的发展。博客不仅是教师自觉的写作过程,也是同伴间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同伴阅读后的留言,不管是良药苦口,还是糖衣炮弹,博客留言都能起到帮助和督促的作用,网络评价具有唤醒和深思的作用。博客的互动交流以及对话探讨的特性,从行动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伴协进的形式是多样的。课题导向,深入研究,比如研究“本真语文”,以课题组为单位,要求课题组成员定期上传阶段性研究成果,在不断上传博客的过程中,起到研究导向作用。建立博客群,形成集散型互助团队,比如对作文教学有兴趣的语文教师,建立一个博客群,互相听评课,研究作文教学现状,探讨作文教学路径。备课组建设博客学习管理平台,围绕课题,集中上传博客,充实备课资料,备课组同仁共同建立学习管理平台。这些形式有的形式松散,有的要求严格,但不管怎样,都能起到营造对话互助氛围的作用,也能在博客建设过程中,起到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奇效。

智慧教育在线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结课 艺术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05-01

所谓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也叫断课。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成功的结课,不仅对教学内容起总结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因此,结课艺术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结课的方法有很多种,方式也很灵活。要选择最恰当的结课方法,首先应该明确它的重要作用和应遵循的原则。其重要作用主要有:1.梳理知识,突出重难点,画龙点睛;2.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启迪智慧;3.激发兴趣,鼓励创造。

教学“结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整体性

在新课导入时,英语教师常常会设置一些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或者会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运用,然后逐步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因此,在课的结束,也应当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课相呼应。如,教How many…do you have? 这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把班级分成若干组进行比赛,以红花为奖品。接近尾声时,教师就针对比赛结果分别问每一小组:How many flowers do you have?

二、适度性

艺术化的结课可收到曲终意长、言尽旨远、课停思涌的效果。为与新课标接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可采取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结课方法:

1.归纳总结,梳理法

总结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在结课时,适当的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结可由教师做,也可以先启发学生做,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一节课的结束工作做得认真,合理而灵活,就会使学生感到一节课的完整性。”梳理法结课可以采用归类、总结、对比等多种不同的手段。比如,在学过And you?句子后,我们可以把以前学生学过的与该句子意思、用法相同的句子进行归纳(What about you? How about you?)。一课一归纳,几课一梳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单词和句型融会贯通,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2.回归课本,朗读法

朗读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英语语感、陶冶美好情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入结课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小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对话,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本课重点内容自编的有趣的对话或语段。朗读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

这样结课,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点到面,把知识融会贯通,又不缺乏幽默,从而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英语语言的知识点。

3.回顾知识,拓展法

当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概括总结外,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例如,在教学tasty, sour, salty, sweet等形容口味的单词后,利用书中的绕口令(chant)来结课,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绕口令来自编一个绕口令,既复习升华了这堂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想像和创造能力。

4.练习巩固,竞赛法

练习巩固的内容与安排应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英语课上的练习巩固可以是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表演,亦可以让学生朗读、阅读简单短小的语段,还可以进行一些竞赛活动。尤其是竞赛活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结课方式。因为竞赛活动紧张激烈的特点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参与意识。

5.寓教于乐,放松法

四十分钟的学习过程,虽然很短暂,但如果只一味的进行枯燥的讲解、朗读,就会让学生感觉疲惫、倦怠,久而久之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与耐性,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那么教师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放松休息,特别是在结课时要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活动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如我们可以唱唱英文歌,读读英文小诗,猜猜谜语,说说绕口令,讲讲幽默故事,演演英文短剧等。

6.利用资源,迁移法

当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学生最高兴的莫过于在课堂结尾时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就学生身边的人、事,让学生在课堂中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来体验成功。如,在教long hair, short hair, quiet, friend, thin,strong 这几个单词时,结课时教师让一位学生描述本班内长相典型的学生,其他同学来猜。他们个个情绪高涨,所学知识,在体验中不知不觉巩固、内化,而当英语与儿童游戏糅合在一起时,孩子们感觉更深刻的是:英语好玩。

总之,结课的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取舍,机智应变。更应根据实际需要探索求新,创造出各种有效的结课方法。只有这样,结课阶段的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儿童的主体地位,激发儿童的创造性,点燃儿童智慧的火花,使之熊熊燃烧,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胡生辉.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谈》教师天地

