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专业课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 career plan and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professional courses due to thes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Problems caused by personal undergraduate career plan and improper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analyzed. It is point out that undergraduate career plan of a person should start in high school period and be realized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whole society,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The possible measures that a college can apply to coordinate the personal career plan of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and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arrangement are discussed preliminarily.
【Keywords】undergraduate; career plan; professional course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18-02
大部分拥有良好教育条件的人都会很早就开始个人的职业规划。“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每一个孩子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都可以看作是最初的职业规划萌芽。然而,年轻的大学生由于缺少对社会行业的了解,没有实践经验,加之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完全脱节,往往并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职业规划的可行性,也不清楚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学习哪方面的课程,因此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何尽快使广大大学生弄清自己的职业兴趣,设定清晰的职业规划,选择合理的课程仍然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而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如何能够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大多数人会在很小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模糊的梦想,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真正开始职业选择是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幸的是,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开始承担太多的梦想,永远都会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在肩上。一直到高考的时候,学生们都在埋头学习,很少有人有机会从书海中抬起头来四处张望一下周围的世界。因此,很多即将成为大学生的学生对社会上的行业缺乏了解。很多时候,他们的职业规划只是凭借对社会的间接了解和个人兴趣而形成的一种模糊的计划。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这个模糊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进行被动而盲目地学习。比如,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有的人认为自己喜欢化学,但是其实他并不清楚化学专业毕业的人所从事的行业,尤其是可能将会陪伴他一生的日常工作。他喜欢的不过是高中课本上的化学而已,而不是与化学相关的职业。还有些学生甚至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职业选择,只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才会从父母、师长那里被动地接受这样那样的观点,做出匆忙的选择。这样的学生在进入大学,逐步接触社会以后就可能会发现当初的职业选择是错误的,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应该从高中时期开始。
另一方面,即使是学习同一专业的大学生,各自的职业规划也会有显著不同,所需要学习的课程也会有很大不同。然而,大学的专业课只会根据本专业职业人士的普遍需要而设置,老师们则按部就班地讲授课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每个学生的职业规划需要。这种情况下,当大学生们发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不真正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不切实际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更正错误的机会或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很容易出现茫然、放弃、厌学、逃避等负面情绪,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也会很快失去兴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灵活的措施。比如在很多学校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在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拥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采用学分制,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职业规划需要选择课程,修满学分即可。然而,这些措施只能给一些发现自己真正的需要的学生做出选择的机会。
为了帮助青年人做好职业选择,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作出职业选择之前,对社会行业具备必要的了解,而在他们选择了专业以后,进行有效的指导。对此,笔者认为青少年是我们全社会的未来,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是国民教育中的一部分。因此社会、教育机构、企业有义务提供必要的条件。父母、乃至全社会应该尽可能鼓励中学生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教育机构应该定期让学生们离开书桌,为他们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去了解社会中各种行业的工作性质,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到正式的教育工作中,而企业应该认识到自身有义务为这样的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目前,已经有一些教育机构、企业已经积极投入到这样的义务活动中来。比如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每年会组织主题为“化学创造美好生活”的活动,邀请中学生参观中国顶级的化学实验室,并由在读博士生们引导中学生对日常科研工作进行了解。有很多企业目前也承担着与大学合作,提供大学生实习的场所。如果这种活动能够做出适当的扩大提供给中学生,也会为国民素质教育带来更多的好处。当然,这种活动不可避免会给企业的经济活动带来干扰。一方面提高企业和全社会参与国民教育的意识,另一方面由社会和政府作出适当的补偿也许是可行之策。总之,要想让学生们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清楚自己的选择,从长远来看,需要全社会帮助高中生、大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而政府行政之手的推动同样不可或缺。
2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与专业课设置协调的可行性
当年轻人进入大学学习后,职业规划更加清晰。如前所述,对于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所选择的职业仍然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对专业课会产生很多个性化的需求。仍然以化学专业为例,有的人会选择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对于这样的学生,需要学好本专业的各门课程,四年级的时候考取研究生;而有的人希望进入工厂工作,这样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了解化工、设备、材料加工、乃至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有些人希望自己开工厂,那就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更多地接触社会。目前在很多学校流行的学分制对满足大学生个性化职业规划的需求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他们往往会做出盲目的职业规划并据此做出错误的专业课选择。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需要做出更为细致的工作。美国教育学家泰勒在其课程基本原理“泰勒原理”中指出了四个基本问题:1. 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 评价结果。从泰勒原理出发,可以详尽地阐述我们对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学好专业课的几点认识。
3专业课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专业课就是某种专业根据社会对该专业人才业务上的特殊要求设置的课程。专业课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大学生明白职业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掌握该专业进入社会工作时所需要的知识,并尽可能满足其个性化职业规划的需要。
提供哪些专业课教学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要想实现专业课教学的目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现实,形成对职业和专业的正确见解和信念,在职业需要和个人兴趣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然后提供给学生最需要的专业课。为了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课程,应该请有经验的专家在开始专业课之前对每个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了解,然后对其专业课选择给出适当的建议,帮助学生确定专业课学习计划,并由学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相应的专业课学习。这些建议应该是基于实践经验,从企业、社会得到的最新反馈信息。在教学工作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与时俱进,时刻了解本专业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确保提供给学生最新的相关知识。
4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一专业课教学目标?
