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包一体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环境信息报告主体;利益相关者;博弈
[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A
Game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porters and Stakeholder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SUN Zhimei, LI Xiulian, ZHANG Xuli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f the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cludes both micro and macr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here is a game between information reporters and stakeholders. The analysis of game pattern brings in variabl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enalty, reputation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which enrich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s stakeholders taking part in report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aising penalty, focusing on environmental reputation, promoting a supply side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facilitating internalization of social cost.
Key words: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porters
一、研究背景
在党的十报告中城镇化被提到了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称为“新四化”,四者要实现同步、协调发展。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其中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同时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1]
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注意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关注对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民生与福祉的提高,建设美丽城镇。城镇化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伦理问题。[2]散杂居民族地区由于其分布面广、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在实现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道路上,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为环境信息报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语境。
本文基于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背景,着眼于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治理,借鉴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对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进行分析。
二、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环境信息公开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它不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全方位提升的重要手段。[3]环境信息报告问题与利益相关者的内在机理,为治理城镇化产生的环境问题提供一种制度引导,为协调城镇化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提供一种有效机制,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践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环境信息的报告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如政府可据以进行环境规制,金融机构决定是否给以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为环境信息报告的实践产生了引导和约束作用,环境信息报告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为解决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特殊问题提供了一种基础性的信息,也为实现散杂居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报告主体
事实上,为了清晰地界定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有必要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作出界定。基于我们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信息包括基本的两类:微观环境信息与宏观环境信息。前者如环境影响评价信息、企业环境绩效信息等;后者如城镇化三废治理情况、城镇森林覆盖率等信息。因此,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主要是企业与政府。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企业是重要的建设主体,也是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但是企业考虑到信息的报告所产生的市场效应以及趋利避害的自利动机,往往会在报告与不报告之间进行不同的策略选择。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是政府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另一方面又是企业环境信息的监管主体。但是,在实际履责过程中,可能存在政府监管的缺失。
(二)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相关者
就微观环境信息而言,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社会公众、社区等。政府需要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企业环境行为是否合法以及企业环境信息是否报告属于政府监管的范畴。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城镇化建设中提供资金。而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会对周围环境与空气质量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公众和社区的环境信息关注点。此外,在城镇化背景下,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城镇化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占地行为,农民的利益首当其冲地受到了侵害。因此,是否征用土地、如何补偿以及工业建设对土地造成的影响等信息都成为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企业与上述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了博弈。
就宏观环境信息而言,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社会公众以及民间环保组织。其中公众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提高、饮用水安全的保障等等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此外,民间环保组织逐步壮大,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三、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模型
博弈论关注的是意识到其行动将相互影响的决策者们的行为。[4]参与博弈的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某一主体的受益不仅取决于自身策略的选择,还取决于其他方的行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同样充满博弈。以下对企业(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政府(宏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与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
(一)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博弈
