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了解,第七届中国行业信息化项目评选活动――暨2015中国行业信息化发展高峰论坛,旨在为帮助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创新应用。本次评选活动,汇集了全国领先移动互联网企业,创新技术与产品层出不穷,是未来“传统行业+移动互联网”创新的风向标,也是我国信息技术面向国际市场展示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贴心医生”是由中康尚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医患熟识信任为基础的健康服务管理软件。在对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度解读下,“贴心医生”团队深入研究我国医疗行业的诸多痛点,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医生和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匹配,并将院外沟通环节进行优化。移动互联网的介入将沉重的医疗各环节进行简化,不仅帮助医生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提高了患者的就医舒适度和就医安全性。
在谈到产品定位及创立初心时,“贴心医生”创始人闫志明表示:“我们的医疗真的太重了,患者看病很难,医生工作很苦;我们要做的实际上就是让患者看病不那么难,让咱们已经很忙的医生能够减轻工作压力,更能得到合理合法的收入。要做到这一点,核心要做的是要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据悉,“贴心医生”由手机APP客户端和大数据管理服务系统组成的。产品定位为移动医疗时代医生的随诊随访工具,成为专属医生的“经纪人”。“放心医生”通过三种方式为医患进行服务:
第一、院外高效管理。通过“贴心医生”的平台,医生不仅能随时对患者进行管理,患者也可以随时与医生进行互动,让医患沟通更多一重,纠纷便少一分;同时,医生还可以对相似病症的患者进行批量化管理,这样也节省了医生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对患者进行高效的管理之后,患者对医生的认同在增强,医生的品牌也在逐渐建立。
第二、精准就医。通过“贴心医生”的平台,分处不同区域的医生可建立基于医学和患者的“强链接”,通过医生间的联系为患者提供基于医学知识下的精准就医服务,即患者的初诊医生为患者推荐更适合的主治医师,转诊、加号等院外环节由“贴心医生”来完成,为患者进行精准就医服务。
第三、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医患“撮合”。对于初诊患者的就医诉求,"贴心医生"通过对患者病情的数据分析和匹配,为患者推荐能看、也愿意为患者看病的专家,这是大数据精准分析在医疗行业的实现。
这三种创新将传统复杂的医疗行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整合和优化,还能借此加深拓宽医医间和医患间的关系。目前每月通过“贴心医生”进行精确就医的患者已超过3000例,让数万名患者得到医生专业的院外健康管理。大部分患者在就医决策上得到了专业医生的指导,降低了就医上的决策成本。
4月17日,GE医疗以“关爱先行”为主题,携十款体现“关爱”理念的创新成果亮相第6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新产品涵盖了磁共振、X射线透视、血管造影、影像解决方案、患者监护、生命关爱、彩超及其处理软件等多个设备技术领域,一经亮相便成为本届CMEF上引人瞩目的明星。这也是GE医疗中国推进全新“关爱先行”市场战略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GE医疗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表示:“GE医疗结合领先技术,凭借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在本届CMEF上推出了十款具有‘关爱’理念的创新产品,这是刚刚的‘关爱先行’市场战略的进一步落实。GE医疗将秉承关爱之心,以增进患者安全、舒适度和精准诊断为基础,以积极应对重大疾病等行业难题为使命,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及公众健康意识,服务大众医疗卫生事业,助力中国健康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拥有独特高端成像技术的X线透视摄影系统Discovery XR656,具备独特的容积成像技术Volume RAD,可消除重叠影像为诊断带来的障碍,其配备的新一代无线平板探测器FlashPad在提高X线图像质量的同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离床摄影的可能。另一款X线产品数字乳腺X射线机Senographe Essential ,能够以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低放射剂量,更精准、更早期地探测出乳腺癌,可广泛用于对乳腺癌的筛查防治中。
在超声领域,彩色多普勒超声LOGIQ C5 Premium采用突破性的TruScan超声技术,并配备一系列移植于高端平台的先进技术,在全身应用领域内提供优异的图像品质。超声设备软件超声工作站Viewpoint,集成了4DView离线分析软件,可对LOGIQ和Voluson系列超声机的三维数据进行再处理和离线分析。此外,Viewpoint可实现与各种品牌的超声设备和医疗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除先进的影像设备外,精准、高效的图像信息处理系统能及时提供全面、准确的病患信息,对医师的精准诊断与评估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一代的影像归档及传输系统Centricity PACS 3.2 AW附带的AW SERVER软件包内置了包含从低端到超高端各种影像诊断设备的高级后处理软件,在PACS环境中建立了一套集报告书写、图像浏览、图像重建、数据分析与数据输出的一站式整体工作流程。Centricity PACS-IW基于100%的web技术的系统架构,用户可以通过web进行网络直接访问,实现在任何地点对系统进行管理。临床人员还可通过网络,方便快速地访问病人图像与数据,并立即与病人历史检查图像进行比对。该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丰富且高速的可视化图像处理工具,极大程度地优化影像诊断工作流程,帮助实现精准诊断,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本期的智能内参来自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对基础支撑、数据服务、融合应用等三层生态进行了精准的层次化分析,并从投融资角度出发,总结并归纳出十大爆发点,推举出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领域的大数据企业100家。
