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教育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成为了当代的一种潮流,大数据的应用也成为了当代的各个领域的任务。在互联网中我们能够搜索到海量的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之后反馈给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也产生了很多热门的新词,智慧地球、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等,智慧教育亦是如此。智慧教育顺应了教育发展潮流,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方向和途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必将引领和推动我国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
一、智慧教育的实质与优势
智慧教育的实质就是应用当代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学校教育进行一种变革,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使教育系统及教育成效得到极大的提高,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额人才。互联网技术将整个社会关系进行了重构,它也将会改变传统学校教育的基本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新,我们应该把互联网应用到教育之中,互联网这种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的特征会对学习者,对教育者,对教学课程,甚至对学校产生新的启发,带来新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一味的接收就可以,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对知识不同的接收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够节省很多的时间,共享很多优质的资源,还可以在学习中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钻研潜能。对于传统的讲课老师来说,可以对教学的过程和管理过程进行一个整体的操作和处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方式可以使教学管理者更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更好的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与学生进行无的交流,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教学者在教学中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能够为教学者节省很多的时间,方便教学者找到更多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授课。同时这种教育模式开放了教学者的思想之后,也能将这种开放的思想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打开开放性思维,学会多种角度看问题,学会用不同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二、我国发展智慧教育的路径
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地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将人类的文明推上了更高的一个台阶。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将大大的降低教育的成本、使更多未能得到学校教育的人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我们会发现在当代,你想学什么,你都可以打开互联网,在互联网上搜索你想要学得东西,互联网就会将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课程进行收集,分析,然后提供给使用者,使用者可以根据互联网提供的学习课程进行免费的学习。很多生活环境差,家庭背景差的孩子喜欢音乐或者有某种兴趣爱好,但是因为生活的环境,因为家庭背景无法进行学习,使孩子的天赋被埋没。当互联网应用到教育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搜索之后进行自学,学习外国语,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只能接收到上课老师的知识,接收传统上课老师的教育思想,当我们打开互联网,我们可以发发现有很多优秀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会更适应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也很有帮助。或者当学生在课堂中未能完全了解的知识可以进行后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将一些优秀教师讲课的全过程录制下来,传送给一些条件落后的乡村学校,使乡村教师得到更好的更优质的培训,同时还能够使乡村教师不断的学习知识,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打开自己的思想,打开自己的视野,把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传导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好的吸收,学习知识。
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之中,能够促进教育的创新、推动教育变革、提升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型、促进课程转型、促进教学评价的变革。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学中的教学还是课程,教育者还是学习者,这种创新与变革都能够推动传统教学得到一种质的提升,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种物理转变,而是一种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的化学转变。
三、结语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时代,对于传统的学校,传统的课程,传统的教学者,传统的学习者都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我们要直面挑战,抓住机遇的时代,让自身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真正的认识到从真正的教育需求出发,肩负起真正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国琛,邓长辉,彭绪梅,熊轶超.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实践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
[2]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 2015(01).
关键词:创新教研文化;促进团队发展;智慧型品德教师
近几年,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品德教研组通过创新教研文化,进行了专项研究,较好地促进了品德教师团队的发展,也引领了学生的成长。
1.研读结合,学习日常化
“研读结合”是我们学校英语教研组的创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研方式,我们品德学科进行了移植,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1)读标准,更新思维方式。2011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版新鲜出炉,我们以主动和开放的心态,自觉开展了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一改以往的专家解读或教研组长负责导读的方式,组织全体品德教师进行自主阅读,从中发现修订版的课程标准“新”在哪里?并通过大组的交流,我们明晰了“新”的具体体现: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对实施建议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对比着读标准,使教师读的指向性更清晰,也能较快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
(2)读教材,完善专业结构。在前期点状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研读结合中的整体结构性。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就会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分成“品生组”和“品社组”进行教材的研读。因为课程标准更新了,但教材还是原来的教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并达成课程新目标呢?我们在研读中完善了专业认识,就是“抓教材的关键点,丰富教育内涵”“抓教材的生长点,实现资源整合”“抓教材的空白点,进行拓展教学”。
2.课题引领,研究专题化
2011年4月,在前期学习、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申报了《小学课后拓展策略的研究》市级课题,期待通过丰富的社会文化、广阔的活动天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1)明确价值。大多数品德学科教师已经知道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会通过资料收集、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大家也都知道课后体验的重要性,但在进行课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重“安全”,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校园”,轻“社区”。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并在课后拓展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责任心强的人格品质。