企业是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政府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中,企业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政府有监管与不监管两种决策。企业若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则需要为之付出成本,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被罚款(在政府监管的情形下)。假设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1,不报告环境信息受到的罚款为F;政府监管的成本为C2,不监管的成本为0。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报告环境信息时将产生社会收益,假设社会收益为Rs。
企业在环境信息报告中往往存在短视行为,倾向于隐瞒环境信息,尤其是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短期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短期博弈
当政府不监管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环境信息则成本为0。由于C1大于0,因此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政府监管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受到罚款F。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应该选择监管;并且当政府监管时,若F足够大,则企业会选择报告。
长期来看,企业如实报告(不论有利信息还是不利信息)可以体现环境声誉,报告环境信息将获得私人收益,假设基于声誉效应所获得的长期收益为Re。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长期博弈矩阵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长期博弈
长期博弈下,当政府不监管时,结论与短期博弈下相同,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政府监管时,若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但是基于环境声誉会获得收益Re,可见净收益为Re-C1,此时,社会净收益为Rs-C2;若企业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被处以罚款F。因此,两权相害取其轻,只要Re大于C1,F足够大,企业会选择报告。
(二)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博弈中,企业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公众有监督与不监督两种决策。假设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1,环境盛誉收益为Re,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失去公众信任,丧失基于环境声誉而获得的收益,即产生机会成本,为-Re,公众监督成本为C3,不监督成本为0。企业报告环境信息时,仍然会产生社会收益,为Rs。构建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矩阵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当公众不监督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则成本为0,由于C1>0,因此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公众监督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环境声誉收益为Re,净收益为Re-C1,不报告则会产生环境声誉损失为-Re。只要Re>C1,则报告是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损失-Re。
(三)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政府是宏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公众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政府与公众的博弈中,政府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公众有监督与不监督两种决策。假设政府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4,基于环境声誉产生的收益为Rg,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失去公众信任,产生环境声誉损失(即机会成本)为-Rg,公众监督成本为C5(公众监督政府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不等于监督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故假设为C5),不监督成本为0。政府报告环境信息时,仍然会产生社会收益,为Rs。构建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矩阵如图4所示。
图4 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当公众不监督时,政府报告环境信息会产生成本C4,不报告则成本为0,由于C4>0,因此政府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公众监督时,政府报告会产生成本C4,环境声誉收益为Rg,净收益为Rg-C4;不报告时,丧失环境声誉收益,也即产生机会成本-Rg。只要Rg>C4,则报告是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产生机会成本。
四、政策建议
环境信息报告是一个供需相互博弈的过程。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践中,企业与政府是环境信息的主要供给方,公众等其他主体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环境信息的需求方。只有从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两个角度双管齐下,才能实现环境信息的供需平衡。
(一)利益相关者参与环境信息报告机制
企业与政府负有环境责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的关注,会对企业形成影响和压力,而企业对此压力的积极反应是将环境纳入企业的战略视野,对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评估标准做出应变,从而承担起企业的环境责任。[5]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企业报告微观环境信息时,政府不监管、公众不监督将会导致企业不报告的结果,因此政府监管、公众监督显得格外重要;政府报告宏观环境信息时,公众不监督也将导致政府不报告的结果,因此公众监督尤为重要。将这一结论加以推广可知,需求方的作为与不作为对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促进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推动民间环保组织的建立与规范化,都成为必然之举。利益相关者与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博弈,可以有效地推动环境信息实质性需求的形成,有助于实现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主动供给。
(二)提高环境罚款力度
基于前文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博弈分析,无论是短期博弈还是长期博弈,在政府监管的情形下,只要环境罚款F足够大,则企业理性的选择就是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因此,为了使企业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就要加大环境罚款力度,或者采取其他环境规制手段,增大企业的环境违规成本,促使企业不得不报告环境信息。
(三)注重环境声誉效应,推动环境信息供给侧改革
与以往的博弈分析不同,本文在分析时引入环境声誉变量,即企业环境声誉收益Re,政府环境声誉收益Rg。企业或政府长期的报告实践会形成环境声誉,表现为正声誉或负盛誉,正声誉会给报告主体带来环境声誉收益,负盛誉会给企业带来环境声誉损失。前文研究结论得出,只要Re、Rg大于各自的环境信息报告成本,则报告是主体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产生机会成本。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为了提高环境信息报告质量,应该更加着力于从环境信息的供给方角度进行改革,使环境信息报告主体意识到环境声誉效应,注重环境声誉的正积累,使其获得的环境声誉收益大于环境信息报告成本,才能从根本上使报告主体产生自愿报告的动机。
(四)促进社会成本内在化
在当前城镇化的状态下,城镇化所带来的收益大多由企业攫取。但城镇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却是由社会来买单,因此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为了保证城镇化成果的合理分享,应建立正确的成本效益关系,促使社会成本内在化,由企业来承担,具体而言,可以从事前和事后两种思路展开。事前将环境治理成本内化到企业的日常环境管理实践中,或者事后由企业来承担高昂的环境治理成本或环境恢复费用。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R].2014-03-16
[2]朱磊.中国城镇化的环境伦理审视[J].浙江社会科学,2016(1):84-89
[3]王华,郭红燕,黄德生.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6(1):83-86,91