一:产业生态概览
大数据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细分领域应用成关键
2016年以来,针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紧密出台,涉及产业转型、政府治理、科技攻关、产业扶持和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从这些意见和方案可以看出,大数据政策规划正逐渐向各大行业和细分应用领域延伸,大数据产业大踏步进入应用时代。
中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增长,国内业务占主导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等概念持续引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加速技术革新和应用拓展。
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3820.4亿元,预计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
各地政府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设立大数据产业园
联盟年度的企业调研显示,受访企业的营收额多集中于1000-2000万元和1-2亿元这两个量级。
进一步分析发现,1000-2000万元这一区间的企业多为成立3-5年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尚处于持续开发迭代中,其在细分领域的目标非常专注;1-2亿元这一区间的企业则大多成立了10年以上,他们的产品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在细分领域也塑造了一定的品牌和影响力。
基于这一双峰的分布形态,可以将大数据企业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营收额1000万-2000万元以下的大数据企业应该更关注生存和产品的迭代,2000万-1亿元这一区间的企业则更应该关注通过高度专注的产品来打造品牌,2亿元营收以上的企业则应更多关注大规模的市场开拓。
此外,问卷调研显示,大数据企业非常注重研发,研发人员比例的均值不低于60%。此外,这些企业的市场多在国内,且集中于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地区。
数据源、基础设施、软硬件产品和应用的热点布局
基于问卷统计结果,与大数据相关的数据源、基础设施、软硬件产品和应用的热点布局情况如上图所示。其中红色表示热度高,绿色表示热度低。
数据源和基础设施
企业的数据源多来自企业本身、互联网和政府,数据流通的热点集中在标准化和开放共享,基础设施的热点则在于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设。
软硬件产品
硬件产品的热点集中在超融合一体机、存储和网络设备,基础软件的热点集中于前端的采集、清洗和大数据平台,应用软件则集中于数据可视化及与其相关的商业智能。
应用
企业端最主要的应用在于风险控制,行业端的应用则以服务业为主,热点相对集中于互联网、政务、金融和交通等领域。
中国大数据人才培养成为焦点
目前,中国大数据领域人才学历层次主要以本科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合计89%,整个行业呈高学历化。
从人才的主要学科来源看,计算机类、统计类和数学学科占比最大,显示出大数据人才培养中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统计学和数学基础的综合性要求。这种相对综合的要求,导致大数据人才培养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程设置的要求也较高。
中国大数据人才储备排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些城市丰富的大数据人才储备与其高等教育水平密切相关。
从2016年开始,国家为应对大数据人才市场缺口,创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本科专业。截止2018年,审批通过设置该专业的学校数量从2016年的3所增长到248所,扩张了近83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涉及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等多个方面,满足了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大数据产业链
数据服务、基础支撑和融合应用相互交融,协力构建了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
基础支撑层是整个大数据产业的引擎与核心,它涵盖了网络、存储和计算等硬件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各类与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和展示相关的方法和工具。
从数据流动的角度来看,除去硬件设施和资源管理平台,大数据架构可以理解为:前端的数据采集、中端的流处理、批处理、即时查询和数据挖掘等服务,以及末端的数据可视化服务。
在基础支撑层之上,融合应用层包含了与政务、工业、农业、金融、交通和电信等行业紧密相关的应用软件和整体解决方案。
数据服务层,则是围绕各类应用和市场需求,提供辅的服务,包括数据交易、数据资产管理、数据采集加工分析、数据安全等。
大数据产业生态地图
二:十大爆发点
1、工业企业上云引爆工业APP市场
2017年以来,伴随着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工业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开发成为热点词汇。我国工业领域的云化水平较低,在上云企业数量的广度和企业在云端部署的深度两个维度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工业企业上云处于爆发前期。
未来,随着国家上云政策的细化和分解(如目标分解、实施路径、考核标准、应用场景和财政支持方式等),以及各地政府对工业企业上云策略(如企业上云评估、诊断和实施路径等)的落地,对工业数据的分析需求会快速上升,引爆各类工业APP应用的开发,诸如设备设施预测性维护、工业生产流程优化、生产过程可视化和供应链优化等工业应用。
2、前端智能将广泛应用在城市安防和设备设施监测维护领域
