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标准农田政策解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农机补贴惠民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机化装备水平的提升。
农机补贴惠民工程的实施,适逢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补贴范围和额度的逐步加大,极大地刺激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农机装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同时伴随着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机服务也呈现出以农机合作社为新兴产业的多样性发展,这又对组织实施好农机补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人员,对此感触颇深。
以县镇为例,该镇人口4万5千人,拥有15个村,2006年农机总动力10872千瓦,在农机补贴惠民工程实施后,以名优茶加工机械和小型微耕机,农田耕整机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发展迅速,至2015年底农机总动力达到14200千瓦,农机化作业覆盖了农业生产全过程,全镇机械化达到90%以上,但长期以来,镇的农田机械化作业多以散户、个体作业为主,并以外调机械入境作业为补充。由于外调机械操作员对本地田块条件不熟悉,作业质量差,农户投诉投诉难度大,且价格变化大,影响了农户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为切实解决农机推广中新技术应用慢、推广无平台的实际问题,发挥合作社作业质量高,价格统一,服务矛盾解决及时的优势。在农技中心的积极推动下,组建了镇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对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高标准的农田作业服务和改良土壤起到促进作用。
这项工作的开展成功得益于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
二、农机补贴带动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同时把农机培训落到实处。
现在的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农业技术培训部门提供什么样的技术培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前的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多半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劳动力的缺失,促使他们大量选择使用农业机械,在我们这样的山区,因为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较强地刺激了一家一户购买农机的积极性。这就给技术培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机补贴工作为技术培训班的开班提供了详实的学员资料和集中办班的条件,从县镇2014年成功举办农机操作手培训班的经验,可以看到,以当年农机购置户为主体的培训对象,在农机补贴政策的牵引下,不仅学员的学习热情高,兴趣大,而且可以通过培训有效地解读国家的惠民政策,达到稳定农村的目的。同时,这样的培训班也吸引了农机制造企业参与进来,他们通过提供示范教学机械和维修教员,让学员能够更多地接触实践,实实在在地解决使用农机中发现的问题,学到真东西,企业也达到了宣传产品的目的。
三、农机补贴工作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详实的农机操作手资料,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宏观管理带来了方便,通过扎实的专业培训和安全管理,农机操作手的安全意识得到大幅提高,农机安全管理面进一步扩大到田间地头,以农田作业机、微耕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为代表的山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呈现出全新局面,2013年县获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就是突出了山区农机安全优质管理的特色。
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农机补贴工作,应突出几个重点:
1、农机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业,农村土地多样性经营流转和季节性大面积的农机化作业直接催生了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这也是农机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应加大对这类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和补贴力度。
2、质优价廉的农机具是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作业的核心,(让农机使用的费效比最大化,)降低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客观上是农机化发展的催化剂,每年选取一批质优价廉农民反应好的农机具作为重点补贴对象,是提高农机企业质量意识、公众意识、企业良性运行的有效因素。
一、2016年价格调控目标任务
1.坚持和落实价格调控机制。制定2016年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实施细则,明晰相关单位和部门调控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形势分析和督查考核。进一步完善价格调节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制度规定,探索利用调节基金稳定市场价格水平的长效机制,努力保供稳价。
2.确保本地重要商品市场供应。不断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好永久蔬菜基地建设,落实与本地需求相适应的设施蔬菜、城郊蔬菜基地面积,强化本地重要商品生产、储备和调运,确保粮油、生猪、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
3.提升平价商店管理水平。健全农副产品平价商店长效管理机制,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管理的指导意见,促进平价商店健康运营发展。切实落实《关于贯彻落实<省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考核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强化规范管理,加强督查考核,充分发挥平价商店稳价惠民作用,努力稳定“菜篮子”价格。
4.强化监测预警和市场监管。重视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重要民生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报,把握市场价格走势。强化市场巡查和监督检查,依法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价格异动应急预案,及时防范和应对市场价格异动。
5.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生活。严格落实《关于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要求,确保机制及时启动、补贴按时发放,并结合实际推出完善补贴机制的措施,努力确保困难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受到较大影响。
