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影响因素;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部分内容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部分未能解决的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此,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以下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虽然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立、人员配备等方面加强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部分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上,往往较为随意,固定资产处理方式极不规范,甚至还有单位出现私立金库、帐外资产的现象,资产损失严重。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固定资产的外部监管与内部管理在制度方面的问题。

在事业单位内的日常财务管理中,部分单位过于强调对公用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在固定资产制度构建与管理上,较为懈怠,日常管理工作往往敷衍了事,各项日常具体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在固定资产实物登记方面,并没有详细的台帐或报表,也无固定资产转移记录,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追究难度大。同时,缺乏科学的外部监督机制,监督效果不佳。对于事业单位内存在的固定资产管理违规现象,相关部门应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结合违规情节的轻重,给予合理的处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监管不力,未能给予其处罚。

2、在当前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会计记录方面的问题。

许多事业单位未能构建科学的账务体系,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台帐制度,账面无法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管理动态,只片面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原有价值总额。

3、未能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在部分事业单位内,往往由相关部门人员自主处理固定资产的调拨、变卖、转让等各项事务,较少按照规定请示上级或相关财政部门,审批手续办理较为随意。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的影响。

(1)国家有关固定资产管理法规、制度贯彻执行不到位。

尽管国家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35号令、36号令与地区的相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已颁布执行多年,但一些事业单位仍然因各种原因没有认真执行好,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违规现象;另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和管理办法还未颁布,各单位在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和管理上各行其是、五花八门,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和不必要的资产闲置。

(2)管理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

在国有财产的管理上,许多事业单位往往是由财政部门进行管理,但也有部分事业单位是由国资部门负责管理。还有一些地方则是财政、国资委、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政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来对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进行分别管理。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上,财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职责被严重削弱。

(3)管理执法不严格。

尽管国家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35号令、36号令与地区相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都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作出了规定,对于在国有固定资产处理上,没有遵循法规规定,造成固定资产流失或损坏现象的,应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结合固定资产损失状况,依法采取处罚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浪费、损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在相关责任人问题的追究上,处罚执行力度较弱。

2、内部因素的影响。

(1)事业单位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认知,忽视了对其的监管,较少过问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状况,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懈怠。

(2)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漏洞,在固定资产的报废、调拨、使用、保管、维护等方面,并未制定与之相应的制度,内控实施不全面。

(3)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自身因素。在许多事业单位内,主要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管理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各项事务的管理。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情况,对管理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有着直接影响。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强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严格遵循相关法律规定,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操作流程,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化使用。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确保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变卖等,都有与之对应的申报程序。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为达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目标提供机制保障。在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前,应主动与事业单位领导及相关政府人员沟通,在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受认可的管理机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项事务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并确保各项职责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外部监督,相关监管部门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对固定资产购置、使用、保管等方面的监督工作,及时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对于监管中发现的个人乃至单位的违法行为,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一定的处罚。

3、提高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养,实现账务处理的规范化。

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为了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应主动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在工作中,会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财经法规规定,处理账务,并自觉规范工作行为与方式,确保账实相符。

4、严格落实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

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盘点上,也应严格遵照相关规定,认真落实盘点工作,掌握固定资产处理的最新动态,对于其中存在的盘亏、账实不符问题,立即进行处理。在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理上,应结合事业单位需求及固定资产实际用途,在科学评估资产后,通过公开拍卖、竞价出售、依法捐赠转让等方式,进行固定资产的处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制定相关的固定资产处置、盘点监督机制,严格把关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及资产数额,规定具体时间,固定开展对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

5、完善管理监督体系。

加强国家审计、监察、财政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增减、租赁的监督检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实行分级管理及分工监督,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入账、转让及处置报废等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性的监督,发挥政府的核心监督作用,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离任核查制度,在事业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人员离任时,要办理固定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以确保人走账清。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应逐步增加固定资产各项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及时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社会及相关组织的监督。

四、结束语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是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客观需求;是进一步转变固定资产管理观念的基本要求;是提升相关资源使用效率的根本途径。有助于各项固定资产的基本效能的全面发挥,保证各项事业能够有效完成和实现。

参考文献

[1]宋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

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固定资产;加强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长期以来都是财务管理中较为薄弱、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人认真监督管理,根本原因就是观念淡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使管理职能的物质基础,是集中核算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

一、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降低事业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政府的运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当前资产管理基础的薄弱,使得一些部门(单位)一方面想方设法申请增加预算拨款,另一方面却存在大量的财政资源浪费和低效率使用的现象。要降低事业运行成本,必须强化节约意识,加强事业资产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对现有存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坚决杜绝资产的闲置浪费。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举措。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有资产的认识和运作往往偏重于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却关注不够。由于具体监管职责不很清晰,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职责交叉和管理的真空,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成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十分薄弱的一环。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当前健全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项必要举措。