相比于云计算技术架构,应用前端智能技术(将经过数据分析验证的算法和模型固化到前端高性能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可以有效地削减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网络带宽消耗,降低前端设备自身功耗,提升数据分析效率和系统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现阶段的前端智能面临三大挑战:模型参数多、实时性要求高、运算能力弱。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同时下功夫,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未来,随着中国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持续推进,市场对智能终端和传感器的需求将会拉动前端智能市场的进一步增长,其中城市安防、交通和设备设施监测维护将成为增长重点。
3、智能投顾开辟金融市场新蓝海
新兴的智能投顾公司在国外发展迅速,主流财富管理领域已经认可智能投顾并积极投入其中。目前,国内的一些公司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如投米RA、积木盒子、嘉实基金和弥财等),但整体而言仍然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国内的智能投顾业务将推动投资理财走向普惠化,改变财富管理市场格局,开辟中国金融市场新蓝海,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4、网络营销向线下渗透,场景营销成破局利器
营销大数据的本质是,通过把握企业或个人的特征,挖掘识别其需求,并据此将正确的产品和服务推送给有需求的客户,并从中收取费用,最终达成三赢的效果。
在用户注意力资源开发已经饱和的现状下,传统网络营销业务增长乏力。基于线下场景的营销,提供了破局制胜的突破口。
线下场景数据由于自带精准性的特征,当前已成为营销大数据企业关注的重点。常用的线下场景则包括各大商场、汽车4S店、滑雪场、机场和高铁站等。
5、“数据铁笼”开启政务监管新市场
“数据铁笼”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行政权力的运行开展全面而高效的监督。
数据铁笼的建设,首要的是树立开放共享的思想理念,规范权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搭建融合跨界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融合分析,支撑权力运行流程的再造和优化,实现精准有效的权利监管。
典型的数据铁笼细分应用场景包括:酒驾治理流程化、交通建设工程项目流程化、道路运输管理流程化、纪委监督数据化、公检法案件审判精准化等。
6、BD+ABI引爆多元化健康医疗应用市场
人工智能+健康医疗大数据
健康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认知计算等技术蓬勃发展,助推医疗领域的快速突破。
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医生诊疗、患者自诊的效率可以大幅提升。具体的应用场景包括:语音录入病历、医疗影像智能识别、辅助诊疗/癌症诊断、医疗机器人、个人健康大数据的智能分析等。
物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医疗对象(如医生、护士、病人、设备、物资和药物等)的智能化感知和处理,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等功能。
在医疗物联网领域的两个重点应用:医疗服务,主要是以患者服务为中心的护理、后勤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控制,以医院人财物为中心的保障和行政业务管理。
区块链+健康医疗大数据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其特点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让每个人均可参与数据库记录,因此又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
首先,各类互联医疗设备和数据安全的需要,使得区块链技术及相关安全基础设施,成为实现数字医疗工作流程和高级医疗互操作性的基础。其次,区块链能够统一不同的数据集,打破那些让机器学习算法难以访问的数据“竖井”,为机器学习提供执行高级分析所需的标准化、全面化、高完整化的数据集。
7、大数据思维开启态势感知市场
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仅靠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访问控制等单一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网络安全需求,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由于可以综合各方面因素,动态展示网络安全现状,并适时地给出预测和预警提示,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大数据技术特有的海量存储和并行计算等特点,为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态势感知可以对网络安全状态进行评估,感知网络异常事件和漏洞,并进行整体安全态势预测。
8、数据交易线上化开辟企业数据合作新渠道
当前,各地政府在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时,都格外重视“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加速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考虑到中国80%以上的数据资源掌握在各级政府手里,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已经成为建设重点。然而,由于数据商品价值的特殊性(易被复制、易被侵权、数据隐私和安全缺乏保障、数据价值具有不确定性),数据交易的建设和运营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未来,随着线上交易机制的完善,确权、安全和定价等问题的解决,将促使线上的交易平台成为数据需求方和供给方对接的新渠道,海量的线下数据合作将逐步向线上迁移,加速数据的流通和应用,拓展企业间数据合作的新渠道。
9、数据跨界集聚构筑寡头生态新蓝图
数据开放推动社会治理的变革,实现了治理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治理模式从政府管理走向市场化的多元合作模式。