关键词: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可以通过设计、施工的有效分工和合作,在设计、施工环节形成交叉、互动、互补、优化的工作机制,达到缩短工期、确保工程质量、降低投资、提高工程项目技术含量等目的。这一承包模式,在国外的应用非常普遍。但由于我国建筑业的市场环境、政策配套、企业实践等方面的原因,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模式推广缓慢,值得各方关注、研究并推动。
我国建筑业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现状
1. 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勘察设计企业多于施工企业
调查显示,实行总承包模式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企业中,勘察设计企业多于建筑施工企业。在16家大型勘察设计企业中,有10家企业有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案例,所占比重为62.5%;而在21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中,只有8家企业有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案例,所占比重不足40%。
2. 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主要采用两类方式
调查显示,我国建筑企业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主要采用以下两类方式。
2.1 EP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这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在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在实际应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种是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联合总承包的方式。这是目前国内大型工程总承包普遍采用的方式。对工程初步设计以后进行招标,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总承包,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
第二种是企业签订总承包合同后,通过招标,确定分包商进行设计或施工,将工程其他部分分包出去,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制定设计、施工方案的一体化建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总承包企业既可以是勘察设计企业,也可以是建筑施工企业。
2.2 大企业内部通过项目组织进行一体化建造设计与施工分别招标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方式,主要由既有设计能力又有施工能力的大型集团公司实现。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的资源,在设计和施工招标前,共同参与施工图设计。一方面,设计和施工企业充分合作,在设计中标后,施工投标时会有一定的优先,通过优化施工图设计,带动施工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设计和施工环节在招投标前就进行充分合作,能最大限度实现融合,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 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建筑企业较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007年对建筑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37家大型建筑企业(包括16家勘察设计企业和21家建筑施工企业)中,只有18家企业有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案例,所占比重不足50%。而且这些案例中,大部分仅仅是工程总承包设计、施工生产模式,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方式。在设计、施工分别招标模式中,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项目几乎没有。中小型建筑企业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更少。
设计施工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前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最主要的障碍在于,市场环境、管理政策不配套,企业组织不适应,没有相应的组织模式和经验,一体化施工能力不足等。
1. 现行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局限
1.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行业垄断和部门分割现象,我国建筑市场存在比较严格的政策性壁垒,各行业、各系统都建立了自己的基建队伍,承包企业按照工程专业类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各部门政令不统一,分开进行市场准入,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严重。企业在国内承接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项目时,在许多地方会受到准入制度的限制。有的地方甚至出台政策变相抵制设计、施工一体化,如不允许设计和施工任务由同一单位承担等。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方式的培育和发展。
1. 2 设计、施工招投标分离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是分别招标的,这种分阶段招标的管理方式,使设计与施工双方缺乏有效沟通,人为地在设计与施工环节之间设置了一条屏障,严重阻碍了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发展。
1.3 现行法规的制约
国外的工程项目建设,一般是由总承包商承包后,再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将相关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分包给相关的专业承包商。总承包商不一定完全具备设计、施工能力,其专长在于管理、沟通和协调,能有效地在设计、施工等各方之间,建立一套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保证工程项目按时、优质完成。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在促进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包括从建筑法、招投标法,以及各地政府主管机构细化的规章,都制约着这种模式的发展。例如,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在取得总承包任务之后,工程主体结构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能分包。这一规定对大型建筑企业开展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形成了制约。
2. 企业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跟不上
2.1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
国内的建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大都是从原有的计划分工时代转制而来,都有所长也均有其短。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建筑企业只擅长于设计、施工环节的一个方面,而对另一环节缺乏深入的了解(例如,设计企业的专业人员大都不熟悉施工现场,造成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经常脱节)。大部分建筑企业实行的是“总公司(一级法人)—分公司(二级法人)—项目部”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
2.2 缺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不但要求设计专业人员熟悉施工专业知识,施工专业人员掌握相应的设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求专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经济管理和项目管理知识,能就设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合理沟通。建筑企业过去在向国外大型工程企业学习的过程中,过多地倾向技术而忽略了技术管理,造成在大量技术人才的团队中找不到真正的综合管理人才。
3. 市场发育程度低,业主认可度低
3.1 社会各界的认识不足
一是对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含义认识不足。我国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上的学者等,都不同程度地对设计、施工一体化缺乏正确理解,对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真正含义认识不足。大都将设计、施工一体化混同于工程总承包。有的公司干脆将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等同于EPC。还有的业主认为,实行总承包模式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就是简单的施工费加管理费,总承包一体化管理型公司是“皮包”公司等。
