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范文第1篇

一、**非政府组织的产生、作用与发展趋势的简介

**是一个实行分权制的联邦国家,生产力极其发达,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尽管**的经济极其发达,政府并没有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管理,恰恰相反,是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来承担许多具体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工作。在**的舞台上,主要由三大部门在唱主角,即政府、营利部门(企业公司)和非营利部门,其中非营利部门又称为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政府是在这两者之间,站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政策调节、法律制定和财政支持,来实施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这种政府管理模式,用我们当今中国改革的话来讲,就是既体现政企分离、又体现了政事、政社分离的双重要求。这对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管理的改革,是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一)产生动因

**的非政府组织的诞生渊于社区的发展,其基本宗旨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它从十八世纪开始出现,十九世纪后逐步走向繁荣。目前,**非政府组织共有100万个左右,遍布**大小城市的社区内。促使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原因是非常的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因素:

首先,**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步很早,人们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一定区域内的社区理念也就较早地产生;同时由于家庭功能的局限而产生一系列人们的生活等问题,就转变为社区管理的问题,人们迫切希望在社区的范围内,有专门从事社区服务与管理的运作机构,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是非政府组织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其次,由于社区服务的内容,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丰富多样,因此,光靠政府管理机构来专职行使社区的服务,必然会带来成本增大、效率不高和服务机制难以适应的弊端。因此,政府也力求寻找能够胜任这一角色的机构。这是非政府组织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再次,由于**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着不同的,因此社区之间需要的服务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性,而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具有统一性和单一性的局限,很难为不同社区生活的人们所接受。因此,不少社区为了某些共同的社会问题或者同一的利益,自发组织一些非政府机构,替代政府的服务机构,并愈来愈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这是非政府组织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

非政府组织的普遍产生和蓬勃发展,使**政府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境界,政府的职能是宏观管理,非政府组织是具体的组织者和运作者,两者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

(二)作用体现

**的非政府组织从其产生到发展,已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伴随着社区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社区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非政府组织通过其功能的发挥,又对社区建设的推进,对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对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服务功能的开拓、服务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组织、管理和推动的积极作用。现代意义的社区是居民生活在一定空间内的共同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愈来愈强烈,对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和内容,都在不断提高和增加。非政府组织按照其基本宗旨的要求,始终将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放在首位,不断开拓社区服务功能。在**社区内,非政府组织似乎正朝致力于一种无所不包的服务体系方向在努力,涉及的服务范围十分宽广,力求使社区服务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学有所教、需有所供”的全方位的新境界。正是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内的积极组织、管理和促进,使**的社区服务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保障。

第二、非政府组织对政府摆脱社会事务的具体服务,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社会里,特别是在居民生活的社区内,政府管理是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超脱的状态,它主要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政策,制定基本规范的运作法规,采取财政支持和投入,并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管理和考核,而大量的、具体的社区服务的内容、项目的开展,都由非政府组织去承担和组织实施。实行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既能克服政府直接去操办社区服务具体事务中的官僚弊端、低效率弊端和服务不到位的弊端,又能通过政策的调控和奖励,来增强非政府组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十分强烈的信誉感和竞争感。由于非政府组织既是居民生活区的者,又是政府管理社区的合作者,因此它可以起到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和桥梁的作用。同时,又正因为非政府组织处于中介状态,因此它又受到居民与政府两边的制约和考核要求,所以,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一般总是兢兢业业的,总是致力于社区服务的不断发展。

第三、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发展以及由此带动的社区各类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为提供充分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能动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非常庞大,在开拓社区服务过程中,带来了许多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据统计,目前**大约有800万人在社区从事各类服务工作,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此外每年还有9000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社区服务每年约有500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70%左右是政府财政投入的,30%左右是通过服务和社会捐赠取得的。社区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持续稳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一是开拓了充分就业的机会,减轻了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二是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包括温馨家庭、心理咨询、犯罪预防、提高教育程度和质量等,都对缓解一系列社会矛盾,起了重要的平衡作用。

(三)运作模式

**非政府组织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史,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作模式和政府管理扶持的模式:

首先,非政府组织成立要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包括写明机构性质、运作计划、服务宗旨,以及用什么方式实施项目开发,并要明确非政府组织基金会成员的构成。政府通过严格审核认定后,发给非政府组织资格表,再予以批准成立。

其次,非政府组织运作机构一般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董事会,它由出资人、社区居民代表、政治家和社会工作者组成。董事会的职责主要是制定方案、确立目标、招聘成员等。第二层次是执行总裁,它由董事会任免,其工作职责是执行董事会所制定的方案,管理组织资源,开发服务项目,拓展外界联络,争取社会募捐,考核和评估雇佣人员。第三层次是带薪工作的职员,主要是协助总裁工作,研究日常工作,开展人员培训与提高,对各方面服务雇员进行评估和监督。

第三,非政府组织在组织社区服务时,始终不满足现状,他们以寻找和发现新的社会需求为内在动力机制,不断创新开拓。如发现一项新的社会需求时,首先自己筹资来开拓这一服务项目,并力求成功,以增强政府对它们的信任;而政府发现这些项目的开拓,确实对社区居民带来了受益,又会加大投入力度,给予支持。所以,**的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机制,确实在**社会的发展历史上,起到了先导效应。

