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体系的优势

课程体系的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体系的优势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时尚产业 管理类课程体系 优化方案

“时尚产业”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新兴产业,在这个不断发展、富有活力的领域,相关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充满挑战。同时,我们面临的管理现实是国内时尚消费增长迅猛,时尚经管人才短缺严重,因此面向时尚创意产业的管理类课程体系研究必要而迫切。

研究时尚产业对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探讨适用时尚创意产业要求的管理人才培养及相应教学与实践的体系,体现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教育的前瞻性和常识性要求。

一、时尚产业内涵

由于时尚产业并非界定清晰的单一产业部门,而是涵盖时尚产品的多个部门(如服装、饰品、鞋帽、化妆品等)及涵盖各时尚产品的价值链,时尚产业体系比较复杂,目前国内外研究尚处探索阶段。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研究的角度多从企业入手,在Dickerson,K.G的“Inside the Fashion Business”中,fashion与时装意义相近,主要就时装经营及商务各业务环节进行讨论。在Frings, G. S.的“Fashion:From Concept to Consumer”中,以服装产业链为主线,讨论服装产品从创意到消费者的全过程。此外还有一些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着装现象和着装行为的,如《时装的面貌》等。但是对时尚产业的关键术语和理论探讨相对贫乏,为正统经济学家所忽视。

2008年,首部研究中国时尚产业的报告《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2008)》出版,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时尚产业研究中心主笔,其中对时尚产业有界定,“时尚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时尚产品和时尚服务的设计、采购、制造、推广、销售、使用、消费等一系列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报告对于时尚产业的体系结构并未涉及,对于体系内涵还不清晰。2010年,高骞的《上海打造国际时尚之都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为研究对象,以时尚产业作为整体,探讨了上海在建设国际时尚之都的各种政策措施。

作为都市产业的典型表现形式,时尚产业内涵非常广泛,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而是通过各种高科技、创意、媒体的因素,对各类传统产业资源要素进行整合、提升、组合后形成的一种较独特的产品、商品运作模式。在产业形式上,是跨越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产业界限的多产业组合;在产品表现上,主要体现流行审美情趣和消费理念的中高档消费品或消费服务;在产品特点上,突出表现为引领时尚,包容多元价值观,随着社会生活潮流变化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

时尚产业是时尚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一种高度融合,主要表现在通过创意增强时尚产业的活力,通过创意引领时尚产业的发展。时尚创意产业构成上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是对人体进行装饰与美化,包括时装与服饰、鞋帽、箱包、美容美发,以及珠宝首饰、眼镜表具等;扩展层是对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处的小环境进行装饰和美化,包括家纺用品、家饰装潢、家居用具等;延伸层是对于人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事物和情况进行装饰和美化,包括手机、MP3/MP4、数码相机、动漫、电玩等。

二、时尚产业对于北京经济发展的意义

1.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北京“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将于近日公布,其中核心内容为:“十二五”时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升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全市GDP的12.3%。

2.时尚创意产业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经济战略引擎

北京投资300亿于宋庄建设国家级时尚创意产业园区,促进时尚产业的发展。北京要成为世界级城市,除了尽快扩大自身的经济规模和增强实力外,还必须大大提升自己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综合竞争力,而时尚创意产业就是城市竞争力的最主要体现之一,这就延伸出“时尚城市”的概念。时尚创意产业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并通过工业制造、产业转型融合、服务业、金融体系等配套体系,把时尚创意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基于创造力的时尚创意产业是国际大都市真正拥有的优势,也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精髓所在。

三、培养时尚创意管理人才必要而迫切

1.满足教育的前瞻性与社会服务功能

时尚创意产业的急速发展和社会对复合型时尚管理人才需求的增长,客观上刺激了时尚创意同经济、管理、信息、贸易、人文等学科的结合,时尚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及其自身的发展,也强劲吸引了其他学科向时尚领域的渗透,因此许多以时尚为特色的专业和与服装相交叉的学科在服装教育体系内不断涌现。如今,几乎所有服装类院校都设有商学院(系)、服装管理学院(系)或服装经管学院(系),而许多服装经管类课程,如服装市场营销、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国际贸易、服装产业运营等也成为包括服装艺术、服装工程专业在内,所有专业的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服装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服装教育面向市场、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途径,也是服装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服装院校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时尚创意+管理+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经管专业也会因此成为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核心之一。