6.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作用,做好舆情监测和信息反馈工作,注重与媒体的沟通协调,主动回应价格热点难点,全面解读、宣传各地在保供稳价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目标任务
1.落实价格调控措施。将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价格调控目标任务列入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落实价格调控目标责任。(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物价局。加*号为牵头部门)
2.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改造市级标准粮田16万亩。保障粮食生产供应,力争粮食总产在140万吨以上。加大“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力度,全年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保持畜牧业平衡发展,生猪出栏量稳定在60万头以上。保持百康豆制品的稳定供应。(责任部门:*市农业局、财政局、林牧业局、水产局、供销总社)
3.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国有企业粮食购销和本地储备轮换对粮食购销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粮食市场稳定。(责任部门:*市粮食局、物价局)
4.促进平价商店健康平稳发展。大力推进“平价商店规范年”建设,抓好平价商店运营监管,探索平价商店发展新路径,稳步推动平价商店长效健康发展,切实发挥“保供稳价、利农惠民、应急调控”的作用。(责任部门:*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5.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确保市内所有收费公路对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享受国家规定免收通行费政策。在国家和省规定范围内,对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实行“不扣车、不罚款、不卸载”的政策。(责任部门:*市交通运输局、物价局)
6.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价格调节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和平价商店补助政策。探索价格调节基金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调控的作用和效果。(责任部门:*市财政局、物价局、人社局、民政局、总工会)
7.加强市场价格调控监管。慎重出台政府调价项目,加强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强化市场巡查和价格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异常情况,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实施重大价格政策、措施出台前后的跟踪监测。完善民生价格信息公布制度。深化重要民生价格公示工作,定期公布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情况,引导市场价格的合理形成。(责任部门:*市物价局)
8.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商品房销售监管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完善普通住宅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申报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土地使用管理,新建、购置棚户区安置房740套,发放公租房租金补贴150户。(责任部门:*市住建局、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物价局)
9.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化肥货源,确保我市化肥供应不脱档。完善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测网络。(责任部门:*市供销总社、农业局、市场监管局、物价局)
10.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的有关规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责任部门:*市经信委、财政局、物价局、效能办)
11.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健全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社会弱势群体各项收费减免优惠政策。(责任部门:*市人社局、财政局、物价局)
12.规范教育收费行为。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和公办高中各项收费政策,加强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收费管理。(责任部门:*市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
13.完成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工作,加强跟踪督查。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费用公示制、查询制和清单制。(责任部门:*市卫计委、财政局、物价局)
14.加强旅游市场价格监管。落实旅游景点门票和服务及收费公示制度,服务“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责任部门:*市旅游局、物价局)
三、组织实施
市价格调控目标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年对目标任务落实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1.加强组织领导。市价格调控目标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的制定、督查和考核工作,市价格调控目标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担相关日常工作。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资源环境
ABSTRACT:Currently, the government of Henan province is actualizing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actively.One side,the government pursues the scientific roads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but,the wide rural area is facing complicated problems when is developing, economy and socie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etc.This condition can’t satisfy the demands of polici and objective demand.Taking Xin’an county as a example,we have had to adapt to circumstances when are layouting community.Also,we must carefully excavat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of the rural area to finish scientific structure of layout planning.