共享经济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和平台建设,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变革,促成了治理系统向法治、协商和自治的转变,有效弥补了政府监管的短板,开放了数据红利,激活了市场创新,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共享经济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医疗服务和二手交易等。虽然共享经济发展迅速,渗透领域日渐拓展,但该体系下仍存在信用机制不健全、监管缺失、严重依赖补贴等行业乱象。
2016年以来,共享经济的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清晰,逐步由单个平台走向寡头竞争和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明显。
一方面,共享企业持续洗牌,以共享单车市场为例,处于市场尾端、运营能力差的企业相继倒闭,而巨头的加入使得共享单车行业梯形分队明显;
另一方面,共享经济正逐步走向生态化,诸多细分市场都传来单个共享平台被互联网巨头投资或收购的消息,加速了跨界的数据集聚。
10、在线职业培训弥合复合型大数据人才缺口
大数据人才需要具有跨领域的知识架构,既需要懂IT技术和统计知识,又要懂实际的应用场景业务。赛迪顾问预计,2018年中国大数据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缺口约为160万。面对复合型人才的这种巨大缺口,仅靠传统的高校教育难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在此背景下,在线职业培训成为填补大数据领域复合型人才缺口的有效途径,其灵活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可以有效应对市场的动态变化。
而在各类在线职业培训课程中,以考证类培训最受欢迎,主要是考证类课程的授课目的明确,课后通过考试拿到国家承认的相关资格证书有利于帮助其在职场上升职、加薪。
三:价值投资百强榜
依据自行设定的评判指标体系,从企业估值/市值、营收状况、创新投入、专利数量、产品竞争力、企业发展潜力、领导层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比。赛迪智库评选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前100家企业。
大数据企业投资价值百强榜单
分析显示,一部分大数据企业源自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互联网业和传统产业,通常企业规模较大。这些企业本身集聚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其所涉及的市场面广,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实际运营中,这些企业积极打造资源集聚的平台生态,多采用横向扩展的策略,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加速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
另外,很大一部分大数据企业属于成立不足10年的中小企业,它们专注于大数据某一细分领域,深耕产品和服务,实施纵深发展策略,通过数据累积和技术迭代,逐渐塑造了细分领域内的品牌和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通常通过资本化手段做强,且多与互联网巨头签署战略合作,通过平台战略获取市场份额。
大数据融资热度持续,但投资趋于理性
在中国大数据投融资市场中,2017年的总投资额要少于2016年,但是投资事件发生的数量高于2016年,即投资强度降低,投资热情持续增长,投资市场依旧火爆,但投资者更加理性。
2017年国内大数据投资市场中行业应用层的投资事件高达257笔,占总投融资事件79.32%,投资额高达387.72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3.30%。
从投资市场整体来看,随着大数据在行业应用价值体现不断增加,大数据行业应用企业获得的投融资更多,中国大数据投资主要集中在应用层,而基于数据采集、清晰、预处理、存储、数据安全解决方案等基础服务层的投资占比较小。
大数据投融资市场在应用层的主要投资领域为技术应用和行业应用。
在2017年中国大数据投融资市场,在行业投资领域发生的投资事件数为175件,总投资额为288.81亿元;
在技术投资领域发生的投资事件数为82件,投资总额为98.91亿元。预计未来的大数据投融资市场,仍将以应用为主要投资方向,而行业应用投资仍然占据主力地位,且单笔投资强度仍高于技术应用投资。
在2017年技术应用领域投资市场中,精准营销领域发生的投资事件占比最大,其次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从总投资额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精准营销、数据运营与智能分析。
在2017年行业应用领域的投资市场中,物流行业发生的投资事件占比最大,其次为汽车行业、金融行业;从总投资额角度来看,金融行业的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医疗行业、汽车行业。
北京和上海是大数据融资最活跃的两大城市
从2017年中国发生融资的公司注册地进行分析,北京无论是在融资事件数,还是融资总额都占据首位,且均达到50%左右;其中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发生的融资事件数占比达到74.82%,融资额占比更是高达85.38%;除此外,长三角经济区,如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大数据融资发生较多。
首先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初提出了精准医疗计划,随后的3月中国科技部举办首届“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启动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该计划有望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
中美两国都看好精准医疗,未来的竞争与博弈势难避免,谁能赢得在精准医疗领域的竞争,谁就能引领全球医疗新革命。目前来看,美国比中国起步早,发展快,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制度、人口基数等。如果中国能发挥自身优势,扬长补短,将获得在医疗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精准医疗怎样看病?