要想有效地组织专业课教学,第一要给学生充分的专业课选择自由;第二要提供足够的专业课;第三要提供足够的专业课教师;第四要有强大的硬件支持。
对于拥有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来说,强制性要求所有学生学习一成不变的专业课必然会造成很多学生学习自己不需要的课程。在有些国家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业已经不是一个预先设定的固定教育单位,而是根据学生选择的课程而自动形成的课程体系。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有充分的专业课选择权。学生不仅可以在本系自由选择专业课,还可以在其他系,乃至于其他学校跨校选择专业课。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专业课的设置也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各专业合作以及校际间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随着专业课设置的增多,专业课教师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目前我国高校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分布不均衡。在高校学生持续扩招的情况下,有些高校的教师队伍尚能满足教学需要,而有些学校教师数量则明显不足。除了持续扩招高水平教师队伍,学生的跨校交流,以及教师的校际间合作也许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而所有这些措施的实现必然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硬件支持,尤其在目前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变革的情况下,研究型教学、网络远程教学等教学方式正日渐普及,充足的教室和相应的教学平台是完成日益复杂的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
5如何评价教学结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评价专业课的教学结果,最好的办法莫如从毕业的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因此,每一个毕业的学生应该与母校建立长期的联系。毕业后,在一定时间内由当初指导该学生做出职业规划和专业课选择的教师与其联系,获得反馈信息,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合理的专业课教学是实现学生个性化职业规划的关键手段。只有在全社会的支持、合理的教学制度、理性的专业课选择、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条件下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复杂的个性化职业规划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川, 简明高等教育学[M],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 103-123.
[2]明铭. 大学生就业困境根源辨析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J], 出国与就业, 2010( 17): 37-38.
[3]汪士华, 郑本军, 宣丰敏. 关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6: 14-17.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活动;管理学;开拓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98-02
近年来,我国各个高等院校都积极地展开了一系列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的适应社会,但是高校的实践活动也存在走形式、疲于应付、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找到了实践活动与管理学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立体的感知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效果,从而使高校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和社会联系的桥梁。
一、郑州W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的现状
(一)郑州W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概况
郑州W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非师范教育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本着服务社会,打造郑州经济管理人才的目的,于在2012年9月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成立之初,领导就提出打造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让学生走出去,整合一切资源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
(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笔者在2014年2―6月,选择了郑州W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投资学、管理科学、物业管理班、投资理财班的部分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实际发放试卷212份,有效回收198份,有效回收率93.4%。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狭窄。高校现有社会实践类型有社会认知实践、专业认知类实践和专业研究类实践三种。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学生中有79.3%参加过社会认知类实践,只有13.2%的学生参加过专业认知类实践和7.5%的学生参加过专业研究类实践。这说明郑州W学院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感受”社会,而不是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没有真正做到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专业认知,进而提高专业水平。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由院系团委组织,而专业教师参与较少。专业认知类实践和专业研究类实践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并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的内容应该由专业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和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高校的实践仅仅停留在社会认知实践,无疑是对大学生时间的浪费和高校资源的浪费,根本无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准。
2.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单一。郑州W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课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三种。通过调查发现,经济管理学院有81.3%的专业课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可是讲授法已远远无法满足经管类专业课的教学。以管理学教学为例,管理学作为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一方面理论性较强,学生将来考研,它是专业必考课,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帮助学生夯实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管理学需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学科课程历史悠久,是课程最基本的组织形态,至今仍处于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可是在目前高校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言堂”、“满堂灌”、“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多数老师认为,老师的职能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理论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其实,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传授和学生认真听讲、提炼消化并反复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和管理学课程相结合的实施方法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相结合的实施背景
在以前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现代学生渴望深刻了解所学专业和深刻了解社会的愿望。尤其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都是应用型专业,只有让学生走出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才能帮助学生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所以在2014年6月,笔者得知要担任两个班级(2013级投资理财班和物业管理班)“管理学”和“社会实践”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时,就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将《管理学》专业课的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实施目的
作为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发展,最重要的职责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又体现在作为教师是否能帮助学生顺利的走进社会,融入社会,进而能推动社会前进。笔者希望学生在学习这两门课程之后,能够通过管理学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钟爱所学专业,精通所学专业,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性人才。
(三)实施方法