第四,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在进行严格审核批准成立后,从财税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支持。一是对非政府组织在从事社区服务过程中,每年提供10%-80%不等的财政资金,但大部分非政府组织都可获得60%-70%的财政投入;二是给予非政府组织特定的免税政策,既服务所获得的各项收入不需上税,同时非政府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时所购买的商品,也不需交税,因为**零售各类商品是实行价外税的,所以从事公益的组织,就可以享受到这一政策;三是规定非政府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所形成的盈利或利润,不得用于个人利益,必须用于社区发展的再投入,为大众服务。

(四)发展趋势

从**社会目前的现状看,非政府组织已经承担了很多的社会事务和社区服务工作,对社会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从政府管理角度看,还想把更多的事情交给非政府组织去做,甚至设想让非政府组织去办监狱,去管理监狱,因为非政府组织办监狱和管理监狱,更富有人情感化效应。所以,从发展趋势分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它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将随着发展而更富有建设性。

但是,鉴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和社区建设投入的逐步增加,政府在对非政府组织的资助有所下降的同时,调整和采取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以充分满足社区发展的要求。首先,是鼓励建立工商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使非政府组织能够充分利用前者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资源,开展社区服务业;其次,要求非政府组织不要完全依赖于政府拨款和社会捐款,而要寻求和形成一定的自立机制,政府允许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有偿服务,但要求收费标准要与服务质量、服务对象支付能力相联系;第三,政府允许非政府组织在直接从事有偿服务的基础上,开办营利性公司,逐步形成非营利和营利的相互渗透,并以营利性的收入来弥补非营利的需求,同时要求非政府组织把行政经费压缩到最低程度,保证服务效率,把钱用到真正需要的方面。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在从事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还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发展变化。

二、培养社会中介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社区建设的概念,在我国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因此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确实是任重而道远。**是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中心,社区建设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以起到示范与辐射效应;同时,也是**自身处于经济结构大调整、社会生活结构和方式快速变化的现实要求。但是,由于我们社区发展的历史短暂,缺乏一套完整的发展模式,为此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这对加快**社区建设步伐,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缺乏社会中介组织,必将成为**社区建设的一个深层次的障碍

**社区建设最早渊源于八十年代初期,主要是民政部门承担一些社会事务的服务;进入九十年代后,**社区建设是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市政府将社区服务工作连续六年列为实事项目工程,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改革重任。

从改革角度看,**社区建设下一步面临着三大改革任务,一是如何理顺和确立社区管理体制,即在社区建设这个大舞台上,政府主管部门究竟是哪一家,这关系到今后政府对社区发展的一系列宏观管理、登记审批、监督考核等;二是如何建立起适应社区发展的可持续运行的财力机制;三是如何培育和促进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这是当前社区建设中考虑得最少、最滞后的一个问题,但又是今后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必须要予以超前的研究和寻找推进方案。

首先,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就不可能做到政事分离、政社分离,就难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

我国经济改革经历了二十年的历史,已经从过去“大政府,小市场”的管理模式,转变成依托市场、企业运作、政府宏观调控的“小政府,大市场”的管理模式。这一转变,使政府变“小”了,但它更精简高效,处于更高层次的调控管理,对释放企业的积极性,对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在社会管理领域内,政府职能也面临着转轨变型,也面临着如何从摆脱具体事务操办,转变到注重宏观管理,法规制定和政策引导的境界。社区服务是一项崭新的开拓领域,又是一项内容十分丰富,需求变化层出不穷的新体系,如果没有一大批专职、专业相适应的社会中介组织来具体承担和实施政事分离、政社分离,政府职能转变就相当困难,其结果往往是政府具体操办社区服务业,既难以适应居民生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需求,也使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越搞越大,使大社区的发展,变成大政府的管理,这不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其次,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极容易使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由政府推动走向政府包办的运作格局。

社区建设在起步发展时,由政府大力引导和推动,是非常必要,也是社区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社区服务是一个需求内容、需求层次十分广阔的领域,具有非市场或准市场意义的供需关系。而组织、协调和满足社区服务供需关系的重任,只能是依赖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即由一大批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去运作和操办。我们现在依托政府体系中的“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功能,去引导和推动社区服务的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功不可没。但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大发展,社区服务业的供需关系愈益突出,如何构造适应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各种需求服务体系,客观上已经越出街道和居委会的管理功能,需要注入新的运行机制,否则把社区服务的建设,就等同于街道、居委会的管理职能,只能使社区发展走入误区。政事分离、政社分离如同政企分离的意义一样,在市场需求领域内,由政府直接办企业、直接管企业,只能带来低效益、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不能满足需求的弊端,在社区服务需求领域内,面临着相似的一面。

再次,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就不易形成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运行格局。

社区服务业在国外被统称为社会工作者专业,其影响力是非常广阔的,在高等院校内,社会工作专业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分量。所以,不少发达国家的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专业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都是十分高的,其中社会中介组织的蓬勃发展和具体运作,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在国内比较是领先的,在国际比较是落后的,关键之一是缺乏社会中介组织的运行。这导致两方面的问题存在:一是社区工作长期处于街道、居委会的半行政半封闭的运作状态,显得规模较小,社会影响较小的局面,专业化程度更无从谈起。二是阻碍了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和培养对象的出路,因为大学毕业分配到街道机关工作,总体上是属于国家行政管理专业的对象,分配到具体福利院等单位,又主要强调护理专业,而面对今后需要大发展的社区建设与服务管理,又是恰恰缺乏实体运作部门。所以,培育和造就社会中介组织,已成为社区建设朝着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任务。

