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会计类就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投资学》、《国际金融学》、《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金融随机分析》、《金融经济学》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互联网。
经济与金融专业就业前景
从整体上看,经济与金融专业这几年在报考方面比较热门,其职业前景普遍看好,但根据实际就业情况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知名院校的金融学硕士,如果导师影响力较大,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刚出校门拿到10万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数。
近几年来,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学硕士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毕业生一般会继续深造,类似攻读经济学之外的研究生,也有学生直接进入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服务于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近几年来,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该专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在管理与财务咨询公司和大型工商企业就业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金融、互联网、其他行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金融/投资/证券;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其他行业;
4、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5、新能源;
6、保险;
7、房地产;
8、银行。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财务经理;
2、财务总监;
3、投资经理;
4、客户经理;
5、融资经理;
6、理财经理;
7、投资总监;
尽管法务会计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但西方等国家却已经在此领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在美国的安然破产案审理过程中,每一方当事人都私下聘请了相关的法务会计作为团队一员,协助律师制定诉讼方案。由于在此案、审判过程中有专业的法务会计人员的介入,使得有关安然是否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是否存在舞弊行为的争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这也最终迫使安然(Enron)公司承认做了假账,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其虚报的数字让人瞠目结舌。以此为鉴,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开始聘请公司的法务会计为其公司日常运作进行内部控制完善水平进行评估,以期尽早帮助公司查出舞弊行为,避免公司损失的扩大。随着全球经济低糜,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许多公众公司经营出现危机,从而导致大量的财务舞弊案的出现。许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甚至是投资者都要借助法务会计的专业知识来避免损害的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法务会计一方面可以在公司遭遇诉讼案件时为其辩护,保障其合法权益,即通过会计审计手段,同时运用诉讼技巧设计出最有效的诉讼法案。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从而尽快结束司法程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投资者查找公司可能进行虚假陈述的相关证据资料,也可以在投资者进行诉讼时,协助其代表律师对投资者因公司虚假陈述而遭受的实际损失进行计算,提供最佳的诉讼方案建议从而使投资者能够获得最多的赔偿。法务会计还可以协助法官进行案件的审理工作,例如,在某些金融类诉讼案件中,许多涉及金融、会计、审计方面的内容都使得法官无能为力,急需法务会计人员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法官提供帮助进行审判活动。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务会计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未来在各国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对其人才的需求数量也将大幅度的增加。
(一)法务会计在一定程度制约会计假账的存在
顺应国际潮流,在我国尽快建立完善法务会计的配套制度应属当务之急。在会计领域,从事会计职业必须学会做假账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其危害性不言而喻,这也使得其逐渐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会计假账同时也会产生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因其涉及到财务、税收、金融等众多国计民生领域,这一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制约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甚至会演变成全球的经济危机。日趋严重的会计假账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将会进一步导致资本市场动荡,进而引发商业贿赂,最终表现为腐败蔓延。而法务会计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一悲剧的发生。其中的一条基础路径就是培养高质量的法务会计人才输送到社会,而这一使命无可争议地落在了财经院校的肩上。尤其是应用型财经院校更是义不容辞,应突破传统法学会计单独作战的格局,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对会计假账治理与财务、税收、金融、财政风险防范有所作为。
(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适应了会计法治需要
高校教育的现状是会计学、法学分别被授予完全不相干的学位,其学习的专业课内容也大相径庭。而在实务中,会计师与律师的业务之间几乎没有交集,能够合作的案件也极少,都是各自为战,其效果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培养出来的法律、会计人才由于没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根本不具备实务中所要求的既懂法律又知晓会计专业技能的能力,因此根本无法满足会计法治的需要。会计法治所追求的客观独立、防范假账、控制风险的会计契约效果无从实现。而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则有助于实现舞弊防范、加强内部控制从而加强公司企业财产的保护。我国公司企业经常利用会计做假账从而滥用公司资产达到其违法的目的掩饰其违法行为。这也是国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借助法务会计的专业技能进行公司行为的监督和防范。为此,应用型财经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生的就业前景,在借鉴和整合会计、法学专业各自的办学经验的同时,融合出法务会计的学科建设精华,将法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定位为以会计假账防范、企业财务税收风险防控为主要内容,以处理解决金融经济案件为最终目的的特色复合型会计法律人才培养,减少甚至消除会计假账,实现会计法治使命。
(三)法务会计人才就业市场广阔
