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竞赛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贯彻“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激励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对在教学科研中取得成绩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如下奖项:
(一)教学论文奖:
1、受奖论文的界定:
(1)发表在编有全国发行统一代号(以每年书刊目录为准)的有关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专业刊物上的论文。如《中学xx教学参考》、《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等。在报纸发表的文章按区级发表的论文获奖,在非法报刊发表的论文不列入奖励范围。被辑录在有关论文集的论文,按在区级杂志发放奖金。
(2)在国家、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论文竞赛获奖的论文。如佛山市、禅城区教研室举办的教学论文评比获奖的论文。在民间学术机构团体或学科学会举办的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的论文按区级论文评比相应等级颁发奖金。
2、奖励办法
(1)、已发表的论文凭登载论文的刊物原件或复印件按等级标准发奖。
(2)、获国家、省、市、区奖的论文,凭获奖证书按等级标准发奖。
3、等级和奖励标准
(1)
级别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2)获奖论文
级别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二等奖 80元 120元 200元 300元
(二)、优质课奖励
参加各类型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课件、说课、网站评比获奖奖励标准
级别 校级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二等奖 50元 80元 120元 200元 300元二、学科竞赛辅导奖励方案
1、目的:学科竞赛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组织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体现。为鼓励教师积极辅导训练学生,在各类学科
竞赛中为学校争取荣誉,现制定此方案,对辅导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
一、参与学科:
1、由教育部门组织进行的全国各类学科竞赛(数、理、化、英等中考可加分的)
2、各级科技、艺术、体育类竞赛等
二、辅导要求及考核办法:
各科组要将学科竞赛(或第二课堂活动)辅导纳入学期科组计划,并能安排实施,发挥科组全体教师的智慧。对于所参加的学科竞赛或第二课堂的相关成绩将成为评选优秀科组的参数之一。
三、辅导补贴及奖励办法:
1、活动辅导补贴:*提前将辅导计划及时间安排报到教导处,辅导结束将辅导教案交教导处,按每节课10元进行补贴。(要有辅导的具体内容,对学生有知识性的辅导)
2、活动训练补贴:对于体育竞赛和艺术类竞赛提前将训练计划及时间安排报到教导处,训练结束将实际训练记录交教导处,按每次(45分钟计)10元进行补贴。
3、获奖奖励办法: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有学生获奖的,辅导教师将按照获奖等级进行不同级别的奖励,具体办法如下:
(1)文化课竞赛奖励标准(数、理、化、英等全国学科竞赛)
获奖级别 禅城区 佛山市 广东省 国家级 备注
一等奖 50 70 100 1000 全国类可累加
二等奖 40 60 80 300 不累加
三等奖 30 50 70 200 不累加
(2)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奖励标准
获奖级别 禅城区(每分*奖励金额) 佛山市(每分奖励金额)
教师 学生 教师 学生
第一名 80 40 100 50
第二名 60 30 80 40
第三名 50 25 60 30
第四名 40 20 50 25第六名 20 10 30 15(3)集体文化科、体育和艺术项目奖励标准(团体奖)
获奖级别 禅城*区 佛山市 广东省 国家级 等同级别
一等奖 500 700 1000 3000 第一、二名
二等奖 400 600 800 2000 第三、四名
三等奖 300 500 700 1000 第五-八名
(4)文化科、体育和艺术项目奖励标准(个人奖)
获奖级别 禅城区 佛山市 广东省 国家级 等同级别 备注二等奖 30 50 70 100 第三、四名 不累加
三等奖 20 40 60 80 第五-八名 不累加
(5)参加由非教育行政部门正式组织的竞赛活动获奖的一等奖奖30元,二等奖奖20元,三等奖奖10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专题化实践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的人才平台,着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面广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的高级电子工程技术人才[1-3]。在整个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由于其体现出的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无疑成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历和调研发现:省内外各高校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引入大学生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加以约束[4],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拷贝论文进行简单的句型改变、段落重组来规避检测,使得毕业论文质量提高不显著;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同学通过网络购买相关毕业论文与实物来应付毕业。
1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1传统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妥,导致学生
在高就业压力下,无暇顾及毕业设计一般本科院校大都将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来完成,而该时间段正是用人单位的招聘和考研的高峰期,大部分本科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于就业或考研,甚至一些大学生将毕业论文看成是就业或考研过程中的一个包袱,导致毕业生很少有精力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1.2传统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应
用型高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目前大部分高校仍采取约束性的选题方式,即由指导教师提供确定题目,再由本科生进行选题。有些导师将自己的学位论文或科研学术论文进行分解,以供本科生进行选题,由于学生对导师论文的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加之难度太大,要求过高,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大多数学生均无法完成相关题目,最终依靠导师提供数据和实验结果才得以勉强过关。有些选题过于简单,其完成难度甚至不及平常的课程设计。另外,选题“假大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显然,传统的选题方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1.3孤立、滞后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限制了多元化形式的发展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及就业体制的变化,传统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已略显滞后,已不能满足多元化课题的要求。传统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四下学期内必须完成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一刀切的将毕业设计与前期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孤立开来,并没有考虑前期学生参加见习、企业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因素,让学生在大四下学期重新面临新的课题选择。