(二)培育社会中介组织,需要认真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全面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会中介组织在社区建设这个大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五的文献中,再一次强调提出,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机构。现在问题是,我们要准确而完整地理解中介组织机构的涵义。中介组织机构主要包括经济领域中介组织和社会领域中介组织两大类,前者我们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已经在大力发展,如财务投资咨询公司、会计、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但现在恰恰缺乏的是社会中介组织,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受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和束缚。在对待社会领域内,我们一直是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而对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分担政府管理的具体事务,以及把社会服务工作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去引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事实上,社会中介组织是承担政府管理社会特别是社区服务的具体组织者和运作者,这是今后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管理的基本前提。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运作,可以使政府处于更高层次上实行宏观管理,使政府管理更加精简高效,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会中介组织中的党建工作的开展,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领导和社区建设的领导。所以,现在的关键是,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社会中介组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要切实调整政策,为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创造条件。

目前严格意义上社会中介组织,尤其是进入社区服务运作的几乎是空白,但作为可以转变成社会中介组织的社会团体,不但存在,而且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在社会团体中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术性团体,一类是专业性团体,而在专业性团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是密切相联的,如社会工作者协会,街道工作者协会等,只要我们按照政事分离、政社分离的原则,重新界定政府管理职能,是可以让出很多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下移到各种协会去发挥。但目前问题是,社会团体虽然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位,但社团在实际工作中,却不能享受一系列政府政策,如不能享受政府定编政策,不能享受用工政策,不能单独纳入养老、医疗保险政策范围等,由于政策限制,目前的社团实际上只是各级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它的职能也不能得到应用的发挥。所以,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的社团况且受到如此大的政策限制,要培育一系列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困难也就更大。因此,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首先在社会团体政策上率先进行改革和调整,使社团在原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上,有定编政策,有用工政策,有纳入社会保险网络的权利,并有重点的选择几个社团组织进入社区实行改革试点,这样从政策上,从运作试点上,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创造一定的条件和铺平道路。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范文第2篇

社区是基层,也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职能部门的关注点、落脚点。但是很多时候政府部门和居民政务信息沟通渠道单一,无法覆盖各个层面的社区居民。政府部门的信息和活动内容缺乏互动且宣传面不广。而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他们需要进一步的参与和服务,融入社会和社区生活。

目前,《东南商报》在社区新闻报道领域已构筑起“一报一刊一网一活动两微博”的全媒体构架,广大社区工作者可以方便地使用全媒体平台社区资讯、与社区居民沟通,通过《东南商报》的全媒体平台的信息到社区居民实现零距离传播。

一报是《东南商报》每周一推出的《社区广场》周刊,一刊是多媒体电子杂志《宁波社区》,一网是“宁波社区网”(), 一项品牌活动是社区服务大篷车,两个微博分别是腾讯和新浪的“东南商报社区周刊”。《东南商报》创建全媒体平台实现了社区新闻无缝对接的传播效果。

一项活动:用服务让信息和社区居民零距离

宁波市老三区共有300多个社区,针对社区读者这一特殊群体的信息传播和服务一直是《东南商报》关注的一个重点,2007年起《东南商报》创办了一项服务社区居民的活动——“社区服务大篷车”,旨在搭建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服务人群多样化、信息传递零距离的服务平台。

从2007年2月起,《东南商报》联合宁波市医学会、市律师协会、市心理卫生协会、81890志愿者协会等和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单位,每周日进一个社区开展便民服务活动。服务内容包括:保健知识讲座、医疗法律服务、免费家电维修、趣味运动等多项服务项目。四年多来,《东南商报》“社区服务大篷车”不仅传播科普知识,还不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倾听民意,收集提案信息。在每年春节前夕,组织年货直通车,邀请市民参观年货生产基地,让市民买到优质年货。

“社区服务大篷车”通过嵌入式传播方式使媒体联合各级职能部门共同走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和便民服务。媒体和社区都能够各取所需,达到共赢。

“社区服务大篷车”为各种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单位及志愿者,和社区以及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完成了政府职能部门政务信息最后一公里的传达,从而实现资源服务的最大化。一方面政府和群众的沟通渠道畅通,也使职能部门为居民服务有良好平台,数百志愿者奉献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截至2012年4月中旬,《东南商报》创办的“社区服务大蓬车”已进行了214期,《东南商报》利用这个载体推动队伍建设,鼓励年轻记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同时通过各种活动积极服务群众,提升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到目前为止,活动已进入了全市200多个社区,采写稿件500多篇,数万居民享受了服务。“社区服务大蓬车”活动开办至今,已形成了鲜明特色,先后获得了2008年度宁波市新闻名专栏、2010年度宁波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等荣誉。