二是对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方式的效果认识不足。调查显示,目前各市场主体对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方式效果的认识不足,习惯延续传统模式运作,认为没有必要搞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管理。设计、施工企业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伙伴合作关系,由于管理体制、文化、市场诚信、管理能力和方法等问题,我国设计和施工单位之间在工程项目中难以实现联合经营、优势互补。
3.2业主认可程度低
在建筑企业推进设计、施工生产组织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大多数外资项目和民营项目的业主都认同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方式。但我国目前许多大项目都是政府投资或公有产权主体投资,业主只是代表政府或公有企业在行使项目管理职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业主,因此,投资主体和项目管理者的效益关系不紧密。不少以政府投资或国有投资为主的项目业主没有充分认识到设计、施工一体化在工程建设中所能发挥的显著效益。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建筑业 驱动模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和所有跨国公司一样,国际建筑承包商也正在推行全球化战略,突破传统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和国家边界,将建筑服务延伸到价值链的所有增值环节。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世界主导承包商为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通过跨国承揽工程项目、跨国并购和全球采购等一系列全球化活动在世界范围拓展市场。面对全球经济的这一深刻变化,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跨界外包和海外直接投资等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研究全球经济的思路不得不作相应的改变,因为仅仅从宏观上用贸易投资数据已经不能清晰地解释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理。全球分包网络的形成和海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已经造成世界经济一系列新的经济结构,Gereffi等人称之为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解释这一新的全球经济现象。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当前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开展、利益的分配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参与经济的全球化并在其中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一、中间驱动模式分析
本文选择与研究目标密切相关的5个指标来对国际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模式类型进行分析,这些指标是:动力根源、核心能力、主要产业联系、环节分离形式、主导产业结构。下面分别从这5个方面对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指标之一:动力根源
建筑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往往起支柱作用,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拉动性,对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由于建筑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市场己经成为一个买方市场。作为买方的业主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建筑产品的成本逐步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建筑产品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这些要求将促进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同时驱动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整合。
因此,从建筑业价值链的原始驱动力来判断,该行业价值链是由产业资本驱动的,因为所有国际工程项目都是由力图推动经济发展、建造自主工业东道国政府或其他组织的产业资本投资建设的,这具有明显的生产者驱动特征。
当建筑工程价值链历经原始驱动以后,工程进入发包、承包和分包阶段,各分包商和供应商通过招标、投标的采购活动纷纷嵌入到由总承包商带动的价值链条中,这里面起驱动作用的毫无疑问是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的商业资本。这里的流通领域就是以总承包商为枢纽的贯穿招投标活动的整个采购过程,在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各企业的职能资本,专门从事工程产品服务的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这里的产品指的是建筑构筑物,而服务包括了咨询、项目管理以及金融服务。由此看来,以工程项目为纽带的全球价值链具备采购者驱动的相关特征。
因此,从动力根源指标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同时具备生产和采购者驱动特征。
指标之二:核心能力
从建筑行业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的生产、研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将使国家各产业部门的生产、研发能力快速提升。建筑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依赖性特别大,其生产能力随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提升,同时生产能力所代表的国家竞争的比较优势容易发挥作用。从产业核心能力角度可以看出建筑业价值链具备生产者驱动特征。
核心能力对应采购者驱动的指标,指的是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的能力。设计能力在建筑全球价值链中的驱动作用是显然的。当前风行全球工程承包领域的EPC总承包模式,即是以设计为龙头的价值链垂直整合总承包驱动模式。2006年国际市场电力建筑行业设计公司全球排名第一的Black & Veatch 公司,其提供的主要的综合服务项目之一就是Design-Build/EPC总承包模式。
就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建筑承包商而言,其市场营销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承包商的市场营销体现在品牌建设、区域市场的选择、进入相关行业的选择以及投标报价等多个方面。建筑业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者,即国际承包商,凭借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对国际工程实行总承包模式建设,承包商的竞争策略是通过市场营销分析而确定的,如成本领先策略、延伸服务策略、区域市场选择策略以及联盟策略等等。
因此,从核心能力指标来分析,建筑产业全球价值链兼具生产者和采购者驱动的特点。
指标之三:主要产业联系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中,建筑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环节始终贯穿了投资和贸易两条主线。从主要产业联系分析可以得到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同时具有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的鲜明特征。
从动力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到,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原始动力源于产业资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由于国际带资承包的兴起,各承包商的经济活动都增添了投资的色彩,因此投资是国际建筑业的一个主要的产业联系。
由于国际投资是国际建筑产业的一个主要的产业联系,而国际贸易是因国际投资驱动的,相应的,国际贸易也就成为国际建筑业一个主要的产业联系。根据贸易总协定(GATS)关于部门分类,将建筑业的大部分业务归为贸易范畴。每年225家国际建筑承包商营业额均在1000亿美元以上,2005年国际建筑市场的营业额达到1894.1亿美元。国际建筑承包贸易流向复杂,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并存在一定模式,从时间序列分析有三种模式(如图1所示)。
内圈,过去国际建筑承包的贸易流向模式,主要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同时也从发展中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尚无明显的建筑服务贸易能力。
中圈,现行国际建筑承包商的贸易流向模式,此时不发达国家已开始有建筑服务的贸易能力,但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既向发展中国家又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建筑贸易服务。作为发展中国家,继续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建筑贸易,同时也开始向发达国家提供建筑贸易。不过,这时候主要流向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外圈,未来建筑承包贸易流向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从不发达国家开始流向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流量增多,最后达到三个世界国家建筑贸易基本平衡。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处于建筑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企业在国际建筑投资和贸易的驱动下纷纷嵌入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当中。2010年,预计全球每年将有2000―3000亿美元的国际工程发包额。
