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第二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第二课堂 科学素养教育中心 科技馆
为加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落实力度,贯彻“十二五”规划中指明的“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等要求,福建省科技馆依托自身科普优势,结合市内教育资源,除常设的科普展厅外,还成立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中心,积极打造中小学校外的第二课堂。
近期,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出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方针。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中心正是福建省科技馆扩充科普教育功能而新建的跨学科、多功能科学工作室,拟打造成为全市青少年人群培养科学探究兴趣、提升科学素养的校外科普教育平台。本中心将结合学校科学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兴趣和家长关注,开设富有针对性的中小学社会实践课,采取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并不断充分开发,整合资源,完善体验,优化内容,积极打造一个“以探究为中心”的校外互动科学第二课堂。
1 打造品牌,开展特色科学兴趣班
1.1 打造以任务驱动自主解决问题的科学课堂
我馆于2008年引进清华大学开发的“清华少年科学家”课程体系,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5~16岁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丰富、从生活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能够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它依托国际先进的乐高拼插教具,将知识学习和动手操作相结合,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学员的心理特点及科学教育培养目标,以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为指导,独创了以“主题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模式。“主题课程”就是指按照某一主题设置一定的故事情境,围绕故事情境以任务为驱动展开教学的课程。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解决任务所需要的数学、物理、逻辑和科学常识等知识,从而培养其在机械结构设计、功能设计、造型设计、计算机编程、语言和书面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解决主题情境中的预设任务。
1.2 成立探究式科学实验第二课堂
为充分发挥科技馆在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素养教育中心于2011年又引进探索实验系列“小牛顿”课程。 “小牛顿班”是一项探究式的科学实践教育课程。该课程从丰富、趣味的科学小实验入手,涵盖多个科学领域,让孩子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提高,真正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与热爱,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数理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让孩子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该课程将传统的知识教育拓展到实践与创新教育的层面。内容多元、形式新颖,符合儿童喜好动手及探究的天性,创造性地推出了“科学知识+动手实验+拓展表达”三位一体的科学实践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学习,能够使学生逐步形成慎密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实践创新的能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1.3 大力开展机器人教育课堂
为搭建参与机器人竞赛活动的平台,我馆投入师资力量、机器人器材和场地,面向福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爱好者招收队员,组建机器人竞赛队伍,为中小学生提供参与机器人竞赛活动的良好条件,推动了青少年机器人活动的普及,促进了机器人竞赛活动水平的提高。
2011年,由我馆组建的机器人VEX和机器人综合技能竞赛队伍,先后参加了第七届福州市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和第九届福建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取得了可喜成绩。
2 成立少年科学家俱乐部
少年科学家俱乐部是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是科技专家和青少年沟通的一道桥梁。自2008年以来,少年科学家俱乐部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先后举办了冬季观测“火星冲地球”天文活动、湿地观鸟活动、“碳”险之旅、雪花飞舞、火烧赤壁、“喷”然心动、乒乓畅想曲科学活动等,至今共达24场,几乎是每月一场,参与的学生约达1500人左右。涉及声、光、电、磁、天文、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知识,深受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3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冬夏令营活动
冬夏令营作为一种实践教育活动,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福建省科技馆近年来开展了飞天火箭营、太阳能工程营、动力机械营、空气动力营、无线电装甲兵团、科技馆探秘营、电子工程营、车模营、航模营、海模营、生物探秘营、疯狂实验之物理营、魔法化学营、天文观测营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冬夏令营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4 整合社会资源,更加生动地上好第二课堂
关键词: 体育第二课堂 体育课教学 影响
在普通高校的教学课程中,体育占有不可偏废的重要地位。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否保持健康的体魄,以支撑繁重的学业负担,能否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今后健康人生奠定良好基础都非常重要。然而体育第二课堂是除体育课教学以外,高校以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组织的多种形式内容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一切体育教育活动。
一、高校体育课教学与学生对体育学习需求的差距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
体育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技术了解、练习掌握、改进提高、不断巩固练习等几个阶段才能形成。所以对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比较高,但是部分普通高校没有足够的条件达到较高的要求。