2.秉承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规划战略指导思想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办学,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办学工作融入到首都建设和纺织服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纺织服装高校。”

管理现实的变革对经管人才的培养提出严峻考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适用经管人才需要对目前的经管教学与实践进行改进。以本项目为核心,依托北京服装学院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依靠商学院的师资力量,以时尚创意产业为切入点,全面整合优化现有专业方向和课程,强化“艺工融合、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实现:

·打造彰显北服特色的优质专业课群,完善北服特色学科体系。

·“时尚创意管理”成为北服的又一鲜明特色。

·培养时尚创意产业急需的管理人才。

·实现服装品牌管理研究的阶跃,为时尚产业服务,探索品牌高端化有效路径。

·为北京建成世界城市,建设现代都市时尚产业服务。

四、优化和开创符合时尚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类课程体系

在教学环节,适应时尚创意产业要求,融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实践体系进行完善,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重自主”的教育。

1.优化课程体系的原则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上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制订了理论教学计划的实施细则。具体要求如下:

·确定每门理论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优化和充实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实践需要,及时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建立理论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改革和探索理论教学方法,推广普及启发式、参与式及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完善教学效果检测机制。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单元。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推广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拓展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2.开创时尚管理课群、文化创意产业课群、奢侈品管理课群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通过对时尚创意产业的研究,归纳出时尚创意产业对管理人才需求的内涵,构建出适合我国时尚创意教育发展战略的时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时尚管理人才新的课程体系。以经济管理通用课程为基础,依托服装产业与企业管理的实践,优化服装产业与市场课群;将服装产业与时尚创意相结合,适应时尚产业发展新趋势,开创了三个新课群:时尚管理课群、文化创意产业课群、奢侈品管理课群。

时尚管理课群:时尚美学、时尚文化创意与设计、时尚买手、时尚传媒与整合传播、时尚产业体验、时尚品销售体验。

文化创意管理课群:文化产业概论、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资源学、现当代艺术理论、服饰产业研究。

奢侈品管理课群:奢侈品管理导论、奢侈品品牌管理、奢侈品产业分析、奢侈品经典品牌纪实、奢侈品零售、奢侈品消费行为、奢侈品顾客关系管理。

优化服装教育体系、创新服装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值得我国服装教育领域不断探讨和实践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前途,而且关系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而以时尚创意为切入点,通过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服装院校经管专业的时尚创意教育体系结构的研究不多,我们力图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我国时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适用管理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庆良.时尚产业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时尚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R].2008.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论;课程体系优化;模式构建

目前化学实验教学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本文主要就预想模式问题做简单的探讨。

一、统一学科名称

首先高等师范专业“化学实验教学论”的学科名称需要进行统一。当前存在的科目名称各式各样,但是内容与编写方式皆大同小异,例如:“化学实验教学论”、“化学教学实验论”、“化学教学论实验”、“化学教学论实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法”以及“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如此安排,会导致不严谨的学科学术性。我们认为,在一门学科后面加上实验两字,会显得逻辑不够通顺。本学科是一种探讨教学规律的科目,而“化学教学实验论”中在教学后面加上实验与学科目的不相符,会造成歧义,应当避免。所以,我们建议将科目的名称统一改成“化学实验教学论”。

二、 教材模块改变

经过分析论证,初步设计化学实验教学论的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篇,第二部分教师篇,第三部分学生篇,第四部分教学研究篇,第五部分实践篇。

(一)理论篇

在理论篇中一定要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论、化学实验教学论三个概念进行具体的阐述,尤其要说明三者之间的区别和侧重点。