一直以来,司法资格证和注册会计师证被誉为天下第一第二考,各大高校法学专业就业率极低,甚至教育部已经不再审批新建本科法学专业,虽然会计专业就业相较于法学要好,但如未取得注册会计师证在社会找工作也并非易事。一方面是毕业的法学会计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企业、金融机构和部分事业、行政单位急需既通识会计专业知识又能处理法律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这种对防范会计与法律风险的岗位需求就更加紧迫。不仅仅是上述部门,就连专业分工较强的会计师实务所、律师实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也慢慢发现其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已经不是单一实务所可以完成的,需要跨行业跨事务所合作解决,而仅仅是简单的1+1合作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急需通晓会计、法律等多门专业知识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对实务中所涉及的会计法律和税务的综合性难题进行处理和解决。而这类问题是靠单一专业人才所解决不了的。放眼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其比较重要的业务之一就是法务会计业务。例如近几年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就增加了一倍的法务会计人员。再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其绝大部分业务是对公司财务进行审计、验资,这类传统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而对于司法会计鉴定、税务筹划等竞争力较大的鉴定咨询业务的涉猎却比较少,更别说是法务会计业务了。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传统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经营范围必须进行拓展,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而能够处理这些新增业务的人才主要来源于需求法务会计,因为其具有会计和管理咨询专业优势,且能够解决法律问题,因此未来在我国法务会计也将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较优选择,其就业前景尤其乐观。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法务会计的未来就业前景比较乐观。而近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原高职高专学校由于层次较低、竞争力较弱因此更加注重结合本校以前的学科优势和学科品牌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类学校中的应用型财经院校更是以其品牌的会计专业而闻名,如何充分地整合利用这类院校的会计专业优势,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重点面向公司、各种事务所培养能够从事会计假账的防范,有能力就涉及税收、财务、会计、金融类案件风险防控问题的处理的综合性会计法学人才。另外从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在高校设置法务会计专业,培养具有法律、审计、财税、会计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构想,正符合教育部最新人才培养的精神,即未来将有600多所新转型的本科院校要立足社会需求进行职业教育,换句话说就是按照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的需要来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既使得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得以变革,又形成了与国内研究型高校法学教育的平行与补充的关系,有利于优化法学教育布局,提升法学教育水平。因此,应用型财经类院校开设具备法律、会计等跨学科综合知识的法务会计专业,培养综合性人才将填补国内空白,同时也将拓宽就业市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现在法律专业就业难的危机,同时提高毕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最终解决高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实现教育公平。
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
(一)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总体构想
要想真正建立起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机制,创建法务会计专业,国内的高校就必须科学地设置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在科学设置法务会计复合型法学人才的课程体系时,应当避免简单地将法学、会计学课程1+1叠加,这样的效果只能是1+1<2。应当以法学、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为基本构架,将法学实务理论与会计学实践知识相融合,在教育部规定的硬性课程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一般性通识课程的学时数,再将节省出来的课时设置法学与会计学交叉的特色课程,来实现交叉学科间知识的融汇贯通。因而,除了设置法学基本理论与实务的专业基础课以外,还应开设注册会计师、中级财务会计学、法务会计概论、法务会计实务、公司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会计欺诈调查、金融法和金融犯罪调查、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等具有实践性的专业特色课程,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证明理论基础,使法学与会计学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也使得培养出来的“法学+会计学”复合型法学人才具有区别于传统法学专业方向的特质,能够更好地胜任法务会计方向的需求。
(二)法务会计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1.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务会计资格考试及其认证体系
最高人民检察院曾明确指要求在各级检察院不包括区级检察院应尽快设置法务会计岗位,以适应新时期人民检察工作的要求。人民检察院也曾招收司法会计人员,这类人员需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但这种考试不同于注册舞弊查核师,缺乏对法务会计需要掌握的专门知识进行考察。如前文所述,社会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要仅靠司法机关的人员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其特殊的公职人员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其独立性。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在全国进行专门的法务会计资格考试(如美国的注册舞弊核查师),以保证法务会计人员具备相当的综合性技能。其考试科目有待于学者及实务工作者针对法务会计所处理的业务领域和内容进行确定,而笔者只是抛砖引玉设想其考试科目大致应当包括以下几大板块:即财务会计学板块、审计学板块、民商法学板块、三大诉讼法学板块、犯罪心理学板块等。而法务会计人员不应当隶属于司法机关,即不应当具有公职,主要防止其缺乏独立性,当然其考试和资格认定也不应当隶属于司法机关,这样法务会计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才会时刻以客户的利益为先,在法律和会计准则制约下服务客户。另外,由于我国的法务会计起步较晚,缺乏基本的实务经验,国内的法务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与国外法务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引进其先进的理念和实务中积累的法务会计从业经验,共同拓展法务会计业务。同时,我国的立法应当明确法务会计执业的法律责任,对法务会计人员从事有关证据收集、以专家证人身份出庭作证等程序要进行法律规制,并制定法务会计人员的从业道德规范和准则,应制定相应的部门法规定法务会计人员违规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可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由于法务会计人才要求较高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传统的跨学科理论教育无法解决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诊所式教育模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接触实践项目的同时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并能切身体验这种来自社会实践中的真实项目中需要的法务会计技能,从而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加入诊所式教育模式,从而达到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效果要求。