目前,很多高校课程安排都是全院课程安排机制,体育课的安排受到其他课程的制约,体育教学单元时间较少而且过于集中,导致每一单元的授课人数过多,再加上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满足不了学生对他们喜爱项目的需要。如果几个班级在同一单元上课,而现有场地器材只够一个班使用,另外班级的同学就得不到满足。同时人数过多,接受知识和练习次数也会减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其他单元场地器材的闲置。
(二)体育课的授课时间受大学生统一课表时间的影响。
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最佳的上课时间大约为上午9点至10点半和下午3点至5点,但由于受到全校大课表统一安排课的影响,为体育课安排的时间不一定完全适合体育运动。例如上午11点左右上的体育课,学生都饥饿难耐,注意力不能集中,而且会造成身体上的不适。又如冬天下午5点左右的课,天已昏暗,光线不足,不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而且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三)大学生数量增多,同时体育师资数量有限,大学生个人体育兴趣受到限制,选不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目前各个普通高校都开设了很多体育课程,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选课,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但受学生人数多、教师少、场地器材的限制,有些大学生选不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体育课程,为此感到十分遗憾。有些大学生甚至向学校提出抗议,说制约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打击了他们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二、开展体育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一)通过开展体育第二课堂可以弥补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体育课教学是直接用来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是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的,很多大学生在体育课后极其容易产生疲劳,虽然运动量不大但还是会出现肌肉酸痛、头晕等现象,体育课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这样也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并有一定的学习压力。然而愿意参加体育第二课堂的学生,是根据个人喜好,自愿参加,没有任何强迫性,也没有考试压力,更没有学习的规范性要求。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活泼、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大学生到高年级没有体育课可上,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为高年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可以更好地为体育课教学服务。
(二)第二课堂开展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目前各普通高校根据国家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采用不同形式的体育课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第二课堂,两者相结合,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第二课堂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管理,学院组织各类体育竞赛,例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比赛,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要求,而且能提高全院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通过此类竞赛形式,如果对其中某一项活动感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利用自己课余的时间去练习,准备比赛。这样的学习比课堂上规范性的要求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能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在无形中为大学生体育课堂的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开展体育第二课堂,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在学生没有跨进大学校门前,老师给学生灌输的思想是,现在好好学习,等你考上了大学,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当他们进入大学的校园后,毫无目的地放纵地玩,没有了学习目标,对大学生活没有任何规划,在没有课的情况下,不知所为,无所事事,甚至出现学科不及格、迷恋上网等现象。加上经常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通过体育第二课堂的开展,学生有事可做。自从学校开展多彩丰富的第二课堂后,一部分大学生就找到了乐趣,找到了组织,并积极加入到学校第二课堂中来,充分发挥施展了自己的才能,寻求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仅活跃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的氛围,而且为学校培养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各类体育社团、协会不断孕育而生,真正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积极宣传带动身边的同学,让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体育运动,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来,推动整个学校的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的学生或者社团还参加省级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同时,学校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率也明显下降,从而构建了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第二课堂和体育课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第二课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体育第二课堂的开展,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在校园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身体,更陶冶了情操。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性、拼搏性和协作性,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不再怕吃苦,更加积极地配合体育老师教学,高质量地完成老师分配的教学任务,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陈小龙,张卫军.开展体育第二课堂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J].咸阳师范专科学院学报,1999.9.
[2]赵广银.浅谈体育第二课堂学分制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9.
