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行业发展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互联网征信;大数据分析;信息保护
信用是现代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基石。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可用于信用评价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互联网征信由此应运而生。所谓互联网征信,主要是指通过对个人或企业在互联网交易或使用互联网服务中留下的行为数据的采集,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信息评估的活动(刘新海,2016)。c传统征信方式相比,互联网征信在数据来源、数据质量、数据分析方法、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也体现出更加强盛的发展势头。当前,我国互联网征信行业发展迅速,也爆发出了不少问题。本文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互联网征信发展的理论根据,在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关于互联网征信发展的理论分析
根据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在法律健全、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市场里,一切有价值的信息都能在价格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反映,因而投资者可以并且能够迅速对所有市场信息作出合理反应。然而,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是经济交易中的常态,信用市场中的交易双方通常掌握不对等的信息资源,受信主体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债务偿还能力有更为清楚的了解,往往会以授信主体的利益受损为代价为自己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对此,George A. Akerlof在1970年提出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 Model),A. Michael Spence在1973年提出了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Joseph Eugene Stiglitz于1976年提出了信息甄别模型(Screening Model),都证明了在信用协议签订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而信用协定签订之后,则会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信息成本也越高,市场交易费用越高,信用市场的运作效率则大大降低。
相关调查显示,信用市场存在的问题每年会使中国的GDP减少2个百分点的贡献。信用制度作为约束信用行为主体的规范,能有效地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防范投资风险,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运行。而信用制度不完善形成的契约不完全会使信用主体面临极高的违约风险。因此,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要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的征信体系。我国征信行业的发展从1980年后期开始的探索阶段到区域性平台搭建、央行集中统一平台主导到现今的市场化改革阶段,整个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自2007年以来,P2P、第三方支付、网络银行等互联网金融发展快速并相继成熟,为征信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传统征信业的发展。
相较于国外征信体系发展,我国起步较晚,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进的互联网+征信的兴起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其海量数据的搜集、信息筛选与挖掘为征信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征信获取途径,满足了在以央行为主的传统征信系统中没有信贷记录的“弱征信”群体以及网贷平台等新兴中小企业对于征信的需求,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陈斌,2015)。互联网征信与传统征信的差异(详见上表)弥补传统征信不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需要市场与政府在发展中克服与解决。
二、当前我国互联网征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数据多而杂,范围广,筛选难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碎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升了2.9个百分点。
由此看出,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普及率的不断增加,互联网征信业务的覆盖面更为广泛。以腾讯征信为例,腾讯通过QQ、微信、财付通等多种业务拥有了庞大的用户(8亿QQ用户,5亿微信用户,3亿微信支付用户)和海量的交易记录,数据范围涵盖至个人的日常生活数据。用户只要在网上留下交易痕迹,征信机构就可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来分析其信用价值及风险。
然而,和央行征信系统相比,传统的央行征信模式虽然来源渠道单一,但包含了个人身份、信贷记录、行政处罚等重要信息,对于个人的信用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刘红熠、杨妮妮,2016)。互联网征信虽然拥有海量的网络信用数据,但数据琐碎并且杂乱。一些社交言论、交易记录对于个人的信用评分是否有参考意义还有待考证,从中进行数据的整合,挖掘数据与数据的相关性必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过于高昂。
2.缺乏合适的信用评估模型