对于前期参加学科竞赛、企业实习、创新项目的同学,传统模式做不到因材施教,而是死板的要求其默守陈规,打压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1.4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师生比严重不足,影响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由于目前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导致师生比严重不足,有些院校某些专业的指导老师平均需要指导十几个学生才能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而且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繁重的任务,加之传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时间上的集中性与周期性,严重影响了教师投入在毕业论文环节上的时间与精力,从而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5]。综上所述,传统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体系已不能够适应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而导致该类学校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严重下降,针对传统毕业设计环节的相关改革迫在眉睫。
2毕业设计的“专题化”实践模式改革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将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跨度进行扩展,提前至大二下学期启动,进行“专题化”的管理与运作,即将毕业设计环节一体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的专业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逐渐进入所选专题的领域(如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类专题,电路与系统类专题,信号处理类专题,自动控制类专题),做到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诸多平台,完善毕业设计多元化的选题模式,并根据各个选题的来源分类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实施模式,支撑选题的多元化发展;将项目团队管理方式引入其中,实行学生团长辅助导师管理,“以老带新,逐级传承”等方式,一方面减轻指导教师的指导压力,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针对所各类毕业论文的实施模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毕业设计评审与答辩制度。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2.1时间安排及专题化运行机制改革
将毕业设计环节的启动时间扩展至第四学期开始,将其与专业教学体系相融和,形成一体化的毕业设计实施新模式,以解决传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该模式将整个毕业设计环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毕业设计准备阶段该阶段,各个指导教师向学生公布各自的专题方向,进行师生互选,确定专题大类后,导师首先让学生熟悉该专题所涉及的学科竞赛、学术课题、产学研合作、实验实训等多个课题来源平台,初步明确其兴趣方向;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机制,强调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锻炼学生写作论文及格式排版的基本能力;经过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对所涉及专题有初步的认识,然后与导师进行探讨来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并进行开题。第二阶段(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毕业设计实施阶段该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所确定的课题,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如掌握导师课题中的实验技能,投身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备战,进入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自主完成整个课题的设计、制作、测试过程,凝练相关成果,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及专利,完成进展报告,开展中期答辩。第三阶段(第七学期至第八学期):毕业设计完成阶段针对前期的工作进行完善,优化,根据要求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并于第七学期完成首次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第八学期,针对首次答辩及申请补答辩的同学组织二次答辩。
2.2选题与实施模式改革
在选题方面,可根据学生兴趣或实习方向及将来可能从事工作领域的实际情况,采取选题多样化的形式,选题来源可包括导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企产学研合作、参与实习或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果、自拟等;可以是学生在企业调研中遇到技术问题或直接来自于企业提出的技术问题;可以是从教师科研课题中分离出来的小课题;可以是从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中凝练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与本专业相关的兴趣课题等等。各种形式的选题均来源于实际,形成多元化的选题模式,满足学生各种实际情况的需求。在实施模式方面,由于各个题目来源各不相同,相应课题的实施模式就该有所差别,如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应从开题源头注重对其科研素质的培养,锻炼其科技文献检索、创新点提炼、学术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迈进科研之门。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的同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其从所取得的成果凝练创新点,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对于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及已经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鼓励学生以在企业参与的实际技术课题为毕业设计选题,学校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联合指导,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6]。总之,毕业设计工作可以在不同情况下采用合适的个性化实施,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毕业设计制作的实际效果。
2.3指导方式改革
采用学生团队合作的指导方式,按照类别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实行学生团长负责,以老带新,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既分工又合作,共同为完成专题而努力。这种团队式的设计制作,不仅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导师的指导压力。
2.4评审与答辩制度改革
为适应本体系中的毕业实施模式,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完成情况进行分段评价,并根据学生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激励,如在以主要完成人在三类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奖项、获批专利的学生,可直接免于答辩,直接认定毕业设计优秀等级;在答辩时间上进行灵活性操作,可由学生根据课题完成情况提前申请答辩,将常规毕业设计答辩时间放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对于首次答辩未通过及申请缓期答辩的同学,于大四下学期进行补答辩,以避免与学生就业高峰与考研时间相冲突。
