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加拿大;高职教育;社会环境
一、加拿大高职教育的社会环境的感性认识
加拿大的大学和职业学院以公办为主。加拿大国家层面没有教育部,或者说没有国家层面的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加拿大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全部设在省一级政府,省级教育管理机构管理本省的大学(University)和职业学院(College),大学和独立设置的学院在省政府的管理序列上是平等的,市一级及其以下政府不管理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加拿大各个高校在广义人格上是平等的,全凭各自的办学声誉和人才培养实力在社会上赢得地位和尊重,这是此行的第一感触。另外,在暑假中,乔治亚学院还有1000多名学生在校内学习,很大的图书馆内入座率超过50%,校区内餐厅、办公机构、实验实训机构、体育馆都很正常的开放和运作。校园内的停车场上小轿车也很多,前来注册学习和运动的学生很多,不像国内的高校学生一放假就不参与校方的学习和管理了。第三个较大的感触是加拿大的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高。还有好多曾经在University学习过的人也来College学习,学习就业技能和考实用证书。包括加拿大排名前列的世界知名大学多伦多大学毕业生,也有来学习的。在安大略省的乔治亚学院,在校生的平均年龄在25岁。说明职业学院获得很多社会在职人员的认可。
二、加拿大高职考察的现状汇报与分析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对策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此课程的教学时,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当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充分钻研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1. 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旧沿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思维独立性的发挥。
2.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生的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3. 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并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同时,由于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讲解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给予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造成课堂教学呈现出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现状,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4.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在这种考核模式下,相当于认同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其实,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的考试能力,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成效。所以,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
二、改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对策
1.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学校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例如,在讲授商品的交换与消费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拓展,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抵触心理、逆反心理,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建议,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2.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应当从完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及其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情境,并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以最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及情境,教师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讲授到“价格”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及供求情况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就业
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逐渐形成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然而其关注点重在生涯规划、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路径等,忽视将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而社会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择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心理困惑、就业难题和不同程度的职业发展问题大多由错误的价值观引发。研究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
目前,我国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中存在就业主动性差、毕业生离职率高、对用人单位忠诚度、责任心不够、岗位适应能力不佳等问题。《人力资源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稳定性偏低”,“中国员工平均流动率为15.9%,在全球处于高位”。麦可思的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连续三年的毁约率和半年的离职率都在25%左右[1]。这说明一些大学生爱岗敬业意识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思索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导致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存在盲目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1个人本位倾向明显。
调查表明,当前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和目标是在工作单位有好的待遇、符合个人需求的工作内容和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只关注个人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就业价值取向上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集体意识淡漠,只关注工作是否有好的地域、待遇、发展前景,而非国家、社会、行业对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甚至出现缓就业、不就业的“啃老”一族,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的倾向。同时,这种有偏差的职业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初入职场时,难以融入工作环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精神,对工作缺乏责任心,跳槽现象频发。
1.2职业价值评价趋于功利化。
当前部分大学生奉行“实用主义”价值观。一方面这样的价值观的确激发了某些大学生的行动力和务实精神,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由以往的包分配转变为目前的双向选择,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面临急速增加的就业压力和物质压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易受利益的驱使,在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中将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职业价值评价功利化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将收入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不考虑工作内容、特点与个人兴趣特长或专业的匹配,如大量药学类毕业生因为传说中的高薪纷纷选择从事医药代表岗位,不考虑自身能力、性格特质是否适合岗位需要,导致工作后发现不适合而重新转岗;二是急功近利,希望一步到位,择业标准不断提高,既要环境好离家近,又要工资高福利好,还要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缺乏应届毕业生从基层做起的积极心态,导致不就业或缓就业;三是放弃诚信获取录用机会,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诚信行为,如求职材料弄虚作假、自我介绍过于夸张,有的则在找到更好的工作后不与用人单位沟通擅自违约。这种功利至上的职业价值观严重影响了这些大学生就业工作和个人的职业发展。
1.3职业价值取向复杂多元。
大学生身处社会急速变革的时代,对如何处理好职业价值观与国家、社会、金钱、个人兴趣特长的关系都尚不成熟,往往在贡献与索取、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上充满矛盾。在职业选择中,一方面他们注重自我的主体地位和物质利益,一方面他们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如对到西部和到基层就业,许多学生表示认同,但在实际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的矛盾。在职业评价中,一些人有时很看重个人利益,主张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由追求社会地位和社会贡献更多地向追求物质利益和发挥个人兴趣特长转变;在职业发展中,既有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的特点,又有“等、靠、要”的倾向[2]。