从主要产业联系指标可以看出,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同时鲜明地呈现出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价值链的特点。
指标之四:环节分离形式
该指标对应的生产者驱动所体现的是海外直接投资的功能。一般来说,建筑承包商是建筑市场卖方的主体,主要以投标的形式承揽工程项目,获得建设管理的业务市场,因此从传统的角度看,其不具备投资的功能。
随着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建筑市场逐渐形成买方市场的格局。在国际项目招标活动中,业主对承包方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工程的发包方,越来越关注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和实力,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评价承包商的融资的能力,即承包商带资承包的实力。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催生了建筑承包商的投资、融资功能,而且该功能从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承包商国际竞争取胜的必要条件之一,据专家初步估算,带资承包项目约占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65%。为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由建设总承包模式演变出多种具备投资、融资功能的承包模式,如国际流行的BOT (Build-Operate-Transfer)、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以及PFI (Private-Finance-Initiation),这些建设模式都具备很强的海外直接投资功能。
我国承包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逐渐在培育自身的海外投资功能。2006年5月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以BOT方式承揽了老挝南立1-2水电站工程(100MW),这是该公司在境外以BOT方式承揽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显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建筑承包商正积极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由此催生了建筑承包商的海外投资功能。
采购者驱动价值链的环节分离形式体现在工程项目外包网络方面。
外包是作为采购者驱动价值链的最大的特征,所有的采购活动都是通过业务外包来实现的。从国际建筑业的主流总承包建设模式来看,分包(外包)活动更是普遍存在,国际承包商将其核心能力以外的业务分包给其他专业承包商以及劳务分包商,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总包、分包的长期合作,培育一批庞大的分包商队伍,形成广阔的外包网络合作渠道。在分包过程中的采购活动包括了设计全球招标采购、设备全球招标采购以及施工单位的招标采购等等。因此,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具备采购者驱动的外包网络的特点。
从环节分离形式来判断,建筑业全球价值链也同时具备两种驱动特征。
指标之五:主导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结构包括生产者驱动的垂直一体化和采购者驱动的水平一体化两种形式。国际建筑产业结构主要从其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组合形式来判断,全球化背景下,出于降低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减少管理界面、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增强学习效应等方面的考虑,建筑承包商普遍倾向于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垂直一体化的整合,这符合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专业企业的逻辑联系。这样就导致了国际建筑市场以总承包为主的垂直一体化整合的承包模式。同时,在国际建筑市场也存在水平一体化的价值链整合形式,比如在国际投标活动中被许多国际承包商所采用的联合体投标模式就体现了水平一体化整合形式。但是,总体来看,国际建筑行业价值链在水平一体化整合之后,即联合体投标中标后,仍然通过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来具体开展工程的分包建设和管理。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国际建筑业的主导产业结构是属于垂直与水平一体化的混合类型,但更倾向于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因此,从该指标判断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侧重于生产者驱动模式。
综合以上建筑业全球价值链驱动因素5个指标的分析,国际建筑工程产业链应该是兼具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两种特征的全球价值链,是介于生产和采购驱动之间的中间混合驱动模式,而且更偏向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如图2所示。
不同驱动类型的价值链条有着不同的游戏规则,虽然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驱动类型属于中间驱动类型,但是在不同阶段往往是某一种驱动占主导,而另一种驱动起着辅助作用,因此准确理解价值链一定阶段的主要驱动力对于准确把握该驱动类型下价值链条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有着积极的作用。
以产业资本为原动力的阶段,价值链条上各环节的活动应该更加强调建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建筑产品的不断更新以及通过产业的垂直一体化来强化项目管理和学习效应;而以商业资本为原动力阶段的全球价值链条则要强调市场营销、拓展合作渠道,采取延伸服务以及联盟等策略,将施工环节分离,同时加强信息等软环境的建设。
由此看来,如果全球经济背景下产业参与的是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那么以增强核心技术能力为中心的策略是合乎全球竞争规则的正确路径;同样,那些参与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就更应强调销售渠道的扩展,以获取范围经济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明晰建筑业全球价值链驱动模式的类型,对那些正在或即将“走出去”参与全球价值链实现国际化升级的不同规模的承包商,依据价值链驱动类型的分析而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战略战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本研究是国家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5-R1-0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1(48):37~70.
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Chains: An Analytic Framework.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3(1):335~337.
Dicken, P., Kelly, P. Olds, K, and Yeung, H. W.-C. Chains and Networks, Territories and Scales: Toward a Relation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Global Economy.Global Networks,2001,1(2):410~419.
Kaplinsky R. Globalisation and Unequalisation: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37(2):21.
Feenstra,R. International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4):111~112.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维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TP1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7-0000-02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 Mode Research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Sun Liang