3结束语
关键词:创新实验室;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和管理
作者简介:符运良(1964-),男,海南临高人,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羊大立(1974-),男,海南儋州人,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海南 海口 57115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学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编号:2012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12-02
高校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普遍探索的问题。[1-5]另外,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教育部每年都会举办各类设计竞赛实践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智能汽车设计竞赛等。此外,各地区部门也会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如计算机应用设计竞赛等。海南师范大学从2000年起一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06年起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建设了创新实验室。学院不断总结实践活动经验,积极开展电子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不但可以利用创新实验室进行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还可以进行电子类单独开设的课程设计,进行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进行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证明,创新实验室建设有效推动了海南师范大学电子设计竞赛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模式,营造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创新实验室已成为学生自主向往的地方。
一、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
在传统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项目,是基础性的实验。而要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实验环境,为此,学院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电子创新开放实验室,实验室里有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如通用的直流电源、信号发生器、数字存储示波器、万用表、电脑、打印机、小型电钻机、电烙铁、制板机、电子设计实验箱等。此外,实验室里的木柜还放置了多年来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中学生制作的实物,以提供给低年级学生参观学习。创新实验室实行的是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学生在传统的实验室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后,如果学有余力,还可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更深一步的实验研究或电路设计,而且实验研究不受时间限制。
二、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完善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促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海南,由于电子工业基础较薄弱,电子及相关工厂企业较少,因此,电子信息专业学生要找到对口的工厂、企业进行实习较困难。为此,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也成为学院重要的校内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外实习之前,已在实验室经过了2~3年的技能和工程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已有所提高,同时学生也养成了严格、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爱护公物的品质,养成了讲究科学实验方法、遵守操作规则、注意安全的良好习惯,为到校外顺利实习提供了保证。
2.促进电子专业学科建设
创新实验室建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但要满足单一性质的实验,更重要的是满足电子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由此,学院在硬件建设方面,投入100多万元,用于购买电子仪器设备,如电源、信号源、示波器、万用表、逻辑分析仪、电路仿真设备、单片机、PCB板制作工具等。学生在实验室可进行电路设计、仿真实验、制板、焊接、编程、调试,最后制作出电子器件。另外,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完成教师课题的子课题、完成企业的攻关项目,促进了电子专业学科的发展。
3.促进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创新实验室促进了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6-7]多年来,学院积极利用创新实验室开展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活动,通过选拔成绩好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海南赛区的比赛,以及全国智能汽车竞赛华南赛区的比赛,学生利用创新实验室的优越条件,在竞赛中,均设计出性能优良的电子实物,曾获得海南赛区的一、二、三等奖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华南赛区的二、三等奖。对于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可以让其免修电子课程设计,期末成绩直接定为优秀。
4.促进教学特色形成
在创新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求大一新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由高年级的学生对一年级的学生传授技术和知识,以对一年级学生在做人、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言身传教。一年级的学生在高年级学生和教师的传授下,辩识各种类型电子元器件,购买、焊接、设计和制作简单功能电路。在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带动的良好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一年级学生参加电子竞赛、毕业论文设计或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促进实践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设
在培养计划的修订中,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要增加创新实验及其所占课时的比例,增加课程设计的门数及选修实验的项目。选修实验是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通过选修实验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活动。如电子专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PLC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在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电路、独立完成实验、独立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只起着引导作用。这种自主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实践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12]而对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也可由校外相关企业出题,校外工程师也可作为学生的论文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学生利用创新实验室的优越条件完成毕业论文。通过对实践教学培养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