1.4职业法治观念淡薄。
由于传统法律文化“无讼即德”、“德主刑辅”、“重义轻利”等法治观念的影响,加之某些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和社会法治环境问题,导致部分大W生职业价值观中法治观念淡薄现象突出。如果大学生主体的法治观点、意识、信仰及价值行为追求均不足,那么必然会体现在情感上对法律认同不足、在理性上对法律尊重不足、在信念上对法律信仰不足、在行为上对法律践行不足[3]。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反法律原则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将“拉关系”、“讲背景”的不良社会习惯带入职业发展过程中;在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中缺乏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纠纷等状况时有发生;在工作中甚至出现为了谋取利益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
2.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对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认为就业工作和职业指导是辅导员、就业工作相关部门的事,仅通过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即便是开设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也更偏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能指导等。思政课程、专业课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鲜少设计职业价值观教育,比较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确引领。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混淆、目标定位的理想化、模糊化和空泛化都直接导致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投入、低产出”[4]。
2.2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现有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研究不足,对于职业价值评价、职业价值目标都缺乏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和社会实际的内容。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内容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同时由于我国职业生涯和职业指导的方法理念来自西方国家,其中主要贯穿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由于职业价值观教育国内研究相对薄弱,还远远不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学中。
2.3职业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式仍以课堂教学和辅导员谈心指导为主,且师资普遍缺乏职业价值观教育知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对受众(学生)的需求了解不足;同时由于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普遍认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用人单位、家庭关系不大,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3.1追本溯源,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方向性作用。
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高校应当追本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其根本在于个人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职业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进一步体现为自身的职业价值标准和职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社会、行业需求的不适应、不协调。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是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以“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仅指明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向,而且明确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因此,我们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围绕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目标要求,认真思考和设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和职业发展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建设发展、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5]。
3.2全员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职业价值观教育全过程。
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应当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当涵盖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思政课程的职业发展和价值观教育中、学校开展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均应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同时,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强调家长以身作则,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大学生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用人单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来校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实现大学和职场的无缝对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讲座、模拟面试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价值观的要求,及时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偏差;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得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理解人生的意义,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3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全面提升。
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是外在环境共同教育和价值导向的结果,更需要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戎赜诮淌或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主动灌输,忽视大学生主体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逐渐开始开展自主学习,但学生普遍反映自主学习形式单一、学习被动。同时由于对教育效果缺乏评价体系,难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接受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
因此,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自行组织、设计和开展健康有益、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和亲身参与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深入思考、相互交流和亲身实践,提高对社会道德和职业价值的认知能力,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化于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真正成为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念,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奋斗。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是高校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的艰巨任务。根据我国当前国情、社会发展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结合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形势,不断探索和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把对职业发展和事业的追求转化为自觉履行职业道德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行为,努力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J].就业指导,2016(16):54-59.
[2]潘莉莉,冯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运用――以安徽省某医科大学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4):65-68.
[3]张兴海,迟慧.论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培育[J].东北师大学报,2016,2:234-238.
[4]冯瑛,王一帆,史亚丽.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必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76-78.