一本电子杂志:用多媒体手段使信息传播全覆盖

社区工作报道的难点扩大参与人群、调动参与热情。媒体应更好地利用新兴的传播手段,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针对中老年人,报纸可能是最传统最直接的传播方式,但是对于越来越多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来说,更多样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是吸引他们的好方法。通过电子杂志的传播,可以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家门口发生的情况,不必通过家里的老人当“二传手”,减少了信息传播的失真,增强了亲身参与感和融入性。

2009年4月起,《东南商报》与浙江万里学院传媒学院合作创办了一本电子杂志《宁波社区》,这本多媒体的电子杂志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网站等多种载体形式和媒体形态于一体,集中报道宁波社区新闻、社区文化、社区人物、社区生活和社区活动,从而提升社区形象,增强社区居民自豪感,最终达到深入社区生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目的。《宁波社区》每周日上线,每期时长5分钟以上,一般50—70页之间。固定栏目有“小巷总理”“社区宝贝”“社区人物”“社区好邻居”“劳拉小姐美食屋”“市井”“寻城”等。

《宁波社区》的制作在采编人员安排上,采用“1+N”的工作模式,即一名《东南商报》记者配数名擅长图文采制、广播制作、网站编辑的学生。记者的文字稿发给报纸,图片、视频、广播等发给相应的板块和载体。这样,社区新闻的内容不但发表在《东南商报》上,还集纳出现在电子杂志《宁波社区》上,在社区新闻的官方网站宁波社区网()上则有相应的板块和栏目,还每期制作成图片形式的流媒体图片(vimage),在全市100多个社区户外电子屏上轮番播放。每个新闻和活动都有社区新浪和腾讯官方微博及企业QQ号即时,实现了新闻内容产品生产的“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功能服务、多载体传播”。平面媒体借助“电子杂志”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更广泛传播,提升了平面媒体受众的年轻化和对报纸的忠诚度。

《宁波社区》电子杂志一上线就受到了社区读者好评,点击率不断上升。到2012年4月中旬,《宁波社区》已累计出版156期,宁波市委宣传部对此表示肯定:“这是《东南商报》社区新闻报道从平面媒体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运作模式上的一大创新,在浙江省内首开媒体与高校新闻专业合作先河,高校师生为报纸提供智力和人员支持,报社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平台和物质基础。”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服务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数量日渐庞大。2012年年初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指出,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当时总人口13.7%。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城市社区的发展,作为养老制度历史变迁中的先行者――城市逐渐找到了一种基于城市的养老模式,那就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自主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也是大部分老年人愿意接受的方式,这也给社区服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基于这样一个社会背景,老年人的自身需求意愿常常不能被重视,或者受社会或城市整体服务水平的制约。就长沙而言,作为一个二线城市,经济的发展仍是重中之重,社区发展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是否考虑到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社区老年人的社区养老需求的供给情况如何呢?如何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如何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规划养老方针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意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内容。社区在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是辅助居家养老的最佳载体,只有拥有社区服务的强有力支持,才能切实解决居家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目前学者们大多从老年人的需求角度出发探讨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认为社区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穆光宗提出五个层面的老年人的需求,生存需求、感情需求、发展需求、价值需求和归属需求,与之相对应的,社区服务的内容应包括物质生活保障服务、文化娱乐活动服务、保健医疗护理服务、家庭事务料理服务、老有所为指导服务、情绪调适咨询服务、基本权益保障服务、老年婚姻服务、住房调换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十个方面。孙泽宇认为,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围绕精神慰藉、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三大类,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较少,精神慰藉服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老年人实际需求更趋向于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李兵认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分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应提供健康服务计划、日常照料服务计划和精神文化服务计划。

(三)关于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供给方式。易松国认为西方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供给方式有以下几种:(1)政府购买由民间机构提供的社区服务,提供给辖区老年人;(2)通过补助制度降低服务收费,保障老年人基本需求;(3)老年人自行从民间市场中选择服务,政府只承担监督责任;(4)由志愿者提供养老服务;(5)由亲友、邻里为老年人提供服务;(6)发放现金兑换券,老年人可以利用兑换券换取所需要的服务。5李阎认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包括以下四种:政府主办,层级联动模式、政府主导,中介组织运作模式、政府资助,机构主办,连锁经营模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公司承办,市场运营模式。

三、长沙市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现状

现阶段长沙市的养老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大多是集中养老,各地的养老院和福利院是典型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模式,是指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为辅,政府为其提供助老服务的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的家庭服务现状。通过对长沙市部分社区的老年人调查,95%以上的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其余不足 5%的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模式,但选择原因都比较特殊,如,“三无老年人”(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有的老年人是因为子女长期监狱服刑;极个别的是因为不堪忍受子女无休止的“啃老”。

正处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中,一些老年人居住在子女家里,白天子女工作,其中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还承担了部分隔代养护的任务,这对于老年人的生活也是一种慰藉。部分处于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状态的老人,天天独自一人在家,每天伴随着孤单寂寞,精神上也会出现一定的焦虑。还有一些老年人独居或者与配偶居住,只有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子女才会前来看望,这些老年人平时都是在盼望与期待中渡过,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是比较匮乏的;更严重的是空巢化、高龄化快速蔓延趋势,使得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问题成为城镇化背景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的一个焦点问题。

