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意外 智慧
在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与学生对话时,在不经意间,学生往往会跳出我们预先设定的框架,令我们措手不及,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及时将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呢?这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策略。
一、催化“课堂生成”,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法给学生以情绪上的安全感,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和渴望的额外帮助。要学会赞赏学生,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成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趋向准确、周密;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做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但教师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给予及时引导点化,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
一个不经意的提问、一个不出众的学生让我们认识到在课堂中必须“催化生成”,应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用我们的真诚赏识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激活课堂智慧,促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生成更有活力。这一点在对课文的处理上显得尤其重要。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进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课程观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教师的教学预设,而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三、掌控课堂生成,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关键词:教学智慧;教学资源;课程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85-0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开发学生幽闭的心智,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充分应用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指教师具有的独特教育机智,它包含敏锐捕捉课程和根据课堂教学变化并做出快速反应的个人智慧。教学智慧的缺失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瓶颈”。
1.利用教学技巧。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育情境,因势利导、寓教无痕,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乐趣,那学生的学习将会更为主动更加有效。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用白磷的自燃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向学生解释了“神婆”捉鬼的一些把戏,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产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又如进行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教学时,采用写有化学式的卡片进行教学,从而有效消除由于化学式书写没过关而影响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顺利进行的缺陷。
2.运用教育机智。课堂是生命涌动的地方,课堂教学千变万化,突发性教学事件在课堂上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常见的。教师面对偶发的教学事件,能否随机应变,灵活果断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记得有一次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在准备加热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时,才发现忘了带试管夹,为不使课堂教学中断,笔者灵机一动,拿起放在一边的纸槽,将其套在试管的中上部替代试管夹。同学们一看加药品的约槽竟然还有这般的功用,顿时为老师的“创举”所折服,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3.展现教学风格。前苏联教育家米哈伊尔·斯维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助手。”教师具有幽默的个性,在课堂中就能用风趣的语言和方式展开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而又不乏效率。例如讲到电解水实验时,正当学生对如何记忆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而烦恼时,笔者用“父亲(负氢)”来描述这一实验结论,学生听了这风趣的言语,都欢笑不己,眉间忧烦一扫而空,学习热情油然而生。又如讲到分子运动造成酒气扩散到空中引起人的嗅觉时,笔者说:“原来嘴馋不是我的错,都是分子运动惹的祸。”学生被幽默的言语所影响,情绪高涨。严肃紧张的气氛一下变得活跃起来,幽默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课堂承载着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任务,制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另一因素便是课堂教学资源。
1.追求教育和谐。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学生发展心智获取智慧的学习活动,教学效果的高低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达成度。教育的和谐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的程度,它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起点。由于初三才设置化学课程,而且初中化学侧重于启蒙教育,学生学习化学的起点线相对一致,因此,在实施和谐教育方面,化学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它使“待发展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容易完成。现实中,其他学科学习不尽如人意而在化学学习上表现优异的情况屡见不鲜。究其根源,不外乎是化学学科为“待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共同发展起点的和谐教育环境。为此,在教学中,特别是第一堂课及第一个月的教学应加强对“待发展的学生”的关注,重视对这部分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和学习方法指导,同时加强对元素符号识记、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等这些知识关联性强的教学,确保每一位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进程中“不掉队”,为教育和谐的实现,提供条件支撑。