(1)法务会计的诊所型课程设置方向。在设置法务会计的课程前我们应首先明确法务会计人才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法务会计专业诞生于市场需求,因此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属于职业教育而非学历教育,即不能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否则还会延续传统法学专业“滞销”的情况。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有必要将诊所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应作为必修课进行设置。另外,如在法务会计专业开设诊所实践课,则需变更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作业、试卷及答案的形式与内容,探索新的标准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建议可结合学生的自我评议及相互评议的结果,综合考虑客户的评价,再加上教师的最终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2009年4月12日,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便于不同信息使用者获取、分析和利用,进行投资和相关决策;基本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进一步提升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基本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
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公布《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指出财政部主管全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负责拟订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政策、起草和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指导和监督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会计软件功能。强调会计软件应当保障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开展会计核算,不得有违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功能设计。会计软件应当提供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会计科目分类和编码功能,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显示和打印功能,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满足外部会计监督需要。并鼓励软件供应商在会计软件中集成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功能,便于企业生成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XBRL财务报告。要求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者岗位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未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企业,由其委托的记账机构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财政部报送XBRL财务报告。鉴于此,本人认为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优化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相关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田金玉(2005)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入手,系统全面、层层深入地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为线索,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从而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思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王海洪(2005)认为,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的平台,对财务软件的教学,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该重点开展,但应该对过去会计电算化下的教学设计做一些改革,选择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程。2006年4月,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关于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问题展开了探讨。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鄢志娟、吴青川(2006)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入手,针对本科阶段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目标、课程设置及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认识。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黄旭(2007)从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内涵及其关系入手,分析了有关高等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现状,提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主要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发表了看法。重庆工学院陈旭(2007)主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逐步应用于会计领域,特别将基于XBRL信息技术引入会计信息化领域,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会计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以日俱增。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重新优化构建课程体系。
三、研究目标
课程体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兼容科技与管理知识的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高智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目前我国本科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较,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一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上岗适应期较长,无法及时满足用人单位迫切的上岗需要和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高速发展。二是适应面较窄,计算机专业水平弱,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三是缺乏系统、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相关法律学习。这些现状促使重新审视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课程体系,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研究的内容
(一)实践调研,优化课程体系
2015年7月,走访了包括厦门金蝶财务软件公司、厦门金海峡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厦门金牌橱柜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广泛交流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素质,一致认为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必然趋势。