KEYWORDS: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layout planning;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1.1国家宏观层面分析
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一方面,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严格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求,“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约束环境下,城镇化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另一方面,资源和环境保护利用压力持续增长,城乡一体发展依赖的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发展中寻找城镇化的新出路势在必行。
2009年10月的《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1.2农村社区发展解读
随着我国现代化国家的建构,外部性因素日益向乡村社会渗透,乡村社会不再处于自然状态,传统乡土社会已经逐渐脱离分散、孤立、封闭的小农社会模式,日益卷入开放流动的大社会中,呈现出开放性、流动性、变化性、异质性等特征,传统乡土社会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变迁。为了顺应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增强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创新势在必行。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它打破了按行政单元设置基层组织的惯例,以自治为主体,以群众组织为补充的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体系。
1.3资源环境条件下,新安农村地区空间发展特征
新安县自然文物旅游众多,矿产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具有“山高、岭多、河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的显著特点,河谷川地所占比例不足10%,且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生态与耕地红线的限制性明显,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在大力进行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建设用地资源的稀缺性形成了一定的瓶颈。具体特征有:
西北部山区村庄分布分散,规模偏小,2000人以下村庄约占总数量的76%,1000人以下村庄约占总数量的33%,尤其石井镇、北冶镇、曹村乡、南李村等乡镇1000人以下村庄已经超过总数量的的83%;县域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村庄布点存在潜在生态安全威胁,产业集聚区和洛新产业集聚区工业的发展固然刺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但其对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周边村庄生活环境极差,饮用地下水和大气环境遭到污染,采掘业成为一些乡镇的支柱产业,石寺镇、正村镇北部采矿区涉及大量村庄,目前大面积采空区均有村民居住,村庄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小浪底库区建成蓄水使得新安部分地区地质条件逐渐改变,在气候多变的大环境下,很难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滑坡)、洪涝灾害曾经对石寺镇、仓头镇、正村镇造成巨大损失。曾经将部分村庄搬迁移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沿湖区尚有很多村庄,存在安全问题;另外仓乡镇特色养殖业发展较快,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环保和污染处理设施,其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已经成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难题。
2基于资源环境条件下布局规划分析
新安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充分考虑地形地貌、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同时结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极度敏感区的保护要求,因地制宜,灵活布置,突出地方特色。依据对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土地性质分析,以及历史文物资源分布、矿产资源分布、潜在自然灾害分布等,把新安全域划分为高度敏感区域、中度敏感区域、低度敏感区域。
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主要用以确定适宜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利用配置选择、土地开发顺序、功能布局结构形态以及环境功能区划提供核心依据:
2.1高敏感区域
作为县域重点保护区,应作为自然发展的优先用地,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杜绝工农业生产和建设活动,坚决制止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原则上禁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2中敏感区域
作为引导建设区,包括较适宜和基本适宜用地。
较适宜用地,主要包括人工林地、灌、草地,以及基本保护农田等。此类用地生态敏感性较高,应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群落的建设,注重物种多样性保护,并对生态格局影响比较大的斑块、廊道进行加强和修复,并严格保护高产农田。该类地区规划期内不宜进行较大的开发建设行为,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逐步搬迁区内的农村居民点,但是对于耕地,通过土地流转与置换可以适度进行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但要科学确定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避免过度开发
基本适宜用地,主要包括广阔的中低产农田、未利用荒地,也包括城乡居民点。该地区邻近需要进行生态保育的区域范围,部分可作为城乡发展用地,建设与保护同步进行,控制开发强度,打造极具人文自然环境的新型农村社区。尽量使城乡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
2.3低敏感区域
作为优化建设区,该区域可作为城乡优先发展区域或生态工业用地,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于区内村庄作为新型农村社区选址的重要对象,重点发展,重点建设,结合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高标准建设极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