(2)整体实施。首先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在充分研究本校品德学科教师发展状态的基础上,分年级确定了10位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选取了1~6年级10个实验班开始了研究。其次依托三个研究平台来开展研究:一是课题组集体专项研究,重在解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等问题;二是课题组成员个人自主研究,重在研究实践,形成拓展策略;三是明确了六个研究领域:课题组成员分领域从“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层面开展拓展策略的研究。
3.整合融通,资源结构化
(1)建设资源网站。首先,我们在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分“理论链接、方案计划、实践研讨、心得反思、总结提炼、师生成长”等方面进行了课题网站栏目的设计。其次,教研组每一个成员用开放的心态,把自己日常积累的所有资源及时上传到网站,实现资源的共享。最后,我们定期组织品德学科教师上网学习,把别人的资源加以整合后,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引领学生的成长。
(2)形成研究成果。当我们的品德课堂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体验的时候,我们通过开展班队、亲子、社会实践等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大组学习的过程中,各年级组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日常研究成果:低年段形成了“在与亲子活动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动手和感恩”的成果资源;中年段形成了“在与班队活动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合作和创造”的成果资源;高年段则形成了“在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责任和追求”的成果资源。这些资源也通过校内平台实现了共享。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发展;地位和作用;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91-02
当今,科技已达到史无前例的进步,进而使经济有了大步伐的提升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职业教育为高度发展中的中国输送了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社会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然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起来,还是存着一定的差距,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条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存能力的道路,以此提高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用以促进我国社会迅速发展。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职业教育的改革,这也是摆在中国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调查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都已越来越被重视,投入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二战后期,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曾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德国二战后经济崛起的秘密武器。从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上看,都有一个对职业教育重视和加大投资的过程。
以浙江省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中等职业教育为本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4年全省共有161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60所,重点职业学校占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达36%,基本实现到2005年“每个县(市)集中力量办好1~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常态化工作,基本达到与普通教育的同步发展。浙江省职业教育鼓励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组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以加强示范专业建设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同时,政府坚持加大软硬件投入,鼓励资源重组,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再有,浙江省省政府高度关注职业教育招生计划,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连续四年中等教育普职招生比基本保持在1∶1的水平。2004年,全省职业学校共招生29.35万人,普职招生比为1∶0.99,校生均规模1500人,在校生3000人以上的学校有40余所,充分形成职业教育的重点和稳步发展。现今的社会发展已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但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却存在着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目前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有中国老工业基地之称的东北地区曾经是“技术工人的摇篮”,却出现了技工荒,应用型技能人才极度匮乏,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同样的,浙江省在2003年也面临着“技工荒”的尴尬局面。在浙江省的人才市场中,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发愁找不到用人单位,同时,用人单位也在发愁找不到具有职业技能资格的人才。而有工作经验的高级技工和复合技能人才更是难以寻觅,一些企业即使打出年薪十几万的高价也无法聘请到所需的高级技术工人。纵观我国一南一北距离很远的两个地域,也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今却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技术荒。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确实与社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平衡现象。
1.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离。为了缓解当前的矛盾局面,各地随之出台了一系列的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等相关政策,但由于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规划,效果甚微。一些职业学校也缺乏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规划,不从实际出发,未对专业做全面的考察和研究,随意设置,目前校内外已有的培训和实习基地,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更阻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再有,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学校由于受到设备、师资等软硬件条件的制约,无法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多的情形同时存在,造成毕业学生进入社会不能很快上手,无法做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离,从而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
2.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由于受到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吸引力不强、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职业教育合格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农村职业教育薄弱、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而造成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专业技术不过关、企业不放心等恶性循环的两难局面。
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改革前景
若要使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配合,有必要改革我国现阶段的一些陈旧观念和现状,将职业教育真正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从而达到无缝衔接,相辅相成。
