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管理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档案管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随着生活与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老龄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老年大学是适应社会老龄化、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建设“终身学习”和谐社会的最恰当体现。老年大学的档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历史记录,它记录和反映了学校各个时期的行政文书、人动、教学管理、学员信息、学员成绩与作品、声音影像、宣传刊物以及设施设备器材等资料,是老年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和规范教学行为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老年大学的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紧跟信息化时展的需求,如何推进高效、专业的老年大学数字化档案管理进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老年大学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略抒已见,希望能够给其他各个领域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启发与借鉴。
一、观念上的更新
传统保管方式,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不易存储、占空间大、不易查阅,时间长了易失真等诸多不利因素。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各领域,老年大学的档案管理也不例外。档案数字化管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 (录音、录像) 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供及时查询、修改、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档案的数字化已非常普遍。我们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档案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硬件、软件上的配备
要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必要的硬件配置不可少,例如互联网、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影机等数字化设备,以保证能够实现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对纸制档案、文书、照片及其他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
同时,要以相应的软件系统为载体,依托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处理、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例如,可以依托有关技术力量,创建先进、适用和可靠的档案管理软件,通过数据库创建数字化平台,以满足大量的数据归类、存储、查询、修改等功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呈现交互,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
三、技术上的提升
(一)资料处理
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必须做到不可变更,即“固定化”。如对于纸质档案,要尽可能采用扫描仪进行图片扫描或利用照相机进行拍照的方式,做到对纸质档案内容的保真。对于录音录像资料,除保持数据原样永久存储外,还要利用刻录机刻录复本进行备份存储。对于电子文档要做到草稿、修改稿、正文一并归档,修改稿要保留草稿字样和改稿人姓名、修改内容、修改时间、并做到整套归档的电子文件不可改变。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以达到灵活建档实现数字化目的。
(二)安全保密
档案内容涉及到安全、保密,数字化档案信息通过网络系统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所以,提高档案资源数字化的安全管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首要的前提条件。必须要采用一套完整的安全措施,保证系统信息传输的过程中重要信息不会泄漏或被篡改。
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工作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保证存储信息的安全,数字化档案的存储应该使用带自动备份功能的专用服务器,设置工作站与办公网络相连接、同时使用光盘库定期刻录备份,而且最好备有另一个异地保管的备份;二是保证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数字化平台运行安全,网络系统必须采用物理隔断和功能强大的防火墙等措施,配备入侵检测系统和信息传输加密产品,安装防病毒系统,防止黑客的攻击和病毒的入侵,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性,使数据和应用系统不被破坏;三是保证登录者的身份安全,需采用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通过登陆身份安全认证、动态口令等方式,严把登录者身份,以保证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登录安全。
(三)人才提升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人才是关键。要不断提升管理者的技能水平,提升管理者档案专业技能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让管理者成为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推进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
传统图书管理服务的改革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现代的信息资源最主要的主题为电子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的内容也逐渐由印刷版本向电子信息资源方向进行不断的拓展与改变,随着图书馆服务的不断改变,其原有图书馆的印刷版本的馆藏模式将会逐渐转换为数字化馆藏模式。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实现了信息的实效性,且能满足现代化信息的高速度与大容量的需要,大大提高信息资源的服务效率。
2、图书馆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
图书馆可以视作是宏观大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社会的其他组成要素相互紧密联系,共同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对于图书馆的定位与服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对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树立科学的观念,改变目前图书馆管理的现状,从经济干预以及行政干涉方面的加强不能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要求。只有走科学与民主结合的道路,使得图书馆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才可以更好的适应于现代化信息资源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思想理念应在其中得到体现。创新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创造最佳的团队,将无形的图书馆精神在管理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贯彻,形成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独有的信息化管理服务,进而实现信息化资源的最大开发与利用。
3、改变图书馆服务方式,扩大图书馆服务的范围
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在于数字化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不断取代、电子化信息馆藏服务对传统印刷版馆藏的不断取代的过程。然而随着图书馆管理模式的不断改变,其服务方式也必须要有所改进以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更好运行。数字化图书馆的本质在于建立电子化与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服务,实现图书馆的内部资源的电子化与数字化,以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快速获取知识信息的要求。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将不可避免发生改变,如数字化图书馆可以实现全天候即24小时的服务。