1、化学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赖以成型和发展的必要元素,是检验化学科学理论真实性的标准,更是学生获得理论和检验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媒体以及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众所周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被列入重点。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在化学实践中运用化学实验教学,才能把化学实验在理论层次和认识上放到适当的高度。

总得来说,它的重点是实验本身,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实验现象来验证和探究化学知识。

2、化学教学论是用来研究化学教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是高师院校化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使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是化学教学论的设课目的,并且培养学生们从事化学教学工作以及化学教育研究的初步能力。化学教学论的课程进程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化学专业知识基础课及先修课程以结合教学实习和有本科生完成规定的实践作业为基础而进一步开展教学的。

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为了对化学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改进及完善,并且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化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培养基本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争取成为有发展潜力、专业竞争力和思想竞争力的优秀的专业化学教师。

由于该门课程并没有对化学实验有过多的着墨,所以化学教学论不能代替化学实验教学论。

3、化学实验教学论是一门用来提升中学实验状态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对化学实验规律的一种总结和拓展,主要涉及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化学实验的形式与内容,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等内容。目的是通过让教师找寻更好的实验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对于实验的了解与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让目的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显著。

化学实验教学论是高等师范化学教育专业当中相当重要的,它是化学教学论课程的一部分,但是它的内容更具体,目的更明确。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培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教学能力层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论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片面之处,尤其是不能适应教育新课改的需求。所以改变现状,提高化学教学实验质量迫在眉睫。

所以,高等师范化学实验教学论的学习绝对不是做几个简单的中学化学实验,而是应该把典型的中学化学实验当做媒介,密切联系新课改的目标,努力强化实验的教学研究功能和教学功能,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优势,培养出适应新课改的专业教师队伍,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以上分析说明,三者之间虽然互相重叠,互相交叉,却各自目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因此不能互相取代,证明了化学实验教学论的重要性。

(二)教师篇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与地位也和之前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几乎主导着教学过程的一切,对学生而言,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所以,新课改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之前的主宰者更多地变成合作者、引导者,帮助者。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要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开拓与发展学生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也是日益显著。具体从每个步骤来说,又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此次重点是要阐述教师在化学实验里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论里的作用,承担的责任,扮演的角色,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们认为可以从上分析的层次与角度去构建模块。

(三)学生篇

在任何一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最重要的主体,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主体作用。无论一个教师多么优秀,如果学生拒绝学习,也是枉然。所以学生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总而言之,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更是教育的主体。

从客体角度来说,学生是教师进行分析研究和教育的对象,两者的地位是不能颠倒的。在教学教育过程当中,把学生当做教育管理的对象,要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合理的安排调度,通过教师的指导,规范地学习才是学生首要的任务。

从主体角度而言,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同时更是对教学效果和教育影响进行主观的评价,并对其有选择性。同时,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主体,主观能动性便更加明显。

因此,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取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更加显而易见。所以,在学生模块当中,分析并强调学生的作用与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要从具体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验案例进行分析阐述。

(四)教学研究篇

前面单独分析了教师与学生的作用,那么两者之前的密切联系呢?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两样最重要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外,便是课程。所以,不仅仅要分析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要注重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教学研究更要讨论有关学生的课程建设问题、教学方法的优化问题。可是通过依据一个大课程的方向问题,具体通过研究某一个具体的课程,用具体的案例来优化化学实验教学论的相关问题。

(五)实践篇

所谓实践模块便是具体的实验操作,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将上述四个概念,理论、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的呈现形式便是实验设计,在每一个实验中,可分别说出以上四个个体所起的作用。

以上便是我们的预想模式,它的新颖之处便是加入了课程的主体部分,教师和学生,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部分――教学研究部分,目前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通过实践,一步步努力改正,使其能够完善,并且在新的教材中使用,最终达到在化学实验的学习中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载体

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而更突出地趋向于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以及教学资源的深层次化。在课堂教学这一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并且已经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载体。那么,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媒体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呢?