6.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生在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或智能汽车设计竞赛活动时,学院都安排相关的教师定期给参赛学生进行辅导,而辅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师,要求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此,为了提高这部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在省内参加电子或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或到国内名校参加工程实践的培训等。
7.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把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往年的论文题目由教师出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题目,学生可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能否完成毕业论文任务而选择学生,但学生用于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较少,论文的质量难以提高。而利用创新实验室,学生或参加教师的科研,或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或参与校外企业的科研项目,或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实际上也相当于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较早的准备。学生的论文可以是其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研究工作,也可以是参加竞赛活动时设计制作研究的部分工作,这样,学生用于毕业论文的研究时间较充足,可以做出更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三、电子设计创新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法
1.制订规章制度
制订创新实验室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创新实验室的正常运行,管理制度有日常卫生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图书资料使用管理制度和电子元器件使用申请制度等。
2.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
创新实验室建立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教师为专职实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而学生主要开展自主管理。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由学生负责,实验室建立值日生制度,值日生负责当日实验室的卫生。最后离开实验室的学生要关好门窗、电源、水龙头,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3.对实验室实行监控
创新实验室内有各种仪器设备,如实验箱、万用表、示波器、信号源、电脑、打印机等,还配有手电钻、台钻、小砂轮机等,且实验室实行24小时开放,由学生自己掌握钥匙,学生自由进入实验室,进行各种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因此,实验室内应安装监控视频设备,对实验室内的电子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控。
4.创新实验室的电子元器件使用管理
学院在创新开放实验室内建立了一个电子元器件仓库,存放各种常用的电阻、二极管、三极管、集成块等,学院每年均从教学维持费中拿出近十万元,用于购进各种电子元件,供给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另外,器件仓库存放的都是在海口市难以买到的,而在本地易于买到且价格便宜的电子器件,由学生自己去选择购买,然后拿回发票,集中在学院报帐。为了规范学生使用仓库中的电子元器件,以避免出现浪费器件的现象,学院开设了电子元器件选用申请网上管理系统,[13]网上管理主要由学生自主管理,管理员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竞赛活动或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电子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各种型号的集成电路等,学生先上电子元器件管理库网进行查询,申请登记所需的电子元器件的种类、型号、数量等,而后经过指导教师确认同意,由元器件使用管理小组到仓库进行领取,并进行登记。这种元器件使用网上管理的目的是在统计各种电子元器件使用的频率,同时也避免学生随意使用电子元器件,出现浪费器件的现象。
四、结束语
创新实验室建设以来,学院成功地申报了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学生利用创新实验室,开展电子实践设计活动,发表学术论文20篇,实验室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条件,使得学院每年举办的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吸引了大批的电子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参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得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电子和自动化专业学生连续十年获得海南省赛区的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设计竞赛中,学院学生连续三年获得华南赛区的二等奖。学生经过创新实践活动,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知名企业工作。另外,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推动了学院的学风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育人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4):28-31.
[2]郑春龙.实验室层次开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78-80.
[3]滕红丽,林爱英.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35-136.
[4]赵亮方,周学君.电子设计与创新实验室的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00-201.
[5]田裕康,罗维平.创新实验室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30-32.
[6]初福民,李明弟,张普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4):31-33.
[7]李耀刚,石国英,王宏志.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2-94.
[8]严薇,袁云松. 加强实验室开放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支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6-17.
[9]陈斌,张晓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10-113.
[10]黄沃才.开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3):13-14.
[11]贾玉瑛,崔桂梅.自动化专业开放性实验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2):48-49.