会计学专业原本是传统专业,会计学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会计学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比较广泛,会计学专业课程,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也有一套严密的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既要懂理论,又要熟练运用会计方法。进入21世纪,我国会计专业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会计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使现代会计学教育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一是国际化的要求。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熟悉国际经济商业环境,要求具有外语沟通能力。
二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要求。现代科技的发展,IT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使信息传递没有时空的限制,会计编制财务报表及其传递越来越简单和快捷,会计工作的中心从记账、算账、报账等数字整理转移到为管理者进行分析、筹划提供决策方案上来,这都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三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企业必须扩大市场和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懂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法治社会的要求。市场经济客观上是法制经济,我国市场秩序越来越规范,要求会计人员懂经济法和税法。
五是金融环境变化的要求。金融环境对企业有直接影响,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会计,还要懂银行信贷、证券、股票等金融知识。
因此,现代会计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会计教育,还要包括商业环境教育、金融财政教育、管理决策教育。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方法,而且要熟练运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素质:会计专业课体系完整、融入计算机课程体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懂法规知识、懂礼仪等,能够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跟随时展,及时更新知识。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从高职高专到本科教育都十分雷同,总体上都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培养的学生财务会计专业外语能力比较差。大学的外语主要是应对英语四、六级考试,会计专业外语时间短、实用性差。
二是培养的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比较差。会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课程内容少,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各行业环节的会计实务工作。
三是学校会计教育不能与系列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认证考试紧密结合,削弱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及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
四是课程整体结构不合理。专业课过多过细,形成比较严重的财务会计课程重复,例如供、产、销三大过程的帐务处理,多次循环和重复,浪费宝贵的学时。
五是教材、教学方法滞后。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在课程讲授中,仍然以满堂灌为主,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特别是重视于海西发展的本土高校,我想我们更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把培养优秀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视为我们的崇高目标和责任,我们理应设置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这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现在我结合了当前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调研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对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构想,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五、本课程体系的特色
以会计课程体系完整为主线,增加会计发展方向的新课程(XBRL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以及软件工程的主干课程和金融投资知识的必要课程,按照满足现在会计发展方向所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需求,能够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建议软件工程会计信息化的方向的选择时间在二年级比较合适,这样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更专业的理论知识。
二是会计专业的系统专业课包括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学及其相关的实训课,由浅入深,符合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这也是传统会计教育长期形成的系统性的优势传统,这要继承和保留。这些课程的教材都要选用国内出版的优秀精品规划教材。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能力训练。开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ERP等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四是结合了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如投资学、货币银行学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扩充,为今后实践中的资金管理提供了的知识。
五是加强实践和实训课教学。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学生一方面在院内会计实验室实训,另一方面,与会计事务所或企业合作,建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寒暑假及毕业实习的岗位或机会。
六、总结
在五年制高职会计类专业中,首先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成本会计》课程是之后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与成本核算岗位相关联的课程,学习完本课程后应该做到“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涉及到较多的会计知识,并且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较为紧密。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是现阶段各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中,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课程改革已基本到位,但绝大部分学校的成本会计课程仍采用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课程模式,并且授课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成本会计》教材设置现状
现阶段五年制高职的教学改革下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会计专业的教学也不断调整,以前的会计课程基本上是学科型课程模式,现阶段绝大部分课程都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但在教学改革中,《成本会计》课程设计仍没有完全突破学科型。在本课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设置与工作岗位流程不一致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未开展有效的企业调研,未到生产一线开展有效的岗位分析,未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纯粹是由部分任课教师根据几本教材,结合新的企业准则,然后进行了简单的复制粘贴,或者仅仅是换汤不换药的把章节改成了项目、任务,从而无法有效的与企业实际岗位相对接,学生在毕业后也无法立即融入到成本核算的相关岗位中去。