精准医学的概念,常常被用来与传统的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概念相比较。经验医学强调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非试验性的临床经验,循证医学则强调依据现有的最佳临床试验证据制定治疗方案。与之相对应的是,精准医学注重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依据患者的基因和蛋白信息,“量体裁衣”地指导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对肿瘤这种基因组疾病来说,“个体特征”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基因组变异情况,结合以病理、影像和临床等指征,使用这套综合信息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精准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了4个层面的内容:如何发现功能性的遗传信息异常;如何发现针对这些异常的精准靶向药物;如何通过临床试验确定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如何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这4个方面构成了精准医学的整体,缺一不可。
在应用层面,医药领域一直提倡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精准医疗中也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从医学的本质来看,最优的方式是需要考虑个体化差异,为每个患者都区别使用正确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成本和资源所限,长久以来,医疗只能针对一类相似的人群展开治疗,而精准医疗则不同,由于基因检测成本的大幅下降,从基因水平上可以判别受检者的不同变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
在美国,精准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显示出过人的临床疗效优势。例如现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靶向药物,针对性的应用在携带有对应基因变异的目标人群中,能延长生存期数倍,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以肺癌为例,自从2004年由阿斯利康公司研发了第一代靶向EGFR的TKI抑制剂后,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其生存时间已经由平均不到10个月,延长到近40个月,接近5年的慢病管理期了。最近研发成功并获得FDA批准的第三代TKIAZD9291又进一步使得耐药的EGFR基因突变携带患者生命得到延长。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精准医学起步较晚,在基础领域仍主要依赖国外技术,但由于拥有巨大的肿瘤疾病和样本资源,在应用领域中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美国人怎么干?
在精准医学的发展中,美国政府成功地使用了非常清晰的支持研究、开放政策、吸引人才、引导应用的4种策略。早在2006年,美国就以政府的名义支持启动改了TCGA,即“癌症基因组图集”计划。这一计划耗资数亿美元,分析了超过3万个癌症基因组,鉴定了与癌症相关的上千万个突变形式。这一计划动用了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一种美国形式的“举国体制”的表现。 虽然美国在精准医疗方面暂时领先中国,但只要中国能利用好自身优势,扬长补短,赶超美国并非没有可能。
在2011年,美国政府又发表了《向精准医学迈进》的报告,提出对疾病重新分类,并对每一细分类别对症用药。这一分类方法跳出了传统的使用疾病原发灶位置(如肺癌、胃癌)和细胞学特征(如小细胞癌、腺癌)的分类手段,提出创建生物医学知识网络,为疾病做新的分类分型。
回顾美国精准医疗的起步和发展,很关键的一点还有美国对精准医疗的产业发展采取了鼓励发展的策略。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向有积极鼓励业内创新的传统。在每年的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都有FDA官员参与,与临床专家、制药公司、检测服务商一起讨论精准医学的应用,并明确告诉各参与者,FDA鼓励大家尝试新技术,去改革和优化医疗现状。监管部门的积极参与引导,极大鼓励了产业界对精准医学领域加大投入的热情。
中国有哪些优势和瓶颈?