1人工智能竞赛驱动式软件工程产学研模式的实施
以培养卓越软件工程人才为目标,我们构建了人工智能竞赛驱动下的软件工程产学研培养新模式。通过构建2个层次培养竞赛平台,实现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培养目标。2个层层学科竞赛平台如下:一是基础课程竞赛平台。面对中年级的学生,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GIS开发大赛、SDN软件定义网络赛等普适性、课程类竞赛,可以快速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团队协作、现场表达、创新思维等各方面能力,有效提升综合能力,以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和自信。二是专业创新竞赛平台。面对中、高年级学生,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创新竞赛平台。并且,按照学科方向,专业创新竞赛平台主要分为三个方向:数据科学竞赛方向、人工智能方向以及互联网方向。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选修方向或者兴趣,选择该方向的指导教师,参加专业水平的能力竞赛。如数据科学竞赛方向,有Kaggle平台大赛,阿里天池大赛、KDD、图像分类和目标检测比赛等。高年级学生可以在已经具备基本学科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后,在更大的舞台上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准,在失败和进步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具备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和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工智能竞赛驱动式软件工程产学研模式的意义
软件工程技术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竞赛可以与软件工程专业的产学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其对软件工程学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一是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与知识更新。师生协同。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培养模式,探索在学生竞赛和实践上的共建,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探索、组织和参加学生竞赛,形成了“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组队”的竞赛组织管理指导新模式;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一方面,信息化学习方式是以知识贯通式学习为主,学习方法灵活,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习过程由匹配问题和答案的过程,而更多地转向如何理解问题、如何界定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三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竞赛优质资源,有助于提高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与国际一流高校培养模式接轨。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教与学的特性需求,把作为教师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学生灵活和改善学习方法的辅助手段,充分结合师生教与学的个体需求,采用问题主导式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软件工程专业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
3结语
综上,软件工程产学研可以与人工智能竞赛相结合。以人工智能竞赛为导向的产学研给学生提供了资源和平台,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裘君,何小其,刘毅华.基于竞赛驱动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9(11),4,20.
[2]王喜鸿,王良成,周密.论以学科竞赛促进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力的提高.实验室科学,2011,14(4):1-3,6.
[3]李淑琴,刘均梅.科技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7):95-96.
[4]徐晓飞.抓住MOOC之机遇促进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29-33+47.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竞赛;本科教育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085-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高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范围扩招,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开始出现逐年下滑的现象。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在应届毕业生身上,普遍存在无法快速上手工作、只会理论不会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等问题。从当前高校毕业设计工作情况来看,以下若干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思想上不重视。很多高校更多的是为了面子工程,注重招生和就业率,注重各种面子上的活动和改革,而对于学生在学校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却不太重视,无论在制度的制定上还是在工作的执行上都存在草草了事的情况,久而久之,使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弱化了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实习经历。
(2)选题重复,没有新意。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很少出现较新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同往年雷同;尤其是一些实力较差的本科院校,由于任课老师的实践经验少,在选题方面无法给予更好的建议,从而导致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同小异,没有新意。
(3)内容抄袭严重。鉴于毕业设计题目的重复选取和丰富的现代网络资源,再加上平时学生很少获得写论文的相关练习,使得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撰写上,大量参考甚至抄袭网上现有的论文资料,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有的学生为了规避数据,甚至对抄袭的论文重复部分进行逐句修改,严重的网上抄袭行为已经背离了毕业设计的初衷。
(4)时间冲突,无法集中精力完成。高校的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这个时候往往是就业招聘的黄金时期,也是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的备考阶段,时间的冲突迫使学生只能抽出很少的时间来应付毕业设计,质量自然不会很高。
所以,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流程,针对学院自身的定位,改革毕业设计的工作,包括题目的选取、内容的改善、形式的多样、评价制度的更新等,提高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已成为破解高校发展瓶颈,实现毕业设计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方法。
2 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的结合与实施