(Yixing Power Supply Company,Yixing241255,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to people's daily life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this transformation not only in equipment,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is reflected in the use of the computer system on the increasingly large and complex.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face of market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in China may have been more mature,but it does not sou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The main content is the mode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 for comput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words:Computer;Information system;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Mode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用分析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计算机作为一台单独的文字处理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计算机与网络密不可分,计算机已经成为制造信息、收发信息、处理信息的信息处理机。现在的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都已告别了孤立的单机时代,而是由服务器、文件服务器 、确飞服务器 、打印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局域网、个人计算机或叫工作站和外设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数码摄像机、投影机等及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单机操作系统、各类应用软件构成一个工作或办公系统,由于这个系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信息收发、信息处理,因此,我们称之为计算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由服务器、局域网与外设组成,其功用十分广泛。目前在各企、事业单位,主要有如下作用:
第一,应用信息共享。因为每个人的电脑,通过局域网连接,因而,各类信息都能通过网络发送、传递,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服务器之间都能通过网络相互访问,实现信息共享、设备资源共享。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所有人员都能通过网络共享系统内的打印机等硬件资源共享服务器中的数据库的数据等软件资源。
第二,网上办公。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所有人员通过网络都能互连互通,因此只要加装网上办公软件,就能实现网上办公,无纸化办公。大大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
第三,集中计算或网格计算。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所有人员,如果处理大数据,本人的计算机运算能力不够时,可通过集中计算或网络计算软件,把计算任务,发送到系统内的所有空闲计算机上计算,达到充分利用设备,提高计算速度之目的。
第四,共享因特网。如果每台计算机单独上因特网,费用将十分昂贵,而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通过局域网互连。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
(一)设备管理。设备管理包括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的管理,并使这些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通过定期检查各设备的运行日志,并及时解决潜在故障的隐患,从而保证各设备的性能、 安全、 稳定性都处于最佳状态。
(二)应用软件系统的管理。应用软件系统的管理要根据软件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网络版的防病毒软件,需要定期检查病毒库的更新情况;对本单位已建成的业务软件,则要求软件系统最大限度的满足业务办理的需求,并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加强对软件生命周期的管理,如在系统功能修改过程,要有软件需求更改申请流程,以确保需求的稳定性。
(三)系统容灾管理。确保在异常情况下,快速恢复系统的正常使用。因此需制定各应用软件系统的应急处理措施,并根据各系统的使用特点、重要程度、使用范围制定相应的数据备份策略。需要经常对备用系统的程序文件是否与系统一致进行检测,并对数据备份情况进行跟踪。
(四)日常工作管理。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是一种日常的常规性维护工作,对于运维工作人员来说,应该将对信息系统的维护作为一种日常性的工作习惯,不要等到出了故障和问题以后才开始意识到应该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在日常管理中,明确运维工作人员各自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制定一定的考核标准和考核依据,以体制来规范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并且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维服务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建筑企业;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69-04
1 建设供应链内涵分析
供应链管理(SCM)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在制造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将制造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活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客户等)以制造商为核心,通过有效的管理体系进行集成化统一管理与控制,以达到将客户所需的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即6R),使企业的绩效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降低了库存,减少了浪费,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成本的降低。
建筑业不同于制造业,是一个劳务密集型产业,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流动性、阶段性、季节性和生产能力负荷的不均匀性等特点,产品具有固定性、多样性、形体庞大、建造周期长等特点。与普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的生产程序复杂,参与单位众多,一个建筑的产生要经过可行性分析、立项、审批、设计、施工、交验及维护等许多环节,整个建造过程中不仅有业主、设计院、咨询公司的参与,而且还涉及到政府部门、银行及保险公司。用户(即业主)不仅要指导和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而且要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往往是由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承担的,施工单位又按专业划分将工程进行分解分包,由专业分包商承包,这就要求建筑企业有很高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其生产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为雇主服务的意识,所以建筑产品成本的30%消耗在管理和协调等非增值环节,SCM的核心就是以业主的需求为中心,联合供应链上其他优势企业,集成各企业的优势资源,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以达到多赢的目的。
SCM倡导供应链上下游集成化、协同化的双赢战略管理思想以及其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使其受到了建设领域很多学者和组织的关注,有人认为将SCM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建设领域很可能成为继合作伙伴管理模式之后最佳的建设管理模式,并将在建设领域的SCM管理模式称为建设供应链管理(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CSCM)。本文基于SCM的基本原理,结合建筑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以建筑施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施工总承包为项目运作模式,从两个层面给出CSCM的定义如下:
企业经营层面的CSCM:指建筑企业从业主的有效需求出发,在占有最关键的优势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快速配置企业内外的人、材、物等各种资源,将与潜在项目有关的经验、技术、管理、经营过程、社会关系等各方面因素统筹考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通过企业内部集成以及企业间动态联盟的组建来捕捉市场机遇、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高效、充分地利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资源,赢得市场竞争的一种管理模式。