一、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1.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有效发挥,也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全新构建。谁都不会否认,不转变学习方式,就不会有学习效率的突破,而没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就不会有更具生命活力的崭新学习方式的产生。

在新课程学习方式推广和运用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信息技术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易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至学习兴趣倍增。难怪有的老师深有感慨地说:“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几乎不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致自然就来了!”其次,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恰当地利用教学软件,既可以适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又利于学生的探究与交流,还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2.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可以说,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在多媒体的环境下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倍增,已经成为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2)在多媒体的环境下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实现高效课堂的保障。

(3)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4)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学生自身良好学习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广泛地拓宽课程资源

课本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这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为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创造了条件。

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关于相反数的判断,教材文本只给学生呈现下面两个问题:

(1)符号相反的数互为相反数;

(2)符号相反且绝对值相等的数互为相反数。

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反数这一知识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我又提出了这样的几个判断正误题:

(1)正数和负数互为相反数( )

(2)任何一个数的相反数都与它本身不相同( )

(3)任何一个数都有它的相反数( )

(4)数轴上原点两侧的点所对应的数就是一对相反数

( )

这样,通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拓展,有效地弥补了学生认知上的不足,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广泛地拓宽课程资源,集中体现在:

(1)多媒体为课程资源的拓展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变“想得到”为“做得到”。

(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运用,为课程资源的拓展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三、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诸因素的多维整合

所谓的多维整合,体现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1)课程内容可以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组合成作为整体的一个课程系统,并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系统,这样,使信息技术真正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继而使信息技术转变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既是技术手段的实施,又是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建构,换言之,这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习质量的有效举措。

(2)信息技术为教法及学法指出了正确的导向。

(3)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尤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设计中,越来越体现出人性化、交互性以及自主性等特征。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周髀算经》中古人对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探索精神,又加深他们对勾股定理概念的理解与领悟。

总之,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就是把信息技术由一种辅助手段继而转化为学习工具,使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再是一句空话,并最大化地发挥其应用价值,让信息技术成为课程这一教学实体的有效载体,切实为课堂教学服务,为高效课堂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五年制幼儿师专;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36-03

作者简介:康伯春(1973-),男,河南封丘人,讲师,从事语文教育与研究。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提出:“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于是,各省五年制幼师大专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设置。然而,五年制幼师大专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各学科都缺少相应的教学大纲。语文学科也不例外,相当一部分学校都是把三年制中专幼师的语文课程设置加上大学语文,就形成了五年制幼师大专的语文课程设置。还有一些五年制幼师大专从自己的语文教学师资力量出发来规划语文学科的教学大纲。五年制幼师大专语文学科教学大纲的缺乏,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幼师高校之间、相同幼师高校的不同语文教师之间在语文学科授课的内容、范围、深度的把握上“各自为政”,很难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范围、深度等方面做到相对统一,甚至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完全依靠语文教师的个人喜好来随意选择。

针对五年制幼师大专转型期面临的问题,除呼吁政府提供相关政策调整、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建设,面对实际,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课程设置是解决众多问题的关键和易控的环节,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改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解决课程设置问题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五年一贯制幼师专科走出困境的一剂良药。

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主要包括学科与职业分析、培养目标与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科目设置与学时安排等。此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语言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语言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培养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有一定语言教育专长的学前教育大学专科水平的幼儿教师。

一、学科与职业的分析

幼师语文学科是一个职业工具学科,它在培养五年制幼儿教师整体工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幼师语文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其一,工具性。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学生初中毕业,转入幼专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需要具有比初中高一层次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才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其二,专业性。五年制幼师所开设的语文科目,有各自的学习体系。作为幼师专业主要学科的语文学科,能够而且必须吸收一些适应幼师专业需要的能力训练点。同时,在儿童文学教学与口语教学中更要突出其专业的性质,紧密结合专业需要来强化训练。其三,思想性。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具有传递思想感情的功能。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决定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比直接的教育更具渗透性。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师德高尚、充满爱心的幼儿教师。其四,发展性。幼儿园新纲要提倡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型教学,而语文学科所培养的学会学习的能力,对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个学段、各个专业以及各个课程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实质上是建立在需求评估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过程。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应该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听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口语、语言教育能力和一定的幼儿文学创编能力。这就需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最终培养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有一定语言教育专长的学前教育大学专科水平的幼儿教师。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使学生努力达到以下要求:其一,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渊博的传统经典蒙学教育文化知识,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语言实践能力。其二,具有系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其三,具有基本的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四,具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教育观,并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处理语言文字材料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其五,具备从事写作、编辑、交谈等工作的能力。针对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语文教学内容应保持基础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平衡,以弥补现行教材中所出现的体系缺陷,进一步完善和扩充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课程体系。