1.社会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在专业课《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课本所学内容与计划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业信息进行链接。在参加企业实践活动之前,先由教师针对性的布置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收获回学校,最后形成内容翔实的实践报告。以宇通客车的实践活动为例。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出发:宇通客车的企业背景是什么?宇通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宇通的标准化体现在哪里?宇通的人性化体现在哪里?宇通的利润率大概有多少?要想成为宇通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从接待我们的中层管理人员中,你能发现他们所具备哪些良好的管理素质?宇通的目标管理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带着问题去实践,可以消除学生的盲目性,防止实践结束了,仍不明白实践的目的。教师所选的这些问题,应紧扣教材,与《管理学》这门专业课的内容息息相关。
2.专业课教学的改革。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在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中,留出时间让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讲出在宇通客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到的问题答案和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获得的答案。通过小组代表在课堂中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内涵。同时通过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一方面使学生能尽快地积累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厚积薄发,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自信心。
在学生上台展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时,教师把每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学生自主为小组起名字、决定小组口号、确定成员。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充分酝酿、各抒己见。然后由各个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进行演说、辩论和竞争。若想增加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阐述某一学术论点的不同观点或者看法,创设一个具有争论性的情景,使学生参与热烈的讨论之中。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的趣味性不是单纯地激起学生的喜悦之情,博得学生的一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引起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或者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喜悦心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研究结论
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仅仅历时半年,只是针对郑州W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进行了实验、探索和总结。但是崭新的教学模式,已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充分认可,同时也总结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相关课程相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仅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世界还是我们的大学中,变革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同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学院和大学的主体就是多样化和扩张”一样,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主题一定也是多样化的。只有多样化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要求具备‘实用性’的知识;知识越成为生产力,高等教育越被期望能培养更多有价值的人才。”这充分意味着,以前的大学课堂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注定要成为历史,而新的教学方法一定会更广泛的进入人们的视野中,被人们所接受。
(二)学生观念的悄然变化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与相关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十分支持。虽然其中有少数学生表示开始适应时有些困难,但是也表示了正在慢慢的适应,并越来越喜欢此种教学模式。同时大家一致发现了这种教学模式对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上的优势。
(三)实践活动的带队指导老师和地点的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确定实践活动的带队指导老师时,首先应该本着从本学期教授相关专业课的教师中选择。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一定要结合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相互兼顾,相互渗透,这样才能大大提升专业课和实践活动课这两门课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实践活动强化理论教学效果
学生首先通过课堂和书本感知管理学的知识,再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把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创造性的能力知识。因此,教师要想尽快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离不开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同时课堂教学本身的局限性也可以在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加以克服。大学生正是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才能把书本知识上升为能力。
总之,大学生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提升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学会交流,拓宽了知识面,拉近了理论与实践、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为广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大学教师教学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本文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类专业为划分标准,详细统计整理了学分和学时的分布及其倾向性,以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1.通识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设置的各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和学时上存在差异。从表1不难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平均达到35%左右;而文科类专业几乎不存在差异,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对合理。在学时的设置上,五所大学工科类专业通识课所占的学时相对较多,平均占总学时的40%左右,多者达到46%,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而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通识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且差异较小,平均在35%左右。
2.专业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60~100学分之间不等,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在80~90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且平均占总学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一些专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高。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不足。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到45%,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50%左右。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这对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十分不利。
3.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一致,不太关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学分及学时的设置上趋同。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条件、校园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其毕业后能较快融入社会。
2.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任何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都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其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要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淡化专业,模糊学科,加强文理渗透,加大基础课程比例,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3.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承认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的教育对策,并依据学生的差异创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论坛,2010(4):56-58.