[3]丁丰斌.普通高校体育第二课堂与全民健身相结合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一、指导思想
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学生日常养成教育为着眼点,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集体主义、班级荣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二、工作目标
响应学校德育为首的办学方针,以“民主、和谐、创新”为特色,给学生创建快乐学习的平台,使学生从乐学的环境中深入德育教育。
(1)进一步落实好德育工作队伍,巩固和加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2)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切入点,落脚点,从小处入手,使学生举止端庄、谈吐文明而又生动活泼、乐观向上的局面。
(3)以运动会、元旦汇演、眼保健操、星级班级文体活动星评选、教研组第二课堂活动等文体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三、具体措施
1、营造寝室、教室和办公室文化氛围。由于本学期寝室、教室和办公室均有调整,级部应提倡和鼓励各办公室、班级和寝室适度的进行布置,积极营造温馨、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文化氛围,好以优异的文化育人,达到寝室、班级无处不育人的要求。
2、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和宣传工作。配合好教学管理工作,指导各教研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符合七年级学生特点,有富有学科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长见识。于此同时,级部将利用内网平台及时做好宣传报导工作,扩大影响力。
3、眼保健操检查评比。眼保健操的检查与学生养成教育结合,做到周检查与评比,从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4、黑板报检查。每月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确定黑板报主题,成立班刊检查小组,公正评分,纳入星级班级评比,同时及时拍摄图片,作为班级风采展示重要内容在内网展示,使学生得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5、文明寝室班级检查。结合学校文明寝室班级检查这个大环境,从寝室物品摆放、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打分,努力做到两周一检查,一月一评比,培养新生的集体荣誉感。
6、新团员发展、优秀团支部争创。主动联系校团委,积极培养入团积极分子,发展新团员,壮大共青团队伍,提高学生团员的综合素质,树立旗帜作用,争创优秀团支部。
7、知识讲座,十二中大讲堂。开展以安全、法制、卫生、青春期教育等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8、写字课。根据学校指示,组织学生上好写字课。
9、班级特色文体活动的开展。鼓励各班进行棋类、书法、球赛、歌唱等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有才能的学生个性发展,为元旦文艺汇演发掘人才。
10、星级班级评比。将眼保健操检查、黑板报检查,寝室检查等作为文体活动之星评比的依据。
一、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轻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学生会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教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又不能忽视这一环,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即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
在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教师因势利导,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寓德于教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究竟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1.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教师应该选择学生乐意观看和值得观看的影视作品作为教材,因为优秀影视作品对于人心灵的净化功能可与语文教学实现相通,从而促进情感交流。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先放一段本文的配乐电视散文,月色中荷塘画面和抒情的音乐营造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让音乐电视以它特有的魅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精彩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深情的朗诵,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求知生动,获知愉快,这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这里,音乐电视把静止、平面、单一的课堂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磁场,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无穷的想象。当学生在观看影片《药》中夏瑜劝牢头阿义觉醒反遭其殴打时,内心涌动的爱国情感并不是语文教师的说教可以达到的;当观看电视专题片《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时,学生无不增强自信心,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无数先进事迹也是学生写作引用的好材料。总而言之,影视作品种类繁多,教师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就能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有效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增强,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也在日益发展,在这样一个历史大舞台下,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显得至关重要。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如何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便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一大难题。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呢?
一、历史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用自身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因素。
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语言、体态与情感等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留下极深的痕迹,起到一定的影响。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做到“寓情于理”,带着深厚的情感来教学。只有教师有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民主思想的熏陶,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
二、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一步发挥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片段,使情境再现,可拉近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视觉冲击下,带着一种积极的情感去领略历史。
对于表演性很强的历史事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真情的表演中,领略历史伟大人物的高风亮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学生通过课堂表演,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三、历史教师要善于处理“偶发”事件,并且结合教学内容,将消极的价值观引向积极的价值观。
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享受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通过各种渠道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有良莠之分,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时期的各种消极的现象。同时,学生对民族的耻辱,阶级的压迫没有亲身的体验。因此,在历史课堂上部分学生可能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做出是非不分的举动。历史在面对学生荒诞的作答,是非不分的行为时,要妥善处理这样的“偶发”事件,千万不要对学生的怪念头一棒子打死,而是要用爱去包容,通过机敏的分析,积极的引导,化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
四、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使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第二课堂可以说是历史课堂的有益补充,老师将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历史教学资源由课堂引向第二课堂,通过辩论赛、“我所敬佩的伟大人物的故事展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在特定的环境指引下,受到一定的感染,收到历史教学课堂所达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历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历史“高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