三、明确语文课程体系的内容构成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关键词:游戏化学习;体验学习;网络课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162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颖(1989-),女,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的渴求与日俱增,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显现,网络课程也渐渐地成为数字化学习者重要的学习形式。纵观网络课程发展现状,网络课程普遍是以文本加视频的形式呈现,重教学内容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等。许多研究者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课程设计[12]。如何设计促进学习者参与和自主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是研究者关注的研究课题。

数字化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有关游戏与教育的融合机制受到许多高校和研究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各种研究项目,游戏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得到了证实并颇有成效[35]。但将游戏化学习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仍然遇到很多困难,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笔者试图将游戏化学习理念应用到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动机和持续参与的学习情境,在情感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1 游戏化学习、体验学习和体验式网络课程

当前的大型网络游戏,即是在一个虚拟仿真情境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渐进性地完成总的任务目标,在及时反馈和奖励机制的激励下,进行持续性的沉浸性任务活动,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游戏具有高度的竞技性、仿真性和互动性。王大平指出,所谓游戏化学习,即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就学习者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6]。游戏化学习就是借助游戏的特性,利用游戏化的学习手段进行学习,在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中传递学习知识,学习者在人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愉悦。

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基于“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的反复循环,在特定的情境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强调了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式学习等同于个性化的转变和成长, 其优势在于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7]。相关研究[8]表明,体验学习在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劳拉·乔普林(Laura Joplin)[9]认为,学习即体验,强调学习环境设计对于促进体验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体验学习理论对在线学习课程设计的启示是课程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技术支持下创设有助于学习者参与的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进入真实的情境,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学习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通过对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简介,可发现两者均强调学习者的高度参与和动机的激发,区别在于游戏化学习为学习者创设高度参与的情境,而体验学习需要创设促进体验学习的学习情境。游戏化学习情境设计恰好满足体验学习对学习情境的要求。两者结合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中,以期两者相辅相成,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 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基于游戏化学习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游戏加课程的组合,也不是将游戏应用到课程中解决某个知识点或者作为练习的手段,而是将游戏的思维和游戏的机制运用到网络课程整体设计中,通过任务、奖励、挑战、竞争、好奇等手段来激励学习者,引导学习者互动和学习[10]。

(1)目标导向过程体验 。

游戏化学习明确的可量化目标更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游戏化学习中目标制订策略和网络大学生追求学习效率的特点,设计明确、片段化和螺旋上升式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导向。在学习过程中,使每位学生都有具体的、可衡量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就是学生进行短期和长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可以像玩通关游戏一样,进入下一个目标的深化学习中,自定步调进行学习;对于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来说,可以在选择合适层次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拟真任务情境化设计 。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将在人和情境的交互中将发挥作用,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都强调情境的创设,在游戏化学习情境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游戏化学习一般都将学习内容与一定的仿真学习场景相联系,在仿真的虚拟场景中解决问题,完成阶段性任务,在完成操作性任务过程中,进入强制化学习状态,在体验式课程设计中,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不同水平的学习任务,创设仿真学习情境。