项目运作层面的CSCM:指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以业主的实际需求为中心,以施工总承包商的全面管理为基础,采取业主、设计商、承包商、供应商以及监理公司之间协作共赢的商务战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设项目生产过程(设计、施工等)中所涉及的所有活动和参与方进行集成化统一管理的项目运作模式。
企业层面的供应链管理注重企业间的长期战略合作,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项目层面的供应链管理注重于项目的具体运作和各参与方的协调,属于项目管理的范畴。这两个层面的管理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供应链实际上是营销供应链,供应链上节点企业进行优势资源整合围绕业主进行市场营销,其结果是获得项目的承包权,其过程是一个以业主为核心的营销过程;而项目供应链实际是建筑企业生产供应链,在营销成功的前提下,总承包上组织已经在营销过程中选定的各主要合作伙伴进行项目的施工生产,其结果为各企业的运行提供利润,为各自营销工作提供经验积累和业绩支持,其过程是一个以总包商为核心的生产过程。
站在建筑企业的角度看,整个供应链以业主为界面分为潜在供应链和在施项目供应链,也就是营销供应链和生产供应链。营销链是由多个顾客定购预期引发并运行的,生产链是由一个顾客订购启动的。建设营销链 (Construction Marketing Chain,CMC)是指建筑企业在中标前,为求得市场竞争优势而以预测或预期的多个业主为最终顾客,为满足其需求或要求,与供应商(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劳务分包商)和潜在的分包商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营销过程。建设生产链(Construction ProcedureChain,CPC)是指建筑企业中标后,为求得项目的最优效果、业主的最大满意,为了有效控制以项目为动力源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集成供应链上优势资源进行的生产运作过程。
建设供应链既强调企业内部的跨部门集成化管理,也强调企业外部跨公司的集成化管理。通过建立企业间共同的战略目标,完善的信任与合作机制,协同的工作模式和信息共享机制,达到提高企业绩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效果。SCM在建筑业的应用为推进建筑业全行业范围的改革,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进建设绩效,也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了一种先进、适用、有效的建筑管理模式。
2 供应链对营销管理的影响
从建设供应链角度看,市场营销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与生产链一起组成了整条建设供应链。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供应链管理运作是一种有效的对营销渠道的管理,市场营销与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因此,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营销管理过程。供应链一体化对营销管理的影响表现在:
2.1 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提供个性化服务
随着消费的日益感性化,顾客已不满足大众化的同类消费了,个性化消费已渐渐成为潮流:个性化产品、个性化服务、方便性获得、即时性享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仍然坚持有距离的营销模式,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企业应站在客户的立场,按照客户的需求,用客户的眼光看待生产经营,通过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有机整合,合理分配,有序运作,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
品和服务,让顾客参与产品方案设计,知晓制造过程,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交付,顾客消费培训,顾客抱怨的及时响应等等,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顾客,赢得市场。
2.2 异业结盟,协同服务,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
传统的企业奉行“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自建网络,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供应链一体化顾客服务策略倡导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分散生产”或“外包生产”,企业从事自己具有竞争力而且附加值较高的核心业务,而把附加值较低的业务外包给世界范围的最可能的地方生产,其结果是它只抓住了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而把非核心的业务分包给全球在此方面有优势的企业制造。因此它们不仅愿意与供应链中的企业结盟,而且也愿意与供应链之外的非同业结盟,组成异业同盟,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分散优势为整体优势,从而按照顾客的喜好来定制产品以满足顾客的特定需要,这就是企业基于供应链的顾客服务。
2.3 品牌资源、设计资源、制造资源和渠道资源成为市场营销的核心要素
在供应链环境下,营销的重点不是模式单一的“推销”了,而是弥补企业与顾客在时间、空间、信息、消费观念、供需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和服务顾客消费,或根据顾客需要提供相对个性化服务,因为企业与顾客的差异越小,与顾客的距离越近,市场的主动权越大,企业的竞争力越强。这样,品牌资源、设计资源、制造资源和渠道资源成为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的核心四要素。
在这四个核心要素的关系中,设计是一种创新,任何一个成功的现代工业设计都须包容顾客需求定位、外观品牌形象、内部结构布局,外部功能适应顾客需要,生产制造资源合理调配,营销策略的实施等因素,因此它是源于顾客,服务于顾客的一种生产创新、营销创新的综合活动;营销渠道是一种资源,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面向市场,面向顾客的共用平台,渠道资源短缺会导致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不能与顾客建立直接通路;制造资源是使品牌资源和设计资源变成顾客愿望所及的产品的关键,也是渠道资源的承载之物。品牌是顾客的认知识别系统,是企业资源和信誉的保证,是企业与顾客交流的语言:任何一个品牌的产品营销都是设计资源、制造资源和渠道资源的有机整合的结果。
2.4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顾客价值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起来的高效的专业化供应链能够使企业通过电话、网络、顾客关系管理系统以及面对面的接触和顾客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支持渠道,同时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上游的零件供应商能够及时准确的知道公司所需零件的数量、时间,从而大大减少了存货,避免了库存风险,降低了产品价格,使顾客得到实惠。建立面向顾客的、安全可靠的平台系统,使顾客能够方便、安全地与企业进行便捷即时沟通。优秀的信息平台系统可以在顾客一进入就能够很快地辨别其身份和需求,通过设立网上自我故障排除和技术支持信箱等服务,让顾客能够通过网络便捷的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快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 传统营销组合理论分析
传统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理论主要经历了4Ps-4Cs-4Rs三个阶段,即JeromeMc-Carthy的4Ps,Robeff Lauterborn的4Cs,Don F.Schultz的4Rs。
4Ps即Product(产品)、Price (价格)、Place(地点,即分销,或渠道)和Promo-tion(促销),在4Ps营销组合模式中,生产者是整个营销活动的推动者,企业生产与销售决策,都是建立在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并根据这种预测来组织整个企业的生产与营销活动。
4Cs即Customer(顾客)、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这种营销模式是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的,属于“需求导向型”营销,因此专注于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偏好的定制营销模式应运而生。
4Rs即Relevance(关联)、Response(反应)、Relationships(关系)、Returns(回报),这时抢占市场的关键己转变为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从交易变成责任,从顾客变成用户,从管理营销组合变成管理和顾客的互动关系。
4Ps、4Cs、4Rs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完善、发展的关系,由于企业性质、层次不同,所遇到的情况千差万别,市场、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所以至少在一个时期内,4Ps还是营销的一个基础框架,4Cs也是很有价值的理论和思路,4Rs不是取代4Ps、4Cs,而是在4Ps、4Cs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市场营销经典理论的基石。目前市场营销领域比较前沿的营销理论,如定制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等都是在此基石上衍生发展而来的。