二、加强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规范会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质量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应大力度宣传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国有资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或国资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使大家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违法违纪的危害性,提高大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建章立制。财务部门会同本单位其他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明确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各自的职责,规定各部门配备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以制度管事”、“有章可循”。同时,实行固定资产管理奖惩制度,管理目标与个人业务绩效评定挂钩,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大家自觉保护固定资产意识。

(三)利用预算、政府采购强化对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单位各部门的固定资产配置应根据各部门的职能需要,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配制标准,综合考虑部门实际需求状况及目前已占用资产状况等众多因素。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首先考虑资产在本单位各部门互相调剂使用,杜绝为追随潮流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行为,克服“攀高求洋”,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加强规范资产核算。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财政部门细化对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财政和单位财务部门应担负起资产管理的职责。一是要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建立所有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档案,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二是严密手续,对新增、核销固定资产,要及时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三要建立正常资产清查制度。四是单位的财务人员要切实履行会计核算与监督管理的双重职责,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健全财务账簿登记制度。

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单位领导必须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的流失也是一种失职行为。每个单位要确定一名领导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落实工作,切实加强监督,消除那种表面上、形式上的重视,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和每一名管理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强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计划审批,采购与验收,登记与审核,保管、使用及养护,资产变动及调拨管理,财产清查,损失、丢失赔偿,报废、报损,统计报告,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和奖惩,租赁管理制度,以及业务管理规范、规程、标准等等。要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固定资产管理的运行质量。首先应建立健全各种管理责任制,落实各个环节上的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将责任具体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其次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有效地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再者要有科学的管理程序,以规范管理活动的常规运行;另外还应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促进管理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等。

总之,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但要事业单位内部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执行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的有效监督,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动态监管,通过下属事业单位上报数据对预算资金合理、高效分配,提高资产配置的整体水平。同时,希望财政部门能够尽快出台适应事业单位发展情况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披露水平。此外,因科技进步导致原先固定资产界定范围内的相应产品价值降低,再无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资产部分,应尽快建立落实事业单位其他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庄严明.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要素,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如何科学有效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安全和完整,实现保值增值,对提高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笔者通过对本市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发现,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很不规范,存在许多弊瑞。现结合本人近两年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对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些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处置手续不全,随意性大。一些单位对预算编制不重视,对需要更新和添置固定资产缺乏计划性,多数设备的购入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管困难;一些单位擅自处置固定资产,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出租、出借固定资产,仅经单位负责人同意,手续不完备,管理乏力,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

2.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准确。单位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完整,设备购置往往不包括运输、装卸、安装等费用;车辆购置不包括车辆购置附加费;对改建、扩建的建筑物所发生的增值费用,也不记入相应的固定资产账户中。

3.固定资产疏于日常管理,造成账实不符。通过近几年资产清查等工作的开展,部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有所提高,但有些单位由于更换保管人或工作地点变化,造成财产物资交接不清,致使资产账实不符;有些单位对出租的固定资产不进行备查登记,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办理入账,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不进行核算,如上级部门配置的手提式电脑、照相机等,若不予管理,则会变成私有财产,致使单位的国有资产在无形中流失。

4.单位房屋出租不规范。 房屋租赁合同签定不规范,有的不签定《租赁合同》,有的逾期不续签,有的条文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造成租赁费不能及时收取;有些单位对外招租不透明、不公开,以低于市场价格出租,经办人从中谋取私利;单位出租公房,收入未全部入账,形成“小金库”;四是由于收支不入账的核算,造成出租、出借方偷逃房产税、营业税以及所得税等税款情况的发生。

5.岗位职责不明确,账物一人管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财务会计部门和财产物资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应做到分工协作、责任到人。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单位从账到物都由同一人操作,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严重违反了账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6.固定资产应每年盘点一次。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年终人手少工作繁杂而未进行。财产管理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导致财产丢失、损坏甚至自盗、被盗现象发生。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政府有关部门重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轻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由于人们片面地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是“吃皇粮”的,一般不具有经营性,固定资产就不存在保值增值的问题。因而,在核算上流于形式。

2.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看重政绩和形象工程,片面追求资产的增值,脱离实际,在大型设备的购置引进上,不进行科学预测和论证,盲目上项目,致使项目引进后,业务开展甚少,经济效益低下,投资成本无法收回,给单位背上了经济负担,给国家造成了资源浪费。