1.设置专业要以劳动力市场和产业政策导向为依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势要配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需求,发达国家的实现形式虽然各异,但发展思想基本一致,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通过政府立法的方式将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来满足国民对自身发展潜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二是各职业教育机构通过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与预测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三是运用灵活的职业教育政策实施保证职业教育机会的公平。德国的“职业资格早期监测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很多欧盟国家都纷纷效仿,其中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在职业资格的监测过程中加强企业的全程参与。预测的内容不仅包括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其对职业的要求和影响,还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竞争和全球经济趋势对经济发展及职业教育的影响,从而为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和课程开发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和数据,从而达到同步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再有,美国在创业教育方面也做到领先,在2002年全球创业观察(GME)的37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TEA)高居发达国家之首,就是将创业教育融于整个教育体系,全体受教育者都可参与创业教育。另外,以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为目标,依据市场需求,让学生认知自己的明确目标,选取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素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只有符合了本国或地区的产业需求才能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从而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反之,所设置的专业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即使学校办得再好,质量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过剩、积压或没有出路。
2.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之间的差异,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上看,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职业教育,反过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从分配比例上,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投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初等教育投资不足甚至缺失,然而高等教育却投资过大。从比例上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比例低于高中阶段教育,同样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与同层次的本科教育表现偏低。一部分职业教育学校的经费甚至举步维艰,学费作为主要的经费来源,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投资严重短缺,教学质量无法提升,办学效果无法体现,学校招生下滑,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本来有着广阔就业前景的办学形式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更不用说中等职业教育了。职教一直以来被一些人看做“收底学校”,政府认为经费的投入不是很有必要,因此只有甚少的资金投入甚至几乎没有投入。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与分配方式,产生出了不合理的人才结构,技能型人才短缺,研究型人员偏多,造成技工荒的同时又有大学生过剩、就业难的两个极端。社会出现了高薪聘请高级技工,而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这些高学历的人才很难就业的怪现象,势必会阻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希望政府要一碗水端平,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甚至向职业教育的投资倾斜,才能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满足全民对教育的需求,形成安宁稳定的社会环境,达到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目的,才能构建出真正的和谐社会。
总之,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社会的安定和谐,经济的提升一部分体现在职业教育上,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稳步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正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为职业教育添砖加瓦,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社会文化;经济资源;职业;社会分层;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罗明丽(1982-),女,江西萍乡人,管理学硕士,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教师;聂伟(1981-),男,江苏邳州人,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政策。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高职教育政策变迁(1979—2010):政策网络的分析范式”(课题编号:12YJC880149)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张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5-0004-04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不同群体因所占的财富、权力等不同而导致所处地位不同的一种社会状态。[1]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形势严峻。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模式也逐渐随之形成。[2]随着我国社会阶层之间鸿沟的拉大,各阶层所占有和享用的经济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也越来越不平等,这种差异同样也映射在教育类型的选择,导致职业教育聚集了大量的社会下层群体。
一、职业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并不明显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功能,表现为个体通过接受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的教育与其成年后所从事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联系在一起。有学者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地位就越高,收入也就越多……高中毕业生可能比具有同样背景但没念完高中的人收入高约51%。而大学毕业生可能比具有同样背景但大学没毕业的人收入多76%,‘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收入多28%。”[3]教育已成为一种身份赋予和社会层级的标识,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个人从教育中接受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接受教育的程度、在教育中形成的能力,都会影响一个人进入社会的路径以及今后在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机会。[4]为此,社会下层若要摆脱贫困现状,向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地位高的阶层流动,最快捷、最有效也是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接受教育。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体面职业所需的资格和品质,从而取得进入高一级社会阶层的条件。
但是,这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表现并不明显。一方面,在理论上,职业教育应该是与普通教育相平等的教育类型,而在现实中,却聚居着社会下层或者弱势群体。正如有研究者尖锐地指出,职业教育的机会似乎更多地是强加给生活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儿童。[5]这个观点虽略有偏激,但却指出了职业教育受教群体弱势的现实。社会下层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接受教育的意识欠缺,再加之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相对匮乏,主客观都不允许子女长时间接受教育。所以,不少社会下层或弱势群体的子女都涌向学制较短、收益较快的职业教育。这是他们下一代摆脱父辈当前社会阶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重要途径,而且成本较低。这些从短学制职业学校毕业的、接受文化教育不足的群体,显然在新环境中解读复杂信息和功能符号的能力也偏低,当经济发展中出现技术使用程度较高的新职业时,高文化程度的人口可以及时应变、迅速转行,进入高收入新职业,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则与此无缘,被迫成为职业弱势群体。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过多集中的是来自于社会下层子女,这个现实在无形中再生产着原有的社会阶层,并没有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和缩小阶层分化的社会作用。社会下层子女进入职业院校,毕业后多从事被认为是社会下层的职业,他们只是相对于自己父母的阶层有所上升和流动。但由于父辈社会阶层的萎缩和减少,他们仍然处于社会分层的底部,社会阶层几乎没有实现向上流动。这样,职业教育“就成为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合法化的工具”[6],社会分层也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在改变人们社会阶层结构上的局限性,使得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没有呈现出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大的发展,相反却停滞不前或显出萎缩之势。
二、社会分层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划分社会阶层可以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建构理论框架。[7]基于此,我们选取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职业三个角度来考察社会分层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不同阶层间的文化屏障成为人们鄙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根源