对于建筑施工这个特殊的行业,从制造业研究衍生出来的经典营销理论显然不能完全适用建筑营销的需要。建筑产品是由设计单位根据业主对建筑形象和功能的要求特殊设计的,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产品的影响力较小,而且建筑市场的需求弹性较小,对于普通的促销手段不太敏感,因而基于“产品导向”型的4Ps理论与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实际需求偏差较大。而基于“顾客需求导向”的4Cs理论显然较4Ps前进了一大步,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降低成本的同时,给业主提供便利,并且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以提高业主满意度,这对于建筑企业还是不够的,建筑企业处于激励市场竞争中,仅仅满足业主的需求是不够的,还更多地注意到了竞争对手,冷静分析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而且建筑产品的生产需要集成大量的资源,不能只关注上游的业主。4Rs较4Ps、4Cs更加符合目前的市场状况,更加贴近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需求,但是4Rs同样只关注与业主的关系,而忽略了与下游供应商的关系,注重外部资源的利用,而忽略了企业自身能力的培养。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将4Ps、4Cs、4Rs应用到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其各自优点和适用于建筑企业的方面我们可以加以借鉴。
供应链管理适应建筑企业发展和营销管理创新的需求,彻底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因为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为盟主,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基本动作模式,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销售商、供应商、制造商等合作伙伴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市场营销与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营销管理过程,通过供应链一体化
的协调互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来降低顾客成本,使整个供应链围绕顾客提供增值服务,因此供应链运作是一种有效的降低产品成本、管理营销渠道、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营销组合策略的在建筑企业不足,从而形成带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市场营销模式。
4 基于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模式
在供应链环境下,建筑企业营销的重点不是模式单一的“投标”了,而是与业主、设计单位、供应商及分包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协同营销供应链,利用供应链的优势资源弥补企业与目标业主在时间、空间、信息、消费观念、供需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和服务业主的投资建设,或根据业主的需要和对手的情况提供相对个性化服务,因为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与业主的差异越小,与业主的距离越近,市场的主动权越大,企业的竞争力越强。这样,关系(Relationship)、成本(Cost)、服务(Service)和品牌(Brand)成为基于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核心四要素,也形成了基于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基本框架体系。由建设供应链的内涵分析可知,我们得出建设供应链由建设营销链和建设生产链组成,那么基于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则简称建设营销链,建设营销链管理(Construction MarketingChain Management,CMCM)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CMCM框架图可以看出,关系、成本、服务、品牌共同组成了CMCM的核心,也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进行市场和竞争对手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所具备的四个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为企业的市场地位和战略部署提供依据,进而形成了市场营销策略和资源整合方案。当然,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CM-CM同样要在信息支撑系统地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也属于营销资源整合的一部分。
关系、成本、服务、品牌这四个核心要素在CMCM框架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他们各自的内涵有什么呢,笔者认为:
关系(Relationship),即渠道,它不仅在4Ps、4Cs、4Rs中都有体现,而且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建筑营销链组合策略中处于最重要首位。关系是一种资源,是设计商、承包商、供应商等面向市场,面向业主的共用平台,关系资源短缺会导致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不能与业主建立直接通路。这里的关系既不是4Ps中的“Place”,也不是4Rs中的“Relationship”,而是SCM合作伙伴关系的体现,既有与业主的客户关系,又有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既纵向的一体化的合作思想,又有横向一体化的联盟策略,从而有效地弥补了经典营销策略组合对于“关系”理解的不足。关系的管理就是要通过各方面的关系资源,形成市场营销的合力,来提高企业市场反应的速度,从而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赢得市场,它不仅包括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也包括关系的评估与改进。
成本(Cost),由于建筑产品投资巨大,一直是业主最为关注的对象,希望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造价,而建筑企业要实现它自身的利益,这样就形成了价格上的博弈,促使工程招投标体系的出现,从而使建筑企业过多的关注投标,而忽视的营销的其它方面。这里的成本不单是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者说4Ps中的Price(价格),而是接近于4Cs的“Cost”,它不仅包括建筑企业的建筑安装成本、业主的预算投资成本,同时也意味着建筑产品定价的理想情况,应该是既低于业主的心理价格,亦能够让企业有所盈利。而建设供应链的目标之一就是降低工程成本,通过对合作伙伴的协调互动、资源优化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消除供应链每个环节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无效流动与浪费,从而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满足业主投资估算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盈利,使供应链各方利益达到平衡。
服务(service),建筑企业没有工厂,无须销售,而是以业主提供的资金调动资源来进行工程建设,确切的说建筑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企业可以为业主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成功营销的关键。“服务”的思想在4Cs和4Rs中都有体现,Convenience(便利)要求企业为顾客提供最大的购买和使用的便利,Response(反应)要求企业对于顾客的需求及时答复和迅速做出反应,CMCM通过异业结盟、协同服务,使供应链的所有企业为业主服务,比如由设计单位协助业主前期的工作,供应商负责相关产品的使用及维修工作,这样在较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的服务延伸策略无疑会给建筑企业带来更大的商机。同时服务也表明了一个建筑企业自身的优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为业主提供服务,同时为供应链上其它企业市场营销贡献自己力量。
品牌(Brand),是业主的认知识别系统,是企业与业主交流的语言,是企业资源和信誉的保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任何一个建筑品牌营销都是企业在关系、成本、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的结果。品牌是4Ps、4Cs、4Rs所忽略的一个方面,也是建筑企业管理长期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它对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为建筑产品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包工头”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使得业主在选择承包商时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品牌。
建设营销链的这四要素是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不可或缺的,构成了建筑企业营销的组合策略。建筑企业营销管理就是要对这四个核心要素通过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有机整合,合理分配,有序运作,为业主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