3基于上述分析的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基于资源环境条件分析,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尤其做好万山湖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整合土地,从土地中解放出更多的农民,从农民手中释放出更多的土地,通过农村地区集约内涵式的发展,从而为城镇提供一定的战略拓展空间,
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社区布局涉及因素较多,影响面较广,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挖掘农村资源环境内涵,研究新要求和新问题下农村发展建设合理布局结构,统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配置,提高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作为突破口,推动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刘三;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2] 赵君;刘涛;贾玉巧;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规划及政策设计[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年04期
[4] 朱喜钢等;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总图
Abstract:In the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such as construction, landscape, water, electricity, gas ,etc. , they are linked together.With unified deployment and unified planning, projects could be a virtual circle.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the identity that he is a general planning designer, the author participates in pre-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residential area;planning and design;general plan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90-03
1 前言
一般的民用建筑设计的周期比较短,通常只要1~2年或2~3年。但是,在进行大型居住区项目设计过程中时,尤其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不单单要注意到建筑设计的美观,还要注意项目分期操作的需求:可实施性和持续性。“东方明珠·世纪花园”是一个设计历时逾7年的大型房地产项目,下面将就该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的一些理念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如何将专业总图技能运用到居住区前期规划设计阶段。
2 项目背景
2.1项目区位
大型房地产项目“东方明珠·世纪花园”地处安徽省马鞍山市,距南京市仅30分钟车程。地块位于城市东北郊,距离宁马高速马鞍山出口仅5分钟车程,距离城市中心15分钟车程,同时紧邻城市核心区,是马鞍山市东北方向的入口门户。
2.2项目概况
整个项目占地约60.57hm2,位于慈河路,江东大道,健康路,葛羊路的围合区域。地块东北角遥望葛羊山,西与花果山公园接壤,自然河道穿行其中,具有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等天然优势,是马鞍山市“东拓南进”的热点区域中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居住生活区域。
整个基地沿城市主干道江东大道南北方向展开,跨越桥山路,长度越1300m;东西方向沿江东大道至慈河路,宽度约730m。以桥山路为界,将桥山路以南分为4个地块,分别为S1、S2、S3、S4地块;将桥山路以北分为6个地块,分别为N1、N2、N3、N4、N5、N6地块。
东方明珠·世纪花园的建筑规模总计72.73万m2,综合容积率达1.2,绿化率不小于37%。住宅类型从高层住宅到多层住宅,从联排别墅到叠加别墅,户型面积从50m2到300m2,多样性的住宅可以满足各种阶层居民的需求。
社区内拥有花园、广场、廊架,水池和极富上海地域特色的商业步行街以及功能齐备的幼儿园、小学、社区中心,农贸市场、医院、体育馆等8大类,近30个类别的高标准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东方明珠·世纪花园是马鞍山市一个配套完善的大型住宅项目。
2.3实施情况
本项目于2005年3月完成整体规划方案设计,正式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共分为三个阶段实施:一期包括N1、S1、S2三个地块,其占地14.3hm2,建筑面积共计14.1万m2。一期除了两个居住组团,还包括一座先期完成的社区体验中心、集贸市场和一所九年义务制学校,并于2006年底建设完成。二期的N2、S3、S4共三个地块已于2009年底建设完成。2009年中,根据市场变化及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公司对最后一期用地做了规划调整:将最后一期的原N3、N4、N5地块并入原N6地块,统称N6地块。原N6地块作为N6地块1期进行开发建设,原N3、N4、N5作为N6地块2期进行开发建设。截止2011年12月,N6地块1期已基本竣工;N6地块2期施工图设计已全部完成,现场施工正在进行。整个项目预计于2013年底全部竣工,历时8年之久。
图 1-规划调整前的总平面图
图 2-规划调整后的总平面图
3 以人为本的规划
3.1新都市主义
本着对“新都市主义理念”的实践性探讨,也基于马鞍山市本身是一座城市尺度不大的三线城市,本案没有做成一贯的“大围墙封闭社区”,而是致力于将用地拆分成更小尺度的若干分地块;最终以“开放的街区,封闭的组团”的方式,着力在城市郊区边缘地域“复制”出一种城市中心生活模式。
在这里,有公共开放的街道广场,有更亲近自然的河岸公园,便捷而齐备的配套设施,更多种可供不同家庭选择的住宅产品,还有教育医疗甚至就业机会;同时,却没有城市的拥堵、尾气与喧嚣……。这是一个获得1+1>2效益的和谐社区。
3.2巧妙利用地形布置地库
根据地形图及现场踏勘,我们发现基地周边的市政道路已经施工完毕,现有的道路标高比基地内的自然标高平均高出1m。为了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规划设计考虑在多层住宅之间设置若干半地下停车库。半地下车库顶部设计为入户庭院空间,高侧窗为车库提供自然采光,更为其带来了自然通风。节省了机械式排风等设备造价及运营费用,同时也是更为环保节能的做法。同时利用高差处理的踏步与跌落花坛既满足实用需求又是景观亮点。
3.3尊重原始自然现状