智慧教育在线课堂范文第4篇

(一)传统的听课、评课常见现象

大多数学校的听课、评课教研模式都是在教研员或学科教研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听课者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既没有与学生发生直接的关系,也没有像授课教师那样紧张不安。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对授课教师作评价的任务,大多数教师不会在课前设定观察目标,最多是把授课教师的板书抄在听课本上,认真的听课者也只是把授课教师的步骤、流程记下来。

有的学校实施校级干部蹲点高三听课制度。这些领导听课,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时候都是从自己任教学科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上课,去评价教师的课。领导因此被教师戏称为“万金油”,教师们对领导的评课不以为然,很显然,这就失去听课、评课的价值。

有的听课是带着为了完成任务的态度,必然是应付,草草了事;有的听课是带着看出丑的态度,必然看到的都是一些落后的理念与做法;有的听课是带着领导的居高临下,必然难以真正进入听课的角色。为听课而听课,为完成任务而听课,只能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干扰了别人的课堂。

例行公事的评课,就是过分地关注教师的“教”,课后交流的反思的内容也多为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等方面。而学生的“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后评价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评课的教师讲得顺畅,上课的教师听得舒服。另外,这种传统的评课只对一堂课的内容进行研讨,只局限于对教学行为的评价,虽能解决教学中一些零碎的问题,却没能追溯到本节课所蕴含的教学理念。

(二)新型听课、评课策略

先看两个经典案例。

2004年浙江省绍兴市举行了初中《科学》(浙教版)优质课比赛,参加比赛的14节课中有6节是“大气压强”,如何让同一课题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听课前,评委会提出了课堂观察目标的参考问题:如何引入课题;如何提问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巩固练习等等。观察目标明确后,听课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一改过去那种“旁观者”的身份。有位优秀的听课教师把课堂观察的重点锁定在课题的引入上,他记下了6位教师引题的每一个事例。听完课后,他把6节课的引题概括为三种方法,即媒体展示法、实验演示法、问题驱动法,并指出6位教师所举事例的共同特点,指出这些做法的可借鉴性。

宋运来老师,江苏南京市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一位有思想的年轻教师,活跃于教育在线等各大教育网站,文章在《中国教育报》等杂志上发表。他在听完学校数学教研组推出的14节数学公开课后,没有急着去评价教师的课堂,而是别出心裁,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身份去反串了一堂数学课,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方式,去诠释新时代听课、品课的境界。他从这14节公开课中看到了当前数学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第一、老师太像“老师”,学生太像“学生”,课堂上没有师生、生生的心灵碰撞。第二、数学只从黑板上、多媒体上学来,学生没有把书读懂,没有读出数学课本背后所表达的意思。于是,宋老师精心准备,选择了一堂公认为难度很大的数学课进行反串教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民教育》2005年第20期发表了宋老师的反串教学案例《去种一次别人的田——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反串数学课》,随后编辑部以“学科间的大门被推倒以后……”为话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接着《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学管理》、教育在线等报刊网络媒体也进行了争鸣。

宋运来老师把平常的听课,“玩”到了最高境界,“玩”出了新意,也“玩”出了创意。把一个学校平常的听课活动推向了整个中国教育以及全部教师如何笑傲现代课堂,如何整合各门学科资源的现代教学大讨论。

经典的案例给我们如何听课,如何提高听课的质量以有益的启示。

①转换角色。

听课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式,是新时代的继续教育。任何一位领导或教师都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以学生的心态进入课堂,跟随上课者的思路,完成课堂之旅。

②课前预设目标。

授课教师课前要备课,听课教师课前也不能没有任何准备,要认真研究听课内容,把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生成的教学活动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然后进行评价。

③梳理课堂细节。

摒弃传统听课只关注教师的“教”,努力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要求听课教师在每听一节课后至少追问一个教学细节,或教师提问,或学生回答问题的类型,或学生活动的次数,或实验方式,或多媒体使用方式。这就迫使教师思考课堂里每一种教学行为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其背后有什么深远的意义。要求教师从课堂的外显行为探究到内隐的教学思想。

④学会“品课”。

要带着欣赏的心态去品课,不仅要品出课堂的优点,或创新之举,或智慧火花,还要品出课堂的不足与失败之处,然后反观自己的教学,反观自己存在的问题,既提升别人,也提升自己。正如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教师听课要以谦虚的精神、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去听、去品、去悟,坚持经常去品悟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阶段和不同教师,课后及时向授课教师讨取授课感悟,认真聆听评课教师的意见,就必然会使自己的授课水平产生大的飞跃。”