[2]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_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4]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因此采用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也一直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尤其是针对普通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在入学模式和学科特点上与普通专业的大学生有很大不同,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根据他们自身个性特点、情感特征和专业特长进行思政课的实效性探索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以德树人的主战场,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因此采用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也一直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尤其是针对普通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在入学模式和学科特点上与普通专业的大学生有较大区别,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更为普遍。
一、有的放矢,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提升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进而入耳、入脑、入心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和他们同龄的其他普通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除了在缺乏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以及个别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观念较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上具有共同性外。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个性而言,又有自己的特点:(1)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普遍性格开朗、个性突出,喜欢自我标榜,易接受新事物,富有多方面才艺,更加强调自我发展。(2)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较低。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是在统一划定文化分数录取线后,按艺术专业成绩由高到低录取,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这种录取导向使艺术类学生更偏爱专业课的作用,轻视文化课的学习,从而导致多数艺术类大学生出现文化修养缺乏,知识面狭窄的局面。在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上,比其它专业学生略显单薄,这样也导致艺术类学生在公共理论课的学习方面有所欠缺。(3)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比如演出、比赛)机会比普通专业频繁,受社会环境和不良现象影响的几率较大。(4)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也使他们在授课方式和其他专业不同。他们小班型上课,有些专业课甚至是一对一、一对二上课。因此,学生有较长时间同指导他的专业课教师密切接触,专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性格特点潜移默化会对他们的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影响。(5)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活跃,功利性强。当今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完善期,传统道德观念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念发生冲击和碰撞,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际交往。同时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大量外来文化思想源源不断地涌入,也对学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6)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科学思维缺失,人文精神较为淡薄,对政治较为漠视。他们对哲学和社会科学学科普遍没有兴趣,对时事政治采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只埋头关注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方面也加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难度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接受度。另外,艺术类专业院系为迎合学生将来就业需要,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安排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看重专业教育、轻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象。在这种意识主导下,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从功利的角度对非专业课程尤其是作为公共理论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心里表现的尤为明显。
因此掌握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了解他们的品德基础和思想变化,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这一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学“第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开始意味着迈出成功的一大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下更大的气力上好这门课,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美学和感性的超强领悟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美感。进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并形成自我情感体验,在美的教学情境中受到熏陶,进而能够发自内心地去认识美、认同美、接受美并追求美。也就是说,良好的教学艺术的运用有助于从根本上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并凸显出其内在的美感,使教师很好地把个人的人格魅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魅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其教学内容,并内化为自身内在的思维意识,并以此来指导日常行为。相比那种单一的“填鸭式”“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艺术化的具有美感的授课方式更能为学生所喜爱和接受。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增加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在备课上精益求精,因为备课艺术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的质量优劣。备课要背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背时事,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背学生,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在授课上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既要时刻铭记思政课的政治性和纪律性,又要采用活泼生动的语言艺术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心里共鸣。教师如果在授课中配合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的幽默、脍炙人口的诗词、诙谐深刻的寓言等必将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会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入耳、入脑、入心”。
二、因势利导,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征灵活地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考查改革,真正使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在实践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高度关注和刻苦钻研,并期望在专业领域得到更多锻炼和自身价值得以体现这一普遍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同时,协同校学生部门、团委和学生所在院系在一些重大校园活动策划中,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五四青年节演讲赛、纪念日歌咏和长跑比赛、元旦文艺演出和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中,积极支持和鼓励艺术类专业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参与活动的筹划、组织、实施和总结。并组成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团委老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指导顾问团,在学生丰富的社团活动和专业比赛中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的朋友和知心人,从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思想动态,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从动态的管理和接触中评定学生的思政课成绩,避免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考核方式,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并从中受益。
(1)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导向优势,利用丰富的现代化网络管理系统,在关注艺术类专业学生教学效果的同时,通过开设网上思政博客、思政论坛和同学共同建立QQ聊天群等多种方式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疑答惑,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产生信任,“亲其师,信其道”。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转化为其自觉行动,实现思政教学实效性的教育目的。(2)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专业教师由于其课程特色与学生接触多,师生关系较为密切,他们的人格魅力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因此,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3)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协调功能,整合资源,提升思政课的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统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为此我们应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在“全员实践育人观”的思想指导下,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统一的领导体系、管理模式和工作格局,建立统一的教学规划、师资队伍和经费支持,统一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和考核实践效果,促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做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4)对学生关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评定,打破原来传统的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模式。实施思想政治课成绩的多方参与、共同判定,力求突显思政课的过程管理和期末考核的有机统一。目的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进学生头脑和心灵,发挥其育人功能。
总之,提升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培育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013年1月9日,
[2] 刘国辉等.略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J].改革与开放,2012年 第18期.