要让海量的数据有效地反映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征信机构必须拥有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开发出合适的信用评估模型,形成丰富的征信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美国的Equifax、Experian和Trans Union三大征信机构采用FICO信用评分模型,通过应用数学模型对个人信用报告包含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以FICO分来评估个人信用质量和信用风险,信用分覆盖了80%以上的美国人,曾有利地促进了美国房贷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时代,美国各征信机构也在积极探索信用评估的新思路。Zestfinance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采集数据,在FICO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数据、社交数据等数据类型,开发了欺诈模型、还款能力模型等多种机器学习分析模型来判断信贷行为(刘新海、丁伟,2014)。
相比而言,中国的征信公司对信用风险技术分析的投入还不够,从信贷审批至风险管理各个环节,量化分析不足,金融机构在过去一般都采用经验判断法来进行信用评估,缺乏合适的经济计量模型,征信机构的信用评分也未推出。以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作为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的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曾设计模型评估个人信用,提供个人信用评分、个人信用评级等征信增值产品。但是,由于规模和认知度不够,公司的发展范围仅局限在当地市场,无法扩展到其他区域。除此之外,国内的其他征信机构,或者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或者规模太小无法形成影响力,再或者不具备研发能力。没有集中有效的信用评分系统,没有强大的信用评分模型开发能力,征信行业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瓶颈。
3.个人隐私保护及信息安全问题
未来互联网征信的发展主要以个人信用数据的采集为主,反映个人的信用信息状况,因此对个人的隐私保护是征信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刘红熠、杨妮妮,2016)。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用户占比达到整体网民的70.5%,其中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占据了32.9%,由此看出民众对于网络信息安全有着极强的不信任感,而且当前征信查询的不规范使得个人的征信记录很容易被违规使用,甚至形成诈骗犯罪行为。
同时,由于互联网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企业内部制度不健全,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员工往往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出售用户的个人信息,淡化了隐私保护的边界,大大增加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纵观征信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无不建立了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护用户的隐私权,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以美国为例,美国国会早在1971就制定了《公平信用报告法》来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并出台17部配套法律如《隐私权法》等从规范授信行为和惩治失信行为等方面保证征信业的健康发展。而我国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即使是2013年出台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业管理条例》,对哪些涉及隐私权需要保密,哪些数据可以向公众开放,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对失信行为缺少监管处罚机制,这也造成了互联网企业对用户信息安全的漠视(张健华,2015)。信息安全环境的不稳定,对于用户尝试互联网企业的征信服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4.政府主导下征信市场发展缓慢
美国的征信行业是以市场为主导,由市场的需求来决定数据库的规模和征信产品的创新,通过市场的筛选实现优胜劣汰,推动征信机构的兼并重组,因此当前美国形成了以Equifax、Experian和Trans Union三家征信公司为主导的征信市场,不仅推动征信产品不断创新,而且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形成了成熟的征信体系。
而我国的征信市场刚刚起步,各项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征信产品供需不平衡,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完全照搬美国经验反而会导致征信市场的混乱,造成无序竞争。所以,根据征信产品本身的外部性特点,采用政府运作模式在征信行业发展初期有利于推动征信制度的建立。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产品多样化需求的增加,仅靠央行的征信系统不能覆盖到所有的信贷数据,也不利于运作效率的提高和服务创新的推进。
三、促进我国互联网征信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1.推动互联网征信行业集中化和技术革新