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什么是科学化的评课?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认为,评课应包含“评”和“课”两大部分。“评”,即评课主体;“课”,即课堂教学。评课就是评课主体对课堂教学所呈现出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对“课”的评价已有很多研究,在此不再赘述。只想强调一下“评课主体”)

“评课主体”的内涵应该包括参与听课的所有成员,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听课者、听课学生和执教者。听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全面观察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体验者;而执教者既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又是一名特殊的“听”课者。三个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论哪一个主体缺失,评价都是不全面的。

因此,要客观全面地评价一节课,必须先问问学生的切身感受,看他们收获几何。看对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是否都有帮助。还要问问学生这一节课是不是老师常态下的“真实”的课。教师上课就是平常的上,只求有实际效果。不管谁来听课,心里只装有学生。要看是否解决了学生的问题,看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否有帮助。那种心里只有听课教师,甚至是取悦于听课教师、领导的“作秀”课、“花架子”课应该被打入“另类”,立即叫停,甚至要上升到执教者人格(诚实与否)的高度来认识、评价。

评课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改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流程最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效率最高化。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接受最有价值的知识,感受最深刻的体验,建构更多的经验。

智慧教育在线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传统文化课程创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断积淀的优秀品德,是在传承了各种优秀思想文化和精神观念后形成的良好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的优秀文化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古诗、词、赋,乐曲、国画、书法、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等[1]。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它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实践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集中表现为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如道德品质、民族气节、创造精神、探索精神等[2]。它的特点是即使年代久远,仍然普遍适用于当下社会,并且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时代意义

(一)理论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都能产生重要影响。当代大学生处在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和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因势利导,扎实有效。比如,借助艺术教育无形的感染力,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共同的审美观,引导人们在这种氛围下美好生活,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美育教育内容,可贯穿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进而影响更多的人。艺术教育课程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层面的教育,使学生耳濡目染,以达到美化人的心灵和行为,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通过此种方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教育方式和方法可以用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如陶冶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现代人、培养现代人,而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从这点出发,二者的目标存在一致性,所以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大量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都可以贯穿到艺术教育中。

(二)时代意义

1.创新与变革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道德情怀、人文精神、理想追求、人生态度等,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其能极大地丰富大学生艺术教育内容,尤其是在当前艺术教育非常受重视的时代,顺应了新时展的思想需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多、范围较广,能对艺术教育进行课外知识方面的扩充。当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方面的在线开放课程较多,教师借助这些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真正实现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创新。

2.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肩负着时代重任,是党和国家培养的重点目标。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其实现自我价值。

3.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人类文明经过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生命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并在今时今日发挥出异样的光芒。在深入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能够惠及全体大学生,有助于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智慧,从而助推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协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社会的发展取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如同三驾马车拉动社会主义前进,如果这三处力量不能合为一处,各自为政,那么必然导致社会发展受阻。所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有助于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5.进一步发挥艺术教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效

艺术陶冶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美育过程,单纯的课本理论讲授有时难以发挥出艺术教育应有的效果。而在艺术教育中穿插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豪感,从而将思政教育功效发挥到极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教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首先进入教师心中是关键[3]。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而且要立己达人。一名教师对学生隐性的影响远远大于显性影响,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注意,更要不断加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用良好的品格和风范为学生树立学习典范,这无疑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教师在艺术教育课程中穿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和了解,从而立足于课堂,因材施教,在课程教材中挖掘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能推动艺术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资源,高校开设的艺术教育课程都应该将其纳入知识体系,并将这些内容加以转换和提升,借助传统文化的形式融入到各艺术门类的教育课程中。在教材中引述优秀传统文化,并侧重于将其引入现代艺术教育,助推美育向前行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实践

实践是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提高大学生艺术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包含了大量的艺术元素,如书法、舞蹈、戏曲、绘画等。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借助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开展艺术教育实践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网课

网络选修课是当下高校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得学分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乐于主动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网课的覆盖面比较广泛,形式多种多样,选修的学生非常多。结合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打造艺术教育程“金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在线开放课程,这样的艺术教育课程更容易入选国家或省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事半功倍,从而影响更多的大学生。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考试

期末考试是检测学生对艺术教育学习效果的一种很好的考量方式,在期末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考题,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