2.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必需从教学手段的创新着手。化学教学中,卡片、微粒模型等的合理使用是突破教学难点、实现高效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如进行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教学,在介绍最小公倍数配平方法前,先让学生用氢分子、氧分子和水分子的微粒模型进行氢气燃烧反应如何实现质量守恒的微观过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应用了最小公倍数的原理,从而为该配平法的顺利学习扫清了障碍。此外,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化学课件,能再现难以观察清楚或不易完成的实验,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神秘领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时,由于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它缺乏一个感性的认识,因此对这个定律微观解释的知识很难建构。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先向学生演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然后从分子、原子的微观角度用多媒体演示了这一变化过程,在多媒体课件强烈视听效果的冲击下,一切化学反应应遵循质量守恒的原理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科学拓展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的一个核心便是教师创造性开发课程。新课程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和操作平台。
1.开发教材资源。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参考资料。因此教师个性化参与教材的二次开发,使教材更适应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将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解读,用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在不影响课程标准的前提要求下,对教材进行取舍再综合,重新建构,确立自己的教学逻辑结构和教学重难点,形成便于操作、更具高效的教材。例如,课本中把二氧化碳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的实验,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对此实验稍做改进,即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内壁处放一短颈漏斗,将收集在矿泉水瓶中的二氧化碳从漏斗口倒入,这样上下蜡烛先后熄灭的时间层次明显,演示实验的现象就更具说服力了。
一、舞台学说——导与演的关系
如果把讲台看作是一个微型舞台,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是导演,学生则是演员。高明的导演一定懂得如何精心布置舞台,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演员的表演欲望,懂得细心挖掘演员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演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演员在舞台上能够挥洒自如,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从而将演技发挥到极致。同样的道理,智慧的老师也应该像导演一样,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构建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动机,集中精力潜心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改变学生生命状态的“窍门”,从而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学习,以自己的天性、方式、思维、语言,自我选择,专注于学习,乐此不疲。有了“舞台”,教师的“教”就相当于导演的“导”,学生的“学”就相当于演员的“演”。学生“演”的效果好不好,取决于“两高”:一是学生的表演天赋高不高,这是基础;二是导演“导”的水平高不高,这是关键。因此,处理好“导”与“演”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何正确处理好“导”与“演”的关系?
1.转换师生角色,变“教师”为“导演”,变“学生”为“演员”。要处理好“导”和“演”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从内心里搬开横在师生之间的那张讲台,把三尺讲台看作是一个微型舞台,把自己当作是导演,把学生看作是演员。导演不是舞台的主角,而是幕后人员,不会随意跑到舞台前对演员指手画脚,更不会站到舞台上和演员抢占风头。所以,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就应该相信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不和学生抢占风头,要沉得住气,要耐得住“动”。
2.精心设计导学案,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李炳亭先生关于教学的四个隐喻之一是:教学是1+3=5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即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转化,精心设计导学案是关键。一名优秀的导演在组织演员拍戏之前,一定会对剧本精挑细选,包括人物的台词都会字斟句酌,力求做到唯美。同样的道理,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就要做到脑中有标(新课标),心中有本(教材),眼里有人(学生),认真分析学情,精心筛选训练题,设计出最优质的导学案,巧妙地将教师的“教”设计为“导”的形式,引导学生成功地开展自学、对学、群学,学有所获。
二、风筝学说——放与飞的关系
在高效课堂思想体系下,学习是什么 ?李炳亭先生作了形象而精辟地论述,他总结归纳出了关于学习的四个隐喻,其中第一个就是:学习就是做游戏。这种说法让我眼前为之一亮,使我想起了和孩子们一起放风筝的情形。其实,教学很像是放风筝。风筝飞得高不高,飞得远不远,除了风筝的制作好不好之外,最重要的还在于放风筝的人是否懂得放风筝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像是风筝,而教师就像是放风筝的人,学生的“飞”取决于教师的“放”。
1.选择合适的天气、场地——即创设好的学习环境。放风筝最好选择晴朗的天气,天气好,人的心情也格外舒畅,还要有微风。没有风,风筝飞不起来;风太大,风筝容易栽跟头。除了天气适宜之外,还要选择开阔的场地。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验到学习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轻松、快乐,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合“放风筝”的环境。教师要慷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不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物”。教师还要尊重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敞开心扉与老师平等的进行知识和智慧地交流,师生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