(二)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城镇社区的老年人感到心理孤独时,交流的对象更多的是自己的邻居、老朋友,在寂寞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地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倾诉。子女大多工作比较繁忙,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老人,甚至通电话的时间也并不多。这深刻地反映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孤寂和与年轻人交流的缺乏。在对老年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年人选择体育锻炼,可是社区内只有简单的健身器材,而且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器材也相对较少;有 40%老年人选择打牌下棋、听戏、看书、看电视等,这反映了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的匮乏。

老年人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逐渐弱化,这也就使得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娱乐活动,而事实上他们的娱乐活动很单调,这就使得他们没有集体归属感。这也要求社区在提供服务是应该更多的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少社区也开设了老年人活动室,但是大多沦为麻将室,并没有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从社区服务看,主动的、有规模的开展意在满足老年群体心理需求的专业化活动,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四、长沙市老年人社区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老年群体在养老方面从过去单一的家庭依赖,开始向社区依赖转移,对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是现阶段的老人养老依赖特征。其中对家庭的依赖主要在日常生活照顾和遇到紧急情况的救助上面,对社区的依赖主要体现在医疗康复、文化生活和饮食服务等方面,这表明家庭和社区从不同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需求。

(一)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问题。在老年人在社区服务中,长沙市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社区内医疗服务不足、交通不便利,娱乐设施不完备,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偏低等等。而且,现阶段社区所提供的服务设施主要针对的能自理的老年人,对于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人群的文体娱乐设施几乎没有。

随着长沙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区服务中的硬件建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这些资源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少老年服务设施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例如活动场所比较狭小、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交通不便、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缺乏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人群不广泛等。

(二)老年人社区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主要矛盾。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社区的养老服务也渐渐成为社区服务的重点。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也开展了很多的活动,无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在逐步发展,不少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就长沙市而言,在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医疗保健方面,主要以医疗服务为主,诊疗水平也相当有限,并没有真正的形成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也并没有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精神慰藉服务方面,不少社区开展的老年人服务活动都流于表面,发放物资,过于偏重形式化,城镇老人经常在家中独处,缺乏与人沟通,很容易导致老年人痴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对于空巢老人更是如此。

(三)老年人社区服务的专业服务队伍建设问题。社区工作是一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极高的专业性工作,老年人社区服务要想进一步发展,组建或引进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必不可少,但目前从事长沙市社区养老工作的大部分工作人员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这大大影响了社区服务的质量,也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首先,社区服务的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服务理念方面还有所欠缺,作为社区的服务人员不能依靠行政权威来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在设计服务项目方面偏重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服务对象的切身需求。其次,引进的服务团队并没有系统的管理,过于散乱,大部分是零散的志愿服务,并没有专业性,有些团队甚至只是走过场而已。这些服务并没有解决社区的养老问题,相反会给老年人带去“二次伤害”。

五、完善长沙市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议

从长沙市老年人社区服务调查看,我国城镇的老年人社区服务还普遍处于一个初级的探索阶段。其中,很多的问题也开始慢慢暴露出来,笔者认为,要完善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应该更多的立足于社区,精准的把握老年人的各项需求,提升服务系统各个环节的专业性。

(一)利用和链接社区现有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本市的社区服务资源越来越丰富,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资源的匮乏,只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合理的,因地制宜的运用资源。一是,利用社区内的个体家政服务、托老所设施、老年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为老年人群体提供的定期服务项目、服务规模;二是,链接社区内各大专业性事业单位为老年人传授健康知识,举办相关的文体娱乐活动,同时为社区的工作人员和服务队伍的专业性提高做指导。

(二)按需配置,实行老年人个性化服务。在社区老年人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社区老年人按照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整理,逐步推进“分层次、个性化、按需配置”的社区服务模式。

一是完善不同层次的服务设施。首先,社区在为老年群体提供的服务设施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方便、安全。其次,要不断地定期检修,及时修理损坏的设施,从而提高老年人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效益。然后,要按照不同层次老年群体需求提供不同医疗服务、结合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最后,定期开展不同层次服务设施、服务项目的客观评估。二是提供个性化、合理的老年人服务。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服务提供者应该设计多样性的社区服务供老人和老人的家庭进行选择。首先是赋予老年群体按照各自需求,选择服务项目、服务活动的个人自由;其次是注重老年群体正当权益,对合理需要进行保护,正确引导老年的家庭责任感、婚恋观;然后是帮助各类老年人找到兴趣爱好,建设相关的群体,加固老年群体归属感;最后是要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针对老年群体的心理、情感需求服务。

(三)推进老年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进程。要想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得以健全和稳固发展,必须建立完善老年人社区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服务模式。

首先,提高社区服务提供者者的专业化水平。不仅是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提供医疗、文娱等服务工作者也必须严格把关,统筹管理。积极的将社区服务社会工作组织的工作者容纳进来,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提高各类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水平,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彼此的合理协调发展。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表现和考核结果,参加正规的专业化培训,促进他们的观念转变与技能提升,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其次,稳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工作者制定合理的职业化标准。社区工作者应该承担起直接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职责,推行选聘制、任期目标制和绩效考核制,以完善的奖惩制度来促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提高社区老年工作者的发展空间和专业素质。