(二)教材设置与前后课程衔接不足
绝大部分教材在中只注重各项生产费用的数据演算,而忽略了成本会计课程与以前学习的诸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关知识的衔接,让学生产生一个误解:成本会计就是数学课,它与会计核算关联较少。比如,在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这一章节时,教师一般都在授课中讲解如何采取各种分配方法进行计算,反而忽略了数据的来龙去脉―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学生不能理解在账务核算中各种算法的不同作用。
(三)教材设置实践操作不足
绝大部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操作,课后设置了大量的计算习题,但未将习题与实践动手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各类费用归集分配时,如何进行诸如发料单、领料单、材料汇总表等原始凭证的填制,如何填制记账凭证,如何进行生产成本明细账的填列等。虽然有很多内容在基础会计中已经学习,但当时在实践操作时,基础会计注重的是整体的规范,而不一定注重到细节。
另外,在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未开展各种信息化手段,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将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完整的展示,或者有一些案例无法展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分步法这一章节中,仅简单介绍基本核算流程,无法带领学生进行系统的实务操作,又没有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展示,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工作实际岗位时无法进行应用。
二、基于工作岗位的《成本会计》教材构建设计
要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成本会计教材,首先要对成本会计课程乃至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职业背景及就业前景开展调研论证工作,并且进行有效的人才需求分析,针对成本会计课程所对应的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调研,并且要基于工作过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对于常见就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展总结,围绕职业能力标准重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成本会计的职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本教材的设计思路。
(一)调研与分析岗位职责
针对成本会计职业岗位开展分析,确定成本会计职业能力方向。我们首先要了解分析在各个企业中成本核算人员所涉及的岗位,并对每个岗位进行分析,将各个岗位应该了解或掌握的专业技能及岗位职责进行有效的梳理,从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出发,根据筹资、生产、销售、利润分配等各个环节来完成成本会计人员的各项工作,为教材的编写打下坚实的基础:(见表1)
(二)审视与明确教学目标
在完成了成本会计岗位分析后,就要明确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尽管是以制造成本法以及相关理论为基础,但从本质上而言依然是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中所学的会计原则、记账方法等内容的进一步诠释与应用,并且对于后续会计等课程开展了铺垫。因此,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帮助初学者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学会利用所学的方法、原理、概念、技能实际进行会计核算,处理一些基本的经济业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与划分学习任务(见表2)
在新教材中,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有:课程认知、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管理、模拟实训等五大学习任务。
将生产认知放在基础准备部分以帮助学生熟悉生产常用术语,并且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情况。
成本核算与成本报表模块作为五年制高职学生以后从事成本会计必须的掌握的内容,也是学习成本会计的重点内容。
在成本管理模块中,必须把握住与上述的成本核算内容紧密联系,但与后续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不重复的原则,考虑针对成本报表进行的分析。由于成本管理模块内容比较难,一般学生毕业时从事的成本核算岗位比较多,不会涉及到太多的本模块内容,可以略讲。
(四)丰富与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还要激发学生在接受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计教师应积极利用现化信息教学手段,利用各种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展教学,如进行进行课件制作、动画的设计、微课的录制等。这些现代化信息化手段的引入能有效辅助教师,不仅可以让会计理论知识的解释更形象,计算流程总结更清晰,数据来源去向更明朗,账务处理更直观等,而且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复习,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还可以进行学习。此外,也可以利用课程网站、学习空间、教师空间,将大大有助于教学双方的直接交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三、教材按照工作岗位设计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专业岗位课程;职业迁移能力;财会专业;创设;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27-03
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打破一生只固守于一次性职业岗位选择而保持不变的模式,进行跨职业、跨岗位、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职业迁移能力是指人们应对职业迁移的变化能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的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强弱决定其就业前景的好坏,如果学生具有复合型专业技能,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就比较强。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这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因此,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要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技能、增强学生应对职业岗位变迁的能力为标准。
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体系难以对接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