2.掌握放风筝的技巧——抓住时机,收放自如。风筝能够飞上天,除了有风之外,还需要提线的牵引,因为断了线的风筝注定是飞不远的。这个提线的牵引在教学中就好比是教师的引导,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会形成“众鸟乱飞”的景象;反之,教师干预过多,又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碰撞,灵感就不会产生,学习就缺乏了主动性。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绝不犹豫不决;懂得该煽风时就煽风,绝不冷眼旁观;懂得该提线时就提线,绝不“放任自飞”。教师“放”的技巧越高,学生“飞”的能力就越强。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放手”和“引导”的尺度,既不“牵着”学生走,也不“弃学生于不顾”,这样教师的“教”才会游刃有余,学生的“学”也会水到渠成。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三、足球学说—— 抛与练的关系
教学是什么?李炳亭先生说“教学就是踢皮球”。一个优秀的足球教练,一定善于引导球员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鼓励球员发挥优势,督促球员弥补不足;一定擅长打造团队,充分调动所有球员的主观动能性,并激励他们勇于拼搏,乐于战斗,精诚团结,众志成城;一定能够立足于自己的岗位,保持好自己的角色,绝不会“越厨代庖”,跑到足球场上代替球员踢球……教师很像是足球场上的“教练”,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用自己的“教”来代替学生的“学”。学习必须是发生在学生身上,并形成学习情感的“经历和体验”。
1.坚持激励为主,增强学生自信。一名优秀的足球教练,他一定懂得激励比责备更能激发球员的斗志。因此,无论是在赛场外,还是在赛场上,球员总能感受到教练鼓励的眼神和激励的话语。有了教练的激励,球员才能在赛场上自信满满。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学生有了教师的激励,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因此,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一优点,这样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有哪些优点更能带给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优点给予真诚的赞美,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贴近。同时,教师也要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的缺陷或不足,并通过恰当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奋起直追,不断进步。
2.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一场精彩的足球赛,是所有足球队员团结协作的结果,凝聚着集体的汗水和智慧。因此,每一个球员除了自身的完美表现之外,还必须和其他球员配合默契。球员在球场如此,学生在课堂也是如此。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教育资源,学习的过程就是与人合作的过程。合作生出智慧,合作产生效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人合作的意识,并学会最大限度地与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收获最美的果实。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让合作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阶梯。
一、优质常态课的特征体现
1、是朴实的、精彩的也是高效的。
常态课应该是朴实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的原力,不会因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态教学不是生搬硬套名人、名师的教学成果,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生源情况,教学更趋于实际,注重实效。
常态课应该是精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经得住反复斟酌,既着意设计又浑然天成,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在行云流水之中彰显教师的功力——见解深刻、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常态课应该是高效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常态课。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2、课程资源选用优教、促学。
课堂教学素材是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的,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形式呈现的教学材料,既可以是文字性资料也可以是可视性资料。各类教学素材都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优教”是指教学素材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材料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
二、怎样上出自己精彩的常态课
我认为,上出自己精彩的常态课,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充分做好前思。教师钻研教材需深入浅出,研究学生,简单而又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钻研教材,首先要在深入上下功夫,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领会、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如果说钻研教材一定要深刻、透彻,那么处理教材则要在浅出上做文章。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学得轻松愉快,如何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何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如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统一,都需要艺术地处理教材、补充教材。
2、常态课堂教学力求扎实、朴实、简单。一是课应上得扎实,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让课堂教学真正实在起来。二是应追求朴实。那种追求场面热闹、形式花哨的课终究不长久,我们应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三是课堂要简单。这种“简”不是简单无物,不是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
3、常态课堂要善于对话、追问、穿插。要把对话的范围进一步拓展,由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延伸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由单向的对话转为多向与立体的对话,使师生的视野与文本视野相互交融。追问,是把教学引向深入的一种手段。这一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对文本重新处理,并且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一种期待中寻找着各自的答案,实现着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正是在不断的追问中,触发了孩子们更深刻的思考,使问题的答案丰富多彩起来,实现了文本解读的多元与多维。追问更是一种教学智慧。它需要教师课堂教学的机智,因为有了这样的机智,才有了课堂教学预设的有效、生成的精彩。而穿插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使用,是整合的有效手段之一。
4、要依学而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常态课堂充满情感、智慧。好的常态课课堂能够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
常态课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