3.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固定资产采购预算没有真正起到制约事业单位按预算采购的作用,尽管单位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但实际采购中单位提出购买申请,只要零余额账户有额度,就可以购买该资产。而财政部门在预算拨付后未能继续跟踪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情况。

4.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财务规则》仅对资产作出原则规定,在实际操作和运行中缺乏统一、有效、规范、责权利明确一致的管理办法和系统的制度,这给资产流失留下了可乘之机。

三、对策与建议

1.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一是制定和完善资产管理办法、增减审批等规章制度,使每个单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二是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正常的监督制约机制,要通过检查工作,不断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单位资产管理质量与财政拨款相结合。

2.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加强政府对资产购置的监管。随着《政府采购法》的贯彻实施,努力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科学制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完善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办法,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新建固定资产时,一律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进行,使固定资产的增加在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

3.政府采购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加强信息沟通。政府采购部门把通过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信息及时通报给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便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建立档案加强日常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应及时将对单位日常管理以及报废、拍卖固定资产的情况通报给政府采购部门,便于审查单位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及实施采购时予以参考。

4.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局限于数据统计,传递资料,还应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因此必须建立人员素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上岗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

5.各监督部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审计、财政部门以及车辆、房产、土地管理部门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加强监督,形成健全的监督网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控制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56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而对于固定资产处置业务更是鲜少重视。这会导致可继续发挥功效的资产被处置掉,资产配置有失公平合理,国有资产流失和财政资金被浪费现象将持续恶化。

1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

11固定资产处置行为随意化,缺少统一标准

固定资产需要处置时,一般是由使用人提出申请,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进行鉴定,并报财务部门审核销账。对于大额大批量固定资产报废还需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时没有权威的技术部门进行残损鉴定,简单地认为已到报废期就不能使用了,更新改造时理所应当淘汰旧设备,用新不用旧,不管该设备能否继续使用,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较随意。

12固定资产处置方式简单化,缺少控制措施

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常见的是后勤处的资产管理人员将固定资产进行回收、变卖,有处置收益的自行收回再上缴财务处。这种处置方式看似合理合规,但实则缺少授权控制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控制原则。也就是说不同的岗位应享有不同价值的资产处置权,资产的处置行为和残值收益的回收应经由不同部门处理。

13固定资产处置收益模糊化,缺少监管机制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部分都是单位自行处置,处置过程没有相应手续,缺乏第三方管控,财政主管部门也没有过多的人力、物力去监管资产处置过程。而资产的处置必然会产生收益,缺少监管形成的处置收益就自然而然变得可多可少,可有可无,最终直接导致财政资金外流,腐败问题滋生。

2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弱化的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主要存在如下因素: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本身就不重视;其次,行政事业单位更注重固定资产的采买,而使不使、怎么使无人问津;最后,财政主管部门也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

21对固定资产管理本身就意识淡薄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被弱化的首要原因就是对固定资产管理本身不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思虑较多的是资金指标的申请和使用、政绩的多少,而单位内部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与这些基本没有关系,因此固定资产的处置自然鲜少有人关注。

22固定资产重买轻管的思想长期存在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被弱化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管理者更多关注固定资产的进入环节,即固定资产的采买。因为固定资产的采购一方面彰显管理者为单位带来的价值,另一方面使资金有了合理的去向,为下一个预算年度的资金申请奠定基础。而固定资产的退出环节,即固定资产处置则不能给管理者带来任何绩效,被长期忽视。

23财政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被弱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职能主要是落在财政主管部门,而财政主管部门所辖地区从事资产管理的人力和物力配备相对单薄,没有能力和精力面面俱到。以北京市某区为例,财政部门资产科室大概也就4~5个人,监管六七十个基层预算单位的资产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3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的控制措施

固定资产处置是固定资产最终的退出环节,处置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而影响固定资产购置是否合理,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优劣。固定资产的购置与处置是固定资产的入口和出口,把好这两关是使固定资产管理处于健康状态的基础保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的管控,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31建立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内部控制建设

加强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管理,应从建立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的内部控制开始。规范固定资产处置业务流程:由资产使用人提出处置申请到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现场鉴定并提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上报主管领导审批,大额固定资产处置还需召开领导班子会讨论决定,并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最后到财务部门销账。对于审批同意处置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变卖,收购方应由单位领导班子会审定,固定资产收购时必须有双方盖章签字的资产回收单,处置收益由收购方直接上缴财务部门。