六、结论

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社区服务不仅能够大大节省货币资源,而且能够从老年人的切身需求去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日常照顾、医疗服务、文体娱乐和情绪疏导,给老年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本文通过对长沙市部分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和养老需求意愿及社区养老供给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这样就加重了社区养老的压力。然而,社区养老能力还很薄弱,老年群体的需求与实际实现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老年人服务工作在社区服务中只占一小部分,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还很低。最后,本文从老年人需求和社区养老服务之间存在的差距入手,对长沙市养老方式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利用和链接社区现有资源,按需配置、实行老年人个性化服务,以及推进老年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进程等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人口词典学[R],1988.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社区 服务业 运行机制 改革

论文摘要: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龙头以及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行业,仍存在诸如服务资金不足、服务工作者素质不高以及社区服务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在国外社区服务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改革的设想和重构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模式下具体路径选择。

近年来,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在努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龙头以及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行业,加强社区服务的建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的沟通,扩大社区居民就业,发展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服务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如何搞好城市社区服务业,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推进“和谐社区”的构建成为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性课题。

一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依托街道和居委会,发动社区力量开展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服务活动。“社区服务业”是社区服务的延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区服务事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下,依托街道和居委会,为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的城市基层工作。二是社区服务产业,随着人们水如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消费观念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政府和街居行政组织包揽的部分社区服务工作,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来完成,从而形成一种以满足社区生活需求为对象的新兴行业,如“保洁公司”“保安公司”、“物业公司”、“家政服务公司”等。自20世纪8O年代后期民政部首次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构建和谐社区重大任务的提出,各地对社区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社区服务的形式日趋多样,内容日渐丰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服务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

社区服务设施是发展社区服务业的物质保证,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快速建设社区服务设施。截至2005年底,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8479个,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9.5万个,便民利民生活服务网点66.5万个,初步建立起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以提供综合和覆盖广泛为特点的社区服务站(所);以街道和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据民政部门初步统计,全国至少80%多的居民委员会建立了社区警务室,6o%多的居民委员会建立了社区图书室,85%的社区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点(站。2004年,上海市成立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指导全市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并提供大量的文娱活动,借此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2.社区服务范围有了新的拓展

社区服务的对象由单纯地为民政救抚对象扩展到了全体社区居民,服务范围也从特定的政策帮助转向了社区居民需求,从单纯的生活服务拓展到精神文化服务。目前,社区服务内容包括养老、助残、优抚、青少年教育、医疗康复、居民生活、家政、信息及治安防范等多层次、多方位的系列化服务.

3.社区服务向专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社区服务队伍有了一定的专业化。许多城市对选举或应聘上来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了业务培训,如北京、南京、重庆、青岛等地。有的地方像江苏省还组织全省制定统一的社会工作者水平等级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才可以作为社区聘用工作者的候选人,这有助于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出现了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一些家政服务业将钟点工、保姆介绍、租赁业务等多种服务扩展开来,把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员纳入服务队伍网络,根据需要统筹安排,随时调遣,使社区服务更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4.社区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区服务突破传统的无偿、低偿服务的框架,创造出了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形式。根据社区成员生活需求和市场服务需求确立服务项目,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采取不同的服务形式,对民政救抚的对象实行福利,只服务不收费;对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社会帮助的群体实行低偿服务,只收取成本费;对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居民和单位则实行有偿服务。

5.社区服务向网络化发展

社区服务利用网络来实现社区服务资源的共享,提高社区服务产业规模化水平。上海、天津等地通过设立覆盖全社区或全城市的服务求助系统,把各经营网点连接起来,在交流信息、调剂余缺、平衡供需等方面实行网络化经营,促使社区服务业从分散型、个体化向集团化、群体化方向发展。例如,一些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水、电、气等的服务也开始实行网络化收费和管理。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城市社区服务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单位办社会”逐步瓦解,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社会的到来,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社区服务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服务资金短缺

多年来,资金缺乏一直是困扰社区服务发展的棘手问题。首先,政府的投入不够,社区服务是一项带有社会福利性的事业,政府是社会福利的谋求和代表者,发达国家都是以政府经费的投入为主。但是我国政府对社区的投入非常有限。以湘潭市雨湖区平政街道新景社区为例,上级政府每年对该社区拨款的财政总额是3万元左右,这其中包括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各种费用,真正用于社区服务的不足1万元,而社区每年的费远大于政府的拨款。

该社区负责人侯锡华书记表示,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居委会不得不向居委会的成员下任务来进行创收,因此居委会80%的时间放在应付上级的检查和业务方面,而真正放在为居民服务的时间不足20%,严重影响了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区的环境卫生所需要的费用大部分是靠居民集资来维持的,这也在某种程度加深了社区居民和居委会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服务工作的开展;其次,民间资金注入有限。由于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力量薄弱,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资金缺乏,用非营利组织所得的收入来反哺社区服务的情况相当少。同时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影响,社会团体和其他民间组织投资社区服务的意识性和积极性也较差,这必然影响到社区服务业的开展;最后个人的投入有限。由于社区服务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个人对社区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捐助主动性不强。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社区服务投资主体的一元化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社区服务的接受者不再完全是弱势群体,一些高消费、高收入的群体希望社区能够提供一些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活服务。但是我国现行社区服务体系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的,政府作为社区服务业的主要提供者,财力和物力毕竟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增加和提高。社区服务业长期在政府的推动下,总是在低水平上运行,难以满足全体社区成员多元化、个性化以及现代化的需求。

