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课堂的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依据新课标及学科思维品质要求,以互动共生、问题探究、深度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课堂讲的多、灌输的多、以完成讲课进度为教学任务等教学现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民主平等的生关系,指向为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而构建的深度、智慧、生态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施方案、考核量表等。各教研组长结合教研组的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修订学习案和习题案。把全体项目人员的思想统一到构建“学生学习中心型课堂”的要求上来,定期组织观课、晾课、评课,示范引领,榜样带动。
开展相关活动,推进“学习中心型课堂”模式落地。进一步明确“学生学习中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从核心素养层面进行建构,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各学科组根据“学习中心型课堂”教学要求开展研讨,开设组内研讨课,逐步调整完善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基本流程。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划分小组,完善班级小组文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深入班级听课,在进行个别交流指导的基础上及时在年级、全校范围内进行总结通报。
1.文化引领,弘扬正能量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走进校园,“自华”“致远”“笃行”,一块块文化石在雪松和翠竹的掩映下,无声地传递着一种鼓舞。漫步办公楼,一幅幅题有古诗警句的字画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与伫足凝眸的欣赏者构成了一道风景。走进教学楼,36个教学班门口的电子屏滚动展示着学生的剪纸、绘画和微电影,表达他们的审美;对优秀学生的赞扬,传递着正能量。步入教室,墙壁也在说话,“班级之星”专栏、“学习进步”专栏、励志名言……一切都是学生的追求,一切都是润物无声。价值观是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实验中学教育价值追求》就像一面旗帜,引领教师实践“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204名干部教师把培养能创造未来的终身学习者,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习惯良好、敢于担当的高中生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2.课堂灵动,学习更主动
学校凝聚全体智慧,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把大面积提高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增加学生展示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打铁还须自身硬”,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与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的研究课活动紧密结合,与区级校级评优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通过组内说课、听评课,探索总结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同时,学校借助北师大合作办学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学校还四次组织教师到河南学习,在借鉴西峡中学“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参与”教学模式。
如今,学校的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激烈的讨论、自信的展示、勇敢的尝试已经成为学生的常态。我们的师生正在打造充满激情、闪烁智慧、涌动灵感的高效课堂。
3.社团律动,青春有行动
不拘一格展风采,总达众材满庭芳。学校组织社团活动一年来,共成立社团85个,安排指导教师110人,参加学生1738名,学生参与率达95%以上。生活与化学社团的香皂制作,英语社团的舞台剧排练,鹰隼支队的飞机航模表演……这一切形成了强大的磁场,让学生们流连忘我、如痴如醉。为把社团开办得更好,学校制定《社团深入开展方案》,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等。同时,提出教师要思考社团活动内容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找社团活动与高考改革之间的契合点。
4.习惯养成,为幸福奠基
献县第三实验小学方案
1.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为了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依据国家、省、市、县各级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含列的三十个微能力点,提升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真正达成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破解教学难点问题,根据我校信息化教学条件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我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的整校推进方案。
2.目标任务
(1)总目标
以继教网为主要平台,以课堂教学为实践基地,依托学校校本研修项目的建设,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采用整校推进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以提升个人能力,更新教学方法为主要目的,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学校由技术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促进教师由技术应用向素质能力拓展,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2)具体目标
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力点保质保量完成教师研修网上的学习。
②能结合教师研修网上所学习的能力点,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结合我校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④结合我校的“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竞赛”、“课例分析课”、“诊课”、“议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深入的整合。
⑤结合我校实际,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结成互助团队,年轻教师懂技术,中老年教师有经验,强强联合,打造好多媒体学习环境,努力开发混合型学习环境,向智慧型学习环境迈进。
3.内容及时间安排
(1)启动工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工程》2019年10月。
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全员培训: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2)学习步骤
1)测评选点2019年10月14日至2019年10月24日
2)校本研修
①课程学习: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②教学设计:2019年10月25日至2019年11月7日
③研课磨课:2019年11月8日至2019年11月18日。
(3)提交成果
2019年11月19日至2019年11月26日。
(4)应用考核
①学校审核:2019年11月27日至2019年11月30日。
②互学互评:2019年12月1日2019年12月15日
③专家认证:2019年12月
主要环节
主要环节描述
活动环节
线上研修
线下研修
环节1: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初案
1.教师上传自主备课的教学设计初案;
2.学科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同伴互评;
3.学科组长线上指导。
教师在看课的基础上,选择一节本学期即将教授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需求选取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自主备课。在本校学科教研组内,征求同伴意见,生成第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教学设计初案。
环节2:基于群体智慧的教学设计改进案
1.教师上传教学设计改进案,教研组内继续互学互评;
2.学科教研组长针对备课中的问题可以组织大家展开研讨,进行指导。
1.学科教研组选择一名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案例评析,共同打磨。
2.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改进案。
环节3:基于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实施案
学科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主上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开展评课议课,进行指导。
1.主备教师根据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先行完成一节课堂实录。
2.其他教师学习观摩主上教师的课堂实录后,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实施案。
环节4:基于实践体验的课堂实录
1.学科教研组内开展课堂实录展评并进行优秀课例说课活动;
2.学科教研组推送优秀课例到学校
1.教师根据修改后的教学实施案,上一节课并完成课堂实录,学科教研组同伴观课议课;
2.教师将课堂实录传至平台。
环节5: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体验课例展评
学校汇聚各学科教研组推送的优秀课例,开展线下展评,优中选优,最后遴选出学校的精品课例。
活动要求
1.提交的作品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一节完整的课;
2.课例设计符合培训主题,信息技术选用符合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合理恰当。