随着高校办学思维的开放,逐渐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创新竞赛[4-5],有相关企业主办的,也有官方主办的。这些竞赛活动的出现极大弥补高校实践教育的短板,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愈发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视。目前,电子信息类的竞赛很多,尤其是国家相关部门主办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飞思卡尔邀请赛、物联网创新竞赛、大学生外包服务创新竞赛等,多样的竞赛环境和平台为高校老师和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平台。
于是出现了这种局面,一方面是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学科竞赛快速发展,而学科竞赛在内容、设计与完成方面的优势正好可以弥补毕业设计的缺陷。因此,我们考虑将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结合[6-8],从而保障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下面以大庆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开展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过程,详细阐述具体措施。
1)将毕业设计准备工作前移。
为了最大程度鼓励学生利用学科竞赛项目来完成最终的毕业设计,就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和选拔工作,鼓励对创新竞赛有意愿的同学参加相关专业开办的创新团队或第二课堂。在创新团队中,采用自愿结合的方式形成小组,每组分别指定一名指导老师和2~3名高年级队员,由高年级的同学进行初步指导和训练,长期的学习规划和具体的难点则由指导老师进行辅导,由此可以形成不同年级之间的训练梯队,既有助于促进训练,也有助于团队合作。
创新竞赛需要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因此,在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还需要根据竞赛的需要,安排和讲解一些其他科目和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学习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实践基础训练(比如焊接训练)。在课外学习过程中,主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一致,很难经常安排统一授课;另一方面大学生已经成年,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通过相关的学习和一些基础实践项目的训练,可以实现学生从单纯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跨越式转变,为创新竞赛的准备和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提供充实的课题材料。
计算机学院在2013年通过多次研究,最K确定在大三学生中试行该方案,提前一年准备毕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鼓励动员未参加过竞赛的同学积极参加当年的相关竞赛,并指配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辅导;另一方面开始对参赛获奖的同学提交的毕业设计申请进行审核。在随后的三年里,将毕业设计准备工作有序提前到二年级和三年级,为该方案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毕业设计选题与竞赛项目相融合。
团队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后,可以与高年级队员合作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和创新竞赛,在竞赛中锻炼、在锻炼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既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也有机会体验竞赛过程带来的磨炼与激励。新队员经过初次参赛,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后,就可以组队准备后续的比赛,同时对之前的参赛项目进行全面的消化吸收和改进创新,这就对参赛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参赛越来越多,项目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完善,涉及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
到毕业设计选题前夕,参赛队员就可以依据以往的参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调整,并结合专业方向,拟定出有实战背景的高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充分发挥学科创新竞赛的优势,将其应用到毕业设计中,改变了以往选题重复、缺乏新意的状况,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从大三开始,学院开始接受参赛获奖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申请,并组织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答辩,以验证学生提交方案的可行性,通过答辩的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对项目进行进一步完善,以更高的水平完成毕业设计。
3)做好管理和监管工作,保证方案顺利实施。
有了好的方案,更要有好的管理和监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尴尬场面,使效果大打折扣。为保证创新竞赛能有效地结合毕业设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制定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包括方案的宣传、竞赛的动员、队员的培训及人员的安排、竞赛的组织和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的申请及评估等,为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采取自愿申请、择优选派的方式,选择若干有责任心、态度积极、有实践创新能力的老师担任创新团队的指导工作,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科研环境。
集训和实验室执行严格的考勤签到制度和退出机制,并将其作为后续选拔和评优的依据,无论学生和老师,若经常严重违反相关规章制度,则对其进行劝退。
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采取阶段检查汇报的方式,及时检查、听取学生队员和指导老师的进展情况,针对突出问题,学院领导组织研讨会进行研究解决,为方案的实施铲除拦路虎。
安排学生进行课题的阐述、答辩及作品的演示,做到严格客^的评审,并给出相应的成绩。
为保证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从负责该工作的院领导到相关指导老师,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考核打分,并对学生的汇报和指导进行记录。
4)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
创新竞赛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在课余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势必会导致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应减少,并且很多情况下竞赛主办方都在外地,外出参赛又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如果因此而影响到学生的课程成绩,那就显得有些不尽人意。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考核方面对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放宽。比如,对参加竞赛并且获奖的同学,可以免修一门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并给予500~1000元的奖金以资鼓励;对于参加竞赛而未获奖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量化加分,这样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对鼓励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