3.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社区服务水平有限

虽然近年来我国社区服务工作者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随着社区服务业的不断深入,社区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难以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多种需要。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英国,从事社区照料的管理人员、关键工作人员和照顾人员均受过水平不等的专业训练。然而,我国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主要由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等组成,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应采用的服务方式,一些服务设施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服务质量也不尽人意。虽然我国也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但社区工作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比例很低,全国119万社区服务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分别仅占10%和6%。

4.志愿者队伍薄弱。无法推动社区服务的自觉发展

志愿服务既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又是培养社区志愿文化、形成社区信念共同体的社区文明的基石。由于志愿服务的范围很广,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但是我国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与日本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资料显示,日本约50%的国民参加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美国每年有9000千万人参加社区服务工作;人口仅3000万的加拿大,也拥有1300万志愿者,而到2002年我国志愿者服务组织为9万个,志愿者人数为540万。造成我国志愿者队伍相对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我国的社区服务业长期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公众只是简单的接受服务,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自觉参与社区服务的意识不高;--是社区志愿服务的活动及其组织机制、运行机制的行政化色彩太浓,过多的政治动员降低了服务的自愿性;三是相关的政策不完善,志愿者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致使志愿者服务活动无法持久的开展。

5,我国非营利组织力量薄弱难以形成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投资主体

社区服务业在发展初期由政府起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国外的经验表明,开展大量、具体的社区服务的内容和项目,应由民问团体或组织来实施。因为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团体对完善和发展社区服务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团体及其活动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充分利用社区内的社会资本,减轻政府投资社区服务的负担,并可以扩大社区居民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提供的各种社区服务,如就业培训、抚养贫困儿童、成人教育等可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加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但是在我国却忽视了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培养。据资料显示,中国每万人拥有的社团数量为1.45家,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法国的每万人非营利组织数是l1O.a5,日本是97.19,美国是51.79,印度为lO.2l,巴谣是l2.66。这就使得社区基本不具备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进行经济活动的能力,自我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有效地开展社区活动。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力量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不重视,在政策上尤其在税收政策上没有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帮助,在立法上没有明确界定非营利组织的地位。二是我国许多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不是社会选择,而是政府选择的结果,多少还存在着对政府的依赖,致使非营利组织自身的服务意识不强。三是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也制约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6.社区服务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区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现象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服务业法律法规的空缺。例如我国非营利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非营利组织法》;我国也没有相应的《慈善法》和《捐助法》,捐助者在捐助的同时还要担心被税务部门盯住,以免查税和征税;另外政府部门也没有出台企业向志愿服务组织捐助的税收优惠法规。

(2)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够细化、缺乏操作性。1993年民政部与中央13个部委局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中的经营提供营业执照、税收减免和用房优惠等政策支持,但在具体落实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对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没有作出明确界定,不少便民服务挂社区服务的名就享受优惠不挂就没有优惠。另外对有偿服务或经营养无偿服务的标准和比例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使得社区服务中大量开展的便民利民服务与有关职能部门的登记、审批、缴税、许可等管理规定发生冲突,使优惠政策落实不下去。

(3)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物业管理公司、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之间责、权、利的关系,使得三者权责不明,发生问题时存在相互推逶的现象。例如政府没有明确规定每个物业小区都要成立业主委员会,一些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在收费、服务等问题发生纠纷闹上法庭时,法院难以解决2005年6月北京市石景山区某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将小区内要求缓交物业费的业主告上法庭,法院至今还没有作出判决。由于没有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业主委员会也无法参与制定、修改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无法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有效监督,进而影响到物业管理公司为社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改革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的

设想基于社区服务业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社区服务业,就必须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运行模式,改变过去由政府统一包办的模式,走政府、企业、个人三者相结合的道路,走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

(一)重构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运行模式的设想由于社区服务产业包含社区服务事业和社区服务产业两部分,它们都以社区生活为服务对象,但两者在性质和运行模式上具有本质差别,前者是社会行政事业,其运行注重社会效益,后者是新兴的社会经济产业,其运行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构想我国社区服务业运作模式可以从两个层次去考虑。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行模式

社区服务事业主要以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弱势群体维对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于社区服务事业,应采取强化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运行模式。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拥有者,应加大对社区服务中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服务的投资力度,应担负起对困难群体的救扶工作,这样对于保证社区服务事业社会效益方向和整合社会资源,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社区服务业仅仅依靠国家的努力是不够的,社会各界人士应该作为政府职能的补充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事业中来,这样有利于改革社区服务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通过社会集资、公众捐款等来拓宽资金来源;社会积极参与服务设施的建设还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内容,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因政府管理不善而带来的资源损耗,减轻政府办社区的负担;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积极参与有利于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基础的庞大服务队伍,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居民互帮互助服务意识,促进和谐社区发展。

2.社区服务引入市场机制,走产业化的运行模式

这是就社区服务产业而言的,社区服务产业化,是指社区服务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它以市场为导向,以居民组织体系为载体,经过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社区服务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区服务产业化,首先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其次可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产业化的社区服务不只具有无偿的性质,它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是否营利。社区居民与提供服务的机构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提供与被提供关系而是一种双向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从事社区服务的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获得更多的利润;此外政府将这些企业上缴的税收用于公益性、福利,还可以增加社区服务的资金。