32完善固定资产处置业务会计核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过程一般不进行会计核算,只对固定资产处置结果进行会计核算:一是减少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二是增加应缴国库款和银行存款,反映固定资产残值收益。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不能够反映固定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经济业务状况,因此可在原有会计核算方式的基础上完善如下:

(1)准备处置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2)发生处置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现金 ;

(3)产生处置收益时

借:银行存款/现金

贷:固定资产清理;

(4)处置结束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其他支出(处置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应缴国库款(处置收益)。

33财政部门需细化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具体措施如下:①细化每类固定资产可使用年限,可以作为固定资产是否能够处置的时间标准。②细化固定资产不能继续使用的具体情况,作为固定资产是否能够处置的范围标准。③指定固定资产处置的鉴定方和回收方,避免固定资产处置时的盲目性和唯利性。④定期巡查或委托第三方审查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办理过程和手续,避免固定资产处置时的随意性。

堵住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基层单位和监管部门需齐心协力,既要从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建设入手,又要从监管层视角强化管理。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固定资产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即分离固定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购买和处置是所有权人应享有的权利,使用权人只能享有使用的权利,避免为了使用而处置等固定资产处置权滥用现象,为固定资产的健康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霍轶如何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科学管理[J].管理视野,2011(3)

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问题 对策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指在日常工作或业务活动中对所需及占用的国有资产实施不间断的管理及核算,包括从编制固定资产预算、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到维修保养、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实物管理和财务核算。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充分发挥生产设备的营运能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提高公路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公路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 公路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公路部门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地方财政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相关的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但多年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长期不对账、不清点,监管不力,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存在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同时,管理责任不明确,部分资产使用部门不明确,没有确定具体的保管责任人,没有收、发、领用制度。

(二)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不科学,资产管理不全面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公路部门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是2000元,而地方财政的确认标准是800元,800元至2000元之间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资产如打印机、数码相机等做为低值易耗品管理,不入固定资产账,致使这部分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

(三)固定资产产权证明办理不及时,造成产权状况不明晰

部分固定资产在取得时未及时办理各种权证,根据《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未办理产权证不能确认其资产的归属权,形成潜在风险;有的资产产权已经发生变化,但是未及时变更,也易造成连带责任,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例如:公路部门下属的早期的部分道班房及土地,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办理产权证,以至于在遇到迁移、处置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提供合法的证明,造成一定的损失。

(四)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利用效率不高

部分固定资产购置时未考虑到经济效益,考虑到实际利用效率,造成资产闲置或使用率低,资产购入后,未进行成本核算,管理不到位。资产新增或处置没有严格按规定程序执行,新增时没有及时入帐或未入帐,清理报废时核销手续滞后,残值收入或转让收入没有及时上交入帐;在用的资产领用时没有登记,不需用或闲置的资产长期搁置,没有进行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出租、出借的资产审批手续不齐全,租金收入没有按规定入帐等。

(五)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资产反映不真实

公路部门的单位财务账面按资产类别分类,反映固定资产总额,有的单位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卡片)或登记不及时,有的单位固定资产增加或减少核算不及时,手续延后,有的甚至不入账,导致账物脱节,或帐帐不符,给资产清查造成一定的难度,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和增减变化情况。固定资产残值收入不入帐,固定资产出租收入没有按规定入帐,存在账外资产、帐外帐等。例如有些单位将部分闲置资产出租,收入未全部进单位财务账,直接抵减账外的单位招待费、职工福利费等,财会部门对本单位租赁收入的应收数、已收数、欠收数,无完整的台账或记录,会计监督失控。

二、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责任人

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和报废制度,建立定期盘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全面了解资产盘盈、盘亏及使用情况。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强化领导干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单位领导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第一责任人,任期内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 使用效能情况要与领导干部的绩效挂钩,将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和保值增值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个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考核结果作为人员提拔?任用等的依据,使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到实处,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科学合理界定固定资产标准,扩大资产管理范围

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细化固定资产明细目录,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合理界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根据资产使用年限等实际情况确认固定资产范围,对未纳入管理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排查,扩大资产管理范围,加强资产监管力度。

(三)及时办理产权证明,明确资产产权状况

加强风险意识,重视产权登记工作。开展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对未办理登记的产权,拨出专项经费限期办理,特别是土地和房屋建筑物,从而使合法取得的产权得到保障,避免产权不清带来风险、造成损失。

(四)认真贯彻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节约使用国家资金;新增资产及时登记入帐,做到帐实相符。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制度规定申报、审批、处理。同时要坚决贯彻执行固定资产保管领用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闲置的资产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进行适当的处理。对出租、出借的资产按规定程序报批,并将相关收入按规定入帐。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资产使用中的不当和损失、浪费,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