根据规模效应理论,征信行业存在着规模效益,随着征信规模的扩大,增加一单位的产品供给,所带来的边际成本极小。当征信机构在数据库的规模、人力资本等方面占据优势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即相关的征信报告或者决策意质量会更高。目前,我国互联网征信领域中,以蚂蚁金服下的芝麻信用、腾讯信用、聚信立、深圳前海征信为翘楚,这些征信机构在各自领域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领先的地位,但其数据来源的单一性也是不可避免的。以单一化的数据评判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是片面的,不具有说服力,因此,互联网征信行业的集中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集中化存在两种主要途径,其一,在全国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规模较大的征信机构,使其在征信市场上具有核心地位,其余区域性的小型机构依附于这些规模较大的机构,或向其提供数据。美国个人征信机构初期大多由商人集资建立,后期随着市场扩大和消费信贷发展,征信机构之间开始并购,并逐步形成了以Transunion、Experian和Equifax三家公司为代表的集中化体系。而在德国、英国、日本,征信行业同样经历了由野蛮生长至并购淘汰的过程,这对我国建立集中化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有很大启示。其二,由政府主导形成第三方数据收集、信用评级中心,并给予一定的法律保障,全国的征信机构向其提供数据,再由中心收集、整理后形成全面的信用评级报告并发送给有需要的征信机构,实现各机构间的信息共享,由此推动互联网征信行业的集中化。
互联网征信行业的集中化就是数据、信息的集中化(冯文芳,2016),这需要以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当集中化的时机成熟,进入机构之间信息资源整合配置的阶段,大数据的收集、筛选、整合等运作就需要足够强大的技术背景,因此,技术革新是集中化的前提和基础。
2.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体系
为维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我国政府在互联网征信行业监管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严密监控、严厉打击以征信为借口的非法信息搜集行为,对网络信息诈骗等行为及时审查、及时发现找出来源并做出相应的惩罚,对用户损失及时、尽力给予补偿及挽救(王斯坦、王屹,2016)。二是制定互联网使用准则,规定明确的互联网信息搜集范围及合法方式,推进《征信业管理条例》宣传,必要时可实行实名认证等机制,避免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三是提升互联网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引进具有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实行与当前技术相匹配的监管手段及保护方式,例如提高防火墙技术,防止信息被窃取(封思贤、包丽红,2016)。四是加强宣传,号召网络公民注意防范网络潜在危险,加强用户自我保护意识,适当给用户进行相关知识普及。
除了政府监管,我国还应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体系。首先,法律规定应该具体化。例如在《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的第二条,提出了“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却没有对这三个原则作出明确的阐释和范围的界定。在刑法和治安管理法摘要中,对网络信息的法律保护范围和处罚措施也显得过于局限和抽象。法律规定具体化包括惩处范围和惩处措施的具体化,也是法律的全面化和完整化,这样才不会被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危害公众利益。其次,法律规定应当与时俱进。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法律如果不随着时代的变更进行补充和完善,就会过时,使网络犯罪利用科技的手段钻法律的漏洞,威胁互联网征信市场的安全。最后,法律规定应当维护“数据所有权”,应当明确规定信息数据的所有权问题,强化互联网用户维权意识,对违背数据持有者意愿而获得并使用数据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周秀娟、罗敏娜,2017)。
3.政府适当“放手”,促进征信行业市场化
传统征信,主要以金融借贷数据作为信用评价标准,数据来源是政府主导下的各商业银行报送的信贷信息,而没有借贷信息的用户便无法享受征信所带来的便利。FICO中国区总裁陈建曾表示,在中国,约存在8亿的潜在消费信贷用户。但是,其中,没有征信记录的人数多达5亿。由此可见,征信市场潜力巨大,而促进征信行业市场化能有效开发这一部分潜力。促进征信行业市场化的前提是政府适当“放放手”,即原本依靠央行主导的征信体系向市场化迈进,形成民间的征信市场,而其有效途径就是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征信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建议政府向市场化征信机构开放数据,大数据云评分是中国普惠金融的必然之路。
将征信交给市场,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相比较于非盈利机构,市场化的征信机构更贴近客户需求,有盈利需求和竞争压力,有助于提升自身产品服务质量和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从而提高征信市场效率。另一方面,民间征信市场数据来源更为广泛,相比较于银行信贷信息数据更丰富,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给用户做出征信评价报告,从而促进征信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斌.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W征信.清华金融评论,2015(4).
[2]封思贤,包丽红.监管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博弈分析.中国经济问题,2016(4).
[3]冯文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大数据征信体系建设探析.国际金融,2016(3).
[4]刘红熠,杨妮妮.互联网征信背景下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保护问题研究.征信,2016(6).
[5]刘新海,丁伟.大数据征信应用与启示-以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Finance为例.清华金融评论,2014(10).
[6]刘新海.征信与大数据:移动互联时代如何重塑“信用体系”.中信出版社,2016年.