3.视频必须呈现出参训教师实时授课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内容;
4.学校领导检查和督促活动的开展,年级组长组织活动的开展。
成果
1.每位教师提交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课例设计和课堂实录;
2.学校精品课例
活动时长
12周
4.主要措施
(1)健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组建学校信息化规划领导小组
由学校校长康健担任组长,全面领导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副校长刘建梅、张国敏及教导主任刘艳芳担任副组长,负责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工作。政教主任、后勤主任、安全主任进入领导小组负责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和保障工作。骨干教师负责全体教师及学生的调研工作。
②制定《学校信息技术应用2.0发展规划》和《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
(2)转变教师观念,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召开全校的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的落实会。贯彻落实《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细则》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转变教师观念,增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
(3)划分层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按学校年龄结构比例选择学校教师能够达到的能力点。
(4)融合团队,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及教师的年龄结构:1、2年级教师为一组;3、4年级教师为一组;5、6年级教师为一组;音体美综合科目教师为一组。在教研实践中,年轻教师在信息技术上多对中老教师进行指导,中老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年轻教师以引领,实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先根据我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上各种应用、小程序、app进行学习,再逐步加深难度,期末组织进行一次信息技术的大比武,评选出优秀的团队。
(5)教研引领,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成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团队,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主题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科研先行,让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带动全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
②指派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信息技术教师及年轻教师,组成我校的信息技术指导团队,积极参加县级的培训,并回校做再次的培训。
(6)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建立学校管理数据库。将纸质资源数据化处理,建立学校管理数据库,便于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检索应用。
②建立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分学科、分年段将学校教学课件、学生信息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便于教师备课使用和了解学生。
③借助百度云等工具,建立个人资源库,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5.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管理
①对教师信息化发展进行精细化管理,按工作性质分学科、分学段、分部门管理,确保人人有领导负责,处处有团队指导。
②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工作进行测评。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卓越几个等次,奖励信息化技术水平能力提升幅度比较大的卓越教师。
(2)明确主体责任
教师首先要进一步自我诊断,认清现有信息技术水平,明确达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标准,参照能力维度,对照微能力测评规范选择个人研修的关键能力点,完成线上线下学习。
(3)建立应用机制
①学校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升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之中,成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将成为参加学校及以上部门组织教学竞赛活动的入门条件。
③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提升考核方案。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教师的日常练功及月考评相结合,以评促用,达到整校推进的目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一、围绕课题开展了如下工作
1.选派教师去北京学习“互联网+”知识,探索工作方向。2015年5月22日,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老师代表去北京会议中心参加了《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聆听了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等教育专家对“互联网+”的解读以及对“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思考,为我区开展“互联网+”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2.制订并向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学校下发了《平川区“互联网+”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要求全区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成立研究小组,动员全体教师开展“互联网+”、微课、“翻转课堂”的理论学习。教育局教研室收集并检查各校的实施方案,对大水头、平川二中等12所学校的方案进行了表彰,对内容空洞、操作性不强的学校提出了修改完善建议。
3.以微课制作为切入点,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在“互联网+教育”的研究中,教育局从微课制作入手展开工作。经过教研室教研员、各校优秀教师代表的多次会议讨论,2015年7月11日,在平川区向阳小学召开了“平川区教育局微课制作技术培训会”。会上,吴老师讲了录屏软件、格式化工厂、硕鼠、会声会影等软件的操作方法,展示了他的微课作品。
4.抓好校本培训,全面落实教师微课制作的学习工作。2015年的暑假校本培训,各校都以微课制作为内容。教育局教研室的相关人员还深入各校检查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收集各校校本培训的计划、内容。在王家山小学,观看了教师们的微课作品,为全区微课制作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5.深入各校开展教研工作,解决微课制作中存在的问题。201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教育局教研室的同志多次下学校展开教研工作。2015年9月22日至28日,教研员深入16所学校、教管中心,召开主管教学副校长、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为主的座谈会,了解微课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2015年10月13日,在王家山小学召开了《平川区“互联网+”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推进会上,王家山小学、平川二中、白银九中、水泉教管中心等11名教师展示了他们的微课作品,王家山小学和小学的校长、教研室主任分享了微课制作方面的经验。
6.组织微课大赛、“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区全面推广微课制作的同时,教育局举办了“平川区教师微课大赛”,制订了《平川区教师微课大赛实施方案》和《平川区微课评价标准》。2016年11月25日,在小学召开了“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由、兴平、育才三所学校的教师上研讨课,全区小学教师代表听课并进行了研讨活动。
二、区教育局在推广微课制作、翻转课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部分学校校长、教师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紧迫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观念落后,影响工作的开展。
2.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欠缺,设备陈旧,影响微课工作的开展。微课、翻转课堂都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如果没有了电脑、网络,那么它就无法进行。现在,城区大部分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教室配有电子白板,教师办公电脑也相对较多。但农村学校的电脑、电子白板就少,甚至没有。还有,城区部分学校的电脑配置太低,无法适应新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3.微课制作的技术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微课、翻转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研究需要加大。目前,大部分老师都能通过录屏软件、手机、摄像机等录制微课或微视频,但是质量不高。教师对微课制作的目的、重点不清楚,把微课当课件来用,有的老师给微课和翻转课堂画上了等号……微课到底怎么用到教学中,翻转课堂的模式到底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需要继续讨论,需要向做得成熟的学校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