因此,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而不像传统的图书馆受到时间的制约。且图书馆的服务可以跨地域甚至国界,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任何地区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与迅速。这种资源共享化的服务,更加有利于服务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方便了最新信息资源的获取,这不仅扩展了图书馆的管理范围,还建设了传统服务的成本与费用,并提供最新的系统化信息产品。读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知识的取长补短。
4、加大图书管理人力资源建设力度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于知识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也随之受到重视,虽然图书馆人才建设的不断改进,然而我国目前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图书馆人力资源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利用以不再是进行图书的整理,而是需要对于相关最新信息的准确与及时提供,这需要大量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加入。
第二,图书馆人力资源队伍的人员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专业型人才比较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的专业型人才却比较缺乏。
第三,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的缺乏。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需要对现代化信息有及时的了解,还需要具有现代化管理思想。然而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不断变革,其人力资源管理却一直没有实现较大的调整,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5、结束语
1、公共图书馆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增加
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是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公共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机构之一,在文化和信息传递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的竞争力。因此,学习成为一种终身的活动,已经展开职业生涯的人员要高度重视学习,并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我的素质和能力。其中,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就成为首选之一。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公共图书馆成为人们提升自我的途径之一。
1.2 网络的普及
网络的普及是公共图书馆管理面临的形势之二。近年来,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形式。网络的普及对公共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因此,公共图书馆如果不及时调整思路、采取措施,适应网络环境,那么,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优势必将丧失[2]。基于此考虑,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等都需要变化。公共图书馆要本着服务读者、服务社会公众、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开展工作,适应数字化的趋势,创新管理模式,开展好管理工作。
2、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对策
2.1 创新公共图书馆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的创新是一切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先导[3]。因此,公共图书馆要改革自身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首先就需要管理理念的创新。而管理理念的创新就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性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增加,而公共图书馆又是满足读者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读者又希望获得便捷的服务,获得个性化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要积极转变观念,明确公共图书馆的职责所在,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积极为读者开展高质量的服务,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
2.2 创新公共图书馆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还要创新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方法,建立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实际上是将原来的文献资料以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展现出来,它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储存自由化、资源共享化、结构链接化[4],从而便利了读者的借阅,提升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效率,节约了读者的时间成本。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公共图书馆要逐步实现管理方法和方式的创新,实现图书资料的数字化。首先,公共图书馆要尽快实现现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并提供目录检索、全文检索等,方便读者的查阅。其次,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其它数据资源。公共图书馆要搜集和利用社会上已有的数字化的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发挥更大的效果。
2.3 创新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实践中还要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首先,要突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位置。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为图书馆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标,以确保公共图书馆能够得到发展。其次,由专门机构负责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国家图书馆和各省省级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某种协作机制,实现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最后,加强数据库建设。各级公共图书馆要增强资源观念、服务意识,根据本地用户需要,加快具有自身特色的数据库的建设,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
3、创新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公共图书馆必须由传统型向现代的绩效挂钩的管理方向发展[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找到适合公共图书馆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推行聘用制度,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充分地激励,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特别是在人员激励方面,改变过去的管理弊端,引入绩效管理方法,科学评定每个人的工作绩效,并将工作绩效和个人薪酬挂钩,真正鼓励工作人员提升自我素质、提升服务水平。
公共图书馆在促进知识和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做出变革值得人们深思,从目前来看,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的创新刻不容缓。当然,公共图书馆的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地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风梅.公共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1):250.
[2]李晓静.略论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1):98.