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经济法》、《会计电算化》等学科体系课程。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在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虽然教材或课程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但从体系上说,基本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学科体系,没有按照职业岗位设置相关课程,难以对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常常出现课程多而不专、散而不精的现象。在课程内容上也缺少与职业实践直接相关联的岗位技能知识,导致学生所学与所用之间的脱节。职校毕业生往往由于不适应具体的岗位要求,必须经过再次培训才能上岗而被众多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因此,职业教育有待立足于岗位而设置课程,实现课程与岗位的直接对接,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实践与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不利于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随着企业会计新业务的不断涌现,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断发生变化,然而职业学校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实务教学环节时有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相脱节。同时,现有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而又不具备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特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我们应按照岗位设置课程,培养具备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业人才。因此,其教学单元可以按工作任务划分,教学内容可以按工作流程开展。而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是按学科理论框架设置,培养的是具备一定学科体系知识的研究人员,其教学单元是按理论逻辑顺序排列的。[1]所以,职校生职业迁移能力不强的弊端在毕业生离开学校的时间越长越明显。也就是说,一旦发生职业岗位变换,他们职业迁移能力的弱势将很快显现出来。
二、创设具有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
专业岗位课程的构想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先导,创设专业岗位课程的基本原则
1.以适应职业岗位群体的迁移为依据确立专业岗位课程培养目标
在进行职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其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构建岗位系列课程的知识框架,对当前的职业岗位及其相近的扩展性岗位进行认证或定位。
2.浓缩岗位技能
同一岗位系列内的课程应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立其兼有扩展性与独立性的知识结构体系,把岗位技能与岗位延展性技能浓缩在一起,增强跨岗位的知识联动。[2]
3.减少岗位课程内容之间的叠合性
针对以往主干课程内容之间频繁的重复交叉现象,为了保持岗位系列课程开发的独立性、延展性,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岗位课程之间的叠合。
4.提高职业资格要求的紧密度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提倡国家允许高职在校学生能够参与职业资格考试,以职业资格的要求,使专业岗位课程尽量融合职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二)整合传统学科体系课程,创设专业岗位课程的思路
统观大多数职业学校财经类会计专业的众多课程,起着专业主干作用的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各主干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比较频繁,其中会计的概念、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财务会计报告在核心课程中都有涉及。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建构财会课程的品牌和特色,推动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可将财会专业各主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按照会计职业的岗位功能,设置会计岗位课程。
(三)结合企业实际与课程设置原则进行专业岗位课程的创设分析
岗位课程的开设必须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为依据,进行企业情况调研。以会计专业岗位课程的创设为例,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和诸多企业实践中的做法,企业一般都是根据自身规模大小、业务量多少等具体情况来设置会计岗位。大中型企业通常设置会计主管、出纳、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职工薪酬核算、成本核算、收入利润核算、资金核算、总账报表和稽核等会计岗位。小型企业因业务量较少,会适当合并减少岗位,设置出纳、总账报表和明细分类核算等会计岗位。由于财产物资核算、出纳、工资核算、往来结算、财务成果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资金核算等都是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岗位,总账报表核算是进行总分类核算和编制报表的岗位,稽核、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等都属于管理监督的辅助岗位。而明细分类核算能涉及较多的原始凭证,可以很好地体现岗位工作的实践特色,因此,在设计岗位课程时应该着重明细分类核算岗位相关操作的内容与构建。
(四)以企业岗位为依托,构建专业岗位课程的框架体系
根据上述岗位课程创设的思路分析,依托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以一般企业会计岗位设置情况为例,可尝试构建会计专业岗位课程框架体系(详见下图1)。
(五)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并不是终结性教育。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受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风险考验,不确定的社会需求必然会引发人们的职业岗位变化。[3]因此,岗位课程的设置有待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不断根据社会对会计职业的新要求来创设专业岗位课程,将教学课程内容与职业迁移能力相互对应,将学科教学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设置的岗位课程应当针对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不仅要满足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职业的前瞻性。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更要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岗位课程实施的教学思考与建议
(一)适度淡化专业界限,强调岗位课程的选择与学习
学生在学完大类专业先导课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若干岗位系列课程进行学习。突出以岗位课程为核心,构建专业岗位群集,使学生在选择岗位课程时能把未来的职业规划纳入自己的课程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弹性,以适应相近岗位的职业转换。[4]
(二)充足配备具有专业实践业务素质的师资
整合后的岗位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将更加宽泛,并突出了对学生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学校必须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负责对本岗位能力的调查分析,制订和实施相应的岗位系列课程建设方案,确保任课教师专业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保证岗位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着力重构专业岗位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通过建立以岗位课程管理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建设管理机制,形成一套与职业岗位相应的课程知识技能体系,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课程管理、运行、考核等机制。
课程改革与建设历来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核心,面向市场需求的岗位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具实质性的核心工作,岗位课程的科学创设,对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与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延展性与前瞻性的职业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2]张晓东.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