(二)我国社区服务业运行模式实施的路径选择

1.多渠道筹集资金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服务资金的投入。政府是社会资源的最大所有者,是社会福利的最大投资者,因此政府一定要在“社区服务社会办”的前提下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社区的发展状况区别对待,对一些经济发达的社区少拨款或不拨款,对一些经济落后的社区加大拨款力度。其次,动员社会捐助。比如利用一些节假日如“六-)L童节”等发动和鼓励社会人士向社区的特殊儿童捐款、捐物;通过发行社会福利彩票等来筹集福利基金,专项用于社区福利事业。

在英国和德国,社会募捐是社区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渠道,宗教组织和慈善机构也会给予资助。第三,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吸收社会资金。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社区服务建设,使社区与社区企业的关系向合作伙伴方向发展。社区请企业作为出资合伙人,当社区盈利时,按比例分配收益。社区服务的设施和项目也采取企业式经营,一方面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区服务资金的筹集。

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投资主体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单纯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社区服务继续走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办福利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然要从单纯的“行政化”向“行政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状态转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转变职能,将一些社区服务的经营权交给社会团体和个人来经营,政府从具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在宏观层面上对社区企业进行调控和监督。

特别是政府的基层组织要改变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建立适应社区横向联系为主的服务网络,理顺地方政府与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让社区居民和社区自治组织充分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构建规模不同、形态各异、功能明确的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的新模式。政府通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市场法则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将服务项目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积极吸引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社区服务的提供,从而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投资主体,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

3。提高社区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社区服务工作并不是权宜之计和短期行为,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服务工作,这就需要提高社区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社区服务不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它需要有一定的服务技能,讲求技巧和文化素质,讲求服务质量和服务艺术(如维修、家教等)。首先要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吸纳不同层次的社会劳动力进入社区服务行业,特别是要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充实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员工素质培训、专业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整体素质,推动社区服务业不断向前发展。另外政府通过制定社区服务专业化队伍、组织培育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将社区服务工作纳入正规的职业范畴,并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和职称评定等制度和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服务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4。发展和壮大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队伍

国外的经验表明,发展和壮大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将可改变现行社区服务的某些被动状态,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因此我国政府要大力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首先制定有关税收政策,对大量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活动,分别给以免税、减税、先征后返、税收抵扣等政策性扶持,加强对社区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监控管理;其次应配合制定以政府指导价格、协议价格为主的价格政策,保证社区服务能在低成本基础上快速发展;第三,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

5.加强相关社区服务立法,依法管理

社区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我国的政府应该在法律法规上为它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完善社区服务立法,使社区服务发展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细化各项法则。只有细化现行相关社区服务法律法规,才能保障社区服务主体健康有序运行。比如对便民利民服务的项目作出明确界定,明确那些项目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对提供社区服务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等,同时明确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居委会三者责、权、利的关系。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居民法制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推进社会监督。

6.提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范文第5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通知》和《省民政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精神,深入推进我市社会捐助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全面完成建立“慈善超市”的目标任务,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建立“慈善超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宗旨,坚持捐、助并重,实物为主,采取“政府搭台、依托社区、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模式,按照“选址合理、用房适当、方便群众”的要求,努力把“慈善超市”建成为困难群体提供便捷有效的救助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公益平台。

二、工作目标

按照市政府“在中心城区街道、县区中心城镇建立10个‘慈善超市’”的目标要求,各县区的任务指标如下:

三、功能设置

“慈善超市”是非赢利性的社会救助机构。主要接受社区居民实物捐赠,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捐助。通过规定程序和要求,向本辖区内以低保对象为主的困难群体无偿或低偿提供实物救助,达到经常性宣传发动、经常性接受捐赠和经常性开展捐助之目的。

四、实施方法

“慈善超市”以街道(镇)为单位建立,民政办具体负责实施。所辖社区要设置“捐赠工作站(点)”,主要负责捐赠物资的接收、整理、修复、分类、登记和上交工作以及救助对象的日常管理。

(一)因地制宜,选址设点。“慈善超市”一般以设在社区服务中心为宜,用房面积在40平方米左右。

(二)广泛发动,挖掘来源。街道、社区要依托现有的媒介工具进行宣传发动,广泛开展捐赠活动。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动员社会各界踊跃捐赠、奉献爱心。

(三)深入细致,摸清底数。要结合今年实施的困难群众建档工作,摸清辖区内以低保对象为主的困难群众基本情况,予以张榜公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慈善超市”救助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四)坚持公平,规范运作。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制订出行之有效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确保“慈善超市”健康运行。

(五)着眼长远,探索模式。要在借鉴外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适合本地实际的运作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健全完善。

五、申报及救助程序

1、个人申报:凡符合条件的对象均可到所在社区申报,如实填写《困难群众救助申报表》。

2、调查核实:社区接受申请后,上门核实情况,予以公示。确认无误后,报街道审批。

3、复核审批:街道对社区报送的申请对象,视情进行复核、抽查,最后确定救助对象,发放《救助卡》。

4、凭卡领物。救助对象凭《救助卡》,按规定要求向“慈善超市”领取或购取所需物品。

六、几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