[7]王斯坦,王屹.我国互联网征信发展现状与征信体系构建.经济研究参考,2016(10).
[8]张健华.互联网征信发展与监管.中国金融,2015(1).
【关键词】 中药;科学技术;发展;对策
中医药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繁衍做出重要贡献,中药对于人类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今,国际医药领域竞争激烈,虽然我国中医药发展健康平稳,但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中医药产业明显处于劣势,如何将中医药文化和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接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医药发展道路,关系着中药发展的未来[1]。本文收集近5年关于中药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以我国中药行业状况为背景,对中药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探索适合新时代中药发展的新模式,积极为中药领域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
1 中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国外医药领域缺乏对中医药的了解 中药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国学传承,从古至今,中医药在我国疾病斗争史在占有重要地位,其应用范围是十分宽广的[2]。在西方国家,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中医药理念存在一定的偏歧。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到来,如何顺应潮流、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关系着中药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国外专家对于中医药文化及思路不甚了解,习惯性思维造成对我国中药文化理解的偏歧。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药物性能需从四气五味入手,药物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如何让西方国家更全面的了解和接受中医文化,是关系到他们是否接受中药、发展中药的重要途径。
1.2 有待提高的科学技术 中医药行业发展的迟滞和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我国中药相关产业的科技实力偏低,时长覆盖面更是不及邻近的日韩两国,国家对于中药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传统产业阶段,出口中药材和相关产品动能明显不足,对于中药的科研项目、质量检测、安全检测、生产监管等领域尚缺乏统一指标,不符合国家市场对于医药产业的准入指标[3]。
1.3 尚待健全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环节 中医药在我国使用历史久远,但是其专利和产权保护制度建立较迟,相关法律条文缺乏约束力,导致我国中医药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弱势,中医药产业相关机构及相关制度不完善,保护范围涉及面较窄,不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1.4 国家扶持力度不足 国家对于中医药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偏低,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我国中药产业人力资源、政策保护、资金力度都缺乏竞争力,政府应当对中药产业及相关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打造适应现代化的中药产业品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药事业发展道路。
2 加快中药发展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 中医理论是世界上最完整、系统、规律的古老医学体系,中医药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繁衍做出重要贡献,中药对于人类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进一步构建国家中药机构,增强中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医药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了解度,这样中药发展的道路才会更加广阔。
2.2 培养更多中医药专备人才 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中药材的药理、作用机理进一步研究和阐明,加大对医药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我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和科技支撑。对中药产业和企业产品质量严格把关,选择国际化药品质量标准作为指标,提高医药行业在国际中的认可度。加大对古方、验方的研究,运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相结合,加速新药特效药的研发,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为中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4]。
2.3 加强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注重中医药产品品牌及产权的保护意识,国家应当增加对高级中医药专备人才的培养,积极关注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动态,建设中医药产权专门机构,提高我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断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加工、采集、质控、检测技术,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质量和技术储备,借鉴邻近及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提高中药产业及相关领域的竞争力[3]。
2.4 完善中医药行业发展及保障制度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亲给的中医药行业发展道路,对中医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等项目综合管理,节能减耗,增加对中药材资料的偶差、普查,稀有资源应当尽量减少使用并努力寻找替代品,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为中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做长远规划。
3 总 结
中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国际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应当加大政府扶持,提高相关产业品牌的竞争力,增大对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中医药的宣传,配合新理念、新技术的培养,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强化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界占有重要地位,针对我国中药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解决对策是促进中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17.
[2] 杨春云.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亚太传统医药,2010,6(5):125-126.