(3)动机激发和奖励策略 。

游戏化本身具有兴趣性,并存在着内在奖励与及激励机制,来吸引学习者沉浸于参与的学习行为当中,游戏化学习使学习者更主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会在操作对象和变量上变得积极,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控制权,并致力于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有研究表明,利用游戏给学生创造“流体验”学习更容易沉浸,从而达到深层参与的效果[13]。大多数游戏里面都会设置一个积分榜,以此来显示不同玩家的效率等级和成就。同样,学生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可以获得相应代表等级的徽章,例如学徒工徽章、熟练工徽章等。当这些里程碑式的任务完成时,学习者在获得类似徽章的这种奖励过程中成就感油然而生,并继续投入到下一个任务的学习过程中。

(4)及时反馈策略。

游戏化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及时反馈。当学习者在完成测验时,系统会对其做出相应的反馈,如给出正确的答案或者提供相应的思路或者线索,激发学习者继续尝试的热情。在反馈机制的激励下,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如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进入自我调节的学习状态中。教师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显得无足轻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时,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学习速度、处理困难、核对答案、获得反馈信息,必要时还可以观看指导视频,最终获得积分并提高等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更像是一个顾问或是教练,只有当学生在某个特殊领域遇到困难并提出请求帮助的时,教师才会出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5)反思和评价策略 。

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系统会通过可视化的数据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如做练习的时间、学习视频的时间、获得的徽章数量以及成就等级。通过这些数据能反映出学生在哪方面是熟练的,以及在哪方面遇到了困难。教师会在幕后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做出相应评价。在游戏化学习中,学习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转变了传统的网络教育中重视结果性评价的方式。

3 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3.1 课程设计框架

本课程是按照游戏化学习的设计结构来进行设计的。学习者进入学习课程界面之后,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操作方法、定量式的评价方式介绍。课程主要分为五大模块,按照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安排知识点衔接。五大模块均采用相同的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包括微视频知识点导入、学习任务及反思评价。课程仅要求学习者学习前三大模块,后三大模块为选学内容。

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是以丰富的作业为学习载体。根据游戏的设计特点,每一个模块主题都根据知识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的进阶方式将知识点以操作式的任务进行学习。此作业是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分解案例情境中的知识点,将知识点设计成作业的形式,学生在人机操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点内化。系统会根据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做出反馈,并将结果反馈给学习者。不符合要求的作业,系统会自动打回重做,并做出惩罚,如扣除相应的积分。

关于学习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定量式的评价方式,区别于网络课程注重定性评价的思路。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软件会记录整个过程,将各项指标参数作为打分的依据。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会以学习积分的形式呈现,并让学生在学习竞争中获得学习动力。学习积分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学生在班级学习活动投入的总体情况,积分的多少与学习质量没有直接关系,只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与活动量相关。根据积分数量,系统会根据学生积分和本班最高分的差率自动划分为5个等级。学习者通过查看积分了解其它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相互竞争中促进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

3.2 体验式网络课程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通过平台上的统计数据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感受来分析网络课程设计的学习成效。共有291个本科生选修了本门课程,其中有198人完成了本门课程,有23人超额完成了所学内容。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可简单发现,本门课程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新媒体联盟(NMC)及Educause学习计划的最新NMCHorizon报告称,对未来5年高等教育战略技术规划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有6个,其中3个就是便携式小工具、游戏化以及学习分析。该报告指出未来2~3年内的趋势是游戏以及游戏化。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程中,游戏化将利用游戏自身的机制和文化来塑造课程本身,创新课程设计模式[14]。游戏化学习与高校网络课程相结合,也必将给高等教学带来巨大的革新。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6).

[2] 伍顺比,江 玲.网络课程设计缺失和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

[3] QUIRE,K D.Replaying history:Learning world history throughplaying civilization III[D].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2004.

[4] 程君青,朱晓菊.教育游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J].现代教育技术,2007(7).

[5] 尚俊杰,庄绍勇,李芳乐,等.教育游戏的动机、成效及若干问题之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08(6).

[6] 王大平.基于游戏化学习的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7] KOLB D A.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4173.

[8] LINDA A MOONEY,BOB EDWARDS.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socialogy: service learning and other community based learning initiatives[J].Teaching Sociology, 29(2):181194.

[9] LAURA JOPLIN.On defining experiential education[J].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2004(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