[3] 樊文平.高等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探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关键词】理工科教学;素质;创新;合作;良好的心理素质
【Abstract】In higher education, the moral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should be enhanc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number of new-type talents wh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n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the students should also be taught about patriotism education, innovation conscious, team spirit, and excellent mental quality. It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e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Innovation; Team spirit; Excellent mental quality
高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地方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德育教育和科学教学相互渗透的新时代,特别是在理工科类教学中,每个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完成基本职责――把课程讲好,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品德[1]。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很大,他们小时候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百般呵护;上学后,又忙于学习和应付考试之中,在文化知识不断提升的同时,素质教育也亟待加强。所以我认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把专业课程讲好,而且要用渗透的方式,把其它素质教育贯穿进去,着重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配合学校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使每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工作素质和道德观念,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有用人才。
1 利用科技发展,激发爱国热情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只是我国重视,其实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包括西方国家也不例外。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在大学理工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特别重要。作为一名理工科大学的老师,也是从国外留学回国的海归博士,深深感受到理工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引导学生主动学好专业课程的有效方法。
首先,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老师们在专业课中渗透的人文精神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专科课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学知识产生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如:在课程开始时可以介绍学术泰斗钱学森、周培源、邓稼先等人的学习经历,以激励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探索。结合教材内容讲述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爱国事迹,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展示科技发展成果,证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崛起,使学生看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平时受西方发达国家主流思想的影响,又接触了一些国外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我们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一些中国科技的发展,以及取得的科技成果。如,在信号处理的课程中可以用已发射成功的神州十号作为实例;在微机原理等相关课程中可以介绍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开发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它以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的优越性能位居世界同类榜首的事例,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自豪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最后,结合本人在国外的留学经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己任。在海外的多年留学经历,身边的同学和教授都来自于世界各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从这些人的故事中,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由此可见,利用科技发展,激发理工科学生爱国热情,可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注重操作实践,激发创新意识
哈佛大学的前校长鲁登斯坦曾说过:“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新性培训的智力资源。”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也是一个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3]。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工程师、科学家,所以在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首先,利用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皮亚杰曾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思维与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在理工科教学中,教师提出要求,建立新的教学观念,增强创新教育的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富含创新的材料,在实践中,提出富有探究题材的问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实验,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他们揭示规律,并在他们的好奇心推动下,主动的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利用各种技术竞赛激发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往往隐含在于学生内心,需要充分激发才能运用并发挥能量。各种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这种竞赛形式不仅是学校组织的竞赛,作为专业教师可以把各种竞赛引入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分组比赛,激发学生的灵感。如:我在嵌入式系统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嵌入式设计大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让学生和教师合作项目,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国外许多本科教育经验说明,在高等教育的早期阶段,提供科研和实验室工作,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教师让学生合作某一项目,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3 创设多种环境,培养合作精神
韦伯斯特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合作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配合协作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未来社会,是科技社会,是大科学社会[4]。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而我国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机会,这样的人才较难适应未来的大科学社会。因此,培养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也是专业课教师采用渗透的方式提高学生素质的又一个重点。
首先,唤醒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要突破以个人为中心的心理习惯,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受个人功利主义影响,宁愿自己一个人做事,不愿与人合作,他们没有看到合作的优越性,他们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不知道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做人,学做事。教师应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改进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其次,提供学生合作的氛围。社会是大学生合作能力提高的外在环境,学生在上学期间,要求他们走向社会,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兼职、实践、实习等各种方式主动融入到社会活动中,在一个实习氛围中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社会的竞争与合作中,能切身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学生团体等各种组织,创设各种有利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马卡连科说,“集体是最好的老师”,因为集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成长的环境,为每个人的成长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引领个体在集体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之下发奋成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可以从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在集体中形成全局观念,促进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大学生合作能力。
4 加强“三观”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成功、成就、升迁等原因的85%是因为人们的心理态度[5]。我们从成功人士身上都可以找到种种印证,因此要加强三观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加强“三观”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使其知道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系列的人生基本问题至关重要。要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要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刻苦奋斗的精神,学生在勤奋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
其次,培养健康稳定的情绪。大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强化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强化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扭转和消除不良的社会心态;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助长不良社会心态的迅速扩散,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情绪氛围,使学生获得正常的,积极的,健康的情绪体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最后,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挫折。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抗压能力较差,常常会遭到挫折,感到失意。所以大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调节自己的认知心理,努力控制消极情绪反应,采取正面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不要让自己总是很纠结,要防止或减轻不良情绪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对他人情绪的扰乱,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德育素质渗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73-174.
[2]李才俊,邹斌.新形式下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管理模式探索[J].成人教育,2007,(5):69-70.
[3]林秀琴.谈理工科大学生素质开发战略[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1-43.
[4]余仲华.核心科技人才的六项重要职业特质探析[J].中国卫生人才,2013(7):62-63.