包装行业持续增长
在过去五年中,英国包装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7%,2010年产值达到200亿美元。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五年,英国包装行业的增速会略有下降,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16%。总的来看,尽管未来几年英国仍会面临国内需求疲软及经济复苏缓慢的问题,但英国包装行业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从应用领域来看,食品饮料行业占到英国包装行业总消耗量的70%,医药行业占到10%,个人护理用品约占6%。预计未来五年,英国包装行业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食品、饮料和医药等终端市场。特别是食品饮料行业,即使在整个经济危机中仍保持一定活力,预计未来几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5%。此外,医药行业也将成为英国包装行业背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医药行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处方药和OTC药、维他命和矿物质等的需求,将会推动英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带动泡罩、软管、瓶子和纸盒等医药包装的需求的增长。
包装机械行业发展迅猛
过去几年,英国包装机械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61%,2010年出口额超过4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这种强劲的势头还将继续下去,主要是新兴经济体(如海湾地区、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增长的驱动下,对食品和医药包装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这些地区和国家更倾向于进口包装机械,这将给英国包装机械行业提供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未来几年,英国国内对包装机械的需求量也会大幅增长。
此外,消费者更倾向于精致、环境友好的包装,这就需要更加精密的包装机械来实现,这种需求将进一步带动英国包装机械行业的发展。
环保趋势明显
2011年5月,商务部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药品流通效率,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医药物流发展;鼓励积极探索使用无线射频、全球卫星定位、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以提高医药品的流通效率,降低医药品的流通成本。”[1]与此同时,工信部牵头制订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了物联网未来发展应用的十大重点领域,其中包含医疗健康领域。
药品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药品流通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其流通绩效关系到千家万户。而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医药品进行身份标识以及供应链的全程实时监控,实现医药供应链的现代化和高绩效。因此,基于物联网构建医药供应链是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医药供应链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又较物流管理的范围更加宽泛,可以认为供应链管理包括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端消费者的整个流程的管理,其在本质上是一种供需关系的管理。
医药供应链是指医药品从供应源到需求源的流通过程,涉及医药品生产商、医药品批发商、医院及医药品零售商等。与普通供应链不同,医药供应链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供应链,需要对药品流通的过程进行严格全面的监控,除了考虑降低医药品的流通成本,还必须确保流通过程中医药品的质量安全[2]。
3 物联网
物联网,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来完成工作的自动化,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3]。
物联网具体的运作流程是:首先在医药品生产完成时,贴上存储有EPC码的标签;然后将其输入到计算机中,利用互联网使之形成有效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此后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该EPC代码成为该产品的唯一标识;再在产品运输线上安装射频识别转发装置。以EPC编码为索引能实时在物联网上查询和更新产品的相关信息,也能以它为线索,有效实现对物品生产、配送、运输、仓储等一系列供应链流通环节上的定位追踪和监控[4]。
利用物联网能够对物品进行全球定位、跟踪和追溯的功能,可以对医药供应链进行更好的管理和优化,增加医药物流的透明度,防止医药贿赂等腐败的发生,保证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物联网在医药供应链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医药供应链运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医药流通过程中的费用过高,而效率低下;医药流通市场集中度低;国家政策对医药物流的制约作用不很明显;药品流通中缺乏对药品质量和有效性的监控;缺乏对药品流通环节中退货的有效回收再利用;医药供应链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医药供应链的流通过程比较复杂,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流通环节,流通效率低下,大大增加药品的销售价格,进而造成老百姓“看病贵”的社会问题。
物联网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产生了对产品进行全球定位、跟踪和追溯的全新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利用物联网技术来重构医药供应链可以对医药供应链的整个流通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减少医药供应链中一些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增加供应链透明度,进而提高流通效率,降低医药品价格。此外,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医药供应链的运作中,还可以使医药企业的上下游更加及时地监测到市场销售情况和相关数据的流转情况,以便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市场判断,进而进行相应的生产和库存准备。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将大大减少医药供应链中重复数据的录入,能够实现对流通中的医药品质量的全程监控,有利于实现药品的精确监管和回收再利用,并杜绝非法药品的进入。
尽管物联网技术在医药供应链中的应用有诸多好处,但是,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中真正基于物联网构建供应链流程的企业很少,大家基本上都是说得多、做得少。究其原因,一是不知如何去做,二是资金不足。这就需要国家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物联网技术在医药供应链中的应用,具有资金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应转变思维方式,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勇于尝试,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同时,医药企业之间还需加强信息交换与分享,不断优化医药供应链的结构,提升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医药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最终将物联网技术整合到医药供应链中。
基于物联网重构医药供应链流程还可以促进医药供应链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信息化使许多繁杂的工作变得轻松、简单起来,数据得以快速便捷、准确无误地传递,极大地提高了医药企业在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药品和药品订单处理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物流企业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也成为规范和科学的流程[5]。作为医药行业经营实体的制药企业和医药经销公司应利用信息化的现代交易平台以及物流管理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面对WTO的挑战。
无论是从未来发展还是从技术层面上看,物联网对于促进现代物流的构建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九州通是国内较早在医药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医药企业,其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竞争力做包括智慧物流在内的产品,并且已经受益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整个公司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5 结语