[5]荆雷,张亚宁,卢莉.医科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和职业价值观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777-780.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41—0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是联系社会和高校的纽带,其实质是将科学技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而教师则是承担这项工作的主体。高职院校只有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既是社会经济和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其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的内涵
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各种劳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来看,他们都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特长为地方经济服务,并通过社会服务的过程实践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教师不仅面向社区成员提供职业培训,还承担了诸如扫盲、转岗培训等工作,并经常举办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座谈会与研讨会,成为社会成员文化活动的场所。德国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以其著名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课程与工作相结合的办学机制,通过为企业培养大量优秀高技能人才来体现为相关产业服务的功能。法国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期技术学院的教师,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与学校自身特点,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参考坐标,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现实土壤。通过社会服务,可以满足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需要,并能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办学的主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工作主要就是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概括起来就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最主要的是提供培训服务、科技服务和文化服务,把高职院校建成培训中心、研发推广中心和区域学习中心。
二、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大多由行业举办的中专学校或地区性的职业学校升格而来,普遍存在高职办学时间较短、社会服务工作积淀少、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又受传统“重学术、轻应用”的教育思想影响较深,许多教师对什么是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开展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社会服务等问题还不能完全理解。二是受我国历史、教师职业发展、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较深,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中心,思想认识上对社会服务工作不够重视,多数教师把社会服务看成是“副业”,是对教学“主业”的陪衬,仅仅起锦上添花的作用。三是教师把社会服务工作和学校内涵建设分割开来,看成“两张皮”,没有从自身的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2 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本身缺乏对现场的了解、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缺乏,导致科技服务能力不高、社会培训能力不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由于高职院校受办学条件影响,目前所招聘的教师大部分是缺乏工程技术背景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或者是普通高校现任教师,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除数量不足外,水平往往也不高,真正有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三是面对急剧扩大的办学规模,教师疲于应付过大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四是高职院校教师主持的科技研究与科技开发项目,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项目应用与实践不足。五是受“眼前利益”影响,高职院校对教师提出紧密联系企业、融入社会的要求大多还停留在认识层面,尚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大多数教师缺乏工作经历和工程实践,对行业职业了解不够,缺乏从业技能,因此制约了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影响了社会服务开展。
【关键词】医学生;性科学;普及教育;对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医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科学知识,而性科学知识是整个科学知识的一部分,与医学生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医学生对于性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生命质量、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大学时期是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一个生理和心理快速增长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性冲动越来越强烈,与异性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发生婚前的人数也日渐增多;另一方面,他们有着特殊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他们渴望了解科学的性知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威胁,因此,如何在医学院校开展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并提供行之有效的性教育及服务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医学生性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
近年来,随着性成熟年龄不断提前、婚前性成熟期不断延长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作用,医学生的性观念和方面有较大变化,他们对性科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偏低,性观念日趋开放,性道德、性心理脆弱,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大多数性活跃的医学生对意外妊娠、不安全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STD/AIDS等造成的严重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且他们在发生时不具备协商、交流、拒绝及自我保护的能力,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或坚持使用避孕措施,甚至有些医学生出现了一些危险(risk sexual behavior)如:商业、多个、同性、、等,从而使她们面临发生非意愿妊娠、生殖道感染、人工流产、性暴力、STD/AIDS的危险性增加,严重影响着医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学术界关于医学生性科学教育问题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究其原因,人们常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医学生还需要进行什么性教育?他们是专门研究人体科学的,在校期间将学习有关人体解剖、免疫、生理、病理、病生理、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病、精神病等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知识,其中包括对男女生殖解剖与生理、生殖健康、性传播疾病、计划生育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医学生应该具备丰富的性科学知识和传播性科学知识的能力,应是性科学知识忠实的践行者和可靠的传播者。正是这样的理念导致医学生性科学教育被严重忽视,进而出现医学生性科学知识的严重缺失,性观念的不正确以及的不规范等问题。医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和需求日益凸显,严峻的现实向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开展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迫切要求。
2 医学生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意义
对医学生进行更深层、更广泛、更全面的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具有以下现实意义:(1)提高医学生科学素质。开展科学、系统、全面的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掌握完整、真实的性科学知识;(2)保障医学生身心健康。从实际需要出发,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对医学生开展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性科学知识水平和预防STD/AIDS的风险意识,纠正其不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良好的性道德,改善其不健康的,预防或减少危险的发生,降低因性危险行为而感染STD/AIDS的机率;(3)使医学生成为合格的性健康教育者。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战士,肩负着传播健康和救死扶伤的重要职责。医学院校不仅要培养医学生成为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高超的业务水平的医学人才,使他们具备救死扶伤、宽厚仁爱的医德医风,还要培养他们成为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主力军;(4)消除对STD/AIDS患者的歧视。医务工作者对HIV感染者的歧视态度可影响HIV感染者的就医倾向及治疗效果,直接关系到艾滋病患者的切身感受,甚至可能导致感染者心理失衡。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改变其不正确态度,改善其医疗服务意愿,保证其在未来的工作中为HIV感染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进行;(5)加强STD/AIDS职业防护。随着AIDS疫情的不断蔓延,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上。医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接触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机会也会增加,因而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在逐年增加。医学生对STD/AIDS的知识掌握不全面,尤其是欠缺STD/AIDS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仅有极少的医学生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6)帮助患者改善性与生殖健康。所有住院患者都有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这是医生和护士不能忽视的。教育者应培养医学生具有性与生殖健康照顾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胜任力,使他们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职责,帮助患者改善性与生殖健康。
3 医学生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现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