同时,个人对科学发展观也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收获很大。下面,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围绕自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剖析,请同志们认真提出批评意见。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班子成员的大力支持下,我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全县教育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和把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一、取得的成绩
(一)强化了学习意识,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准。“道德当身,当不以物惑。”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安身之本、建功立业之基。今年以来,我不因工作任务繁重,处理事务性工作繁杂,也要挤时间,甚至在“双休日”及节假日也要抽出时间或集中时间加强个人党性修养,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和全局意识,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避免了工作上进入误区、出现“盲点”的现象。
(二)强化了警醒意识,提高了拒腐防变能力。“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牢记党的宗旨,严格按照领导干部规定管束自己,清清白白为官,公公正正干事,把廉洁奉公视为自己行政履责的座佑铭。我和班子成员始终坚信一条道理:一个干部干事干净不出事,既是对党、对事业负责,也是对家庭对自身负责,切不可因一时的贪恋,毁了一生的幸福和前途。
(三)强化了制度建设,提高了决策水平能力。重点从三个方面抓好制度建设:一是为加强学校责任建设,确保各项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为认真做好2009年教育“民生工程”的实施工作,局机关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负责制,强化了教育“民生工程”的落实措施,健全了教育“民生工程”的督查机制;三是为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水平,确保全县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教育局在全县举行第二批“名师评选”和“寻找感动学生的老师”活动。
取得进步固然可贺,但是,对照“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己觉得个人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将认真剖析自身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制约博兴教育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上,我和班子成员一道,积极、努力、主动动脑筋、想办法、出主意,很想做一些实事,办一些大事,出一些成绩。如积极争取市、县两级政府支持,加大对学校资金投入力度;县域学校布局调整;教师结构性缺编;县直学校自收自支教师;义务教育学校欠账等问题,但对问题的解决或落到实处等方面还显得势单力薄,以致出现全县教育发展的速度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
2.在加大学校管理的诸多问题上,了解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课改情况开展的情况偏少,以致出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不快。
3.在高度重视学校和学生安全工作上,我平时强调多,但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还有些力不从心。
4.在破除影响博兴教育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上下了功夫,但成效不很理想;在解决系统内领导干部和教师工作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下了功夫,但成效不很理想,以致在极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着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言行。
5.有想与同志们静下心来交流思想感情、帮助同志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动机,但常因事务性工作,付诸实践的少,以致出现同志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原因分析
查究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深挖思想根源,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面对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虽没有瞻着顾后的思想包袱,也不存在畏难情绪,但在制定实施教育发展计划,争取政府支持的方略上还存在着问题,没有采取“解剖麻雀,逐个解决,各个击破”的办法。
2.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实际工作中,我能时刻警醒自己:把学校和学生安全工作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系统无论大会小会,都会对安全工作进行强调。但部分学校仍存在着安全工作的“空档区”;有的校园内及周边存在“三无”饮食摊点;有的学校食堂工作人员上班未穿工作服;有的学校学生寝室拥挤不堪,学生生活质量没有保证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总感到这更多的是校长的责任,很多的乡镇政府投入没有到位的原因所致。因此,常到学校现场指导,却很少亲自与学校一道想办法、拿方案,尤其在解决维护安全的资金、协调相关部门出台政策、组织开展清理整治安全环境活动等方面,还存在等、靠、要的模糊认识。
3.工作中创新力度不够。在“四个创新”上仍有较大空间,即创新教育发展理念、创新教育发展思路、创新教育发展举措、创新教育系统的领导方式上有较大空间。
4.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抓得不实。对政治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业务知识缺乏深入系统地学习掌握,面对教育发展形势突飞猛进,需要研究的新课题,需要探究的新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这纷繁复杂的课题、问题和挑战面前,自己没能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
四、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作为县教育局局长,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将以这次组织生活会为契机,正视问题,克服不足,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组织工作,为推动博兴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目标的落实,努力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不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学校管理,推动、促进全县教育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2.突破工作难点,努力探求创建和谐发展教育环境的方式方法。治理教育乱收费和确保学校安全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两项重点工作,同时又是教育的两大难点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也异常活跃,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困难,也给教育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花力气。
3.找准工作的落脚点,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建设的方式方法。要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继承和创新并重的理念,狠抓落实与大胆探索并重的观念,自己研究摸索与学习别人成功经验并重的观念,“摸着石头过河”与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并举的观念。注意在管理形式上创新,管理手段上创新,管理制度上创新。通过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来解决新问题。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抓两头促中间,以先进带后进,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力求重点突破。同时,处理好阶段推进与长期建设的关系,既重视阶段的成效,又坚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4.寻求工作的突破点,进一步加强学习,收聚各方面的信息。一方面要以学习来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带头建设学习型社会,活到老、学到老。另一方面要以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依法治教水平。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加强对教育理论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要虚心向领导学习、向教育系统的老前辈学习,以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和领导能力。
5.围绕工作的核心点,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重点围绕如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如何在培养健全人格上下功夫,如何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努力为博兴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