在广州参加了由中山大学为期十天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专题讲座。随后,到广州、深圳、海口、某省等地,就当地企业的数字化资料管理,进行了参观和考察,收获很大,下面就这次短期学习培训浅谈几点认识。
一、要树立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理念
信息化管理,在我国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九十年代方兴未艾的发展,尤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数字化文档资料管理已日渐成熟,并在社会和生活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档案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信息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它是以有序的信息空间和开放的信息环境为特征,包含在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等更为广阔的大系统之中,由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构成的具有强大服务功能的跨机构、跨地域的信息系统。
二、数字档案与传统档案的关系
数字档案的建成,并不意味着传统档案的消亡。由于各自的主要功能不同,加之各自具备适应某种社会需求的特殊优势,决定了数字档案和传统档案将,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在档案信息的加工上,传统档案信息经过数字化加工、整序,成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并生成各种类型的信息目录和结构较为单纯的档案参考资料。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档案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数字化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档案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尤其这几年档案信息化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在经济生活和工作领域当中,加之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这就更进一步促使我们档案人员对档案业务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加强,掌握和提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行家能手,实现工作效率化。
四、数字化管理对本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水平。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手段和技术方法,使档案部门可以用更快捷、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为各级部门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我们石西油田这个比较新的油田,档案完全数字化、网络化还没有完全实施,这个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完全利用数字化管理,为我们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价值。
这次数字化档案培训,我感受到自己还需要学习很多的东西,也感受到了我们这里与南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此次南方之行感受较为深刻的一点,因此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的神圣和她职业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伟大。
一、地勘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很大一部分地勘单位的档案还处于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人工运作的传统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显露出其缺陷和不足。
(一)档案整理不规范。面对数量众多的库藏档案,有的地勘单位甚至没有制定档案分类标准,在档案整理阶段,几乎都是人工操作,随意性很大。档案作为一个单位工作活动的历史记录,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其参考凭证价值也是其他普通文字材料所不可比拟的,在查阅量很大的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往往忽视了文件材料的规范整理。有时还会有工作人员随意摆放、借出的档案没有及时归还等现象发生,这也给后期的档案查阅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二)档案检索效率低。目前大部分地勘单位的档案检索途径有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方式。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计算机操作等知识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但就实际来看,手工检索仍是大多数地勘单位档案管理采用的主要查阅手段,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以及一些发展相对不均衡的地勘单位或地质队伍,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发展经济上,忽视了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从而导致了档案检索效率的低下。
(三)档案毁损时有发生。地勘单位保存的档案,尤其是一些地质勘查资料,很多具有保密性和极高的科研价值,传统档案保管多以纸质形式存放。大部分地勘单位成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久远,不少档案资料的形成时间较长,在借阅过程中,发生损坏是不可避免的,这对于档案的管理十分不利。档案资料一旦损毁难以复原,无形的损失不可估量。
(四)投入不足,人员素质偏低。随着数字化建设的推广,部分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进行了数字化建设试点,但依旧没有得到普及。有的是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无法更新,有的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的原因下不得不暂缓档案数字化建设,还有的源于档案管理不受单位重视,安排非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有的还是兼职,有的管理人员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所有这些,都成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桎梏。
二、实施档案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档案保存更安全、完整。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材料很多都是在野外形成,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下,第一手材料的保存和传递在很大程度都依赖于单位的人力、物力,并受时间、距离、气候、温度等的影响,而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地质勘查资料的保存和传递演变为电子版,其保存将更完整、安全,时间也会更长。随着存储方式的多样,存储容量的增大,传递和保存将更为便捷、稳定。
(二)档案资源充分共享。地质勘查、地质灾害治理等档案资源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在单位内部可以交流和共享,在与其他机构、兄弟单位之间也能相互传递和利用,除提高档案信息的共享利用之外,还能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交换互补,促进了解和共同进步。
(三)办公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地勘单位档案更多地依靠人力管理和手工操作,时间成本很高,大量档案材料占据的空间也大,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进行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出错率也比较大,很难达到档案管理规范。在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下,档案的形成、传递、利用等环节都由计算机完成,使得档案的收集、分类、统计、查阅等工作变得简便、快捷、有序、高效,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档案的机密性、实效性得到保证。多数地质勘查档案本身具有机密性。在传统模式下,档案通过人工传送容易丢失延误,容易造成泄密。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以后,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置管理权限对需要保密的档案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档案的安全。同时,在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下,只要输入相关关键词就能查阅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且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计算机进行检索和利用档案信息,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路径
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科技进步的结果,是大势所趋,地勘单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需要借助大量的档案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地勘单位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先行。地勘单位管理者要树立信息管理意识,更新档案管理理念。随着我国各项工作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地勘单位档案管理数字化成为必然,只有革新地勘单位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才能在思想上为工作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不断强化档案数字化管理理念,逐步向数字化管理过渡。
(二)制度保障。地勘单位要建立健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保障制度机制执行力度。制度建设是做好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制度建设包括档案的收集、归档、存储、利用等各个环节。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单位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来促进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科学的制度更需要有科学的机制来保证其实施,就需要将岗位职责等纳入考核办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工作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
(三)构建平台。地勘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包括数字化管理系统内网、外网分离,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新型档案管理软件开发等。在已试行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多数档案管理系统也只是实现了部分档案的目录级管理,而更为方便、快捷、准确的全文检索还没有及时跟上;在有的地勘单位已经实现办公系统自动化的情形下,还需要搭建平台,进一步构建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档案利用率。同时,还需要注意利用物理隔离、设置防火墙等多种方式对内外网进行隔离,过滤数据,以保障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四)保障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档案工作环境,培育一支优秀的档案管理队伍。除了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分享的机会,还需要单位重视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投入,保障资金的支持力度,配置适应地勘单位发展规模的软件硬件设备,安装高性能高质量的网络安全软件,确保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