与美国相比,中国发展精准医疗也具有一些先天的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执行优势。特别一些重大项目在发展初期,需要耗费较多资源,只有在发展一段时间后,才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显示出普通大众能感受到的获益。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高速铁路是如此,发展水电核电是如此,精准医疗同样也是如此。
第二,医疗资源集中优势。美国的医疗资源分散,数千家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很难建立和普及,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特别在癌症领域,全国最顶尖的300家医院集中了几乎70%的癌症患者。这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本来是极大的挑战,然而在精准医疗的数据共享方面,反而是中国的优势。中国可以以相对较少的资源投入,迅速建立起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网络,收集、存储、分享、分析肿瘤精准治疗大数据。
第三,临床资源丰富优势。中国人口多,在癌症发病率步步攀升的大环境下,发病人数也逐年增多,这对于癌症防控的卫生形势提出了巨大挑战。然而,辩证地来看,这也给中国的精准医学提供了优质的临床资源。很多在国外发病人数少、收集不到足够的基因突变信息和用药信息的癌种和变异形式,在中国都能找到足够的病例,建立数据库,指导中国甚至全球的癌症治疗的临床实践。
中国精准医疗发展迅速,有望在未来1~2年之内跨越美国在过去5年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但中国也面临两个方面的瓶颈。
一方面,技术和与临床结合的力度偏弱。精准治疗的技术基础主要分为基因检测、数据分析和临床注释这三个环节。基因检测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技术。测序能力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数据分析和临床注释方面,产业发展有明显掣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近年来,医院越来越重视软件条件的建设,比如“以患者为中心”口号的提出便是医院服务意识的觉醒。然而,医院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先进生产力的追随。随着中国医保制度的逐渐完善,百姓择医的自由度也越来越高。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各家医院在提升医疗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致力于提高医疗设施水平,满足患者安全、方便就医的需要。如何降低医务流程中的差错率,如何保证医务下达的精准度成为医院尤其是门诊量逐年提高的大型医院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十年前,我在国内就医时的感觉是效率低下,而前几天我去医院看病,前后只用了十几分钟,两相对比真是天壤之别!这个过程离不开先进工具的应用!”李明感叹道。那么,在提高医院效率,确保业务精准度方面,有哪些值得应用的技术和产品?“那就不能不提到AIDC,AIDC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普及相当于业务流程监控中多了一双眼睛。”李明说,“以知名的南京市鼓楼医院为例,该院科室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床位1800余张。但直至2008年初,医院仍采用人工登记的方式记录患者信息,以致每次挂号、化验、收费的时候都需要将患者姓名输入信息库以调取信息,效率很低,容易出错,如遇到同名的情况,医院化验试管上的姓名标签都是手工标记,识别率有限,准确性低,埋下了医患矛盾的隐患。为了实现科学管理,为患者创造愉悦的就医体验,南京市鼓楼医院决定选用信息化解决方案来完善系统运营。”
鼓楼医院选择为每一位患者编制一个独一无二的一维条型码,作为患者在该医院就医的唯一身份代码信息。通过比较,鼓楼医院最终选定了128码。128码是一种长度可变、连续性的字母数字一维码,该条码的优点是编码简单,条码识读效率高,对后续需求的硬件设备要求较低,降低了条码使用成本。而在选择128码的自动识别设备上,经多方比较,鼓楼医院最终选择了霍尼韦尔MS9540条形码扫描器,实现了患者登记系统的自动化。
实践证明这套条形码解决方案成功满足了鼓楼医院的需求。MS9540条形码扫描器在鼓楼医院挂号、化验、收费等环节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患者第一次来医院挂号时,工作人员将患者的个人信息录入数据库,系统会自动产生一个唯一的条形码,工作人员将此条码打印出来粘贴在患者的病历卡上,在之后的化验、收费以及下一次就诊时,只需扫描病历卡上的条形码即可快捷、无误地获取患者信息。鉴于条码设备的出错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在使用了这套设备后,患者登记的准确率显著提高了,提供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鼓楼医院的人力成本。
“当然,这只是AIDC技术在医疗行业得到成功应用的很多案例中的一个,未来,成熟的AIDC技术将会在更多的环节为医疗行业服务。”李明自信地说。
下一个辉煌十年可期
李明认为,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疗市场而言,中国的医疗市场饱和度还比较低,还蕴含很多商机。随着数字化医疗机构推广力度的加强,终端的使用量会越来越大,根据不同的床位数,每家大型医院平均需要200~300台终端设备,这为类似于霍尼韦尔这样的自动识别领域的国际化公司提供了契机,为在医疗领域塑造品牌的吸引力提供了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