总之,物联网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目前最欠缺的主要是医药供应链业务方面的协调问题,这还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由医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来牵头示范,进而带动整个医药行业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医药供应链。物联网技术在医药供应链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医药尤其是中医药行业供应链的管理手段,推动医药供应 链向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医药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M].北京:2011.
[2]胡正东,李夏苗,等.基于LC-NPV法的医药物流实现模式决策[J].统计与决策,2013(6):66-68.
[3]李捷.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型供应链研究[J].商业经济,
2011(18):32-33.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为中医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同时中医药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建有营销专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怎样加强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了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中医药市场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药的发展更是具有特有的优势,因此对于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型销售人才。就现状来看,限制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具有中医药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的匮乏。据调查,从2007开始,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专业型人才是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特别是中医药行业具有的特殊性,在进行营销专员招聘时,看重点逐渐由营销知识转变为中医药专业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药市场专业背景营销人才的紧需。而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在专业中医药师资、专业中医药文献以及学校特有的品牌效益都具有丰厚的优势,对于中医药型销售人才的培养更具有优势,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体系不成熟
就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营销专业现状来看,只有五成左右,而且因为中医药院校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再加上营销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很多院校都是采取了“边讲、边改、边完善”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不合理,很多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来复的讲,但是有的知识点却是漏讲。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听讲是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现象,不能形成自己的完整知识构架。医学院校以为营销专业起步比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应用上还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时,才可以有目的的实施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到人才的规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界的分工也日益细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具有中医药背景营销专业人才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可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现在中医药院校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目标规划,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对于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与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大学的营销专业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
3.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医药营销是一种对实践具有很高要求的活动,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需要学生可以将中医药知识与营销要求完美的结合,进而表现在实践行动里面。但是现在我国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时,还是停留在注重理论知识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并不能适应中医药市场发展对实践型中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
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1.根据市场要求进行课程制定
因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课程制定时,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制定,要以培养学生营销专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学校要按照中医药市场的需求规律对专业课进行调整,避免出现重讲、漏讲现象,在专业课制定时要以营销技巧为重点,比如开设《营销策略》、《营销技巧》等。
2.确定中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发展目标
中医药院校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时,应该区别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创建自己的特色,全面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营销人才。因此,中医药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时应该根据国家政策方针以及中医药实诚经济发展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向、人才质量等方面为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中医药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具有一定的师资优势,但是却缺乏一定既具备教学理论功底又具备时间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业务水平也是提升人才培养效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一点,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以项目带动的方式,为教师参与实践项目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各种营销企划的设定,使教师与营销市场可以有更紧密的联系,进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营销能力。
结语: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医药型营销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怎样使中医药院校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具效率,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制定更能培养学生中医药专业知识与营销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中医药市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凌志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9(3):95-96
[2] 吕继洲.中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9.11(03):7-9
[3] 徐亚洲.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渝州大学学报.2009.18(0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