如果参赛项目与所学专业一致,则在完成竞赛以后,由学生自愿提出申请将其作为毕业设计,经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会议通过后,方可以此为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和相关论文的修改和完善。对于竞赛指导老师而言,需要在课余时间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参赛队伍进行指导,因此可以对指导老师给予相应的课时工作量,对指导学生获奖的老师给予额外的奖金,在老师评职、评优时也应给予相应的加分。以此来最大程度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5)重视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竞赛本身的特点,参加创新竞赛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选拔,成绩优异的同学才有机会参赛,这就导致剩下的大部分同学没有机会体验竞赛全过程,也使这些学生失去了实战锻炼的机会。如果只是为了比赛,只有较少同学获益,这与高等教育的本质相悖,也会打击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不只允许参赛的学生可以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课题,没有参赛但是项目做得比较优秀的同学,也可以允许他们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课题。同时,充分利用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在学生当中进行宣传,使学生意识到该方案的积极作用,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扩大创新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作用面。
学院非常重视由竞赛项目获得的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每年毕业之际,都会选取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并在系楼门口的宣传栏里张贴海报,同时在学院网站上进行详细报道,并制作相应的视频纪录片放在微信公众号供师生欣赏,从多角度扩大该方案的优秀成果在学生中的影响。
3 改革方案的积极作用
1)改变毕业设计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把创新竞赛项目融入到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来,在工作方法上来说是一种创新,它打破了传统的毕业设计流程,更加注重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且采用了灵活的方式,使毕业设计的选题更加具备目的性。同时,将毕业设计的工作前移,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训练和自学,也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参赛获奖有学分和物质奖励,还能以参赛项目为基础进行毕业设计,对学生来说,既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又获得了奖励,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因此,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2013年方案实施至今,学生从犹豫观望到热情参与,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通过对近4届毕业生的实施,将学科竞赛的作品引入毕业设计,我们发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都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都能很好地完成设计。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过程中,他们非常出色地对作品进行了演示和讲解,圆满地回答了老师们的提问,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可以看出,参赛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比其他同学要高出很多。事实说明,通过学科竞赛活动与毕业设计的有效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毕业设计时间紧、选题重复、完成过程敷衍了事的情况,显著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通过这4年的实验,我们发现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不再是简单重复往届的题目和设计,而是在题目选取和内容完成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在创新、难度上也都有了很大提高。
3)该方案近4年的实施情况。
该方案自2013年实施以来,已经有4届毕业生中的部分同学通过参赛项目的方式来替代毕业设计。随着方案的实施,报名参加比赛实训的学生、被选拔参赛的学生、申请替代毕业设计的学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在学生中实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吸引着更多学生的参与。表1显示的是近4年的人数变化,可以看到每年申请毕业设计的学生中,除了被选拔参赛的学生,也有部分参加实训但未参赛的学生。学生人数的逐年递增,证明了我们实施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4 结 语
以创新竞赛为先导的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把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扩展至学生平时的学科竞赛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为整个学院实施这项良策起到了积极的试点作用。目前,此方案只在计算机学院中试行,虽然效果很好,但受益面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如何将这一工作在整个学校范围内推广,尤其是如何将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更为有效的训练和提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董雷刚, 崔晓微, 张丹. 以竞促教、竞教结合的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J]. 计算机教育, 2014(9): 105-108.
[2] 刘超英, 成红英, 张宪光. 依托学科竞赛提高工程教育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 58(增刊2): 89-91.
[3] 张云洲, 吴成东, 楚好, 等. 依托科技竞赛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增刊2): 19-21.
[4] 曲广强, 关晓辉, 王建元, 等.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施与创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16): 204-206.
[5] 皮德常, 吴庆光.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3): 44-45.
[6] 摆玉龙, 严春满, 马永杰, 等. 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 中国电子教育, 2015(3): 23-27.
[7] 王冠凌, 周二林.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融合模式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13, 27(5): 136-137.
[8] 齐继阳, 王凌云, 李金燕, 等.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