基地东侧的慈湖河以及基地内部的原生态水系是本项目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资源。规划伊始就立足于对其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并且因势利导,创造出一座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优质社区。天然河道的处理遵循了以下的基本原则:
1)在基地两端,以保持自然岸线为主,生态处理为基本手段;
2)基地中央,人群活动密集的地方,人工处理的岸线,结合商业铺面、生活广场等,形成生动活泼的生活环境。
3.4先进的社区管理方式
通过对出入车辆的控制,以及对人行的过问,本案将管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考虑,具体可以细化为:
1)公共领域:人、车均自由出入;
图 3-鸟瞰图
2)半公共领域:人自由出入,对车的通行的适当管治;
3)私有领域:只有本组团的住户才可以自由出入。
这也为商业以及相关配套提供了更多的更为合理有效的设置区域。
3.5节约型规划
在社会资源分配日益紧张的现今,如何做到资源节约化、集中化与共享也是本次规划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由于在项目的控制性规划中要求设置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本案在规划中充分利用了紧邻用地西南侧的现有安徽省重点高中“马鞍山二中”这一优势教育资源。我们把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在沿江东大道东侧二中以北,同时通过建设单位与二中的多次沟通协商,使其成为了二中的附属实验学校。由此,不仅丰富了沿江东大道一侧的城市立面,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教学器材以及教学场地也很好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使得本社区居民的子女就学更加有效便捷。东方明珠·世纪花园规划也是一次对人文的规划。
图 4-踏步和花坛
图 5-原始河道
图 6-整治后的景观河道
4 可实施的规划
管线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是不可轻视的。供电及通讯系统犹如城市动脉,供水及供气系统犹如城市静脉,雨污水处理和排放系统犹如城市的消化及排泄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4.1防洪排涝
基地内存在发达的自然水系。自然河道与外部河道互通,原用来满足农田灌溉及城市防洪排涝的需要。根据地形图所示,在一期工程N1地块的西南角处(江东大道桥山路交叉口)有一处自然河道。经建设单位询问相关部门,此河道起防洪排涝作用。鉴于排洪箱涵(设计长223m,断面4m×4m,埋深1m)的相关技术要求,结合首期“标杆”建筑——社区会所,我们将此处设计成市民广场,与S1学校相呼应,成为桥山路商业街的入口。
4.2污水排放
在建设单位提供的市政管线资料中,周边市政道路下只有江东大道和桥山路下敷设污水管道。在配合建设单位和当地相关部门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①江东大道污水管道的承受能力有限;②桥山路污水管道仅仅是敷设了管道,并未与周边江东大道污水管道连通;③最近的、可利用的污水管道在离基地S4最南端外300m处的健康路上。
针对这些情况,规划阶段就加强对管线综合设计的要求,并将与市政雨污水的衔接点的标高为场地竖向设计控制依据。
在首期项目实施时,建设单位根据管线综合的要求,将S2地块与S3地块之间的规划道路(东塘路)下的污水管道敷设至健康路原有市政污水管道,为本项目的后续施工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5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在进行前期规划设计时,我们考虑到本项目是一个占地60hm2,总建筑面积达72万m2的一座超大型综合居住区,总的开发周期将持续5~8年的时间。这其中,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应的法规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同时市场也会因为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反应。为此,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性”尤为重要。而本项目的城市“街区化”规划方式为这种规划变通提供了最便捷有利的可能。
5.1首期开发:
规划项目的开始需要一个“标杆”,本案的首期开发界定在沿江东大道,桥山路两侧的N1、S1、S2地块。
N1地块的社区会所成为整个项目的先行体验中心,而同处于N1地块的1号小高层也是整个项目面向城市界面的标志性建筑。
桥山路以南S1地块的学校和S2地块的多层组团之间保留下来的原生态河岸则成为了项目一开始的景观实景样板段。
5.2规划调整
1)第1次
随着项目的推进,两年后(2007年)的二期规划实施。鉴于国家出台新的规划政策,市场也有新的反馈,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桥山路南北地块各增加一处邻里中心,S4地块由小高层社区调整为低密度联排别墅社区,区内路网也作适当改变。
2)第2次
2009年根据市场变化及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公司对最后一期用地做了规划调整:将最后一期的原N3、N4、N5地块并入原N6地块,统称N6地块。原N6地块作为N6地块1期进行开发建设,原N3、N4、N5作为N6地块2期进行开发建设。将原N5的联排别墅取消,新N6地块的住宅类型为多层与高层。合并后N6地块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统一管理,两个车行出入口分别位于东塘路和望山路,另有一个消防紧急出入口位于江东大道。
鉴于以上规划设计理念的先进性和实现的完成度,东方明珠·世纪花园近年来获得了以下殊荣:
(1) 2007年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2) 2009年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二等奖——马鞍山二中实验学校;
(3) 2010年上海市优秀住宅工程小区设计二等奖——S4地块;
(4) 2006年中国地博会中国名盘最具居住价值社区奖;
(5) 2006年中国人文环境典型楼盘;
(6) 2006年中国城市标志性楼盘。
6 结语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
4.3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
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参考文献: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
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89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英)PaulCooper,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3
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广场主导功能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城市规划,2002(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